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初中物理总复习全部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 格式:doc
- 大小:1.51 MB
- 文档页数:21
上海中考物理必考知识点一、力学1.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速度的定义、速度的计算公式、加速度的定义、加速度的计算公式;2.牛顿三定律: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第三定律的表达和应用;3.弹簧的压缩和拉伸:弹簧的本质、弹簧力的计算、胡克定律;4.力的分解和合成: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5.周期现象:周期的定义、频率的计算、周期与频率的关系;6.机械能守恒:势能和动能的定义、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7.斜面运动:斜面运动的特点、斜面运动的计算公式、应用;8.重力:重力的概念、重力的计算公式、重力的应用。
二、光学1.光的传播: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2.光的成像:平面镜成像、球面镜成像;3.光的色散:光的折射偏差、光的色散原理;4.性质和应用:光的光谱、光的干涉、光的衍射、光的偏振。
三、电学1.电流和电压:电流的定义、电压的定义、电阻的定义、电流和电压的关系;2.静电:静电荷、静电力、静电力的计算;3.电路: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电流和电压的计算、电功和电功率;4.磁学:磁感线、磁场强度的计算、磁感应强度的计算、电磁感应的原理和应用。
四、热学1.热量和温度:热量的定义、温度的定义、热平衡和热不平衡;2.热传导:热传导的规律、热传导的应用;3.热膨胀:热膨胀的原理、线热膨胀和体热膨胀的计算;4.状态方程:气体的状态方程、气体的压强、温度、体积之间的关系;5.相变:物质的凝固、熔化、汽化、凝聚过程。
五、力学1.动量和力的作用时间积:动量的定义、力的作用时间积的概念、动量守恒定律;2.势能和势能曲线:势能的定义、势能曲线的特点、势能的计算。
以上只是上海中考物理必考知识点的概览,并不能详尽地涵盖所有内容,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八年级 第一册测量的历史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 刻度尺 。
2长度的主单位是 米 ,用符号 m 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 米.3.长度的单位关系是: 1千米= 103 米;1分米= 10-1 米, 1厘米= 10-2 米;1毫米=10-3米 4.人的头发丝的直径约为:0.07 mm 地球的半径:6400 km 5.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 和零刻线是否磨损 ;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 垂直 ,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 的下一位; (4). 测量结果由 数字 和 单位 组成。
6.特殊测量方法:(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
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2)辅助法:方法如图:(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 (c)测铅笔长度。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7.测量时间的基本工具是 秒表 。
在国际单位中时间的单位是 秒 (s),它的常用单位有 小时 , 分 。
1h= 60 min= 3600 s.第一章 声1-1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 振动 而产生。
振动 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 介质 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 空气 传来的。
3.声音速度: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340m/s 。
声音在 固体 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 气体 体快。
利用回声可测距离:总总vt S s 2121==4.声音的传播形式:声波5.声音传递 信息 和 能量6. 可听声:频率在20Hz ~20000Hz 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的声波。
沪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在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许多基础的物理知识点。
下面是沪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1. 运动与力- 运动的两种基本状态: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 速度的概念以及速度、时间、位移之间的关系;- 力的概念以及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或形状;-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力平衡;- 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和力之间的关系,F=ma;-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力的相互作用。
2. 物体的稳定平衡- 物体受力条件:力的合成与力的分解;- 支持力与重力的平衡关系:平衡浮力、平衡力、摩擦力;- 力矩与力偶的概念以及物体平衡的条件;- 杠杆原理以及杠杆的计算方法。
3. 声- 声的产生和传播:物体振动引起空气的振动;- 声的特性:音调和音量;- 声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关系;- 声的反射与回声;- 单位和量纲:频率的单位为赫兹,声强的单位为分贝。
4. 光与影- 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和反射传播;- 镜面反射与平面镜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 光的折射与透镜成像规律;- 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 光的颜色与光的三原色。
5. 电- 电流与电压的基本概念;- 电阻与电阻率;- 欧姆定律:I=U/R;- 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的特性;- 电功、电能、电功率的定义与计算;- 传感器和电路的应用。
6. 能源与能量转换- 能源的概念及分类;- 能量的转换与守恒;- 热能的传递:- 热传导;- 热辐射;- 热对流;- 机械能和动能的转换; - 电能与其他能源的转换。
7.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物质的存在形式及分类; - 物质的组成;- 物态变化:- 固体的熔化和凝固;- 液体的汽化和液化;- 气体的液化和气化;- 物质的性质与化学反应;- 酸、碱、盐的基本概念及性质。
这些知识点是沪教版初中物理课程的核心内容,掌握这些知识点对进一步学习高中物理以及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都具有重要意义。
沪科版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初中物理是一门帮助我们认识自然界、了解物质及能量变化的科学学科。
在初三学年,我们学习了许多与力、电、光等相关的物理知识。
以下是对沪科版初三物理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
一、力学1. 动力学- 速度和加速度: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加速度是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率。
- 牛顿三定律:第一定律和惯性原理、第二定律和动量原理、第三定律和作用反作用原理。
- 引力和重力:引力是所有物体之间的吸引力,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2. 静力学- 平衡力和摩擦力:平衡力使物体保持平衡,摩擦力是物体表面接触处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 杠杆原理和浮力:杠杆原理是利用杠杆的原理来实现力的平衡,浮力是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二、电学1. 电荷和电路- 电荷的基本性质:正电荷和负电荷、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 电路的基本元件:电源、导线、电阻、开关和电灯等。
- 串并联电路:串联电路中电流大小相等,并联电路中电压大小相等。
2. 电流与电压- 电流的定义和测量:电流是单位时间内流过导体截面的电荷量。
- 电流的影响因素:电阻和电压是影响电流大小的重要因素。
- 电压的定义和测量:电压是电源的电势差,测量单位是伏特。
三、光学1. 光的传播和反射- 光的传播方式:直线传播、反射传播和折射传播。
- 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 镜子和成像:平面镜和弧面镜的成像规律和特点。
2. 光的折射和色散- 折射定律:入射角、折射角和介质折射率之间的关系。
- 光的色散和分光棱镜:白光在介质中的折射产生了不同颜色的分离现象。
以上是对沪科版初三物理知识点的总结归纳。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这份总结可以对你的物理学习有所帮助。
八年级第一册测量的历史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 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 米。
3。
长度的单位关系是: 1千米= 103米;1分米= 10-1米,1厘米= 10-2米;1毫米=10-3米4。
人的头发丝的直径约为:0.07 mm 地球的半径:6400 km5。
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线是否磨损;(2)。
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
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4)。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6。
特殊测量方法:(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
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2)辅助法:方法如图:(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c)测铅笔长度。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7。
测量时间的基本工具是秒表 .在国际单位中时间的单位是秒(s),它的常用单位有小时,分 .1h= 60 min= 3600 s.第一章声1-1声波的产生和传播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 振动 而产生. 振动 停止,发声也停止.2。
声音的传播:声音靠 介质 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 空气 传来的。
3.声音速度: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340m/s 。
声音在 固体 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 气体 体快。
利用回声可测距离:总总vt S s 2121==4.声音的传播形式:声波 5。
声音传递 信息 和 能量6. 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 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的声波。
1—2 声音的特质1。
乐音的三个特征: 音色 、 音调 、 响度 。
上海初三物理知识点
上海初三物理课程涵盖了多个重要的物理概念和原理,以下是一些主
要的知识点:
1. 力和运动:包括力的基本概念、力的作用效果、重力、摩擦力、牛
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
2. 压强:压强的定义、压强的计算公式、液体压强、大气压强以及气
体定律。
3. 能量:能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动能、势能、弹性势能以及能量转换。
4. 热学:温度、热量、热传递、热膨胀和收缩、热量的计算以及热机
原理。
5. 电学基础:电荷、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串联和并联电路、电功率和电能。
6. 电磁学:磁场、磁力、电磁感应、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原理。
7. 光学: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折射定律、透镜成
像以及光的色散。
8. 声学: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速、回声、共振以及声波的反射和折射。
9. 原子物理:原子结构、原子核、放射性以及核能的利用。
10. 物理实验: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数据记录和分析等基本技能。
这些知识点是初三物理课程的基础,学生需要通过课堂学习、实验操作和习题练习来掌握。
此外,物理学习不仅仅是记忆公式和概念,更重要的是理解物理现象背后的原理和规律,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海市初三物理知识点上海市初三物理知识点涵盖了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和原子物理学等多个领域。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概述:1. 力学基础-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有大小和方向。
-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 摩擦力:两个接触面之间的力,阻碍物体的运动。
- 牛顿运动定律:描述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基本规律。
2. 运动学- 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是矢量。
- 加速度:速度变化的快慢,也是矢量。
-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以恒定速度沿直线运动。
- 变速运动:物体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运动。
3. 能量和功-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如重力势能。
- 功:力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移动一定距离所做的工作。
4. 机械能守恒定律- 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系统的总机械能保持不变。
5. 热学- 温度:物体冷热程度的量度。
- 热量:物体之间由于温度差而传递的能量。
- 热膨胀:物体受热后体积增大的现象。
6. 电学基础- 电荷:物质带电的性质。
- 电流:电荷的流动,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
- 电压:推动电流流动的力。
- 电阻:阻碍电流流动的性质。
7. 电路- 串联电路:电阻器首尾相连的电路。
- 并联电路:电阻器两端并行连接的电路。
- 欧姆定律:电压、电流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8. 磁学- 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
- 磁场:磁体周围存在的力场。
- 电磁感应:变化的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
9. 光学基础-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 反射:光遇到物体表面时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
- 折射: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10. 原子物理学- 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 核反应:原子核发生变化的过程,如裂变和聚变。
这些知识点是初三物理课程的基础内容,学生需要通过实验和理论学习来深入理解这些概念,并能够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一、力和运动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
2. 力的分类:按照作用方式,力可分为接触力(如摩擦力、弹力)和非接触力(如重力、磁力)。
3. 力的合成与分解:当多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时,可以合成为一个等效的力;反之,一个力也可以分解为几个分力。
4. 牛顿运动定律:描述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包括惯性定律、力的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作用力与加速度的关系。
5. 运动的描述: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6. 运动的类型: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如平抛运动、圆周运动)。
二、能量1. 能量的概念:能量是物体所具有的能够进行物理作用的能力,包括动能、势能和内能。
2. 能量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不能被创造或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
3. 动能与势能: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势能与物体的位置或状态有关。
4. 机械能:机械能是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5. 功和功率:功是力在物体上作用并使物体移动的结果,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
三、电学1. 电荷与电场:电荷是物质的一种基本性质,电场是电荷周围存在的特殊形态的物质。
2. 库仑定律:描述两个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3. 电路基础:包括电路的组成、欧姆定律、串联与并联电路的特点。
4. 电能与电功率:电能是电流做功的能量,电功率是单位时间内电能的转换率。
5. 电磁感应: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描述了磁场变化产生电动势的现象。
四、光学1. 光的反射:包括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遵循反射定律。
2. 光的折射: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称为折射。
3. 光的色散: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在介质中的折射率不同,导致光的分散现象。
4. 透镜成像:透镜通过折射光线,可以形成实像或虚像。
5. 光的干涉和衍射:干涉是两束或多束光波相遇时的相互加强或减弱现象,衍射是光波遇到障碍物或通过狭缝时发生的方向改变。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和九年级总复习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一、力与运动 咱先来说说力是啥玩意儿。力啊,就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这三个玩意儿叫力的三要素。力的分类呢,有重力、弹力、摩擦力等等。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像弹簧被压缩或者拉长就会有弹力。摩擦力呢,就是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或者有相对运动趋势的时候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一个是能让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比如说你捏橡皮泥,橡皮泥的形状就变了。另一个是能让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运动状态包括物体的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如果一个力让物体的速度大小变了,或者运动方向变了,那就说明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
接着咱讲讲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一定律说,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好比一辆在光滑水平面上行驶的小车,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它就会一直匀速直线运动下去。牛顿第二定律呢,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简单来说就是,力越大,加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牛顿第三定律说,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比如你站在地上,你给地面一个压力,地面就会给你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支 持力。 那平衡力和非平衡力有啥区别呢?平衡力就是几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让这个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比如说一个吊在天花板上的电灯,它受到重力和绳子的拉力,这两个力就是平衡力,电灯就处于静止状态。非平衡力呢,就是几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让这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比如一辆汽车在加速行驶,它受到的牵引力大于摩擦力,这就是非平衡力在起作用。
咱再说说生活中的例子。汽车行驶的时候,发动机给汽车一个向前的牵引力,同时汽车还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和空气的阻力。如果牵引力大于摩擦力和阻力的总和,汽车就会加速行驶;如果牵引力等于摩擦力和阻力的总和,汽车就会匀速行驶;如果牵引力小于摩擦力和阻力的总和,汽车就会减速行驶。再比如一个放在桌子上的物体,它受到重力和桌子的支持力,这两个力是平衡力,物体就处于静止状态。如果把桌子抽走,物体就会在重力的作用下掉下来,这时候重力就是非平衡力。
上海中考物理知识点复习上海中考物理知识点复习一、物理定律、原理: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2、阿基米德原理3、光的发射定律4、欧姆定律5、焦耳定律6、能量守恒定律二、物理规律: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光的折射规律3、凸透镜成像规律4、两力平衡的条件和运用5、力和运动的关系6、液体压强特点7、物体浮沉条件 8、杠杆平衡条件 9、分子动理论10、做功与内能改变的规律 11、安培定则 12、电荷间的作用规律13、磁极间的作用规律 14、串、并联电路的电阻、电流、电压、电功、电功率、电热的分配规律三、应记住的常量:1、热:1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为100℃体温计的量程:35℃~42℃分度值为0.1℃水的比热:C水=4.2103J/(kg.℃)2、速度:1m/s=3.6km/h声音在空气的传播速度:V=340m/s V固V液V气光在真空、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电磁波在真空、空气中的传播速度:V=3108m/s3、密度:水=人=103kg/m3 水冰铜铁铝1g/cm3=103kg/m3 1L=1dm3 1mL=1cm3g=9.8N/kg4、一个标准大气压:P0=1.01105Pa=76cm汞柱10m水柱5、元电荷的电量:1e=1.610-19C一节干电池的电压:1.5V 蓄电池的电压:2V人体的安全电压:不高于36V照明电路的电压:220V 动力电路的电压:380V我国交流电的周期是0.02s,频率是50Hz,每秒换向100次。
1度=1Kw.h=3.6106 J四、物理中的不变量:1、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跟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
2、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跟物质的吸收的热量、质量、温度改变无关。
3、热值:是燃料的一种特性,跟燃料的燃烧情况、质量、放出热量的多少无关。
4、电阻:是导体的一种属性,它由电阻自身情况(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决定,而跟所加的电压的大小,通过电流的大小无关。
- 1 - 物理中考知识点必备 测量 力与运动 要点提纲 一、初中物理常用物理量 1.长度(l,s,h):测量工具:刻度尺;国际单位:米(m); 2.质量(m):测量工具:托盘天平;国际单位:千克(kg); 3.时间(t):测量工具:秒表、打点计时器、单摆(间接);国际单位:秒(s); 4.温度(t、T):测量工具:温度计(2种);国际单位:开(K);常用单位:摄氏度(℃) 5.体积(V):测量工具:量筒;国际单位:米3(m3); 6.力(F、G、f、N):测量工具:弹簧秤、测力计;国际单位:牛(N); 7.电流(I):测量工具:电流表;国际单位:安(A); 8.电压(U):测量工具:电压表;国际单位:伏(V); 9.电阻(R):测量方法:万用表(直接),伏安法(间接);国际单位:欧(Ω); 10.电能(W):测量工具:电能表;主单位:千瓦·时(kw·h)。 二、常用单位的换算 1小时(h)=60分(min)=3600秒(s) 1米(m)=10分米(dm)=102厘米(cm)=103毫米(mm)=106微米(μm)=109纳米(nm) 1平方米(m2)=102平方分米(dm2)=104平方厘米(cm2)=106平方毫米(mm2) 1立方米(m3)=103立方分米(dm3)=106立方厘米(cm3)=109立方毫米(mm3) 注意:立方分米(dm3)和升(L)等价,立方厘米(cm3)和毫升(mL)等价。 1千克(kg)=103克(g)=106毫克(mg)=109微克(μg) 1安培(A)=103毫安(mA)=106微安(μA) 1伏特(V)=103毫伏(mV)=106微伏(μV) 1千瓦·时(kw·h)=3.6×106焦(J) 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4).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张纸的厚度.(2)平移法:方法如图:(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如(a)怎样用短刻度尺测量教学楼的高度,请说出两种方法? (b)怎样测量学校到你家的距离?(c)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请把这三题答案写出来) (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质量以及天平的使用 1.质量(m):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 2 -
2.质量国际单位是:千克。其他有:吨,克,毫克,1吨=103千克=106克=109毫克(进率是千进) 3.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4.质量测量工具:实验室常用天平测质量。常用的天平有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 5.天平的正确使用:(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2)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天平平衡;(3)把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4)这时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6.使用天平应注意:(1)不能超过最大称量;(2)加减砝码要用镊子,且动作要轻;(3)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上。
三、机械运动 1.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参照物: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一个被选为作标准的物体。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能是不同的。 3.静止和运动是相对的,都是相对于选择的参照物而言的。 4.速度: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仅限初中提法),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5.匀速直线运动:任何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的直线运动;运动规律:tsv。 6.打点计时器实验:如果打在纸带上的点相邻间距都相等,说明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且对于同一打点计时器,点距越大,说明物体运动速度越快,实验室打点时间间隔0.02秒(50赫兹)。 人类发明的计时工具有:日晷→沙漏→摆钟→石英钟→原子钟。
7.物体运动的路程-时间图像(s-t图像) s/ms/m
t/st/s
甲乙
OO乙甲vvv甲甲甲,t
s
甲s
甲t静止图像匀速直线运动图像
乙 甲 乙甲vv - 3 -
思考:怎样描述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v-t图像) 四、力的概念 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 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2.力的作用效果:(1)使物体发生形变;(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合是N。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4.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5.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6.弹簧测力计的用法:(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2)认清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⑸观察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6)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7.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8.力的示意图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具体的画法是: (1)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2)延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3)若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则力越大,线段应越长。有时也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标出力的大小, 9. 重力: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力(万有引力)而受到的力。地球上的任何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10.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重力的作用点:重心,对于密度均匀,厚度也均匀的规则物体来说,物体的重心即为数学意义上的几何中心。重力的大小G=mg,g=9.8牛顿/千克。 12.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11.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12.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 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是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1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 有关系。 (1)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a.两物体间的压力;b.接触面的粗糙程度;c.接触面材料的性质。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2)静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的趋势方向相反。 (3)在相同压力的情况下,滚动摩擦要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14.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和使接触面粗糙些。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1)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压 力;(2)用滚动代替滑动;(3)加润滑油;(4)利用气垫。(5)让物体之间脱离接触(如磁悬浮列车)。
15.二力平衡: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简称“平衡力”,必须满足条件:同体、等值、反向、共线。 16.力的合成: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1)思想:用一个力来替代两个力的作用,这一个力的作用效果和两个力的作用效果完全相同。这是一种等效替代法的思想,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方法。。 (2)合成原则:同向相加,方向不变;反向相减,方向跟比较大的那个力的方向。 - 4 -
F1F
2
F合=F1+F2
F2F1
F合=F1–F2
同向二力合成 反向二力合成 17.惯性:一切物体具有保持原先运动状态的性质。 惯性的大小只和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惯性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18.摩擦力: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所受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并且在这两个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省力。
密度 压强和浮力 要点提纲 一、密度 1.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不随外界条件环境变化而变化。
2.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公式Vm(定义式)。 3.密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千克/米3(kg/m3);常用单位,克/厘米3(g/cm3);单位转化,如水1.0×103千克/米3=1克/厘米3。 4.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物质的密度与物质的质量或体积大小无关,对于同种物质,其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改变物质密度的因素有:物质的状态、温度压强等。(可以和电阻的性质相类比) 5.同种物质的质量-体积图像(m-V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的直线,直线的斜率越大,表明该物质的密度越大,如右图所示。 6.测物质的密度:实验室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质质量,使用量筒测量物质的体积(液
mV甲
乙
O乙甲甲甲甲,V
m
甲m
甲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