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曾侯乙墓的出土编钟和历史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对曾侯乙编钟的感悟曾侯乙编钟是中国古代的一件国宝级的器物,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音色最和谐的一套编钟。
它的制作工艺精湛,音色悦耳动听,不仅被誉为古代艺术的杰作,也被认为是人类智慧和音乐创造力的结晶。
对于曾侯乙编钟的感悟,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曾侯乙编钟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工艺水平。
编钟是一种古代打击乐器,它的制作需要考虑到铜材的选择、铸造工艺以及音色的调整等方面。
曾侯乙编钟成套的制作共包含瑞兽盘、留犁盘、和氏璧、命符、角盘、簧口、鱼、釜、尺、鼎、觥等十余件钟,每一件钟都经过精心的设计和铸造。
这不仅需要高超的艺术造诣,更需要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工艺技术。
曾侯乙编钟展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工艺水平,是古代中国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其次,曾侯乙编钟传承了中国古代音乐的文化底蕴。
编钟起源于青铜器时代,是古代中国乐器演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用于宗教祭祀和宫廷音乐,也成为古代社会中广泛流传的乐器。
曾侯乙编钟以其和谐的音色和精湛的制作工艺,成为了古代乐器演奏文化的代表之一、曾侯乙编钟的音阶和音色可以提供给我们很多的启示,它们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音乐上的愉悦,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感悟。
再次,曾侯乙编钟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曾侯乙编钟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县曾侯乙墓,这个墓葬是春秋时期楚国第一位大夫曾侯乙的陵墓。
这座墓葬面积广阔,墓室内挖空了一块10余平方米的地面,格局极为宏伟豪华。
曾侯乙编钟作为陪葬品,折射了古代楚国的富强和繁荣。
它的制作工艺精湛,音色和谐,不仅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水平和文化发展,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最后,曾侯乙编钟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和文明的结晶。
曾侯乙编钟作为其中一部分,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曾侯乙编钟的制作工艺、音阶和音色都体现了中国古代音乐的特色和风格,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钟为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成功发掘。
出土后的编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
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编钟架长748厘米~宽335厘米~高273厘米重4400公斤。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
钟是一种打击乐器~用于祭祀或宴饮时。
最初的钟是由商代的铜铙演变而来~按其形制和悬挂方式又有甬钟、钮钟、镈钟等不同称呼。
频率不同的钟依大小次序成组悬挂在钟架上~形成合律合奏的音阶~称之为编钟。
钟的大小和音的高低直接相关。
商代的钟为3枚一套或5枚一套~西周中晚期有8枚一套的~东周时增至9枚一套或13枚一套。
春秋战国时期编钟风靡一时~和其它乐器如琴、笙、鼓、编磬等成为王室显贵的陪葬重器。
曾侯乙无枚甬钟战国早期通高71.7—37.2厘米一九七八年湖北随州擂鼓墩一号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曾侯乙编钟中无枚甬钟共十二件~形制相同~大小不一~仅个别部位纹饰略有差异。
各钟甬、舞、鼓部均与长枚、短枚甬钟相似~但钲部两侧无篆带~无故~饰以统一的单元纹样~每单元纹样内有两条浅浮雕蟠龙~作侧盘卧状。
钟体两面钲部、两侧鼓及正鼓皆有错金铭文。
曾侯乙编钟人形柱战国早期~人形柱身高96厘米半球体底座高35、底径80厘米。
一九七八年湖北随州擂鼓墩一号墓出土。
编钟钟架有六个人形铜柱托举横梁。
图为下层北端较大者。
人形柱头戴圆冠~面容端庄~凝视前方。
身着右衽的长袖上衣和曳地的下裳~细腰紧束宽带~佩剑~掌心向上呈托举状~饰以彩绘。
半球形底座~分上下两圈侧卧着十六条高浮雕蟠龙~每条龙上又攀附若干小龙。
造型繁复、精巧~是古代青铜人像中难得的佳作。
那么这位曾侯乙为何人,史籍无载。
1978年擂鼓墩一号墓,即曾侯乙墓,发掘后~出土了大量文字资料~包括金文、简文、石刻文、木刻文、漆书文等~共12725字~揭开了墓主曾侯乙的神秘面纱。
曾侯乙墓位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曾侯乙的墓葬,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
该墓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其中最著名的是曾侯乙编钟,被誉为“古代世界的第八大奇迹”。
下面将详细介绍曾侯乙墓中室出土的文物。
一、曾侯乙尊盘曾侯乙尊盘是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之一,也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件之一。
尊盘由尊和盘两部分组成,尊高33.1厘米,口径25厘米,盘高24厘米,口径57.6厘米。
尊的口沿部有精美的浮雕装饰,盘内底铸有“曾侯乙作持用终”七字铭文,表明了这件青铜器的主人和用途。
尊盘的造型奇特,工艺精湛,采用了浑铸、分铸、焊接、铆接等多种工艺手法,融合了青铜文化、玉文化、漆文化和雕塑艺术等多种文化元素。
尊盘的表面还饰有金、银、玉等多种材质的镶嵌和装饰,使整个器物更加华丽精美。
尊盘的出土为研究我国古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二、曾侯乙铜鉴缶曾侯乙铜鉴缶是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另一件重要青铜器,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盛酒器。
铜鉴缶由鉴和缶两部分组成,鉴高48.1厘米,口径62厘米,缶高28.8厘米,口径50厘米。
鉴内放置缶,缶内盛酒,鉴与缶之间的空隙可以盛放冰块,以达到冰镇酒的效果。
这种盛酒方式在古代被称为“冰鉴”,是我国古代酒文化的一种独特体现。
铜鉴缶的造型别致,工艺精湛,表面饰有精美的浮雕和镂空纹饰,充满了艺术性和实用性。
同时,铜鉴缶的出土也为我们了解我国古代酒文化、青铜器制作工艺和保存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三、曾侯乙鹿角立鹤曾侯乙鹿角立鹤是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一件具有浓郁艺术气息的青铜器。
它集鹿角、鹤身、鸟翅等多种动物特征于一体,形象奇特,寓意深远。
鹿角立鹤高85.5厘米,双翅展开宽126厘米,重19公斤。
其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充满了动感和生命力。
鹿角立鹤的出土不仅展示了我国古代青铜器制作工艺的高超水平,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对于动物和自然的崇拜和敬畏之情。
不朽绝响之曾侯乙编钟Le carillon immortel de Zenghouyi—————作者:闫旭 Yan Xu翻译:王文新 Wang Wenxin中国礼乐文明的历史悠久,中国古人不仅对音乐表演的程式、编制、形式、所使用的乐器,都有一定的要求;而且也看重乐器与自然界之间的联系,即乐器的核心制作材料。
他们按主要制作材料将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并认为 “金石以动之,丝竹以行之,诗以道之,歌以咏之,匏以宣之,瓦以赞之,革木以节之”,追求着“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的至高境界。
La Chine a une longue histoire de civilisation rituelle et musicale, et les anciens Chinois avaient non seulement des exigences concernant le modèle de style, la composition, la forme et les instruments de musique utilisés dans les spectacles musicaux, mais ils accordaient également de l’importance au lien entre les instruments de musique et le monde naturel, c’est-à-dire aux matériaux de base utilisés pour leur fabrication. Ils ont divisé les instruments de musique en huit catégories en fonction des principaux matériaux : le métal, la pierre, la terre, le cuir, la soie, le bois, la gourde et le bambou, estimant que « le métal et la pierre font la fanfare, la soie et le bambou les airs, les vers sont à déclamer, les chansons à chanter, la gourde sert à déclarer, les tuiles à louer, et le cuir et le bois à rythmer », et poursuivant l’idéal suprême que « la poésie exprime les aspirations, le chant en fait une interprétation sur un air mélodieux rythmé qui peut pacifier les relations anthropo-divines si l’on joue des huits instruments conformément à l’o rdre établi ».在神话传说中,炎帝的后代殳(shū)发明了钟1。
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编钟。
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今随州市)的一座战国早期墓葬——曾侯乙墓中。
这是个面积达220平方米、比长沙马王堆汉墓大6倍的“超级古墓”。
出土时,整套编钟耸立如故,重达2567公斤的65个大小编钟整整齐齐地挂在木质钟架上,,为战国时期楚赠曾国遗物,保存完整,这是中国文物考古、音乐史和冶铸史上的空前发现。
出土时曾用原件举办过一次音乐会,敲响了《东方红》、《楚殇》等曲,震撼世人。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钟及钟架铜构件是铜、锡、铅合金,合金比例因用途而异。
用挥铸、分铸、锡焊、铜焊、铸镶、错金、磨砺制作而成,工艺精湛。
编钟的装配、布局,从力学、美学、实际操作上,都显得十分合理。
全套钟的装饰,有人、兽、龙、花和几何形纹,采用了圆雕、浮雕、阴刻、彩绘等多种技法,以赤、黑、黄色与青铜本色相映衬,显得庄重肃穆,精美壮观。
有6个丁字形彩绘木极和2根彩绘撞钟木棒与钟同出。
据此并经实验判定,这套钟的使用共需5人:3人双手执小模,掌奏中、上层钟;2人各持撞钟木棒,掌奏下层钟。
曾侯乙编钟音域跨越5个八度,只比现代钢琴少一个八度,中心音域12个半音齐全。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古代音乐史上的一个光辉成就,为今天古音律和编钟制造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曾侯乙编钟不愧为“国之瑰宝”,它的出土为中国古代音乐史画上了鲜艳的一笔。
然而,制作它的我们的先人们更值得我们去学习。
就在我们先人铸造编钟的时候,地球上大部分地区还是荒无人烟,有些地方虽有人群,却过着“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
当时,社会的科技还相当落后,没有现代的机械,没有电,没有先进的技术,我们这里的祖先不知要克服多少困难才能打造这么一套了不起的编钟。
他们克服困难的精神可贵,值得我们去学习。
所以,这套编钟形象地再现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充分显示了我们祖先伟大的创造力,使人大开眼界,表明我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国古代音律科学的发达程度,它是我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曾侯乙编钟简介
现代词汇中对“钟”的理解,大多指报时工具。
而在中国古代,最早的钟是作为一种乐器出现的,而且它的形制、用途等各方面都与今天的钟大不相同。
那时的钟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地位和权力象征的礼器。
走进中国科技馆的“华夏之光”展厅,你可以看到一组曾侯乙编钟的部分复原模型。
它如何发音甲它与现在的钟有什么区别?它能否奏出现代音乐呢?
展品位于中国科技馆一层的“华夏之光”展厅,用青铜铸成,由上、下两层大小不等的17个编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钟架上。
编钟成合瓦形,敲击编钟的正面与侧面,能发出两个不同的音调。
编钟最早出现在商代,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
商代编钟的钟柄为空心,连通内腔,多为3枚1组,可以演奏旋律。
西周中晚期,编钟能发出两个音级,多为8枚1组,常在宫庭宴会中使用,因此,那时的礼乐被称为“钟鼓之乐”。
春秋中晚期,编钟为9枚1组或13枚1组。
1978年,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编钟(约公元前433年)在湖北随州出土,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保持最完整、数量最多、音律最全的1套。
曾侯乙墓编钟有19个钟、45个甬钟和1件大傅钟,共计65件。
整套编钟工艺精美,音域可以达到5个八度,使用丁字形木演奏,能演奏现代音乐。
可见,当时我国的音乐文化和铸造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比欧洲十二平均律的键盘乐器早出现近2000年。
曾侯乙墓编钟的种类
曾侯乙墓是我国考古史上的重要发现之一,出土的文物数量之多、品种之丰富,都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之一,便是曾侯乙墓编钟。
曾侯乙墓编钟被誉为“东方编钟之冠”,其数量之多、形制之美
皆居世界之首。
根据考古学家的分类,曾侯乙墓编钟大致可分为三种: 1.单簧编钟:这种编钟只有一个簧片,音调相对单一,但音色清脆,适合演奏高音乐曲目。
2.双簧编钟:这种编钟有两个簧片,音调较为丰富,可演奏多种乐曲。
3.复式编钟:这种编钟由多个钟体组成,具有更加丰富的音调和和声效果,是曾侯乙墓编钟中最为复杂和难以制作的一种。
除了以上分类,曾侯乙墓编钟还可以按照器身形状、铸造技法等多种方式进行分类。
值得一提的是,曾侯乙墓编钟不仅是我国音乐文化的珍贵遗产,更是古代冶铸技术的杰出代表,对我国古代冶铸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1 -。
——曾侯乙编钟文/凝晓豆苗儿们,你们好!我叫“曾侯乙编钟”。
我长这个样子。
我的档案钟架长:7.48米钟架高:2.65米类别:青铜器现居地址:湖北省博物馆我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是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豆苗儿们,在介绍自己之前,我先带你们认识一下我的主人。
我的主人叫曾侯乙,是战国时期曾国国君。
曾侯乙兴趣广泛,还是一名擅长车战的军事家。
曾侯乙早年救过楚昭王,曾侯乙去世时,楚惠王(楚昭王之子)为表心意,专门送了一只镈(bó)钟,悬挂在我的正中间。
我国古代乐器根据制作材料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páo)、竹八类,称为“八音”。
我属于“金”这一类,是用金属制作的一种打击乐器,大多用于宫廷演奏。
我呈曲尺形(L形),全套有65件,其中钮钟19件、甬钟45件,镈钟1件。
我身上及架、钩上共有铭文3755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
我有一个特别之处,敲击钟的不同部位,能发出截然不同的两种声音,这叫“一钟双音”。
几千年的历史风霜并未让我失去意义。
自1978年出土以来,我一共奏响了三次。
第一次是在1978年,当时恰逢建军节,我参与演奏了《东方红》。
第二次是在1984年,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我在北京中南海37怀仁堂奏响。
这是我第一次,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次离开湖北省博物馆。
第三次是在1997年,为迎接香港回归,我通过录制形式完成了交响乐《1997——天、地、人》编钟部分的演奏。
介绍一位我的好朋友——曾侯乙尊盘,目前也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曾侯乙尊盘由尊和盘两件器物组成,尊高30.1厘米,口径25厘米,盘高23.5厘米,口径58厘米。
尊的口沿是镂空的附饰,远看像云朵,实际是由无数条龙、蛇所组成的镂空花纹。
盘的制作更复杂,除口沿有和尊一样的镂空纹饰外,盘身的四个把手也是由无数条龙、蛇组成的镂空花纹。
曾侯乙尊盘造型精美,铸造技术复杂,是古代青铜器的珍品。
豆读雪月编辑/季博音。
曾侯⼄编钟那些事(4)曾侯⼄编钟随同在曾侯⼄墓⼀起出⼟的⽂物,在随县驻军的临时仓库⾥,接受考古⼈员的整理与清洗,擦掉⾝上的污泥,露出它们的本来⾯⽬。
憋闷了⼆千四百多年啊,如今重见天⽇。
阳光多灿烂,空⽓多清新。
曾侯⼄墓所在地擂⿎墩,春秋战国时属随国的地盘。
在所能见到的历史⽂献⾥,找不到曾侯⼄的曾国。
但是另外有两个曾国,曾字从⾢作鄫,曾字从丝作缯。
这两个与曾有联系的国家,应该说都与曾侯⼄的曾国⽆关,古代曾、鄫、缯可以通⽤,这些曾国都不在随县地区。
⽽曾侯⼄墓及之前在附近地区出⼟的⽂物,分明⼗分确定了随县这⼀带有个曾国。
随国是周的诸侯国,侯爵。
随国的封⾢宽⼴,⼤致以随枣⾛廊为中⼼,北抵新野,东临应⼭,南及京⼭,西近襄樊。
这⽚地域现在看也不过⼏个县的⾯积,可在当时诸国林⽴的情况下,随算是⼤国了。
说到随国,必须要说说春秋时期的⼤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季梁。
△季梁,⼜称季⽒梁、季仕梁,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季梁是随国都城(今随州市西北)⼈,出⾝于贵族家庭,少年时代即受过良好的教育,他的渊博的学识和精深的思想,表明他学习的勤奋。
公元前⼋世纪中叶,他登上随国的政治舞台,辅佐随君治理国政。
随君对他⾮常倚重,连邻近的楚国都对他不敢轻视,甚⾄有畏惧之感。
季梁在随国的地位,与楚国的令尹相当。
季梁辅助随君治理随国期间,励精图治,内修国政,外结睦邻,政绩显赫,被后⼈誉为“随之⼤贤,神农之后”。
季梁死后葬于随州市东郊,并建有墓祠,为后世所敬重。
季梁的哲学思想,见于《左传·桓公六年》。
季梁与随侯对话,针对随侯重神轻民的思想,季梁提出了“夫民,神之主也。
是以圣王先成民⽽后致⼒于神”。
这⾥,“民为神主”的思想,是季梁哲学思想的精髓。
在当时天命神权论风⾏的时代,季梁是第⼀个提出“民为神主”的观点,在中国哲学史和⽆神论发展史上,都居有⼗分重要的地位。
季梁的政治思想即“修改⽽亲兄弟之国”的主张。
所谓修改,就是对内整顿国家政治;所谓亲兄弟之国,就是对外与兄弟国互相亲善。
随州博物馆是一座展示了随州地区历史和文化的博物馆。
下面是一些关于随州博物馆中展示的文物的介绍:
曾侯乙编钟:这是曾侯乙墓出土的重要文物,共有64件青铜双音编钟,包括楚王所送镈钟,音域宽达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其工艺技术成为中国先秦时代青铜艺术的较为出名阶段。
曾侯乙墓:这是在1978年夏,在随州市西北郊2.5公里的擂鼓墩发掘的一座2400年前的曾国国君墓葬,共出土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金玉器、漆木用具和竹简15000余件,其中不少是珍品。
其他文物:除了上述的曾侯乙编钟和曾侯乙墓,随州博物馆还展示了很多其他珍贵的文物,如青铜器、陶器、玉器、金器、漆器、木器、骨器等,这些文物都展示了随州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编钟描写作文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的一座战国早期墓葬——曾侯乙墓中.出土时,整套编钟耸立如故.钟在我国商朝时就已出现,最初只有3到5枚,到周朝增到9至 13枚,战国时发展成 61 枚.人们按钟的大小、音律、音高把钟编成组,制成编钟,演奏悠扬悦耳的乐曲.曾侯乙编钟共 65 枚,其中1 枚是战国时楚惠王赠送的镈.编钟分八组,共分三层悬挂在铜、木做成的钟架上.包括钮钟十九件,甬钟四十五件及一件镈钟,共六十五件,总重量达2.5吨.钟架全长10.79米,高2.73米,由六个佩剑的青铜武士和几根圆柱承托着.六十五枚编钟的总重量达3500千克,它的重量、体积在编钟中是罕见的.钟上大多刻有铭文,上层十九枚钟的铭文较少,只标示着音名,中下层四十五枚钟上不权标着音名,还有较长的乐律铭文,详细地记载着该钟的律名、阶名和变化音名等.这些铭文,便于人们敲击演奏.曾侯乙编钟音域宽广,有五个八度,比现代钢琴只少一个八度.钟的音色优美,音质纯正,基调与现代的C大调相同.考古工作者与文艺工作者合作探索,用此钟演奏出各种中外名曲,无不惊叹.曾侯乙编钟是我国古代音乐史上的一个光辉成就,为今天古音律和编钟制造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最大的编钟一九七八年发掘的举世闻名的我国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是我国古代最庞大的乐器,它共六十四件,(计钮钟十九件,角钟四十五件),分三层悬挂在满饰彩绘花纹的铜木结构的钟架上,每层的立柱是一个青铜佩剑武士.它们的形体和重量是上层最小,中层次之,下层最大.最小的一件重二点四公斤,高二十点二厘米;最大的一件重二百零三点六公斤,高一百五十三点四厘米.它们的总重量在二千五百公斤以上.钟架通长十一点八三米;高达二点七三米.气魄宏大,场面相当壮观.这座墓的下葬年代为公元前四三三年,距今二千四百一十余年.它的出土引起国内外的重视,被认为是世界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
—————作者:胡昊 Hu Hao 翻译:丁越 Ding Yue曾侯乙编钟Carrilhão Chinês doGovernador Yi do Estado Zeng随州市,位于湖北省中北部,距省会武汉市西北155公里。
1977年,随州的一处空军修理所准备在城关西北郊的一处丘陵地带建造营房。
9月正式动工时,修理所副所长王家贵发现推土机下的泥土有些异样,中间的软土好似人为回填过。
现场挖土方的施工人员挖到了几块已腐朽成黑褐色的旧铜,随后就拿到废品回收站卖了。
得知此事后,王家贵紧急召集大家,要求凡是挖到旧铜、铁、瓷器等一定要交到部队里。
他强调:“这都是文物,任何人都不能拿走,拿走就是犯罪!”几天后,在离这片褐土东南面不远处,相继又挖出了四件旧铜器。
A cidade de Suizhou localiza-se na parte norte central da província de Hubei, a 155 quilómetros do noroeste da capital provincial Wuhan. Em 1977, preparou-se para contruir um quartel de um centro de reparação da Força Aérea em Suizhou na área montanhosa dos arredores do noroeste da cidade. Quando começou oficialmente a construção em setembro, o sub-diretor do centro de reparação Wang Jiagui descobriu alguma anormalidade do solo sob a escavadeira: o solo macio no meio parecia ter inflado artificialmente. Os operários de escavação desenterraram pedaços antigos de cobre castanho-escuros, que já estavam decaídos, e venderam-nos na estação de reciclagem de resíduos. Depois de saber disso, Wang Jiagui convocou todos urgentemente e exigiu que qualquer um que desenterrasse cobre velho, ferro, porcelana, etc. devesse entregar o objeto ao exército. “Tudo isto são relíquias culturais. Ninguém pode levá-las. Se levarem cometerão crimes!”, enfatizou ele. Uns dias depois, não muito longe a sudeste do solo castanho, quatro artefatos antigos de cobre foram escavados.王家贵愈发觉得事有蹊跷,便先后两次把情况汇报给随县文化馆,但因现场勘查判定依据不足,两次上报后都无处理结果,“褐土之谜”一直未能解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自制“编钟” 作者:徐杰 来源:《阅读(科学探秘)》2019年第04期
1978年,在湖北省随县的一座战国早期古墓中出土了一套极有价值的编钟——曾侯乙墓编钟。曾侯乙墓编钟共分三层8组,由19个纽钟、45个甬钟和1个大号镈(bo)构成。这套编钟虽然在地下埋藏了2400多年,仍能进行乐律准确的演奏,音色优美、音域宽广,古今中外的乐曲均能演奏,令人叫绝。
编钟的造价实在是太昂贵了,因为编钟是要消耗金属铜的。在古代,铜是一种重要的货币原料。一套曾侯乙墓编钟重达几吨,对于一些小国来说,一套编钟就相当于一个国库了。
不过,我们可以用玻璃杯来替代编钟,演奏出美妙动人的音乐。 玻璃杯数个、调音器。 1.取1个玻璃杯,用湿手指以同一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皆可)在玻璃杯杯口边缘摩擦。
2.分别用大小不同的玻璃杯,以同一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皆可)在玻璃杯杯口边缘摩擦(杯子越大,声音越低)。
3.在同一个玻璃杯中加水(水加得越多,声音越低)。 4.用不同大小的玻璃杯以及加水量多少来实验,根据调音器调出不同的音阶,就可以当成乐器,演奏出一首曲子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手指在杯口摩擦时,能够让杯子产生震动(这种震动由杯子里的水产生波纹观察出来),进而让空气振动发出声音。杯子的质量越大,震动会越慢,因此杯子越大或是加了水,聲音都会变低。
1.如果发不出声音可能是手沾的水不够,或是摩擦得太轻或太重,多练习一定可以成功。2.加水太满时,声音的大小(响度)容易变小,因此,需要调较低的音时,选用大一点的杯子会更好。3.如果杯子质量相近(音高会接近),则杯子本身越宽大,响度会越好。
简述曾侯乙墓的出土编钟和历史意义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
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钟是一种打击乐器,用于祭祀或宴饮时。最初
的钟是由商代的铜铙演变而来,按其形制和悬挂方式又有甬钟、钮钟、
镈钟等不同称呼。频率不同的钟依大小次序成组悬挂在钟架上,形成
合律合奏的音阶,称之为编钟。钟的大小和音的高低直接相关。商代
的钟为3枚一套或5枚一套,西周中晚期有8枚一套的,东周时增至
9枚一套或13枚一套。春秋战国时期编钟风靡一时,和其它乐器如
琴、笙、鼓、编磬等成为王室显贵的陪葬重器。 曾侯乙墓编钟的出
土,使世界考古学界为之震惊,因为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乐
器,如此恢宏的乐队,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曾侯乙墓编钟
的铸成,表明我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国古代音律
科学的发达程度,它是我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中华
民族的骄傲。在中国古代,编钟是上层社会专用的乐器,是等级和权
力的象征。近代,在中国云南、山西和湖北等地的古代王侯贵族的墓
葬中,曾先后出土了许多古代的编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湖北随
县曾侯乙墓发现的曾侯乙编钟。这套编钟工艺精美,音域可以达到五
个八度,音阶结构接近于现代的C大调七声音阶。另外,编钟上还标
有和乐律有关的铭文2800多字,记录了许多音乐术语,显示了中国
古代音乐文化的先进水平。曾侯乙编钟是目前中国出土数量最多、规
模最大、保存较好的编钟,被誉为人类文化史上的奇迹。 编钟音乐
清脆明亮,悠扬动听,能奏出歌唱一样的旋律,又有歌钟之称。
钟架为铜木结构,呈曲尺形。横梁木质,绘饰以漆,横梁两端有
雕饰龙纹的青铜套。中下层横梁各有三个佩剑铜人,以头、手托顶梁
架,中部还有铜柱加固。铜人着长袍,腰束带,神情肃穆,是青铜人
像中难得的佳作。以之作为钟座,使编钟更显华贵。在古代,世界各
地都有钟,但它们都没有成为乐器,这是因为,这些钟的截面是正圆
形的,声音持续时间太长,唯独中国的编钟,它的截面象两片瓦合在
一起,因为钟体扁圆,边角有棱,声音的衰减较快,所以能编列成组,
作为旋律乐器使用。 在湖北省随州市出土的曾侯乙墓编钟共有
65件,是迄今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一套编钟,曾侯乙墓编钟铸造于
两千五百年前的战国时代,它气势恢宏,总重量达到两千五百多公斤,
加上横梁、立柱等构件,用铜量达五吨之多,这在世界乐器史上是绝
无仅有的。更神奇的是,每一个编钟都能发出两个乐音,这两个音恰
好是三度的关系。曾侯乙墓编钟的音域宽达五个半八度,而且十二个
半音齐备,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具有十二个半音的乐器。 编钟
的发声原理大体是,编钟的钟体小,音调就高,音量也小;钟体大,
音调就低,音量也大,所以铸造时的尺寸和形状,对编钟有重要的影
响。 即使在今天,铸钟仍不是一件易事。有的编钟形体很大,
高度超过一米五,制造时需要用136块陶制的模子组合成一个铸模,
灌注摄氏近1000度的铜水才能得到。从出土得编钟来看,它们不仅
音调准确,而且纹饰极为精细,这说明商周时期对青铜模具的制造技
术运用的极为熟练。 编钟在铸造时,除了考虑钟的美观,还要
注意它的声学特点。这钟被称为枚的突出,就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它
还能加快声音的衰减。 曾侯乙编钟在一个钟上能敲出两个准
确的音乐,这一现象一度使人感到惊奇和困惑。经声学检测发现编钟
能发双音的机制在于它的合瓦形状。当敲击钟的正面时,侧面的振幅
为零,敲击侧面时,正面的振幅为零。这样双音共存一体,又不会互
相干扰。 也许是过于复杂的缘故,汉代以后编钟的制造技艺就
失传了。今天,人们借助现代科学的手段,才得以了解编钟的奥秘,
领略古人智慧的光辉。
(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