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几个概念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2
而使再生产继续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的再生产。
对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分析,必须从简单再生产入手。
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是扩大再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首先,通过对简单再生产的分析,可以看出劳资关系的一些新的特征,资本家以工资形式支付给工人的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的劳动所创造的。
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所预付的工资,并不是资本家自己的货币,而是用工人上次劳动产品所转化的货币来支付的。
其次,工人不仅创造了可变资本,而且还创造了全部资本。
甚至在简单再生产的情况下,全部预付资本,不管它的来源如何,都转化为积累资本或资本化的剩余价值,都是由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积累而成的。
资本家阶级不付等价物而无偿占有工人阶级生产的剩余价值。
最后,简单再生产的过程,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过程。
马克思针锋相对地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在联系中加以考察,或作为再生产过程加以考察时,不仅生产商品,不仅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和再生产资本关系本身:一方面是资本家,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
”即再生产出劳动力和劳动条件的分离,再生产出剥削工人的条件,不断迫使工人为了生活而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同时不断使资本家为了能够发财致富而购买劳动力。
而资本主义辩护士的再生产理论是为“资本家养活了工人”做庇护的。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资本家把剩余价值中的一部分转化为新的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生产扩大的基础上重复进行的生产过程。
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
这是因为,资本家为了追逐更多的剩余价值和加强竞争力,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新的资本,用来购买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投入生产过程的资本数量增大,从而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一种螺旋形的上升运动: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追加资本,追加资本又随原有资本带来新的剩余价值,新的剩余价值又转化为新的追加资本,资本数额不断增加,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剩余价值不断增多。
这表明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重要源泉,而资本积累则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
1、社会再生产的含义及其内容、简单再生和扩大再生产的关系、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方式?答:社会再生产的含义及其内容:(1)社会生产、总是连续不断、周而复始地进行的。
再生产就是、生产的不断重复和更新,再生产过程就是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
(2)任何社会再生产都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另一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因此,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答:简述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关系:社会再生产按照他的规模来划分。
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1)简单再生产是指规模不变的再生产,扩大再生产是指超过原有生产规模的再生产。
(2)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和出发点,如果简单再生产都不能维持,就根本谈不到进行扩大再生产。
(3)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再生产总是包含在扩大再生产之中。
答: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方式:(1)扩大再生产从其实现的方式来看,分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
(2)外延扩大在生产是指在生产技术和劳动效率不提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扩大再生产场所,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来扩大生产规模。
内涵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生产资料效率的提高来扩大再生产规模。
2、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2)经济增长是着重反映国民经济数量变化的概念,而经济发展是既反映国民经济的数量变化,又反映国民经济质量变化的概念。
(3)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经济增长,不可能实现经济的发展。
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1)劳动力的数量和劳动者的素质。
(2)科学技术及其应用。
(3)生产管理和劳动组织。
(4)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
(5)自然条件。
(6)产业结构和比例关系。
(7)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1)粗放型经济增长是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投入和扩张来实现的经济增长,它是在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不变的情况下实现的经济增长。
简述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能够进行的条件一、简单再生产能够进行的条件社会简单再生产,就是指社会剩余产品是用于消费而不是用于积累的,生产在维持原来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为有利于揭示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我们在分析时,可作出如下假定:设生产周期为一年,全部生产资料价值在一个生产周期内一次性消耗掉,消费资料也在一年内全部被消耗,不存在对外贸易和储蓄。
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态上根据其最终用途分为用于生产性消费的生产资料和用于生活消费的消费资料。
马克思据此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1)第一部类(Ⅰ)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产领域。
(2)第二部类(Ⅱ)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活消费领域。
社会再生产问题,本质上就是社会经济运行的比例关系。
要使其顺利进行,也就是要使社会总产出全部经过交换进入消费,实际上就是要使社会的总供给符合有支付能力的总需求。
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为使下一年的再生产能够在维持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社会再生产两大部类的全部都必须通过交换实现。
把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Ⅰ、Ⅱ),把社会产出品从价值形式上分为c、v、m三个部分,社会总产出的价值构成和使用价值构成如下:Ⅰ.c+v+m Ⅱ. c+v+m第一部类是为全社会提供生产资料产品和生产服务的,它的全部产出必须和当年社会包括两大部类在内的为维持社会简单再生产而需要补偿的生产资料和服务的总和(即第一部类的c和第二部类的c之和)相等。
可用公式表示为:Ⅰ(c + v + m)=Ⅰc +Ⅱc这是关于生产资料和生产服务的供应与需求间的平衡关系,也是第一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
第二部类的c+v+m必须和社会当年所需要的维持两大部类劳动者和资本所有者既有规模的消费需求(即第一部类的v+m和第二部类的v+m之和)相等。
这是关于消费资料和生活服务的供给与需求间的平衡关系,也是第二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
可用公式表示为:Ⅱ(c+v+m)=Ⅰ(v+m)+Ⅱ(v+m)以上两个公式分别表述了两大部类产品各自的供求平衡关系。
扩大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是指因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和生产场所的扩大,或者生产要素质量的改善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的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以简单再生产为基础和起点,是简单再生产的继续和发展。
扩大再生产按扩大的方式又分为外延型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型扩大再生产。
(1)内涵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改善生产要素的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生产规模的再生产。
企业内涵扩大再生产是通过改善人力要素质量和物质要素质量,优化要素组合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的。
这种扩大再生产方式,可以使企业以较少的资源消耗生产更多的产品,从而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2)外延扩大再生产是指单纯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数量扩大生产规模的再生产。
企业外延扩大再生产是通过单纯增加生产要素的数量实现生产规模扩大的,增加生产要素数量的多少取决于社会的资源总量,而社会资源总量是有限的。
因此,只有当有限的社会资源分配给那些符合国民经济发展方向、经济效益好和有发展前途的企业进行外延扩大再生产时,才能有效地利用资源,才能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否则只能降低资源配置效率,造成资源浪费。
外延型和内涵型的区分是纯理论性的。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生
产要素的数量增加与使用效率的提高往往是同时显现的。
关于简单再生产说法正确的是
简单再生产是指社会生产在原有规模上不断重复进行的生产,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是指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的生产过程。
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剩余产品或剩余价值全部用于非生产性消费。
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是扩大再生产的现实因素。
没有简单再生产,也就谈不上扩大再生产,只有在原有的生产规模得到保证的基础上,才谈得上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因此,在安排扩大再生产所需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时,必须首先保证简单再生产对这些资源的需要,以利于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社会主义简单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就其所反映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内容来看,具有不同性质,但从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来看,二者又受同一规律的支配,这些规律就是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所应保持的比例关系,也称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就其实质而言,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资本家瓜分到剩余价值后,如果将其完全用于个人消费,则生产就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重复进行,这叫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不仅生产商品,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和再生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一方面是资本家,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
扩大再生产的基本条件公式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较原有基础有所扩大的再生产。
要实现扩大再生产,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这就涉及到扩大再生产的基本条件公式啦。
咱们先来说说简单再生产,这就好比你有一个小果园,每年收获的水果刚好够维持你下一年的种植和生活,没有多余的积累来扩大果园的规模。
但如果想要扩大再生产,情况就不一样了。
比如说,一个工厂今年生产出的产品销售后,获得的收入不仅能满足简单再生产,也就是维持原有的生产规模,还能有剩余用于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而扩大生产规模。
扩大再生产的基本条件公式可以简单表示为: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再加上第一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要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加上追加的不变资本。
这个公式看起来有点复杂,咱来举个例子好好理解一下。
假设咱们有个服装厂,第一部类就是生产布料的车间,第二部类就是把布料加工成衣服的车间。
第一年,生产布料的车间生产出价值 100 万元的布料,其中 40 万元用于支付工人工资(可变资本),60 万元用于购买机器设备、原材料等(不变资本)。
把布料加工成衣服的车间用 80 万元买布料(不变资本),20 万元支付工人工资(可变资本),生产出价值 100 万元的衣服。
如果要扩大再生产,假设第一部类的资本家决定追加 10 万元投资用于扩大生产,同时拿出 10 万元用于个人消费。
那么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 40 万元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 10 万元,再加上第一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 10 万元剩余价值,就应该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 80万元加上追加的不变资本 10 万元。
只有满足这个条件,第二年生产布料的车间才能生产出更多的布料,衣服加工车间也能有足够的布料来扩大生产规模,生产出更多的衣服。
在现实生活中,扩大再生产的情况可比这个例子复杂得多。
比如说,市场需求的变化、技术的进步、资金的筹集等等,都会影响扩大再生产的实现。
我曾经观察过一家小工厂,一开始他们只是简单地生产一些小零件,勉强维持生计。
再生产再生产是指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利用已经投入生产的资本和劳动力继续生产商品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也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转的核心。
在资本主义体系中,再生产起到了推动经济增长、实现价值增值的重要作用。
再生产的类型再生产可以分为扩大再生产和简单再生产两种类型。
扩大再生产在扩大再生产中,生产者在原有基础上增加投入生产资本和劳动力,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的商品数量。
这意味着更多的生产资本和劳动力被投入到生产中,从而带来更多的产出和价值增值。
扩大再生产是实现经济增长和所谓增值的关键过程。
简单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是在原有基础上维持生产规模和生产水平,即保持生产的商品数量不变,仅仅是进行持续的生产和交换。
简单再生产是在维持现有生产状态的基础上进行的再生产活动,不会扩大生产规模。
再生产的作用再生产是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通过再生产,资本家可以不断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实现更多的价值增值和利润。
在这一过程中,劳动者提供劳动力,资本家提供资本,劳动与资本的融合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发展,带动了生产力的提高。
再生产的局限性尽管再生产在资本主义体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对劳动者的剥削是再生产的基础,资本家获取的利润实际上是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
其次,再生产导致的生产关系的发展不一定符合社会整体利益,可能导致社会的不平等和不稳定。
再生产的过程也可能带来环境问题和资源浪费等负面影响。
结论再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再生产,资本主义经济可以不断扩大规模、增加产出和实现利润。
然而,再生产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需要在实践中加以认识和解决。
只有正确掌握再生产的规律,才能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4章资本积累一、概念题1. 内含扩大再生产:指依靠生产技术进步和改进生产要素质量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
与此对应的概念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它是以生产的广度发展为特征的,人们通常称其为“粗放型”的扩大再生产。
内含扩大再生产的主要优点有:(1)可以广泛的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的组织形式,以大幅度的提高劳动生产率;(2)可以节约投资,充分利用现有生产设备条件,提高经济效益;(3)可以在更高水平基础上实现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充分发挥现有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
2.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社会生产需要连续进行,这种周而复始、连续进行的生产就是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是在维持原有规模基础上的重复进行的再生产。
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作为资本追加到生产上,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的资本主义再生产叫做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区别主要有:(1)生产的规模变化不同简单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即新生产出来的产品,只够补偿在生产中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扩大再生产是指超过原有生产规模的再生产,即新生产出来的产品,除了补偿生产中已消耗的物质资料以外,还有多余的物质资料可以追加到生产中去,借以扩大原有生产的规模。
(2)生产所带来的剩余价值的用途不同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生产在原有规模上进行的资本主义生产。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以资本积累为前提的。
为了实现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资产阶级必须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积累,作为追加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投入生产。
(3)两者的意义不同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不仅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而且是资本价值的再生产,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个人消费是资本家再生产劳动力的必要条件,工人是资本的附属物。
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虽然是对很多资本主义制度所做的具体分析,但却包含着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经济活动的共同规律,撇开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经济运行与管理也是适用的,具有重要意义。
政治经济学中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是两个重要概念,它们之间的平衡关系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简单再生产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生产总值的再生产过程中,所生成的产品中有一部分产品是为了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而另一部分产品则是为了满足劳动者的消费需要。
扩大再生产则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通过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和增加就业机会,从而取得更高的利润。
1.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关系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概念,二者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简单再生产为扩大再生产创造了条件,而扩大再生产则为简单再生产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和更丰富的资源。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扩大再生产是资本家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而进行的投资行为,而简单再生产则是为了维持现有的生产规模和生产关系而进行的再生产活动。
2.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平衡关系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之间的平衡关系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之间的平衡关系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市场需求、生产成本、资金供给等因素。
如果简单再生产过剩,会导致生产过剩和市场萎缩,从而影响扩大再生产的进行;反之,如果扩大再生产过度,可能导致生产过剩和资源浪费,造成严重的经济危机。
3. 如何实现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平衡为了实现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之间的平衡,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进行协调和控制。
政府需要通过宏观调控手段来引导和规范经济增长,确保供求关系的平衡和市场的稳定。
企业需要加强内部管理和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增强竞争力和适应市场需求。
社会也需要加强对消费和资源利用的规划和管理,鼓励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生产。
4.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意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之间的平衡关系不仅关乎经济增长和发展,还关系到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
只有在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之间取得平衡,才能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社会繁荣和发展。
简单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即新生产出来的产品,只够补偿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扩大再生产:是指超过原有生产规模的再生产,即新生产出来的产品,除了补偿生产中已消耗的物质资料以外,还有多余的物质资料可以追加到生产中去,借以扩大原有生产规模. 价值规律(lawofvalue)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
即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互相交换。
在私有制社会中,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刺激生产技术的改进,加速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
资本周转(capital turnover)是指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
资本必须在运动中才能实现其价值增殖,这种运动不能孤立地循环一次便停下来,而必须持续不断地周期性地进行。
产业资本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
资本必须在运动中才能实现其价值增殖,这种运动不能孤立地循环一次便停下来,而必须持续不断地周期性地进行。
这样的资本循环,叫做资本周转。
资本周转时间:是产业资本的一个循环周期所经历的时间,它是产业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
平均利润,是指以预付资本大小按平均利润率计算归每个生产部门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
平均利润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根据资本的大小,按照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
平均利润仍然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地租;土地在生产利用中自然产生的或应该产生的经济报酬,即总产值或总收益减去总要素成本或总成本后的剩余部分。
宏观调控(简称宏调):是政府实施的政策措施以调节市场经济的运行。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几个概念
一
1、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是对社会总产品的划分和对社会生产的划分。
2、对社会总产品的划分。
按照使用价值的最终用途,马克思将社会总产品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生产资料是用于生产消费的物质资料;消费资料是用于个人消费的物质资料。
按照价值形式,马克思讲社会总产品划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m)。
3、对社会生产的划分。
以对社会总产品的划分为依托,
马克思将整个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I)和第二部类(II)。
第一部类
是指生产资料部门的总和;第二部类是指生产消费资料部门的总和。
4.简单再生产(1) 社会再生产按规模是否发生变化来划分,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扩大的再生产。
(2)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
用于个人消费,投入生产过程的资本数量不变,再生产只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5.扩大再生产及其两种方式(1)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必须有资本积累作为追加的资本投入生产,追加的资本包括追加的不变资本和追加的可变资本。
(2) 扩大再生产按其实现方式分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
外延扩大再生产是在生产技术、劳动效率和生产要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质量不变的情况下,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数量以及扩大生产场所来扩大生产规模。
内涵扩大再生产则是依靠生产技术进步、提高劳动效率以及改善生产要素质量来扩大生产规模。
(3)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方式是与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的。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往往是以一种方式为主而结合在一起的。
二. 1. 社会总资本简单
再生产的实现条件(1) 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所应具备的基本实现条件是: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即Ⅰ(v+m)=Ⅱc。
这个条件表明,两大部类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关系,即两大部类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2) 从这个基本实现条件可以引申出另外两个实现条件:一是第一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必须等于两大部类所消耗的不变资本之和,即Ⅰ(c+v+m)=Ⅰc+Ⅱc。
这个条件表明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的供给与整个社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二是第二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即Ⅱ(c+v+m)=Ⅰ(v+m)+Ⅱ(v+m)。
这个条件表明整个社会的消费资料的供给与整个社会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3) 以上三个条件客观要求的比例关系如果遭到破坏,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就不能顺利进行。
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剩余价值被分割为追加的不变资本、追加的可变资本和资本家的个人消费三部分。
用公式表示为:m=(delta,即增量)c+(delta)v+m/x 2.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1)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有两个前提条件①第一部类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除了维持两大部类
简单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以外,还必须有一个余额,用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要,用公式表示为:Ⅰ(c+v+m)>Ⅰc+Ⅱc或Ⅰ(v+m)>Ⅱc。
(生产资料部类所生产的商品除了满足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对生产资料的需要外,还有剩余。
)②第二部类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除了满足两大部类进行简单再生产过程中工人和资本家所需要的消费资料以外,还必须有一个余额,用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消费资料的需要。
如果用m/x表示剩余价值中供资本家个人消费的部分,那么m-m/x就表示剩余价值中供积累的部分。
这个实现条件用公式表示就是Ⅱ(c+v+m)>Ⅰ(v+m/x)+Ⅱ(v+m/x)或Ⅱ(c+m-m/x)>Ⅰ(v+m/x)。
(消费资料部类所生产的产品除了满足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对它的需要外,还有剩余。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包含了三个步骤:其一,I(c+(delta)c)在本部类内部实现,即生产资料部类所需要的不变资本、追加得不变资本,在该部类内部实现;其二,II(v+(delta)v+m/x)在本部类内部实现,即消费资料部类所需要的可变资本、追加的可变资本和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在该部类内部实现;其三,I(v+(delta)v+m/x)与II(c+(delta)c)在两大部类之间进行交换。
(2)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Ⅰ(v+Δv+m/x)=Ⅱ(c+Δc)。
这里,Δc表示追加的不变资本,Δv表示追加的可变资本,这个条件表明,在扩大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互为条件、互相制约的内在联系。
(即生产资料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刚好等于消费资料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3) 从这个基本实现条件也可以引申出另两个实现条件:其一,I(c+v+m)=I(c+(delta)c)+II(c+(delta)c),即生产资料部类所生产的生产资料,刚好等于社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其二,II(c+v+m)=I(v+(delta)v+m/x)+II(v+(delta)v+m/x)即消费资料部类所生产的消费资料刚好等于社会对消费资料的需求其意义是:马克思关于资本运动和再生产理论虽然是针对资本主义制度做出的分析,但却包含着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经济活动的共同规律。
这一规律对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再生查同样适用,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再生产也有其基本比例的要求。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两种方式:一是外延扩大再生产,即在生产技术和生产要素质量不变的情况下,依靠生产要素数量上的增加和生产场所外延的扩大来扩大生产规模;二是内涵扩大再生产,即依靠生产技术的进步和改进生产要素数量来扩大生产规模。
(4)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包含了三个步骤:其一,I(c+(delta)c)在本部类内部实现,即生产资料部类所需要的不变资本、追加得不变资本,在该部类内部实现;其二,II(v+(delta)v+m/x)在本部类内部实现,即消费资料部类所需要的可变资本、追加的可变资本和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在该部类内部实现;其三,I(v+(delta)v+m/x)与II(c+(delta)c)在两大部类之间进行交换。
(5)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的基本条件是I(v+(delta)v+m/x)=II(c+(delta)c),即生产资料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刚好等于消费资料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由它可以推导出两个派生公式:其一,I(c+v+m)=I(c+(delta)c)+II(c+(delta)c),即生产资料部类所生产的生产资料,刚好等于社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其二,II(c+v+m)=I(v+(delta)v+m/x)+II(v+(delta)v+m/x)即消费资料部类所生产的消费资料刚好等于社会对消费资料的需求。
(6)其意义是:马克思关于资本运动和再生产理论虽然是针对资本主义制度做出的分析,但却包含着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经济活动的共同规律。
这一规律对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再生查同样适用,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再生产也有其基本比例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