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山东省烟台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块检测历史试题(原卷版)
- 格式:pdf
- 大小:321.01 KB
- 文档页数:6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模块检测
高二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1项
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明代王圻《续文献通考》卷八十七载:“洪武元年,始备六尚书,皆正三品,而侍郎正四品,郎中以下
品秩有差,而皆隶中书省,一仍元旧。十三年,丞相胡惟庸以专擅蒙蔽诛,分其职于吏户礼兵刑工,又分
大都督府为五,升尚书正二品,左右侍郎正三品,虽并称政府而名位不极,事权不专。”材料本质上说明
当时A. 丞相权力受限更多
B. 政令畅通得到保证
C. 六部地位显著提高
D. 极权统治得到强化
2. 古希腊用于支撑房顶的柱子通常雕有女性塑像,因而被称为女像柱。这实际上体现了当时希腊人对女性
所持的观念,即良好的妇女应待在家庭中。这一现象反映了古代希腊
A. 建筑艺术崇尚家庭观念B. 人文精神影响女像柱塑像
C. 城邦体制制约社会观念D. 追求房屋柱式的装饰美观3. 下图为法国宪政之路进程示意图。据此可知,法国式宪政道路的基本特征是
A. 宪法行二百年而基本体制不变B. 无成文宪法却有稳定的宪政制度
C. 启蒙思想影响下宪政坚决彻底D. 在各种政治力量角逐中曲折前进4.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时期建立过不同政权形式,而对地主阶级态度差别最大的两种政权
形式是
A 工农民主政权与苏维埃政权B. 工农民主政权与三三制政权
C. 人民民主专政与苏维埃政权D. 工农民主政权与人民民主专政5.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系统共有副部长以上干部500名,其中非共产党员人士约1/3
以上,而在.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委员,及一些部委中,非共产党员人士占到1/2或1/2以
上。这个高级领导干部的阵容( )
A. 反映了新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特点
B. 说明政协是协商国家大政方针的机构
C.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D. 体现了政权机构的运行机制6. 下表为唐代士族、寒族登科对比表,此表反映出
A. 科举考试选拔程序不公B. 世家大族仍有巨大优势
C. 社会阶层分化日益严重D. 科举成为选官主要途径
7. 下表是中国农村家庭年平均收入(元)变化情况
农村家庭收入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A.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C. 基层民主不断加强、扩大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8. 罗马的民法体系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展,确立了个人财产所有权和签订合同的自由权,对买主和卖
主、债权人和债务人、契约、债务等作出了“无比明确的规定”。据此可知,该体系
A. 消除了贵族与平民间的斗争B. 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C. 确立了近代社会的契约精神D. 化解了帝国境内的民族矛盾9. 新一轮疫情纾困方案立法迟迟无果,美国总统特朗普2020年8月8日签署四份行政文件,以延长部分过
期的财政救助措施。但此举被认为突破了白宫的行政权限,是对国会立法和监督权的挑战。这反映了
A. 总统权力至高无上B. 特朗普违背了宪法的规定
C. 国会处于权力中心D. 美国分权制衡体制的特点10.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
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
系。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A. 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 改变了国家基本法律架构
C. 适应了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
D. 标志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建立11. 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强调: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
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这表明新时期中国
A. 法制建设不断完善B. 坚持立法为民的原则
C. 以法律作为反腐工具D. 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12. 观察下表,①到②的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项目婚礼方式内容
①中世纪
《婚姻法》用宗教仪式,需教
会主持没有证人,无需家长或封建主同意,甚至不公开举行婚礼即可形成
婚姻。
②新教的
《婚姻法》可用世俗仪式需要家长同意并到政府去登记,必须举行公开的家长参加的婚礼,
并且一定要有证婚人。
A. 人文主义发展使宗教仪式简化B. 婚姻习俗逐渐摆脱宗教影
C. 社会进步使结婚程序更加规范D. 世俗权力日益高于教会权力
13. 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国际交通线。中国的丝绸、茶、瓷器等沿着这条路传往世界各地,世界各国的香
料、珠宝、药材等相继传入中国,天文历法、印度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也传播到了中国。
这说明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外
A. 物种交流之路B. 商贸流通之路
C. 文明交流之路D. 政治交往之路14. 文艺复兴时期,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等以托斯卡方言进行写作。很多作家在作品中拥护中央集
权、反对封建割据,写作语言也从拉丁文转向本民族语言。由此可以看出
A.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B. 近代民族国家意识正在形成
C. 其目标是反对封建君主专制D. 这些作品属于浪漫主义风格15. 以下为周恩来和邓小平对新中国成立初中国外交政策的解读。据此可知,当时我国
周恩来:“我们对外交问题有一个基本立场,即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自力更生的立场。即使对于苏联及的
的各人民民主国家,我们也不能有依赖之心。
邓小平:“一边倒,愈早表现于行动则对我愈有利,内部政策强调认真的从自力更生打算,而且认真着手
做。”“一边倒和自力更生,不但可以立于坚固的基础之上,而且才有可能迫使帝国主义就我之范。”
A. 外交政策已经走向成熟B. 外交政策体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
C. 从革命外交向民族外交转变D. 致力于打破美国对华的外交封锁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6分,第19题13分,
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封邦建国”虽然以姬姓贵族为主,但是为了稳定大局,也分封一些异姓贵族…姬姓诸侯国的
封国沿着殷周交通路线分布,大体与黄河流域主要农业生产区相吻合。异姓诸侯国封地集中在边远地区,控
制东、北、南三方的戎狄蛮夷部落。周朝也分封了一些旁系姬姓贵族到较远地区,深入到原来少数民族居
住的地区,扩大中原文化的影响。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时期分封制的特点。
材料二 (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
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它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
“大课”,中央课考郡守,郡守课考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朝郡县制的主要内容。
材料三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
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
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
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
态”。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方的文官制度最早起源于英国,是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不断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
的。1833年英国政府各部门开始实行官职的考试补缺制度。1853年英国议会派遣麦克莱等3人组成委员
会调查东印度公司的用人制度。该委员会在调查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摒弃用人制度上的“恩赐”主义,实的行考试任用制度。1854年,英国财政部高级官员查理斯·屈威廉和斯坦福·罗斯科特对英国文官进行全面
调查,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报告建议设立常任文官制度,包括考试、录用
文官、重视文官的专业水平、提拔优秀文官考试等等。1870年,英国政府又颁布了第二号枢密院令,对文官
的考试、录用、等级结构等重要原则做了进一步的确定和完善。至此,世界近代史上的第一个文官制度在
英国正式建立。美国文官制度的建立,经历了和英国大体相同的情况。
——马桦《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指出19世纪中后期英国任用官员制度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文官制度的特征,并分析其作用。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它集中体现了初唐法制指导思想的基本精神,是唐朝
开国三十多年来法制建设经验的总结。德,这里主要是指君主要以“宽仁治天下”;礼,主要是指以封建纲
常对臣民进行教化。
——张思远《浅谈唐朝法律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初唐法制指导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并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材料二 “宋法制因唐敕、令、格、式而随时损益因有编敕,一司一路一州一县又别有敕”宋人毕仲
游对此评价说:“建隆编敕不过数百条,而天圣编敕,则倍于建隆;庆历编敕又倍于天圣:嘉祐编敕,复倍庆
历,至于熙宁、元丰之敕,乃益增于嘉祐几千条,而引用此例以相附著者,至不可胜计。”宋仁宗天圣年间,
开始设置详定编敕所,简称敕局,掌将历年所颁敕令统整理,删编成册,使之成为正式法令。
——摘编自李敏昌《论宋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概括宋代法制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所反映的时代风貌。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初期,掌握欧洲政治中枢的基督教势力彻底瓦解,从而破坏了中世纪欧洲统一的根基。
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又日益频繁和复杂,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使欧洲陷入可怕的厮杀而被撕
裂,国际格局孕育着变化。正是在这样新旧交替的激荡时代,格劳秀斯撰写了“法学三步曲”:《论捕获
法》、《海洋自由论》和1625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三卷集。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的一些基本原则,例如,与会各国,不论宗教信仰、政体、国家大小都一律视
为具有独立、平等的主权地位等,都体现了格劳秀斯的法律思想。
——摘编自《<战争与和平法>:从战争中寻找通向和平之路》
(1)根据材料指出格劳秀斯撰写《战争与和平法》的时代背景,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二 自1840年鴉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封闭大门被迫打开,晚清中国逐渐卷入以英美为中心的资本
主义世界体系。经过二十多年的中西交往与文化交流,中国渐渐萌生了主动加入世界体系的愿望,而要融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