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和价值(2)
- 格式:ppt
- 大小:8.02 MB
- 文档页数:77
第一章商品1、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
这种需要的性质如何,例如是由胃产生还是由幻想产生,是与问题无关的。
这里的问题也不在于物怎样来满足人的需要,是作为生活资料即消费品来直接满足,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来间接满足。
现代庸俗经济学用“效用”来解释这种需要和满足,试图从根本上否定价值学说(这个学说是由马克思之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提出的,马克思进行了继承),并以此来否定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
每一种有用物,如铁、纸等等,都可以从质和量两个角度来考察。
每一种这样的物都是许多属性的总和,因此可以在不同的方面有用。
发现这些不同的方面,从而发现物的多种使用方式,是历史的事情。
【“物都有内在的长处<这是巴尔本用来表示使用价值的专门用语>,这种长处在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如磁石吸铁的长处就是如此。
”(尼古拉·巴尔本《新币轻铸论。
答洛克先生关于提高货币价值的意见》1969年伦敦版第6页)磁石吸铁的属性只是在通过它发现了磁极性以后才成为有用的。
】为有用物的量找到社会尺度,也是这样。
商品尺度之所以不同,部分是由于被计量的物的性质不同,部分是由于约定俗成。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任何物的自然worth[价值]都在于它能满足必要的需要,或者给人类生活带来方便。
”(约翰·洛克《论降低利息的后果》(1691年),载于《约翰·洛克著作集》1777年伦敦版第2卷第28页)在十七世纪,我们还常常看到英国著作家用《worth》表示使用价值,用《value》表示交换价值;这完全符合英语的精神,英语喜欢用日耳曼语源的词表示直接的东西,用罗马语源的词表示被反射的东西。
】但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后习题第二章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1.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不同商品之所以能够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换,是因为这两种商品具有同等的效用。
商品的效用越大,交换价值也就越大;效用越小,交换价值也就越小。
这一观点对吗?答:题中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1)商品具有的效用即商品的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具有的效用,即能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属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质上各不相同,因而在量上是难以比较的。
(2)不同商品能够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换,是因为他们都是人类劳动产品,都凝结着一定数量的人类劳动。
其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两种根本不同的使用价值之所以能够交换,这是由于它们存在着某种共同的东西,即它们都是人类劳动的产品,都凝结着一定数量的人类劳动。
(3)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在质上各不相同,因而在量上是难以比较的。
但是,商品作为价值,却是在质上相同,在量上可以比较的,从而使不同的商品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交换。
商品交换的比例取决于商品价值的大小。
(4)商品作为价值,在质上相同,在量上也是可以比较的,从而使不同的商品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交换。
商品交换的比例取决于商品价值的大小,而不是商品具有的同等效用。
2.“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一切劳动产品都具有价值”,这一论断能成立吗?答:该论断不成立,具体分析如下:(1)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成立的。
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或价值的实体。
作为一个历史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耗费量和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
(2)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是没有价值的,因而也就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仅仅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的物品,也不是商品。
(3)并非一切劳动产品都具有价值。
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最基本的两个因素,它们共同决定了商品在市场上的地位和占有率。
首先,使用价值是指商品可以满足人们需求的能力。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人们购买商品的最主要原因,也是商品能够在市场上存在的基础。
商品的使用价值可以体现在不同方面,如商品的功能、性能、质量、耐用性等。
比如说,一台手机的使用价值可以通过它的通信功能、网络连接功能、娱乐功能等来衡量。
如果一款商品的使用价值越高,那么它对消费者来说就越有吸引力,消费者愿意为其付出更高的价格。
其次,价值是指商品在市场上的交换能力。
价值是商品能够在市场上被交换和流通的基础。
商品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商品的价格。
价值是由供需关系、稀缺性、生产成本等多个因素共同决定的。
供需关系是指市场上商品的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状态,当供需关系失衡时,商品的价值也会相应发生变化。
稀缺性是指商品的数量相对较少,而需求却较大,从而使得商品具有一定的价值。
生产成本是指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和成本,包括原材料、劳动力、设备、研发费用等。
生产成本越高,商品的价值也就越高。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并不总是完全一致的。
有些商品可能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但是市场价值却很低。
这可能是因为市场上类似的商品较多,供过于求;或者是因为生产成本过高,超过了消费者对该商品的支付意愿。
相反,有些商品可能使用价值较低,但是由于稀缺性或其他因素导致其市场价值较高。
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往往是受到商品稀缺性和市场信息的影响,愿意为其支付较高的价格。
高一政治商品经济练习题及答案练习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点,在学习高一政治商品经济内容时也不例外,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一政治商品经济练习题,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政治商品经济练习题一、选择题1. 商品生产者想方设法提高产品质量,更新产品品种,这种做法的最终目的是A. 为了消费者的需要B. 为实现商品的价值C. 取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D. 适应追逐市场变化的需要2. 人民币在人们的日常经济生活中,发挥着①流通手段的职能②支付手段的职能③贮藏手段的职能④世界货币的职能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②D. ①3. 小张在某超市购物,选购了18元零7分钱的商品。
当时她身上恰好有7张1分的纸币,于是在付账时就递给收银员20元人民币和7张1分的人民币纸币。
不料,收银员怎么也不肯收这7分纸币,双方还发生争执。
最后在小张的坚持下,收银员还是收下了这7分纸币。
这是因为,1分纸币与其他人民币同样A. 是商品流通的产物B. 用来衡量商品的价值C. 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D. 有法律强制通行力4. 在计算机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日本东芝、索尼等名牌依然昂贵。
有人由此得出结论:商品的价格是由质量决定的。
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A. 否定了供求关系影响价格B. 否定了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C. 否定了使用价值决定价格D. 否定了劳动生产率影响价格5. 2005年6月2日,康佳再度率先发力,在国美、苏宁、永乐、易好家等各大商场掀起了平板彩电降价风暴,7折起销售,最高降幅达10 000元。
从15英寸到50英寸,总体降幅达30%。
平板彩电的降价从根本上说,是因为A. 某些平板彩电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B. 平板彩电行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C. 平板彩电在目前还供不应求D. 平板彩电的个别劳动时间降低6. 下面是某地鞋厂出现的三种情况:①某鞋厂劳动生产率率先提高,该行业劳动生产率未变;②制鞋行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某鞋厂劳动生产率未变;③某鞋厂与本行业劳动生产率同等程度地提高。
一.商品的交换价值1. 含义: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是商品能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
例如,1只绵羊同2把斧子或50斤大米相交换,这2把斧子或50斤大米就是1只绵羊的交换价值。
两种商品经常按照一定的比例互相交换。
两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比例会随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同,一种商品又可以同许多种商品相交换,从而形成一系列交换价值。
如1只绵羊还可同x量布、y量食盐、z量黄金等相交换,x量布、y量食盐、z量黄金都是1只绵羊的交换价值。
任何商品都有价值,但商品的价值是不能自我表现出来的,必须通过交换,由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也就是说,要交换,就要进行比较,必然会有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的大小由价值决定。
简而言之,就是交换中产品价值之间的关系或比例2.交换价值(2b/1a):交换价值是交换中产品价值与产品价值之间的关系或比例。
3.商品价值与交换价值、使用价值(1)联系:使用价值就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或关系。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区别: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不同的、矛盾的,首先,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其次,使用价值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经济的范畴。
再次,使用价值的存在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最后,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是为了获取价值,不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商品消费者是为了获取使用价值。
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解决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3)关系:任何商品都有价值。
价值通过不同的使用价值形式表现出来。
交换价值本质上属于使用价值范畴,它是商品特殊的使用价值。
交换价值具有二重性。
《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说明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一解释下列名词1 所有制①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②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
作为所有者,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处置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
占有,是一种有条件的归属关系,即占有者不能任意处置占有的生产资料(如不能售卖)。
支配是指对生产资料的处置和管理,它由所有和占有决定。
使用是指人的劳动对生产资料的直接作用,是人们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
③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2 所有权①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该物。
②所有权作为经济用语是指人们占有某物并据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
③所有制性质决定了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而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
3 产权①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整合。
②产权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四权”: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
③产权的基本特征有:⑴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⑵是权利束而不是某项权利;⑶具有排他性、可转让性和收益性。
4 产权制度①产权制度是关于产权界定、保护、运营等的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称。
②产权制度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所有者、使用者、经营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其经济的约束关系。
③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特征是:两权分离。
5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①在政治经济学中对经济制度有两种规定:一是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
它反映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
当今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从本质上分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两类。
二是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竞争与合作的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
这两种制度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但前一种制度与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直接联系,是一种深层次的生产关系;而后一种制度是一种表层次的生产关系,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