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信息采集系统技术方案
- 格式:docx
- 大小:407.50 KB
- 文档页数:17
媒体行业内容聚合与分发平台搭建方案第一章:项目背景与需求分析 (2)1.1 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2)1.1.1 行业现状 (2)1.1.2 发展趋势 (3)1.2 项目目标与需求 (3)1.2.1 项目目标 (3)1.2.2 项目需求 (3)1.3 技术可行性分析 (3)1.3.1 内容采集与处理技术 (4)1.3.2 用户画像与推荐算法技术 (4)1.3.3 内容版权保护技术 (4)1.3.4 平台运营与维护技术 (4)第二章:内容聚合策略与技术选型 (4)2.1 内容源筛选与评估 (4)2.2 内容聚合算法设计与优化 (4)2.3 技术选型与架构设计 (5)第三章:内容审核与管理机制 (5)3.1 内容审核标准与流程 (5)3.1.1 审核标准 (6)3.1.2 审核流程 (6)3.2 审核人员培训与管理 (6)3.2.1 培训内容 (6)3.2.2 管理制度 (6)3.3 审核系统设计与实现 (7)3.3.1 系统架构 (7)3.3.2 功能模块 (7)3.3.3 技术实现 (7)第四章:内容分发策略与实现 (7)4.1 分发渠道与策略 (7)4.2 用户画像与个性化推荐 (8)4.3 数据分析与优化 (9)第五章:用户界面设计与优化 (9)5.1 界面布局与风格设计 (9)5.2 交互逻辑与用户体验 (10)5.3 响应式界面与适配 (10)第六章:系统安全与稳定性保障 (11)6.1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11)6.1.1 数据加密存储 (11)6.1.2 数据访问控制 (11)6.1.3 数据备份与恢复 (11)6.1.4 用户隐私保护 (11)6.2 系统稳定性与容错设计 (11)6.2.1 系统架构设计 (11)6.2.2 容错设计 (11)6.2.3 监控与预警 (11)6.2.4 系统优化与升级 (11)6.3 应急预案与故障处理 (12)6.3.1 应急预案制定 (12)6.3.2 故障处理流程 (12)6.3.3 故障分析与改进 (12)第七章:运营策略与推广 (12)7.1 运营模式与盈利模式 (12)7.2 品牌建设与推广 (12)7.3 合作伙伴关系建立 (13)第八章:项目实施与管理 (13)8.1 项目进度与任务分配 (13)8.2 风险识别与控制 (14)8.3 项目评估与改进 (14)第九章:案例分析与应用场景 (15)9.1 国内外成功案例解析 (15)9.1.1 国外成功案例 (15)9.1.2 国内成功案例 (15)9.2 应用场景拓展与优化 (16)9.2.1 教育领域 (16)9.2.2 医疗领域 (16)9.2.3 娱乐领域 (16)9.3 行业解决方案 (16)第十章: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17)10.1 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 (17)10.2 用户需求与市场变化 (17)10.3 可持续发展策略与建议 (17)第一章:项目背景与需求分析1.1 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1.1.1 行业现状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体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如何在新媒体时代下做好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在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成为了企业、政府和个人必备的能力。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大大增加,舆情的影响力也日益凸显。
因此,如何在新媒体时代下做好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建立网络舆情监测系统要做好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
这个系统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数据采集:通过网络爬虫等技术手段,采集各类网络信息,包括新闻、微博、微信、论坛等各类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信息。
2. 数据清洗: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和筛选,去除噪音和重复信息,保留有价值的舆情数据。
3. 数据分析:对清洗后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取关键词、情感倾向等信息,进行舆情态势分析。
4. 预警机制: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通过设定阈值和监测指标,及时发现和预警潜在的舆情风险。
二、选择合适的监测工具和平台在新媒体时代,有许多专业的网络舆情监测工具和平台可供选择。
选择合适的工具和平台可以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性。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网络舆情监测工具和平台:1. 百度指数:可以通过百度指数了解关键词的搜索量和热度,从而判断舆情的发展趋势。
2. 微博热搜榜:可以通过微博热搜榜了解当前热门话题和关键词,及时发现潜在的舆情风险。
3. 舆情监测工具:市面上有许多专业的舆情监测工具,如新浪舆情、腾讯舆情等,可以通过这些工具进行全面的舆情监测和分析。
4. 社交媒体平台: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知乎等也提供了舆情监测和分析的功能,可以通过这些平台进行实时的舆情监测。
三、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在新媒体时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对于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至关重要。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情感分析等手段,对海量的网络信息进行快速分析和判断,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同时,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方法,不断优化和改进舆情监测系统,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新媒体技术系列培训课程(多场合)新媒体技术系列培训课程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传播信息、扩大影响力、提高品牌知名度,已经成为企业和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新媒体技术,我们特推出新媒体技术系列培训课程。
一、课程背景新媒体技术是指在互联网、移动通信、数字电视等新媒体平台上,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手段,进行信息的采集、制作、发布、传播和互动的一种技术。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也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更多的传播渠道和手段。
二、课程目标本系列培训课程旨在帮助学员了解新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掌握新媒体内容制作、传播、运营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新媒体营销和品牌推广的能力,提升个人和企业的竞争力。
三、课程内容1.新媒体技术概述本课程将介绍新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技术特点和应用领域,帮助学员对新媒体技术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2.新媒体内容制作本课程将介绍新媒体内容制作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技巧,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不同类型的内容制作,帮助学员掌握新媒体内容制作的基本技能。
3.新媒体传播策略本课程将介绍新媒体传播的基本原理和策略,包括如何选择合适的传播渠道、如何制定有效的传播计划、如何进行互动营销等,帮助学员掌握新媒体传播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4.新媒体运营管理本课程将介绍新媒体运营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包括如何进行用户分析、如何进行内容策划、如何进行数据分析等,帮助学员掌握新媒体运营的基本技能。
5.新媒体营销案例分析本课程将通过分析一些成功的新媒体营销案例,帮助学员了解新媒体营销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新媒体营销的能力。
四、课程特色1.实战性强:本系列培训课程注重实战,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实际应用,帮助学员掌握新媒体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
2.内容全面:本系列培训课程涵盖新媒体技术的各个方面,帮助学员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
第一章新媒体概论1、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2、新媒体的技术依托:○1数字技术(新媒体的核心技术)○2计算机网络技术○3移动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阶段)。
3、新媒体的特征:○1数字化:最显著特征○2交互性:本质特征○3非线性传播:重要特征○4即时性与共享性打破时空界限○5个性化信息服务○6虚拟信息传播○7多媒体传播推动媒介融。
4、web1.0的概念:互联网“内容为王”的阶段称为Web1.0阶段,本质是聚合和搜索,用户主要通过互联网浏览器获取信息,依然是单向的传播模式。
5、web1.0的主要特征:○1web1.0基本采用的是技术创新主导模式○2web1.0的盈利都基于巨大的点击流量○3web1.0的发展出现了向综合门户合流现象○4web1.0形成了主营与兼营结合的明晰产业结构○5web1.0不以html为言,动态网站已经广泛应用 6、web1.0与新媒体的发展:○1web1.0为新媒体提供了良好的受众平台○2web1.0为新媒体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7、web2.0的概念:Web2.0 是相对Web1.0 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
此阶段互动应用成为主流,Web2.0 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
8、web2.0的主要特征:○1用户参与网站内容制造○2web2.0更加注重交互性○3符合web标准的网站设计○4web2.0网站与web1.0没有绝对的界限○5web2.0的核心不是技术而在于指导思想。
第二章新兴媒体(一)网络媒体1、网络媒体的概念:网络媒体也称第四媒体,是一定的组织或个人,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各种多媒体交互式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上,建立的提供各种新闻与信息服务的相对独立的站点。
关于加强宣传信息工作的实施方案宣传工作实施方案一、背景与目标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宣传信息工作在组织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提升我单位宣传信息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增强宣传影响力,特制定本方案。
本方案旨在建立健全宣传信息工作机制,提高信息采集、编辑、发布的能力,确保宣传信息工作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二、组织架构1.成立宣传信息工作领导小组,由单位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2.设立宣传信息工作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单位指定专人担任。
3.各部门指定一名宣传信息联络员,负责本部门宣传信息工作的下达。
三、工作内容1.信息采集(1)广泛收集国内外相关信息,关注行业动态,挖掘有价值的宣传素材。
(2)加强内部信息采集,了解单位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及时报道典型事迹和优秀成果。
2.信息编辑(1)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整理、编辑,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可读性和吸引力。
(2)结合单位实际,制定宣传信息发布计划,明确发布时间、发布渠道和发布内容。
3.信息发布(1)充分利用单位网站、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及时发布宣传信息。
(2)加强与外部媒体的沟通合作,提高宣传信息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四、工作措施1.加强培训(1)定期组织宣传信息工作人员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2)邀请专业人士进行授课,分享宣传信息工作的经验和技巧。
2.完善制度(1)建立健全宣传信息工作制度,明确工作职责、流程和标准。
(2)加强宣传信息工作的监督考核,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3.优化资源配置(1)合理配置宣传信息工作人员,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2)加大投入,提升宣传信息工作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水平。
五、工作进度安排1.第一阶段(1-3个月):完成组织架构搭建、人员培训、制度完善等工作。
2.第二阶段(4-6个月):加强信息采集、编辑、发布,提高宣传信息质量。
4.第四阶段(10-12个月):对宣传信息工作进行评估,巩固成果,持续改进。
六、预期成果1.提升宣传信息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增强宣传影响力。
媒体舆情信息管理及应急处置实施方案范本城市治理媒体___应急处理管理制度加强___信息工作,及时掌握___动态(范本),引导社会舆论,是我分局维护我区社会稳定,保障广大市民的合法权益,顺利开展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举措,结合分局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涉及分局负面___,管辖执法大队应高度重视,严肃对待,认证落实整改,及时回复。
既然是投诉就说明是群众关心的热点、攸关群众利益、我们执法工作不到位的问题,因此,大队___专管员要在第一时间报告给大队领导。
二、___处置工作将纳入到个人和大队月考评和年度考评中。
1、在负面___处理工作中,措施得当、整改到位、回复及时,工作得到市民认可和肯定的大队和个人给予表彰,在考核中相应加分。
2、由于管辖执法大队和___专管员,在处理负面___措施不当、整改不到位、回复不及时造成不良影响的,根据考核要求将扣除大队相应的分数和个人绩效;造成恶劣影响、有损执法队伍形象的将追究管辖执法大队领导责任。
3、负面___因整改不到位、回复不及时被重复报道或投诉两次以上的,管辖执法大队及___专管员在考核中会被扣除相应分数和绩效。
三、各执法大队、___专管员应按照以下要求,切实加强___整改和及回复工作:1、务必实事求是。
执法人员在整改过程中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要如实回复,切勿虚报瞒报,尤其在本条___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的情况下,需认真对待,谨慎处理。
2、重时效。
自法规科___专管员转发当日起,各大队最迟在___日内,须整改到位,并将整改结果以电子版和纸质版(大队负责人签字、盖章)上报。
3、文图统一。
在整改回复行文中,文字和照片要起到相辅相成作用,照片对全文起到有效补充。
行文格式要求规范(页边距:上3.7,下3.5,左2.8,右2.6单位cm;行间距:28磅;标题:方正小标宋简体___号;正文汉子:宋体正文___号;___伯数字:gb___号),文字简洁,就事论事,调查结果和采取措施说清;照片中要充分体现执法人员在“干什么”如执法人员和执法相对人进行沟通、或者是对商户下达《责令》,或覆盖裸露渣土等,严禁出现衣冠不整、头歪身斜、手插口袋等不规范、不文明动作。
媒体行业内容审核平台设计与实现方案第一章引言 (2)1.1 项目背景 (2)1.2 项目意义 (3)1.3 项目概述 (3)第二章需求分析 (3)2.1 功能需求 (3)2.1.1 内容审核功能 (3)2.1.2 审核策略管理 (4)2.1.3 审核结果反馈 (4)2.2 功能需求 (4)2.2.1 实时性 (4)2.2.2 扩展性 (4)2.2.3 容错性 (4)2.2.4 安全性 (4)2.3 非功能需求 (4)2.3.1 系统可用性 (4)2.3.2 系统稳定性 (5)2.3.3 系统可维护性 (5)2.3.4 用户友好性 (5)2.4 本章小结 (5)第三章系统设计 (5)3.1 系统架构设计 (5)3.1.1 总体架构 (5)3.1.2 技术架构 (5)3.2 模块划分 (6)3.3 数据库设计 (6)3.3.1 数据库表结构 (6)3.3.2 数据库设计原则 (6)3.4 本章小结 (6)第四章内容审核策略 (7)4.1 审核标准制定 (7)4.2 审核流程设计 (7)4.3 审核算法选择 (8)4.4 本章小结 (8)第五章平台开发与实现 (8)5.1 前端开发 (8)5.2 后端开发 (8)5.3 数据库实现 (9)5.4 本章小结 (9)第六章系统测试与优化 (9)6.1 功能测试 (9)6.2 功能测试 (9)6.3 安全测试 (10)6.4 优化策略 (10)6.5 本章小结 (10)第七章用户界面设计与实现 (10)7.1 界面布局设计 (10)7.2 界面交互设计 (11)7.3 界面样式设计 (11)7.4 界面实现与调试 (11)7.5 本章小结 (12)第八章系统部署与运维 (12)8.1 系统部署 (12)8.1.1 部署环境准备 (12)8.1.2 部署流程 (12)8.1.3 部署注意事项 (13)8.2 系统运维 (13)8.2.1 运维策略 (13)8.2.2 运维实施方法 (13)8.3 故障处理 (13)8.3.1 故障分类 (13)8.3.2 故障处理流程 (13)8.4 本章小结 (14)第九章项目管理与团队协作 (14)9.1 项目管理方法 (14)9.2 团队协作模式 (14)9.3 风险管理 (15)9.4 本章小结 (15)第十章总结与展望 (15)10.1 项目总结 (15)10.2 未来展望 (15)10.3 本章小结 (16)第一章引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体行业的内容产出和传播速度不断加快,内容审核成为了保障信息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环节。
智慧广电融媒体中心信息化解决方案北京XX科技有限公司2020年XX月目录第1章建设背景 (6)第2章现状与分析 (8)2.1 广播台网建设现状 (8)2.2 广播融合媒体平台的发展趋势 (10)2.2.1 业务形态多样化 (10)2.2.2 生产流程敏捷化 (11)2.2.3 技术平台信息化 (12)第3章建设目标 (14)3.1 提高工作效率 (14)3.2 提高管理能力 (15)第4章系统组成 (18)第5章平台建设思想 (20)第6章系统设计原则 (22)第7章整体设计方案 (26)7.1 公有云、专属云、私有云技术架构 (26)7.1.1 公有云技术架构 (26)7.1.2 专属云技术架构 (31)7.1.3 私有云技术架构 (39)7.1.4 公有云、专属云及私有云的关系 (46)7.2 广播电台融合媒体制作发布流程 (50)7.2.1 融合媒体制作发布业务构建思路 (50)7.2.2 融合媒体制作发布系统构成 (51)7.2.3 融合媒体制作发布业务典型流程 (53)7.3 广播融合媒体平台业务流程 (59)7.3.1 广播融合媒体平台 (59)7.4 云媒体资源业务 (65)7.4.1 采编制作业务 (65)7.4.2 系统构成 (71)7.4.3 系统架构 (75)7.4.4 系统业务流程 (77)第8章运行管理体系 (79)8.1 运行管理体系综述 (79)8.1.1 运行管理模式 (79)8.1.2 运行组织能力 (80)8.1.3 业务资源配置 (80)8.2 7x24小时服务管理 (81)8.2.1 服务架构管理 (81)8.2.2 服务目录管理 (82)8.2.3 服务发布管理 (83)8.2.5 服务变更管理 (83)8.3 运维评价机制 (83)8.3.1 运维质量管理 (84)8.3.2 系统资源管理 (85)第9章平台整体架构 (86)9.1 系统硬件平台 (86)9.1.1 服务器硬件平台 (86)9.1.2 网络平台 (88)9.2 系统软件平台 (89)第10章系统设计方案 (91)10.1 技术设备成本核算管理系统 (91)10.1.1 方案的实现 (93)10.1.2 前期外借设备管理系统 (96)10.1.3 后期制作设备管理系统 (103)10.1.4 演播室管理系统 (113)10.1.5 转播车管理系统 (117)10.1.6 WEB中心管理 (120)10.2 固定资产条码管理系统 (129)10.2.1 系统概述 (129)10.2.2 系统特点 (129)10.2.3 总体设计 (131)10.2.4 总体解决方案 (132)10.2.5 系统功能描述 (133)10.3 节目带库管理系统 (152)10.3.1 系统设计目标 (152)10.3.2 系统架构图 (153)10.3.3 系统软件逻辑结构体系 (154)10.3.4 应用流程图 (156)10.3.5 系统功能 (161)10.4 电视台新闻文稿管理系统 (170)10.4.1 系统简述 (170)10.4.2 新闻文稿管理系统的特点 (170)10.4.3 新闻生产管理工作流程 (172)10.4.4 系统功能说明 (173)10.5 广告管理系统方案 (183)10.5.1 系统概述 (183)10.5.2 系统的设计思想 (184)10.5.3 系统结构 (186)10.5.4 逻辑结构框图 (186)10.5.5 系统特点 (187)10.5.6 系统功能详细设计 (188)10.6 办公自动化系统方案 (214)10.6.1 系统概述 (214)10.6.2 建设目标 (214)10.6.4 功能列表 (221)10.6.5 智能工作流平台 (221)10.6.6 主要功能 (227)10.7 一卡通管理系统方案 (250)10.7.1 考勤管理系统 (250)10.7.2 门禁管理系统 (252)10.7.3 消费管理系统实现 (255)10.7.4 车辆管理系统实现 (258)10.8 楼层发布系统 (265)10.8.1 系统实现 (265)10.8.2 系统功能 (267)10.9 大楼和周界安防设计 (270)10.9.1 园区周界入侵探测报警系统 (270)10.9.2 网络监控系统 (274)10.9.3 出入口道闸管理系统 (278)10.9.4 访客管理子系统 (290)10.9.5 园区智能广播系统 (293)10.10 公共场所信息发布系统设计 (294)10.10.1 办公楼LED条屏 (294)10.10.2 门厅LED全彩屏 (294)10.11 高清三维虚拟演播室设计 (297)10.11.1 项目介绍 (297)10.11.2 演播室平面布局图 (298)10.11.3 演播室效果图 (299)10.11.4 演播室架构 (300)10.11.5 视频系统说明 (300)10.11.6 音频系统说明 (301)10.11.7 灯光系统说明 (302)10.11.8 系统培训和服务计划 (318)10.12 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 (325)10.12.1 设计说明 (325)10.12.2 主要设备及软件选型 (328)10.12.3 系统架构及功能 (332)10.12.4 广角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功能 (337)10.12.5 广角多媒体信息发布管理软件设计 (339)10.12.6 广角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特点 (342)10.12.7 广角多媒体播放管理软件系统总体结构 (344)10.12.8 广角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的关键技术 (348)10.12.9 广角多媒体播放管理软件 (358)10.12.10 广角播放器 (366)10.13 装饰装修工程 (369)10.13.1 设计理念 (369)10.13.2 功能设计 (369)10.13.3 空间布局设计 (371)10.13.4 装饰装修工程建设 (374)第11章信息安全体系建设 (404)第12章施工组织设计 (428)第13章装修布线施工方案 (575)13.1 工程人员配置 (575)13.2 施工队基本情况 (576)13.3 环境建设施工标准 (576)13.4 施工设备清单 (577)13.4.1 工程主要测试设备 (577)13.4.2 工程主要施工机具 (578)13.5 施工方法和施工程序进度 (578)13.5.1 保护管敷设 (579)13.5.2 预留与预埋 (584)13.5.3 线缆敷设 (585)13.5.4 设备安装与调试 (587)13.5.5 施工进度计划的实施 (589)13.5.6 节约措施十二条 (589)13.5.7 工程资料整理 (591)13.5.8 安全施工管理条例 (592)13.6 流程图 (593)13.7 验收标准 (615)13.7.1 电气系统验收标准程序方案 (615)13.7.2 UPS系统验收标准程序方案 (617)13.7.3 机房空调系统验收标准程序方案 (620)13.7.4 安保系统验收标准程序方案 (621)13.7.5 消防系统验收标准程序方案 (622)13.7.6 机房环境监控系统验收标准程序方案 (623)第1章建设背景广播电视台作为国家传播文化和人民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其工作效率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播时效性和可靠性的重要保障。
第1篇一、课程背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
新媒体实践课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信息传播、内容创作和平台运营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
本课程结合新媒体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旨在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新媒体实践技能培训。
二、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媒体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现状;2. 培养学生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信息采集、编辑、发布和传播的能力;3. 提高学生新媒体内容创作和平台运营的实践技能;4.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5. 拓展学生的职业发展视野。
三、课程内容第一单元:新媒体概述1. 新媒体的定义与分类2. 新媒体的发展历程与现状3.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4. 新媒体的社会影响与价值第二单元:新媒体平台运营1. 新媒体平台概述2. 微信公众号运营3. 微博运营4. 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运营5. 新媒体营销策略第三单元:新媒体内容创作1. 新媒体内容创作概述2. 文字类内容创作3. 图片类内容创作4. 视频类内容创作5. 新媒体内容策划与选题第四单元:新媒体技术与应用1. 新媒体技术概述2. 网页设计与制作3. 图像处理技术4. 视频剪辑技术5. 新媒体数据分析与应用第五单元:新媒体团队协作与沟通1. 团队协作的重要性2. 新媒体团队协作模式3. 沟通技巧与策略4. 项目管理与执行第六单元:新媒体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1. 新媒体行业发展趋势2. 新媒体职业岗位与任职资格3. 新媒体创业与就业指导4. 新媒体人才培养与职业规划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新媒体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讲解新媒体实践技巧,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新媒体平台运营、内容创作等实践操作,培养实际操作能力;4. 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5.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答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WORD格式 专业资料整理 普天通信新媒体信息采集系统
新媒体信息采集系统 技术方案
普天通信有限责任公司 2008年5月 WORD格式
专业资料整理 普天通信新媒体信息采集系统
目 录 1 新媒体信息采集系统整体方案........................................................................................................... 3 1.1 背景 .................................................................................................................................................... 3 1.2 概述 .................................................................................................................................................... 3 2 系统平台............................................................................................................................................... 4 2.1 系统特点............................................................................................................................................ 4 2.2 网络结构............................................................................................................................................ 5 3 应用软件............................................................................................................................................... 7 3.1 软件描述............................................................................................................................................ 7 3.2 模块简介............................................................................................................................................ 7 3.2.1 客户端介绍................................................................................................................................ 8 3.2.2 服务端介绍................................................................................................................................ 9 3.3 业务流程.......................................................................................................................................... 10 3.4 手机端功能介绍.............................................................................................................................. 11 3.4.1 登录系统.................................................................................................................................. 11 3.4.2 待发信息.................................................................................................................................. 12 3.4.3 已发信息.................................................................................................................................. 13 3.4.4 废弃信息.................................................................................................................................. 13 3.4.5 菜单功能.......................................................................14 WORD格式 专业资料整理 ........................................................... WORD格式
专业资料整理 普天通信新媒体信息采集系统
1 新媒体信息采集系统整体方案 1.1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手机逐渐体现出集成度高、成本低、体积小、易于 携带等优势,越来越趋近于全能的个人手持终端设备。随着照相、摄像、录音等多 媒体功能的逐步加强,使手机传送多媒体信息也成为可能。 新媒体信息项目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同时也顺应新闻媒体行业对新闻消息报道 的高实效性要求而提出的。通过使用移动终端进行新媒体信息传递作为现有新闻信 息收集系统的有效、必要的补充,完善新闻报道的途径,加快发布速度,以提高对 新闻的响应时间。 我们是在利用、整合、扩展报社现有系统的原则下, 建设一套基于手机媒体终 端的、在通用手机开发平台以及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上二次开发的包括图、 文、音视 频等多媒体信息采、编、存、发的新媒体信息采集系统。
1.2概述 本系统是按照先进、可靠、长远发展的要求进行设计,充分体现模块化和满足用户行业需求的设计思想。系统具有高度的可扩充性,可提供多种实现方式以满足不同终端用户的需要。系统设计将以用户行业的需求为中心,提供稳定、方便、实用的采集系统,人机界面友好,系统易于使用。
本系统基于普天通信公司自主研发的新媒体信息采集系统服务器和新媒体信 息采集系统客户端软件实现全部功能,以满足报社对媒体信息内容采集的快捷、安全、高效等需求,提高新闻报道的响应速度。
新媒体信息采集系统服务器是一个易于实施、易于使用、安全性高的服务平台,在设计时,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将应用适配,手机适配,应用展现,集中管理进行分离,可以独立运行,也可以合并运行,具有很强的扩展性与可维护性。 WORD格式
专业资料整理 普天通信新媒体信息采集系统
2 系统平台 2.1系统特点 新媒体信息采集系统服务器充分考虑到系统纵向和横向的平滑扩展能力,采用三层式结构和集中式业务、用户管理,采用手机客户端+页面配置技术,将用户的应用延伸到普通手机上;采用高压缩比技术,减少移动网络上的信息流量,从而提高系统访问速度,降低使用成本;采用对称和非对称加密算法,对传输的信息及逆行难关加密,保证信息的安全性。
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集中管理进行分离,可以独立运行,也可以合并运行,具有很强的扩展性与可维护性。为了体现设计的思想,本系统具备以下特点:
超大系统容量 中心支持移动目标数量无上限,仅与硬件相关。
强大的兼容性 可支持多种操作系统的移动终端访问,包括:Symbian(S60,UIQ)操作系统、WindowsMobile(PocketPC、SmartPhone)操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等等。
防止其它用户非法访问 配合使用手机接入号码鉴权、用户帐户/密码鉴权的组合鉴权方式;定制浏览器客户端在会话过程中使用加密令牌,保证会话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防止手机丢失 手机客户端可设置启动密码,用户打开应用需通过密码验证;采用非对称密钥算法,对传送到客户端的密码数据进行加密,密码以密文形式在网络中传输。
防止移动数据传输中被窃取 系统采用私有的安全编码协议及公共加密算法或 HTTPS协议连接互联网,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