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自考公共课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第六章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笔记学号:Y311120-37姓名:李光华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一、二十世纪上半期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全民抗战的发动(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原因:1)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是其长期推行灭亡中国为首要目标,进而吞并亚洲的大陆政策的必然结果。
2)日本内外矛盾发展,国内统治体制走向法西斯化,促使日本军国主义者加速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3)国际绥靖主义对日本向外侵略扩张采取姑息纵容的态度,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客观原因。
2、步骤:1)东方会议和《田中奏折》 2)九一八事变 3)华北事变 4)七七事变3、侵华日军的残暴统治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
1)推行“农业台湾、工业日本”的殖民经济模式,是台湾成为日本的稻米供应基地。
2)竭力推行奴化教育和同化政策。
3) 1931年占领中国东北,1932年建立伪“满洲国”4)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1)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2)相持阶段到来后的大规模“扫荡”,“三光”政策(3)从1940年下半年起,日军实行细菌战,毒气战。
5)疯狂略到中国财富。
6)强制推行奴化教育。
(二)全民族抗战的发动1、爱国救亡运动和局部抗战(1)爱国救亡运动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一二九运动共同点:A 群众基本十分广泛B 爱国知识分子的奔走呼号C 国民党中的爱国将领主动抵制不抵抗政策(2)局部抗战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全国性抗战(1)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八一宣言(1935.8)瓦窑堡会议(1935.12)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1936.5)和平解决西安事变(1936.12.12)*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标志着,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2)国共合作,共赴困难国名党五大(1935.11)五届三中全会(1937年初)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情况下,在共产国际反法西斯路线的影响下,在中共的积极倡导并采取一系列正确措施的推动下,国共互相让步共同抗日的产物。
中国近代史纲要每章重点笔记以下是中国近代史纲要每章的重点内容:
第一章:鸦片战争
- 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 鸦片战争的过程和结果
- 鸦片战争的影响和意义
第二章:太平天国运动
- 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和背景
- 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和演变
-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和意义
第三章:洋务运动
- 洋务运动的背景和目的
-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 洋务运动的成果和不足
第四章:戊戌变法
- 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
-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影响
第五章:辛亥革命
- 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原因
- 辛亥革命的过程和结果
- 辛亥革命的影响和意义
第六章:五四运动
- 五四运动的背景和原因
- 五四运动的发展和演变
- 五四运动的影响和意义。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本章重点1、日本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战争及其野蛮性。
2、国共第二次合作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作用。
3、******的对日作战方针及其战场和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
4、中国共产党的抗日路线、作战方针;中国共产党坚持和维抗日统一战线的政策和行动;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发展情况。
5、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意义和经验。
本章提示深刻理解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重要考点讲解一、基本概念1、日本“东方会议”: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召开“东方会议”,会议制定了《对华政策纲领》,声称: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2、九一八事变:1931年日本在东北沈阳制造借口而发动。
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开始。
3、华北事变:1935年,日本在华北制造了一系列事端,向中国政府提出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这一系列事件被称作“华北事变”。
是进一步侵华的事变。
4、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驻丰台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炮轰宛平城,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中国驻军奋起反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入全民族抗战的新阶段。
5、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1938年广州、武汉失守。
6、伪满洲国:1932年3月在长春建立,溥仪为形式的首脑,实权控在日本手中。
东北实际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7、汪伪政权:1938年12月,******副总裁汪精卫叛国投敌,1940年在南京成立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受控于日本。
8、南京大屠杀:1938年12月发生,我国遇害者达30万以上。
9、察哈尔抗日同盟军:1933年5月,原西北军将领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
同盟军北路前敌总指挥吉鸿昌是中国共产党员(后被******当局杀害)。
10、十九路军抗日反蒋事变(福建事变):1933年11月,******第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蒋光鼐以及******内李济深、陈铭枢等反蒋爱国人士在福州举行抗日反蒋事变,组建政权。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一、基本内容1、抗日战争的历史定位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全国各族人民包括台湾、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共同进行的抵抗日本侵略的正义战争。
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东方主战场。
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历史性贡献。
2、基本特征:全民族反侵略战争一对主要矛盾: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国民党:片面;正面两条抗战路线和两个战场:共产党:全面;敌后三个发展阶段: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二、日本侵华的逐步深入1、明治维新后,日本作为资源小国,把目标瞄准于中国的广大市场与资源2、一战后,日本军国主义势力进一步控制本国政权,对外侵略扩张3、1927年,日本召开侵华“东方会议”,“大陆政策”进一步发展和具体化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1、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依据抗战路线——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战略方针——持久抗战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发展(1)抗战之初提出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既统一,又独立。
(2)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以后,针对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提出“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坚持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
(3)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发展进步势力(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总方针争取中间势力(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地方实力派)孤立顽固势力(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具体措施-政权建设: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共产党、左派非党员、中间派各三分之一)经济建设:停止没收土地政策,减租减息四、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抗击时间最长、付出代价最大、牵制和消灭日军最多的国家。
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1、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从世界意义上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战火遍及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20亿人口卷入其中。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一、抗战兴起与统一战线的形成(一)日本入侵中国的根源日本入侵中国不是偶然的,它是日本对外侵略扩张政策,日中两国综合国力的悬殊差距,以及国际社会的绥靖主义政策等多种根源作用的后果。
日本是西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国,由北海道、本洲、四国、九洲四岛组成,面积37.2万平方公里。
在19世纪后半期,日本都面临着成为西方国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危机。
但是,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发生,使日本摆脱了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危机,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日本在发展资本主义时受到了国内原料和市场的限制,使其走上了向外扩张的道路。
1、政治方面1872年,日本强迫琉球国其承认是日本的藩王,1879年,日本正式吞并琉球,改琉球为日本的冲绳县。
1876年,强迫朝鲜与之订立《江华条约》,日本势力渗入朝鲜,1910年,日本完全吞并朝鲜。
1894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
次年,强迫中国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除向中国勒索2.3亿两白银的“赔款”外,还霸占了中国领土台湾及附属岛屿。
1904年,日本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引爆了日俄战争,获取了沙俄南部库页岛之外,中国辽东半岛的租借权(面积3460平方公里),改名为“关东洲”;获得了南满铁路(大连至长春、奉天至安东等路段共计1100多公里)。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占领了德国在太平洋的属地马绍尔群岛、加罗林群岛等,以及控制了这些岛屿附近的海面。
到这时,日本的版图便由37.2万平方公里扩张到680平方公里,一跃成为东方的一等强国,与美、英、德、意等世界强国并驾齐驱。
1931年6月,日本军部制定了以武力侵占东北的《解决满蒙问题方策大纲》,认为掌握东半球大陆与美国平分世界的时机业已成熟,敦促军部早日对东北采取行动。
至此,进攻我国东北,已势在必行。
2、在经济方面明治维新后日本工业,到1930年,日本的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71.7%。
到1929年,日本钢产量为15.7万吨,生铁产量为111万吨,煤产量为3440万吨,发电量为151亿度。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6~10章【圣才出品】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战争6.1 复习笔记⼀、⽇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1.⽇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1)从九⼀⼋事变到华北事变①九⼀⼋事变1931年9⽉18⽇深夜,⽇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沈阳北郊柳条湖的⼀⼩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随即炮轰东北军驻地北⼤营;接着,⽇军分别向沈阳和长春、四平、公主岭等地发起进攻。
这就是九⼀⼋事变。
②华北事变1935年,⽇本在华北制造了⼀系列事端,向中国政府提出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
国民政府在河北、察哈尔两省的主权⼤部丧失,华北成为⽇军可以⾃由出⼊的“真空地带”。
⽇本还策划华北五省(河北、察哈尔、绥远、⼭西、⼭东)两市(北平、天津)“防共⾃治运动”,这⼀系列事件被称为“华北事变”。
(2)卢沟桥事变与⽇本的全⾯侵华战争1937年7⽉7⽇,驻丰台⽇军借⼝⼀名⼠兵失踪,炮轰宛平城,挑起卢沟桥事变。
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本全⾯侵华战争的开始。
2.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1)残暴的殖民统治①⽇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本开始了对台湾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
⽇本在台湾设⽴总督府,⽇本驻台湾总督集⽴法、⾏政、司法三权于⼀⾝,并负责指挥驻台的⽇本军队。
②伪“满洲国”九⼀⼋事变后,⽇本在中国东北实⾏了14年的殖民统治。
1932年3⽉,在⽇本关东军的导演下,伪“满洲国”发表“建国”宣⾔,年号“⼤同”。
早已被中国⼈民⾰命赶下台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举⾏“就职典礼”,担任伪“满洲国”的“执政”。
⽇本通过伪“满洲国”,对东北⼈民实⾏殖民统治。
③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抗⽇战争进⼊相持阶段后,⽇本加紧政治诱降活动。
1938年12⽉,中国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叛国投敌。
1940年3⽉,在⽇本的操纵下,汪精卫在南京成⽴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2)⽇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①制造了惨绝⼈寰的⼤屠杀;②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③强制推⾏奴化教育。
2010年自考公共课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第三章
龙耒为你整理:
第三章辛亥革命
本章重点
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活动(成立政党、宣传与辩论、组织武装起义等)
2、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
3、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4、北洋军阀的统治及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本章提示
注意比较资产阶级革命与资产阶级改良的区别,理解革命是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的最好途径和手段
重要考点讲解
一、基本概念和判断
1、“回收利权”运动:20世纪初铁路和矿山的利权是列强掠夺的重点。
中国人民开展了回收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
2、《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3、清末新政的部分内容:1901年设立督办政务处开始新政。
主要有: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从1906年起废除科举考试;颁布《商律》等。
4、“预备立宪”与“皇族内阁”: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颁布
《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5月成立“皇族内阁”。
5、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6、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组织: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
1904年后,华兴会(黄兴在长沙组建),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成立。
7、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政党及其纲领:1905年8月,在东京成立同盟会。
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
8、革命派与改良派辩论的焦点:要不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
9、革命的思想宣传家及其代表作: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
10、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11、保路风潮:1911年,反对清政府出卖粤汉、川汉铁路路权给帝国主义的运动。
四川省最为激烈,成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索。
12、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随即全国响应,从此掀起辛亥革命的高潮。
13、中华民国: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孙中山为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1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的发点。
它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5、北洋军阀:中国近代史上的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军事政治集团。
1912年到1928年为其统治期。
16、袁世凯复辟帝制:1916年元旦,袁世凯称洪宪皇帝。
在人民的反对声中,于83天后取消。
17、“二次革命”:1913年因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而起,因战场主要在九江和南京而被称作“赣宁之役”,又称“二次革命”(相对于辛亥革命而言)。
18、护国战争:1915年12月,蔡锷宣布云南独立,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19、孙中山护法运动的目的:要求北洋军阀统治者恢复并保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民国时期的国会。
20、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标志:1922年6月,孙中山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