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林海音的窃读记教案优秀范文大全
- 格式:doc
- 大小:19.49 KB
- 文档页数:12
《窃读记》教案《窃读记》教案汇编七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窃读记》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窃读记》教案篇1教学目标:1. 学会梳理叙事类文章的脉络;2. 通过描写,体会作者窃读时的心情;3. 激励学生珍爱读书,奋发向上。
难点、重点:1.通过学习记叙与描写的语句,体会文中“我”的心情;2.在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教学过程:一、解题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1. “窃”字的含义:(1)通过查字典,找出“窃”字的多个义项。
(2)结合课文内容,朗读“窃”字在本文中的含义。
明确:在本文中应理解为“偷偷地”、“暗中”之意,如“窃笑”。
2. “窃读”的含义:(1)一般含义;(2)放在文中考察其含义。
明确:假装逛书店,其实是要读书店里的书而不买,趁店员不注意时暗中偷读。
3.小结:对词语的理解与把握不仅要知道它在字典中的意思,还应把它放到文章中考察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二、梳理文章的脉络。
(一)分析文中详写的主要事例。
问:由题目可知本文是作者林海音回忆自己小时候“窃读”中发生的一些事,其中具体详细地写了两件事。
同学迅速浏览,要求:(1)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2)再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当时作者的心理(心情)。
明确:(1)因“窃读”而被赶出了书店。
——孤独无助(2)得到店员的关心帮助,读完了一本好书。
——感动、感激(二)学习文中略写的内容——“我”“窃读”的方法。
问:这两次详细描写的事例也告诉大家,“窃读”也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要成功“窃读”,还得掌握一些方法。
文中也简略地记叙了一系列方法。
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些“窃读”的方法。
明确:(1)发现“窃读”这一好方法;(2)到几家书店读完一本书;(3)装作其他顾客的家属;(4)以雨天避雨为借口留在书店;(5)用花生米充饥;(6)藏在书店一角避免引人注意。
林海音窃读记教案林海音窃读记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林海音窃读记教案(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林海音窃读记教案篇1教材·学情分析本文以窃读为线索,作者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因贫穷而而窃读的两次经历。
一次是因窃读被书店老板赶出书店的孤独和无助,一次是得到一名店员的关心帮助读完一本好书的感动和感激。
快乐和恐惧这种窃读的滋味包含了童年时的林海音读书求知的辛酸。
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
文章出色的使用了心理描写,语言生动形象。
文章内容容易理解,但由于篇幅较长,可能给学生阅读、提炼信息以及品味语言造成一定困难,再加上学生生活体验较浅,也可能给学生深层次理解文本造成困难,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留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文本的时间,调动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体验。
本课学习目标1、了解“记”的故事。
2、理解“窃”的内涵。
3、品味“读”的滋味。
评价活动方案1、课堂教学中实行生生评价和师生评价相结合。
2、重视过程的评价不单纯看重结果。
3、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允许学生有个性化的理解。
教学活动方案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
喜欢读书吗?为什么?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2、看到这个题目,我们有哪些疑问呢?3、形成学习目标。
由学生的回答形成学习目标,并展示明确。
过渡: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1、学生思考并说出喜欢读书的原因。
2、学生思考并展示自己的疑问。
3、读出学习目标。
二、我讲故事1、朗读课文。
标出不认识的字词。
2、用你的方式,讲出你所读到的故事。
小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读到了一个嗜书如命的小女孩窃读时的两次经历:因窃读而被老板赶出书店的孤独和无助,窃读时,得到店员的关心帮助而读完一本好书的感动和感激。
《窃读记》教案三篇《窃读记》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会梳理叙事类__的脉络;2.通过描写,体会作者窃读时的心情;3.激励学生珍爱读书,奋发向上。
难点、重点:1.通过学习记叙与描写的语句,体会文中“我”的心情;2.在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教学过程:一、解题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1.“窃”字的含义:(1) 通过,找出“窃”字的多个义项。
(2) 结合课文内容,朗读“窃”字在__中的含义。
明确:在__中应理解为“偷偷地”、“暗中”之意,如“窃笑”。
2.“窃读”的含义:(1) 一般含义;(2) 放在文中考察其含义。
明确:假装逛书店,其实是要读书店里的书而不买,趁店员不注意时暗中偷读。
3.小结:对词语的理解与把握不仅要知道它在字典中的意思,还应把它放到__中考察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二、梳理__的脉络。
(一)分析文中详写的主要事例。
问:由题目可知__是作者林海音回忆自己小时候“窃读”中发生的一些事,其中具体详细地写了两件事。
同学迅速浏览,要求:(1)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2)再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当时作者的心理(心情)。
明确:(1)因“窃读”而被赶出了书店。
——孤独无助(2) 得到店员的关心帮助,读完了一本好书。
——感动、感激(二)学习文中略写的内容——“我”“窃读”的方法。
问:这两次详细描写的事例也告诉大家,“窃读”也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要成功“窃读”,还得掌握一些方法。
文中也简略地记叙了一系列方法。
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些“窃读”的方法。
明确:(1)发现“窃读”这一好方法;(2)到几家书店读完一本书;(3)装作其他顾客的家属;(4)以雨天避雨为借口留在书店;(5)用花生米充饥;(6)藏在书店一角避免引人注意。
(不要求逐点答到)小结:煞费苦心,想方设法去读书。
三、深入理解作品内容。
1、讲:不论是详写还是略写,这些事读起来都让人感觉很生动,因为作者除了记叙这些事之外,还进行了细致的人物描写。
提示: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
林海音《窃读记》教案精选5篇林海音《窃读记》教案篇一1、掌握文中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3、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4、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5、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使读书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中。
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动作,心理描写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体会读书的意义。
品悟——表达——体会——朗读林海音(1918-2023),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苗栗县。
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
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因父亲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1948年回到故乡台湾。
曾任记者、编辑、后从事文艺创作。
她的创作丰富,代表队作有散文集《两地》《芸窗夜读》;短篇小说《城南旧事》《烛心》;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等。
一、基础达标。
(预习完成)。
(学法:轻声课文,圈出生字词,查阅工具书,注意辨音)1给下列字注音,认读3—5遍,再巩固几遍,写会为止。
踮( )________ 腋()________ 婪()________ 辘( )________ 窃( )________ 撑()________ 唾( )________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惧怕―― 贪婪——唾沫——知趣——依依不舍——饥肠辘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品读课文,感受渴望。
1、课文中的“我”为什么要窃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中的“我”是怎样窃读的?(找出“我”窃读的语句,抓住描写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关于《窃读记》教案范文7篇《窃读记》教案《窃读记》教案篇1一、教材解读作者善于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表达自己的感情。
在窃读这种氛围中,一方面享受阅读的快乐,一方面还要时刻关注周围的环境,非常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心情变化,使人如历其境。
此外,作者还善于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4、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三、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
在学习中,受到热爱读书的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并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使之强化。
教学过程:谈话导入。
1、师:你们喜欢读书吗学生齐答:喜欢。
谁能来形容一下你爱读书的具体表现呢生表述。
(2个左右)生1:我喜欢上一本书,就会没日没夜地看,常常忘了吃饭和睡觉。
师:咱们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种情况。
生异口同声答:废寝忘食。
师板书这个词。
生2:我喜欢一本书的时候,总是捧在手中,舍不得放下。
师:真是——生接:爱不释手。
提供一些成语给学生,如:废寝忘食,夜以继日,通宵达旦,爱不释手……2、今天,老师要带着大家走进一位女作家——林海音的童年,看看她是怎样酷爱读书的。
1、师:先自己读一遍课文吧!不理解的词语作个记号,不理解的句子多读几遍,开始吧!2、学生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师随机将学生不理解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3、师板书词语:贪婪腋下饥肠辘辘师:老师发现这些词语对大家来说有一定难度,读。
说说意思。
4、读了课文,你知道童年的林海音是怎样读书的呢生1:她是在书店里读书的,而且是悄悄的,不能被书店老板发现。
窃读记教学设计窃读记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窃读记教学设计(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窃读记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4、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5、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使读书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中。
学习重点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一些表达方法。
学习准备课前搜集读书名言;制作由重点词句组成的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学习过程品读书滋味(第一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进行了读书交流,从交流中我感觉到读书真的很重要。
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能获得知识、学会思考,而且会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享受。
这节课,就让我们去品读书滋味,跟着《窃读记》融入书的海洋,和作者林海音共同感受一番读书的滋味吧。
(板书课题)二、一品读书滋味,丰富阅读体验1、初读课文,读准生字词。
2、谈一谈,通过第一遍读文章,你读懂了什么味?三、二品读书滋味,体会音乐美1、接读课文。
2、接读的学生来说说读书的滋味;听书的学生来说说听书的滋味。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到书给我们带来的声音美、音乐美,这也是一种读书的滋味。
3、根据自己对窃读的理解,对接读的同学进行评价。
在评价中进一步朗读,评价后进一步练读。
四、三品读书滋味,感悟读书乐趣是啊,读书有千百种滋味。
让我们回到林海音的时代,回到她窃读书的书店,一起来感受一下窃读的滋味。
1、自由读课文。
读完后划出说明窃读滋味的句子。
教案《窃读记》教案【最新6篇】窃读记教案篇一教材分析:《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画台湾作家林海音小时候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对读书的热爱,“窃读”二字,情趣活现。
学情分析:这是本学期的第一个单元,在假期中孩子们读过许多书籍,在本单元的学习中都可以加以联系,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读书,了解读书的好处,掌握读书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读书,从书中汲取营养,提高自身素养的好习惯。
教学目标1、是要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书的深厚情感。
2、在阅读中能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习得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激起阅读的兴趣,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1、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
2、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法、朗读体会法、小组讨论法教学流程一、简介作者二、1、理解“窃读”的含义同学们,读课文后,你会怎么理解“窃读”这个词呢?请在课题旁边写上批注。
(或默读、或轻声读、或和同桌分段读等)。
2、整体感知课文(1)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2)认读生字词3)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4)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记叙了“我”因买不起书而偷偷躲在书店里读书的事情。
三、品味“窃读”,感受渴望1、边默读课文边用“_____”划出描写“我”是怎样“窃读”的语句。
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2、重点品读文中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1)“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①画出句中表示动作的词:“挤”“钻”“贪婪”“装着”②感悟形象: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2)“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①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②“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婪地读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出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
初中语文《窃读记》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窃读记》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林海音的写作意图。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窃读的原因、过程和感受,以及作者对读书的热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朗读、表达能力。
(3)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好,培养热爱阅读的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读书的热爱,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念。
(2)培养学生热爱阅读,乐于分享的品质。
(3)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追求知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窃读记》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林海音的写作意图。
2.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1. 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好,培养热爱阅读的习惯。
2. 感受作者对读书的热爱,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念。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激发学生的思维。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读书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读书。
(2)介绍作者林海音,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生字词的含义。
3. 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结构,讲解课文内容。
(2)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互动环节:(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实例。
(2)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读书的热爱,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念。
(2)培养学生热爱阅读,乐于分享的品质。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课后思考。
7.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窃读记》教案范文六篇《窃读记》教案篇1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受到感染.3.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4..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使读书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中学习重点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一些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能获得知识、学会思考,而且会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享受。
这节课,就让我们去品读书滋味,跟着《窃读记》融入书的海洋,和作者林海音共同感受一番读书的滋味吧。
(板书课题)二、一品读书滋味,丰富阅读体验1.初读课文,读准生字词。
2.谈一谈,通过第一遍读__,你读懂了什么味?三、二品读书滋味,体会音乐美1.接读课文。
2.接读的学生来说说读书的滋味;听书的学生来说说听书的滋味。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到书给我们带来的声音美、音乐美,这也是一种读书的滋味。
3.根据自己对窃读的理解,对接读的同学进行评价。
在评价中进一步朗读,评价后进一步练读。
四、三品读书滋味,感悟读书乐趣是啊,读书有千百种滋味。
让我们回到林海音的时代,回到她窃读书的书店,一起感受一下窃读的滋味。
1.自由读课文。
读完后划出说明窃读滋味的句子。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2.默读课文,边读边画。
我们此时此刻无法亲身体会到窃读的滋味,但是,如果一篇__写得好,就能让我们如临其境,就能和作者的情感一起跳动。
再去仔细的读读课文吧,这种窃读的滋味──我很快乐,也很惧怕。
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把描写作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画下来,多读一读。
结合画出的描写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来说说自己的体会。
“急匆匆地赶”,“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急切地寻找”,“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心里却高兴地喊”,“依依不舍”……从这些词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心里非常的高兴,特别想读书正好读到了书的高兴滋味。
窃读记阅读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窃读记》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林海音的写作风格。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通过阅读,了解窃读的原因、过程和感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3)学会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培养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风格。
2. 学会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窃读原因、过程和感受。
2. 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3. 培养学生勇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的良好品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窃读记》文本及配套练习题。
2. 生字词卡片。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林海音及《窃读记》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学习生字词,并组内交流。
3. 合作学习:(1)教师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2)学生讨论:课文中的窃读原因、过程和感受。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2)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5. 课堂练习:(1)学生完成配套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批改练习题,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窃读的原因、过程和感受。
7.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分享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2)学生阅读林海音的其他作品,下节课分享阅读心得。
关于林海音的窃读记教案优秀范文
大全
窃读记》现代作家林海音女士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以窃读为线索,描写了作者放学后急匆匆赶往书店,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窃读,到晚上才依依不舍离开的读书过程。
真真切切地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对文学知识的渴望下面是为大家准备好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关于林海音的窃读记教案优秀范文大全一
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品味语言,感受作者读书的艰辛,理解并且学习主人公不怕困难、勤于读书的精神。
?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描写方法写人记事。
? 能力目标通过圈划描写心理活动、动作的语句,揣摩人物思想情感变化。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体会主人公热爱读书、渴求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感受作者在两次“窃读”过程中的不同思想感情的变化。
?
教学难点:?
比较两次“窃读”不同的经历,体会“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的深刻含义。
?
教学
准备教师活动PPT 学生活动课前预习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教学新课、复习小结) 教师组织与指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刘彝名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提问: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没钱去买书读怎么办呢?
(二)解题
出示课题“窃读记”,并齐读课题。
提问:?
“窃”的原意是什么?“窃读”是什么意思
“窃”的意思:①偷,②暗中、偷偷地做一件事,③谦辞,古人用来谦虚地指自己的建议。
文中应该是②。
?
(三)课前抽测
1、看意思写词语
2、课文主要讲了两件什么事?
(四)自主学习?
1、通过预习,相信大家已经知道林海音童年时代有过不止一次偷偷去书店读书的经历。
作者是不是每次“窃读”后都能全身而退呢
原来百密还有一疏,作者小时候的“窃读”也不是每次都成功的,文中就记录了她在“窃读”过程中遭遇的一次尴尬。
请大家找一下林海音到底慢慢积累了哪些行之有效的“窃读”技巧和方法呢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中相关段落。
找出这些与众不同的“窃读”方法。
①假装问价钱(第9段)?
②贴在大人身边(第11段)?
③以雨天避雨为借口(第12段)?
④饥肠辘辘的时候以花生来充饥(第?14段)?
⑤到几家书店读完一本书(第10段)?
⑥藏在书店一角避免引人注意(第11段)?
总结:作者童年时代真是煞费苦心,想方设法地去阅读那些名著。
?
2、在你们的眼睛里、在你们的心目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学生呢
“一个无力购买而又渴望读到那本书的穷学生”,求知欲望强烈、却因为生活的贫穷而买不起书,只能无可奈何地到书店里“窃读”。
?
(五)合作探究?
(一)本单元的主题是“读书有味”,请你设身处地地体会文中的“我”“窃读”的“味”-----滋味(感觉、心情)。
1、说说这些滋味可以从文本中的哪些语言看出。
请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把“窃读”滋味写在书边。
(学生随机板书:如“饥饿”、“劳累”、“担心”、“害怕”、“快乐”、“舒适”等)
重点品读文中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
又如:“窃读”时的担忧、害怕、劳累:
“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
”要想读书还得动一番心思,让人家看不出来,确实挺累。
还贴在一个大人身边,躲来躲去的,这种读书的滋味有些不好受。
?
“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
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作者读书,是在人多别人不注意
她的时候窃读,因为是窃读,所以当人少了,她就会丢下心爱的书转移到其它书店。
这种奔波的滋味也不好受。
“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作者读书,常常忍饥挨饿的。
“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从这些动作中可以看出,作者读书太累了,腰酸了,腿疼了,脚也麻了。
一直站两个多小时,收获很多,也付出很多。
)如“窃读”时的快乐:“急匆匆地赶”,“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急切地寻找”,“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心里却高兴地喊”,“依依不舍”从这些词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心里非常的高兴,特别想读书正好读到了书的高兴滋味。
“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作者什么也没吃,却咽了一口唾沫,说明她一定从书中收获了很多知识,心里非常高兴。
关于林海音的窃读记教案优秀范文大全二
【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
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材分析】
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我”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作者善于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表达自己的感情。
在“窃读”这种氛围中,一方面享受阅读的快乐,一方面还要时刻关注周围的环境,非常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心情变化,使人如历其境。
此外,作者还善于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学情分析】
学生已在初中阶段初步学习了散文,但是对于小说并不了解,即使够准确概括出*的主要内容,可是在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方面依然有所欠缺,不能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准确抓住人物的心理。
并且由于*距离现在时代久远,学生不容易感受到作者挚爱读书的精神,因此在本节课上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理解“窃”字在*中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