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伤风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6
《破伤风》说课稿灵台职专武晓燕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破伤风》。
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破伤风》是人卫版教材《外科护理学》第七章第四节内容。
这本教材适用于职业中专外科护理学的教学。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感染的生理、及病理知识,并在上次课里学习了特异性感染病人的护理,这都为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破伤风是目前临床的多发病、常见病,并且本节之后的内容中,又会涉及到很多原因会导致特异性感染;同时,破上风也是护士资格证及高考考试的必考内容。
因此本节在整个教材的地位非常重要。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破伤风的病理生理改变;熟悉慢性破伤风的概念、病因及诱因;掌握破伤风病人的身体状况2、能力目标:学会结合病史及病情对破伤风病人的护理3、情感目标:体会破伤风病人的疾苦,并在以后临床实践中体谅、爱护病人三、教学的重、难点学习目标:(1)掌握破伤风发生的三个条件临床表现及治疗要点(2)理解破伤风的概念、辅助检查学习难点:破伤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要点学习重点:破伤风发生的条件、临床表现四、说教法我们都知道外科护理学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
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contents •破伤风概述•破伤风诊断与鉴别诊断•破伤风治疗与护理•破伤风并发症及其处理•破伤风预防与控制•典型病例分享与讨论目录定义病原学定义与病原学流行病学破伤风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但多见于发展中国家。
预防通过免疫接种和伤口处理预防破伤风发生。
流行病学与预防临床表现与分型临床表现肌肉痉挛、抽搐、角弓反张等神经系统症状,可因轻微刺激触发。
分型根据发病时间,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破伤风。
诊断标准诊断流程诊断标准与流程癫痫癫痫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其表现为抽搐、痉挛等症状,但通常无牙关紧闭症状。
癫痫患者多有家族史和既往发作史。
热性惊厥热性惊厥是儿童期常见的抽搐性疾病,与破伤风症状相似,但热性惊厥无牙关紧闭症状,且多见于6个月至5岁的儿童。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指脑膜炎、脑炎等炎症性疾病,可引起抽搐、痉挛等症状。
这类疾病通常有发热、头痛、呕吐等其他症状。
鉴别诊断:其他抽搐与痉挛疾病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诊断工具临床评估与诊断工具常规接种破伤风疫苗,包括百白破疫苗和破伤风疫苗,以预防破伤风的发生。
抗体治疗对于未接种疫苗或免疫失败的患者,可采用被动免疫或主动免疫方法,给予破伤风抗体治疗。
疫苗接种西医治疗:疫苗接种与抗体治疗VS中医治疗:中药方剂与针灸治疗中药方剂针灸治疗护理干预:一般护理与特殊护理技术一般护理特殊护理技术总结词呼吸机相关肺炎是破伤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需要密切观察症状并采取预防措施。
要点一要点二详细描述呼吸机相关肺炎是破伤风患者在使用呼吸机时容易出现的并发症,通常在患者意识不清、咳嗽反射减弱的情况下发生。
该并发症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为预防此并发症,需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定期更换呼吸机管道,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并加强口腔护理和呼吸道分泌物清理。
呼吸机相关肺炎总结词破伤风患者常出现疼痛与不适症状,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和药物治疗。
详细描述破伤风患者由于肌肉痉挛和神经兴奋,常常感到剧烈疼痛和不适,如头痛、肢体疼痛、腹部疼痛等。
破伤风的科普知识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关于破伤风的科普知识。
教材中,我们选取了“健康与生活”这一章节,详细内容包括破伤风的定义、破伤风病毒的特点、破伤风的传播途径、破伤风的症状以及破伤风的预防措施。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破伤风的定义及其危害。
2. 学生能够掌握破伤风病毒的特点和传播途径。
3. 学生能够了解破伤风的症状,并学会预防和处理破伤风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破伤风的定义、破伤风病毒的特点、破伤风的传播途径、破伤风的症状以及破伤风的预防措施。
难点:破伤风病毒的特点、破伤风的传播途径、破伤风的预防措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破伤风患者的图片,引起学生对破伤风的兴趣和关注。
2. 讲解:讲解破伤风的定义、破伤风病毒的特点、破伤风的传播途径、破伤风的症状以及破伤风的预防措施。
3. 互动:提问学生关于破伤风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4. 示例:通过PPT展示破伤风病毒的结构和传播途径的动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5. 练习: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破伤风知识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破伤风的定义破伤风病毒的特点破伤风的传播途径破伤风的症状破伤风的预防措施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请简述破伤风的定义及其危害。
2. 请列出破伤风病毒的特点和传播途径。
3. 请描述破伤风的症状以及如何预防和处理破伤风。
答案:1. 破伤风是一种由破伤风杆菌产生的毒素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危害主要表现在肌肉僵硬和痉挛上,严重时可能导致呼吸困难和死亡。
2. 破伤风病毒的特点包括:是一种厌氧菌,只能在缺氧的环境中生存;对热和消毒剂敏感;病毒产生的毒素是导致破伤风症状的主要原因。
破伤风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伤口感染,尤其是深而狭窄的伤口。
3. 破伤风的症状包括:肌肉僵硬、痉挛、疼痛、呼吸困难等。
预防破伤风的方法包括:保持伤口清洁和通风;及时接种破伤风疫苗;在受伤后及时处理伤口,避免破伤风杆菌的感染。
破伤风完整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17课《破伤风》。
主要内容包括:破伤风的定义、破伤风杆菌的特点、破伤风感染的症状、破伤风的预防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破伤风的定义和特点,知道破伤风感染的症状。
2. 培养学生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破伤风的定义、特点、症状和预防方法。
难点:破伤风杆菌的繁殖过程,破伤风疫苗的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显微镜、破伤风杆菌模型、疫苗模型。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破伤风患者的图片,引起学生对破伤风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破伤风的定义、特点、症状和预防方法。
3. 演示:用显微镜观察破伤风杆菌模型,让学生了解破伤风杆菌的形态特征。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破伤风疫苗的原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5. 练习: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破伤风的定义、特点、症状、预防方法。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请简要描述破伤风的定义、特点、症状和预防方法。
2. 画出破伤风杆菌的形态特征。
答案:1. 破伤风是一种由破伤风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特点是肌肉强直、痉挛,症状包括牙关紧闭、颈部僵硬、四肢抽搐等。
预防方法包括保持伤口清洁、及时接种破伤风疫苗等。
2. 破伤风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细菌,呈杆状,有鞭毛,能产生外毒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1. 学生对破伤风的定义、特点、症状和预防方法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讨论破伤风疫苗原理时的表现,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3. 教学过程中是否有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需要改进的地方。
拓展延伸:1. 让学生了解其他常见的传染病,如流感、肺结核等,掌握其预防方法。
2. 组织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卫生知识讲座,提高学生的卫生意识。
3. 邀请医生到校进行破伤风疫苗接种,让学生亲身体验疫苗接种的过程。
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校
《厌氧性细菌》
教学设计
科目: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科任:陈佳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授课类容:厌氧性细菌
授课班级:2012级护理20班
授课地点:E2 403
授课时间:2011年5月9日
第十一周星期四第四节
“厌氧性细菌”教学设计
陈佳
一、教材及教学内容分析: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是一门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医学基础课程,包括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主要介绍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实验室检查与防治;学习免疫机制与免疫学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严谨的无菌观念,同时为将来学习药理学、传染病学及临床各门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厌氧性细菌,包括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和肉毒梭菌,其中破伤风梭菌是破伤风疾病的病原菌,是本节课重点讲解的细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性与治疗原则,熟悉肉毒梭菌的致病性,并培养学生的无菌观念。
二、教学对象分析
12级护理20班是一个有51人的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学习氛围不错,大部分学生在上课时积极性较高,学习态度良好,对本课程有一定的兴趣,都愿意认真听课、自觉思考,课后作业做得很认真,但一方面他们是一年级学生,没有医学基础,另一方面中职的学生本来学习基础薄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导致他们对本学科的学习感到一定的困难。
学生已经学习了本课程的前部分内容:医学微生物学总论,初步了解了微生物的概念,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细菌的生长繁殖与代谢,微生物的分布,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三、三、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目标
1、掌握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性与防治原则;
2、熟悉肉毒梭菌的致病性;
3、了解破伤风梭菌、肉毒梭菌、产气荚膜梭菌的生物学特性。
(二)能力目标:
能对典型的破伤风疾病做出诊断,并知道破伤风的基本处理与治疗原则。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无菌观念;
2、通过个性化的学习增强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性与防治原则。
教学难点:破伤风梭菌的防治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