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临床医学概论——内外科学》理论课程标准(64学时)
- 格式:pdf
- 大小:245.69 KB
- 文档页数:7
《临床医学概论》教学大纲Clinical Medicine Outline课程编码:27A21307 学分:2.0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计划学时:32 其中讲课:32 实验或实践:0适用专业:药学推荐教材:刘淼等编,《临床医学概论》(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0年参考书目:于锋等编,《临床医学概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临床医学概论是一门临床医学综合性课程,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传染病及诊断学等临床内容,是药学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之一,通过简明扼要讲授临床各学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及药物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将临床医学与药学专业各科相联系,为今后专业学习、工作和科研奠定基础。
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种层次要求;“掌握”内容要求理解透彻,能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学习工作中熟练、灵活运用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熟悉”的内容要求能熟知其相关内容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并能适当应用;“了解”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1. 掌握基本诊断技术和基本概念;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和诊断等;2. 熟悉常见疾病的分类、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等;3. 了解常见疾病的发病相关因素、辅助检查,预防和临床新进展等。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第一章症状学建议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常见症状的原因、临床表现及发生机制;熟悉常见症状临床意义;了解症状分析对诊断疾病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常见症状的问诊方法及发病机制。
[授课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课内容]§1.1 发热§1.2 呼吸困难§1.3 呕血与咯血§1.4 腹痛§1.5 水肿§1.6 昏迷第二章体格检查建议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体格检查方法和操作;熟悉体格检查的临床意义;了解体格检查在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
临床医学概论最新课件一、引言临床医学是医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涉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临床医学概论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
本课件将介绍临床医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最新进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临床医学知识。
二、临床医学的基本概念1.疾病概念:疾病是机体在内外因素作用下,发生功能和形态结构改变,导致生理、生化、免疫等方面的异常表现。
疾病的分类包括病因学分类、症状学分类和病理学分类等。
2.诊断概念:诊断是通过收集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手段,对疾病进行识别和判断的过程。
诊断的准确性对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影响。
3.治疗概念:治疗是通过药物、手术、放射、物理等方法,对疾病进行治疗和干预的过程。
治疗的目标是消除病因、缓解症状、改善功能、预防并发症和提高生活质量。
4.预防概念:预防是通过采取措施,降低疾病发生和传播的风险,减少疾病负担和改善人群健康状况的过程。
预防包括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
三、临床医学的研究方法1.病因学研究:病因学研究是探讨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制,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习惯等。
病因学研究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2.病理学研究:病理学研究是通过对病变组织进行显微镜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揭示疾病的病理变化和分子机制。
病理学研究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3.临床试验:临床试验是评估医学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方法。
临床试验包括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等。
4.证据医学:证据医学是基于证据的医学实践,通过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等方法,综合评估医学干预措施的效果和安全性,为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临床医学的最新进展1.精准医学:精准医学是根据个体遗传信息和疾病特征,制定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精准医学的发展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副作用。
2.数字化医疗:数字化医疗是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实现医疗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临床医学概要》课程标准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学分:6学分参考学时:总学时:96学时理论学时:96学时课内实践学时:0学时适用对象:2020级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一、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临床医学概要》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专科必修课程,是一门从整体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临床医学综合性课程,本课程涵盖诊断学、内科学、神经精神病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等临床学科,主要介绍临床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重点介绍与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密切相关的临床疾病,通过本课程的教育,使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在结合本专业特点的基础上,能够掌握一定的临床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在全面了解临床医学各疾病的概述和诊疗常规中,去发现临床的需求,去思考解决的途径和方法,为其它学科与临床医学的交叉渗透提供结合本专业的各种信息及相关知识,从而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工作奠定基础,拓宽思路,相互促进,形成良性互动。
(二)课程的设计思路该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知识,体现课程的选择性和整体性;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
在思想方面尤其突出新时代育人导向,各教材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卫生与健康工作者精神。
该课程是依据“护理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基础医学知识工作项目设置的。
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利用,理实一体、知识层面递进式培养,将课程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解透彻。
以多媒体讲授法为主要教学手段,采用教具模型、角色扮演、案例分析、以问题为中心等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
项目设计以诊断学基础中常见症状、问诊、体格检查、实验诊断、辅助检查、内外科常见疾病为线索来进行,以课堂上的案例分析来了解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
《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适用对象:2015(1)本科药学专业(学分:2 学时:36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临床医学概论》是一门临床医学综合性课程,涵盖内科、外科、妇产、儿科学等各临床学科,供药学等非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为主要的教学对象。
课程采用案例(即病例,只以重大危害的疾病为例)教学,它以面对一个活生生的临床病例(症状、体征、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等)开始,倡导启发式教学。
从以治愈或彻底预防疾病为最终目的这一出发点,理解病人临床表现、诊断、药物治疗原则,倒推病因、致病机制(包括系统、细胞通路、分子、免疫等水平),并结合PUBMED文献搜索,拓展研究新进展,使学生理解药物研发的关键点(把握疾病的最关键致病机制),提出原创性药物研发思路。
随后进行跨学科引导,结合学生个人兴趣、鼓励执着探究彻底治疗重大疾病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含每章教学目的、基本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临床医学概论》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所授皆为理解内容,要求结合中英文内科学、外科学、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教材、PUBMED数据库、网络资料等,理解致病的系统、分子机制,找出新药设计的靶点,提出跨学科的解决方法。
基本教学内容:结合内科学、外科学等教材,讲授常见和重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免疫治疗等,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英文内科学、外科学、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等各学科英文资料,对这些疾病的临床表现、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放射治疗等措施及局限性产生深刻印象,图像化、形象化理解疾病的病因、致病机制,再翻查PUBMED数据库掌握这些疾病的研究新进展,随后进行跨学科引导,结合学生个人兴趣,提出跨学科治疗和研究方案(如物理学、微电子、人工智能、材料、化学),并予以符合逻辑性论证、撰写论文,启发学生大胆追逐科学原创的精神。
《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教学总时数为36学时,以重大疾病为例进行案例式地教学,内容如下,但会根据上课时启发学生理解与思考的需要和外聘授课医生的专业特长和研究领域等因素,时有调整:Chapter 1: Neurological disease:Action potential and epilepsy第1章:神经疾病:动作电位和癫痫Chapter 2: Endocrinology: Pituitary Adenoma-Endocrine System第2章:内分泌学:垂体腺瘤- 内分泌系统Chapter 3: Respiratory disease: chronic bronchitis and emphysema-Cor pulmonale第3章: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 肺心病Chapter 4: Liver, biliary tract and pancreatic diseas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Cirrhosis-Chronic hepatitis B-HBV virus第四章:肝,胆道和胰腺疾病:肝细胞癌- 肝硬化- 慢性乙型肝炎- 乙肝病毒Chapter 5: Immunology: Chimeric Antigen T cells receptors第5章:免疫学:嵌合抗原T细胞受体Chapter 6: Current status of other clinical treatment strategy第六章:其他临床治疗策略的现状考试:本课程不做考试,尽量以英文综述或者用英文完整论述的医学假设为考核形式,要求观点方法独创、具有严谨的理论论据。
“临床医学概论”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课程代码:223010421课程名称:临床医学概论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总学时/学分:48 / 3开课学期:第六学期适用对象:药学专业本科生先修课程:生理解剖学、微生物免疫学、药理学、生物化学。
内容简介:《临床医学概论》是一门研究诊断学基础及临床各科常见疾病的学科。
本课程论述了诊断疾病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诊断思维;临床常见急症、传染病、内、外、妇、儿等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预防方法。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临床医学概论》是一门研究诊断学基础及临床各科常见疾病的学科。
本课程论述了诊断疾病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诊断思维;临床常见急症、传染病、内、外、妇、儿等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预防方法。
在教授课程过程中将重点讲述药物在预防、治疗、诊断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使学生了解药物与临床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掌握合理用药的基本知识、重要原则及其重大意义。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诊断学基础[基本内容]临床常见症状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问诊和体格检查在疾病诊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问诊和体格检查的基本内容、方法及注意事项。
[基本要求]掌握常见症状及体征并掌握其临床意义。
熟悉正确的病史采集方法和科学的诊断思维方法。
第二章急诊医学[基本内容]常见临床急症(心跳呼吸骤停、休克、急性呼吸衰竭、中毒等)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基本要求]了解常见临床急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熟悉其临床表现并能够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做出正确诊断。
掌握各种急症的处理方法和抢救药物的合理使用。
第三章传染病[基本内容]传染病的感染与机体免疫,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和特征。
常见传染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
常见传染病的治疗和预防。
[基本要求]了解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和特征,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常见传染病的病因、发病机制。
《临床医学概要》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一)课程名称:临床医学概要(Introduction to Clinical Medicine)(二)课程编码:100090070(三)课程类别及性质:专业基础课(四)学时及学分:1.课内学时:总学时数108,其中:理论学时72,实验(实践)学时36。
2.自主学习学时:183.学分:6(五)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本科)(六)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七)授课学期:第四学期(八)教材及参考资料1.推荐教材:《临床医学概论》于峰,闻德亮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8月第2版。
2.参考书目:《内科学》,葛均波、徐永健,王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7月第9版。
《诊断学》,万学红、卢雪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7月第9版。
《传染病学》,李兰娟、任红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7月第9版。
《外科学》,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7月第9版。
二、课程简介(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临床医学概要》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它涵盖了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传染病学等学科,重点讲授诊断学的基础知识以及临床各学科、各系统常见病与多发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
掌握该课程的学习内容,能够使非临床专业学生获得常见临床疾病诊治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好其他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今后的疾病诊治工作奠定基础。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常见临床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治疗原则,认识常见疾病症状和体征,掌握各个疾病的发生原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并且能够正确进行疾病的病史采集、查体、诊断和鉴别诊断,同时制定正确合理的治疗措施。
(二)课程教学目标四、实验(实践)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五、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一)考核方式1.课程考核总述由过程性考核和期末考核组成。
综合成绩=过程性考核30%(课堂讨论、线上学习、作业、阶段性测试)+实验考核30%+期末考核40%。
三年制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背景《临床医学概论》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专科必修课程,是一门从整体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临床医学综合性课程,本课程涵盖诊断学、内科学、神经精神病学、外科学、儿科学等临床学科,主要介绍临床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重点介绍与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密切相关的临床疾病,通过本课程的教育,使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在结合本专业特点的基础上,能够掌握一定的临床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在全面了解临床医学各疾病的概述和诊疗常规中,去发现临床的需求,去思考解决的途径和方法,为其它学科与临床医学的交叉渗透提供结合本专业的各种信息及相关知识,从而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工作奠定基础,拓宽思路,相互促进,形成良性互动。
学习本课程的基础是《正常人体学》、《病因病理学》等先修课,学生为高中毕业生。
二、课程性质《临床医学概论》是康复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学科,它综合了诊断学、内科学、神经精神病学、外科学、儿科学等学科,重点讲授康复医学领域已涉及的临床病种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获得常见临床疾病的诊治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好康复技术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基本理念1.《临床医学概论》进行课程整合,建立康复专业医学教育平台。
将多门临床医学课程整合,以综合课程形式开设,整合了教学内容,统一了标准,缓解了长期困扰、难以协调的课程门数多、课时量大等矛盾。
2.《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内容设置强调紧贴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工作的实际需要,在“必需、够用”的前提下,突出“精简、新颖、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特点,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临床医学概论的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观察、分析、归纳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精神、协作精神的培养。
主张以“研究性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方法开展自主学习,使学生不仅学到必备的专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01临床医学概述Chapter临床医学定义与发展历程定义发展历程临床医学重要性及意义重要性意义国内外临床医学现状比较国内现状国外现状发达国家在临床医学领域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尤其在精准医疗、转化医学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02人体结构与功能基础知识Chapter细胞与组织结构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的组成与功能,以及细胞器如线粒体、核糖体等的作用。
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过程及其意义,细胞分化的概念及机制。
组织的基本类型与特点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的结构特点与功能。
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等器官的生理功能,以及消化液分泌与吸收消化系统大脑、小脑、脑干等器官的生理功能,以及神经元、突触传递与神经递质等神经系统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等器官的生理功能,以及呼吸运动的调节与意义。
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肾脏、输尿管、膀胱等器官的生理功能,以及尿液生成与排泄的调节。
泌尿系统0201030405人体各系统生理功能生长发育的阶段与特点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等各阶段的生长发育特点。
衰老的生理变化与机制细胞衰老、器官功能减退等生理变化及其机制,如自由基学说、端粒学说等。
影响生长发育与衰老的因素遗传、环境、营养、疾病等因素对生长发育与衰老过程的影响及其机制。
生长发育与衰老过程03020103诊断方法与治疗技术介绍Chapter01020304通过询问患者病史、症状等信息,了解病情。
问诊通过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等手段,检查患者身体状况。
体格检查利用生化、免疫、血液等实验室检查方法,辅助诊断疾病。
实验室检查包括X 线、CT 、MRI 等影像技术,可直观显示病变部位和结构。
影像学检查常见诊断方法及其原理治疗技术分类及应用范围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放射治疗介入治疗01020304提高诊断准确性监测病情变化指导治疗决策评估治疗效果辅助检查在诊断和治疗中作用04常见疾病类型及其特点分析Chapter传染性疾病病原体明确传播途径多样免疫性非传染性疾病病因复杂01病程较长02预防性措施重要03遗传性疾病遗传物质改变遗传性疾病是由遗传物质(DNA或RNA)发生改变引起的疾病。
《外科学总论》课程教学大纲(Surgery general introduction)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4232035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专业专业学分:2总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学时:32 , 实验学时:16先修课程:解剖学、药理学、病理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后续课程:外科学Ⅰ选用教材:[1] 陈孝平,汪建平.外科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 吴孟超,吴在德主编,《黄家驷外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必读书目:[1] 吴孟超,吴在德主编,《黄家驷外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 韩显林主编,北京协和医院外科住院医师手册,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3] NCCN 指南系列[4] Barry D.Mann主编,熊俊主译,外科医生临床基本功,中南大学出版社[5] Atul Gawande著,阿图医生,华文出版社选读书目:[1] 石美鑫,《实用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 贝克、费希尔,临床外科学,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3] 王洪主编,西医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4] 魏保生主编,外科学笔记,科学出版社[5] H.George Burkitt ,Clive R.G.Quick,Dennis Gatt主编,外科学基础,科学出版社二、课程教学目标三、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1.绪论(支撑课程教学目标1、2、3)教学要求:了解:外科学的范畴和我国外科方面的成就。
树立:学习外科的正确观点。
教学内容①外科疾病,外科专科分科。
✹②怎样学习外科。
(重点)③外科学的发展史。
2.无菌术(支撑课程教学目标1、2、3、4)教学要求了解:手术室的管理。
理解:无菌观念及手术时的无菌操作规则。
掌握:洗手、穿无菌手术衣和戴无菌手套。
手术区皮肤的消毒和铺巾。
灵活运用:手术进行中的无菌原则。
教学内容①常用的灭菌法和消毒法(示范)。
②洗手、穿无菌手术衣和戴无菌手套,手术区的准备。
(示教和实际操作)3.外科病人的体液和酸碱平衡失调(支撑课程教学目标1、2、3、4)教学要求了解:各型缺水、低血钾症和高血钾症、代谢性酸中毒和碱中毒的病因、病理生理。
《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0003211课程名称:临床医学概论英文名称:Clinical Medicine Summary课程类型:专业课课程要求:必修学时/学分:3刀(讲课学时:32实验学时:0上机学时:0)适用专业:生物医学工程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电气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必修的专业课。
使学生掌握诊断疾病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诊断思维;临床常见急症、传染病、内、夕卜、妇、儿等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预防方法。
在教授课程过程中将重点讲述药物在预防、治疗、诊断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使学生了解临床的常见疾病。
二、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本课程以《解剖与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为先行课,与上述课程的联系要求如下:1.《解剖与生理学》应掌握生命活动中重要的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2.《生物化学》应理解DNA复制的半保留机制和半不连续复制;掌握DNA复制的一般特点;理解转录的基本过程、机制。
3.《分子生物学》掌握基因与基因组的概念,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结构及特点; 掌握真核RNA的转录后加工;掌握蛋白质合成的生物学机制;掌握原核基因表达调控模式; 掌握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一般规律三、课程教学目标1.应熟悉和掌握现代临床医学的内容和特点。
(支撑毕业能力要求1.3,2.2)2.掌握常见多发疾病的临床特点和诊断要点及常规治疗方法。
(支撑毕业能力要求1.3)3. 了解未来医学的发展及未来的治疗方法(支撑毕业能力要求2.1,2.2)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五、教学方法本课程以讲课为主,多增加一些图片和视频,适当安排一些病例讨论,要求学生多阅读相关资料,以加深对疾病的认识。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讲授、提问、讨论、演示等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理解各种常见多发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及治疗。
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一部分章节安排学生自学,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一些专业文献。
《内科学》课程标准课程编号:Z2431103,Z2431113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培养层次:三年制大专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修课方式:必修课教学时数:120学时总学分数:6.5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1.课程简介《内科学》是研究人体各系统疾病发生发展规律、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一门学科。
整体性较强、涉及知识面较广。
与基础医学及其他临床学科之间的联系甚为密切,在临床医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课程性质《内科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以《人体解剖学》、《诊断学》等课程为基础,为后续毕业实习及岗位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涉及的理论和技能是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各职业岗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内科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表现、检查方法和诊治原则、预防保健等方面有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熟练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理论知识和相应的诊治技能。
课程在第三、四学期开设,共120学时。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内科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以《人体解剖学》、《诊断学》等课程为基础,为后续毕业实习及岗位工作奠定基础。
4.课程作用本课程涉及范围广,内容丰富,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强。
主要内容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及造血系统、内分泌代谢疾病、结缔组织和风湿性疾病、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病人的诊断与治疗。
本课程实行“临岗(课间见习)一协岗(毕业实习)递进型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学生能较为全面和系统地获得内科常见病、多发病防治和内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和良好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设计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以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对医学人才的要求为依据,以医疗工作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参照执业助理医师标准,建立“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融“教、学、做”一体等教学方法,突出教学过程开放性、职业性和实践性。
《外科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Surgery 课程编码:外科学总论Z203042 外科学一Z103045 外科学二Z103048 总学分:12 总学时:192 理论学时:112 实验80课程性质:专业综合特色课必修 开课单位:医学院大纲制定者:孙建华 李红等 大纲审定者:牛建华 审定日期:2014.10.25课程简介:外科学是专业综合特色课,以需要手术或手术为主要疗法的疾病为对象,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诊断、治疗及预防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学习外科学,培养学生认识和处理疾病的思维方法,掌握外科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提高基本技能,为学生以后从事外科学临床及其他临床医疗工作奠定基础。
一、课程的地位与作用外科学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诊断、治疗及预防的知识和技能的临床医学四大主要学科之一,同时亦是临床医学的基础学科,是医学类专业的专业综合特色课。
外科学在临床应用上和麻醉学、护理学、病理学、放射学、肿瘤学等其它医学专科关系极其密切,同时也与内科、儿科、妇产科等临床基础课程相关,是一门与多学科密切相关的综合性主干学科。
该课程的设置为学生以后从事外科学临床及其他临床医疗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1. 教学目标通过外科学理论学习及实践,学生应掌握外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熟悉外科临床工作流程,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各项医疗工作;掌握外科学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处理原则,能拟定合理的诊疗方案;掌握外科常用诊疗操作、基本术式的指征、步骤、注意事项等,为学生以后从事外科学临床及其他临床医疗工作奠定基础。
2. 基本要求(1)外科学总论部分:要求学生掌握常用无菌技术操作;体液及酸碱平衡失调的类型及常见病因;外科感染的类型及常见致病菌;外科输血的目的、并发症;围手术期、外科休克、肠内营养、肠外营养、外科肿瘤的定义。
熟悉手术器械、物品的灭菌法及消毒法;体液及酸碱平衡失调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原则;常见外科感染的治疗原则;外科休克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原则;肠内营养、肠外营养的应用范围及并发症;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外科肿瘤的治疗方法。
疾病概要-内外科学课程标准一、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040032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 药学专业学时总学时64,理论64,实践0先修课程医学基础课程、诊断学基础学分4
授课方式板书、PPT讲解、课间练习开设学期第三学期课程类型A类(纯理论)□专业核心课程 □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是否为精品课程一般课程
合作开发企业实施场所教室执笔人周纯智审核人马梅制定时间2016年6月
二、课程概述《疾病概要-内外科学》是药学专业的必修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医学药学专业所必须的临床内外科疾病诊疗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服务于临床药学岗位。《解剖生理学》《诊断学基础》课程是本课程的前修课程,《疾病概要—外科学》《临床药学学》课程是本课程的后续课程。
三、课程设计思路《疾病概要—内外科学》为药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本门课程设计依据临床药学的需求,使学生能够掌握医学常见内外科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内容,为日后临床药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疾病概要—内外科学》所涉常见慢性疾病又是执业药师考试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重点掌握。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掌握和熟悉或了解内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解剖、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预后和预防,使能获得全面、系统的内外科学基础知识,并在深入研讨病因、发病机制、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以及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基础理论知识水平,使与临床相结合运用于医疗实践。(二)技能目标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等知识、方法和技能,做到病历书写合乎要求,同时学会有目的采用现代实验室检查和诊断技术,结合内外科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运用分析综合与逻辑推理的临床思想方法,作出全面诊断。掌握内外科常用的诊疗技术。对急、危、重病人有一定应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素质目标通过临床实践提高对内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防治能力。要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运用基础学科与内外科学知识来分析,解决诊断及防治上的实际问题,又从临床实践来检验认识的正确性,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从而充实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防治内外科常见病、多发病;毕业后通过实践,能进行自学和开展科学研究,继续提高理论水平和防治疾病的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视患如亲的美好素质五、课时分配教学时数序号模块/项目/学习情景/单元等(与后面的教学内容中的
名称一致)总学时理论实践机动
1呼吸系统疾病882循环系统疾病883消化系统疾病444泌尿系统疾病225血液系统疾病226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447风湿性疾病448外科学总论10109普通外科101010骨科4411泌尿外科4412颅脑与脊髓外科2213胸心外科22合计64640
六、教学内容(学时序号名称(相当于篇章标题)教学内容(相当于章节)教学要求(每个内容的要求)理论实践
第一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熟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掌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表现。掌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实验室检查与预防。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2 第三节 支气管哮喘熟悉支气管哮喘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掌握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表现。掌握支气管哮喘的实验室检查与预防。了解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与治疗。31
呼吸系统疾病第四节 肺炎熟悉肺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掌握肺炎的临床表现。
3掌握肺炎的实验室检查。了解肺炎的诊断与治疗。
第一节 心力衰竭了解心力衰竭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掌握心力衰竭的类型。掌握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掌握心力衰竭的实验室检查。
2 第四节 原发性高血压熟悉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及治疗。掌握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掌握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掌握原发性高血压的实验室检查及预防。22
循环系统疾病第五节 冠心病熟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分型。掌握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掌握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实验室检查及防治。
4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
熟悉消化性溃疡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掌握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与并发症。掌握消化性溃疡的实验室检查。
了解消化性溃疡的诊断与治疗。
23
消化系统疾病第三节 肝硬化熟悉肝硬化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掌握肝硬化的临床表现。熟悉肝硬化的并发症。掌握肝硬化的实验室检查及预防。
2了解肝硬化的诊断与治疗。4泌尿系统疾病第二节 肾小球疾病熟悉肾小球疾病的病因。掌握肾小球疾病的分期与临床表现。掌握肾小球疾病的实验室检查。了解肾小球疾病的诊断与治疗。2
5血液系统疾病第一节 贫血熟悉缺铁性贫血的病因。掌握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掌握缺铁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熟悉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了解缺铁性贫血的治疗。2第二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 了解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病因与
发病机制。掌握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临床表现。熟悉特殊类型甲状腺功能亢进。
掌握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实验室检查。了解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诊断与治疗。
2 6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
第四节 糖尿病熟悉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掌握糖尿病的临床表现。熟悉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掌握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实验室检查。熟悉糖尿病的诊断与治疗。
2
7风湿性疾病第二节 类风湿关节炎了解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熟悉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表现。2了解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与治疗。掌握类风湿关节炎的实验室检查。第三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
发病机制、病理。熟悉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与治疗。
2
第一节 无菌术手术室的无菌操作原则手术物品的准备。手术室的环境2第二节外科病人的体液失调等渗性脱水、低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诊断及治疗措施。外科补液基本原则。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高钾血症、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酸中毒、呼吸性碱中毒的诊断、治疗方法。2第四节外科休克失血性休克的诊断及治疗措施。休克概述。感染性休克的诊断、治疗措施。失血性休克病因与预后。2第八节 感染浅部软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全身化脓性感染、特异性感染的处理原则、 评估、 诊断、 措施。外科感染概述及常见各种外科感染表现特点。外科感染 目标与评价。28外科学总论
第九节烧伤、冻伤了解烧伤、冻伤的病因掌握烧伤、冻伤的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熟悉烧伤、冻伤病理,诊断检查、治疗原则。
2
第一节甲状腺疾病了解甲状腺疾病的病因掌握甲状腺疾病的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熟悉甲状腺疾病病理,诊断检查、治疗原则。29普通外科第二节乳腺疾病了解乳腺疾病的病因掌握乳腺疾病的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熟悉乳腺疾病病理,诊断检查、治疗原则。
2第三节腹壁与腹腔疾病
了解腹壁与腹腔疾病的病因
掌握腹壁与腹腔疾病的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熟悉腹壁与腹腔疾病病理,诊断检查、治疗原则。
2
第四节 胃肠疾病了解胃肠疾病的病因掌握胃肠疾病的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熟悉胃肠疾病病理,诊断检查、治疗原则。
2
第五节 胆道疾病了解胆道疾病的病因掌握胆道疾病的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熟悉胆道疾病病理,诊断检查、治疗原则。
2
第一节骨折了解骨折的病因掌握骨折的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熟悉骨折病理,诊断检查、治疗原则。210骨科第二节关节脱位与损伤
了解关节脱位与损伤的病因
掌握关节脱位与损伤的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熟悉关节脱位与损伤病理,诊断检查、治疗原则。
2
第二节尿石症了解尿石症的病因掌握尿石症的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熟悉尿石症病理,诊断检查、治疗原则。211泌尿外科第三节泌尿系统损伤
了解泌尿系统损伤的病因
掌握泌尿系统损伤的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熟悉泌尿系统损伤病理,诊断检查、治疗原则。
2
12颅脑与脊髓外科第一节颅内压增高症了解颅内压增高症的病因掌握颅内压增高症的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熟悉颅内压增高症病理,诊断检查、治疗原则。213胸心外科第一节 胸部损伤了解胸部损伤的病因掌握胸部损伤的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熟悉胸部损伤病理,诊断检查、治疗原则。2机动 理论学时:64学时合计:64 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的比例为64:0实践学习占总学时的比例为0%实践学时:0
注明:1.依据课程设计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框架结构,序号栏目可根据需要可细分为模块(项目/学习情景/单元/任务/课题)1;2.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应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分别描述;3.课程内容若涉及理论与实践的,学时栏目应该分理论和实践学时填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