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431.50 KB
- 文档页数:27
第三单元消费者行为理论一、单项选择1.总效用增加时,边际效用应(B)。
A.为正值,且不断增加B.为正值,且不断减少C.为负值,且不断增加D.为负值,且不断减少2.无差异曲线上商品X、Y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它们的(C)。
A.价格之比B.数量之比C.边际效用之比D.边际成本之比3.某商品价格下跌,消费者实际收入增加,反而使该商品消费量下降,收入效应为负值,该商品为(B)。
A.正常商品B.劣等品C.耐用品D.替代品4.若无差异曲线上任何一点的斜率为dY/dX=-1/2,意味着消费者有更多的X时,他愿放弃(A)单位的X而获得一单位Y。
A.O.5B.2C.1D.155.需求曲线从(A)导出。
A.价格—消费曲线B.收入—消费曲线C.无差异曲线D.预算线二、多项选择1.当物品的数量增加时,总效用的变化可能是(CD)。
A.随物品的边际效用增加而增加B.随物品的边际效用增加而下降C.随物品的边际效用下降而增加D.随物品的边际效用下降而下降2.无差异曲线具有如下特征(ABCD)。
A.向右下方倾斜B.远离原点的无差异曲线具有较大的效用C.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D.是斜率为负的曲线3.如果商品X对于商品Y的边际替代率小于X和Y的价格之比,则(CD)。
A.该消费者获得了最大效用B.该消费者应该增加X的消费,减少Y的消费C.该消费者应该减少X的消费,增加Y的消费D.该消费者没有获得最大效用4.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量变动的总效应可以被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总效应、替代效应、收入效应的值可以是(ABC)。
A.正值B.负值C.零D.任意数5.如果实现了消费者均衡,那么,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时一定有(ACD)。
A.实现了效用最大化B.实现了边际效用的最大化C.最后消费一个单位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都相等D.花费最后一个单位货币在任何一种商品上的边际效用都相等三、判断题1. 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消费者从每单位商品中得到的效用,随着这种商品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一、名词解释1.低档品(inferior goods)答:低档品是指其需求量随收入变化而成反方向变化的商品,收入增加,其需求量反而减少。
对于低档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
而且,一般情况下,收入效应的作用小于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总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这样使得其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但是,在少数的场合,某些低档品的收入效应会大于替代效应,于是,就会出现违反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现象,这类物品就是吉芬物品。
2.正常品(normal goods)答:正常品与低档品相对,是指需求量随消费者收入的增加而增加,随消费者收入的减少而减少的物品。
正常物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也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总效应必定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从而使得正常物品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应注意,正常品的范围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消费者收入水平的变化而变化。
3.价格-消费曲线答:价格-消费曲线指在消费者的偏好、收入及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某一种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
当消费者在选择两种商品时,在收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变,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而使预算线向外或向内旋转,那么自然会使消费者均衡点发生相应变化,连接各个不同的消费者均衡点的曲线便是价格-消费曲线。
如图3-1所示,假定商品1的初始价格为P11,相应的预算线为AB,它与无差异曲线U1相切于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E1。
如果商品1的价格由P11下降为P12,相应的预算线由AB移至A B′,于是,AB″与另外一种较高无差异曲线U2相切于均衡点E2。
如果商品1的价格在由P12继续下降为P13,相应的预算线由AB′移至AB″,于是,AB″与另一条更高的无差异曲线U2相切于均衡点E3。
随着商品1的价格不断变化,可以找到无数个诸如E1、E2和E3那样的点,它的轨迹就是价格-消费曲线。
《西方经济学》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通过本章教学,要深刻地理解消费者行为的规律性,并在此基础上熟练地掌握边际效用分析和无差异曲线分析工具,正确地运用它分析需求等消费者行为。
教学重点:边际效用分析;无差异曲线分析;教学难点:消费者均衡;第一节消费者行为我们追求着什么?——追逐幸福是消费者行为之最终目的。
[美]萨缪尔森的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一、效用效用——是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
理解效用时注意几点:①效用的获取离不开消费品,没有消费品就不可能有消费品的效用;②效用是一种主观心理感觉。
③同一物品的效用因人因时因地不同而不同。
案例:慈禧西行。
二、欲望欲望——指一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愿望。
即不足之感、求足之愿。
理解欲望时注意欲望的特性:①欲望具有层次性;案例:马斯洛需要层次论②欲望具有无限性;三、幸福幸福——是不足之感的满足,求足之愿的实现。
理解幸福时注意几点:①幸福与效用成正比;幸福依赖一定的物质基础,没有物品就没有效用,也就无幸福可言。
②幸福与欲望成反比;物不是决定幸福的唯一因素。
当效用一定时,欲望越大,幸福就越小;欲望越小,幸福就越大。
案例:舍弃贪欲便是降低快乐成本欲望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
效用是经济学研究的范畴。
消费者行为理论是研究如何实现效用最大化。
第二节基数效用论:边际效用分析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
例:我的早餐。
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
一、总效用、边际效用和平均效用的概念1.总效用TU(Total Utility):指人们从商品的消费中得到的总的满足程度。
TU=AU/Q2.平均效用AU(Average Utility):指平均消费一个单位商品所得到的满足。
AU=TU/Q3.边际效用MU(Marginal Utility):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最后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时所获得的总效用量的增量。
如果总效用函数是连续的,则边际效用函数为:案例:某人吃烧饼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