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美学思想探析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6
读朱光潜先生《谈美》第一篇:读朱光潜先生《谈美》谈美——读朱光潜先生《谈美》什么叫做美,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但这种关系并不如康德和一般人所想象的,在物为刺激,在心为感受;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
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
艺术的活动是“无所为而为”的。
朱老先生认为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抱有一副“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把自己所作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
伟大的事业都出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
朱老先生全书以“谈美”为“免俗”、“人心净化”的目标出发,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层层展开,娓娓道来,抒发了这位美学大家的人格理想、审美理想,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
全书渗透了朱老先生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
我们从小被教导“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而朱老先生却说要“无所为而为”。
当然,这里的“所为”并非完全相同的一个定义。
朱老先生说的“无所为”是不受任何限制,以心灵为载体来感受世界,感受美。
朱老先生把人生分为广狭两义:艺术虽与“实际人生”有距离,与“整个人生”却并无隔阂;“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
反之,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
”他说:“生活上的艺术家也不但能认真而且能摆脱。
在认真时见出他的严肃,在摆脱时见出他的豁达。
”又引西方哲人之说:“至高的美在无所为而为的玩索”,以为这“还是一种美”。
又说:“一切哲学系统也都只能当作艺术作品去看。
”又说:“真理在离开实用而成为情趣中心时,就已经是美感的对象;……所以科学的活动也还是一种艺术的活动。
”这样真善美便成了三位一体了。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
看着朱老先生妙趣横生的例子贯穿文章上下,让本来晦涩难懂、抽象的美学概念在我们脑海中也慢慢具体起来。
朱光潜谈美书简读后感范文《朱光潜谈美书》是朱光潜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语言,对于美学的原理和美感的体验进行了深入探讨。
我作为一个读者,通过阅读这本书,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在此,我将根据我的读后感,对书中的内容进行简要的总结和分析。
首先,朱光潜在《朱光潜谈美书》中详细介绍了美学的起源和基本原理。
他通过对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的研究,向读者解释了美学是如何产生的,美感是如何产生的。
朱光潜强调,美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它不仅仅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更是一种情感和感受。
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他给出了一些基本的美学原理,如“以人为本”、“形式美与内容美的统一”等。
这些原理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美,怎样产生美感,为我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其次,朱光潜在书中还探讨了美学的对象和标准。
他提出了“形与意的关系”这一重要观点,表达了他对于美学对象的理解。
他认为,形式和内容是美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一个作品如果在形式上做得很好,但是内容却空洞无物,那么它就不是真正的美。
相反,一个作品如果在内容上很有意义,但是形式却很糟糕,那么它也不能算是真正的美。
只有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才能产生真正的美。
通过朱光潜的这些观点,我开始重新审视我对于美的标准和要求,在我欣赏艺术作品时,我更注重作品的内涵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最后,朱光潜在书中还对于艺术的功能和价值进行了探讨。
他认为,艺术是人类表达情感和思想的一种方式,它不仅仅是单纯的娱乐和装饰,同时也具有教育和启发的作用。
艺术作品可以通过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唤起人们的情感和思考,使人产生共鸣和启发。
通过朱光潜的观点,我对于艺术的价值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开始意识到艺术的重要性和作用不仅仅只是满足我们的感官需求,更是对于人类情感和思想世界的一种诠释和呈现。
综上所述,《朱光潜谈美书》是一本对美学进行深入剖析和探讨的优秀作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美学的原理和美感的体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读后感摘要:一、朱光潜及其著作《西方美学史》简介二、读后感概述三、对古希腊罗马时期到文艺复兴的美学发展的认识四、对中世纪的美学观点的探讨五、对现代美学发展的展望正文:朱光潜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和翻译家。
他的著作《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西方美学的著作,被誉为“中国研究西方美学的第一人”。
读完《西方美学史》,我深感朱光潜先生对西方美学的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
全书以历史发展为线索,详细阐述了西方美学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现代美学的发展历程,对各个时期的重要美学思想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
在古希腊罗马时期,美学思想的萌芽诞生于哲学和文艺批评之中。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哲学家,他们关于美的本质和审美体验的探讨为后世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美学的又一重要阶段。
在这一时期,美学开始从哲学和文艺批评中独立出来,形成了一门专门研究美的学科。
许多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和批评家,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莎士比亚等,都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理论。
中世纪的美学观点主要以基督教神学为基础,美的本质和意义被赋予了宗教色彩。
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等神学家将美学与神学相结合,为西方美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思想活力。
进入现代,西方美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从康德的先验美学,到黑格尔的历史美学,再到尼采的意志美学,现代美学流派层出不穷,展示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总之,《西方美学史》是一部内容丰富、见解独到的美学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西方美学的历史发展及其特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浅谈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与价值作者:曾超群来源:《山东青年》2015年第10期摘要:朱光潜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他认为,为人与为学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他将中西美学素材构建成为一个系统的思想体系。
在朱光潜的思想中,美既不是在于心,也不是在于物,而是在于两者之间的有机组合,本文主要对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与价值进行分析。
关键词:朱光潜;美学思想;价值1.朱光潜美学的问题与方法在朱光潜看来,中国现代美学的独特形态就是既不同于中国传统古典美学也不同于近代西方美学,而是两者的综合比较的结果。
根据朱光潜的话来说,美就是主客统一的结果,同时这也是一种“境界”,而这种“境界”正就是讲“情趣意象化”和“意象情趣化”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
由此一来,朱光潜的美感经验就是通过“形象的直觉”作为始点,同时融合“距离”说;又通过强调审美态度,加入“移情”说,使物我之间形成双向互动,这就把美感变成了动态的心理过程。
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1)这里所说的“形象的直觉”并不是克罗齐所单纯认为的在认识论和理智上的其中之一,朱光潜所说的“直觉”则是将知觉、直觉两个概念于沦为一炉的“想象”。
2)朱光潜的“距离”同时也不是布洛在心理学意义上单纯的“心理距离”。
因为溶入了概念,就必然和道德实践联系在一起。
实际上,朱光潜对于布洛的“距离”说是有所改造的,他是在其中融入了人生这个大背景再来谈美感经验。
这还仅仅结合了他的“人生艺术化”观点,朱光潜是把美感经验更加精致化。
3)在这里,朱光潜所说的“移情”说就也不完全是立普斯的移情说了。
朱光潜融合“情趣”和“意象”,有由我及物同时也有由物及我,最重要的是,这两个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具有意味深广的含义,不仅如此,朱光潜还将西方美学也融入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当中,而且,这种理论还是扎根于本土的。
这里,朱光潜所讲“美”虽然是一个形容词,但它所形容的对象并不是原名词的“心”和“物”,而是由动词转换成名词的“表现”和“创造”。
融会中西的美学开拓:朱光潜美学观念的生成及启示(一)近百年来,中国文艺理论和美学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中西碰撞激烈,古今沟通频仍。
从“五四”前后的中西文化异同优劣之争,到这些年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讨论,无不涉及“中西古今”问题。
实质上,“中与西”和“古与今”两对矛盾,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交叉重叠的。
许多“古与今”的差异和对立,其实主要由“中与西”的矛盾冲突造成。
中国近现代文艺理论史和美学史上诸多关于“古与今”的争辩,都和“中与西”的论战密切相关并相互交织,甚至不少“古与今”的问题可以归并和纳入到“中与西”问题的大框架之中。
就此而言,如何把握中西矛盾的冲突和转化,可谓是近百年来中国文艺理论和美学发展(乃至整个文化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
对于这一问题,长期以来众多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从各自的学术观点和立场出发,对如何处理中西文艺理论和中西美学的关系问题,做了积极的探讨和研究。
一代美学大师朱光潜的前期著述,1如《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谈文学》等,就在这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本文尝试以朱光潜的前期代表作《文艺心理学》(1936年开明书店首版)为例,分析其美学观的生成逻辑和内在构成,考察他在融会中西美学思想成果进行自己学术开拓方面取得的经验,以对我们在新世纪里建设和发展中国现代美学有所启示和帮助。
一、直觉说与静观自得“直觉说”是朱光潜前期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石。
《文艺心理学》20余万言,涉猎美学和文艺理论中许多重要问题,其核心是对“美感经验”的分析。
他认为所谓美感经验,“就是我们在欣赏自然美或艺术美时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最基本的特点,就是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所说的“形象的直觉”。
朱光潜正是在对“形象的直觉”的探讨中,确立了自己前期美学思想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那么,朱光潜是怎样阐释克罗齐的“形象直觉说”的呢?不论是在艺术中或自然中,如果一个事物你觉得美,它都能在你心中呈现出一种具体情境或一幅有趣的画面,而你的心眼在欣赏的霎时,必定被这种情境或画面所霸占,使你聚精会神地领略它的情趣和意味,以至把它以外的其他事项都暂时忘去。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的不足与启示
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是一本讲述西方古代美学思想的优秀著作,其中涉及了古希腊、罗马体系的哲学美学、中世纪的伊斯兰派和新古典主义等美学思想,以及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到18世纪的美学研究和浪漫主义时期的美学思想。
朱光潜多年孤独坚持的工作十分弥足珍贵,他曾努力向世人表明,美学乃西方思想及文学发展的关键所在。
然而,朱光潜在《西方美学史》中没有深入探讨东方美学思想。
很可惜,他并没有阐明中国美学的灵性智慧,也没有注意古代和中世纪东方的诗歌、绘画等艺术家的创作成果。
此外,女性艺术家的创作成果也没有受到应有关注,这使得本书忽略了现实世界的多样性,使得这本书片面偏见。
因此,为了有效的历史认知,今天的美学研究者们应当在朱光潜的成果上得到启示,不仅要关注西方美学发展的思想脉络及思想家的成就,也应当关注东方美学思想、中世纪诗歌、绘画等古代艺术家的成就,以及女性艺术家在当下美学研究中发挥的贡献。
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仍然是西方美学研究的基础性著作,然而它的不足之处也应引起现代美学研究者们的警醒。
简述朱光潜的“美感经验”朱光潜先生早期美学思想的实质内容几乎都反映在“美感经验”这一理论上,朱光潜先生对于“美感经验”的分析主要体现在《文艺心理学》这部著作里,可以说《文艺心理学》这部著作的理论基石就是对“美感经验”的分析。
朱光潜先生认为:“近代美学的最大功用在分析美感经验。
”[1]美感经验这种心理活动最基本的特点是“形象的直觉”;而“形象的直觉”的要点在于从现实世界中超脱出来,而实现这种超脱的关键就是“心理距离”;而文艺家又不能一味的和现实保持“距离”,情感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
所以在这里我将从形象的直觉、心理距离、移情作用三方面去论述美感经验。
标签:美感经验;形象的直觉;心理距离;移情作用一、形象的直觉从朱光潜先生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他认为美感的经验就是直觉的经验,而直觉的对象是形象;也就是说“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
那么什么是形象的直觉呢?朱光潜先生这样解释过:“无论是艺术或是自然,如果一件事物叫你觉得美,它一定能在你心眼中现出一种具体的境界,或是一幅新鲜的图画,而这种境界或图画必定在霎时中霸占住你的意识全部,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领略它,以至于把它以外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
这种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
形象是直觉的对象,属于物;直觉是心知物的活动,属于我。
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接物者只是直觉,物所以呈现于心者只是形象。
”[2]美感态度只专注于事物的形象,是超脱于事物的其它实用价值的,具有超功利性。
美感经验是不带实用目的、不用概念的对形象的凝神关照;超概念、超功利的直觉静观状态是美感经验的最大特点。
关于这一点,朱光潜先生在《文艺心理学》里有过一段论述:审美者的目的不像实用人,不去盘问效用,所以心中没有意志和欲念;也不像科学家,不去追求事物的关系条理,所以心中没有概念和思考。
他只是在观赏事物的形象。
······美感经验是一种极端的聚精会神的心理状态。
化茧成蝶——浅析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摘要:本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初,是朱光潜美学思想发生剧烈转变的时期。
政治风云的急剧变幻,使得朱光潜思想的转变显得有些戏剧性;而由一个美学上的唯心主义者到一个马克思主义信奉者和追随者的历程,对朱光潜来说,又难免有些痛苦和艰难。
本文将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并由此展开对朱光潜美学发展的了解。
关键字:朱光潜;美学;发展朱光潜本是安徽桐城人,由于北洋军阀政府要选派学生去香港大学学习,因此朱光潜便从无常高等师范学校到了香港大学,此时正是1918年。
香港当时是英国的殖民地,整个教育体制是西化的,朱光潜在这里广泛地接触了西学,这使他的知识结构起了很大变化,为今后的深造和进行美学研究提供了条件。
一、初识美学朱光潜于1923年从香港大学毕业,到上海吴淞中国公学中学部任英文教员,同时兼任上海大学逻辑学讲师。
这时五四运动已经退潮,新文化阵营明显地分化,朱光潜对左右两方面的人物都有所接触,但却尽量回避卷入斗争,他只想通过教育的方法来改良社会。
但是,因江浙军阀的战争,他所供职的中国公学停办了,他只好另谋他就。
自然,他所能做的,仍是教育工作。
因夏丏尊的介绍,他转至浙江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教英语。
在这里,他结识了对他颇有影响的几位朋友:匡互生、朱自清、丰子恺等,在他们的鼓励下,写出了第一篇美学文章——《无言之美》,这是朱光潜在出国留学前,发表的最重要的一篇文章。
从1925年开始,朱光潜先后到了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学习,在欧洲滞留了8年。
在此期间,他学习了许多西洋书籍,并于1929年出版了《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赢得了广大青年读者的喜爱。
也正是因为这8年的留学生涯,让朱光潜选定了自己的政治方向——美学。
二、唯心主义美学“美的事物如诗文、图画、雕刻、音乐等等都是寒不可以为衣,饥不可以为食的。
从实用的观点看,许多艺术家都是不太切实用的人物。
然而我们何必来讲美呢?人性本来是多方的,需要也是多方的。
“朱光潜《谈美》”文件汇整目录一、论“人生的艺术化”路径以朱光潜《谈美》为中心二、论“人生的艺术化”路径——以朱光潜《谈美》为中心三、朱光潜《谈美》研究四、朱光潜《谈美》研究方法浅论五、论“人生的艺术化”路径以朱光潜《谈美》为中心六、朱光潜《谈美》中的艺术美学思想探析论“人生的艺术化”路径以朱光潜《谈美》为中心朱光潜的《谈美》是一本极具影响力的美学著作,通过对美感产生的条件、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艺术创造的过程等问题的深入探讨,揭示了美感经验、审美和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
而在所有这些问题中,最为重要的,便是朱光潜对于“人生的艺术化”这一概念的探讨。
“人生的艺术化”是朱光潜《谈美》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朱光潜认为,人生的艺术化是一种理想的人生状态,是人们通过审美和艺术的方式,将日常生活变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人们能够以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以艺术的心态面对人生,从而实现人与世界的和谐统一。
在朱光潜看来,要实现人生的艺术化,首先需要培养美感经验。
美感经验是指人们在欣赏自然、艺术作品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感受,它能够让人们以一种更美好的方式理解和领悟世界。
因此,朱光潜提倡人们要通过审美教育、艺术鉴赏等方式,培养自己的美感经验,从而为“人生的艺术化”打下基础。
其次,朱光潜认为,要实现人生的艺术化,需要保持一种自由、超越的心态。
这种心态能够让人们从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以一种更加超脱、更加纯粹的方式来面对世界和人生。
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够真正地欣赏自然、欣赏艺术、欣赏人生,从而实现人生的艺术化。
最后,朱光潜认为,要实现人生的艺术化,需要将审美和艺术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人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让审美和艺术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价值,从而实现人生的艺术化。
总的来说,朱光潜的《谈美》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美学著作,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美感、审美和艺术的重要视角,更通过对“人生的艺术化”这一概念的深入探讨,为我们指明了实现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重要路径。
《咬文嚼字》——欣赏就美――朱光潜的美学观 朱光潜先生介绍了大量的西方美学着作,让中国人知道了什幺是西方美学。
朱先生早期肯定美是主观的。
后期的美学观有所改变――融合了马克思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的观点,不再说美是主观的,而是说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不过关于美感起因的看法,朱光潜的观点还是没有变,那就是:美感是直觉到,审美无需功利考虑,主观情趣表现于意象从而得到美感。
如果用一句简单通俗的话来概括朱光潜的审美观,那就是:欣赏就美。
这是我总结的。
克罗齐着名的美学观是:美是“成功的表现”,“是得到胜利的表现活动”。
(【3】,288-297)表现有两种意思,一是艺术家把自己头脑里的意象用文字或艺术作品形象地表现出来,表现成功就是显示美。
还有一种意思就是欣赏者借助于艺术作品或外物的形象,在自己脑海里“表现”出意象,这后一种“表现”就是审美。
克罗齐也强调情感,认为“艺术活动只是直觉,艺术作品只是意象……使本来错乱无形式的意象变为有整一形式的意象,要有一种原动力,这种原动力就是情感。
艺术就是情感表现于意象。
”情感表现于意象从而得到美感,这才是朱光潜最为欣赏并大肆发挥的。
朱光潜的美学观之所以很有市场,就在于它和日常审美经验――“喜欢就美”相当一致。
但是朱光潜否认美感和人的现实需求有关,所以其观点应该说是:“欣赏就美”。
由“喜欢就美”可以推断出“欣赏就美”,但是反过来并不成立。
因为在朱光潜看来,现实中的美的事物只有在我们把他们当作艺术品――不考虑功利,不顾及概念,只注重形象――来欣赏,他们才会是美的。
比如,你喜欢草莓不仅因为好看,而且因为好吃,但是你欣赏草莓的就仅仅是因为好看,而不能因为好吃。
因为你要把草莓艺术化,是艺术品就不能考虑好吃。
面对性感女郎,沙漠绿洲,安逸家园……都有这个问题,喜欢和欣赏是有区别的。
人喜欢对象可能顾及对象的功利性,可能产生想象的生理快感、喜悦或失望之痛苦,而欣赏不然。
朱光潜的这种美学观有其深厚的哲学根源。
美学大师朱光潜的哲学思考美学大师朱光潜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第一种,把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第二种,把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
站在前台时,他把自己看得和旁人一样,不但和旁人一样,而且和鸟兽虫鱼诸物也都一样。
人模拟其他物类痛苦,就因人类把自己看得比其他物类重要。
人类中有一部分人比其余的人痛苦,就因为这一部分人把自己看得比其余的人重要。
草木虫鱼在和风甘露中是那样活着,在炎暑寒冬中也还是那样活着。
像庄子所说,它们时而戾天跃渊,欣欣向荣,时而含葩敛翅,晏然蛰处,都顺着自然赋予的本性。
它们决不计较生活应该如何,决不追究生活为着什么,更不会怨天尤人、痛不欲生。
对它们而言,生活就是方法,生活就是目的。
他将自己的人生心得概括为“恒、恬、诚、勇”四个字。
他说:“恒,就是恒心、毅力、忍耐、执著。
恒,一个人无论求学问还是做事情,都要有一种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
恬,是指物质上的追求少一点,精神上的追求上才会多一点。
诚,待人处事应该以诚相见,襟怀坦荡,不能自欺欺人。
勇,治学道路以至整个人生道路从来不是平坦的,这就需要有进取的精神。
”朱光潜生平最景仰两个人,一个是陶潜,一个是和他只有一面之缘的弘一法师。
他一生奉行的座右铭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因做“入世”的事业,他有儒家兼济天下、学以致用的热肠,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志。
因有“出世”的精神,他深得道家超然物表、虚静无为的精髓,具足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神采。
不管是风平浪静之时,还是黑云压城之日,他始终锲而不舍,孜孜以求。
朱光潜认为,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是洞察人生价值的前提。
常人困于饮食男女、功名利禄的营求,心地昏浊,难以清明。
一个欲望满足了,另一个欲望又接踵而至。
因此,要善于在有限的世界中做一个自由的人。
有了这个本领,朝外可以看出世相的庄严,朝内可以看出人心的伟大。
不仅如此,我们还能创造出庄严的世相、伟大的人心。
发从朱光潜看第一次美学大讨论【精选】从朱光潜看第一次美学大讨论内容摘要: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发生了第一次美学大讨论,对中国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次美学大讨论意义重大:不仅可以看作是新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而且对整个二十世纪后期美学的发展有学术定性作用。
关键词: 美学大讨论朱光潜美学思想中国美学思想一、美学大讨论的背景众所周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发生了第一次美学大讨论。
早在二十世纪初西方的“美学”就被介绍到中国,由于封建主义的阻挠,西方美学思想的传播受到极大阻碍。
随着美学思想的发展和各种政治力量在中国舞台上的活跃,思想界开始形成文艺思潮进行思想启蒙,改造愚昧落后的国民精神。
这股思潮不断地冲击着旧有的思想体系,为他们接受新思想作了准备。
实际上,这场美学大讨论并不是中国的首创。
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前苏联美学界就开展了一场美学大讨论,美学家们围绕“是否需要建立和如何建立马克思主义美学”两个基本问题展开讨论,并且深刻探讨了美本质问题。
苏联的这场美学大讨论无疑对中国美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1956之前中国就出现了美学讨论的倾向。
建国前,蔡仪写了《朱光潜论》对朱光潜的美学观点进行批判,这可以看作是美学大讨论的前奏和暗示。
这次讨论开始于1956年是与国家的意识形态密切相关的。
1951年,周恩来做了《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的报告,之后中共中央也发出了思想改造的命令。
这次思想改造运动主要是针对一些高级知识分子,要求在高级知识分子中间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肃清他们头脑中迂腐的、非马克思主义的观念。
这场思想改造运动可以看作是新中国国家意识形态的一次除旧布新。
与此相配合,1956年四月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一方针得到了文艺界与艺术界纷纷响应。
发生在1956年的美学大讨论则是这一方针的具体体现。
二、朱光潜早期美学思想及大讨论的开始朱光潜在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讨论中甚至是在我国美学的发展史上都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1页 征服与遁逃——朱光潜喜剧美学思想初论 本世纪初至30年代,注重人的研究,尤其是注重人的心理研究一直是中国现代喜剧美学思想史上的主导倾向。这种倾向,始自王国维,成熟于朱光潜。后者作为这一学术径路的集大成者,其实际影响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是很大的。 多年来,朱光潜在悲剧理论方面的建树,学术界几乎尽人皆知;但是他对中国喜剧理论的贡献,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有鉴于此,我们今天有理由去重视对于朱光潜喜剧美学思想的梳理和研究。 喜剧的美感本质论 朱光潜实际上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切入喜剧美学领域的。他的喜剧观最初比较集中地体现在《文艺心理学》一书的第17章——《笑与喜剧》当中。该章曾作为单篇论文在国内发表,被认为是中国戏剧理论史上的“第一篇重要的喜剧理论文章”①。文章首次向国内学人比较全面、准确地评价了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霍布士、康德、叔本华、柏格森、斯宾塞、立普斯和弗洛伊德等人的喜剧学说。在比较诸家学说同异短长的过程中,朱光潜建立了自己的喜剧理论基础——喜剧的美感本质论。 在《文艺心理学》中,朱光潜对伊斯特曼(Max Eastman)的学说给予了更多的好评。他认为:伊斯特曼的“笑为快乐的表现说”是“和常识相符合的”,而且“可以补救霍布士和柏格森两说的欠缺”;“至于他和杜嘉、萨利诸人所共同主张的‘游戏说’,也可以包涵‘自由说’而却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2页 可以免去‘自由说’的弱点,在近代各家学说之中可以说是最合理的”2。伊斯特曼1922年曾写有著名的《诙谐意识》一书。他在麦独孤的本能定义基础上,将“诙谐”(Humour)看作是人的一种本能。朱光潜显然同意这个看法。于是,他在《文艺心理学》当中借伊斯特曼之口指出:人们总是竭精殚虑地去追求世事的恰如人意,到世事尽不如人意的时候,人们则会本能地说“好,我就在失意事中寻乐趣罢!”(1卷,第469页)。到后来写作《诗论》的时候,朱光潜干脆把“谐趣”理解为人类的一种“最原始的普遍的美感活动”(3卷,第27页)。从人类的这种本能的诙谐出发,朱光潜对喜剧的“游戏”性质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朱光潜批评柏格森的喜剧学说,说它的错误之一就在没有顾及到笑的游戏性质;他对喜剧性讽刺和讥嘲的界定是“以游戏的口吻进改正的警告”(1卷,第476页);他甚至将这种游戏性当作区分喜剧性和非喜剧性讥刺的界碑,认为后者既然“没有开玩笑的意味”,因而也就算不上喜剧性的艺术(3卷,第29页);他对“谐趣”(Sense of Humour)的定义性解释是:“以游戏态度,把人事和物态的丑拙鄙陋和乖讹当作一种有趣的意象去欣赏”;他甚至断言:“凡是游戏都带有谐趣,凡是谐趣也都带有游戏”(3卷,第27页)。可见,“游戏”在朱光潜喜剧观中已经占据了中心的位置,被赋予了一种本体性的意义。朱光潜之所以如此青睐“游戏”,同他的“形象直觉”理论有关。按照他的理解,美感经验既然建立在形象直觉的基础上,就必然要净化实用目的,并和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喜剧既然以丑为对象,这一点对于喜剧来说,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3页 意义也就尤其重要。 在朱光潜的理论体系中,喜剧的主要对象有三:一是“容貌的丑拙”,二是“品格的亏缺”,三是“人事的乖讹”。而不管是其中哪一种,在现实生活中,都会引起人们的伦理性或实用性反应,造成某种痛感,从而对人产生某种压迫或限制,使人们在有限和缺失当中感到不自由。而人类的天性却要求能够自由地活动,这也正是生命的本质。一方面是现实生活的缺失、有限和不自由,另一方面人类又要追求圆满、无限和自由。那么,靠什么去调整其间的矛盾呢?朱光潜的回答是:靠“游戏的态度”。在朱光潜看来,游戏和幻想一样具有一种特殊的弥补功能,即它可以“拿意造世界来弥补现实世界的缺陷”(1卷,第376页)。在这个“意造世界”中,人的伦理感和现实感被消解,人获得了他渴望得到的自由。当人们把笑的实用目的丢开的时候,他们面对失意的事情才能做到“一笑置之”,才能把人事和物态的丑拙、鄙陋和乖讹当作一种有趣的意象去欣赏,从而将痛感化为快感,“在丑中见出美,在失意中见出安慰,在哀怨中见出欢欣”(3卷,第30页),并最终使“嬉笑和诙谐的情感成为一种真正的美感”(1卷,第470页)。在这里,朱光潜实际上已经将本能的欢乐表现说、游戏说、自由说以及弗洛伊德的“移除压抑”说有机地融合到了一起。 当然,朱光潜并没有否认笑(这里主要是指和喜剧相联系的作为艺术的笑)和游戏之间的区别。他认为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社会性的有无和多寡上,他说:“笑是一种社会的活动”;“喜剧家大半在无意识中都明白这些笑的来源,把它们利用在舞台上面,所以懂得日常生活中的笑,
浅析朱光潜悲剧美学思想作者:杨晶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8期摘要:朱光潜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他终生致力于美学的研究工作,其所著的《悲剧心理学》一书,对我国的悲剧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讨论了朱光潜悲剧美学思想的来源,其次对朱光潜的悲剧美学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概括和总结,最后对朱光潜的悲剧美学思想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朱光潜;悲剧美学;美学思想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4-0273-02朱光潜是我国最著名的美学家之一,他的美学思想和理论对我国进现代美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他的一生撰写了许多美学方面的书籍,代表作有:《悲剧心理学》、《美学和中国美术史》、《变态心理学派别》、《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等。
他为我国美学理论的完善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朱光潜美学思想的来源要想研究朱光潜的悲剧美学思想,就要知道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从何而来,通过对《悲剧心理学》一书的研究发现,他的悲剧理论来源于西方悲剧理论,但他并不是一味全盘接受西方美学理论,而是在批判中继承,并结合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从而创造出自己的悲剧美学思想。
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是世界悲剧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他的悲剧思想对后世许多哲学家产生了巨大影响,朱光潜也不例外。
对朱光潜影响最大的就是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论”。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具有净化人心的作用,悲剧可以消除怜悯和恐惧这两种情感中让人痛苦的部分,从而使人的心情得到放松,达到净化作用。
朱光潜批判的接受了这种看法,他认为,悲剧可以缓和一个人的情绪,让人们合理的宣泄怜悯和恐惧这些负面情绪。
但是悲剧只能缓和这些情绪,却达不能净化它们。
(二)黑格尔黑格尔是世界哲学史上的标志性人物,他的辩证法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他将辩证法引入悲剧理论之中,提出“戏剧冲突论”。
就是在特定的情境下,人物的性格会受到对立的、分裂的两种普遍力量的影响,至于这两种普遍力量是什么,需要和实际情境相结合。
融会中西的美学开拓:朱光潜ﻭﻭﻭ融会中西的美学开拓:朱光潜近百年来,文艺理论和美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中西碰撞激烈,古今沟通频仍.从“五四”前后的中西文化异同优劣之争,到这些年文论现代转换的讨论,无不涉及“中西古今"问题。
实质上,“中与西"和“古与今”两对矛盾,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交叉重叠的。
许多“古与今”的差异和对立,其实主要由“中与西”的矛盾冲突造成.近现代文艺理论史和美学史上诸多“古与今”的争辩,都和“中与西”的论战密切相关并相互交织,甚至不少“古与今”的问题可以归并和纳入到“中与西”问题的大框架之中。
就此而言,如何把握中西矛盾的冲突和转化,可谓是近百年来文艺理论和美学(乃至整个文化)的核心问题之一。
对于这一问题,长期以来众多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从各自的学术观点和立场出发,对如何处理中西文艺理论和中西美学的关系问题,做了积极的探讨和研究。
一代美学朱光潜的前期著述,1如《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谈文学》等,就在这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本文尝试以朱光潜的前期代表作《文艺心理学》(1936年开明书店首版)为例,分析其美学观的生成逻辑和内在构成,考察他在融会中西美学思想成果进行自己学术开拓方面取得的经验,以对我们在新世纪里建设和现代美学有所启示和帮助.一、直觉说与静观自得ﻭ“直觉说”是朱光潜前期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石。
《文艺心理学》20余万言,涉猎美学和文艺理论中许多重要问题,其核心是对“美感经验”的分析。
他认为所谓美感经验,“就是我们在欣赏自然美或艺术美时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最基本的特点,就是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所说的“形象的直觉”.朱光潜正是在对“形象的直觉”的探讨中,确立了自己前期美学思想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那么,朱光潜是怎样阐释克罗齐的“形象直觉说”的呢?不论是在艺术中或自然中,如果一个事物你觉得美,它都能在你心中呈现出一种具体情境或一幅有趣的画面,而你的心眼在欣赏的霎时,必定被这种情境或画面所霸占,使你聚精会神地领略它的情趣和意味,以至把它以外的其他事项都暂时忘去.这种在欣赏艺术美和自然美时的心理活动,就是美感经验。
朱光潜美学思想探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朱先生美学思想的渊源、形成与特色的分析,研究朱光潜的美学创造与学术贡献,以及其美学思想对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朱光潜;美学思想
朱光潜先生是中国美学的开拓者之一,为中国现当代美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中国美学从古典向现代转型的特殊时期他准确把握了中西方思维差异,并在东西方美学思维的比照中明确了中国现当代美学发展的方向。
1 朱光潜美学思想的渊源
朱光潜研究的学术对象大多是西方美学,可以说,他是西方美学在中国的阐扬者。
中国传统文化对朱光潜的影响是潜在的、深层的,传统的审美趣味对于他来说是根深蒂固的。
朱光潜所处的学术环境是中西文化交融的起始阶段,所以他介绍和研究西方美学的相关内容方面倍受瞩目。
朱光潜虽然是以西方美学介绍者的身份出现于学术界的,但他也是在有了较为深厚的传统学术基础时才开始接触西学的。
他对传统美学观点的引用不像对西方美学那样完整,对于传统美学的影响朱光潜先生晚年自己也承认到:“可以说,我的美学观点,是在中国儒家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再吸收西方的美学观点而形成的。
”
2 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形成
朱光潜的学术之路从文学开始,之后转向心理学、哲学,他曾
说:“因为欢喜文学,我被逼到研究批评的标准、艺术与人生、艺术与自然、内容与形式、语文与思想诸问题;因为欢喜心理学,我被逼到研究想象与情感的关系、创造和欣赏的心理活动以及趣味上的个别的差异;因为欢喜哲学,我被逼到研究康德、黑格尔和克罗齐诸人讨论美学的著作。
这样一来,美学便成为我所欢喜的几种学问的联络线索了。
”
朱光潜的美学著述总是与文学、心理学、哲学密不可分,学生时代就出版了《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克罗齐哲学述评》等学术著作;60年代撰写了《西方美学史》,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
《文艺心理学》也是极具代表性的著作,分析了美感经验的特征。
朱光潜美学著述中还有他翻译的西方美学著作,开始从事翻译工作时,美学在中国仍然是一门新兴学科,朱光潜依靠自己精湛的英语、法语、德语水平和深厚的学术素养,翻译了克罗齐的《美学原理》、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莱辛的《拉奥孔》、黑格尔的《美学》3卷等西方经典美学名著,系统地介绍了西方近现代美学思潮与流派,晚年他还重译了马克思《手稿》的片断,并译介了维柯的《新科学》。
朱光潜系统、全面地将西方美学引进中国,为国人了解西方美学的思想、方法、模式等提供了理论资源,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视野,并且在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与中国传统美学相结合的美学理论。
3 朱光潜美学思想的特征
1)“兼收并蓄”和中西兼融的美学理论特色
朱光潜能够包容各种美学观点,他早期对心理学感兴趣,早期的著作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阐述他所接受的西方美学观点。
朱光潜一方面向国内大量介绍西方美学成果,用具有现代理论形态的西方美学概念来阐释中国传统美学观念和艺术现象,从那些原本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新的价值、新的意义。
这种对传统的闲释,实际上使传统获得了新的生命。
另一方面,他又用中国传统美学观念检验西方美学中一些重要观念,发见其独特价值。
任何一种外来文化,必须与本土文化传统具有某种价值契合性,才能从本土文化中找到其生长点,而西方美学理论能在中国美学传统中得到回应的恰恰是被证明是两种文化交融、生长的接合点。
这种中西比较、互补的理论建构方式,使他获得了对西方学术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超越,使他能站在中西文化的交汇点上,吐纳两种文化,从而进入更深一层的文化交融的领域,并在完成新的美学建构。
2)朱光潜美学思想的核心——直觉、超脱观念
超脱观念在朱光潜早期文化思想中主要表现为一种人生态度,但同时也是一种审美态度。
他以超脱观念为思想背景去看尼采,他带着超脱观再去看康德、克罗齐的美学,他以康德“无所为而为地观照”为出发点,以克罗齐直觉说为理论核心,吸收布洛的“心理距禹说”和立普斯的“移情说”,构成了其美学理论的塞本框架。
对他影响最大的是直觉说、距离说、移情说,特别是克罗齐的直觉说。
关于美,他的基本理论是: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美感经验中我和物的关系是:我的情趣和物的姿态交感共鸣,才见出美的形象。
美感一不带意志欲念,有异于实用态度,二不带抽象思考,有异于科学态度。
3)“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美学框架
什么是美呢?他说:“依我们看,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
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
形象属物而却不完全属于物,直觉属我却又不完全属于我。
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一二者缺一都不能出现美。
”他认为美既是客观,也是主观;美既在物,也在心。
只有物我交流之后,才生美感,才有美。
归根到底,物的美与不美,还是取决于人的情感。
美感产生美,没有美感就没有美。
美是主观情感作用的结果。
这既不同于客观说,也有别于实践说,他是独立的一派。
“美是主客观的统一”,是一个不断变化、生成,不断有新内容充实的命题,展现了朱光潜努力突破西方的认识论,整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以及西方美学的积极成果,建立新型美学系统的历程。
4)人文的、发展的美学
朱光潜认为美学是研究人文的科学,是科学的人、美感的人、伦理的人的统一。
因此,它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
朱光潜把中国传统以伦理为本位的人文精神很好地和艺术结合在一起,提出了“人生艺术化”。
朱光潜的美学观是发展的。
在这探索和追求的全过程中,他对自己的观点,有所坚持,有所修正。
他起初接受克罗齐,后来又对克罗齐批判;他起初回避马克思主义,到晚年却潜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
在有条件地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后,他拓宽了自己的美学研究领域,并加强了实践性。
这也是他后期将维柯“人类历史是人类自己创造”这一观点和马克思的实践观以及中国传统“知行合一”观统合在一起的理论架构。
4 结语
朱光潜的美学思想是现代文学思潮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反过来,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又使现代文学思潮呈现出多样性,在学术研究中既保持了对基本理论的探索,又坚持了对具体问题的微观分析,符合现代美学深入发展的要求。
促进当代美学的发展,丰富了对生活、对社会、对历史的观照。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朱光潜选集[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
[2]劳承万.朱光潜美学论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3]符根宁,包妍,朱光潜,宗白华.“意境”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5).
[5]原灵旺.朱光潜早期美学思想发展轨迹[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2).
[6]廖建平.朱光潜的人生艺术化思想[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04).
[责任编辑:周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