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词汇对比
- 格式:ppt
- 大小:660.00 KB
- 文档页数:25
汉日通用个体量词“个”与“個”的比较研究以中日两国通用个体量词“个”与“個”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比分析了两者在语源、形态等方面的异同。
“个”与“個”在事物的认知意义方面存在共性,但在构词以及各自的使用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差异。
标签:“个”与“個” 语源词法形态语义一、引言汉语在形态上属于孤立语,日语属黏着语;汉语的基本语序是“SVO”,日语的基本语序是“SOV”。
由于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在量词的认识上也具有共性,因此开展中日两国量词的对比研究是切实可行的,且具有语言类型学的意义。
关于量词汉日对比的研究应首推《日華両語の数詞の機能》(渡边实,1953),该书中提到了汉日量词各自的属性、功能等内容。
国内的研究中,崔崟以中日两国小学国语教材中的量词为考察对象,在系统调查后写成《中日两国语言中的量词》(1989);陈绂的《汉日量词的比较研究——谈对日汉语量词教学的特点与方法》(1999),突破性地将汉日量词对比研究导入到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中去;肖蓉(2007)从个体量词入手,更加细致地分析了汉日个体量词的异同。
汉日量词的整体对比研究方兴未艾,但对于个体量词的单独对比研究可谓少之又少,故本文希望通过汉日通用个体量词“个”与“個”的对比研究,进一步深化汉日量词的整体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辞典调查与语料库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辞典选用了《现代汉语八百词》《新世纪日汉双解大词典》等,语料库选用了CCL语料库(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
二、汉语量词“个”与日语量“個”的语源(一)汉语量词“个”的语源游汝杰(1985)提出汉语中几乎所有量词的语源都是可考的,唯“个”字不可考。
对此目前存在两种主要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个”的本义为“竹的枝干部分”,后在此基础上衍生出量词的用法;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个”的本义是住房名,继而出现了其他用法。
颜师古注《汉书》:“个读曰箇。
箇,枚也。
”《说文段注》:“‘箇’或作‘个’,半竹也。
中日拟声拟态词对照作者:毛蕊来源:《青年时代》2020年第02期摘要:拟声词能生动地描摹出动物或人等发出声音,以及自然界中,生物或物体所发出的各种各样的声音。
拟态词不仅可以用于描写动作神态,还可以表达感觉感受。
拟声拟态词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与其他词汇相比更能传达出说话者的感受,引起对方共鸣。
不仅在日常交流中,漫画作品、新闻报纸以及广告宣传等领域也越来越多地使用拟声拟态词,成为日语的一大特色。
汉语也存在拟声拟态词,并称之“象声词”。
中日拟声拟态词虽有相通之处,但由于各自语言体系不同,而且日语拟声拟态词数量远远超过汉语,因此给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和从事翻译的工作者带来困扰。
本文将从词汇构造、句法功能两个方面对比研究中日拟声拟态词的异同,并考察几种日语拟声拟态词的汉译形式,帮助日语学习者进一步了解和把握日语拟声拟态词。
关键词:中日拟声拟态词;词汇构造;句法功能;汉译形式一、词汇构成实际上,日语中的拟态词有一部分来自古代汉语,如茫茫,但现在日语母语者对是否来自汉语的意识越来越淡薄。
日本根据自身语言特点和民族特征,丰富和壮大了拟声拟态词,因此本文考察对象定为中日两国现代拟声拟态词。
汉语是表意型文字,一个字代表一个音节;日语是表音型文字,一个假名代表一拍。
因此本文将不同的词汇构成要素分别用字母A、B、C、D表示一个音节或一拍。
(一)汉语的“象声词”根据音节数的不同,吴川(2005)将象声词分为4类,整理如下。
音节1:A型-当,咚,呼。
音节2:AA型-咚咚,嗡嗡;AB型-哗啦,扑。
音节3:AAB型-咚咚锵,叮叮当;ABB型-哗啦啦,咕噜噜。
音节4:ABBB型-轰隆隆隆;AABB型-噼噼啪啪;ABAB型-吧嗒吧嗒;A里(哩)AB型-哇哩哇啦;A里(哩)BC型-叽里咕噜;ABCB型-噼嗒啪嗒;ABCD型-丁零当啷。
汉语中A型、AA型和AB型拟声拟态词所占比例最多,是汉语拟声拟态词的基本型。
其他形式均可看作是基本型的变形。
中日同形异义词参考文献引言:中日两国是邻国,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然而,由于中日两国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中日之间存在许多同形异义词,这给双方的交流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为了更好地促进中日两国之间的交流与理解,研究中日同形异义词的文献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中日同形异义词的研究进行回顾总结,并介绍一些相关的参考文献。
一、中日同形异义词研究综述中日两国历史悠久,语言相似,因此有许多同形义词。
中日同形异义词研究的目的是解决交流中的歧义问题,促进两国之间的互通。
在中日同形异义词研究的早期阶段,主要集中在对比中日两国词汇的异同,探讨同形异义词的比较语言学特征。
随着交流的增加,中日同形异义词的研究也逐渐深入到语义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等多个领域。
二、1. 《中日交流中的同形异义词研究》该文献是由赵永刚教授撰写的一篇综述文章,对中日同形异义词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和总结。
文章对中日交流中的同形异义词进行了分类和分析,探讨了造成同形异义词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该文献可以作为中日同形异义词研究领域的基础参考。
2. 《中日同形异义词研究综述》该文献由李明同学撰写,从语义学角度对中日同形异义词进行了研究。
文章详细对比了中日两国的同形异义词,探讨了其中的语义差异,并分析了不同语境下的用法。
该文献对于中日交流中的歧义问题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3. 《中日同形异义词的社会文化研究》该文献由王晓敏教授撰写,主要从社会文化角度对中日同形异义词进行了研究。
文章分析了中日两国在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差异,解释了同形异义词在交流中可能产生的误解,提出了相应的文化适应策略。
该文献有助于加深对中日同形异义词背后的文化因素的理解。
4. 《中日同形异义词在旅游领域的应用研究》该文献由张琳同学撰写,对中日同形异义词在旅游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文章分析了中日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同形异义词问题,并提出了旅游工作者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该文献有助于提高中日旅游交流的质量和效率。
中日同形同义词的对照研究关键词:同形同义词;形容动词;词性研究目的与意义中日两国自古以来交流频繁,中日语言也在这个过程中相互影响。
因此对中日语言,特别是对中日词汇的对比研究一直以来都是日语研究的热点,并已取得众多成果。
例如,在语构成方面,彭广陆(2009)中将“改建”—「改築」、“窃听”—「盗聴」这样的形态类似、意思相对应的中日词语称为中日同素语,并以中日同素语为对象进行考察。
邵艳红(2010)从《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中抽取783例三字词,从『『明六雑誌』中抽取三字词748例,以抽取的三字词为研究对象,从形成过程、词性、语构成等方面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
在个别语为对象的对照研究方面,吴夫迎(2017)以“牺牲”和「犠牲」为研究对象,从语义特征、语法特征、含蓄特征三方面进行考察。
笔者通过在知网以“中日词汇对比”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其结果发现中日同形词的对比研究篇数最多。
但在知网用“中日同形词”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时发现以中日同形词的研究中以同形异义词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最多,其次是同形类义词,以同形同义词为研究对象的相关研究最少。
但对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来说,汉字词的习得易受到母语干涉的影响。
同形同义词虽然意思相同,但是在词性、色彩,搭配等方面存在不同。
同形异议词的显著差异不同这样的差异反而难以掌握,更易出错。
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对同形同义词进行了考察。
李(2012)中指出在日语教学基本词汇中与汉语完全同形的形容动词占多数。
而形容动词本身具有特殊性,因此二字形容动词与与其相对应的汉语词的对照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熊,玉冈(2014)中以自制语料库的1383个二字汉字词为对象,将日汉同形二字汉字词的品词的对应关系分为5类。
分别为①日汉词性完全相同;②日语词性多于汉语;③日汉词性完全不同;④汉语的词性多于日语;⑤日汉词性各有不同。
其中,第一类同形语数量最多,为57.99%。
本文以二字汉字形容动词为研究对象,考察形容动词与其相对应的汉语词的词性对照关系。
中日同形词“头”、“首”的对照研究【摘要】中日两种语言中关于“头”和“首”的表现很多。
但是,虽然用同样的汉字标记,所包含的意思却有所不同。
“头”和“首”不仅仅用来表示身体部位,由此还衍生出了很多不同的含义。
本论文着眼于汉语和日语中“头”和“首”的构成要素,分析其形成过程。
本论文考察了中日两种语言中“头”和“首”的各种用法,以及分析中日两种语言中经常出现的与“头”“首”相关的表现形式的特征。
通过以上的对照研究,总结出“头”和“首”的异同点。
【关键词】头;首;中日;对照研究;异同0.引言中日语言对照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方法是,通过对照翻译来分析两种语言的的异同点。
对照翻译就是一种语言表现译成其他语言时应该如何进行清晰准确的翻译。
多种语言对照研究与单个语言研究是语言研究的两种形式。
对照研究和个别研究相比,不仅能准确地指出语言本质的问题点,还能使各个语言中所具备的统一性以及含义性特征更加清晰。
本论文,以中日两种语言中的“头”和“首”为例进行考察分析,运用语言对照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义项扩展模型”。
分清不同的义项扩展的结构,更加明确地指出两种语言在统语构造和意思构造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中日两种语言的“头”的异同点本节就中日“头”的共同表现以及各自所特有的表现进行论述。
“头”和「頭」的义项扩展关系。
汉语的“头”和日语的「頭」分别有各自的意思范畴,不同的词典对其有不同的解释分类。
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中日大辞典』、『大辞泉』、『中国語大辞典』的分类为参考,对“头”和「頭」的例句进行总结,得到以下分类。
汉语的“头”的义项范畴。
(1)[名]头。
头部/头顶/头骨。
(2)头发、理发的方法。
平头/梳头/分头。
(3)[名] 物体的头以及前端。
笔头/中间粗,两头细(4)[名] 事情的开始,以及结束。
话头/到头(5)[名] 物品剩余的部分。
烟头/布头/粉笔头(6)顺序的起始。
第一的、最好的、最大的。
头车/头等/头筹(7)[名] 首领、头子。
中日同形异义词的比较与分析作者:毛敏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4年第09期[摘要] 众所周知,在中日两千多年的交流史中,作为文化交流的根基,两国的语言也在不断地交流,发展。
由于某些限制因素,某些词汇在交流中只保留了词形,词义以及词性等发生了变化,产生了中日同形异义词。
同形异义词的存在从某种程度上说阻碍了中日两国深入的理解与交流,因此对其进一步地研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以及紧迫性。
[关键词] 蝇;同形异义词;词性;误用一、研究对象的选择关于中日同形词的先行研究不胜枚举,但大部分研究在比较中日同形异义词时都一致地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某些词进行对比分析,如“手纸”、“勉强”等,这些词汇的挑选往往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缺乏普遍意义。
因此本文选取了某篇文学作品中的二字汉语作为研究对象,从更为真实的角度探讨中日同形词。
关于中日同形词的研究,先行研究数不胜数,分类方法也五花八门。
根据早稻田大学语言学研究所出版的『中国語と対応する漢語』(《与中文相对应的汉语》)一书所述,中日同形词的分类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同形同义词,同形类义词和同形异义词。
①同形同义词顾名思义即是在中日两国的汉字中,词形相同并且词义也相同的词汇。
词形相同,而词义相近或有略微差异的则被称为同形类义词。
而最容易产生误解,误用的便是同形异义词。
两个词汇虽然外形完全相同,但意义却迥然有别。
这也是同形词研究领域中的一项重要的课题。
而之所以着眼于二字汉语词汇,是因为无论是在中文还是日语中,二字汉语皆为最为常见的词汇。
二字汉语与其他各类的词基组合便产生了三字,四字乃至五字汉语词汇,因此可以说二字汉语是研究词汇的基础所在。
根据日本国语国立研究所进行的“中学教科书的词汇调查”的结果,在使用频率最高的998个词中,汉字词汇占到了403个。
而在这些汉字词汇中,二字汉语的数量高达327个,占到了总数的80%左右。
②日本大正13年,即1924年,《文艺时代》创刊,横光利一、川端康成等新进作家以此刊为据点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学创作。
常用日语词典介绍及对比初级水平适用日语辞典介绍:1.《精选日汉汉日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本词典优点在于其小巧轻便,可以随身携带。
特别推荐给初学者。
该词典采取了日汉、汉日合编的形式,有汉语词条和汉语释义加繁体字体和汉语拼音。
日汉是以50音作为索引和编排顺序,汉日以拼音作为索引和编排顺序。
新版补充了新词,增补了例句。
删除了某些生僻词和已经基本不用的词意。
日语释义和日语例句里读音较难的汉字加注假名,并在释义、读音、翻译上适当加注语法、用法、搭配关系、词义辨析,有些还附加成语、熟语,以便扩展学习。
2.《新日汉辞典》(辽宁人民出版社)该辞典由大连外国语学院《新日汉辞典》编写组编写,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
目前已经更新至第30多版,在北方的认可度很高。
该辞典收录6万余词条。
书末附有《汉字音训读法》等13项附录。
正文按50音图顺序排列。
如果是中国普通的日语学习者用这一本来查询日语单词意思和用法,基本上就够了。
可惜的是没有标注语音语调。
不过单词解释比较简单、实用,适合初学者。
3.《外研社日汉双解学习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这本词典是以《旺文社标准国语辞典》(新订版)为蓝本,由外研社引进以双解形式在中国大陆出版发行。
首版是2003年,2005年出版了“增补版”。
本词典收录约4.5万词条,精而广。
日文释义通俗易懂,中文对译准确、规范、地道,例句精确恰当且实用性强。
词条都有语音语调标注(参照《NHK日本語発音アクセント辞典》标注),例句例词中的难读汉字还有假名标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词典中穿插的“学习”栏目,有语法应用、用词区别比较,因此特别适合初学或者自学日语的学习者。
附录中还有“古语便览”、“和歌、短歌便览”、“俳句便览”、“敬语的使用方法”等,可以籍此对日本文化有所了解。
购买请入内>>>4.《详解日汉辞典》(北京出版社)本辞典有音型,所以特别合适初学者。
该辞典以下几个特点:1、选词齐全,覆盖率高。
透过中日语言差异看中日文化差异一、日语语言的特点(一)暧昧性1.ちょっと的用法说起日语很多人都会想到暧昧这个词。
日语语言最大的特点恐怕就是它的暧昧性。
究其根本还是由于日本民族的文化决定的。
日本人的性格中存在内外,上下的区分,这就决定了日本人的语言,行为都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减少与对方的冲突,委婉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例:女:何も言わずに行ってきたら、あんた、ここんとこずっと家にいたし。
男:今日は出かけるよ。
女:どこに?男:ちょっとね。
ちょっと在日语对话中经常出现,是日语暧昧性的典型表现。
例句表示女方一直责怪男方呆在家里,男方表示要出去,女方继续追问去哪里,男方却没有直接告诉女方具体的地点。
言外之意就是男方不想告诉女方自己的行踪,用ちょっと就很好的掩饰过去了。
例:男:今日はお酒を飲みに行きませんか。
女:今日はちょっとね。
这一例句中,女方不想和男方去喝酒,所以回答时并没有说明白具体的事件,但是委婉的拒绝了男方的邀请。
总之就是今天不太方便。
由此可见,在日语的对话中,句子背后有很多隐含的意思,要根据特定的场合和具体的情形确定句子的含义。
每种场景下的ちょっと和原字面意思完全不同,需要多加斟酌体会。
因此进行日语翻译的时候,需要对日本暧昧文化有所了解,读懂对话背后的深层含义。
ちょっと電話してきます。
我去打个电话就来。
ちょっと用がありますので、これで失礼します。
我稍有点儿事儿,先失陪了。
ちょっとおたずねしますが、この辺に有田さんというお宅はありませんか。
跟您打听一下,这一带有姓有田的人家儿吗?是一种用于会话的较婉转的表达方式。
其数量少的意思不强烈,而只是按时程度比较轻。
用于表述自己的行为或向对方提出某种请求时,加上「ちょっと」2.用否定的形式表现肯定的意思今天一起去购物吗?今日は一緒に買い物に行きませんか。
下了单的商品可以发过来吗?その注文された物を発送してくださいませんか。
在翻译的过程当中应该注意的是,不注意日语语言的习惯,直接翻译成了:今日は一緒に買い物に行きますか。
6中 2014年 第17期(总第463期)CHINESE & FOREIGN ENTREPRENEURS246【广角镜】 Wide-angle Lens在日语词汇中,汉字组成的词汇占大多数。
根据宫岛(1958)的调查显示,《例解国语辞典》收录的词汇汉字词汇占53.6%。
而这些汉字词汇中有很多与汉语的词汇书写相同,就是所谓的同形词。
本文就大量的例句进行对比考察,中文以《现代汉语词典》,日文以《広辞苑》为基础,就汉语和日语中书写一致(忽略简繁体的区别)但词义有所不同的两字汉字词进行对照分析。
一、同形词的定义大河内康宪(1992)对中日同形词定义为“例如‘政治’‘文化’等在日语和汉语中字形相同的词汇,但这其中并不包括单个汉字组成,并且同时可以音读和训读的词。
”潘(1995)在此基础上补充了三个条件:用相同汉字表记;词源相同;中日两种语言现在使用的词汇。
二、同形词的构成在对照研究中,同形词根据词义可以分为:同形同义词、同形类义词以及同形异义词。
同形同义词是指汉字一致且意思相同的词;同形类义词是指汉字一致但意思有所不同的词;同形异义词是指汉字一致大意思不同的词。
具体分类如表1。
表1 中日同形词分类中日同形词例子同形同义词学校 健康 数学 留学 練習 政治 医学など同形类义词感動 失敗 愛情 医院 意見 一同 一枚など同形异义词看病 手紙 怪我 境内 下作 激情 汽車など(一)同形同义词三浦(1984)指出 “日本語においても、中国語においても意味が全く同じ単語。
”即中日同形同义词就是日语和汉语中书写和意思完全相同的词。
例如:例1-1うちの学校は山にあります。
(我们学校在山里)例1-2 ;他学校毕业后进公司工作了。
(彼は学校を出て会社に入った)。
《大辞源》中对日语的“学校”的解释是利用在一定场所所设定的设施,集中学生、教师有计划地持续地从事教育的机构。
而《现代汉语词典》对“学校”的定义是专门进行教育的机构。
日语中的“慣用句(かんようく)”和汉语的“惯用语”意义差不多,汉语还有“惯用词组”、“固定词组”等说法也与此相当。
在日语惯用语里,身体类惯用语占有很大的比例,它们出现在日常言语生活中,使人们的言语活动更加形象、生动、丰富而具有活力。
王宏先生的《日语惯用语例解手册》(以下简称《手册》)收录与人体相关的惯用语有1400余条,徐德先生的《日语人体词汇惯用语词典》(以下简称《词典》)收录与人体相关的惯用语4000余条。
这些与身体相关的惯用语与其它类惯用语一样,是我们日语学习者和日语研究者们必须关注、并需要加以研究的内容之一。
虽然学术界对日语的惯用语已经有了一些论述问世,但多为总体方面的研究,且数量很少,对于某类惯用语的研究则尤见其少。
本文不打算对这些与身体相关的惯用语进行总体方面的论述,只想以前面两本辞书为基本依据,对尚未发表专门论述的、由“头”类身体词汇构成的惯用语的意义和用法加以初步归纳和分析,并与汉语的“头”类惯用语加以比较。
日语和汉语中的“头”类惯用语涉及到的身体词汇共有三个:“头”、“首”、“脑”,也包括由这三个单音词构成的意义相关的多音词,本文合称为“头”类词语;由“头”类词语构成的惯用语称为“头”类惯用语。
在日语的“头”类惯用语中,“头”构成的条目最多,《手册》收有56条,《词典》收有136条;“首”构成的惯用语居中,《手册》收录27条,《词典》收录57条;“脑”构成的惯用语最少,《手册》收录2条,《词典》收录22条。
汉语“头”类惯用语虽然也涉及到“头”、“首”、“脑”三个“头”类词语,但它们构成的条目数量与日语有所不同。
据温端政等编著的《中国惯用语大全》(以下简称《大全》)所收录,“头”构成的惯用语最多,有108条;“脑”构成的惯用语次之,有42条;“首”构成的惯用语比例与日语不同,不是居中,而是最少,只有1条。
本文所涉及的条目和例句也都从以上3本辞书中选出,特此说明。
“头”、“首”、“脑”这三个词虽然义项有多少之分,但有的义项是相同或相近的,所以不论在日语还是在汉语都可以作为近义词来看待。
汉日同形词“特别”和「特別」的对比研究作者:常舒婷来源:《传播力研究》2020年第20期摘要:汉语和日语中有很多同形词,汉日同形词的对比一直是备受讨论的话题。
汉日两种语言中,既存在字形相同、意义相近的同形词,也存在字形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汇。
对于中国人日语学习者来说,汉日同形词方便记忆和联想,能为其日语学习带来一定的便利;但另一方面,日语词汇的意义和用法与汉语有所不同时,可能会造成误用。
本文以汉日同形词“特别”和「特別」①为例,通过辞典释义和语料库例句的对比研究,分析两者语义特征的异同。
关键词:“特别”;「特別」;同形词;汉日对比;语义特征中图分类号:H136;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20-00-02“特别”和「特別」是典型的汉日同形词,两者在语义、用法上有相同之处,但也分别有汉语、日语独有的意义。
本文以“特别”、「特別」为研究对象,通过《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现代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与《スーパー大辞林3.0》、《新明解国语辞典》的释义对比,分析二者在语义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利用《CCL现代汉语语料库》(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和《現代日本語書き言葉均衡コーパス(BCCWJ)》(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两种语料库,列举例句证明两者语义特征的异同。
[1]一、汉日同形词(一)汉日同形词的界定和分类日本文化厅(1978)对汉日同形词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查,考察了它们在汉日词典和日汉词典中的语义差异。
在其出版的研究报告《中国語と対応する漢語》中,将汉日同形词分为了S、O、D、N四类,即同形同义词(same)、同形类义词(overlapping)、同形异义词(different)和日语中有而汉语中不存在的词(nothing)。
荒川清秀(1979)对此提出质疑,认为汉日同形词是建立在“视觉同一性”的基础上,不应将研究对象限定在汉字音读词上,重新讨论了S、O、D、N的分类。
基于语料库的汉日语词汇对译研究—以''特地”"特意”与等词的翻译为例◎石俊摘要:"特意""特地"与等词在词典或教学中,一般解释为相互对应,可以互译。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本文通过对中日对译语料库①的调查、统计和分析,考察中日两种语言中“特地"“特意"与“;等词的对应关系,探讨他们在使用方法、语义、语用及文化上的异同。
关键词:特地特意中日语料库对比分析一、问题的提起“特地”“特意”是现代汉语中一组常用同义副词。
无论吕叔湘的《现代汉语800词》②,还是近年出版的《现代汉语常用词汇表(草案)》③,均把这两个词作为最基本的常用词汇收录其中。
这两个词汇不仅频繁出现在中国国内的中小学语文教科书和对外汉语教学中级以上教材中,“特意”还被列为新HSK汉语水平考试5级所要求掌握的词汇。
与“特意"“特地”对应的日语词汇是“初芒力F'、“七<属日本语能力测试N3、N2级所要求的基本词汇,相信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对之并不陌生。
但我们常常会听到下面一些说法。
例如就曾有中国的日语学习者满面笑曆地对自己的日本外教说道:X"今日C总空逹先生Q会1/、^来却被外教纠正道此处不应该使用学生不解,我们中国人不是常说“老师,我今天特意来看您”么?而且词典里就是这么解释的。
果然,在几乎所有的汉日•日汉词典中,都明确标注了“特地”“特意”的日语释义为,力芒力g,“特很多词典还罗列了相关用例。
如三省堂的《超級心沙中日辞典》中就有“鏈来看你。
/速逹君Q会Z乙来5”;讲谈社《中日辞典第三版》《岩波中国语辞典》《东方中国语辞典》等,也都有类似用例:“我是便意来看望你的。
/私君広会1/1来尢<7)疋。
”这位中国学生的“今日瓜业业先生人会1/、^来求。
尢。
”不就是完全根据辞典解释的照猫画虎么?还有就职于日本企业的中国员工亦因这个词,受过客户的提醒:X“OO会社①王-cTo矽泳様总J2自空:迎元卜乙参。
中日身体部位惯用语的对比研究作者:杨洋王爱军来源:《文存阅刊》2020年第19期摘要:中日两国关于身体词汇的惯用句非常多,有其特定的意义,使人们在表达情感和认知体验等方面更加灵活、生动、形象。
但中日惯用语中也存在许多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这和两国的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有非常大的关系。
关键词:身体部位惯用句;中日比较;思维方式;文化差异语言中的惯用句和身体词汇已经渗透到使用汉语和日语日常生活中。
它表现了显著的文化,也表现了民族的特色。
特别是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同为汉字文化圈的国家,自古以来就频繁地进行交流。
但是,中日两国在文化上存在着许多差异,形成的身体词汇惯用句,在两国也有其意义和表现上的差异。
通过对身体词汇惯用句表现上的差异进行分析和对比研究,可以了解中日两国的文化和人们的想法的不同点。
我们在日语惯用句的定义中可以了解到,惯用句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由两个以上的单词构成;第二、单词的结合是固定的;第三、表示特定的意思。
而惯用句在汉语中叫做“惯用語”。
一、中日惯用语的不同特点分析(一)首先分析汉语中“头”和“腹”的含义及包含“头”和“腹”的惯用语。
1、在汉语中,头的含义为:(1)人体的最上部分或动物的最前部分,长着口、鼻、眼等器官。
(2)指头发。
(3)最前的,最先的。
(4)前,表示时间在先的。
(5)为首的人。
(6)磕头。
旧时的一种跪拜礼。
(7)端,顶端。
(8)物品的残余部分。
(9)指赌博或买卖中抽取的回扣。
(10)方面。
(11)边,畔。
(12)表示约数,兼表数目不大。
(13)开始,开始阶段。
(14)末了,尽头。
(15)临到,接近。
(16)所在,处所。
(17)量词。
2、在汉语中,腹的意思为:(1)人和某些动物躯干的一部分。
通称“肚子”。
从横膈膜到骨盆之间的体腔,内有胃、肠、胰、肾、肝、脾等器官。
(2)内心。
(3)瓶、罐等中间凸出的部分。
(4)地域的中心部位。
(二)其次分析日语中“头”和“腹”的含义及包含“头”和“腹”的惯用语。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2019, 7(6), 967-975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019 in Hans. /journal/mlhttps:///10.12677/ml.2019.76127Comparison of Sports Culture PopularWord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ndAnalysis of Japanese Translationinto Chinese—Take the Top 10 Popular Words of China and Japanfrom 2008 to 2018 as an ExampleDantong Liang, Zhaohui Bu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Received: Nov. 12th, 2019; accepted: Dec. 5th, 2019; published: Dec. 13th, 2019AbstractPopular words are a kind of vocabulary phenomenon, characterized by being easy to understand and catchy, reflecting a country or a region of people in a certain period of general attention to things and problems. Through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sports related sentences in the top ten sports words of China and Japan from 2008 to 2018,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large num-ber of Japanese sports words is related to the developed sports industry in Japan, the perfect and detailed sports policies, and the high degree of national attention to sports. At the same time, the author mad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the Japanese catchwords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and the existing Chinese words, and found that when translating Japanese catchwords into Chi-nese, not only the words, but also the background connotation and subtle emotions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so as to find a suitable translation strategy for the translation.KeywordsPopular Words, Sports Cultur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Translation中日体育文化来源流行语对比及日译汉分析——以中日2008~2018年十大流行语为例梁丹彤,卜朝晖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南宁梁丹彤,卜朝晖收稿日期:2019年11月12日;录用日期:2019年12月5日;发布日期:2019年12月13日摘要流行语是一种词汇现象,其特点是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反映了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人民在某个时期普遍关注的事物和问题。
中日两国对于英语教育的比较摘?要:中国与日本同属于外语型英语国家,且两者各方面均有相似之处。
笔者从这一角度出发,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主要分析了中日英语教育在语音、语法、词汇方面的特点及问题。
同时,对中日两国的英语教育史做了对比分析。
以期中日两国英语教育者以彼此为镜,寻找新思路,共同推进英语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外语型英语国家;中日对比;英语教育一、引言在世界两百多个国家和行政实体中,除去18个母语型英语国家、40多个第二语言型国家,其余的学习英语的国家都能被算作是外语型国家。
对于英语教育的研究,这样一个人口基数巨大的群体显然是无法被忽视的。
中国正处于这些国家之中,按照kachru的“三个同心圈理论”,也就是处于延伸圈之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于同属延伸圈的其他国家英语教育状况进行研究探索,无疑具有重要且直接的借鉴意义。
同属外语型英语国家的日本,与我国无论是在经济、政治、地理、历史上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同作为英语学习的两大主力军,将两国英语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取得的成就进行系统的比较,扬其长避其短,对于促进我国英语教育进程显然意义深刻。
二、中日英语教育简史中日两国在历史上具有某种相似性,所以谈到英语教育,从一开始因为商业贸易的早期接触到闭关锁国时对外国语的限制再到后来经济全球化后掀起的英语学习热潮都有一定的联系。
日本最早接触英语于1600年,江户时代奠基人德川家康在平定国内诸侯后便逐渐关心起贸易的发展。
1600年,荷兰商船遇难在日本得救,德川家康接见了船员询问欧洲的一些情况后便建议英国水手长写信给英国政府,表达日本对开展对口贸易的期望。
英国人在递交国书之后随即在日本开设了商馆。
17世纪30年代,岛内对于是否禁止基督教争论不休导致了岛原之乱,至此幕府决定闭关锁国。
到了19世纪,中国的鸦片战争爆发震惊日本朝野,幕府开始意识到问题,逐渐放松锁国的法令。
在此之后,日本屡遭美国侵犯,并于1854年与美国签订《神奈川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