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形成的基本条件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1
三、大气降水•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称降水•云滴D<100㎛标准云滴D=10㎛•雨滴D>100㎛标准雨滴D=1000㎛(一)从云滴到形成降水必备的条件1、雨滴下降速度超过上升气流速度。
2、雨滴降落到地面不至于完全被蒸发掉。
(二)云滴增长的两个过程1、云滴凝结(凝华)增长(1)云滴凝结(凝华)增长①云体上升绝热冷却,或不断有水汽输入②e≥E时,水汽凝结凝华云滴增大(2)水汽扩散转移①水滴和冰晶共存时:同T下,E冰<E水水滴不断蒸发,冰晶不断凝华增大,这种过程称为冰晶效应。
②大小云滴共存时:小云滴蒸发,大云滴不断凝结增长。
③冷暖云滴共存时:暖云滴蒸发,冷云滴凝结。
2、云滴的冲并增长云滴大小不同,运动速度不同(1)下降时,大云滴追上小云滴。
(2)上升时,小云滴追上大云滴。
(3)带不同电荷的云滴,相互吸引合并。
(4)尾流俘获•观测表明,•在云滴增长的初期,凝结(或凝华)增长为主,冲并为次。
•当云滴增大到一定阶段(一般直径达50—70μm)后,凝结(或凝华)过程退居次要地位,而以重力冲并为主。
•在低纬度地区,云中出现冰水共存的机会较少,形成所谓暖云降水,•这时冲并作用更为重要(三)人工降水12、冷云人工降水(1)冷云:云体温度低于0度的云。
(2)冷云产生降水的关键过程:冰晶效应(3)有云不产生降水的原因:多为缺少冰晶(4)促进降水的方法①在云内播撒干冰致冷,产生冰晶。
•在1013hPa下,其升华温度为-79℃。
将干冰投入过冷却云中后,在它的周围薄层内便形成一个冷区。
②播撒碘化银,人工冰晶核,晶体结构与冰相似3、暖云人工降水(1)暖云:云体温度高于0度的云。
(2)暖云产生降水的关键过程:大小水滴合并增长。
(3)有云不产生降水的原因:多为缺少足够量的大水滴。
(4)促进降水的方法•在云内播撒氯化钠,氯化钾。
吸湿性强,吸收水分后迅速增长为大云滴。
四)降水的类型(1)雨:自云体中降落至地面的液体水滴。
思维导图:降水【思维导图】[考点精析]一、降水的形成降水:从云层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降水是云中水滴或冰晶增大的结果。
从雨滴到形成降水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①雨滴下降速度超过上升气流速度。
②雨滴从云中降落到地面前不被完全蒸发。
降水的形成必须经历云滴增大为雨滴、雪花及其他降水物的过程,云滴增长主要有两个过程。
1.云滴凝结(凝华)增长在云的发展阶段,云体上升绝热冷却,或不断有水汽输入,使云滴周围的实际水汽压大于其饱和水汽压,云滴就会因水汽凝结或凝华而逐渐增大。
当水滴和冰晶共存时,在温度相同条件下,由于冰面饱和水汽压小于水面饱和水汽压,水滴将不断蒸发变小,而冰晶则不断凝华增大,这种过程称为冰晶效应。
大小或冷暖不同的水滴在云中共存时,也会因饱和水汽压不同而使小或暖的水滴不断蒸发变小,大或冷的水滴不断凝结增大。
2云滴的冲并增长云滴大小不同,相应具有不同的运动速度。
云滴下降时,个体大的降落快,个体小的降落慢,于是大云滴将“追上”小云滴,碰撞合并成为更大的云滴。
云滴增大,横截面积变大,下降过程中又能冲并更多的小云滴。
云中含水量愈大,云滴大小愈不均匀,相互冲并增大愈迅速。
【低纬度地区云中出现冰水共存机会不多,所以对气温>0℃的暖云降水而言,云滴冲并增大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外都在开展人工降水试验研究,即借助催化剂改变云滴的性质、大小和分布状况,创造云滴增大条件,以达到降水目的。
【冷云人工降水一般采用在云内播撒干冰(固体CO2)和碘化银。
干冰升华将吸收大量热能,使紧靠干冰外层的温度迅速降低,从而使云中的水汽、过冷却水滴凝华或冻结成冰晶。
碘化银微粒是良好的成冰核,只要其温度达到-5℃,水汽就能以它为核心凝华成冰晶并继续增大,产生降水。
暧云人工降水主要是在云内播撒氯化钠、氯化钾等粉末。
钠盐、钾盐吸湿性很强,是很好的凝结核,吸收水分后能迅速成长为大云滴,合并其他云滴而形成降水】【典题精研】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降水的三个根本条件
一是要有充分的水汽;二是要使气块可以抬升并冷却分散;三是要有较多的分散核。
天气系统的开展,暖而湿的空气与冷空气交汇,促使暖湿空气被冷空气强迫抬升,或由暖湿空气沿锋面斜坡爬升。
降水的三个根本条件降水是指一是要有充分的水汽;二是要使气块可以抬升并冷却分散;三是要有较多的分散核。
天气系统的开展,暖而湿的空气与冷空气交汇,促使暖湿空气被冷空气强迫抬升,或由暖湿空气沿锋面斜坡爬升。
降水的三个根本条件降水是指大气中水汽分散、降落的过程,包括降雨、下雪、冰雹等形式。
降水的多少要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但主要条件是三个:充分的水汽供应、气流上升到达过饱和状态、足够的分散核。
01地形雨
概念与分布
概念:地形雨是潮湿气流遇到山脉等高地阻挡时被迫抬升而气温降低形成的降水。
分布:降水的山坡正好是迎风的一面,故而这上面,就是迎风坡。
迎风坡的降水量多于背风坡。
雨量在迎风坡的分布,先是随着高度的增高而递增,到达了最大
降水高度后,随高度的增高而递减。
地形雨的特征
特征:地形雨常随着地形高度增高而增加。
地形雨如不与对流雨或气旋雨结合,雨势一般不会很强。
一般说来,山区的降水量往往多于邻近的平原地区,迎风坡的降水量多于背风坡。
02锋面雨
概念与分布
概念:暖气团和冷气团相遇,暖气团被抬升,在抬升的过程中,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分散形成的降水就是锋面雨。
分布:温带地区,我国夏秋季节的降水。
锋面雨的特征
特征:程度范围大、降雨时间长、含水量和降水强度小。
第七章第一节降水的形成与诊断一、降水形成过程(一)一般降水的形成过程(有三个条件)1、水汽条件:水汽由源地水平输送到降水地区2、垂直运动条件:水汽在降水地区辐合上升,在上升中绝热膨胀冷却凝结成云3、云滴增长条件:云滴增长变为雨滴而下降前两个条件决定于天气学条件,是降水的宏观过程,第三个条件主要决定于云物理条件,是降水的微观过程。
云滴增长的条件主要决定于云层厚度,而云层厚度,由决定于水汽和垂直运动的条件,所以在降水预报中,通常只要分析水汽条件和垂直运动条件即可。
一般任务云滴增长的过程有两种:一种是“冰晶效应”可促使云滴迅速增长而产生降水,在中高纬度,这种过程起着重要作用;另一种是云滴的碰撞合并作用,尤其是云层发展较厚时,这种过程更明显。
(二)暴雨的形成条件凡是日降水量达到和超过50.0毫米的降水称为暴雨。
有三个普遍的主要条件,分别是充分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较长的持续时间,另外还有一个地形条件,就是有利的地形条件。
1、充分的水汽供应暴雨是在大气饱和比湿达到相当大的数值以上才形成的,700hpa上比湿≥8克/千克(对北京来说,比湿≥5克/千克),是出现大、暴雨的必要条件;有了相当高的饱和比湿条件,还必须有充分的水汽供应,因为只靠某一地区大气柱中所含的水汽凝结下降量很小,因此必须研究水汽供应的环流形势。
2、强烈的上升运动强烈的上升运动只有在不稳定能量释放时,才能形成,因此暴雨预报必须分析不稳定能量的储存和释放问题,研究形成暴雨的中、小尺度系统。
二、水汽方程和降水率(一)水汽方程水汽方程是表示水汽输送和变化的基本方程。
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单位面积的水汽量,称为水汽通量。
水汽方程表达式:此式说明,一个运动的单位质量湿空气块,其比湿的变化等于凝结率及湍流扩散率之和。
单位时间内,某一体积所含水汽的变化量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因素决定:水平方向上水汽的净流入量,垂直方向上水汽的净流入量,凝结量,湍流扩散。
(二)降水率单位时间内降落在地面单位面积上的总降水量,称为降水率或降水强度。
第一章中国地理概况2.4 中国的气候――降水【学习目标】1、我国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2、我国雨带的移动特点及对我国降水及天气的影响。
3、我国气候主要特征及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学习过程】一、降水基础知识:1、降水的相关概念:⑴空气湿度、绝对湿度、饱和水汽含量、相对湿度。
⑵降水、降雨、降雨量。
降水即自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水,如、、等。
降雨量用: 、、4、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有: 大气环流、海陆差异、地形、洋流等.5、表示降水时空变化的方法:降水柱状图(时间变化)和等降水量线图(空间变化)二、我国的降水空间分布和干湿地区:1、几条重要的等降水量线:右图是我国降水量分布图及干湿地区分布图:a降水量线的数值是毫米,该线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一线。
b降水量线的数值是毫米,从西坡经过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脉东部。
c降水量线的数值是毫米。
大致通过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到冈底斯山一线。
2、我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省的火烧寮,那里的年平均降水量达6489毫米;年最大降雨量多达8409毫米,其降水丰富的原因是。
我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内的托克逊县,年平均降水量日仅6天,年平均降水量3.9毫米,而1968年仅有0.5毫米,其降水稀少的原因是。
3、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图中字母表示我国的湿润地区; 图中字母表示我国的半湿润地区。
图中字母表示我国的半干旱地区; 图中字母表示我国的干旱地区。
4、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为: 。
形成这种分布格局的影响因素包括。
5、我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⑴能影响到的地区叫季风区。
季风区的降水量比非季风区的降水量要。
⑵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A)经过了下列山脉:①,②③,④⑤。
⑶我国位于非季风区的主要地形区有盆地、盆地、盆地、高原、6、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三、我国的降水季节分布:我国降水量的季节分布特点是: 。
形成降水的条件有三个:
1、要有充足的水汽。
2、要使气块能够抬升并冷却凝结。
3、要有较多的凝结核。
当大量的暖湿空气源源不断地输入雨区,如果这里存在使地面空气强烈上升的机制,如暴雨天气系统,使暖湿空气迅速抬升,上升的空气因膨胀做功消耗内能而冷却,当温度低于露点后,水汽凝结成愈来愈大的云滴,云滴凝结增大,合并碰撞增大,相互吸引增大,上升气流不能浮托时,便造成降水。
地面暖湿空气→抬升冷却→凝结为大量的云滴→降落成雨。
降水(precipitation)是一种大气中的水汽凝结后以液态水或固态水降落到地面的现象,是自然界中发生的雨、雪、露、霜、霰、雹等现象的统称。
它是受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天气系统条件等因素综合影响的产物,是水循环过程的最基本环节,又是水量平衡方程中的基本参数。
降水是地表径流的本源,亦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
降水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与时间变化上的不稳定性又是引起洪、涝、旱灾的直接原因。
降水规律知识点总结一、降水的形成1. 蒸发和空气的饱和:地表水体和植被会不断向空气中蒸发水汽,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饱和状态。
2. 水汽凝结:当空气达到饱和状态后,水汽会开始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形成云。
云中水滴或冰晶之间会发生碰撞,合并成大的水滴,最终形成降水。
3. 降水的形式:降水的形式有雨、雪、雹等。
它们的形成与大气中的温度、湿度等因素有关。
二、降水的规律性1. 季节性规律:不同季节降水分布和强度有明显的差异。
比如,在亚热带季风区,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在地中海沿岸地区,夏季干燥,冬季多雨。
2. 地理位置规律:不同地区降水分布和强度也有很大差异。
比如,赤道地区降水多,而沙漠地区降水很少。
3. 海陆分布规律:海洋对降水有明显的影响,靠近海洋的地区降水较多,而内陆地区降水较少。
4. 气候带规律:不同气候带的降水分布规律也不同。
比如,赤道地区属于热带气候,降水多,而两极地区属于极地气候,降水少。
三、降水的预测1. 数值预报:利用数学模型对大气环流等因素进行模拟,进行长期和短期的降水预测。
2. 卫星遥感:利用卫星对地球大气和云图像进行观测,从而对降水现象进行预测。
3. 大气探测:利用气象雷达、探空和地面气象观测站等设备进行大气和降水的观测,从而对降水进行预测。
四、降水的影响1. 生态影响:降水对植被生长、水文循环等有重要影响。
干旱和洪涝都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2. 农业生产: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有着重要影响。
适当的降水可以促进植物生长,但过多或过少的降水都会对农作物产生不利影响。
3. 水资源利用:降水对水资源的补给和分布有着重要影响。
合理利用降水资源可以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4. 生活影响:降水对人类的出行、生活和健康有着直接影响。
暴雨、大雪等天气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不便,甚至带来灾害。
五、降水预警和应对1. 暴雨预警:通过监测大气环流和云图等数据,对即将发生的暴雨进行预警,提醒人们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