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2.00 MB
- 文档页数:22
文学思潮简介关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基本特点文学思潮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地域内形成的﹐与社会的经济变革和人们的精神需求相适应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的潮流。
在社会上是否形成广泛的影响及其持续时间的长短﹐是区别文学思潮和文学思想的重要标志。
文学思潮也不同于文学流派和创作方法。
文学流派通常表现为由思想和艺术的共性而不一定由纲领上的共性联系著的作家集团﹐出现文学流派并不一定能形成文学思潮。
创作方法是指作家认识和反映现实生活所依据的总的原则﹐这种总的原则并不一定依附于某一文学流派或文学思潮。
而文学思潮则可以包容各种不同的文学流派和创作方法。
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和创作方法才发生重合﹐如欧洲17世纪的古典主义﹑18世纪末至19世纪前期的浪漫主义和同时稍后的批判现实主义﹐就既是大规模的文学思潮﹐又是文学流派﹐也是文学的创作方法。
文学思潮的出现﹐往往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
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和由此产生的新的思想要求﹐这两者是文学思潮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此外﹐历史文化的材料准备与文学思潮的形成也具有渊源关系。
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思潮﹐也称文学主潮。
文学主潮与历史上进步阶级的思想和人民群众的普遍情绪相一致﹐与时代发展的洪流相表里﹐反映著历史前进的方向。
但在文学主潮出现和发展的同时﹐往往也会出现与之相对立的潮流。
如欧洲浪漫主义的文学主潮是积极浪漫主义﹐但同时也伴随著消极浪漫主义。
而且德﹑英﹑法等国都是消极浪漫主义产生于前﹐积极浪漫主义形成于后。
不过消极浪漫主义持续的时间很短﹐不久就被作为文学主潮的积极浪漫主义取代了。
中国的文学思潮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与西欧不尽相同。
在中国文学史上﹐虽有各种文学流派各树旗帜﹐递嬗相继﹐但像欧洲近代那样连续形成几次大规模文学思潮的现象比较少见。
中国古代以明清时期形成的文学思潮较有代表性。
有的研究者把明清文学思潮分为三个阶段﹐即以李贽﹑袁宏道﹑汤显祖﹑吴承恩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以《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和《长生殿》的作者洪升为代表的感伤主义﹐以《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为代表的批判现实主义﹐可备此一说。
现实主义百科名片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法国、英国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以后波及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也造就了近代欧美文学的高峰。
由于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高尔基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中的主流理论,它也是一个多义且有争议的概念。
虽然现实主义的批评者和支持者经常将其视为一个统一的思想整体,但实际上,现实主义并不是一个单一或统一的理论。
目录[隐藏]基本信息现实主义概念的源起现实主义的理论涵义现实主义发展历史什么是现实主义?现实主义的国际秩序模式:权力均衡现实主义均势模式的内在矛盾及评价现实主义作家作品表[编辑本段]基本信息正如杰克·唐纳利所指出,现实主义不仅不能提供一种一般理论,而且它基本上也是前后矛盾的,现实主义者对同一事件的解释经常不一致。
现实是变动不居的,针对不同的问题,现实主义当然给出的解释是不一样的,不然就不称其为现实主义了。
“现实主义变成了建立在共同预设理论假定之上、有点松散联系的前后不一致的理论模式。
”因此,了解现实主义,除了解现实主义的世界观和基本假定这些共同点之外,了解现实主义者之间的不同也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拟以经典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为例,通过探讨现实主义理论的多样性,进而来揭示现实主义在国际秩序模式上的异同之处。
和浪漫主义有很大不同[编辑本段]现实主义概念的源起现实主义是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中最常见的术语之一。
这个术语一般在两种意义上被人们使用:一种是广义的现实主义,泛指文学艺术对自然的忠诚,最初源于西方最古老的文学理论,即古希腊人那种"艺术乃自然的直接复现或对自然的模仿"的朴素的观念,作品的逼真性或与对象的酷似程度成为判断作品成功与否的准则。
瓦萨拉的《画家的生活》曾叙述了一些有趣的艺术史轶事:孔雀啄食贝那左尼画得太逼真的樱桃;乔托的老师用刷子驱赶乔托在一幅人物肖像上增添的苍蝇。
这种现实主义概念雄霸人类艺术史近两千年,至今仍残留在日常生活中。
从司汤达的《红与黑》窥探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思潮摘要:一直以来,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正是产生各种文学思潮的温床,正如十九世纪的欧洲。
广阔的社会现实背景下,为作家们提供丰富的作品题材。
因此,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使这个年代成为法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代。
尤其是以司汤达、巴尔扎克、梅里美和福楼拜为代表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不仅使小说本身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题材,而且在欧洲的小说史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其中司汤达的代表作《红与黑》更是在题材、手法、塑造的典型人物以及细致的心理分析上,充分的表现了作品从现实中来、到现实中去的理念,对后世小说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红与黑现实主义司汤达典型批判正文:一、司汤达的现实主义文艺观及其著作《红与黑》。
司汤达(1783—1842),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原名马利•亨利•贝尔。
生于律师家庭,七岁丧母,具有启蒙思想的外祖父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巨大影响。
十七岁时即投笔从戎,在拿破仑军队中担任骑兵联队军曹、少尉、副官等职。
拿破仑帝国灭亡后,波旁王朝复辟,司汤达侨居意大利,在此期间,他同情并参与烧炭党人反抗奥地利的民族解放斗争,同时加入意大利浪漫主义文学运动。
1821 年,司汤达返回巴黎。
法国七月革命后,任法国驻意大利两个小城的领事。
1841 年请假回到巴黎,第二年三月中风去世,终年六十岁。
在司汤达49 年的生命历程中,他始终生活在法国资本主义制度和封建制度大搏斗的时代,足迹遍及巴黎和外省的许多地方,他利用细腻的观察和切身体会,准确地体会出了社会不同阶级在这一历史时期其内心与情感上的变化,为以后在《红与黑》中各种人物的描写搜集了大量的素材。
其文艺评论集《拉辛与莎士比亚》是批判现实主义的第一部纲领性文献,阐述现实主义原则,贬斥已经过时的古典主义,认为“文学就是社会的表现”,“学习莎士比亚就要像莎士比亚一样表现当时的风尚,不是去直接模仿他的戏剧,而是应该像这位伟大人物学习对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研究方法,和为我们同时代人创作他们所需要的悲剧的艺术。
文学史上的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
文学思潮和流派是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中,出现的各种文学观念和文学表现方式。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文学思潮和流派:
1.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
-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诗歌:史诗、抒情诗、哀歌等。
- 古代戏剧:包括古希腊的悲剧和喜剧,以及罗马的喜剧。
- 古希腊哲学思潮:如柏拉图的理想主义和亚里士多德的经
验主义。
2. 文艺复兴时期:
- 人文主义运动:强调人类的尊严和价值,追求个体的成就
和发展。
- 莎士比亚戏剧:威廉·莎士比亚的作品在戏剧史上占有重要
地位。
3. 文学浪漫主义:
- 文学浪漫主义:强调个体情感、奇特想象和超越现实的力量。
- 唯美主义:追求美的享受和恢弘的表现,象征主义等。
- 历史浪漫主义:对古代历史和传统的浪漫化表现。
4. 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
- 现实主义:对社会和人物的客观描写,追求真实和客观的
风格。
- 自然主义:注重细致描写和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关注。
5. 豪放派和象征主义:
- 豪放派:强调情感和个性表达,反对文学约束和规范。
- 象征主义:强调象征和隐喻的力量,追求超越现实的意象。
6.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 现代主义:强调以人类个人的体验作为艺术的中心,追求
形式的创新和革新。
- 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性、异质性和后现代条件下的艺术
观念。
以上是一些重要的文学思潮和流派,它们在文学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第七章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本章教学内容:1.批判现实主义产生的背景2、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3、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分析本章教学重点:1、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2、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赏析本章教学难点: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第一节概述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西欧的法国、英国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以后波及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也造就了近代欧美文学的高峰。
由于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高尔基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
一、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及基本特征现实主义文学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
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从此,法国资产阶级取得了统治地位;1832年英国实行了议会改革,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这两大政治事件,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
欧洲各国在英、法资本主义势力的影响下,相继经历了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性过渡。
这种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直接影响着文学,成为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形态的剧变,使人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资本主义在欧洲各国不同程度的发展,人们头脑中的物质利益观念不断加强,金钱成了衡量人的主要的或唯一的尺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
人在挣脱了封建的束缚从而获得了一定程度的人身自由后,又在物质财富面前丧失精神的、心理的以及人格的自由;在热衷于创造物质财富并依赖于物质财富的生存环境中,人对人的压迫与剥削以新的形态表现出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于恶化。
这样的社会现实告诉人们:启蒙主义者的“民主”、“自由”、“平等”与“博爱”并不存在,他们描绘的“理性王国”只不过是肥皂泡而已;浪漫主义者那脱离现实的“理想”也不过是画饼充饥。
所以,人们的头脑清醒多了,他们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现实的社会和思考人的命运的问题,从更现实的角度去寻求改善人的生存处境的方法。
现实主义专题一简介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法国、英国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以后波及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也造就了近代欧美文学的高峰。
由于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高尔基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中的主流理论,它也是一个多义且有争议的概念。
虽然现实主义的批评者和支持者经常将其视为一个统一的思想整体,但实际上,现实主义并不是一个单一或统一的理论。
正如杰克·唐纳利所指出,现实主义不仅不能提供一种一般理论,而且它基本上也是前后矛盾的,现实主义者对同一事件的解释经常不一致。
现实是变动不居的,针对不同的问题,现实主义当然给出的解释是不一样的,不然就不称其为现实主义了。
“现实主义变成了建立在共同预设理论假定之上、有点松散联系的前后不一致的理论模式。
”因此,了解现实主义,除了解现实主义的世界观和基本假定这些共同点之外,了解现实主义者之间的不同也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拟以经典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为例,通过探讨现实主义理论的多样性,进而来揭示现实主义在国际秩序模式上的异同之处。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很大不同。
二概念起源现实主义是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中最常见的术语之一。
这个术语一般在两种意义上被人们使用:一种是广义的现实主义,泛指文学艺术对自然的忠诚,最初源于西方最古老的文学理论,即古希腊人那种"艺术乃自然的直接复现或对自然的模仿"的朴素的观念,作品的逼真性或与对象的酷似程度成为判断作品成功与否的准则。
瓦萨拉的《画家的生活》曾叙述了一些有趣的艺术史轶事:孔雀啄食贝那左尼画得太逼真的樱桃;乔托的老师用刷子驱赶乔托在一幅人物肖像上增添的苍蝇。
这种现实主义概念雄霸人类艺术史近两千年,至今仍残留在日常生活中。
另一种是狭义的现实主义,是一个历史性概念,特指发生在19世纪的现实主义运动。
历史地看,现实主义发端于与浪漫主义的论争,最终在与现代主义的论战中逐渐丧失了主流话语的位置。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它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特殊历史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以描写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为主题,强调真实性和现实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背景密不可分。
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为了反映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中国文学开始了一场新的创作运动,即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特点是强调真实性和现实性。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以描写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为主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这些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成为了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有很多,如鲁迅的《阿Q正传》、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等。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而且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它反映了
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而且对于今天的文学创作和社会发展也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历史特殊时期的新文学运动,它坚持真实精神文化主义与以人民为本的思想观念的统一,坚持社会现实和精神主义的完美结合,坚持热爱生活和正义的文艺宗旨。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以反映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现实世界为主题,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思想为意识形态基础,以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胜利作为基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同时也将把改革开放和科学技术进步作为有机融合的统一体,推动文学的艺术创作活动,带动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内容是坚持反映社会主义现实的特点,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科学技术进步,热爱祖国,赞扬人民的勇敢、创造性,歌颂人民的劳动精神,表达团结友爱、协作共创、发展同谋的主题,并把超越自身保持的正义观念保留在文学作品中。
同时,它也讲求文学创作的艺术性,提倡自由个性和文学创作的开放性,有利于显示文学作品的新颖性,使文学作品既表现出社会主义风格又不拘泥于社会主义形式,使文学作品自由、活泼,丰富了语言、情感、现实、技巧等多种文学成分,使文学作品更好地体现时代的特色和社会主义的明天。
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1、真实性: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追求真实性,强调文学作品要求近似于真实的现实,从而能够更深刻地反映社会主义现实世界。
2、正义性: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构建的文艺宗旨是正义洪流,它的文学作品要热爱生活,表达正义、和谐、团结、进步的理念,以及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现实问题。
3、发扬正能量: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坚持正能量,强调文学作品中充满人文精神,让人们能够体会到文学作品的美好及其植根于现实生活,让人们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可以体会到美好的精神。
4、实践性: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对实践性的强调表现在文本形式上,也就是表现出实践性的行动。
它关注的文学文本不仅是现实反映,更加强调不停探索实践的动态,把社会实践作为文学写作的根本依据。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1)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30年代,首先形成于英法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并迅速发展为全欧性的一种新的资产阶级文学思潮,是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矛盾的尖锐化在文艺创作中的流露和反映。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般都具有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他们的作品批判暴露现实,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注重作品的客观真实性,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它成为了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也造就了近代欧美文学的高峰。
“批判现实主义”这一术语,由高尔基最早提出。
它的基本特征是客观、真实而广阔的描绘了现实生活,强烈的暴露性和批判精神,细节真实与典型化,以人道主义为思想基础。
它的思想武器是以人性论为基础的人道主义,他的社会政治主张是改良主义,他的创作理论的哲学依据基本上是唯物论的反映论。
代表作家是司汤达、狄更斯、果戈理、马克·吐温。
(2)宪章派文学:19世纪30、40年代宪章运动的高潮中,形成的一次初具规模的群众性文艺运动,涌现出一批工人诗人,他们用诗歌、歌曲等形式进行宣传鼓动,激励人们投入斗争,是欧洲最早的无产阶级文学,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强烈的战斗性、广泛的群众性和国际主义精神。
代表作琼斯《未来之歌》。
(3)新人:19世纪50年代后登上俄罗斯政治舞台的平民知识分子,他们担负起改革现实的任务。
如屠格涅夫的《前夜》、《父与子》,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等。
(4)自然派: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一个派别,领袖人物是果戈理,别林斯基予以理论上的肯定,日后成为俄国现实主义的别称。
自然派的特点是真是反映生活,批判黑暗腐朽的专制农奴制,描写小人物的不幸命运,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倾向。
(5)人物再现法: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独特的表现手法。
即以前作品中的人物在以后作品中再次出场的方法,作家把《人间喜剧》的许多典型人物贯穿起来,如《高老头》的拉斯蒂涅,这样,不仅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得到了符合其性格特征的充分发展,而且把各个独立的单篇也连成一个互相关联的艺术上的“有机整体”。
文学中的现实主义知识点归纳现实主义是文学中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法,它追求真实、客观地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面貌和人们的心理活动。
本文将从现实主义的起源、特点、代表作家等方面,对现实主义知识点进行归纳和分析。
一、现实主义的起源和背景现实主义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当时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和冲突,如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的崛起等。
这些社会变革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提供了土壤和背景。
现实主义文学以揭示社会现实为使命,试图通过真实、客观的描绘,展现人们在社会变迁中的真实面貌和困境。
二、现实主义的特点1.真实性和客观性:现实主义文学追求真实、客观的反映社会生活,排斥偏见、夸张和虚构。
2.社会批判:现实主义不仅反映现实,而且揭示社会问题,批判社会的不合理和不公平,并倡导社会改革。
3.焦点人物:现实主义作品中通常塑造了平凡人物,他们代表了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通过他们的经历和命运,展现人的痛苦和追求。
4.细腻描写:现实主义文学注重对细节的描写,通过琐碎的日常生活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体现社会现实。
5.情节的合理性和严密性:现实主义作品具有合理的情节结构,严密的逻辑推理以及切合社会生活实际的事件安排。
三、现实主义代表作家1.荷马·道尔斯:美国作家,被誉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其作品《一个年轻的艺术家的肖像》、《哈特·克拉克顿》等,力图以真实、客观的方式描绘人物和社会生活。
2.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作家,他的作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通过宏大的叙事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现实。
3.查尔斯·狄更斯:英国作家,其作品《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等,通过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情节,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公。
4.马克·吐温:美国作家,他的作品《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以幽默和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南北战争前美国社会的现实问题。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是文学史上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代表了不同的文学取向和思想倾向。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特点与作品,并进一步探讨两者在文学创作中的异同。
一、现实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体现现实主义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强调对社会现实的真实描写和批判。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现实主义的体现主要集中在对社会现象的真实描写和对社会问题的批判上。
首先,现实主义作品对社会现象进行真实描写。
比如,鲁迅的《狂人日记》直接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人性的扭曲,通过对主人公的独白,刻画了当时社会中的许多现象和人物形象。
这种真实的描写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社会的现状,并激起了对社会现象的反思。
其次,现实主义作品批判社会问题。
在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贫富差距、封建残余、民族危机等问题亟待解决。
现实主义以其直接的方式切入社会底层,揭示出社会的不公和黑暗。
例如,茅盾的《子夜》通过描写一位孤独的女性来反映封建家庭的压迫和剥削,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对待现实问题的揭示和批判上,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以其真实性和可信度深受读者欢迎。
它反映了中国现代社会的真实状态,为社会进步和革命提供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二、浪漫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体现浪漫主义是一种追求自由、寻找完美的文学思潮,这种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也有所体现。
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内在世界的表达,更加注重情感与想象的表达。
首先,浪漫主义作品追求自由与个性。
比如,郭沫若的《丰乳肥臀》中的主人公王安忆以她坚强的个性和勇气在封建社会中寻找自由与解放。
这种作品通过强调个人的追求和反抗,体现了浪漫主义的精神。
其次,浪漫主义作品注重感性与想象。
例如,萧红的《呼兰河传》以其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叙述方式,表达了对祖国土地的深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现代文学思潮现代文学思潮是指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文学领域出现的一系列新的思潮和创作风格。
现代文学思潮涵盖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学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本文将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现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四个方面来探讨现代文学思潮。
一、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思潮,追求独立思考和独立表达,强调个体的感受和意识流的流露。
现代主义文学善于运用象征主义、内心独白、意识流等技巧,突破传统文学形式的束缚,挖掘人性的内在世界。
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到灯塔去》等作品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
二、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后期兴起的一股文学思潮,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延续。
后现代主义文学倾向于通过多元化的叙事结构、断裂的时间线、虚构的人物命运等手法,反映当代社会的混乱和无序。
托马斯·品钦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伊安·麦克尤恩的《后现代主义小说手册》等作品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
三、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对现实生活的客观描写和再现的文学创作方法,追求真实、客观、具体的表达方式。
现实主义文学注重社会现象和人物形象的真实性,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揭示,使读者对社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作品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
四、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股文学思潮,以超越现实世界、突破理性思维为特点。
超现实主义文学尝试通过梦幻、幻觉、机械写作等方法,揭示人类潜意识和超验现象。
安德烈·布勒东的《红与黑》、路易斯·阿拉贡的《镜子》等作品是超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
总结现代文学思潮的出现和发展,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现代文学思潮使文学创作更加自由多样化,丰富了文学表达的形式和内容,同时也反映了当代社会的新面貌。
现实主义流派的特点
现实主义(Realism),一般认为现实主义关心现实和实际。
现实主义在博雅人文范畴中有很多意思,特别是在绘画、文学和哲学中。
它还可以用于国际关系。
在艺术上,现实主义指对自然或当代生活做出准确的描绘和体现。
现实主义摒弃理想化的想像,而主张细密观察事物的外表,据实摹写,它包含了不同文明中的许多艺术思潮。
现实主义是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中最常见的术语之一,它一般在两种意义上被人们使用。
一是广义现实主义,泛指文学艺术对自然的忠诚,最初源于西方最古老的文学理论,即古希腊人那种"艺术乃自然的直接复现或对自然的模仿"的朴素的观念,作品的逼真性或与对象的酷似程度成为判断作品成功与否的准则。
二是狭义的现实主义,是一个历史性概念,特指发生在十九世纪起源于法国的现实主义运动。
现实主义(采用主观色彩极重的表现法,反对客观的描写法;强调主观随意的自由联想。
1.在语言形式上,现代主义文学广泛运用意象比喻、不同文体、标点符号甚至拼写方法、排列形式,来暗示人的感觉、印象和精神状态。
2.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现代主义文学不注重塑造个性鲜明、性格典型的人物形象,而着重表现人的全面异化,表现人与社会、人与物质、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全
面异化。
3.现代主义在艺术形式上特别注重追求新奇怪诞的艺术表现手法。
现代主义文学属于20世纪资本主义文化的一部分。
这种文学不主张用作品去再现生活,而是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
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人物往往是变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诞的,主题往往是绝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