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政治经济学的起点

  • 格式:docx
  • 大小:34.15 KB
  • 文档页数:1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论

一、经济的含义:1经济活动;2国家国民经济的总称;3国民经济的各部门;4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经济基础;5节约。

二、P6P7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以物质和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出发点。

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是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其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

三、

生产力: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能力,叫做生产力。

生产力三个实体性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决定性因素)。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四、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知识越丰富,劳动技能就越高。科学技术越发展,生产工具也就越先进,劳动对象的数量和质量也会相应提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是通过影响生产力的三个实体性要素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的,它本身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性要素。

五、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是生产关系,是人们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三个方面: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和交换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分配的关系。

政治经济学研究任务:揭示生产关系及其实现和发展的规律P10

六、社会生产与再生产四个过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七、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P10

1.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并发生作用。

3.人不能违背、制定、改造、消灭经济规律。

4.人们能够发现、认识、利用经济规律。

1.大多数经济规律都不是长久不变的。只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发生作用,随经济条件的变更

而变化。

2.经济规律的作用必须通过人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而得到发挥,并直接涉及人们的物质

利益。

3.因而人们在利用经济规律的时候会受到认识能力和利益关系的限制,从而使经济规律的

作用受到干扰。

八、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

1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从客观的生产力水平出发,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唯物辩证法-矛盾分析法,科学抽象法,历史与逻辑相一致,定性与定量相结合。P12.

第一章

一、商品二因素: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商品的社会属性。人们交换生产的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的自然属性。人与自然的关系。构成一切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值和使用价值对立统一:

1统一性:使用价值和价值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任何商品必须首先能满足人的某种

需求,其次是必须凝结为无差别的一般劳动,并体现于价值以供交换。

2矛盾性: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商品生产者生产的直接动机是实现价值。而使用价

值只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实现是通过市场交换以两者的分离为

条件的。

二、劳动二重性:(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具体劳动-以制造某种有用物的目的,在特定形式下进行的各自不同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人类永恒范畴。体现社会经济关系。

劳动两重性学说为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奠定基础。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统一性:它们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次劳动。

对立性:具体劳动是实现抽象劳动的前提;商品交换成功必然使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相分离。

三、劳动价值论核心内容:人类劳动创造价值;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体现交换劳动的关系。

四、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五、商品拜物教(生产关系的变化(第一章第四节)):认为商品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支配自己,从而崇拜商品。

六、商品经济。

含义:以商品交换为特征或以出卖为目的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前提:社会分工。商品由不同的所有者或利益主体支配是决定性因素。

特点:直接为交换而生产,生产借助交换而进行。

第二章货币

一、

相对价值形式:

一个商品的价值只有通过和另一个商品发生交换关系才能表现出来。

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在价值关系中起着主动作用,是价值被表现的商品。

等价形式:(等价物,价值镜)

处于等价形式的商品,起着被动作用,充当其他商品价值的表现材料。

特征: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私人劳动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

二、

->简单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扩大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其他一系列商品上。(商品的价值第一次表现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一般价值形式:一切商品的价值都表现在某种特殊的商品上。(价值作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的性质完全表现出来了)

->货币形式:一切商品的价值都表现在某种固定的特殊商品上。

三、货币形式:实物货币-贵金属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是信用货币的一种新形式)

四、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辩论:历史地位没有特殊性;只有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货币才产生,所以货币一产生就是金银。

金银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质地坚固,不易损坏和变质。质地均匀容易分割表现不同价值。所以金银的自然属性最适宜充当货币材料。但金银之所以成为货币并不是由它的天然属性决定的,而是一定的社会经济生活条件所造成的的,是商品交换发展的结果。

五、货币五个职能-

价值尺度: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

流通手段: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保存、收藏。成为财富的代表。

支付手段:在以延期付款形式买卖商品的情况下,用于清偿债务。

世界货币:在世界市场上作为一般等价物。

六、货币流通规律:决定在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货币量的规律。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1.待流通的商品数量;2.商品价格水平;3.货币流通速度。

*纸币流通规律:流通中纸币总量所代表的价值量决定于货币需要量的规律。纸币流通规律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

七、通货膨胀: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影响:1.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增加一部分需求,从而刺激生产,出现经济的虚假繁荣。

2.通过增发货币所增加的需求,由于没有相应的物资保证,不能根本解决生产和有支付能力需求之间的矛盾。

3.严重的通货膨胀将危及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甚至引发社会动荡。

4.私有制社会下,通货膨胀是剥削阶级及其国家掠夺社会财富的重要手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如果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财政发生大量赤字,银行贷款失控,也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八、通货紧缩:纸币发行量少于商品流通所需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货币升值、物价下跌的现象。

影响:1.持续的通货紧缩会使消费者推迟购买,以期待更低的价格,使产品销售困难,生产信心缩减。

2.产品供给的矛盾迫使企业削减生产,从而就业减少。

3.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因失业增加而相应减少,出现消费需求不足的情况。

4.会引发银行业危机,大大提高实际利率水平,引发企业破产的浪潮,导致整个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