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药结合针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
- 格式:pdf
- 大小:261.89 KB
- 文档页数:2
西药结合针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
发表时间:2016-06-23T10:33:10.217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6月第16期 作者: 杨丰铭1 曹燚2
[导读]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由于骨量下降和骨骼的微观结构改变而导致骨的脆性增加。
杨丰铭1 曹燚2
(1黑龙江省第二医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10)
(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摘要】 目的:探讨西药结合针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4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和西药组,分别给予西药结合针灸治疗和单纯西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骨密度的变化。结果:两组的疼痛程度及骨密度较治
疗前有明显改善,且针药组的改善情况优于西药组(P<0.05);针药组的VAS评分下降程度明显高于西药组(P<0.05)。结论:西药结
合针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西药;针灸;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密度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6-0166-02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由于骨量下降和骨骼的微观结构改变而导致骨的脆性增加,易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的退行性疾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其发病率呈递增趋势[1]。笔者自2013年6月至2015年1月应用西药结合针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疗效较
为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门诊和病区自2013年6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04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0例,女64例,年龄51~76岁,所有患者均符合经骨密度(BMD)检测确诊为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相关标准,均无妇科及乳
房肿瘤,排除合并有严重心肝肾等器质性病变及合并其它原因导致腰腿疼痛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针药组54例,年龄51~73岁,平均年
龄(60.8±4.3)岁;西药组50例,年龄55~76岁,平均年龄(61.2±4.7)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P>0.05)。
1.2 方法
西药组患者给予鲑鱼降钙素,240IU/次,鼻内给药,隔日治疗1次;阿伦磷酸钠70mg,1次⁄周;钙尔奇600mg⁄d,2次⁄d;疼痛严重者给予塞来昔布,0.2g⁄d。针药组患者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取穴:足三里、肾俞、关元俞、太溪、脾俞、三阴交、阿是穴。常
规消毒穴位后采用0.3mm×40mm不锈钢毫针直刺约30mm,得气后留针30min,其间行针1次,行针手法以补法为主。出针时令患者吸气,
将针快速提至皮下,出针后按揉针孔。同时,取上述穴位中2~3个进行温针灸,1~2次⁄柱,隔日治疗1次。两组均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2个疗程,两个疗程间休息5d。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0分为不痛,10分为疼痛剧
烈难忍。分值越高,疼痛越强烈。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同一台全身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的L2-4正位和右髋部的骨密度(BMD)。疗
程结束后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
1.3 疗效判定标准
(1)疼痛疗效:自觉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为显效;自觉症状有所改善为有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为无效;(2)BMD疗效:治疗后
BMD增加≥2.5%为显效;治疗后BMD有所增加但<2.5%为有效;治疗前后BMD无变化或下降为无效。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针药组54例,治疗前后VAS评分分别为(6.6±1.5)、(3.2±1.2),其中显效37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3%;BMD变化(mg/cm2)分别为(660.8±83.6)、(705.2±86.5),其中显效29例,有效2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4%;西药组50例,治疗前
后VAS评分分别为(6.8±1.7)、(4.9±1.3),其中显效21例,有效2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0%;BMD变化(mg/cm2)分别为
(658.3±82.8)、(681.6±81.4),其中显效19例,有效2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0.0%。由此可见,经过3个月的治疗,两组患者的
疼痛程度及BMD变化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并且针药组患者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西药组(P<0.05);针药组的VAS评分下降程度明显高
于西药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好发于老年人群,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阚明。现代医学表明,该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有钙吸收能力减弱、内分泌失调等,其临床表现主要为疼痛,因骨被缓慢吸收,骨量丢失严重,导致骨形态及结构发生变化,骨小梁变细、骨皮质变薄而引起
骨内压及骨膜应力加大,影响微循环进而产生张力性疼痛。西医主要通过补钙、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等方法治疗该病,但效果并不理
想。该病在中医上属于“骨痿”的范畴,《素问?痿论》篇指出:“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2],说明肾气虚是“骨痿”发生
的主要病因病机。中医多采用补肾健脾、温阳通脉、强筋壮骨等法治疗该病,取得一定疗效。针灸疗法主要是激发患者自身的调节机能,
疗效大小主要依赖于患者机能的完整性和潜在的调整功能,因此,针灸治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临床中,我们也能发现,针灸治疗中重
度的骨质疏松患者疗效并不理想。正因如此,笔者采用西药结合针灸治疗的方法,充分发挥药物治疗针对性强的特点,结合针灸的调整作
用,改善患者的脾胃功能,增强患者对药物及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最终患者的临床症状、疼痛程度、骨密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本
组研究结果表明,针药组可明显改善患者疼痛症状,增加骨密度,与单纯西药组相比,起效更快,疗效更好。综上所述,西药结合针灸治
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邹阳,沈金绒.针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文献研究[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 21(17):29-30. [2]傅春杰,戴毓,寇孝利.针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疗效研究[J]. 亚太传统医药,2014, 10(20):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