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技术实现分布式数据同步采集系统
- 格式:docx
- 大小:269.64 KB
- 文档页数:5
分布式数据系统的数据采集方法及分布式数据系统一、引言分布式数据系统是指将数据分散存储在多个节点上的系统,它可以提供高可用性、高性能和可扩展性。
数据采集是分布式数据系统的关键环节,它涉及到从各个数据源采集数据并将其存储到分布式数据系统中。
本文将详细介绍分布式数据系统的数据采集方法及分布式数据系统的相关内容。
二、数据采集方法1. 批量数据采集批量数据采集是指定时定量地从数据源中采集数据。
常见的批量数据采集方法包括定时任务、ETL工具等。
定时任务可以通过设置定时器,在指定时间点触发数据采集任务;ETL工具可以通过配置数据源和目标数据集,实现数据的抽取、转换和加载。
2. 实时数据采集实时数据采集是指数据在产生的同时进行采集和处理。
实时数据采集通常采用流式处理技术,如Apache Kafka、Apache Flink等。
流式处理技术可以实时接收和处理数据流,保证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3. 增量数据采集增量数据采集是指只采集发生变化的数据,而不是全量数据。
增量数据采集可以减少数据传输和存储的成本。
常见的增量数据采集方法包括使用数据库的触发器、轮询等。
触发器可以在数据发生变化时触发采集任务;轮询可以定时查询数据源,判断是否有新的数据产生。
4. 分布式数据采集分布式数据采集是指在分布式环境下进行数据采集。
分布式数据采集需要考虑数据的一致性和并发性。
常见的分布式数据采集方法包括数据分片、数据复制等。
数据分片可以将数据分散存储在多个节点上,提高系统的并发性;数据复制可以将数据复制到多个节点上,提高系统的可用性。
三、分布式数据系统分布式数据系统是由多个节点组成的系统,每一个节点都可以存储和处理数据。
分布式数据系统可以提供高可用性、高性能和可扩展性。
常见的分布式数据系统包括Hadoop、Spark等。
1. HadoopHadoop是一个开源的分布式数据存储和处理框架,它基于Google的MapReduce和Google File System(GFS)论文。
GPS测绘技术在野外数据采集中的应用GPS(全球定位系统)测绘技术在野外数据采集中的应用一、简介随着科技的发展和GPS技术的成熟,GPS测绘技术在野外数据采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GPS主要由24颗卫星组成,可以通过接收卫星发出的信号来确定用户的位置,提供高精度的地理坐标信息。
在野外数据采集中,GPS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地图绘制、土地测绘、资源勘探、农业生产等领域。
二、地图绘制地图是人类认识和掌握地球表面特征的重要工具。
传统的地图制作方式需要投影仪、测绘仪器等设备,费时费力。
而有了GPS技术后,只需要使用GPS接收器即可获得地理坐标信息,快速准确地完成地图绘制工作。
GPS测绘技术使得地图更新更加方便,同时提高了地图的精度和准确性。
三、土地测绘土地测绘是对地球表面进行测量和绘制的过程,通常用于标记土地边界、计算土地面积、确定地形等。
传统的土地测绘需要使用三角测量、水准测量等复杂的测量方法,而有了GPS技术后,土地测绘工作变得更加简便高效。
只需要使用GPS接收器测量土地各个角点的坐标,即可实现土地测绘。
GPS测绘技术提高了土地测绘的精度和效率,减少了劳动力和时间成本。
四、资源勘探资源勘探是对地下资源进行探测和开发的过程,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等。
GPS技术在资源勘探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将GPS接收器安装在勘探设备上,可以实时获取设备的位置信息,提高勘探的准确性和效率。
例如,在矿产勘探中,GPS技术可以用于确定矿区边界、勘探设备的位置等,帮助勘探人员更好地进行资源勘探工作。
五、农业生产GPS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使用GPS技术,农业生产者可以根据地理位置信息制定种植计划、管理农作物。
例如,在农田灌溉中,可以根据土地坡度、植物需水等因素,通过GPS技术控制灌溉设备的开关,实现精准灌溉。
此外,GPS技术还可以用于自动驾驶农机具,提高农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减少人力投入。
六、结语GPS测绘技术在野外数据采集中的应用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
基于1pps的GPS/INS组合导航系统数据同步方法作者:丁贝来源:《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6年第12期1影响数据同步的主要因素对于GPS/INS组合导航系统,导致从IMU和GPS接收机输出的导航数据不同步的原因从如下原因进行分析:1)时间起点和基准不同卫星和惯导系统都是独立的,与不同的时间系统对应,时间基准与起点不一致。
卫星接收机使用的是UTC时间,而惯导系统有自己的时钟,利用其内部电路中的计时器计时,每次惯导系统开机,都是从零开始重新计时。
卫星接收机依靠秒点与UTC时间一致,保证其时间间隔的稳定性;而惯导系统是依靠内部晶振为基准,由于温度特性等因素的影响,INS时钟会发生漂移。
2)数据更新频率不一致卫星接收机和INS的数据更新率是不同的,惯导系统可以达到200Hz,而卫星接收机一般为1Hz。
卫星接收机测量采样能够严格在秒脉冲点进行,此时,在秒脉冲整秒时刻肯定有卫星数据,但此时惯导系统未必会有新的测量值。
3)电路时延在电路板中,测量、数模转换、采样过程中均会产生时延,这样就会导致惯导数据和导航信息传输过程中存在时间误差。
在卫星接收机和惯导系统数据传输到导航系统中的数采板时,产生传输时延。
2数据同步方法研究2.1同步问题分析卫星数据和惯导数据的同步示意图如图1所示,卫星数据接收点由长竖线显示,即卫星秒脉冲;惯导数据接收点由短竖线显示。
从下图能看出,卫星数据接收时刻没有惯导数据。
现假设惯导数据域卫星数据的接收时间差为△r,在秒脉冲上沿,惯导与卫星数据时标差为△r。
如果能实时计算出每个秒脉冲与秒脉冲之前的惯导数据接收时间差为△r,经过某种算法估计出惯导系统在每个卫星秒脉冲点上的值,这样就相当于采样到两路信号在同一时刻的数据。
2.2同步算法设计因为惯导数据的周期性特点,同步外推算法可以使用数字信号保持器。
假设卫星秒脉冲时间点与惯导数据X (nTinx)的时间差为△r,则可利用以下的数据外推m阶保持器实现同步点上的数据外推估计,多项式可表示为:因为卫星数据更新时间点与惯导数据更新时间点不一致,且惯导数据更新速率要高出很多倍,所以在每个秒脉冲点上可以保证有足够数据用于构建高阶保持器,从而实现数据同步。
分布式数据系统的数据采集方法及分布式数据系统主动采集是指系统主动去请求和获取数据。
它通常通过一些数据源提供的API、接口或者抓取技术实现。
主动采集的优点是可以及时获取最新的数据,可以根据需求定义采集的频率和范围。
主动采集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API接口:许多数据源会提供API接口来获取数据,系统可以通过调用这些接口获取需要的数据。
例如,社交媒体平台的数据、天气数据等都可以通过API接口获取。
2.网络爬虫:网络爬虫可以模拟用户浏览网页的行为,从网页中提取数据。
爬虫可以按照指定的规则遍历网页,将感兴趣的数据提取出来。
例如,新闻、商品信息等可以通过爬虫获取。
3.数据抓取工具:一些数据源会提供数据抓取工具,用户可以通过这些工具来获取数据。
这些工具通常提供了一些配置选项,用户可以根据需求来定义数据的采集范围和频率。
被动采集是指数据源主动将数据发送给分布式数据系统。
这种方法通常需要数据源和分布式数据系统之间建立起一种通信机制,数据源将数据发送给分布式数据系统,分布式数据系统再进行存储和处理。
被动采集的优点是可以减轻数据采集过程对数据源的压力。
被动采集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日志文件:许多应用程序会将日志输出到文件中,分布式数据系统可以监控这些日志文件,并将文件中的数据解析出来进行处理。
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将数据写入到日志文件的应用程序。
2.消息队列:消息队列是一种常见的通信机制,数据源可以将数据发送到消息队列中,分布式数据系统监听消息队列,从中获取数据。
消息队列可以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解耦数据源和数据接收方之间的依赖关系。
3.数据库复制:一些数据库支持数据复制功能,数据源可以将数据复制到分布式数据系统中。
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将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的应用程序。
总结起来,数据采集是分布式数据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主动采集通过请求和获取数据,而被动采集则是数据源主动将数据发送给分布式数据系统。
不同的数据采集方法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和场景进行选择和组合使用,以实现有效的数据采集和处理。
分布式数据系统的数据采集方法及分布式数据系统一、引言分布式数据系统是一种能够在多个计算机节点上存储和处理数据的系统。
在分布式数据系统中,数据的采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涉及到数据的获取、传输和存储等方面。
本文将详细介绍分布式数据系统的数据采集方法及其相关技术。
二、数据采集方法1. 传统数据采集方法传统的数据采集方法主要包括手动录入、文件导入和数据库连接等方式。
手动录入是指人工将数据逐条输入到系统中,适合于数据量较小的情况。
文件导入是将数据存储在文件中,然后通过读取文件的方式将数据导入到系统中。
数据库连接是通过连接数据库,通过SQL语句查询数据并导入到系统中。
2. 自动化数据采集方法自动化数据采集方法是指利用计算机程序自动从各种数据源中获取数据,并将其导入到分布式数据系统中。
常见的自动化数据采集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 网络爬虫:通过网络爬虫程序,从网页中提取需要的数据,并将其导入到分布式数据系统中。
网络爬虫可以根据需求定制,可以定时抓取数据,也可以根据规则自动抓取数据。
(2) 数据接口:许多网站和应用程序提供了数据接口,可以通过调用接口获取数据。
通过对接口进行调用,可以实现自动化的数据采集。
(3) 传感器数据采集:对于物联网设备或者传感器等,可以通过采集传感器数据,并将其导入到分布式数据系统中。
这种方法适合于需要实时监测和采集数据的场景。
(4) 日志文件采集:对于系统日志文件或者其他日志文件,可以通过解析日志文件并提取关键信息,将其导入到分布式数据系统中。
这种方法适合于需要对系统运行状态进行分析和监控的场景。
三、分布式数据系统分布式数据系统是一种能够在多个计算机节点上存储和处理数据的系统。
它具有以下特点:1. 高可靠性:分布式数据系统通过数据备份和冗余机制,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持久性。
即使某个节点发生故障,系统仍然可以正常运行。
2. 高扩展性:分布式数据系统可以根据需求进行水平扩展,即增加更多的计算机节点来存储和处理更多的数据。
测绘技术使用教程之GPS测量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引言:在现代测绘领域中,全球定位系统(GPS)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技术。
GPS的应用广泛,从普通消费者使用的导航设备,到高精度测绘工作中的地理数据采集,都离不开GPS。
本文将介绍GPS测量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方法。
一、GPS测量数据的收集GPS测量数据的收集需要使用GPS接收器。
选择一个合适的GPS接收器非常重要,它应具备以下功能:1. 多频率接收:多频率接收器可同时接收不同频率的GPS信号,以提高接收器的性能和测量精度。
2. 实时差分:实时差分技术可以通过接收参考站的信号纠正GPS接收器的误差,提高位置测量的精度。
3. 数据记录:接收器应具备数据记录功能,方便后续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在进行GPS测量之前,需要对接收器进行初始化设置。
这包括选择合适的坐标系统、坐标单位以及数据采样频率等参数。
一旦设置完成,接收器即可开始接收卫星信号。
在实际的数据收集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阻碍GPS信号的物体。
例如,高建筑物、树木、山脉等地形会降低GPS信号的质量。
因此,在选择采集点时,应选择开放地带。
同时,采集时应尽量保持接收器的稳定,以避免测量误差的产生。
二、GPS测量数据的处理处理GPS测量数据的目的是获得准确的位置信息。
下面将介绍两个常用的GPS数据处理方法。
1. 伪距法伪距法是一种基本的GPS测量原理。
接收器通过测量从卫星发射的信号到达接收器的时间来计算距离。
根据接收到的多个卫星信号,可以利用三角定位原理计算出接收器的位置。
在实际应用中,伪距法需要考虑误差来源,如大气延迟、钟差等。
这些误差可以通过实时差分技术和数据后处理方法进行修正。
2. 载波相位法载波相位法是一种更精确的GPS测量方法。
它不仅测量信号的到达时间,还测量信号的相位差。
通过对相位差进行计算,可以得到更准确的位置信息。
然而,载波相位法的处理较为复杂,需要高精度的测量设备和复杂的数据处理算法。
因此,它通常用于高精度测绘工作和科学研究等领域。
一种基于PLC的GPS通信与定位数据采集技术摘要:本文阐述了一种基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通过编程实现与全球定位系统接收机的通讯和数据采集的技术。
在该技术中,通过合理的运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硬件功能和适当的软件编程算法,能够实时获取定位数据报文,并对报文进行解析处理,使这些数据信息能够被其他信息系统使用。
关键词:全球定位系统;可编程逻辑控制器;通信;数据采集GPS Communication and Positioning Data Acquisi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PLCHao Xifeng、Chen Jia、Dai Yu tao、Wei Don sheng(Shanghai Marine Diesel Engine Research Institute,Shanghai 201108)Abstract:This article describes a technology based on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s that enables communication and data acquisition with GPS receivers.In this technology,by properly using the hardware functions of programmablelogic controllers and appropriate software programming algorithms,positioning data packets can be acquired in real time,and the packets can be analyzed and processed so that these data information can be used by other information systems.Keyword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Communication;Data Acquisition0 引言在工业自动化综合控制领域,常常需要将很多第三方系统提供的关联数据信息集成到综合自动控制系统中,以便提高全系统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程度,发挥更高的信息效用价值。
软件开发知识:如何实现分布式系统的数据同步分布式系统是指由多台计算机组成的系统,分布在不同的物理位置,并通过网络互相连接,在独立的计算机上运行,但作为一个单一的系统协同工作。
分布式系统的常见应用有:负载平衡、高可用性、高性能、数据共享、并发控制等。
数据同步是指将一个源系统中的数据复制到一个或多个目标系统,保持数据的一致性。
在分布式系统中,我们需要实现数据同步来保证系统数据的准确性,以及协调系统中各个节点的访问。
本文将介绍实现分布式系统的数据同步的常见方法以及如何选择最合适的方法。
一、数据同步的分类数据同步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全量同步全量同步是指将源系统中全部数据复制到目标系统,常见于系统初始化、备份与恢复等操作。
2.增量同步增量同步是指将源系统中新增、修改或删除的部分数据复制到目标系统,常见于实时数据同步、数据追溯等场景。
3.双向同步双向同步是指源系统和目标系统之间的数据同步可以互相影响,即当源系统发生变化时,目标系统也会发生变化,反之亦然。
通常用于实现高可用性或负载均衡。
二、数据同步的实现方法实现数据同步有多种方法,下面分别介绍。
1.基于消息队列消息队列是一种基于异步通信模式的通信方式。
它将消息发送到中间件,然后由订阅者从中间件中拉取消息。
消息队列可以保证消息的顺序传递,有助于解耦和削峰填谷。
在实现数据同步时,我们可以使用消息队列作为中间件来传输数据。
当源系统发生变化时,通过消息队列将变化推送到目标系统,目标系统再从消息队列中拉取数据进行同步。
这种方式可以实现高可靠性和高并发度的数据同步。
2.基于分布式事务分布式事务是指涉及多个参与者的操作集合,这些参与者位于不同的物理位置并通过网络进行连接。
分布式事务需要满足“ACID”原则,即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和持久性。
在数据同步中,我们可以使用分布式事务来实现数据的同步。
当源系统发生变化时,通过分布式事务将变化推送到目标系统,当事务成功提交时,数据同步完成。
分布式定位传感器工作原理
分布式定位传感器是一种通过多个传感器协同工作来实现目标定位的技术。
其工作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分布式定位传感器系统通常由多个传感器节点组成,这些节点可以是基站、移动设备或者网络中的其他节点。
这些传感器节点通过测量目标的各种参数(如距离、角度、速度等)来获取目标的位置信息。
然后利用数据融合算法将各个传感器节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合,从而提高定位精度和鲁棒性。
2. 多样化的测量手段,分布式定位传感器系统可以利用多种不同的测量手段来获取目标的位置信息,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PS)、惯性导航系统(INS)、无线信号测距、视觉传感器等。
通过多样化的测量手段,可以提高系统的适用性和鲁棒性,同时降低单一传感器的局限性。
3. 分布式数据处理,传感器节点通常会将获取的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到中心节点或者其他节点进行处理。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考虑数据的传输延迟、数据的一致性以及数据安全等问题。
同时,分布式数据处理也需要考虑传感器节点之间的协作与通信,以实现数据
的同步和整合。
4. 鲁棒性和容错性,分布式定位传感器系统需要考虑在传感器节点故障或者通信中断的情况下,系统依然能够正常工作。
因此,系统需要具备一定的鲁棒性和容错性,可以通过冗余设计、多路径通信等方式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综上所述,分布式定位传感器系统通过多个传感器节点的协同工作,利用多样化的测量手段和数据融合算法来实现目标的定位。
同时,系统需要考虑数据处理和通信的可靠性,以及在异常情况下的容错处理能力。
科技成果——分布式多参数电磁探测技术
技术开发单位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适用范围
区域地质调查、能源金属矿产勘查、水工环地质调查等。
成果简介
利用岩(矿)石的电化学特征和电磁波趋肤效应原理,研发了多频率大功率发射机,通过接地电极或不接地回线发射不同频率的电流信号,形成了包括时间域激发极化法(TDIP)、频率域激发极化法(FDIP),人工源可控源音频大地电测深法(CSAMT)、全区多源电磁测深法(MSEM)、天然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AMT)和大地电磁测深法(MT)等多参数电磁法信号发射技术。
采用高精度GPS与恒稳晶体混合时间同步技术,实现了多测站多参数三维分布式电磁数据接收系统。
通过对获得电磁数据的反演和地质解释,可获得地下电性结构,解决地质与找矿问题。
工艺技术及装备
1、高精度GPS与恒稳晶体混合同步技术;
2、无线数据中继和双24位AD大动态转换技术;
3、发电机励磁调压技术;
4、感应式磁场传感器;
5、DEM系统电磁多参量数据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
6、TDIP、FDIP、CSAMT、MSEM、AMT/MT等电磁法正反演软件
系统;
7、分布式多参数电磁探测系统。
市场前景
该技术利用地下资源能源与围岩间的电性差异,采用大功率的发射技术、分布式的抗干扰接收技术,从不同侧面来获取高分辨的信息,实现对地下资源能源的直接或间接勘查,可用于矿产资源探测,为地质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关于多点定位系统遭受大面积GPS干扰导致系统失效的案例分析摘要:全球定位系统GPS是国际民航组织ICAO认可的一个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已在国际民用航空飞行和空管运行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GPS异常一般是指系统自身发生服务中断或信号错误等极端情况,与外部无线电干扰不同,其一旦发生,将对民航飞行和空管运行造成系统性或大面积影响。
本文从一起多点定位系统遭受大面积GPS干扰导致系统失效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剖析多点定位系统的授时原理,解释了多点定位系统在遭受大面积GPS干扰时系统失效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北斗+GPS”的双模授时解决方案,对解决该类型的问题具有实际参考价值。
关键字:GPS、北斗、干扰、双模授时一、概述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投入使用的多点定位系统为成都民航空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MPS-I型系统,一期 28 个多点定位地面站建成投产,对现有跑道、滑行道、联络道、停机坪、航站楼 U 型区、指廊、登机桥等范围实现两重及以上有效覆盖,显著增强了场面监视能力。
该型系统的授时采用的是GPS,不具备北斗授时功能,2023年昆明机场附近发生过多起GPS大面积干扰事件,场面多点定位系统发生功能失效的严重情况。
详细的故障现象为,系统监控提示告警,外部台站对应图标红色闪烁,告警事件列表对应的远端地面站显示“ System DEBUG_INFORU GNSS抓取中。
旧数值:位置保持,新数值:搜索卫星”,查看远端地面站的GNSS status显示观察卫星数量和跟踪卫星数量为0,GNSS接收状态为搜索卫星,多点定位系统的TSD程序界面出现掉目标,甚至是没有目标的情况。
设备维护人员无法主用消除故障,只能被动等待GPS干扰结束后系统自行恢复,这给空中交通管制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二、原因分析1、多点定位原理由于飞机距各地面多点接收站的距离不同,飞机发送的应答信号到达各地面接收站的时间(TOA,time of arrival)就不同,多点定位系统通过计算到达时间的差值(TDOA),并进行计算就可以得到飞机的位置[1]。
分布式数据系统的数据采集方法及分布式数据系统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数据量急剧增长,传统的数据处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大规模数据处理的需求。
分布式数据系统应运而生,通过将数据存储在多个节点上,实现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和处理。
在分布式数据系统中,数据采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本文将介绍分布式数据系统的数据采集方法及分布式数据系统。
一、分布式数据系统的数据采集方法1.1 数据抓取数据抓取是数据采集的第一步,通过网络爬虫等工具获取网络上的数据。
在分布式数据系统中,可以部署多个数据抓取节点,实现数据的并行抓取,提高效率。
1.2 数据清洗数据清洗是数据采集的重要环节,通过清洗数据,去除噪音数据和重复数据,提高数据质量。
在分布式数据系统中,可以采用分布式数据清洗工具,实现数据的并行清洗。
1.3 数据存储数据采集后,需要将数据存储在分布式数据系统中。
可以采用分布式存储系统,如HDFS、Ceph等,实现数据的分布式存储,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
二、分布式数据系统2.1 数据分片在分布式数据系统中,数据通常会被分片存储在多个节点上,实现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和处理。
通过数据分片,可以提高系统的并发性能和容错性。
2.2 数据复制为了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分布式数据系统通常会对数据进行复制存储。
通过数据复制,可以避免单点故障,保证数据的可用性。
2.3 数据一致性在分布式数据系统中,数据一致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通过分布式事务、分布式锁等机制,可以保证数据在分布式系统中的一致性。
三、分布式数据系统的优势3.1 高可靠性分布式数据系统通过数据复制、数据分片等机制,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避免单点故障。
3.2 高扩展性分布式数据系统可以根据需求动态扩展节点,实现系统的水平扩展,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容量。
3.3 高并发性通过数据分片、数据复制等机制,分布式数据系统可以实现数据的并行处理,提高系统的并发性能。
四、分布式数据系统的挑战4.1 数据一致性在分布式数据系统中,数据一致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设计合适的一致性算法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远程分布式雷达时间同步的实现1. 引言- 研究背景及意义- 相关研究综述-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目标2. 远程分布式雷达的时间同步- 远程分布式雷达系统的概述- 时间同步的重要性和挑战- 常见的时间同步方法3. 基于GPS的时间同步方法- GPS时间同步原理- GPS信号的接收和处理- GPS同步算法的设计和实现4. 基于网络的时间同步方法- 网络同步的基本原理- 时钟同步协议的分类和介绍- 基于NTP的时间同步方法的实现与优化5. 系统设计与实验结果- 远程分布式雷达时间同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实验环境和实验结果分析- 系统的优化与改进6. 总结与展望- 对本文研究的总结与评价- 对未来远程分布式雷达时间同步研究的展望和建议第1章节:引言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雷达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对雷达系统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现代雷达系统中,时间同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时间同步指的是在多个雷达间保持时间的一致性,以保证雷达系统的协同和定位的准确性。
远程分布式雷达系统由于软硬件分布在不同的地点,其时间同步问题比单一雷达系统更为复杂和困难。
因此,研究远程分布式雷达时间同步的算法和实现方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关研究综述:在时间同步领域,已有多种实现方法,例如GPS同步、局域网同步、网络同步等。
其中,GPS同步一直是相对可靠和精度较高的同步方法,但对于一些地理位置较偏远的雷达站点来说,GPS信号可能存在接收困难的问题。
后来的研究主要是从网络同步的角度出发,设计和优化同步算法,以提高时间同步的精度和可靠性。
目前常用的同步协议有NTP、PTP等。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目标:本文主要研究远程分布式雷达时间同步的算法和实现方法。
首先,对远程分布式雷达系统的概述进行详细介绍,重点分析时间同步的重要性和挑战。
其次,针对时间同步问题,本文将实现两种主要的同步方法,分别是基于GPS的同步和基于网络的同步。
在设计和实现阶段,我们将详细介绍算法的设计思路和实现过程,并对结果进行实验和分析。
如何正确使用GPS测绘系统进行地理数据采集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为地理数据的采集和测绘提供了更加高效和准确的手段。
其中,全球定位系统(GPS)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测绘工具,已成为地理数据采集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如何正确使用GPS测绘系统进行地理数据采集,以及一些注意事项和技巧。
GPS测绘系统是通过接收卫星发出的信号,确定接收器的具体位置,并将其准确的经纬度信息存储在数据库中。
当进行地理数据采集时,首先需要配置好GPS设备,确保其能够正常接收卫星信号。
此外,还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一些设置,例如选择合适的测量方式(单点定位、差分GPS、实时动态差分等),确定地理坐标系统(经纬度、国家坐标系等)以及选择合适的精度等级。
在采集数据之前,需要进行地理控制点(GCP)的设置。
地理控制点是为了提高测绘精度而设置的已知地理坐标点,可以通过GPS设备来获取其准确的坐标。
设置地理控制点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个点的坐标,以增加测绘的准确性。
此外,还需要注意选择地理控制点时的遮挡物,避免建筑物、树木等对GPS信号的干扰。
在开始数据采集之前,需要仔细规划采集区域,并确定采集的目的和要求。
例如,如果是进行土地测量,需要确定采集的边界和界限。
如果是进行地形测量,需要将采样点分布在整个测量区域内,以确保采集的数据具有代表性。
此外,还需要注意采集时间的选择,避免测量时有大雨、恶劣天气或太晚等情况。
在实际采集数据时,需要注意持续记录GPS接收器的位置和时间信息,以便后期进行数据处理。
在采集过程中,尽量保持设备稳定,避免突然移动或震动,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
此外,还应注意GPS接收器的电量和存储容量,随时准备好备用电池或清空存储空间,以避免数据丢失。
在数据采集完成后,需要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首先,应通过数据接口或软件将采集的数据导入计算机,以便更好地进行后续的处理。
然后,根据实际需求,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进行数据的可视化、分析和建模等操作。
GPS技术实现分布式数据同步采集系统采集系统自身的环境限制导致设备的分散性,保证各个采集设备之间数据的同步性,使之分析出来的结果更具有研究和使用价值,并在一个可控的成本下实现,是摆在设计者面前的难题。
相对于其他2 种技术方案:基于短距离低成本的机箱同步技术和基于长距离高成本的卫星同步技术。
GPS PPS 是一种集2 者优点于一身的时钟同步技术。
不仅能获得和高成本技术相同的效果,并且还能节约大量成本。
一.分布式实时采集系统概述东海大桥由于身处外海海域,不仅需要经受海水腐蚀、地震台风自然灾害、还有各种通行工具对桥梁结构造成缓慢的损害。
对桥梁进行实时监测,为了及时获知桥梁的健康状况,对各种突发时间做出响应,以及进行必要的养护工作,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
监测数据还能进行进一步研究分析,对桥梁的基础研究具有非常大的帮助。
为什么要使用时钟同步技术?由于桥梁属于较为特殊的结构,构造范围很广,监测点分散在各处,很多监测项目又具有实时性的特点,例如地震、台风、交通事故等等,对于各部位监测数据需要非常准确的时间同步,一般的数据采集技术难以达到监测要求,如果不采用时钟同步技术,极有可能造成各个监测点采集数据时间上的微小误差,不仅造成监测结果的不准确,还严重影响了对桥梁健康的研究分析。
而通过GPS 时钟同步技术完全可以避免这些问题。
二.GPS PPS 技术和其他时钟同步技术介绍与比较如图1 所示,整个采集系统分散在桥梁的各个部位。
桥梁按照区域划分为若干区段,在主要几个区段中安置着信号采集机站,各个采集机站之间相距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每组采集机站均和GPS 同步时钟接受器相连,GPS PPS 接收器接受GPS 时钟同步信号,做相应的处理得到时钟同步信号和绝对时间戳并发送给PXI 采集设备,采集设备接收处理后的GPS同步信号,达到同步整个分布式采集系统。
图1 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的预警监测图这里说的时钟同步有2 方面含义:● 数据采样频率的同步,包括采样时钟信号的脉冲同步以及相位同步。
● 时间轴上的同步,即采样点时间标签的同步。
只有2方面都达到同步,才能称为真正的同步采集。
目前除了GPS PPS 时钟同步技术方案外,主要还有其他2 种时钟同步技术方案:1. 机箱直连时钟同步技术:主要采用了PXI 6653 时钟同步模块的时钟频率共享技术,每个采集设备中都装有PXI 6653 时钟同步模块,然后用同轴电缆把各个采集设备的6653 模块相连,以其中一个模块作为主模块,其余的作为从模块;主模块内部的时钟信号通过同轴电缆同步从模块内部的时钟信号,PXI 4472B 都用次信号作为采样时钟。
时间戳同步可以采用网络时间服务器。
2. GPS IRIG-B 时钟同步技术:该技术与GPS PPS 技术极为相似,都是通过GPS接收器接收GPS同步信号,做相应的处理并发送给采集设备做采集同步,和GPSPPS所不同的是IRIG-B 时钟同步信号中含有绝对时间,需要由PXI6608 来接收该信号,并将其解析为可用的时间戳。
3. 三种时钟同步技术的比较:4. 适用性机箱同步技术由于电缆的局限性,距离过长会导致信号衰减,很难做到公里级数的时钟同步采集,所以在本系统中无法适用。
而GPSPPS和GPS IRIG-B 技术都采用卫星来作为同步时钟信号传输的载体,可以做到无地域限制的同步采集,符合本系统的同步需求。
2. 准确性机箱同步技术采用主从时钟模块同步的方式,以一个时钟模块的内部时钟作为其余时钟模块的参考时钟,虽然理论上同步的准确性可以保证,但是由于信号通过电缆作为载体发送,长时间运行后,电缆的自身老化以及外部的突发事件是否会对信号的造成干扰,不得而知。
而其它2 种GPS 技术,在时钟信号的传输上都采用卫星无线发送,极少会受到信号干扰,唯一需要担心的是信号接收天线的维护。
3. 成本对比机箱同步技术由于无需额外的GPS信号接收设备,所以成本最低。
GPS IRIG-B 技术不仅需要额外采用相对昂贵的PXI 6608,还须包括GPS IRIG-B 信号接收器的成本。
而GPS PPS 可以把PXI 6608换成便宜的PXI 6602,PXI 6653 换成PXI 6652,并且GPS PPS信号接收器的成本远远低于GPS IRIG-B。
三.GPS PPS 时钟同步技术的系统组成该系统主要由GPS 接收器和NI PXI 采集设备2 大部分组成。
结构如图2:图2 GPS PPS 时钟同步系统组成图1. GPS 接收器系统组成GPS 同步时钟接收器的输入端连接着一个GPS信号接受天线,接受来自GPS 卫星发送的时钟信号,输出端分为3部分:● 10M PPS(Pulse Per Second)信号:用于同步采集系统,作为采集系统的采样基频。
此信号不包含任何的时间信息,仅仅为简单的脉冲信号,脉冲间隔为10纳秒。
● 1 PPS(Pulse Per Second)信号:用于采集系统触发采集使用,此信号同上,仅仅为简单的脉冲信号,脉冲间隔为1秒。
● 绝对时间(GMT)信号:用于替代采集系统自身的时间标签,此信号采用NEMA标准。
对于PPS(Pulse Per Second)信号,如图所示,它是一个很简单的,不包含任何时间信息(年或月之类)的脉冲信号,以1PPS为例,每秒发生1次脉冲,每个脉冲的宽度通常为100毫秒,PPS信号是一种较为简单的同步技术,但其效果却不亚于任何复杂的同步时钟信号。
绝对时间信号,该信号采用NEMA标准,表现形式为GMT时间,以字符串方式显示,例如“06.001⋯”,其中第一部分为年份,第二部分为年中天数,第三部分为一天的具体时间,精确到秒级。
图3 GPS PPS 信号接收器硬件组成图2. PXI 采集设备系统组成PXI 采集设备采用NI PXI 1045 18槽机箱,NI PXI 8187主控制器为主,采集卡为NI PXI 6652、6602、4472B,其中:● PXI 6652时钟同步模块采用NI提供的SMB(类似BNC 同轴电缆的接口)接口于GPS接收器的10M PPS 输出端相连,接收10MPPS时钟信号,并且将此时钟信号进行分频,把分频后的时钟信号提供到PXI 机箱背板,提供给高速同步采集卡PXI 4472B作为采样时钟频率。
● PXI 6602 计数器采用接线段子板与GPS接收器的1 PPS输出端相连,需要同时接入2个输入端口,都接收1 PPS信号,第一个输入端收到信号后,按1 PPS频率进行计数,并设定采集时间,当达到采集的起始时间,PXI 6602提供触发信号,触发PXI4472B开始采集;第二个输入端的1 PPS频率脉冲为4472B 提供相位同步触发脉冲。
● PXI 8187 控制器的标准232 串口与GPS 接收器的绝对时间输出端相连,接收GPS接收器提供的绝对时间信息,并计算每个采样点的时间间隔+触发开始的绝对时间来获取该采样点的绝对时间标签。
需要注意的是,PXI 6652采集卡必须插在机箱的第二个槽位,即主控制器相邻的槽位,否则时钟同步无效。
图4 PXI工控机箱硬件组成图四.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该系统的软件开发是以Labview 7.1 为平台,并配以NI-SYNC 开发工具包。
采用PXI 1045 18 槽机箱,PXI 8187 主控制器,PXI6652 时钟同步模块,PXI 6602 计数器模块,PXI 4472B 动态信号采集卡等作为硬件基础。
开发人员则通过NI-SYNC 开发工具包以及Labview DAQmx 采集模块对相关硬件进行开发。
1. 获取GPS 时钟同步信号首先通过NI-SYNC开发工具包提供的编程模块对PXI 6652进行相应配置。
开启6652 的PLL 锁相环以及PLL 频率,设置10M PPS信号的输入端获取同步时钟信号,对时钟信号分频,将分频后时钟信号发布到机箱背板的PXI_STAR 信号线上进行时钟频率脉冲同步,并将PXI_Trig2 触发线(源)连接到PXI_Trig5 触发线上,以同步频率时钟为触发频率进行相位同步的设置。
2. 配置6602 计数器模块通过Labview DAQmx模块对PXI 6602 进行配置,首先设置6602的第2 个1 PPS 输入端将信号发送给PXI_Trig2 给4472B 的相位同步做准备,然后设置6602 的第1 个1 PPS 输入断将信号发送给PXI_Trig0 作为4472B 触发采集信号,最后根据定时触发采样的时间戳,设置6602 倒计时器的初始数值,倒计时开启触发采样。
3. 触发4472B 动态信号采集卡通过Labview DAQmx 模块,将PXI_STAR 信号线作为4472B 的采样时钟频率源的时钟频率,将PXI_Ttrig5 信号线作为相位同步源;并设置PXI_TRIG0 信号通过6602 的计时触发信号开启4472B的采集工作。
如图3 所示,完成所有设置,并开启采集任务后,按照预定的采集时间,采集设备自动同步开始采集。
经检验,采样数据无论从采样时钟同步还是相位同步都达到了预期的要求。
图5 GPS时钟同步采集系统测试界面五.总结与展望本系统采用了目前技术领先的GPS PPS 时钟同步技术,以及NI 模块化数据采集设备。
通过对现有的采集同步技术进行一系列对比,从适用性、准确性、成本等多方面考虑,GPS PPS 时钟同步技术具有相当的优势,并倚靠Labview强大的开发平台进行设计,成功的完成了整个采集系统设计,达到了最初的设计功能指标,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
GPS同步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以及大量应用,现在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开发方案,与现有的NI 采集系统相结合开发,对于大型分布式采集系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打破了原有时钟同步技术的地域局限,并且在完成相同功能的情况下,降低了GPS技术的开发成本。
该系统目前已经全部开发完成并投入了正式的运行,对东海大桥的健康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得到了业主以及相关桥梁研究人员的肯定;除了桥梁健康监测以外,其他一些大型结构项目的健康监测也完全适用于该系统,应用前景非常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