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措施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观察及护理策略探讨【摘要】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常见疾病,严重威胁患儿生命安全。
本文旨在探讨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观察及护理策略,通过分析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提出有效的护理策略和观察要点。
护理工作有助于预防和治疗颅内出血,重视观察和护理策略的重要性。
未来可以进一步研究如何改进护理措施,提高颅内出血的预防和治疗效果,保障新生儿的健康。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为新生儿颅内出血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生儿、颅内出血、观察、护理、危害、诊断、策略、预防、治疗、重要性、研究、方向1. 引言1.1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定义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指新生儿颅内发生出血现象的疾病,是新生儿神经系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新生儿颅内出血通常发生在出生后的前三天内,尤其是出生后24小时内最为常见,是造成新生儿死亡和神经系统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发病率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医院有所不同,一般在1%~3%之间。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发病机制复杂,可能与胎儿期、分娩过程和新生儿期的多种因素有关,如早产、胎膜破裂时间、产程等。
在临床工作中,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准确诊断及及时干预至关重要,可以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新生儿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加强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观察和护理工作,对于提高新生儿的健康水平和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1.2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危害新生儿颅内出血是一种严重并常见的新生儿疾病,其危害不容忽视。
颅内出血会导致新生儿脑组织受损,严重影响神经系统和生长发育。
在一些严重的情况下,颅内出血可能导致小脑萎缩、智力发育迟缓以及其他长期的神经功能障碍。
颅内出血也可能导致新生儿出现颅内压增高等并发症,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危及生命。
及早发现和有效治疗新生儿颅内出血至关重要。
对于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危害,医护人员和家长应高度重视,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以减小疾病造成的不良影响,确保新生儿的健康成长。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颅内疾病,严重危及婴儿的生命健康。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观察及护理策略探讨【摘要】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严重威胁婴儿的生命健康。
本文旨在探讨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观察及护理策略,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探讨了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原因和临床表现,包括胎儿因素、产程因素等。
介绍了针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观察方法和护理策略,强调了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的重要性。
提出了新生儿颅内出血的预防措施,包括减少产程风险、加强产后护理等方面。
综合讨论了相关问题,展望未来在医学技术和护理水平上的提升,最终总结了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观察和护理策略是关键的,能够保障婴儿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关键词】新生儿颅内出血,观察,护理策略,预防措施,临床表现,原因,新生儿医学,婴儿健康1. 引言1.1 研究背景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指新生儿在颅内出现的一种常见并且严重的疾病,其发病率较高,并且常常伴随着一系列危险并可能导致长期影响的并发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认识也日渐增加,然而目前仍然存在一定的挑战和困难。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尤其是在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发病机制仍然存在许多争议和不确定性。
目前对于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和治疗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部分病例可能会漏诊或误诊,导致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
新生儿颅内出血对于患儿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可能会产生长期影响,包括智力发育迟缓、运动障碍等。
为了更好地认识和处理新生儿颅内出血这一疾病,有必要开展相关的研究和探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更准确的诊疗方案,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和对患儿的不良影响。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观察及护理策略,通过对相关资料和研究文献的梳理整理,提出有效的护理措施,以提高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识别和预防能力,降低儿童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具体目的包括:探究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原因及临床表现,明确颅内出血的观察方法和护理策略,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与新生儿颅内出血相关的问题,提高医护质量,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为新生儿的健康保驾护航。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评估及处理新生儿颅内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ICH)是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常见疾病,主要由缺氧和产伤引起。
严重的颅内出血可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死亡。
由于不同病因,新生儿颅内出血可发生在不同部位。
主要出血类型包括: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小脑出血等。
附件一、几种不同类型的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评估(一)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eriventricular-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PIVH)1.定义室管膜下生发基质延伸到侧脑室的出血称为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
PIVH是早产儿最常见的颅内出血类型,占新生儿颅内出血的80%以上。
2.发生率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为40%~60%;胎龄<28周的早产儿比胎龄28~31周的患儿发生率高3倍;有文献报道,大约有3.5%~4.6%的足月儿发生颅内出血。
3.发生时间约50%发生在出生24小时内;大约80%发生生后48小时内;大约90%发生在生后72小时内;在生后7天,99.5%都已经发生;20%~40%的颅内出血进展期在生后3~5天。
4.高危因素(1)母亲为高龄产妇:发生PIVH的风险与妊娠年龄成正相关。
(2)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所有早产儿都有PIVH的风险,胎龄小于32周的早产儿风险更大。
(3)其他相关的临床因素:①有产伤或窒息以及5分钟Apgar评分低②酸中毒③低血压或高血。
④红细胞压积低⑤呼吸窘迫需要机械通气⑥碳酸氢钠输入过快及输注高渗性液体⑦凝血障碍⑧气胸⑨动脉导管未闭结扎等5.分度及分型:按头颅CT图像的Papile分度法将出血分为四级:(1)Ⅰ级:单纯室管膜下生发基质出血伴极少量脑室内出血。
(2)Ⅱ级:脑室内出血,不伴脑室扩大。
(3)Ⅲ级:脑室内出血,伴脑室扩大。
(4)Ⅳ级:脑室内出血伴脑实质出血。
根据出血量的多少及严重性可将PIVH分为三型(1)小量出血:Ⅰ级或Ⅱ级;(2)中度出血:Ⅲ级;(3)严重出血:Ⅳ级。
简述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的饮食护理要点。
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的饮食护理要点:
1、为了促进婴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哺乳时及时给予母乳或配方奶,防止细胞缺乏造成的细胞损害,有助于颅内出血的恢复。
2、应注意饮食的均衡性,尽量使患儿摄入营养更全面的食物,以保证其营养不良或缺乏所必需的营养素不致发生。
3、调节患儿的饮食,给予低蛋白、低钠、低磷、高钙的饮食。
应避免患儿食用较为浓稠的饮料,以防增加脑积液的生成。
4、每天注意患儿的体重变化,及时发现体重增高或减轻的症状,及时向医生报告,避免发展出不良的结果。
5、应尽量给予新鲜的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以增加抗氧化剂的摄入量,减少体内氧化应激,减轻患儿的病情。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新生儿颅内出血是一种严重的新生儿疾病,常常因为缺氧、产伤、早产等原因导致。
这种疾病对新生儿的健康和生命都有很大的威胁,因此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方法。
一、一般护理1、保持安静环境:颅内出血的患儿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以避免噪音和震动。
医护人员应尽量避免移动或触摸患儿的头颅,避免引起进一步的伤害。
2、维持正常体温:保持患儿的正常体温,避免过热或过冷,以防止颅内出血的进一步恶化。
3、保持呼吸道通畅:确保患儿能够顺畅呼吸,如果需要,可以使用吸氧等措施。
4、密切观察病情: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呼吸、心率、血压等,以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异常情况。
二、饮食护理1、母乳喂养:对于可以母乳喂养的患儿,应尽量母乳喂养。
母乳中的营养物质和抗体可以帮助患儿恢复健康。
2、人工喂养:如果母乳喂养有困难,可以考虑使用配方奶进行人工喂养。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配方奶中的营养成分可能不完全相同,需要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调整。
3、饮食调整:根据医生的建议,可以适当调整饮食,以促进患儿的恢复。
例如,可以适当增加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
三、药物治疗1、止血药物:根据医生的建议,使用适当的止血药物来控制出血。
2、降低颅内压药物:对于颅内压升高的患儿,可以使用适当的药物来降低颅内压,以减轻对大脑的进一步损伤。
3、抗生素:如果存在感染的风险,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抗生素来预防感染。
四、心理护理1、给予安慰和支持:患儿的家长和护理人员应该给予患儿足够的安慰和支持,以帮助他们度过这个困难的时期。
2、解答疑问:对于患儿家长的问题和疑虑,医护人员应该尽力解答,以帮助他们理解病情和治疗方案。
3、提供信息:医护人员应该向患儿家长提供关于颅内出血的信息,以及治疗方法、可能的风险和预后等,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种情况。
4、增强信心:尽管颅内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是只要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正确的护理,大部分患儿都可以恢复健康。
新生儿颅内出血【概述】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期常见的因缺氧或产伤引起的严重脑损伤疾病,死亡率高,存活者常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如脑积水、癫痫、脑性瘫痪及智力低下等,临床表现以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或抑制症状为主要特征。
缺氧所致的颅内出血多见于早产儿,产伤所致的颅内出血多见于足月儿及异常分娩新生儿。
【护理常规】1、绝对保持安静:避免声音、光线的刺激,保持安静,绝对静卧至病情稳定。
为防止加重出血和减轻脑水肿将头肩部抬高15-30°,侧卧位、尽量少搬动。
2、减少刺激:有计划集中完成各种必要的治疗及护理操作,减少反复穿刺,尽量减少刺激患儿的次数。
3、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必要时置入暖箱保暖。
4、头部血肿后产瘤的护理:可予冷敷,注意保持局部清洁,避免破溃感染。
尽量避免在头部输液。
5、喂养:给予母乳喂养,喂奶时应防止患儿窒息,可少量试喂,逐渐加量。
吸吮、吞咽困难者可予管饲喂养;病情严重者可暂禁食,给予静脉营养补充能量,输液速度宜慢。
6、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合理用氧,,以减轻颅内压,维持血氧分压在8.0—10.7kpa(60—80mmHg),血二氧化碳分压 5.3kpa(40mmHg)。
观察记录患儿呼吸、频率。
7、病情观察:(1)出现呼吸减慢、节律不整、呼吸暂停、发绀时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并给予吸氧。
(2)出现烦躁不安、尖叫或惊厥时,及时通知医生给予镇静、止惊,并观察用药效果、面色、心率、呼吸节律、肌张力情况。
(3)出现频繁呕吐、抽搐不止,呼吸不规则、瞳孔不等大等,颅内压增高表现时,通知医生采取降颅内压措施。
8、保持功能位置:有肢体瘫痪者,应保持肢体在功能位置,两肘稍弯曲,双手略握拳,足背屈曲以防足下垂,并有计划等进行功能训练。
儿科护理知识: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措施
【导读】
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广大考生提供医疗卫生护理专业知识,更多精彩内容请锁定中公事业单位。
1.预防颅内高压症的护理
(1)保持安静:患儿应绝对静卧直至病情稳定,头肩部抬高15o~30o,保持侧卧位,尽量少搬动,喂乳时不能抱喂。
除臀部护理外,免去其他清洁护理,动作要轻柔。
(2)给氧:合理用氧根据缺氧程度给予用氧,注意用氧的方式和浓度。
病情好转及时停用。
可减轻颅内出血。
(3)按医嘱正确使用药物:给予维生素Kl、酚磺乙胺(止血敏)、卡巴克络(安络血)控制出血,贫血患儿输入少量血浆或全血。
应用维生素C改善血管通透性。
给予地塞米松,降低颅内压慎用甘露醇。
给予地西泮或苯巴比妥钠控制惊厥。
(4)严密观察病情,如呼吸、神志、瞳孔、前囟有无隆起、有无斜视、频繁呕吐等,及早发现颅内压增高征象。
2.婴儿喂养困难的护理:禁食期间按医嘱静脉输液,输液速度宜慢,并在24小时内均匀输入。
3.健康教育鼓励坚持治疗和随访:有后遗症时,护理人员需要教会家长对患儿进行功能训练,增强战胜疾病的自信心。
加强围生期保健工作,减少异常分娩所致的产伤和窒息。
热门推荐:护理专业知识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措施新生儿颅内出血是常见的一种脑损伤,发生率较高,尤其是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
出血主要包括硬膜下出血、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周围与脑室内出血以及小脑出血四种类型。
以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周围及脑室内出血多见。
目前,由于接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因缺氧引起的脑室管膜下出血及脑室内血已成为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主要病理类型,与早产儿存在胚胎生发基质有关。
脑血管组织毛细血管丰富,结构疏松,对缺氧、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极为敏感,容易发生坏死、崩解而出血。
此外,缺氧使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受损,血管被动扩张血管破裂出血,还直接损伤毛细血管壁引起出血。
若患儿同时合并有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胎粪吸入综合征、硬肿征、缺氧缺血性脑病等较严重疾病,颅内出血发生均较高。
可能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血流速度变化,脑血流增减和脑静脉压增加等,而脑室管膜下生发基质未成熟的血管破裂,导致脑室内出血。
足月儿由于胚胎生发层退化至足月时基本消失,故脑室及脑室管膜下出血较少出现。
1临床表现颅内出血的症状和体征与出血的部位及出血量有关,常见者包括:①意识形态的改变:如激惹、过度兴奋、冷淡、嗜睡、昏迷等;②眼症状:凝视、斜视、眼球上转困难、眼球震颤等;③颅内压增高表现:脑性尖叫、前囟隆起、角弓反张、惊厥等;④呼吸改变:增快或缓慢、不规则或呼吸暂停等;⑤肌张力:早期增高,以后减低;⑥瞳孔:不对称、对光反射不良、固定和散大;⑦其他:无原因可解释的黄疸和贫血。
各类型颅内出血的特点如下。
1.1 硬膜下出血多数为产伤所致的小脑天幕、大脑镰撕裂和大脑表浅静脉破裂所造成的急性大量出血,在数分钟或几小时内神经系统症状恶化、呼吸停止死亡;亚急性者,在出生后24小时后出现症状,以惊厥为主,有局灶性脑征,如偏瘫、眼斜向瘫痪侧等;亦有症状在新生儿期不明显,而在出生后数月后产生慢性硬脑膜下积液,有惊厥发作、发育迟缓和贫血等。
1.2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起源于蛛网膜下腔的桥静脉,典型症状是出生后第2天发作惊厥,发作间歇情况良好,大多数预后良好,个别病例可因粘连而出现脑积水后遗症。
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常规一、概述指在新生儿期间,颅内任何部位的出血,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主要因缺氧和产伤引起。
【临床表现】为脑性尖叫、拒奶、呕吐、嗜睡或烦躁、肌张力增强或抽搐等症状。
【治疗要点】止血、对症、支持疗法,控制惊厥,降低颅内压,使用恢复脑细胞功能的药物。
二、护理诊断1、体温调节无效与感染、体温调节中枢受损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神经系统受损致摄入减少有关3、颅内适应能力下降与颅内出血有关。
4、有窒息的危险与惊厥、昏迷有关。
5、潜在并发症:颅内压增高、感染、癫痫。
三、护理措施1、病情观察注意体温、呼吸、心率、面色、神态、囟门饱满度、瞳孔大小。
反射及肢体活动情况,有烦躁不安、脑性尖叫、喷射性呕吐、惊厥等表现时立即报告医生。
按医嘱给予镇静剂、脱水剂治疗。
2、一般护理保持绝对安静,尽量减少头部搬动。
采取头部抬高15℃~30℃,右侧卧位,以减轻颅内水肿和防止呕吐物吸入气管。
各种治疗护理工作尽量集中进行,操作要轻柔,减少震动。
入院3天内免洗澡。
避免局部受压时间过长,引起皮肤压伤。
床垫要平稳、柔软,可加海绵垫子身下,病情稳定后定时翻身。
3、营养支持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喂养方法,病情严重者,推迟喂养时间,一般情况好转后给予喂奶。
喂奶时不要抱起,吸吮吞咽困难者用鼻饲喂养。
喂奶后注意观察面色有无发绀、呕吐,防止呛奶窒息。
呕吐重者,宜禁食输液,以供给足够的热量和水分。
4、用药护理准时用药,确保疗效,严格控制每日入量,总液量按50ml/(kg·d)计算。
严格控制输液速度,输液成分以葡萄糖为主,限制电解质的输入。
5、健康教育定期复查头颅CT,有肢体瘫痪者,加强功能锻炼。
早期干预,开发智力,加强营养,防止感染,按时预防接种,加强围生期保健工作,减少异常分娩所致的产伤和窒息。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措施
新生儿颅内出血主要因缺氧或产伤引起,早产儿发病率较高,是新生儿早期的重要疾病,预后较差。
颅内出血的症状体征与出血部位及出血量有关。
【病因和发病机制】
1.缺氧以早产儿多见。
它可引起室管膜下生发层基质出血,还可引起脑实质点状出血或早产儿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2.产伤以足月儿多见、因胎头过大、头盆不称、急产、产程过长、高位产钳,用吸引器助产者等。
上述情况可使胎儿头部挤压而导致大脑镰、小脑天幕撕裂而致硬脑膜下出血。
大脑表面静脉撕裂常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
3.其他高渗液体快速输入、机械通气不当,血压波动过大,操作时对头部按压过重均可引起颅内出血。
【临床表现】颅内出血的症状体征与出血部位及出血量有关。
一般生后1~2天内出现。
常见表现有:①意识形态改变如激惹、过度兴奋或表情淡漠、嗜睡、昏迷等;②眼症状如凝视、斜视、眼球上转困难、眼震颤等3③颅内压增高表现如脑性尖叫、前囱隆起、惊厥等;④呼吸改变如呼吸增快、减慢、不规则或暂停等;⑤肌张力早期增高以后减低;③瞳孔不对称,对光反应差;⑤出现黄疽和贫血。
脑脊液检查如发现为均匀血性和皱缩细胞,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
CT和B超扫描等可提供出血部位和范围,有助于判断预后。
【治疗原则】①支持疗法;②控制惊厥;③降低颅内压,选用地塞米松,必要时用甘露醇脱水;④使用恢复脑细胞功能药物;⑤止血及对症处理。
【常见护理诊断】
1·调节颅内压能力下降(decreased adaptive capacity intracranlal)与颅内出血有关。
2.体温调节无效(ineffective thermoregulation) 与感染、体温调节中枢受损有关。
3.有窒息的危险与惊厥、昏迷有关。
【护理措施】
1.严密观察病情注意生命体征改变,如意识形态、眼症状、囱门张力、呼吸、肌张力和瞳孔变化。
仔细耐心观察惊厥发生时间、部位,避免漏诊。
定期测量头围,及时记录阳性体征并与医生取得联系。
2.保持绝对静卧减少噪声,一切必要的治疗、护理操作要轻、稳、准,尽量减少对患儿移动和刺激,静脉穿刺最好用留置针保留,减少反复穿刺,避免头皮穿刺,以防止加重颅内出血。
3.合理用氧根据缺氧程度给予用氧,注意用氧的方式和浓度。
病情好转及时停用。
4.合理喂养根据病情选择鼻饲或吮奶喂养,保证热量供给。
5.准时用药确保疗效。
6.维持体温稳定体温过高时应予物理降温,体温过低时用远红外辐射床、暖箱或热水袋保暖。
避免操作后包被松开。
7.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呼吸功能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避免物品压迫胸部,影响呼吸。
8.健康教育鼓励坚持治疗和随访,有后遗症时,教会家长对患儿进行功能训练,增强战胜疾病的自信心。
加强围生期保健工作,减少异常分娩所致的产伤和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