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压器结构和基本原理
- 格式:ppt
- 大小:3.40 MB
- 文档页数:69
变压器详解一、变压器的结构及相关原理1.变压器的结构:变压器由线圈绕组(浸漆铜线),铁芯(硅钢片),阻燃骨架等组成。
一般而言,变压器还有一个壳,主要用来起屏蔽和固定作用。
一般的变压器具有一个初级绕组,一个或多个次级绕组,线圈绕在铁芯上,给初级绕组加上交流电,由于电磁感应的原理,在次级绕组上则有电压输出。
2.变压器的相关原理:给变压器初级绕组加上交流电后,在次级绕组周围则产生交变的磁场。
初级绕组通电后产生的磁力线绝大部分由铁芯构成回路(铁芯的磁阻远小于空气的磁阻)。
次级绕组绕在铁芯上,这样它的线圈切割磁力线而产生感应电动势,结果在次级绕组两端有电压输出。
无论在铁芯上绕几个次级绕组,次级绕组上都会切割磁力线而产生感应电动势。
二.变压器的类别1.按功能分:包括开关变压器,升压变压器,降压变压器和隔离变压器等。
2.按装配方式分:包括插针式变压器,嵌入式变压器,有外壳固定式变压器等。
三 .变压器常用参数及表示方法n--------变压器的匝比N2------次级绕组的匝数(匝数:绕组的圈数)N1------初级绕组的匝数U2------次级绕组的输出电压U1-----初级绕组的输入电压I2------次级绕组的输出电流I1------初级绕组的输入电流P1-----初级输入功率P2-----次级输出功率Z2-----变压器的负载阻抗Z1-----变压器的初级输入阻抗τ-----放电时间常数T------电源周期 T=1/ff-----电源频率f=1/TR-----从电流流入的方向看进去的等价负载阻抗UR----等价于负载阻抗的IR-----等价负载阻抗R的输入电流Ui-----稳压器的输入电压Uo----稳压器的输出电压四、变压器的用途变压器是用在连接外接电源及用电器之间的一种电器,做电源使用。
一般的电子电路及电子设备都要用到变压器。
我们美的通过降压变压器提供的交流电源;经过整流—>滤波—>稳压的后滤去其不稳定的脉冲干扰成分,提供一种稳定的直流电压,使电子电路与设备之间保持正常的工作和运行。
变压器结构简介与工作原理一、变压器结构简介变压器是一种用来改变交流电压的电气设备,它由磁性材料和绕组组成。
常见的变压器结构主要包括铁芯、一次绕组、二次绕组和绝缘材料。
1. 铁芯:铁芯是变压器的主要结构部分,通常由硅钢片叠压而成。
它的作用是提供一个低磁阻的磁路,使磁场能够有效地传递。
2. 一次绕组:一次绕组是变压器中与输入电源相连的绕组,也称为原边绕组。
它通常由导电材料(如铜线)绕制而成,用于接收输入电源的电能。
3. 二次绕组:二次绕组是变压器中与负载设备相连的绕组,也称为副边绕组。
它的作用是将输入电能转换为适合负载设备使用的电能。
4. 绝缘材料:绝缘材料用于隔离和保护变压器的各个部分,防止电流泄漏和短路等故障发生。
常见的绝缘材料包括绝缘纸、绝缘漆和绝缘胶带等。
二、变压器工作原理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基于电磁感应定律,即当变化的电流通过绕组时,会在铁芯中产生磁场,从而诱导出相应的电压。
1. 基本原理:变压器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交流电的变化来产生磁场,进而诱导出电压。
当输入电源的交流电流通过一次绕组时,会在铁芯中产生磁场。
这个磁场会穿过二次绕组,从而在二次绕组中诱导出电压。
2. 变压器方程式:变压器的工作可以通过变压器方程式来描述。
根据变压器方程式,输入电压与输出电压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V1/N1 = V2/N2,其中V1和V2分别表示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N1和N2分别表示一次绕组和二次绕组的匝数。
3. 变压器的步骤:变压器的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步骤:a. 输入电源通过一次绕组,产生磁场;b. 磁场穿过铁芯,诱导出二次绕组中的电压;c. 输出电压通过二次绕组传递给负载设备。
4. 变压器的应用:由于变压器可以改变电压的大小,因此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工业生产和家庭用电等领域。
它可以将高电压输送到远距离,并在终端降低电压以供各种设备使用。
总结:变压器是一种用来改变交流电压的电气设备,由铁芯、一次绕组、二次绕组和绝缘材料等部分组成。
变压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变压器的基本结构是由铁芯和绕组(线圈)组成的。
变压器铁芯是由两面涂有绝缘漆的硅钢片叠装而成的。
绕组是绕在铁芯上的两个匝数不等的线圈,与相连的绕组称为一次绕组,与负载相连的绕组称为二次绕组。
变压器就是利用一次绕组和二次绕组匝数不同而进行变压的。
变压器的种类很多,各种变压器都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进行工作的。
在铁芯柱上装有一次绕组和二次绕组。
一次绕组与电源相接,二次绕组与负载相接。
当变压器一次绕组接入电源时,交流电源电压在铁芯中产生交变磁通。
磁通以铁芯为闭合回路,穿过一次绕组及二次绕组,于是在二次绕组中产生感应电动势。
如果在二次绕组输出端接入负载,就会在负载中流过交流电流。
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在一次绕组和二次绕组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分别为
E1=4.44fN1Φm
E2=4.44fN2Φm
式中,f为电源频率(Hz);N1为一次绕组匝数;N2为二次绕组匝数;Φm为交变主磁通的值。
略去一次绕组的阻抗压降不计,则电源电压与自感电动势数值相等,即
U1=E1
空载时,二次绕组的端电压U2=E2,两绕组的电压比为
U1/U2=E1/E2=N1/N2
此关系式表明变压器一、二次绕组电压之比等于一、二次绕组匝数之比。
当二次绕组接上负载时,二次绕组电路中有电流,2通过,这时在一、二次绕组中产生的磁势满足
I1N1=I2N2
即I1/I2=N2/N1
此式说明变压器一、二、次绕组电流与一、二次绕组匝数成反比。
标签: 变压器。
1 单相变压器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一)变压器基本结构a)心式变压器 b)壳式变压器 c)符号1.铁心铁心构成了变压器磁路,并作为绕组的支撑骨架。
为减少铁心内部的涡流损耗和磁滞损耗,铁心一般用0.35mm厚的冷轧硅钢片叠成。
2.绕组绕组构成变压器的电路。
变压器一般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绕组,接电源的绕组称为一次绕组(或原绕组),接负载的绕组称为二次绕组(或副绕组)。
3.其它附件绝缘层、冷却设备、铁壳或铝壳(电磁屏蔽作用)。
(二)变压器的用途和种类1.用途:改变交流电压,改变交流电流,改变阻抗,改变相位。
2.种类:电力变压器(输配电):整流变压器;调压变压器:输入、输出变压器。
(三)变压器的工作原理电磁感应原理。
1.空载运行及变压比原理变压器空载运行根据电磁感应定律2 e 1=N 1t∆∆Φ e 2=N 2t∆∆Φ K N N E E U U ==≈2121201 变压器一次、二次绕组两端电压与绕组匝数成正比。
K 称为变压比,简称变比,它是变压器的一个重要参数。
当K>1时为降压变压器;当K<1时为升压变压器。
变压器通过改变一次、二次绕组的匝数之比,就可以很方便地改变输出电压的大小。
2.负载运行及变流比原理变压器负载运行理想情况下:变压器一次侧视在功率与二次侧视在功率相等,即2211I U I U = KN N U U I I 1121221=≈= 变压器在改变电压的同时,电流也随之变化。
变压器一次、二次绕组电流之比与绕组匝数成反比。
思考:为什么高压边线圈匝数多而导线细,低压边则相反3.阻抗变换原理电子线路中,总希望负载获得最大的功率,而负载获得最大功率的条件是负载阻抗等于信号源的内阻,此时称为阻抗匹配。
变压器负载运行时,从一次绕组看进去的阻抗为11i I U =Z从二次绕组看进去的阻抗为 22L I U =Z 图3-43L 22211i Z K KI KU I U ===Z (五)例题讲解例题一:有一单相变压器,当一次绕组接在220V 的交流电源上时,测得二次绕组的端电压为22V ,若该变压器一次绕组的匝数为2100匝,求其变比和二次绕组的匝数。
变压器空载运行知识点总结一、变压器空载运行的原理1. 变压器结构变压器由铁芯和线圈组成,铁芯由硅钢片或铁氧体材料制成,主要用于集中磁通和减少磁滞和涡流损耗。
线圈分为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在运行时分别与输入电源和输出负载连接。
2. 变压器工作原理变压器是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来实现输入输出电压的变换。
当交流电源加到初级线圈上时,产生的交变磁通穿过铁芯,感应次级线圈中产生电动势,从而使输出端产生相应的电压输出。
3. 空载运行状态变压器在空载状态下,即没有输出负载的情况下,主要是变压器铁芯的磁化和损耗。
此时输入端电流很小,主要是用来克服铁芯磁滞和涡流损耗,因此称为空载运行。
二、变压器空载运行的应用1. 变压器调节在某些情况下,需要通过变压器来调节输入输出端的电压,以满足不同的电器设备要求。
通过空载运行,可以调整变压器的磁通密度,从而实现电压的调节。
2. 变压器测试在变压器投运前或者维护保养时,需要进行变压器的测试,其中包括空载运行测试。
通过空载测试可以验证变压器的工作状态和性能,确保其能够正常投入运行。
3. 电气设备保护空载运行状态下的变压器,通常用于供电系统的过载保护和短路保护,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电网问题,保护电力设备的安全运行。
三、变压器空载运行的特点1. 低功耗在空载状态下,变压器的输入电流较小,主要用于克服铁芯的磁滞和涡流损耗,因此其功耗较低。
2. 低温升由于空载运行时变压器输入电流很小,因此在空载状态下变压器内部温升较低,不会产生过多的热量。
3. 磁通密度调节范围大变压器在空载状态下可以通过调整铁芯的磁通密度来实现输出端电压的调节,其调节范围较大。
四、变压器空载运行的检测方法1. 变压器空载分接开关测试通过变压器空载分接开关测试,可以检测空载状态下变压器的各种性能参数,以便评估其运行状态和性能指标。
2. 变压器空载损耗测试通过测试变压器在空载状态下的损耗,可以验证变压器的工作效率和节能性能,从而进行必要的维护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