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中砂岩铜矿的地质特征和富集规律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4
云南勐腊县地区铜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云南勐腊县地区位于缅甸芒卡山特提矿集区南缘,邻近广南县芒安矿集区,是一个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其中铜矿资源非常丰富。
铜矿床形成于晚白垩世和古近纪的芒卡山期,地层为石英岩、碳酸盐岩、页岩、砂岩等。
铜矿主要发育在石英岩蚀变带、碳酸盐岩蚀变带和断裂带内,矿石类型以砂岩型、石英岩型和硅酸盐型为主,以次生热液蚀变和淋滤作用为主要成矿作用。
铜矿床在地质构造上主要分布在断裂带内,断裂带为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断裂呈瑞吉克型构造。
被断裂带隆起为一系列芒卡山期的岩浆热液作用的结果,形成基础为古老石英岩和变质岩矿山主要发达在草坪和陆地区域。
在成矿作用上,主要以淋滤作用和次生热液蚀变作用为主。
淋滤作用是指外源性介质通过岩石的裂隙和空隙,淋出矿物质或溶解岩石中的有用金属元素。
次生热液蚀变作用是指岩浆热液通过断裂带、岩浆爆炸作用等形成热液流体,通过溶解-沉淀作用沉积出矿物质。
铜矿床主要由石英、绿帘石、重晶石、黄铜矿、辉铜矿、斑铜矿、黝铜矿、菱锰矿、钾长石等成分构成。
总之,云南勐腊县地区铜矿床在地质构造和成矿地质特征上极为复杂,但资源十分丰富,其中铜矿资源的勘探和开采具有广阔的前景。
云南勐腊县地区铜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云南勐腊县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南部,地处大理州西北部。
该地区以多样的矿产资源而闻名,其中铜矿是该地区的主要矿产之一。
本文将对云南勐腊县地区铜矿的成矿地质特征及成因进行浅析。
云南勐腊县地区铜矿的成矿地质特征主要表现为:矿体分布广泛、含矿岩性复杂、矿体规模较大等特点。
在岩性上,主要有硅卡岩、花岗岩、片麻岩、石英脉等。
硅卡岩是一种富含铜矿的特殊岩石类型,常常与铜矿的分布密切相关。
根据勐腊县地区铜矿的成因,可以归纳为热液型铜矿和接触变质型铜矿两种类型。
具体而言,热液型铜矿主要形成于岩浆活动期间,岩浆中含有丰富的矿物元素,并通过热卤水的侵入和输运,沉积在目标区域内形成铜矿床。
相对应的,接触变质型铜矿则是由于岩浆活动导致地壳的变质作用,原有的岩石由于高温高压等因素而发生矿化作用,形成铜矿床。
而造成铜矿的可采性、品位等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成矿期和成矿规模是影响铜矿可采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成矿期较早、规模较大的铜矿往往具有较高的可采性。
矿体的岩性和结构对铜矿的品位也有很大的影响。
如硅卡岩、脉状矿体等往往富含铜矿,品位较高。
矿体的空间分布和连接性也会影响铜矿的可采性。
矿体分布较广、连续性较好的铜矿往往有较高的开采价值。
云南勐腊县地区铜矿具有广泛的矿体分布、复杂的岩性、较大的矿体规模等特点。
其成矿形成主要归因于热液和接触变质作用。
在实际采矿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成矿期、成矿规模、岩性、结构等因素,以保证有效的采矿活动。
还需要深入研究矿体的空间分布及连接性,以提高采矿效率和经济效益。
滇中中晚元古代铜铁矿带成矿规律与找矿龚琳【期刊名称】《云南地质》【年(卷),期】2011(030)003【摘要】滇中元古代铜铁矿带集中分怖东川、武定、易门、元江等多个大、中型矿床。
中、晚元古代昆阳古陆间裂谷,在演化过程中发生火山喷流沉积、热水沉积、蒸发成岩、炭泥质吸附、热液改造和碎屑堆积等成矿作用,形成“四楼一梯”的裂谷成矿系列和矿床组合模式。
深入分析“裂、火、构、盆、层、相”等成矿条件确定远景区,找矿方法应重视基础、分析差异、综合找矿。
%There are manylarge and middle scale ore deposits in central Yunnan Proterozoic Cu - Fe metallo- genetic zone of Dongchuan, Wuding, Yimen and Yuanjiang, etc. The regional geological setting of them is the rift between Middle, Late Proterozoic oldlands. In the evolution, it has experienced the metallogenesis of volcanic effusion sedimentation, hydrothermal sedimentation, evaporation diagenesis, carbon - mud adsorption, hydro- thermal reformation and clast accumulation, etc, which form the rift metallogenesis series and assemblage model of "4 stories and 1 stairs".In the ore prospecting, we must have a profound analysis of the metallogenetic conditions of "rift, volcanic, structural, basin, horizon, facies", etc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prospective area, ore pros- pecting method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foundation, difference analysis and comprehensive prospecting.【总页数】6页(P255-260)【作者】龚琳【作者单位】云南有色地质局,云南昆明6500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31【相关文献】1.下扬子地区晚元古代断裂坳陷带中的华南型硫化物矿床及其找矿前景 [J], 顾连兴;2.滇中地区前震旦纪铜铁矿床地质背景及找矿前景 [J], 李希绩3.下扬子地区晚元古代断裂坳陷带中的华南型硫化物矿床及其找矿前景 [J], 顾连兴4.滇中地区铜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分析 [J], 朱派彬5.滇中大红山河口铜矿床成矿规律及找矿前景 [J], 金鑫; 余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云南大姚六苴铜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杨金富;和浪涛;周仕雄;张荣伟【摘要】Liuju copper deposit is the typical sandstone-type copper deposit that is located in Chuxiong Basin of Central Yunnan Province. The transition zone of light color rock and purple rock of the deposit is significant and the zon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tal minerals of the deposit is also significant. The favorable occurrence space of the metal minerals of the deposit is the intervals of feldspar quartz sandstone. Combing with some related geological working results of the deposit,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ning area and deposit,ore-controlling factors and deposit genesis are discussed,the study results show that:①the deposit is mainly hosted in the interaction zone of light color layer and purple color layer of Liuju sub-member of Upper Cretaceous Matoushan Group ( K1 ml1 ) ,the ore-bodies are occurred with stratiform and stratiform-like structures;②the metal minerals of the deposit is mainly for chalcocite,bornite and chalcopyrite,the secondary oxide of the deposit is mainly for ( silicon) malachite,zigueline and covellite,the zon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imary metal minerals of the deposit is significant in the directions of horizontal and vertical;③the deposit mineralization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NW-direction fault,the shape and occurrence of the ore-bodies are controlled by NE-direction fault,near EW-direction fault and SN-direction fault,the min-eralization is mainly occurred in feldspar quartz sandstone of Liuju sub-member of hypomere of Upper CretaceousMatoushan Group ( K2 ml1 ) ,the ore-bodies are controlled strictly by strata and lithology,the mineralization is mainly enriched in the alka-line medium environment of the transition zone of strong oxidation zone and strong reducting zone;④the g enesis of the genesis of Liuju copper deposit can be attributed to sedimentary diagenesis-epigenetic transformation type "red-bed" sandstone-type copper deposit.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results,the prospecting target areas of the mining area of the deep part of Xiaohe-Shimenkan and Jiepai-Huojianshan are delineated so a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further copper deposit prospecting work in the area.%六苴铜矿为位于滇中楚雄盆地的典型砂岩型铜矿床,具有显著的浅色岩层与紫色岩层过渡带及金属矿物的分带性,长石石英砂岩粒间隙为金属矿物的有利赋存空间.结合矿区相关地质工作成果,对矿区及矿床地质特征、控矿因素、矿床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①矿床的主要赋矿层位为白垩系上统马头山组六苴下亚段(K1 ml1)浅色层与紫色层交互带,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出;②矿床金属矿物主要为辉铜矿、斑铜矿、黄铜矿,次生氧化物有(硅)孔雀石、赤铜矿、铜蓝等,矿床内原生金属矿物在水平、垂向上的分带性较明显;③矿床矿化主要受NW向断裂控制,NE 向、近EW向及SN向断裂控制着矿体的形态及产状,矿化主要产于白垩系上统马头山组下部六苴下亚段(K2 ml1)的长石石英砂岩内,矿体严格受地层、岩性控制,矿化富集于强氧化地带向强还原地带转化的过渡带的碱性介质环境中;④矿床成因属典型沉积成岩-后生改造型"红层"砂岩型铜矿床.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矿区小河—石门坎、界牌—火箭山深部为矿区下一步的重点找矿靶区.【期刊名称】《金属矿山》【年(卷),期】2017(000)005【总页数】7页(P104-110)【关键词】砂岩型铜矿;地质特征;控矿因素;矿床成因;找矿靶区;找矿方向【作者】杨金富;和浪涛;周仕雄;张荣伟【作者单位】云南省有色地质局地质勘查院,云南昆明650216;云南省有色地质局地质勘查院,云南昆明650216;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云南昆明650051;云南省有色地质局地质勘查院,云南昆明6502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41砂岩型铜矿是重要的铜矿床类型之一,广泛赋存于我国南方中—新生代“红色盆地”中,在较老海相沉积的砂页岩地层中也多有赋存,占据了我国南方铜矿总资源量的3.7%,集中分布于湖南沅麻盆地、四川会理盆地、衡阳盆地及云南楚雄盆地[1-5]。
滇西民乐铜矿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杨秋平【摘要】滇西民乐铜矿产于南澜沧江带中段的钙碱性-碱性火山岩带。
通过对民乐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等分析,探讨民乐铜矿床与矿区三叠纪火成岩的时空关系,总结民乐铜矿床的成矿规律。
通过研究认为,民乐铜矿床产于致密的块状英安斑岩、含角砾英安斑岩和流纹质英安斑岩及其围岩中的中三叠统火山岩中,原生矿化相对较弱,次生硫化物富集,岩浆活动及其后期的构造活动在形成矿床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成矿具有多期次成矿特征。
中三叠世岛弧环境下的岩浆活动与原生铜矿成矿关系密切,具有斑岩成矿特征;后期多期次的构造改造使成矿物质进一步富集。
【期刊名称】《资源信息与工程》【年(卷),期】2018(033)006【总页数】2页(P22-23)【关键词】矿床地质特征;成矿规律;民乐铜矿;斑岩型铜矿;滇西【作者】杨秋平【作者单位】[1]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41南澜沧江火山岩带位于西南“三江”地区,对于三江地区岩浆岩的成矿背景研究,前人己取得了大量的成果。
部分学者(朱勤文,1999)认为昌宁—孟连带的老厂碱性玄武岩和铜厂街拉斑玄武岩形成于裂谷—洋盆环境南澜沧江带中晚三叠世火山岩为陆缘弧火山岩,是古特提斯洋盆向东消减的产物。
南澜沧江火山岩主要为三叠纪火山岩,平均年龄为236.7±2.2 Ma(王硕,董国臣等,2012)。
1 矿床地质背景民乐铜矿矿区地处西南三江成矿带南段,属羌塘—三江造山系。
矿区及周边主要出露三叠纪火山岩,侏罗系及白垩系、古近系。
下侏罗统漾江组(J1y)主要为灰紫色中细粒岩屑砂岩、粉砂质泥岩碎屑岩和橄榄玄武岩、安山玄武岩等火山岩;中侏罗统花开左组(J2h)主要为为紫红色泥质粉砂岩夹暗紫红色岩屑石英砂岩。
上侏罗统坝注路组(J3b)为紫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夹紫红色细砂岩。
矿区基本是以褶皱为基础,北北东向和南北向断裂为主。
滇西羊拉铜矿叠加成因的地质地球化学依据滇西羊拉铜矿床位于中国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境内,是该地区重要的铜矿资源。
该矿床以床岩多样化、矿体富集度高、矿石品位较高等特点而著名。
本文依据地质、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了滇西羊拉铜矿的叠加成因。
地质特征矿床主要分布在白后组、罗场组和文峰组等上古生界中。
床岩以石英二云母岩、石英绿泥岩、砂岩、灰岩等为主,矿体主要通过脉状或层状伴生于主要岩性之中,具有规模大、长度长、富集度高的特点。
岩石成因滇西地区形成于扬子洋晚期的壳幔叠加带上,该带主要为镁铁质超基性岩(如橄榄岩、辉石岩、蓝闪岩等)和变质岩(如片岩、云母片岩、石英页岩等)组成。
这些岩石的作用形成了热液矿床。
另外,滇西地区还发生过一系列的构造变形和地质事件,这些事件有利于矿床的形成和富集。
矿物特征滇西羊拉铜矿以铜铁矿、白银硼砂矿、黄铁矿为主要矿物,其中铜铁矿是最主要的矿物。
该矿物出现在石英二云母岩和石英绿泥岩中,主要以脉状或层状伴生出现。
铜铁矿晶体呈现板状、柱状等形状,有时也呈珠状或丝状。
硼砂和黄铁矿也常常与铜铁矿伴生出现。
地球化学特征氧气同位素研究表明,滇西羊拉铜矿的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地幔-壳相互作用。
成矿流体富含镁、铁、钙、锶等元素,在矿床区域的带、赋存于石英二云母岩、石英绿泥岩及其周围的脆性 - 韧性矿物构造带中。
此外,矿体中还富含大量的钇元素,表明该矿床与弧后盆地中涌现的流体有关,也与雨林地区的天然溶解石有密切关系。
综上所述,滇西羊拉铜矿主要来源于壳幔叠加带上发生的热液作用。
经过多次构造变形,富含镁、铁、钙、锶等元素的成矿流体在深层作用下热液上升,并在特定的构造破裂带中形成了铜铁矿等矿物。
该矿床具有床岩多样化、矿体富集度高、矿石品位较高等特点,是一处重要的铜矿资源。
滇西羊拉铜矿是中国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境内的一处重要铜矿床,经过多年的勘查和研究,相关数据已经得到了准确的统计和分析。
以下将列出一些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
滇中中晚元古代铜铁矿带成矿规律与找矿龚琳【摘要】滇中元古代铜铁矿带集中分怖东川、武定、易门、元江等多个大、中型矿床。
中、晚元古代昆阳古陆间裂谷,在演化过程中发生火山喷流沉积、热水沉积、蒸发成岩、炭泥质吸附、热液改造和碎屑堆积等成矿作用,形成“四楼一梯”的裂谷成矿系列和矿床组合模式。
深入分析“裂、火、构、盆、层、相”等成矿条件确定远景区,找矿方法应重视基础、分析差异、综合找矿。
%There are manylarge and middle scale ore deposits in central Yunnan Proterozoic Cu - Fe metallo- genetic zone of Dongchuan, Wuding, Yimen and Yuanjiang, etc. The regional geological setting of them is the rift between Middle, Late Proterozoic oldlands. In the evolution, it has experienced the metallogenesis of volcanic effusion sedimentation, hydrothermal sedimentation, evaporation diagenesis, carbon - mud adsorption, hydro- thermal reformation and clast accumulation, etc, which form the rift metallogenesis series and assemblage model of "4 stories and 1 stairs".In the ore prospecting, we must have a profound analysis of the metallogenetic conditions of "rift, volcanic, structural, basin, horizon, facies", etc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prospective area, ore pros- pecting method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foundation, difference analysis and comprehensive prospecting.【期刊名称】《云南地质》【年(卷),期】2011(030)003【总页数】6页(P255-260)【关键词】铜铁矿带;成矿系列;矿床组合模式;昆阳陆间裂谷;滇中地区【作者】龚琳【作者单位】云南有色地质局,云南昆明6500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31滇中地区南自元江,北至东川,集中分布东川、武定、罗茨、易门、元江等大中型矿床,形成以铜铁矿产为主的多金属成矿带,且继续北延至四川雅安一带,全长约630km(北纬23°~30°),宽约130km(东经102°~103°),云南境内长约288km。
云南铜矿成矿规律与遥感预测2004年第23卷第1期38~46页云南地质CN53—1041/PISSN10(O 一1885云南铜矿成矿规律与遥感预测许东李文昌赵志芳卢映祥(云南省地质调查院,云南昆明650011))摘要:在遥感图像解译及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地质,物探,化探等综合信息,开展铜矿成矿条件,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研究,指出今后云南铜矿新的找矿方向,为矿产资源规划和投资决策提供依据.圈定的铜矿成矿远景预测区,将作为今后云南铜矿地质工作优先安排的建议区,亦可作为商业性地质勘查和外资风险勘查的推荐区.关键词:铜矿;成矿规律;遥感预测;云南中图分类号:P618.41一P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885(20o4)Olj9.∞铜为国家经济建设急缺矿产,作为云南有色金属矿产中分布比较广泛的优势矿种之一,云南铜矿地质勘查工作在全国具有战略性地位.经多年普查勘探,全省已查明以铜为主的矿产地58处,其中大型6处,中型15处,共探获铜金属总量852×104t,占全国铜总储量的15.28%,列第三位.已探明的铜储量中,古老变质岩中的层状(沉积)铜矿约占6o%,斑岩一矽卡岩型铜矿和砂岩铜矿约占30%,其它类型占10%.全省十二个Ⅱ级成矿带中,铜矿(化)主要集中于三江地区的澜沧江成矿带(Ⅱ),云岭成矿带(Ⅱ6),中旬成矿带(1I7)和扬子成矿区的川滇成矿带(Ⅱ10)(图1).1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规律云南铜矿主要形成于元古代,华力西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矿床类型较为复杂,有:沉积及层控型铜矿床,与基性.超基性侵入岩有关的铜镍矿床,火山岩及火山沉积型铜矿床,与酸性侵入岩有关的热液脉状一矽卡岩型.斑岩型铜矿床,以及复合成因的脉状铜矿床.1.1火山一沉积型铜矿典型代表为新平大红山铜铁矿.该矿赋存于大红山群火山喷发沉积旋回内,为优地槽环境的火山.沉积建造铜,铁矿.铜富集于火山喷发旋回晚期的基性中性,酸性岩,喷发一沉积的过渡阶段及略远离火山口处.此类铜矿床在云南其它地方尚未发现.但北部四川境内拉拉厂铜矿的含矿层位与大红山群大致相当,其南延入我省元谋地区有类似的铜矿点分布,项目名称:国家计委”计综合(1998)206号”综合调查项目子项目”云南省矿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遥感综合调查收稿日期:2003-6.13作者简介:许东(1968一),男,浙江绍兴人,高级工程师?从事地质矿产研究与综合管理..l期许东等:云南铜矿成矿规律与遥感预测39提供进一步找矿线索.1.2冒地槽带沉积或层控铜矿常位于地槽沉积下部的铁矿层之上,产于氧化.还原环境过渡带及岩性相变带中.妍东川式铜矿赋存于稀矿山铁矿层位之上,因民组地层中黑色板岩过渡到紫色层时出现铜矿化.主要含矿层则在因民组紫色板岩~落雪组白云岩之间的弱酸性~弱碱性,弱氧化一弱还原过渡带.含矿层位底部均含有较多的火山碎屑岩,沉积环境属于平缓的潮间带生物礁相,铜的聚集可能还与生物作用有联系.1.3滇中及滇西中生代陆相盆地含铜砂岩型铜矿产出部位多在沉积旋回下部.由于沉积过程中盆地多次短暂上升形成多个沉积旋回,相应出现多个含铜砂岩层位.每一沉积旋回往往由滨湖,河湖交替或沼泽沉积开始,迅速过渡到湖相红色沉积,红色沉积的氧化.还原环境交替阶段即出现含铜砂岩(红,紫交互的杂色条带部位).含铜砂岩沉积后往往发育巨厚含盐建造,致使陆相含铜砂岩带处于盐层之下或含盐盆地的边缘.盆地中地下热卤水的改造成矿作用广泛,促进铜再次活化,迁移和富集.此外,由于此类铜矿的形成有赖于古陆提供铜质来源,铜矿床常产见离古陆不远的超覆带间.1.4与基性,超基性侵入岩相关的铜(镍,铂钯)矿含矿岩体常沿深断裂产出.铜的丰度值较高,且表现出一定的亲铁性和较强的亲硫性,在岩浆分异过程中与铁伴生,形成多种含铜,镍,铂族的硫化物富集矿床.如川滇成矿带中元谋断裂带上的朱布,热水塘,安益等一系列铜镍硫化物铂钯矿床,哀牢山带南段的金平白马寨铜镍矿床,中段的弥渡金宝山铜镍铂钯矿床,北部的大理迎风及荒草坝铂钯矿床,滇东南富宁断裂带间的硫化铜镍矿等.1.5与火山岩有关的铜矿扬子区和滇东南成矿带,广泛分布的晚二叠世峨嵋山玄武岩中,铜矿化极为普遍,多沿断裂或节理裂隙呈脉状产出,在杏仁状气孔中也时见自然铜充填.该类铜矿品位较富,但往往规模较小.其中,丽江.永胜.宁蒗一带,铜的开采历史悠久,二叠系玄武岩具多个喷发旋回:下部层位具海相喷发特征,上部在喷发间歇时常有沼泽相沉积,其间即为含铜层位.矿点较多,有丽江劳马古,永胜米厘厂,文通,宝坪厂等小型铜矿床.根据近年来国际找矿新进展,应注意在喷口深部寻找大型斑岩铜矿及喷出岩中的铂钯等贵金属矿床.金沙江带上的德钦羊拉铜矿,矿体主要产于二叠系变质的海相火山.复理石建造中,并与印支期.燕山期花岗闪长岩体有一定成因联系.目前勘查工作尚未结束,但以里农矿段为主的7个矿段已显示出大型铜矿床规模.澜沧江带火山岩中,有景洪三达山含铜黄铁矿,云县官房铜矿,景东文玉铜多金属矿等小型矿床及思茅大平掌大型铜矿床.这些矿区的火山岩一般富钠,部分属细碧.角斑岩系的海相喷发环境.昌宁一澜沧成矿带上古生代裂谷中发育的早石炭世基性火山岩中,赋存有云县铜厂街火山岩型含铜黄铁矿型铜矿,其南的澜沧老厂铅锌矿体之下已发现铜矿体,应属同一矿床类型.综上所述,地台型火山岩虽铜矿化普遍,但规模一般有限,除川滇成矿区的大红山矿区云南地质23卷已达大型矿床规模外,仅局部可能构成中小型铜矿床.地槽型火山岩中铜矿床规模往往较大,澜沧江火山岩带可能是目前最有找铜前景的地带.1.6与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有关的铜矿目前我省已发现的该类铜矿床多为矽卡岩型铜矿,多产出于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一般为多金属矿化,主元素是铜,铅锌,锡等.铜矿产出与印支期一燕山期一喜马拉雅期岩体关系较为密切.滇东南地区个旧一马关一带与燕山期重熔花岗岩有关的矽卡岩型锡多金属矿床分布广泛,如新厂,老厂黄茅山,卡房,曼家寨等地,其铜储量都达大中型矿床规模.矿化斑岩体边缘亦常有矽卡岩铜矿化出现,如中甸红山,朗都,祥云马厂箐,金平长安冲等铜矿床(点).上述矿区均应重视在外接触带中寻找新矿床.中甸印支期近NS向斑岩铜矿带,近年地质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铜矿资源量巨大,是云南寻找大型超大型斑岩型铜(钼)矿床最有潜力的远景区.与之相关的岩体为与同期火山岩同源的同熔型浅成一超浅成中酸性侵入体(次火山岩);金沙江一哀牢山NW向喜马拉雅期斑岩带,岩体虽更多,分布更广,但多为碱性一钙碱性侵入体,相关矿化以铅锌,金为主,铜(钼)较为次要.1.7与断裂活动有关的热液脉状铜矿常与其它类型铜矿相伴产出.当它们相互叠加时可形成富矿脉.如兰坪一思茅成矿带中沿断裂富集成矿的江城瑶家山,永平厂街,咱咧等铜矿区,丽江一永胜一带玄武岩中的铜矿化,在与沿断裂发育的脉状矿叠加后往往形成小而富的工业矿床.2重要成矿区带遥感特征及成矿预测2.1重要成矿区带遥感综合特征(1)澜沧江成矿带(Ⅱ).本带主体为澜沧江火山岩带,呈弧形波状条带沿澜沧江展布,主构造线呈近NS向.受NE向南汀河断裂及25.3O附近EW向构造的冲击挤压影响,成矿带中部地块收缩消减断失,被分隔为南,北两段.北段处于一重力低值区,挤压强烈,为一细长的条带状影像带,团块状,疙瘩状影纹发育,纹形结构复杂,在多成因环形构造叠加部位已知有铅锌多金属矿分布.而南段为重力高并伴有强度中等~较强的近NS向条带状正,负磁异常带,显示碎裂状变形条带影像特征.影像带与火山岩条带展布形态一致,具挤压推覆后期拉展特征,景东文玉地区有岩浆热液活动套叠环出现,文玉铜矿位于其中.带内矿产为与石炭系一三叠系各期火山岩有关的铜,铅,锌多金属矿.相应分布有Cu,Ph,zn,,As,Sb,Au等元素组合化探异常(2)云岭成矿带(Ⅱ)由南汀河断裂和EW向构造截切将其分划为南,北两段.北段德钦一维西带下古生界为一套原岩为砂页岩夹碳酸盐岩的变质岩系,石炭系.二叠系为活动型火山一复理石建造,三叠系以过渡型碎屑岩,碳酸盐岩,基性一中酸性火山岩为主,其中上三叠统具磨拉石建造特征.镁质超基性岩呈构造透镜体沿断裂带侵位,晚华力西期一燕山期酸性岩浆侵入活动比较强烈.遥感影像为弧形条带状断块影像构造带,线,环构造发育,多为岩浆或热液成因环链或环带,铜,铅,锌矿床常于其中南段墨江一绿春带以巨厚的志留系一泥盆系过渡型浅变质砂页岩类复理石建造为特征.缺失下三叠统.中泥盆统一上三叠统为1期许东等:云南铜矿成矿规律与遥感预测41过渡型.活动型碎屑岩,碳酸盐岩及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侏罗系零星超覆于三叠系之上.镁质超基性岩在该段北部构造侵位于三叠系中,晚华力西期一燕山期酸性侵入岩主要见于东南部,形成大范围角岩化带,局部有喜马拉雅期浅成碱性斑岩出露.影像结构组合复杂,环,菱及透镜状岩块交叠,总体联合呈向西突出的菱弧带,具韧性一脆性剪切变形特征.其中墨江,绿春两地区结环状环形构造影像隐晦,有金,锑等矿床点分布. 成矿带挤压变形强烈,处于重,磁异常畸变带,~近NS向断裂构造较发育,伴有同方向紧密褶皱.带内有大型~超大型金矿床及镍钴矿床产出.北段火山.复理石建造中产有与花岗岩类有关的大型铜矿床,向南逐渐过渡为与火山岩有关的银铅锌矿床.地球化学异常元素组合也由北部的Cu,Au向南渐变为Pb,zn,Ag.南段化探异常显示为一个以Au,As,sb,Hg为主的元素组合异常带.尚有Pb,,Cu,w,Bj,Cr,Nj,C0等元素异常出现.(3)中甸成矿带(Ⅱ,).最老地层出露于石鼓隆起部位,为变质的优地槽型沉积.下古生界转化为稳定的碳酸盐岩及泥质岩,上古生界由稳定型沉积过渡到活动型复理石.火山岩建造.上三叠统优地槽型复理石.火山岩建造较发育;西部第三系为巨厚的磨拉石堆积.成矿带为一向南嵌入的楔形团块状影像带,东,中,西三个岩浆.热液环形构造带,反映出与三叠系火山岩同源,但时间稍晚的浅成.超浅成中.酸性侵入体,以及喜马拉雅期酸性.碱性斑岩类的分布状况和隐伏岩体的存在.该带是云南最有价值的斑岩成矿带,铜和铜多金属矿床(点)主要出现于岩浆.热液环形构造带中.成矿带内NW向褶皱,断裂发育,区域重力,磁场分别处于高,低的变化部位,属航磁异常变化复杂带.带内Cu,M0,Au地球化学异常特别发育.有Pb,Zn,舨,W,Be,sn及As,Sb,Hg异常相伴.并有Cr,Nj,Co,V,]ri,Mn单元素富集.与已知矿产分布面貌相一致.(4)川滇成矿区(Ⅱ1o).为扬子地台(云南部分)前寒武系变质基底的主要出露区.东部古生代盖层沉积发育比较完整,中部,西部分布零散,为稳定型滨海相碎屑岩及碳酸盐岩.中生代红色碎屑岩系几乎占据整个西部区域,在中部,东部则形成众多小型盆地.除晋宁期花岗岩外,喜马拉雅期碱性浅成斑岩在西部也较发育,华力西期超基性.基性侵人岩集中于元谋地区和富民.武定一带,同期陆相基性火山岩则集中分布于东部地区.该带处于扬子巨型团块影像单元中南部,为一NS向大型浑圆状菱形条带断块影像区,西部东隆西沉(陷)的影像结构组合特征突出了盖层构造特性东部地区Ns向条带状断块影像明显,其结构复杂,线,环,弧带构造较发育,对带内知名矿床的产出和分布起重要控制作用.成矿带中部处于一NS向重力高值区域的中南部,东部边缘为Ns向重力低值区,磁场面貌比较复杂,磁异常主体走向近NS,线性特征不明显.西区以大片正异常为主,东区由负背景场上的团块状,椭圆状正,负伴生的异常群组成,其强度不高.全区以Cu,Fe及Pb,Zn元素地球化学异常为主.西部大片中生代”红层”覆盖区,各类元素异常稀少,零散,值低,即使在一些大中型铜矿区,其异常显示也十分微弱.东部Cu,Pb,Zn,Ag异常发育,伴有Au,As,Sb,Hg,M0,Bi,w,Sn等元素异常.往往在矿田及其附近密集成群,成带分布,大多与已知大型矿床(田)相吻合变质基底中与变质中基性火山岩(细碧.角斑岩)有关的i(山岩型铜铁矿(含金),昆阳{}芋中沉积改造型铜矿和铁矿,与华力西期铁质超基性侵入岩关的岩浆熔离型铜镍铂钯矿,42云南地质23卷中生代红层中砂岩型铜矿等,是区内最重要的矿产.此外,磷,盐,煤,钛铁砂矿,铅锌银矿等亦有相当的规模和找矿前景.2.2成矿预测本次研究共圈定以铜为主的成矿远景预测区9个(图1),其中A类远景预测区4个,B类远景预测区5个.预测铜资源量1200×l04t,其中已知矿床D级以上保有资源储量为209×104t(据截止2000年年底全省储量平衡表统计).远景区找矿有利程度综合评判排序为:A1,Au,A13,A15,BI,B3,B9,Bu,B20.(1)中甸地苏嘎一浪都铜铅锌银金成矿远景区(A1)面积1520kin2,出露厚逾10×1OSm的上三叠统火山岩夹浅变质砂泥质岩,碳酸盐岩地层,总的为一NW向复式向斜构造,NW向断裂发育,斑岩体成群出现.火山岩及斑岩由SW—NE及由中性一酸性演化的趋势,斑岩尚有由老渐新的变化,矿化也随之由铜,铜(钼)铅锌银,钨钼锡依次出现.有雪鸡坪斑岩铜矿,红山矽卡岩型铜多金属两中型矿床和郎都小型矽卡岩型铜矿,矿点lO处.远景区NW向与NE向线性构造密集交切形成细菱网状断块,岩浆环,热液环呈套叠状,同心状,偏移叠置次等复杂组合,NS向成带分布有多个中酸性隐伏岩体.处于NS向重力低值带西部,航磁为近Ns向正磁异常带,两侧均为平缓负磁场区.有Cu,Pb,zn,舷,Au,sn,W,Mo等多元素异常l6个.多为强度高,衬度大,规模大,浓度分带好,浓集中心明显的异常.成矿岩体多为隐伏一半隐伏状,围岩条件好,成矿环境十分有利.雪鸡坪,红山,郎都等矿床深部远景控制未完成,已知矿点工作程度较低,一批化探异常覆盖区具有与上述矿床相似的围岩,构造和岩浆岩条件等,预示了区内巨大的找矿前景.重点应放在对隐伏矿体的寻找工作上,普郎勘查获巨厚铜矿即是最好的例证.预测铜资源量400xlo4t,其中45.44xlo4t为2000年上表保有储量. (2)德钦羊拉一绒得贡铜铅锌银金成矿远景区(A11)面积834km2,为近NS向的羊拉深断裂及巴塘日雨大断裂所夹持,同方向紧密褶皱及次级断裂发育.主要含矿地层为变质的二叠系海相火山一复理石建造,自南向北依次分布有加仁,里农,江边,尼吕,贝吾等花岗闪长岩体侵入于其中,构成NS向串珠状构造一岩浆岩成矿带.羊拉大型铜矿床位居其中,共7个矿段,矽卡岩型,岩体边缘接触交代型和岩体内部构造蚀变带型等铜矿类型,均与花岗闪长岩体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呈带状与矿化带同方向展布,Cu为主化探异常l6个,cu极值1000X10~,异常区地表大多有铜矿化迹象,已知的三种矿床类型,7个矿段全部分布在异常带内.遥感显示为一条带状断块影像带,岩体及碎屑岩影纹突出,NS向为主线性构造带叠加有其他方向线性体,环结套呈链状分布于两大断裂间,为岩浆及热液活动所致.北端省界处有与羊拉矿区构造环结类同的影像特征出现.羊拉铜矿以里农为主的7个矿段已显示出大型铜矿床远景.受自然环境条件制约,深部揭露工程不彻底,许多有远景的地段和矿化异常也还未深入开展工作,南,北两边尚未封闭,总体工作程度较低,还有很大的找矿潜力.预测铜资源量150Xl04t,其中39.01×104t为已控制资源量.(3)双柏石羊场一新平大红山铜铅锌银金成矿远景区(A.)面积l531km2,”构造窗”式基底变质岩具优地槽型火山一复理石建造特征,细碧角斑质火山岩发育于岩系中下部,具多个喷发沉积旋回,铁,铜矿产于其中,均达大型规模.三l期许东等:云南铜矿成矿规律与遥感预测43叠统以来盖层沉积超覆于基底岩系之上,由下部海相碳酸盐岩向上过渡为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及其后的陆相红色碎屑岩系,富含银铅锌矿化.基底构造以褶皱为主,盖层中聊向断裂较发育.有大红山大型铜矿,河口小型铜矿,铜,银,铅,锌,金矿点l3个.处于重力高,低梯级带,大红山一带以较强正磁异常为主,显示基底和磁性体的分布,主要磁异常经验证为铜铁矿引起.北部银铅锌矿床(点)分布区以鲰,Pb,zn异常为主;南部大红山群出露区Cu,Ni,Au等异常较突出,覆盖范围广.线环构造结构,组合复杂,规模巨大,不同方向多条隐伏断裂交汇于此,并有古火山口存在,构成”丁”字型和”入”字型多模式叠加的复杂影像区,内外色带分明,显示出不同的地质背景和关系复杂的构造环境.大红山矿区主矿体未控全,矿区边缘一些化探和磁异常还未解剖,外围底巴都矿点和阿口矿区经优选为深部验证地区,扩大资源量潜力巨大.预测铜资源量250×lo4t,已探明160.68×104t.(4)丽江石鼓一黎明铜金铅锌银成矿远景区(Al5)面积l174km2,古近系由巨厚砂岩,砾岩组成多个沉积旋回,与前寒武系石鼓群变质基底不整合接触是区内一条重要的构造界线.NW向,近NS向断裂发育,并控制了区内喜马拉雅期中酸性侵入岩的分布,有岩体20余个.金丝厂,桃花一带石英二长斑岩,石英闪长玢岩接触带上普遍发生强烈的硅化,角岩化,黄(褐)铁矿化,矽卡岩化等蚀变,已发现有原生铜金矿体,黎明一带不整合构造界面附近破碎带长达3km,宽20m~401/i,部分地段含铜2.3(1J%一l9.2(‘,%,有矿点3个.1:20万化探Cu,Pb,zn,鲰,Au,sb等元素异常较零散.但在金丝厂,Cu,Au,Pb,W元素的衬度较高:Au,Pb,在北;Cu,W,Sr在南形成两个浓集中心.远景区处于维西一石鼓巨大型菱形构造带锐角区隐伏岩带中,呈三角形断块状,多条EW向隐伏断裂相问发育,环形构造组合复杂,各式环结叠置于隐伏中酸性岩体之上,形成大环套小环,环上叠环的复杂影像特征,具龟斑状,环圈斑纹状纹型结构.工作程度低,仅限于矿点踏勘,局部进行过地表揭露.化探异常未检查,地表有较多矿化线索.预测铜资源量50×lo4t.(5)中甸天宝山一东炉房铜铅锌银金成矿远景区(B】)面积l525k,三叠系齐全,中,下统以碳酸盐岩,砂页岩为主,上统为火山.复理石建造;二叠系基性火山岩,灰岩.断裂,褶皱发育,组成以NW向为主,NE 向次之的短轴背斜,向斜和断裂系统.印支期一喜马拉雅期中酸性,碱性浅成侵入岩分布较广,多伴有强烈的围岩蚀变.铜,银,铅,锌,金等与火山岩和浅成侵入岩关系密切,形成矽卡岩型,斑岩型,热液脉型等矿化,有矿点lO余个.处于格咱重力高带,局部为重力低带;安南三坝为强度高,范围大正磁异常,阿热为正磁小异常.Cu,Pb,zn,,Au,As,sb,№等元素异常密集分布.强度高,重叠性强,组成7个综合异常.拉巴异常伴有sn,w等.受区域性深断裂的控制和作用,及后期线性构造交切而使其构造进一步复杂化,形成较破碎的三角形块体,岩浆环,热液环环结,环链成群呈带出现,并有多个隐伏岩体环叠于其中.岩体影纹发育,色调不均,成矿环境有利.北部地质背景与红山一雪鸡坪地区相似,南部更接近于鹤庆.丽江地区,工作程度极低,找矿始终打不开局面,尚无一定规模的矿床出现,与地,物,化,遥特征极不协调.综合信息及与邻区相比,区内具有大,中型矿床形成提供充足成矿物质的基础,一旦有突破,与斑岩有关矿产的找矿潜力巨大.预测铜资源量大于50×!o4t.云南地质23卷(6)云县漫湾一景东文玉铜铅锌成矿远景区(B3)面积929km2,位于澜沧江断裂带东侧半坡复背斜北段中部,出露大量中三叠统一上三叠统中酸性为主火山岩,少量二叠系碳酸盐岩,火山岩及侏罗系,白垩系砂页岩,NS向断裂发育,有较多基性,中酸性岩脉侵入,见有燕山期花岗岩小岩体.中三叠统一上三叠统中酸性火山岩向中基性火山岩过渡部位,断裂破碎带中产有铜,铜铅锌小型矿床各1个,矿点5个.该区处于无量山一景洪重力高及平缓磁力高与云县一勐海重力低及串珠状磁异常带的交变部位,l:20万化探有Cu,Pb,Zn组合异常带共7个.北部以Pb,zn为主;南部以Cu,Pb为主:Cu106×10~,Pb233×10~,Zn556×10—60已知矿床处于异常带南端.各方向线性构造交切呈密集带,并有EW向隐伏断裂叠加形成构造结点,为深部物质上溢通道和存留场所.多个环形影像是火山喷发活动或是隐伏岩体的反映.在官房一带与构造结点及矿床重叠,由环中心向外火山岩由集块岩一熔岩一凝灰岩分带,反映成矿与火山机构有关.区内成矿主要与火山作用有关,已知矿体受火山机构及中基性火山岩控制,多为半隐伏状.铜异常值一般不高,新发现的铜矿体也是如此,因而不能忽视弱矿化地段及隐伏矿体的找矿工作.预测资源量铜20×104t.(7)景谷半坡一思茅大平掌铜铅锌银成矿远景区(Bo)面积2147km2,出露地层有上石炭统,下三叠统火山岩,二叠系碳酸盐岩,火山岩,中三叠统灰岩夹砂页岩,中侏罗统砂页岩等.有印支一燕山期花岗岩,闪长岩,基性,超基性岩体分布.与澜沧江深断裂同方向褶皱,断裂发育.火山岩是主要的赋矿围岩,有茫海等。
浅谈滇中砂岩型铜矿的成因与识别
陈朝增;贺婧文;李雪蕊
【期刊名称】《城市地理》
【年(卷),期】2014(000)012
【摘要】在当今社会中,铜矿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资源之一。
铜矿的种类丰富,有斑岩型铜矿、夕卡岩型铜矿、砂岩型铜矿等。
本文主要探讨有关滇中砂岩型铜矿的内容,通过参考相关资料,进行实地考察,对滇中砂岩型铜矿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探究究识别砂岩型铜矿的有效方法。
【总页数】1页(P20-20)
【作者】陈朝增;贺婧文;李雪蕊
【作者单位】云南省有色地质局楚雄勘查院,云南楚雄 675000;云南省有色地质
局楚雄勘查院,云南楚雄 675000;云南省有色地质局楚雄勘查院,云南楚雄675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滇中郝家河砂岩型铜矿床成岩期和改造期热液蚀变作用--来自组分迁移计算的证据 [J], 吴海枝;韩润生;吴鹏;和继圣;冯兴杰;梁徐文;孙晓栋
2.滇中砂岩型铜矿特征及矿床成因浅析 [J], 万海泉;贺林波;刘道旭;王玲
3.新疆木垒县博斯塘东砂岩型铜矿床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J], 殷长江
4.滇中六苴、郝家河砂岩型铜矿床两期成矿流体来源的H-O同位素示踪 [J], 吴海枝;韩润生;吴鹏
5.滇中郝家河砂岩型铜矿床成矿作用过程的流体包裹体证据 [J], 吴海枝;韩润生;吴鹏;唐果;梁徐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滇中砂岩铜矿的地质特征和富集规律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农业生产对矿产资源尤其是铜矿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
滇中砂岩铜矿作为我国铜矿产量较高的地区,为我国铜矿资源的提供了重要保障,促进了我国工农业稳步健康地发展。
本文通过对滇中地区的地质概况及滇中矿床的地质的分析,总结了滇中砂岩铜矿富集规律,希望能对加强我国铜矿资源的开采、利用起到积极作用。
标签:砂岩铜矿富集规律地质特征
0引言
铜矿资源在我国的利用历史悠久,近年来,我国通过利用先进技术对铜矿资源的储存量已经有了明确的判断。
滇中地区是我国铜矿储量较高的地区,加强对其铜矿富集规律及地质特征的分析,对于我国铜矿资源的利用来说亟不可待。
1云南铜矿成矿地质条件
经过相关的地质勘查得知,滇中的铜矿的形成时期主要集中在元古代、华力西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
由于受到不通知其地理作用力的影响,因此滇中矿床类型比较复杂,主要有沉积及层控型铜矿床,与基性—超基性侵入岩有关的铜镍矿床,或者是火山岩及火山沉积型铜矿床,也有与酸性侵入岩有关联的热液脉状—矽卡岩型—斑岩型铜矿床和复合成因的脉状铜矿床。
1.1火山—沉积型铜矿
这种类型的铜矿主要赋存与大红山群火山喷发及沉积下来的积旋回内,为优地槽环境的火山—沉积建造铜、铁矿。
目前,像这种铜富集于火山喷发旋回晚期的基性—中性、酸性岩、喷发—沉积过渡阶段及距离较远的火山口附近的铜矿床在云南其他地方还尚未发现。
1.2冒地槽带沉积或层控铜矿
此种类型的铜矿常常位于地槽沉积下部的铁矿层上,其主要产于氧化—还原环境过渡带及岩性相变带中。
比如,有的第五的铜矿赋存与稀矿山铁矿层位之上,因民组地层中黑色板岩过度到紫色层时从而产生的铜矿化。
但是其主要的含矿层还是在紫色板岩-落雪组白云岩间的弱酸性或弱碱性会议及弱氧化、弱还原的过渡地带。
这种类型铜矿层的底部一般都有较多的火山碎屑岩石,并成绩在环境中,从而形成平缓的潮间带生物礁相,铜的聚集还可能与生物作用相关。
1.3滇中中生代陆相盆地含铜砂岩型铜矿
滇中的铜矿产出部位主要集中在沉积旋回下部。
这是由于在沉积的过程中,
滇中地区的盆地自发生了多次短暂的上升,从而形成多个沉积旋回,因此相应地也就出现了多个含铜的砂岩层。
而每一个沉积旋回往往都是由河湖、沼泽地等交替沉积开始,再迅速地过渡到湖相红色沉积,而在红色沉积的氧化—还原环境交替阶段,就会出现含铜矿的砂岩。
一旦含铜矿的砂岩沉积后,往往还会发育成巨厚含盐的建造,从而造成陆相含铜矿砂岩带处于岩层之下或含盐盆地的边缘。
就盆地中地下热卤水的改造来说,其对成矿的作用十分的广泛,会促进铜矿再次的活化,并再次迁移或富集。
除此之外,由于这种类型铜矿的形成有赖于古陆提供的铜质来源,因此铜矿床往往产于离古陆不远的超覆带间。
2矿化特征
临沧邦东地区位于三江中南段澜沧江断裂带旁侧。
在此区域内主要富产铜矿、铅矿等多种金属矿产,并且这些金属矿产主要集中于在三叠世中、晚时期的火山岩或与火山活动密切相关的岩石中。
在临沧邦地区矿产区,其东面是文玉铜矿,北面是官房铜矿,难免是干河头铜、铅矿床。
通过对临沧邦忙牙东部采用1:1万土壤化探测量的分析与研究,可以发现其土壤中铜的异常晕圈有三个(如下图)。
在这个区域内主要的矿化都集中在火山岩与二叠系浅变质岩接触带或附近,并在构造交汇部位和侏罗纪系灰色砂岩中,呈现出由西向东北的走向。
而其铜矿化则主要出现在构造破碎带中,以黄铜矿、辉铜矿、斑铜矿及氧化铜为主。
2.1矿化带
目前,在临沧地区的忙牙地带已经发现了三条矿化带(如图2所示),其中一号矿化带主要位于厂房东南部方向,矿带长大于三百米,并朝着西南方向倾斜。
矿化带呈西北走向的构造展开,其厚度在十米左右,且主要的构造为碎裂岩,在这里用肉眼都能看见次生铜绿;二号矿化带主要位于一号矿化带的东部地区,当前能够探明并控制的昌都在一百四十米左右,厚度在两米值五米之间。
这条矿化带主要主要是浅灰色的蚀变砂岩,而矿化带的两侧主要为紫红色的砂岩,用肉眼可见铜绿或铜蓝,经过专业的分析探测可得其铜的品位大概在0.2ω%~0.83ω%之间。
三号矿化带主要是在一号矿化带的以东的厂洞箐一带,其长度大约为一千米,和一号矿化带类似的是,其呈现出西北走向的构造,且主要由浅灰色蚀变砂岩及角砾岩构成,其矿体的厚度在十米左右,用肉眼可以看见次生铜矿化。
2.2矿化岩石物性
2.2.1岩石电性
在这里区域内,玄武岩的可视电阻率是最高的,强硅化蚀变带其次,硅化破碎带铁北是含税的硅化破碎带的可视电阻率是最低的。
而侏罗纪底层极化率最高,河床冲积物、玄武岩和硅化带及含矿带其次。
如下表1:
2.2.2矿房子矿点
矿体和矿化蚀变带总体表现出低视电阻率、低激化的电性特征,而其中视电阻值通常都介于30到50Ω/m之间,其极化率主要是0.2%到0.5%之间。
在空间上,电阻值较高的主要是玄武岩地层,而当电阻率在150Ω/m左右的则主要是硅化蚀变带。
铜矿化产于破碎带内,同时伴随着较强的硅化蚀变,也有少量的黄铜矿化,其中Cu矿化以氧化物为主。
3铜矿富集的规律特点
现阶段,对于铜矿富集规律的研究分析有许多的观点,在我国别普遍承认的是沉积观点,其只要是指:
(1)矿化物质富集的地段会受古河道地下地形的影响,换言之,一旦古河道出现大幅度的转弯时,其矿体就会富集在转弯内侧的滨河床相岩层中。
(2)岩石颜色与矿体的成形关系紧密。
不同颜色的岩层带通常会出现不同的金属矿物,但是在某些浅色层附近的紫色层中,也会出现零星分布的小矿体;而一旦在浅紫色或紫红色中出现浅色团斑时,这里往往会出现铜矿化。
(3)由于砾岩层中的砾石成分比较复杂,根据对砾石的统计成果分析来看,如果玄武岩或辉绿岩中的砾石含量较高时会对铜矿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当玄武岩与辉绿岩中砾石含量大于30%时,就会出现工业性矿休;当砾石含量小于30%时,大部分都被矿化;当砾石含量小于20%时,就无矿。
(4)在岩层中砂砾岩的构造与其胶结物的类型与成矿也密切相关。
也就是说,如果砾岩是细粒,那么将其分选好后钙质胶结物中的沉积就会出现间断或是小幅的韵律,这样对矿体的形成有积极的作用。
4结语
通过对滇中砂岩铜矿富集规律的分析与研究可以得出,铜矿富集主要受含矿区地下水溶液及其流经储存矿体的控制。
此外,由于含矿区地下水面附近为氧化还原的过渡带,因此,其能够是地下水中的各种铜矿与铜化物聚集起来形成工业矿体。
故而,我们在对铜矿进行开采及勘察时,就要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从而实现铜矿的科学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皙.滇中大姚铜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机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2]方向池.滇中砂岩铜矿中银的地质特征及富集规律[J].矿产与地质,1989年.
[3]徐一仁,张素华.会理大铜厂砂岩铜矿的地质特征及其富集规律[J].浙江师
范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03).
[4]高春华,张鹏晖.浅论渝东奉节一带巴东组砂岩型铜矿特征及富集规律[J].中国城市经济,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