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孙子兵法导读行军篇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4.30 MB
- 文档页数:44
孙子兵法之行军篇第九:原文、译文、点评原文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
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
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
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
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
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
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上雨,水沫至,欲涉者,侍其定也。
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
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
军行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蘙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
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
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
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粟马肉食,军无悬缻,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
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
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
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
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
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译文孙子说;凡军队行军作战和观察判断敌情,应该注意:在通过山地时要靠近有水草的谷地;驻止时,要选择“生地”,居高向阳;如果敌人占据高地,不要仰攻。
《孙子兵法》第九篇行军篇【篇目提要】“行军”的主旨是“处军”和“相敌”。
“处军”即指部队行军和作战方法,宿营的原则和方法。
“相敌”即指战场观察的方法。
行军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随时会面临困难,面临选择。
孙子在本篇还提出了“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的文武兼用之治军原则。
【原文】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
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
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
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后死生,此处平陆之军也。
凡此四军之利,共同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
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
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
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
军行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翳荟者,必谨复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
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
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有则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
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粟马肉食,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
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
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行军篇:行军宿营,比交战更重要。
孙子曰:“ 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
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
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
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
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
”这一讲我们进入《孙子兵法》的第九篇《行军篇》。
你要注意《孙子兵法》每一篇的内容和标题并不是完全对应的,相互各篇之间的内容也有交叉。
之前在《虚实篇》和《军争篇》,我们用了不少篇幅讲行军的内容,而第九篇是专门的《行军篇》。
第九篇讲的行军跟前面讲的有什么区别呢?前面重点讲行军的战略意义和战略价值,而这一讲所讲的行军则重点谈具体行军的战术原则,比如说在不同的地形,你应该怎么安排行军宿营。
在《行军篇》里,孙子也不是只谈行军和宿营,所以我们分了三讲来讲这一篇。
第一讲,讲具体行军宿营的战术守则。
第二讲,讲侦察兵的32条行动法则。
第三讲,讲养兵之道。
四种地形的行军宿营守则《行军篇》开篇名义:“凡处军相敌”,处就是说你要怎么处置你的军队,在处军这个概念里面,不只是行军,还包括行军和宿营。
相敌是我们下一讲要讲的,相敌就是侦察。
那应该怎么行军宿营呢?主要还是看地形,这里主要讲了四种不同的地形,有四种不同行军和宿营的原则。
第一种地形是山地,军队在山地行军和宿营,要注意三条:第一,你带兵要靠近山谷。
因为山谷才有水源和草料,不管是人要喝水还是马要吃草,只有在山谷才能解决。
第二,不要去谷底,行军要有一定的高度,特别注意你要从阳面走。
走阳面不光是指行军,更重要的是指扎营。
你扎营在阳面,它才干燥和通风,你的军队才不容易生病。
军队是密集人群的聚集,最可怕的不是战斗减员和流血牺牲,最可怕的是起瘟疫。
孙子兵法行军篇总结
行军的四种状况:
处山之军: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在高山绝壁的环境,要生存要处于高地,敌我双方打起来的时候,切勿从低向高打。因为处于劣势,无法向上攻击。
处水上之军: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
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在江河海战的地方,敌方渡水过来,不要在水上迎战,等他过了一半的时候打他。有
利于将要战斗的一方不依附在水里打仗,而在岸上高处迎战。
处斥泽之军: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
而背众树。在沼泽地,要马上离开不要停留,如果在沼泽地交战,必须
占据靠近水草而背向树木的地方。
处平陆之军: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
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为什么要令之以文,
齐之以武?并且还要素行(坚持执行)这个就好像我们现代的有法可依,执法必严的提法。当大家都是用相同的标准进行处理,大家也就不会
产生不公平感,也就信服了。
假如我们工作中的团队比喻为军队,那么团队管理也就是我们行军篇的对军队的要求。“令之以文,齐之以武”在团队建立的时候,建
立起团队的一些规则,促进团队的沟通交流,让他们知道哪些是鼓励的,哪些是禁止的。当出现鼓励的动作,我们给予表扬,当出现禁止的
动作,我们给予批评、甚至踢出团队。这样就形成了我们自身的价值观。
《孙子兵法-09行军篇》拼注音诵读版(含注释),快一起诵读吧!每天抽出5分钟,可以读一篇《朱子家训》,可以读一章《论语》,每天抽出10分钟,可以读一篇《大学》,读一篇《庄子》;每天抽出30分钟,可以读一篇《道德经》、读一篇《金刚经》......读经典最大的听众是自己,最大的受益者也是自己。
您今天读经典了吗?衷心邀请您加入“经典诵读&荐读”计划,每天与同修汇一起读书精进,并将本文分享至自己的朋友圈或微信群,截图发送至同修汇微信平台,可邀请加入国学经典专修群,让我们一起加油吧,劝学国人,广播善心,广结善缘,广种福田!今日荐读——《孙子兵法》09章行军经典原文:凡(Fán)处(chù)军(jūn)相(xiānɡ)敌(dí),绝(jué)山(shān)依(yī)谷(ɡǔ),视(shì)生(shēnɡ)处(chù)高(ɡāo),战(zhàn)隆(lónɡ)无(wú)登(dēnɡ),此(cǐ)处(chù)山(s hān)之(zhī)军(jūn)也(yě)。
参考译文:大凡对军队的安顿处置以及对敌情的观察判断,有如下原则:通过山地,须依傍溪谷,面南朝阳,而居隆高之地,不可仰攻居高临下之敌,这是在山地处军的一般方法原则。
经典原文:绝(Jué)水(shuǐ)必(bì)远(yuǎn)水(shuǐ),客(kè)绝(jué)水(shuǐ)而(ér)来(lái),勿(wù)迎(yínɡ)之(zhī)于(yú)水(shuǐ)内(nèi),令(lìnɡ)半(bàn)渡(dù)而(ér)击(jī)之(zhī)利(lì),欲(yù)战(zhàn)者(zhě),无(wú)附(fù)于(yú)水(shuǐ)而(ér)迎(yínɡ)客(kè),视(shì)生(shēnɡ)处(chù)高(ɡāo),无(wú)迎(yínɡ)水(shuǐ)流(liú),此(cǐ)处(chù)水(shuǐ)上(shànɡ)之(zhī)军(jūn)也(yě)。
孙子兵法——行军篇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
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
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
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
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
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
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
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
军行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蘙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
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
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
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粟马肉食,军无悬缻,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
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
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
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
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
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译文:孙子说:凡军队行军作战和观察判断敌情,应该注意:在通过山地时要靠近有水草的谷地;驻止时,要选择“生地”,居高向阳;如果敌人占据高地,不要仰攻。
孙子兵法第九篇行军篇(上)“行军”在现代军语中,意即“军队进行训练或执行任务时从一个地点走到另一个地点”,而本篇篇题的含义却与此有别,指的是行军过程中的“处军”。
“处军”,指的是军队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的作战、驻扎与宿营。
赵本学曰:“行军者,军行处境须知之事也。
次舍之处,则有水泽山陆之不同,经由之路亦有坑堑险阻之不一,果何择而何避乎?军行见敌,敌人则有动静进退之迹,有障蔽疑似之计,有治乱虚实之形,果何觇而何察乎?处军不得其法,相敌不得其情,皆有败衄之祸。
《孙子》此篇专载其事,上言处军,下言相敌,周悉详尽,无复余蕴矣。
”张预曰:“知九地之变,然后可以择利而行军,故次《九变》。
”则指出了本篇与《九变篇》在内容上的前后衔接。
本篇前两段谈“处军”。
孙子依次分析了在山地、江河、盐碱地和平地等四种地形下的“处军”原则,均蕴含着充分利用各种种“地利”以达到“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旨归。
作者还从军需供应与卫生防疫的角度,论证“处军”时为何需遵循“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的原则。
士卒身体的健康与否,亦直接关乎作战成败,因而将帅需掌握卫生保健的基本知识,才能正确“处军”以使“军无百疾”。
作者还提出了我军必须快速离开的“六害之地”——“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并提醒将领途经“险阻、潢井、葭苇、山林、蘙荟”之地,需小心谨慎,认真搜索,以防敌人伏兵的袭击。
本篇第三段谈“相敌”,一共举出了三十二种“相敌”之法。
“相敌”,即侦察与判断敌情。
受军事科技水平所限,孙子时代的人们观察敌情主要依靠眼耳,但这看似原始的“侦察工具”,仍能获知各种敌情,高明的将帅透过表象而抵达本质,便能掌握敌人的作战意图、战略部署、士卒心理、官兵关系等,从而因势利导,因敌制胜,在充分“知彼”的前提下战胜敌人。
在而今高科技的武装下,侦察工具早已摆脱了孙子时代的原始简陋,但三十二种“相敌”之法所贯穿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思想宗旨,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辨方法,仍极具价值,永不过时。
悟透《孙子兵法》—行军第九该篇主要讲的是在战场上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通过军队的部署、判断敌情、军队内部整治等三个方面,说明用兵打仗的原则和方法。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战场上部署军队,占据有利地形极为重要。
作为军队指挥官要根据地形来部署军队的驻扎、行动和战斗方案。
战争的双方离不开特定的环境,甚至是气候条件与自然环境。
任何事物都是内外因作用的结果,忽略环境的变化,行动与目的将会背道而驰;自然科学的定理离开了特定的条件,结论将无法成立。
俗话说,“入乡随俗”,“看菜吃饭”,就是强调做事的过程中,环境的重要性,我们只有首先适应环境,利用环境,然后才谈的上改造环境。
适应和利用环境,战场上取胜的几率就会增大,改造环境也是一样的。
掌握真实的敌情,才能制订出正确的作战方案,才能获得胜利。
相敌、即判断敌情。
作为指挥官,需要理性地概括和抽象的思考,但前提是观察。
观察是从直接的感性认识获得分析敌情的可靠材料。
通过感性认识进入理性判断,透过现象看本质。
人们常常在智慧与聪明之间划等号,其实聪明并不等于智慧。
从数学中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来讲,智慧包含聪明,智慧的人一定聪明,但是聪明的人不一定智慧,因为这个世界上总是存在那么一些小聪明的人。
听力锐敏、视力清晰的人就具备聪明的条件,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有了可靠的感性认识,才可能获得正确的理性判断。
作为军事指挥员不仅判断敌情需要观察,艺术家的作品反映生活现实、科学家探索自然界未知的事物等等都需要观察。
了解未知的世界,摸清对方的意图都离不开观察、试探、分析、结论等这些过程,通过反复观察,不断与实际验证,才能做出正确的理性判断。
观察要细致入微,不断地反思,多问几个为什么,真相自然水落石出,切不可对周围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现象充耳不闻、熟视无睹,反应迅速、行动敏捷才能抢占先机。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治理军队要文武兼施、德威并重。
孙子兵法:行军篇在现代军事用语中,”行军“涉及的只是行进过程本身而不包括其他,单纯指由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去的行动。
在《行军篇》中所讲的“行军”,意义与现代军事用语差异相当大,它涉及的范围几乎包括了军事活动的大部分内容,不仅包括了军队转移运动的现代意义,还包括了作战、观察地形、驻扎安营、判断敌情、团结管理内部等诸多内容。
《行军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是军队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战争态势下,行军作战、驻扎安营、观察利用地形、分析判断敌情以及处置部署部队的基本原则,分为“处军”、“料敌”、“治军附众”三个方面。
“处军”,讲的是军队在各种不同地形上行动应采取的方法,强调必须善于使自己的军队占据利用地形,这样才能便于生存和作战,才能充分发挥战斗力,夺得胜利,正所谓“兵之利,地之助也”o孙子在本篇一共讲述了山地、江河、盐碱沼泽地、平地四种情况下的“处军”。
行军通过山地时,首先要沿山谷行进,也就是“绝山依谷”,因为山谷地水草便利,地势较平坦,隐蔽条件好。
其次是“视生处高”,选择干燥向阳,视野开阔,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地形。
再次是“战隆无登”,这一句指出了山地战斗的原则,切不可自下而上仰攻,只宜居高临下俯冲。
行军通过江河时,原则有五条:“绝水必远水”,渡河后必须远离河流,且要驯得敌军随后渡河追击,迫敌于背水地,而自己避免造成背水作战的不利局面,岂不妙哉!“半济而击”,敌军渡河来犯,应乘敌军半数已渡、半数未渡之时发起攻击,那时,敌前军布阵未周,后军阻塞河岸,中军尚在水中,突然袭击必定使敌军进退不得,方寸大乱,我军可大获全胜。
“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这是对“半济而击”的补充,上言攻击,此言列阵待敌,不可背靠江河迎敌,但可面向江河阻击对岸之敌,使其不得渡。
“视生处高”,意同山地之法, “无迎水流”,即不要处于敌军的下游,防止敌军决堤放水淹没我军,或投放毒药毒害我军。
行军通过盐碱沼泽地时,一定要“亟去无留”,迅速通过,迅速离开。
孙子兵法治军思想解析《孙子兵法》号称“武经冠冕”,它蕴含着丰富的治军思想,它是军事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的“令文齐武”、“修道保法”和“将帅五德”等治军理论,是治军思想中最精华的部分。
一、《孙子·行军篇》中说:“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
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用“文”的手段即用政治道义教育士卒,用“武”的方法即用军纪来统一步调,这样的军队打起仗来就必定胜利。
平素能认真贯彻命令、教育士卒,士卒就会养成服从的习惯;平素不认真贯彻命令,教育士卒,士卒就会养成不服从的习惯。
命令平素能得以认真贯彻执行,是由于将帅与士卒相互取得信任的缘故。
其意思是领导者应以恩仁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而使之心悦诚服;同时也须以刑威去整治下属的行为,而使之整齐划一。
这样,就必能取得部众的爱戴和敬畏。
这里还是说要“恩威并重”,即安抚和强制同时施行。
孙子在《作战篇》中指出:“取敌之利者,货之。
故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
”就是说,对于勇于夺取敌人物资装备的士兵要予以物质奖励,在车战中,凡缴获敌车十辆以上的,奖赏最先夺得战车的人。
W·曼彻斯特指出:“一个人不会把自己的生命出卖给你,但却会为了一条彩色的绶带而把生命奉献给你。
”由此可见,精神激励在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方面所能收到的巨大效果,这是因为他的自我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实现。
在企业经营中,对有功者给予物质奖励固然重要,而注重精神激励更为重要,及时而科学地表彰先进和激励优秀关系到组织活力环境的营造。
二、“修道保法”是治军的依据,也是《孙子兵法》治军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一,制度要完备。
《孙子?计篇》中说:“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所谓“曲制”,就是军队中的各项编制和军事制度;所谓“官道”,就是官员的任免和职责等官吏制度;所谓“主用”,就是军费、粮秣、车马、器械等管理和开支的财务制度。
《孙子兵法·行军篇》第九《孙子兵法·行军篇》第九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降〕无登,此处山之军也。
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
孙子兵法1. 原文;(一) 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降〕无登,此处山之军也。
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
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
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
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二)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
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
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三) 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四) (凡地有)绝〔天〕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
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
(五) 军(行)〔旁〕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六)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者易〕,利也。
(七) 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
(八) 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 (樵采)〔薪来〕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
(九) 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
(十) 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
(十一) 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役〕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
(十二) 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 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 (粟)〔杀〕马肉食〔者〕,军无〔粮也〕;悬不返其舍者,穷寇也。
(十三) 谆谆翕翕,徐(与人)言〔入入〕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
孙子兵法的读书笔记——行军篇在现代,孙子兵法的作用远远不再局限于一本军事著作的范畴,它还被广泛运用于政治斗争、商业竞争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我们办起事来多几分智慧,少走些弯路。
《孙子兵法·行军篇》是春秋时期兵法家孙武创作的一篇散文。
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孙子说:凡军队行军作战和观察判断敌情,应该注意:在通过山地时要靠近有水草的谷地;驻止时,要选择“生地”,居高向阳;如果敌人占据高地,不要仰攻。
这些是在山地行军作战的处置原则。
横渡江河,要在离江河稍远的地方驻扎;如果敌军渡河前来进攻,不要在江河中迎击,而要乘它部分已渡、部分未渡半渡时予以攻击,这样比较有利;如果要与敌军交战,那就不要靠近江河迎击它;在江河地带驻扎,也要居高向阳,切勿在敌军下游低凹的驻扎或布阵。
这些是在江河地带行军作战的处置原则。
通过盐碱沼泽地带,要迅速离开,不宜停留;如在盐碱沼泽地带与敌军遭遇,那就要占领有水草而靠树林的地方。
这些是在盐碱沼泽地带行军作战的处置原则。
在平原地带驻军,要选择地势平坦的地方,最好背靠高处,前低后高。
这些是平原地带行军作战的处置原则。
以上四种“处军”原则的好处,是黄帝所以能够战胜“四帝”的重要原因。
大凡驻军,总是喜好干燥的高地而厌恶潮湿低洼的地方,要求向阳,回避阴湿,驻扎在便于生活和地势高的地方,将士就不至于发生各种疾病,这是军队制胜的一个重要条件。
丘陵、堤防驻军,必须驻扎在向阳的一面,并且要背靠着它。
这些对于用兵有利的措置是得自地形的辅助的。
河流上游下暴雨,看到水沫漂来,要等水势平稳以后再渡,以防山洪暴至。
凡是遇到“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等地形,必须迅速避开而不要靠近。
我远离它,让敌军去接近它;我面向它,让敌军去背靠它。
军队在山川险阻、芦苇丛生的低洼地,草木繁茂的山林地区行动,必须仔细反复地搜索,因为这些都是容易隐藏伏兵和奸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