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5
北方园艺2007(1):153~154#生物技术#牡丹组织培养研究进展孟军,韩杰,祖恩普(河南洛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471022)摘要:从品种、外植体的选择、培养基配置、培养条件控制及生根移栽等几个方面对牡丹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比较、分析和总结。
认为目前的研究水平处于应用基础研究的初级阶段,应通过加强协作、细化分工来拓展研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加强研究的系统性。
关键词:牡丹;组织培养;进展中图分类号:S685.1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009(2007)01-0153-02牡丹(Paeonia suf f ruticosa)为芍药科芍药属牡丹组多年生灌木花卉。
由于传统繁殖方法存在结实能力低下、种子变异性强、无性繁殖系数低等问题,目前我国的牡丹生产还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
同时,繁殖方法的滞后也限制了牡丹种质资源保存及新品种选育工作的开展。
近年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作者尝试使用这一技术进行牡丹快速繁殖及种质保存与创新研究。
现对近年来牡丹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作出综述,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
1品种我国是牡丹第一资源大国[1],现有四大品种群近千个品种,但真正用于组培研究的却非常少,与我国丰富的牡丹资源极不相称。
常见的有凤凰山牡丹[2~3]、紫斑牡丹[4~7]、青龙卧墨池、十八号牡丹、黑花魁、豆绿、金星雪浪、大胡红[8]、荷花紫[9]、洛阳红、姚黄[10]、枯枝牡丹、古班同春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的牡丹组培研究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研究的广度有待加强。
同时也可以看出,以获取丹皮酚等药用成分为目的的/凤丹0组培研究较少,而观赏牡丹组培研究相对较多。
2外植体的选择在凤丹组培中,张子学等[2]采用种子、种胚以及由此产生的子叶、叶柄、叶片和愈伤组织等作为外植体进行芽的诱导,发现采用胚培养可以打破上胚轴休眠,大大缩短初代培养周期。
时侠清等[3]则采用主根韧皮部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并提取丹皮酚也获得了较好的结果。
牡丹栽培技术研究进展李宏广;陈萍;段晓红【摘要】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查阅和市场调研,对当前国内外牡丹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着重对牡丹的分类、引种、休眠、催花以及花期调控等技术研究进行归类分析,提出了目前牡丹在栽培措施上存在的问题.同时,对牡丹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探讨,以期为牡丹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指导.【期刊名称】《宁夏农林科技》【年(卷),期】2012(053)012【总页数】4页(P55-58)【关键词】牡丹;引种;花期调控;催花技术;研究进展【作者】李宏广;陈萍;段晓红【作者单位】宁夏农垦贺兰山实业有限公司平吉堡农业分公司,宁夏银川 750024;宁夏农垦农林牧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宁夏银川 750021;宁夏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宁夏银川 7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85.11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属芍药科、芍药属,为多年生落叶小灌木,原产于中国西部秦岭及大巴山一带,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有国花之称,牡丹又称“富贵花”、“百两金”等,是“和平、繁荣、富贵、吉祥”的象征。
牡丹除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之外,还具有很好的药用价值,最初以药用植物记载于汉魏的《神农本草经》,其根入药称丹皮,性微寒,味苦辛,无毒,具有散瘀、清血、和血、止痛、通经之作用,同时还具有降压、抗菌之功效,久服可益身延寿[1-5]。
随着花卉产业的发展,牡丹产业的发展也在全国各地逐渐形成,目前在国内外花卉市场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现主要形成了以河南洛阳、山东菏泽、四川彭州、甘肃兰州等地为主的栽培区域,建立了各自的商品牡丹生产基地,为我国牡丹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6]。
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先后对牡丹资源、品种分类、引种栽培等方面开展了基础性和实用性等全方位的研究工作。
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牡丹的引种、催花、花期调控等研究进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同时,对当前牡丹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分析。
油用紫斑牡丹研究进展综述了国内外紫斑牡丹的研究现状,概括了其野生资源、繁殖、育种、花期调控、细胞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多方面研究成果。
针对我国紫斑牡丹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紫斑牡丹,因花瓣基部有一个明显的色斑而得名,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同时具有较为广泛的生态适应性,耐寒性、耐旱性、耐湿热性较强,是牡丹育种和改良遗传性状的宝贵资源。
近些年来随着花卉业的发展,人们对牡丹的关注与日俱增,对于紫斑牡丹的研究也不断的深入,在许多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但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国内外研究进展1、野生资源野生紫斑牡丹分布于甘肃中部黄土高原及陇南山地,陕北黄土高原及其南部秦巴山地。
紫斑牡丹是中国最大的两个牡丹品种群中原牡丹品种群和西北牡丹种群的重要原种,也是我国特有的濒危物种,是所有野生牡丹中受威胁程度高的种类。
目前在甘肃子午岭林区还保存有全国面积最大的野生居群。
定光凯等在甘肃省子午岭林区、李嘉珏等在延安市甘泉县对野生紫斑牡丹居群进行了调查。
当前,野生紫斑牡丹的分布、种群及个体的数量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减少甚至消失。
据李嘉珏调查,甘肃各地紫斑牡丹野生分布范围已缩小2/3以上,马衔山的已经绝迹。
造成紫斑牡丹濒危的原因有多方面,其内在原因在于它的繁殖能力差。
周仁超等研究发现野生紫斑牡丹致濒的内在和外在原因。
2、繁殖2.1、传统繁殖牡丹常用分株、播种、嫁接法繁殖。
播种,即有性繁殖,是紫斑牡丹最常见的繁殖方法之一。
紫斑牡丹种子具上胚轴休眠现象,即秋季生根,春季发芽,种子萌发也极不整齐,有些种子甚至在几年内一直处于休眠状态。
周仁超研究发现用500mg/LGA3处理紫斑牡丹种子48h后沙藏,可以加快生根的速度和提高生根率。
2.2、快速繁殖组织培养是植物快速繁殖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周仁超用紫斑牡丹为材料研究胚培养和植株再生。
曹小勇以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的BA、NAA及其组合,对紫斑牡丹的胚进行体外培养,结果发现0.1mg/L BA促进紫斑牡丹胚的胚轴、根生长,有利于幼苗形成。
牡丹的组织培养方案郑巧、谭明月牡丹是我国的名花,传统的方式不仅成苗周期长,而且出苗量少,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满足生产的需要。
因地,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对牡丹进行繁育,成为牡丹商业化和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牡丹的组织培养按照植物的组织培养过程同样分为:材料的采集、材料的消毒、制备外植体、接种和培养以及组培苗的移栽等。
当然培养前还得涉及培养基的配制,以满足牡丹外植体细胞分裂及分化成幼苗的需要。
以垫江优势牡丹品种为材料,开展组织培养关键技术研究,建立无病原试管种苗的继代增殖和生根培养体系;(1)建立初代培养体系,探究最佳外植体及取材时间,消毒方案,筛选培养基配方(包括基本培养基、附加成分和生长调节剂配方)。
(2)建立继代增殖体系的,包括培养基配方和环境条件的优化(3)建立生根体系的,包括养基配方和环境条件的优化2、解决的关键问题:(1)牡丹优株茎尖和芽培养的初代启动;(2)玻璃化现象和自枯现象的解决;(3)控制生根愈伤的产生。
一、培养器材设施及无菌操作室(接种室)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所使用的器材种类较多,但它们通常可以分为通用器具、盛具、计量器械、灭菌器械、接种器械、培养器械等几种类型。
无菌操作室是组培最核心和关键部分,是进行无菌操作的场所,如植物材料的消毒接种,无菌材料的继代,丛生苗的增殖或切割,嫩茎插植生根等。
它也关系到污染率这项最重要的成本指标的高低,直接影响组培工厂的工作效率及经济效益。
无菌操作室原则上宜小不宜大,要有缓冲间,以便进人无菌室前在此洗手、换衣、换鞋、预处理材料等。
无菌室的地板和四周墙壁应尽可能光洁,不易积染灰尘,易于采取各种清洁和消毒措施。
无菌室内要吊装紫外灭菌灯,用于经常照射灭菌。
要安装空调机,保持室温在23~25℃,原则上无菌室的门窗应紧闭,保持与外界相对隔绝。
无菌操作室内需要的用具如下:超净工作台:用于进行无菌操作。
室内小推车:用于运送培养物、培养基和各种器皿用具。
酒精灯:用于灼烧各种金属用具。
牡丹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牡丹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植物组培技术是一种在人工条件下培养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方法,可以用于研究植物生长发育、病虫害防治、育种改良等方面。
牡丹是我国传统的名贵花卉之一,其花形优美、花色丰富,被誉为“花中之王”。
然而,牡丹的繁殖速度较慢,而且传统的繁殖方法如种子繁殖和分株繁殖的成功率较低。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开始探索牡丹组培快繁技术,以提高牡丹的繁殖速度和繁殖成功率。
牡丹组培快繁技术主要包括组织培养、激素诱导和快繁周期的调控。
首先,研究人员采集牡丹的茎尖、叶片等组织,将其切割成小块,并培养在含有富含营养元素的基本培养基中。
培养基中的营养元素和激素成分可以通过调节来满足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
其次,研究人员使用培养基中含有的激素,如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等来诱导牡丹细胞的分化和再生。
通过对组织培养条件和激素浓度的优化,可以促进牡丹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加快牡丹的生长速度和繁殖能力。
除了组织培养和激素诱导外,快繁周期的调控也是牡丹组培快繁技术的重要环节。
牡丹的生长和发育过程受到光周期和温度的影响较大,因此控制环境条件可以加快牡丹的生长和发育。
研究人员通过调节光照时间、光照强度和温度等因素,使牡丹处于适宜的生长环境中。
在高温和光照充足的条件下,牡丹的生长速度明显加快,繁殖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牡丹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在牡丹繁殖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通过组织培养和激素诱导等方法,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地培养出了大量的牡丹幼苗。
在控制生长环境的条件下,这些幼苗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生长,并具备较高的成活率。
此外,牡丹组培快繁技术还可以用于牡丹的育种改良。
通过选择生长快、抗病虫害的牡丹幼苗进行繁殖,可以加快育种进程,提高育种效率。
然而,牡丹组培快繁技术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组培过程中容易出现细菌和真菌的感染,导致牡丹组织的腐烂和死亡。
因此,如何控制组培过程中的病原微生物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
其次,牡丹组织培养和激素诱导需要大量的实验设备和培养基材料,成本较高。
第28卷第4期2021年12月天津农学院学报Journal of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Vol.28,No.4December,2021文章编号:1008-5394(2021)04-0019-04DOI:10.19640/ki.jtau.2021.04.005油用牡丹组培快繁研究任晓琴打杨静慧11刘艳军I,张景新2,马昕',冯国华'(1.天津农学院园艺园林学院,天津300392; 2.天津市蓟州林业局,天津301900; 3.天津市公路局直属处,天津300074)摘要:为建立油用牡丹组培快繁体系,本研究以油用牡丹腋芽为外植体,采用不同浓度的消毒剂进行表面消毒,获得无菌苗;将无菌苗分别接种到含有不同激素的MS培养基上,进行侧芽的增殖培养;将获得的再生苗接种到含有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培养基上进行生根培养。
结果显示:采用15%的安替福民,处理5min,获得的消毒效果最好;在MS+1.0mg/L BA+0.5mg/L IAA+5mg/L AgNO3培养基上油用牡丹再生芽增殖效果最好;在MS+0.1mg/L NAA+0.5g/L AC培养基上再生苗生根效果最好。
本试验结果可以为油用牡丹的组培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油用牡丹;组培;腋芽;MS培养基中图分类号:S688.9文献标识码:AStudy on tissue culture and rapid propagation oi Paeonia ostiiRen Xiaoqin1,YANG Jmghui1,Correspondin8Autllor J Liu Yanjun1,Zhang Jmgxin2,Ma Xin2,Feng Guohua3(1.College of Horticulture and Landscape,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ianjin300392,China;2.Tianjin Jizhou ForestryBureau,Tianjin301900,China;3.Tianjin Highway Bureau Direct Branch,Tianjin300074,China)Abstract: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rapid propagation system of Paeonia ostii tissue culture,this study used Paeonia ostii axillary buds as explants and used disinfectant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for surface disinfection to obtain bacteria-free seedling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est disinfection effect was obtained when15%antihuman was used as disinfectant for5min.In MS+1.0 mg/L BA+0.5mg/L IAA+5mg/L AgNO3medium,the regeneration bud proliferation effect of Paeonia ostii was the best.The best rooting effect was observed in MS+0.1mg/L NAA+0.5g/L AC medium.The results of this experiment can lay a foundation for the study of tissue culture of Paeonia ostia.Key words:Paeonia ostii',tissue culture;axillary bud;MS culture medium牡丹属于芍药科芍药属,是我国特有的传统名贵木本花卉,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药用价值和油用价值叫近年来,相关调研发现油用牡丹'凤丹,可作为木本粮油植物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油用牡丹一般产油量是1.1Xio3kg/hnA远高于芝麻、油茶等,并且油用牡丹籽油多项指标超过了橄榄油因此,油用牡丹受众人喜爱,但在繁殖方面存在一些弊端。
牡丹组培苗移栽技术研究作者:甘晓丽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7年第1期组织培养技术是植物快速繁殖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李萍,2007)。
牡丹作为我国的传统名花及重要的出口花卉,产业化生产成为其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
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对牡丹进行快速繁殖,是促进牡丹产业化生产的重要技术(成仿云,2007)。
虽然利用组织培养技术来规模化生产牡丹种苗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目前还没有真正应用于生产(贺丹,2009),原因主要是移栽难以成活。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分别在1年中3月、6月、9月、12月份,对不同生长状态(刚生根、生根后1个月和生根后2个月)的牡丹组培苗进行移栽,移栽基质为草炭∶珍珠岩=1∶1,移栽容器为6cm×11cm的穴盘,移栽前用1000 倍液甲基托布津溶液消毒,移栽后置于全光照培养箱,管理温度为15~20℃。
1.2 试验方法1.2.1牡丹组培苗移栽季节试验。
分别在2013年3月、6月、9月、12月份,对生根后1个月,株高5cm左右,茎基部半木质化的牡丹组培苗进行移栽,每处理30株,移栽基质均为草炭∶珍珠岩=1∶1,管理温度为15~20℃,空气相对湿度为70%~80%,移栽前将基质拌湿并高压灭菌,移栽后15 天内不浇水,基质表面变干时进行叶面喷雾。
15天后植株恢复正常生长时,浇水原则改为干透浇透。
60天后分别调查成活率。
1.2.2 组培苗生长状态对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2013 年9月份,分别将刚生根(根长1~2cm,根粗1~2mm,茎基部未木质化)、生根后1 个月(根长3~4cm,根粗2mm,茎基部半木质化)、生根后3 个月(根长5~6cm,根粗>2mm,茎基部基本木质化)的牡丹组培苗进行移栽,每处理30株。
移栽基质为草炭∶珍珠岩=1∶1,移栽后放于全光照培养箱(温度15~20℃,空气相对湿度70%~80%),管理条件相同。
60 天后对比不同移栽状态的组培苗成活率差异。
摘要:本研究比较了三种牡丹(Paeonia lactiflora Pall.)组织培养方法对其生长和发育的影响:愈伤组织培养、叶片培养和根培养。
结果表明,愈伤组织培养方法能够产生最多的愈伤组织并促进芽的分化,叶片培养方法可使植物器官的增生率提高,而根培养方法则在初始生长阶段表现不佳。
关键词:牡丹,组织培养,愈伤组织,芽分化,增生率一、引言牡丹是我国传统的名贵观赏花卉,被誉为花中皇后,深受人们的喜爱。
然而,由于其繁殖速度缓慢且繁殖成本较高,给其应用和种植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组织培养技术,作为一种快速繁殖和改良花卉育种方式,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且已经成功应用到牡丹的培育当中。
然而,不同的培养方法和培养环境,对牡丹的生长和发育有着不同的影响。
本研究旨在比较牡丹三种组织培养方法——愈伤组织培养、叶片培养和根培养,对花卉生长和发育过程中的影响,以便于找到最适合的牡丹组织培养方法。
二、材料和方法2.1 实验材料的获取本实验选用了无菌的牡丹原植株,采用无菌的手术技术将它们分成三组:愈伤组织培养组、叶片培养组和根培养组。
每组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生长和发育。
2.2 实验条件本实验在无菌室内进行,分别设置了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基、叶片培养基和根培养基等培养基质,并设置适宜的光照、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参数。
2.3 比较三种培养方法的影响比较三种组织培养方法对于牡丹生长和发育的影响,包括器官分化、愈伤组织形成、增生率等方面。
三、结果3.1 愈伤组织培养在愈伤组织培养基上,牡丹的愈伤组织形成良好且分化旺盛。
在培养基中添加适量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促进愈伤组织分化,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大量的芽。
本实验中,经过10 天的培养后,愈伤组织培养组的分化率可以达到100%以上,芽的产生率也可以达到80%以上。
3.2 叶片培养在叶片培养基上,牡丹在一定的光照、温度和湿度下,可以良好地生长并且增生迅速。
一些组织细胞可以逐渐分裂并分化成为芽和愈伤组织。
中原牡丹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研究摘要以中原牡丹品种鳞芽为外植体,以改良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探讨了不同激素配比对中原牡丹诱导、继代及生根的影响。
结果表明:适宜于中原牡丹初代培养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 0.5~1.0 mg/L+KT 0.5 mg/L+IAA 0~0.5 mg/L+GA3 0.2~0.5 mg/L;最佳继代培养基为MS+6-BA 0.5~1.0 mg/L+KT 0.3 mg/L+GA3 0.2 mg/L;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 MS+IBA 4.0 mg/L+IAA 1.0 mg/L。
关键词牡丹;组织培养;诱导;继代;生根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er)为芍药科芍药属牡丹组多年生灌木,是原产于我国的传统名花[1]。
传统牡丹繁殖方式有种子繁殖、分株繁殖和嫁接繁殖等。
但传统繁殖方法存在实生苗变异性强、无性繁殖系数极低、耗时、耗材、占地多及受繁殖季节限制等问题[2],难以满足牡丹产业化生产需求。
而采用组织培养法繁殖,是解决传统繁殖方式弊端、实现牡丹快速繁殖和产业化生产的有效途径。
近20多年来,许多国内外学者就牡丹的组织培养开展了相应的工作[3-4],在牡丹鳞芽诱导、愈伤组织诱导、体胚诱导以及对牡丹组织培养过程中外植体分化、生根条件、移栽环境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存在许多问题,如试管苗褐化严重、生根率低、根系质量差、移栽阶段成活率低等问题[5-6]。
中原牡丹是中国牡丹中起源最早、分布最广泛、品种最多且变异最丰富的品种群[7]。
该试验选用洛阳国家牡丹园6个中原品种的牡丹鳞芽作为外植体,通过研究无菌体系的建立、增殖培养和生根过程中的基本培养基、激素配比的影响,来探索适合牡丹组培苗生长、生根的最佳激素条件,以期提高组培苗生长质量及生根能力,为牡丹工厂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试验材料采自洛阳国家牡丹园的洛阳红、菱花湛露、乌龙捧盛、脂红、璎珞宝珠、如花似玉等中原牡丹品种的鳞芽。
【关键字】进展牡丹无土栽培研究进展钱关泽刘莲芬张金保(聊城大学生物系,聊城,山东,252059)摘要:综合分析了牡丹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和无土栽培的生理生化特性,认为牡丹的无土栽培在实践上是可行的,具有重大经济价值。
但目前培养技术还远不够成熟,真正的生产应用有待于液培配方、水气供应、培养设施等方面的研究和完善。
关键词:牡丹;无土栽培1.牡丹的特性1.1牡丹的生物学特性: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ews)是芍药科芍药属植物,是世界著名的观赏花卉,中国是牡丹的唯一的原产地。
,牡丹以其花朵大、花色多、雍容华贵、仪态万千的特点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目前已经远出重洋,成为许多国家的园林珍贵花卉。
同时,牡丹也是著名的药用植物,其根皮入药称为丹皮,性微寒,味苦辛,功能凉血,清热散瘀,主治血热发斑、劳热骨蒸、经闭症瘕,疮痈肿痛等症[1][2][3][4][5][6]。
牡丹皮的原植物是芍药属牡丹组的大部分种类。
保守中医药认为品质最好的是凤丹(P. ostii T. Hong et J. X. Zhang),产于安徽省铜陵县和南陵县一带。
但据郭宝林[7]等对凤丹和牡丹根皮的化学成分的研究,凤丹皮与丹皮有效成分的种类与含量并无明显差异。
1.2牡丹的分类学地位:牡丹组是芍药属三个组之一,其下有8种、3亚种、2杂种,均特产于我国。
牡丹(P. suffruticossa Andrews)含2亚种:栽培亚种牡丹P. suffruticossa subsp. suffruticossa和银屏牡丹亚种P. suffruticossa subsp. yinpingmudan D.Y. Hong, K.Y. Pan et Z.W. Xie(产于安徽巢湖银屏山和河南嵩县);矮牡丹(P. jishanensis T. Hong et 产于山西的稷山和永济、河南的济源、陕西的华山和铜川;凤丹(杨山牡丹)(P. ostii T.Hong et 栽培主产地是安徽铜陵、南陵, 在河南西部尚有野生居群;紫斑牡丹(P. rockii (S.G. Haw & T. Hong et J. J.Li) 产于我国陕西、甘肃、河南及湖北局部地区, 其野生居群已濒临绝灭,含两亚种:紫斑牡丹(原亚种)(P. rockii subsp. rockii) 和太白山紫斑牡丹(P.rokii subsp. taibaishanica ,前者分布于甘肃南部、陕西秦岭的南坡、河南伏牛山以及湖北西部神农架山地,后者分布于秦岭北坡、陕西的太白山和陇县、甘肃的天水等地;卵叶牡丹(P. qiui et Hong) 产于湖北神农架;滇牡丹(P. delavayi Franch.) 产于我国西南、华中地区;四川牡丹(P. decomposita Hand. Mazz.) 含两亚种:四川牡丹(原亚种)( P. decomposita Hand. Mazz.subsp. decomposita) 和圆裂四川牡丹( P. decomposita Hand. ,前者在四川马尔康、金川、丹巴和康定有分布, 后者分布于泯江流域的汶川、茂县、黑水、松潘(南部)和理县;大花黄牡丹(P. ludlowii (Sternet Taylor) ;延安牡丹(杂种)(P.×papaveracea Andrews) 产于延安万花山,为P. rockii 和P. jishanensis 的杂交种;保康牡丹(P.×baokangensis et T.Hong)产于湖北保康,为P. rocki和P.qiui的杂种[2]。
《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论文题目:牡丹组织培养研究进展姓名:学院:专业:班级:学号:指导教师:20 年月日牡丹组织培养及研究进展摘要:本文从牡丹的种子培养、茎尖培养、叶及叶柄培养、芽培养和根培养几个组织培养方式,及不同组织培养方式对培养基的选择等方面来综述牡丹现阶段组织培养取得的研究进展,以及未来牡丹组织培养在园艺方面所起的作用。
组织培养技术作为植物繁殖的新手段已日益普及,这种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的无性繁殖和常规方法相比,最显著的优点是可以用较短的时间和较少的空间,而且不受季节、气候的影响,由个体开始,从而产生大量植株。
关键词:牡丹;组织培养;外植体;培养基引言:牡丹(学名:Paeonia suffruticosa)原产于中国西部秦岭和大巴山一带山区,现在这一地区尚有野生单瓣品种存在。
牡丹为多年生落叶小灌木,生长缓慢,株型小,株高多在0.5~2米之间;根肉质,粗而长,中心木质化,长度一般在0.5~0.8米,极少数根长度可达2米。
牡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花大色艳、雍容华贵、富丽端庄、芳香浓郁,而且品种繁多,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长期以来被人们当做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
(摘自:百度百科)1.植物组织培养快繁的定义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在无菌的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组织(形成层、花药组织、胚乳、皮层等)、细胞(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以及原生质体,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当的培养条件,使其长成完整的植株。
由于培养物是脱离植物母体,在玻璃瓶中进行培养,所以也叫做离体培养。
2.植物组织培养外植体的选择2.1 种子牡丹种子组织培养中,主要以种胚作为外植体,培养基以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的激素。
胚培养技术可以用来克服胚败育和发育不良,同时也可以缩短种子休眠期,提高萌发率和提早萌发。
2.2 茎尖目前,牡丹茎尖培养主要是针对芽的茎尖,并且取得了进展。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