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防治
- 格式:pdf
- 大小:89.14 KB
- 文档页数:1
血虫病的机理及防治血虫病血虫病为原虫寄生于动物的红细胞或血浆内引起的传染病。
常见的有附红细胞体、弓形虫、锥虫三种。
针对于近期在我国部分地区肆虐的血虫病主要是由附红细胞体引起的。
在这里主要给大家分析一下附红细胞体病及其治疗方法。
一、附红细胞体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所致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临床以发热、黄疸和贫血为特点。
自1950年确定猪的黄疸性贫血是由附红细胞体引起的以来,现已遍布世界各地。
我国于1981年首先在家兔中发现附红细胞体,相继在牛羊猪等家畜中查到附红细胞体,以后在人群中也证实了附红细胞体感染的存在。
【病原】附红细胞体是一种多形态微生物,多为环形、球形和卵圆形,少数呈顿号型和杆状。
附红细胞体多在红细胞表面单个或成团寄生,呈链状或鳞片状,也有在血浆中呈游离状态。
猪附红细胞体一般呈环形,直径为0.8~2.5um,也有球状、杆状等形态;小附红细胞体较小,多呈环形,直径平均0.5um;温氏附红细胞体多呈圆盘形,直径多呈0.3~0.5um;绵羊附红细胞体呈点状、杆状和球状,直径为0.3~0.6um;山羊附红细胞体多为不规则圆形,较大者呈环形,直径0.2~1.5um。
电镜下观察,附红细胞体呈卵圆形的圆盘状,分别凹凸两面,以凹面附于红细胞的表面。
附红细胞体对干燥和化学药品比较敏感,但耐低温;0.5%石碳酸与37℃经3小时可将其杀死;一般常用消毒药在几分钟内即可将之杀灭;但在加15%甘油的血液中,于-79℃条件下可保存80天;长期冷冻可存活数年。
【流行特点】附红细胞体寄生的宿主有鼠类、绵羊、山羊、牛、猪、狗、猫、鸟类和人等。
感染此病的仔畜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本病的传播途径尚不完全清楚,由于附红细胞体寄生于血液内,又多发生于夏秋或雨水较多的季节,此时正是各种吸血昆虫活动频繁的的高峰时期,因此推测本病的传播与吸血昆虫有关。
另外,注射针头、手术器械、交配等也可能传播本病。
此外,应激因素、饲养管理不良、气候恶劣、有其他疾病等,可使隐性感染发病,甚至大批发生,症状加重。
澳大利亚进口荷斯坦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治疗
靳文祥
【期刊名称】《内蒙古兽医》
【年(卷),期】2002(000)004
【摘要】我国三省(区)进口1363头澳大利亚奶牛,在北海海关隔离检疫发现了牛附红细胞体病,感染率为100%。
其中,体况良好的牛血液中30-50%的红细胞感染了附红细胞体;体况极差牛的血液中60-80%以上的红细胞感染了附红细胞体。
病牛主要表现为逐日消瘦,病情严重者导致死亡。
使用贝尼尔4mg/kg 体重治疗,效果较好,病情得到控制。
【总页数】1页(P33)
【作者】靳文祥
【作者单位】内蒙古商都县商都兽医站0134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58.23
【相关文献】
1.对澳大利亚进口荷斯坦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治疗 [J], 靳文祥
2.进口澳大利亚荷斯坦奶牛与中国荷斯坦奶牛体型外貌、繁殖性能差异性比较 [J], 刘爽;
3.进口澳大利亚荷斯坦奶牛与中国荷斯坦奶牛抗病性及产奶性能比较研究 [J], 张立岗;任光灿;王辉;李超
4.进口澳大利亚荷斯坦奶牛肢蹄病防治初探 [J], 辛建军;李晓科;张立岗;任光灿
5.又一批从澳大利亚进口的荷斯坦奶牛抵达呼图壁种牛场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牛常见条件性致病菌病的发病机制及防控措施 作者:柳美玲 胡士林 郭建强 来源:《兽医导刊》 2016年第1期
柳美玲 胡士林 郭建强/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正常菌群之间,通过营养竞争、代谢产物的相互制约等因素,维持着良好的生存平衡。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平衡关系被打破,原来不致病的正常菌群中的细菌可能成为致病菌,称这类细菌为机会性致病菌,也称条件性致病菌。
近年来,牛只的引进和调运日趋频繁, 给条件性致病菌的发病创造了条件,由于该类致病菌容易被忽视,往往对奶牛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临床常发的牛条件性致病菌主要有牛巴氏杆菌、牛绿脓杆菌、牛化脓隐秘杆菌、牛附红细胞体。
一、牛常见条件性致病菌的发病机制 (一)牛巴氏杆菌病 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畜禽共患传染病称为巴氏杆菌病。1887年Oreste 和Armanni 发现了水牛疫,后证实是由巴氏杆菌引起。
多杀性巴氏杆菌对动物的致病性与菌株毒力强弱以及动物机体的抵抗力有关。毒力较强的毒株感染抵抗力弱的动物体,细菌较易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特别是突破淋巴系统屏障而进入血液,形成菌血症,发病动物常因败血症于24 小时内死亡,死前很难见到明显的发病症状。引起败血症的原因是细菌产生的内毒素,这种内毒素是不含蛋白质的脂多糖。
如果机体的抵抗力强或侵入的细菌数量少或毒力弱,可使病程延缓到1 ~ 2 d,这期间发病动物体温上升,细菌侵入的局部呈肿胀高热,严重时出现呼吸困难。由于机体抵抗力的作用,细菌被阻止在侵入部位一段时间,因此病变先局限在局部,之后再蔓延到其他部位。
如果菌株毒力弱,机体又有很强的抵抗力,则病变只能局限于局部,形成大小不一的局限性病变区。有时,细菌也可能仅存在于局部病变部位,而不能引起出血性败血症。在生产实践中,发病症状和病理变化常因环境条件、动物免疫状况及饲养状况而异。
(二)牛绿脓杆菌病 绿脓杆菌为假单胞菌属,革兰氏阴性、两端钝圆的短杆菌,无荚膜,无芽孢,所有菌株都能运动。绿脓杆菌广泛存在于土壤、空气、水、动物肠道和皮肤,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该菌是奶牛乳房炎、子宫炎的继发菌,同时也常与其他细菌混合感染。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与巴氏杆菌病混合感染的症状、诊断及治疗作者:李楠来源:《现代畜牧科技》 2016年第11期摘要:奶牛附红细胞体病是由于感染附红细胞体而导致的传染病,主要特征是发热、贫血和急性黄疸。
奶牛巴氏杆菌病是由于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而导致的热性、急性传染病,主要特征是高烧、肺炎、内脏器官大面积出血以及急性胃肠炎。
当二者发生混合感染,会导致病情更加复杂,增加诊断和治疗难度。
关键词:奶牛;附红细胞体病;巴氏杆菌病;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S858. 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6)11-0147-011 临床症状奶牛在不同年龄出现发病,由于发病有早有晚,使其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犊牛往往突然出现发病,精神严重萎靡,体温明显升高,可达到41℃左右,停止采食,呼吸急促,出现咳嗽,并发出湿哕音,有混杂血液的泡沫从口鼻流出,肛门会有血液流出,快速发生死亡。
成年奶牛发病后,在初期表现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或者彻底废绝,可视黏膜明显苍白或者发生黄染,后期表现出腹痛,并开始发生下痢,排出稀薄粪便,并混杂黏液、黏膜片以及血液,且散发恶臭味;体质迅速消瘦,之后被感染的牛表现出结膜苍白、贫血、肠炎以及血凝不良等症状。
2 剖检变化对病死牛进行剖解,发现可视黏膜、浆膜发生出血;胸腔存在胶胨样的淡红色物质;心外膜存在不同大小的出血点,血液凝固不良,呈暗红色;肝脏色泽深浅不均,边缘发生肿胀;肺部出现纤维素性胸膜炎和肺炎病变,导致整个肺部如同肝样肉变;脾脏质地较脆;淋巴结发生肿大、出血;关节明显肿胀,且切开后发现存在化脓灶。
3 实验室诊断附红细胞体。
在无菌条件下采集病牛颈静脉血液进行抗凝处理,接着吸取一小滴抗凝血滴加在载玻片上,再滴加1~2倍的生理盐水进行充分混合,然后均匀涂布,并立即盖上玻片,制成血液悬滴压片,室温下静置1~2min后再使用400倍显微镜进行观察。
结果发现红细胞无法保持球形立体形状,而呈星形、菠萝形等,且附着有不同数量的点状物质,呈现典型的附红细胞体感染,大约有60%~80%红细胞发生感染。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3年29卷第7期 临床兽医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防治
徐宝合 李廷国 魏树志。蒋占海
(1.天津市蓟县礼明庄兽医站,蓟县301900;
2.天津市蓟县尤古庄兽医站,蓟县301900;
3.天津市蓟县上仓兽医站,蓟县301900;
4.天津市蓟县下仓镇兽医站,蓟县301900)
附红细胞体是寄生于动物血液中,可附着在红细胞的表面 或游离于血浆中的一种单细胞原核生物,能引起各种动物热性、 溶血性疾病。近年以来,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生有逐年上升的 趋势。本病在成年牛较易发,该病主要传播途径是母仔的垂直传 播,蚊虫叮咬的间接传播。因为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疗该病,所 以,较易反复。 1 临床症状 病牛体温升高至40℃以上、流清鼻涕、精神差、食欲下降、 呼吸急促、严重贫血、皮肤及可视黏膜苍白,个别牛有血尿、四 肢无力、步态不稳、喜卧等症状。病变:病牛血液稀薄、腹腔及 胸腔积水、淋巴结肿大、肝肿大I一2倍、脾出现坏死灶、心肌扩 张、心间质水肿、心冠脂肪出血和黄染、肺出现代偿性肺气肿、 肾脏肿大变性、胃肠黏膜局部水肿。 2病理变化 (1)皮肤苍白,血液稀薄,凝固不良,皮下有大小不等出 血点和出血斑。腹腔、胸腔积水,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2) 肝、脾肿大1—2倍,表面有出血点,质脆,有的脾组织出现坏死 灶,胆囊肿大,胆汁浓稠。(3)心肌扩张,质软,心间质水肿, 心外膜、心冠脂肪出血和黄染。肺出现代偿性肺气肿。(4)肾脏 肿大变性,肾积水。(5)胃肠粘膜局部出血,水肿。 3实验室检验 3.1直接涂片镜检 静脉无菌采血,用3.5%枸椽酸钠抗凝,取1滴血用生理盐水 稀释涂片,用牙签充分混匀,直接在400倍显微镜下镜检,可见 75%的红细胞变形或破裂,呈月牙状,锯齿状,星芒状,表面附 着有椭圆形,半月状,杆状,逗点状小体,有折光性,胞浆中和 细胞壁上有大量的小点游动和附着。 3.2染色镜检 采取耳尖血滴于载玻片上,瑞氏染色或姬姆萨染色后油镜下 观察,可见红细胞极不规则,呈锯齿状、月牙状、星芒状等多型 性,细胞边缘或胞浆中可见0~18个附红细胞体,大小不一,有
点状、圆形、椭圆形、逗点状、月牙形、杆状等,附着体呈淡紫
色,有折光性。
4治疗
(1)早期病畜用贝尼尔(兰州生物药品厂生产)5mg,kg体重
肌肉注射,1—3次即可治愈。(2)病程长,有消瘦、贫血、脱水
症状的病牛用贝尼尔5 m#kg体重肌肉注射,在48 h、72 h进行注
射各1次。(3)辅助疗法:10%葡萄糖2 00O 2 50(0]、10%葡萄
糖酸钙500—1 500ml,维生素B 4O一6Oml,维生素C40 60ml,1
次静脉注射,2次,d;连续5~7 d。另外可肌肉注射牲血素20~30
ml,地塞米松10 mg,安乃近3O ml,病情重者,5日后再注射1次。
(4)贫血,粪便、尿液呈潜血的1次肌肉注射维生素K30-3~0.5
g或止血敏20 m1。(5)出现前胃弛缓症状的,可用“中药健脾
汤”来加减辨证诊治,可收到满意的疗效。方剂组成:山药、薏
苡仁、莱服子、豆蔻、神曲、麦牙、茯苓、山楂、木香、香附
子、陈皮、青皮、五味子、槟榔。
5预防
(1)加强消毒,灭蚊、蝇、虱、蜱等吸血昆虫,加强注射器
械与用具清洁、消毒,以免相互感染。(2)每年5月份,用贝尼
尔预防剂量注射1次,隔1O一15 d再注射1次。
参考文献
…1 孟庆国.又到了防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时候了 今日畜牧兽医,
2007.(6):8.
【2]郭锷锋奶牛附红细胞体病【JJ.广东奶业,20o2,(3):3O.
[3】3 沈成琳,袁戈.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治[J].云南畜牧兽医,2012,
(1O):22—23.
【4】张月昔,马俊洲,许秀珍,等.奶牛附红细胞体病咋防治[J】.农业
知识,2003,(5):39.
【5]5 洪冰,刘淑路.冷尚集,等.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治[J].现代畜牧
兽医,2006,(1):38.
不同剂型的酸化剂对乳猪生产性能的影响/刘庚寿(上
海美农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饲料广角.-2012,
(19).-37~40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剂型的酸化剂对40曰龄以前乳猪采食
量、蛋白质消化能力和生产性能的影响。选择母猪体况、胎次和
仔猪初生重相近,出生l0日龄左右仔猪12窝(DLY、约120头),
随机分为3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窝(约10头),分别饲喂
添加了脂埋型酸化剂(2kg/t)、混合型酸化剂(2kg/t)和不添
加酸化剂的日粮,统计哺乳期间的采食量。所有试验猪均在25日
龄断奶、称重,并按性别、体重大小进行调整以确保各试验组猪
之间性别和体重保持一致,进入第二个试验期。试验结果表明:
哺乳期间脂埋型酸化剂组猪的采食量比混合型酸化剂组猪的采食
量提高32.0%(P<0.01),比对照组提高23.6%(P<0.05);混合
型酸化剂组猪采食量比对照组猪采食量降低l2.4%(P<0.05)。
保育前期(26 ̄40日龄)脂埋型酸化剂组采食量、增重和蛋白质
表观消化率分别比混合型酸化剂组提高提高16.4%(P<0.05)、
19.5%(P<0.01)和6.3%(P<0.05),而混合型酸化剂组猪采食
量、增重和蛋白质表观消化率与对照组猪采食量、增重和蛋白质
表观消化率基本一致。由此可见,加工工艺所形成的不同剂型可
以显著地影响复合型酸化剂的使用效果,其中以脂埋型酸化剂的
使用效果最佳。
・
lO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