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知识点复习——物态变化
- 格式:docx
- 大小:25.86 KB
- 文档页数:8
物态变化与相变初中物理重要考点总结物态变化是物质从一种物态转变为另一种物态的过程,常见的物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
相变是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的物态转变过程,常见的相变包括融化、凝固、汽化和凝华。
下面将重点总结初中物理中涉及物态变化与相变的重要考点。
1. 物态变化的条件物态变化的发生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温度和压力。
随着温度的升高,物质的分子热运动加剧,相互之间的吸引力减小,从而使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液态或气态。
压力的变化对相变也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增加气体的压力可以使气体从气态转变为液态。
此外,还有其他因素如浓度和环境条件也会对物态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2. 固态与液态之间的相变固态与液态之间的相变有两个过程,即融化和凝固。
融化是固体在一定温度下加热转变为液体的过程,凝固则是液体在一定温度下冷却转变为固体的过程。
在这两个过程中,物质吸收或释放了相应的热量,融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
3. 气态与液态之间的相变气态与液态之间的相变也有两个过程,即汽化和凝华。
汽化是液体在一定温度下转变为气体的过程,凝华则是气体在一定温度下转变为液体的过程。
汽化时液体吸热,凝华时气体放热。
相比于固态与液态之间的相变,气态与液态之间的相变需要更高的温度和能量。
4. 物态变化与热量的关系物态变化的过程中,热量的吸收或释放是不可或缺的。
在物质从一种物态向另一种物态转变的过程中,吸热和放热现象都会发生。
物质吸热或放热的大小与物质的性质、质量以及转变过程有关。
例如,物质吸收的热量与物质的质量成正比,而物质放出的热量与物质的质量无关。
5. 相变与温度的关系相变与温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对于某一种物质来说,融化和凝固的温度是相同的,称为熔点。
同样地,汽化和凝华的温度也是相同的,称为沸点。
在恒定的温度下,物质在液态和气态之间保持平衡,称为饱和状态。
超过饱和状态的液体会发生沸腾,而低于饱和状态的气体会发生凝结。
6. 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与相变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力对物态变化与相变过程起着重要的影响。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6篇第1篇示例:初中物理中,物态变化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涉及到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掌握物态变化知识对学生理解物质的特性和应用有着重要意义。
下面就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对学生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固体、液体和气体1. 固体:固体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其特点是分子之间的间距较小、排列有序,并且几乎不具有自由流动的性质。
常见的固体有冰、铁、石头等。
2. 液体:液体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其特点是分子间的间距较大,可以流动但不会散开。
常见的液体有水、酒精等。
3. 气体:气体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其特点是分子之间的间距非常大,可以流动并且会扩散。
常见的气体有空气、氧气等。
二、物态变化的基本过程1. 凝固:物质由液体状态转变为固体状态的过程称为凝固。
在凝固过程中,物质的分子会由无序排列转变为有序排列,并且释放出一定的热量。
2. 溶解:溶解是指固体溶解于液体中的过程。
在溶解过程中,固体分子会和液体分子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稳定的溶液。
3. 沸腾:液体变成气体的过程称为沸腾。
在沸腾过程中,液体分子会受热膨胀,并且逐渐变成气体分子释放到空气中。
4. 气化:固体或液体变成气体的过程称为气化。
气化包括升华和蒸发两种方式,它们都是物质从固体或液体状态转变为气体状态的过程。
三、物态变化的影响因素1. 温度:温度是影响物态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常来说,温度升高会促使物质发生相应的变化,比如冰变成水,水变成蒸汽等。
2. 压力:压力对物态变化也有明显的影响。
在一定温度下,增加物质的压力会促使液体变成固体或气体变成液体。
3. 物质本身的性质:不同的物质由于其特有的分子结构和相互作用力,其物态变化的条件和规律也会有所不同。
四、物态变化的应用1. 冰冻食品:利用凝固的特性,将食品冷冻保存,可以延长其保鲜期。
2. 天然气提取:通过气化过程,可以从天然气中提取出液态气体,便于储存和运输。
3. 溶液制备:通过溶解过程,可以将一些化学品溶解于水中,制备出各种溶液用于实验或工业生产等。
人教版初三物理知识点辅导-判断物态变化名称初三物理人教版知识点物态变化是物质由一种物态转变为另一种物态的过程。
常见的物态变化包括固态与液态的熔化、液态与气态的汽化、固态与气态的升华、液态与固态的凝固、气态与液态的凝结等。
在物态变化中,可以根据温度和压力的不同将其进行分类。
如果是指定温度下的物态变化,可以根据温度的变化情况进行判断;如果是指定压力下的物态变化,可以根据压强的变化情况进行判断。
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物态变化名称及其判断方法。
1.固态与液态的熔化:当物质的温度升高,达到其熔点时,固态物质将熔化成为液态物质。
判断熔化的方法是观察温度的变化情况,如果温度在熔点附近升高,说明固态物质正在熔化。
2.液态与气态的汽化:当物质的温度升高,达到其沸点时,液态物质将汽化成为气态物质。
判断汽化的方法是观察温度的变化情况,如果温度在沸点附近升高,说明液态物质正在汽化。
3.固态与气态的升华:当固态物质的温度升高,直接从固态转变为气态,而不经过液态阶段时,称为升华。
判断升华的方法是观察温度的变化情况,如果温度在升华点附近升高,说明固态物质正在升华。
4.液态与固态的凝固:当物质的温度降低,达到其凝固点时,液态物质将凝固成为固态物质。
判断凝固的方法是观察温度的变化情况,如果温度在凝固点附近降低,说明液态物质正在凝固。
5.气态与液态的凝结:当气态物质的温度降低,达到其凝结点时,气态物质将凝结成为液态物质。
判断凝结的方法是观察温度的变化情况,如果温度在凝结点附近降低,说明气态物质正在凝结。
需要注意的是,物质的熔点、沸点、升华点和凝固点是与物质的性质相关的固定数值,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数值。
因此,在判断物态变化的名称时,需要参考物质的相变温度。
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要吸热。
7.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要放热.8.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
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
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非晶体熔化曲线图)12.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13.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
都要吸热。
14.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5.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6.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7.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
初中物理_物态变化_知识点总结物态变化是物质由一种物态转变为另一种物态的过程。
主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物态。
而物质在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会发生物态变化。
一、固态1.物体的形状在固态下保持不变。
2.分子之间的距离较近,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强。
3.固体的微观颗粒呈紧密有序排列。
4.固体的密度比液态和气态大。
5.固体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刚性。
二、液态1.液体的形状会随容器的形状而变化。
2.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固态变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弱。
3.液体的微观颗粒呈无规则排列。
4.液体的密度比气态大。
5.液体具有一定的粘性和流动性。
三、气态1.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会完全填满容器。
2.气体的分子之间的距离较远,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极弱。
3.气体的微观颗粒混乱无序排列。
4.气体的密度较小,可压缩性大。
5.气体具有扩散性和可压缩性。
四、物态变化1.溶解:把一个物质加入到另一个物质中,使其分子散开。
2.融化:当物质受热后,固态物质的分子振动加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小,固体逐渐变为液体。
3.凝固:当物质受冷后,液态物质的分子运动减慢,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大,液体逐渐变为固体。
4.沸腾:液体受热后,液态分子的运动加剧,溶液内部产生气泡并且蒸汽迅速逸出。
5.浸润:液体能够渗透到固体表面并扩展分布。
6.蒸发:液体表面的分子得到足够能量,从液体逸出,形成气体状态。
7.冷凝:气体受冷后,气态分子的运动减慢,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大,气体逐渐变为液体。
8.升华:固体受热后,固态分子的能量增加,摆脱相互吸引,直接从固体变为气体。
9.凝结:气体受冷后,气态分子的运动减慢,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大,气体逐渐变为固体。
五、物态变化的条件1.温度:温度升高或降低可以引起物态变化。
2.压力:增加压力可以引起物态变化。
3.其他因素:如溶质浓度、溶解度等因素。
六、物态变化的能量变化1.吸热:物质从固态或液态变为气态时,需要吸收热量,称为吸热过程。
2023中考物理知识点:物态变化1500字物态变化是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由一种物态转变为另一种物态的过程。
常见的物态有固体、液体和气体。
物态变化可以分为相变和化学变化两类。
下面是2023中考物理中关于物态变化的知识点,共计1500字。
一、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性1. 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之间有较强的相互作用力,分子只能做微小的振动运动。
2. 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没有一定的形状,能流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弱。
3. 气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没有一定的形状,能自由流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很弱。
二、固体的物态变化1. 熔化:固体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分子的热振动增强,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弱,固体变为液体。
2. 凝固:液体冷却到一定温度时,分子的热振动减弱,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液体变为固体。
3. 升华:固体在一定温度下,直接由固体态转变为气体态的过程,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弱。
三、液体的物态变化1. 沸腾:液体受热加热至沸点时,液体内部的液体颗粒增加动能,液体表面的液体颗粒获得一定动能,蒸汽产生,液体变为气体。
2. 蒸发:液体受热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液体内部液体颗粒增加动能,部分液体颗粒具有足够的动能克服表面张力逸出液体表面,形成蒸气,液体逐渐减少。
3. 冷凝:气体接触到较低温度的物体时,气体颗粒的动能减弱,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气体变为液体。
四、气体的物态变化1. 压缩:气体受外部压力作用,气体颗粒之间间隔减小,分子的平均运动速度减小。
2. 扩散:气体分子在无障碍的情况下,自由运动,气体分子朝着质量较小方向扩散。
3. 溶解:气体在液体或固体中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液体或固体中溶解了气体。
五、物态变化的影响因素1. 温度:物态变化与温度密切相关,温度升高可使物质由固态转变为液态或气态。
2. 压力:物态变化与压力密切相关,压力增大可使物质由液态转变为固态或气态。
3. 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相互作用力强的物质更容易形成固态,相互作用力弱的物质更容易形成气态。
物态变化1、物质存在三种状态是固态、液态、气态;2、温度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3、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 ℃ ) 。
把在一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 ℃;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在0 ℃和100 ℃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
4、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 ℃至42 ℃,分度值是0.1 ℃。
体温计有一个非常细的缩口,可以离开人体读数,使用前靠惯性将水银甩回玻璃泡中。
5、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汽化,汽化要吸热。
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
6、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叫液化,液化要放热。
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7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8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 液体温度;(2) 液体表面积;(3) 液面上方空气流动速度。
9、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①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
(风加快了身上水的蒸发,蒸发吸热)②在室内,将一支温度计从酒精中抽出,示数会先下降再升高最后保持不变。
10、沸腾:在一定温度( 沸点) 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11、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水沸腾前的气泡由大变小,水沸腾后的气泡由小变大。
12、不同的液体沸点不同,同种液体的沸点还要随液面上方气压的大小而变化。
气压高,沸点高;气压低,沸点低。
①用纸锅可将水烧至沸腾。
(因为水沸腾时,保持在100摄氏度不变,低于纸的着火点)②洒在地上的水干了,是汽化现象,要吸热。
③平常见到的“白烟”、“白雾”、“白气”,还有雾和露都是液化现象,要放热。
(水蒸气是看不见的,我们平常看到的都是液态的水。
)④潮湿闷热的天气,自来水管“ 出汗”了,是液化现象,要放热。
13、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晶体熔化必要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14、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物态变化是物质由一种物态转变为另一种物态的过程,主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变。
以下是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的主要知识点:一、固态到液态的物态变化:1.熔化:当物质受到热或其他因素的作用时,固态物质的分子振动增大,突破了分子间的结构力,使得物质表面开始融化,并最终变为液态。
二、液态到固态的物态变化:1.凝固:当物质受到冷或其他因素的作用时,液态物质的分子振动减小,逐渐靠近,从而形成新的分子结构,使得物质逐渐凝固为固态。
三、液态到气态的物态变化:1.蒸发:当液体受热或其他因素的作用时,分子的热运动增强,一部分分子能量足够大而能够克服液体表面的吸附力,从液体表面跳出变为气体,这个过程称为蒸发。
2.沸腾:当液体受热到一定程度时,液体内部也会产生气泡,并从液体底部不断冒出,液体不断汽化并产生大量气体的过程称为沸腾。
四、气态到液态的物态变化:1.冷凝:当气体受冷或其他因素的作用时,分子的热运动减弱,分子之间的吸引力增强,使得气体分子逐渐靠近并形成液体,这个过程称为冷凝。
五、固态到气态的物态变化:1.升华:一些固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直接从固态转变为气态,而不经过液态的过程。
在升华过程中,固态物质的分子直接从固体表面脱离,转变为气体。
六、气态到固态的物态变化:1.凝结:气体遇冷或其他因素的作用时,分子速度减慢,分子间的吸引力增强,从而使气体中的分子逐渐靠近并形成固体结构,这个过程称为凝结。
初中物理中常见的物态变化实例有:1.熔化:冰块融化为水;2.凝固:水凝固为冰块;3.蒸发:水中的水分在太阳的照射下逐渐蒸发;4.沸腾:水在经过加热后开始沸腾;5.冷凝: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滴;6.升华:固态干冰直接从固态转变为气态;7.凝结:水蒸气遇冷凝结成云雾。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所有知识点全整理物态变化是物质由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包括固体的熔化、气体的液化和凝固、液体的蒸发和沸腾等过程。
下面是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的所有知识点的详细整理。
1.固体的熔化:固体在升温过程中,当达到特定温度,称为熔点时,固体开始熔化成液体。
熔化是固体分子之间的结构排列发生改变的过程,其原因是固体分子内部的热运动增强,使得分子间的结合逐渐减弱。
2.液体的凝固:液体在降温的过程中,当达到其特定温度,称为凝固点时,液体开始凝固成固体。
凝固是由于液体分子间的吸引力逐渐增强,导致分子间的结合趋于紧密,形成固体结构。
3.液体的蒸发:液体在室温下,部分分子具有较高的能量,能够跨越液体表面逃逸成为气体,这个过程称为蒸发。
蒸发是液体分子由液态状态向气态状态转变的过程,蒸发速率受到温度、表面积和气体分子的扩散速度等因素的影响。
4.液体的沸腾:液体在加热的过程中,当达到其特定温度,称为沸点时,液体开始产生大量气泡,液体内部的大量分子呈现快速蒸发和凝固的动态平衡状态,这个过程称为沸腾。
5.气体的液化:气体在降温或加压的作用下,达到其特定温度和压强,称为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时,气体开始液化成液体。
液化是气体分子间的吸引力由于降温或加压而增强,使得分子间的距离变短,形成液体。
6.熔点和凝固点:熔点是固体从固态转变为液态的温度,凝固点是液体从液态转变为固态的温度。
同一种物质在恒定压力下,其熔点和凝固点的数值是相等的。
7.沸点和凝结点:沸点是液体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温度,凝结点是气体从气态转变为液态的温度。
同一种物质在恒定压力下,其沸点和凝结点的数值是相等的。
通过了解以上物态变化的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质和行为。
这些内容是理解物质状态变化和热学原理的基础,也是研究物质的相关性质和应用的重要基础。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掌握某个问题/知识的学习要点。
想要一份整理好的知识点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1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要吸热。
7.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要放热.8.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
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
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熔化和凝固曲线图: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2第二章《物态变化》1、通常情况下,人们将物质的固态、液态、气态称为物质的三态。
物态变化与温度有关,物态变化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移,即吸热的物体能量增加,放热的物体能量减少。
物态变化有熔化、汽化、升华、凝固、液化、凝华六种形式,其中需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三种形式,需放热的有凝固、液化、凝华三种形式。
2、固态物质其形状和体积固定,不具有流动性;液态物质形状不固定体积固定具有流动性;而气态物质形状和体积都不固定,且具有流动性。
物态变化 【考纲要求】 1、知道常见温度值;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温度的测量 2、理解物态变化过程的实验探究 3、认知物态变化的实际应用 【知识结构】
汽化 和液化 【中考考点】 因这一章的知识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所以中考主要集中在选择或填空、探究中。考点主要内容为:能说出生活环境中的常见的温度值、判断物态变化、知道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情况、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凝固的区别、晶体熔化实验、熔化、凝固的条件、不同物体沸点不同、沸腾的条件、“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沸点受气压的影响、影响蒸发的因素 【知识梳理】 一、温度计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摄氏温度:温度计上的字母C或℃表示的是摄氏温度。 摄氏温度的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是100摄氏度,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等份代表1℃ 3、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工具。 ①原理: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②常用温度计种类: A.实验用温度计:量程一般为-20℃—110℃,分度值为1℃,所装液体一般为水银或酒 B.寒暑表:量程一般为-30℃—50℃,分度值为1℃,所装液体一般为煤油或酒精。 C.体温计:量程为35℃—42℃,分度值为0.1℃ ,所装液体为水银。结构特点: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一段非常细的缩口。体温计离开人体后缩口处的水银断开,直玻璃管内的水银不会退回玻璃泡内,这样体温计离开人体后仍然表示人体的温度。但是每次使用之前,应当把体温计中的水银甩下去(其他温度计不用甩)。刻度部分制成三棱柱形是利用放大镜原理。 ③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之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侯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液体可,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4、利用标准点法求正确温度 对刻度模糊的温度计和刻度不标准的温度计,根据它们的读数或水银柱的变化来确定正确的温度比较困难,可采用标准点法来确定正确的温度。其步骤为:A.确定标准点及其对应的两个实际温度;B.写出两标准点之间的格数变化或长度变化及与其对应的实际温度的变化;C.写出待求点与其中一个标准点之间的格数变化或长度变化及与其对应的待求温度与一个实际温度的变化;D.利用温度变化与格数变化或长度变化之比相等列出比例式;E、根据题意求解。 二、熔化和凝固 (一)熔化 1、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2、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晶体。常见的晶体: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萘、各种金属。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非晶体。常见的非晶体:松香、玻璃、蜂蜡、沥青等。 3、晶体的熔化: 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保持在一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熔点。 ②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③晶体熔化的特点: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4、非晶体的熔化 ①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没有一定的温度,温度会一直升高。 ②非晶体熔化的特点:吸热,先变软,然后逐渐变稀成液态,温度不断长升高,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二)凝固 1、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2、凝固点:液态晶体在凝固过程中保持一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凝固点。 3、液态晶体的凝固:液态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同一种物质的熔点就是它的凝固点。 4、非晶体的凝固: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没有一定的凝固点,温度会一直降低。 (三)物体在熔过程中要吸热,在凝固过程中要放热,熔化和凝固互为逆过程。 (四)温度为熔点的物质既可能是固态、液态,也可能是固液共存状态。 三、汽化和液化 1、汽化 ①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②汽化的两种方式:沸腾和蒸发 ③沸腾: A.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B.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不同的液体沸点不同;同一种液体的沸点还与上方的气压有关系。 C.液体沸腾的条件:一是温度达到沸点,二是需要继续吸热。 D.液体沸腾时吸热温度持在沸点不变。 ④蒸发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B.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C.蒸发的特点: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只发生在液体表面;是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蒸发吸热。 D.蒸发致冷:是指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或自身吸收热量,从而使周围物体或自身温度下降。 ⑤蒸发和沸腾的异同 异同点 蒸发 沸腾
不 同 点 发生部位
温度条件 剧烈程度 影响因素 供热快慢
温度变化 降温致冷 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相同点
⑥汽化吸热 2、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①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②气体液化时要放热。 ③常见的液化:雾和露的形成;冰棒周围的“白气”;冷饮瓶外的水滴。火箭上燃料“氢”和助推剂“氧”都是通过加压的方法变成液态氢和氧的。 3、电冰箱是根据液体蒸发吸热,气体压缩体积液化放热的原理制成的。 四、升华和凝华 1、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物质在升华过程中要吸收大量的热,有制冷作用。生活中可以利用升华吸热来得到低温。 常见的升华现象:樟脑丸先变小最后不见了;寒冷的冬天,积雪没有熔化却越来越少,最后不见了;用久的灯丝变细。 2、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物质在凝华过程中要放热。 常见的凝华现象:玻璃窗上的冰花;霜;用久的灯泡变黑;冰棒上的“白粉”。 五、解释物态变化时应注意的问题 1、解答问题的一般步骤:A.识别问题给出的初状态与末状态;B.根据有关的概念或规律寻找与其有关的物态变化过程;C.得出结论。 2、不要以错误的主观感觉作为判断依据,人们的一些主观感觉并不正确。 【典例详解】 例1、 在某一温度计的管子上刻有150格均匀的标度.在1标准大气压下,当温度计的玻璃泡进入冰水混合物中时,水银柱位置在40刻度处;当玻璃泡进入沸水中时,水银柱的位置在90刻度处.当水银柱上升到100刻度处时,应相当于多少摄氏度?相当于热力学温度多少度? 分析与解答:摄氏温标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温度为100度,由此可见,题中所说的40刻度处就是0℃,90刻度处就是指100℃.从40到90有50等份,每1等份的实际温度是:=2℃. 当水银柱上升到100刻度处时,共占有的等份数是:100-40=60.所以100刻度处的实际温度是: 2℃×60=120℃. 由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式:T=t+273k可得120℃相当于热力学温度: T=(120+273)k=393k. 即,该温度计100刻度处相当于120℃,相当于393k. 例2、如图1所示 是萘的熔化图象.
图 1 (1)AB段萘是____状态,处于_____过程. (2)BC段萘是____状态,处于_____过程. 在这过程中,______热量,温度_____. (3)CD段,萘是_____状态,它_____热量,温度_______. 分析与解答:萘是晶体,它在AB段时是固态,吸收热量,温度由70℃上升到80℃;在第4分钟时(即开始达到80℃)开始熔化,在这阶段中,虽然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到第9分钟熔化结束.这一阶段即用BC表示;最后的CD段则是处于液态,继续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答案:(1)固态 吸热升温 (2)固液共存 熔化 吸收 不变 (3)液态 吸收 升高 例3、当水壶里的水被烧开以后,在壶盖小孔上方一定高度可以看到“白气”,而紧靠小孔的地方却看不到.为什么? 分析与解答:这个现象应以液化现象的特点去进行分析. “白气”是水蒸气温度降低,液化凝结成的雾状小水珠。而水蒸气是无色透明气体,是看不见的,当水壶里的水被烧开以后,会产生大量温度较高的水蒸气,这些看不见的水蒸气上升到一定高度,遇到外界温度较低的空气时,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放出热量,液化成许多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便是我们所看到的所谓“白气”.而紧靠壶盖处由于温度较高,水蒸气不能放热液化.所以看不到“白气”. 例4、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如图,是某同学选用温度计测小烧杯中水的初温的操作图。
A是操作过程,B是读数过程,C是读取的温度。 ①A图中操作的错误是: ②B图读数中的错误是: ③若操作正确无误,根据C图可知此时烧杯中水实际温度是 OC (2)该同学在做实验时,见图,发现从开始给水加热到水开始沸腾所用的时间过长,请你帮助他找出可能存在的原因。(写出两种即可)
第一种可原因: 第二种可原因: 解析:本题(1)主要考查学生对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及读数的掌握。在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时,应注意温度计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温度计的液泡要全部浸没在所测液体中,这样测量的温度才是液体的温度,在读数时,需要等到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且读数时温度计不能拿出被测液体,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凹液面相平,这是使用温度计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