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技术扩散生产函数分析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西部地区自主创新能力来源探究【摘要】本文利用2000—2009年西部地区十个省市样本,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对西部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的作用机制及影响强度。
研究发现,西部地区自主创新主要依靠本地区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研发资金的投入,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并不显著。
要进一步提高西部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亟需加大对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和研发资金的支持力度。
【关键词】西部地区自主创新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 一、问题提出 西部地区由于体制落后、机制不活,是自主创新“增量”的贫瘠之地。
同时,受经济条件限制,科研资金投入经费严重不足。
这些现状决定了在西部地区进行自主创新的最优方式是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而外商直接投资就是引进技术的最好且最短的途径。
本文主要研究外商直接投资是否提高了西部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
这一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如果外商直接投资能够促进西部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那么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处于世界技术前沿的外资企业就能实现双赢。
相反,如果外商直接投资对西部地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作用并不显著,那么就有必要进一步研究西部地区最优的自主创新模式。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自主创新作用的文献综述 关于外商直接投资与自主创新方面,国内外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过研究。
理论上,许多国外学者的规范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有助于提高东道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如tim craig(1997)认为当外商直接投资的目的是获得利润时,要求有有效的技术创造和传播能力,客观上促进了东道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lucio biggiero (2002)从生物学和医学的角度对于外商直接投资与意大利本国企业自主创新方面进行了研究,认为fdi最基本的作用就是对于东道国具有技术溢出效应,外商直接投资能够增强东道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虽然在理论上外商直接投资有利于提高东道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但在实证研究方面却存在两种相反的结论。
ODI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全国及区域层面的面板数据分析吴建军;黄飞霞;仇怡【摘要】作为国际技术扩散的有益载体,对外直接投资已成为提升母国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文章运用2003—2012年我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检验ODI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ODI对我国高、中、低创新能力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存在明显的提升作用,且影响程度逐渐减小,而FDI对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研发资本存量对我国创新能力有显的提升作用,且大于FDI和ODI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
%As a useful carrier of international technological diffusion,outward direct invest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to enhance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the mother country. Using provincial panel data from 2003 to 2012 in China,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ffects of ODI on China's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ODI has a significant promotion effect on all areas with high,medium or low innovation ability,but the influence degree decreases gradually. And FDI has a dif-ferent effect on China’s regional techno logy innovation ability. The effect of R&D capital stock on China's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is significant,and goes further than the effect of FDI and ODI.【期刊名称】《广西财经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5页(P8-12)【关键词】ODI;技术创新;FDI;R&D投入;专利授权【作者】吴建军;黄飞霞;仇怡【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31.7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依赖于本国自主研发,还应充分利用各种国际技术外溢渠道。
基于扩展C-D生产函数的西部地区省域科技人才开发投入模
型——以四川省为例
刘晓红;丁艳艳
【期刊名称】《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6(042)001
【摘要】科技人才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生态三方协同治理的关键资源.至今我国关于科技人才开发的投入统计数据仍然比较分散,省域之间投入总量及平均量相差较大,科技人才开发的投入计量是研究难点.根据加大科技人才开发投入的主要理由,应用扩展C-D生产函数思想,构建西部地区省域科技人才开发的生产函数模型;应用中国统计年鉴,提取2002至2011年相关数据,建立四川省科技人才开发生产函数的实证模型.
【总页数】6页(P113-118)
【作者】刘晓红;丁艳艳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41;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陕西西安7101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4;F224
【相关文献】
1.科技投入对山东省小麦产量的贡献分析——基于拓展的C-D生产函数 [J], 吕正辉;李琳;鹿永华
2.基于总生产函数模型的农业产业化与农民收入关系的实证研究——以四川省为例[J], 田艳;谭静
3.省域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产出效率评价及其空间关联格局分析——基于DEA模型和LISA方法 [J], 丁刚;罗暖
4.辽宁省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态检验——基于扩展的C-D生产函数模型 [J], 于洋
5.基于DEA模型下的科技投入产出效率评价研究——以广东省科技投入产出效率评价为例 [J], 谢惠芳;张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C-D生产函数的西部大开发政策效果评价——以青海省
为例
王小宁
【期刊名称】《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26)005
【摘要】该文通过C-D生产函数对青海省的经济发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西部大开发之前青海省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资本匮乏、投入不足,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受到限制;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之后,青海省转变为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技术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是劳动投入对青海省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不升反降,出现这一结果的根源在于西部教育落后和人才流失严重以及资本投入对劳动投入的挤出效应.因此,未来西部大开发政策应该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着重培育西部地区自身发展能力,才能实现西部地区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总页数】5页(P92-96)
【作者】王小宁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青海西宁8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
【相关文献】
1.基于C-D生产函数的西部大开发政策效果评价——以青海省为例 [J], 王小宁
2.基于C-D生产函数的西部大开发政策效果评价——以青海省为例 [J], 王小宁
3.基于扩展C-D生产函数的西部地区省域科技人才开发投入模型——以四川省为例 [J], 刘晓红;丁艳艳
4.基于C-D生产函数的海域使用权价格评估研究--以连云港市养殖用海为例 [J], 凌杨;唐焱;朱传广;陈丽
5.基于C-D生产函数的都市现代农业影响因素研究——以合肥市为例 [J], Jiao Lijuan;Zhu Qianlong;Luan Jingdong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部技术扩散生产函数分析1。
1国外农业技术扩散研究现状XX XXXX20世纪初熊彼特基于对经济非均衡增长以及非稳定性的影响而首先提出技术创新理论[1].1943年,瑞恩和格罗斯有关杂交玉米扩散的著作发表后,技术创新扩散的理论在学术界确立了地位。
自此以后,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潜心于扩散研究,在农业经济、地理学等多个领域都引入了其研究方法,扩散研究的基本范式也逐渐[2]。
上世纪50至60年代,扩散理论研究进入快速阶段,其主要特征是应用定量化研究手段和数学模型用以描述、解释扩散过程及其内在机理。
技术扩散理论在其过程中,人类学、学、农村学、地理学、经济学等学科领域对其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学派间缺乏对扩散研究的相互交流。
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各学派扩散研究之间的传统壁垒开始消失,彼此开始借鉴、融合相互间的研究方法和最新成果,扩散研究的成果大量增加[3]。
扩散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农业技术扩散的内涵、技术扩散影响因素、农业技术扩散类型、农业技术扩散过程、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模式和模型等。
XX1。
2国内农业技术扩散的研究现状XXXXXX我国学者对技术扩散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对技术扩散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的领域。
直到目前,我国学者对农业技术扩散领域研究的广度、深度都还有待,远未系统化及规范化的研究领域,研究内容也主要集中在下面几个方面:第一,农业技术创新内涵、农业技术扩散概念及二者相互关系的辨析.如对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扩散、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等的阐述;除此外,研究者们对农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间的关系也较关注.第二,技术扩散影响因素的研究。
许多学者认为技术本身的效益性、自然环境等都会影响农业技术扩散。
第三,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研究主要集中于市场经济下农业推广体系的作用及改进策略。
第四,农业技术扩散速度的模型研究、农业技术创新扩散模式等。
刘怫翔[3]提出了府主导型和农户需求主导型两种模式.律研究发现,主要存在三种农业技术创新扩散模式:传播型、指导型和交互型;模式的选择主要依赖于该国或地区的策制度、信息传播手段、农户素质及市场机制等因素。
论技术扩散和区域差距(一)内容摘要:区域经济差距逐渐加大是任何国家经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的现实问题,本文利用经济增长核算模型从技术扩散的角度对国内地区差距进行了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来自国内和国外的技术扩散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技术扩散的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国内地区间的经济差距。
关键词:技术扩散经济增长区域差距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区域差距的逐渐拉大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林毅夫和刘培林(2002)指出“以1978年价格衡量的31个省区市的人均GDP和劳均GDP的变异系数在1978年分别为0.97和0.69;但是到2000年,两个指标则分别为0.96和0.82。
以1978年价格衡量的人均GDP和劳均GDP的基尼系数在1978年分别为0.35和0.30;但是2000年这两个指标则分别上升到0.38和0.36。
”许多学者都认为我国存在着明显的“俱乐部收敛”现象,即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但各地带内部却呈现收敛的趋势。
从东、中、西三大地带的经济增长率的方差分析表(见表1)可以看出,无论是人均GDP 还是劳动生产率,三大地带之间确实存在显著的差异。
多重比较显示,就人均GDP的增长率而言,三大地带间的差异主要来自西部与其他地区的差异;而从劳动生产率上看,东、中、西三大地带间的平均增长率存在显著的差异。
正是由于各地带的经济增长率显著不同,导致了三大地带之间的差距在逐步增加。
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国内地区差距产生的原因。
Young(2000)认为各地的保护政策是造成地区差距的重要因素。
魏后凯(2002)认为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区差异是造成地区之间经济差距的主要原因。
林毅夫和刘培林(2002)认为某些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是在赶超战略下形成的生产要素配置结构与其要素禀赋结构不协调,从而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本文的目的是从技术扩散的角度来分析各地区经济增长及其差异,衡量技术扩散,包括来自国外的和国内发达地区的技术扩散对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进步对新疆农业产出贡献分析作者:邵骏,汤晓红,马富裕,南贺翔来源:《新疆农垦科技》 2017年第10期摘要:新疆是我国的农业大省,进入新世纪以来,新疆的农业发展迅速,农业生产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农村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党中央已将新疆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基地、特色农产品基地、糖料基地以及商品棉基地。
本文旨在通过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1995-2014年新疆农业产值的分析,探究农业技术进步在农业产业增值中的作用,并给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新疆全区的农业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关键字:农业产值;生产函数;技术进步贡献率一、引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在许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上,位居全国前列。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大量的先进农业技术,如地膜覆盖种植、喷灌、滴灌、种植包衣、精准施肥等技术的逐步推广,有力的推动了新疆农业的发展。
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以来,六十多年间,新疆的农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地方以及兵团政府认真的贯彻了党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逐步深入农村改革,充分调动了各族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农村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西部大开发,党中央已确立将新疆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基地、特色农产品基地、糖料基地以及商品棉基地。
特别是棉花作为新疆最大的优势产品,其产量已占全国的1/2以上。
自从1994年以来一直居于全国首位,成为我国最大的商品棉基地,这种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全国任何地区都不可替代的。
二、新疆农业发展现状与农业技术进步(一)新疆农业发展情况1.畜牧业的发展稳步上升畜牧业作为新疆的主要农业生产部门,主要采用多种饲养方式并存的方式开展,新疆的畜牧业的最古老形式是草原游牧,并且形成了独特的草原文化,对新疆的畜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新疆的畜牧业趋向于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大型养殖场养殖,这种生产方式促进了新疆畜牧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不断提高畜牧业的产值。
中国西部连续资源型经济锁定与消解——基于空间经济学产业扩散机理分析的开题报告摘要:中国西部是资源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然而在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的低迷,资源型经济锁定等现象日益严重。
本文以空间经济学产业扩散机理为理论基础,探讨了中国西部资源型经济锁定与消解的问题。
通过对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现状、资源型产业的发展以及相关政策的分析,本文认为,中国西部资源型经济锁定主要是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区域发展不平衡、技术进步落后等因素造成的。
而产业扩散是消解资源型经济锁定的关键。
因此,本文通过提出产业扩散的路径、政策与措施等方面,为消解中国西部资源型经济锁定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中国西部;资源型经济;锁定;消解;空间经济学;产业扩散Abstract:Western China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reg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based economy.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recession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phenomenon of lock-in ofresource-based economy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seriou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diffusion in spatial economic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roblem of lock-in and dissolving of resource-based economy in western China.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Western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based industries and relevant policies, this paper believes that the lock-in of resource-based economy in Western China is mainly caused by factors such as a single industrial structure, regional development imbalance, and backwar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dustrial diffusion is the key to dissolve resource-based economy lock-in. Therefore, 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path, policy and measures for industrial diffusion, providing new ideas and directions for the dissolution of resource-based economy lock-in in western China.Keywords: Western China; Resource-based economy; Lock-in; Dissolving; Spatial economics; Industrial diffusion。
基于C-D生产函数的产业集群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机制及实证研究姜明辉;贾晓辉【摘要】我国目前在产业集群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方面不够深入,减弱了这一影响机理对实际经济活动的指导作用.以产业集群的识别为研究起点,对其生命周期阶段特征进行详细描述,并结合产业集群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分别构建了以门限自回归理论为基础的生命周期划分模型和以生产函数原理为基础的产业集群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模型.最后通过集群识别选取长三角通用设备制造业作为实证对象,并提出了促进长三角区域创新的对策.【期刊名称】《中国软科学》【年(卷),期】2013(000)006【总页数】9页(P154-161,183)【关键词】产业集群;区域创新能力;门限自回归;C-D生产函数【作者】姜明辉;贾晓辉【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1.5一、引言产业集群日益凸显的重要作用使其成为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包括它对企业绩效、FDI等区域发展要素的影响,但我国在其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
实际上,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产业集群的发展不仅促进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而且集群参与者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得集群主体的创新行为活跃、创新成果增多,推动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反之,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必然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吸引更多的集群外成员不断向集群中心聚集,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
国外关于产业集群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的研究主要从两方面进行。
一方面是产业集群空间邻近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Freeman(1991)主要从技术供给的角度进行了研究[1];Malmberg(1997)指出利用新经济地理学中“学习机会”解释产业集群发展现状[2];Niosi和 Zhegu(2010)认为产业集群中的技术创新活动带来的知识外溢效果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并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到集群中来[3]。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