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化旅游资源及开发现状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5
旅游资源尤其是自然景观资源的不可重复和无可替代性,决定了只有掌握独具优势的旅游品牌并使之充分发挥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旅游市场份额。
有鉴于此,利用水资源、突出水特色、做活水文章,成了“千湖之省”的湖北旅游走品牌化发展道路的先导。
水资源:凸显地域特色旅游离不开文化,也离不开山水。
楚文化与水资源,使湖北两者兼备,其中尤以水资源的优势更为明显、更可琢磨,因而成了湖北旅游的重要地域特色,并被着力凸显。
湖北江河纵横,湖泊遍布,渠道交错,库塘众多,拥有内陆水域的各种类型。
引人注目的一是河流,5公里以上的有1195条,总长达3500多公里,尤以长江、汉江为最,流经湖北的长度均在1000公里左右;二是湖泊,湖北素以“千湖之省”名闻遐迩,有湖泊700多个,面积达3000余平方公里,可谓星罗棋布;三是池塘,无论平原还是山区,大大小小的池塘随处可见;四是温泉,省内大多数地区都分布有温泉,其中不乏全国知名的;五是湿地洼地,湖北古有“泽国”之称,如今则是名副其实的“水乡”。
就全国而论,湖北的水资源优势也比较突出。
首先是数量上的优势――――水域总面积占我国内陆水域总面积的5%,居全国前列;其次是地貌结构上的优势――――水多乃湖北一大地貌特征,“七山一水二分田”,虽然水占“一分”,处处见水却是事实;其三是类型上的优势――――水多又以河流为主,中国古有“江河淮汉”四大河流之说,湖北独据其二。
更诱人的是,湖北的水资源多可为旅游业所用。
湖北的业内人士因而明确提出,让水在六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长江干流的渡江活动;二是长江及众多支流的旅游观光,如三峡之旅,清江峡谷、神农溪、古龙溪等地的漂流探险;三是多种类型的湖泊旅游,如荡舟、垂钓、采莲、水上竞技、渔家风情、民俗采风等;四是河渠与田园构成的水乡园林风景线,特别是水网密织、水质清澈的江汉平原,各种风光依港傍水巧妙组合,平添韵致;五是温泉也是旅游佳景;六是湿地形成的自然保护区吸引游人,如石首湿地麋鹿保护区等。
武汉旅游调研报告武汉是中国中部地区的一座重要城市,也是湖北省的省会,被誉为“九州通衢、天下三岸”。
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景观,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游览。
为了了解武汉旅游的现状和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并撰写了以下报告。
一、武汉旅游资源1. 历史文化资源武汉有悠久的历史,拥有众多历史遗迹和文化名胜,如黄鹤楼、户部巷、琴台路等,这些都是旅游者热衷于参观的景点。
此外,武汉还有南湖、花湖等美丽的湖泊,吸引着众多游客。
2. 现代城市景观武汉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拥有现代化的建筑和设施。
特别是武汉武汉中环广场、万松园、东湖磨山景区等,都是旅游者喜欢逛街购物和观光的地方。
二、武汉旅游市场现状1. 游客数量持续增长近几年来,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武汉的旅游业发展迅猛。
游客数量持续增长,尤其是节假日和寒暑假期间,游客人数呈现爆发式增长。
2. 旅游消费水平提升与游客数量增长相对应的是旅游消费水平的提升。
游客在武汉的旅游消费多样化,不仅购物消费增加,还有餐饮、住宿、交通等方面的消费。
三、武汉旅游问题与挑战1. 缺乏专业化旅游管理人才目前,武汉的旅游行业还存在人才短缺的问题。
尤其是缺乏专业化的旅游管理人才,不能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2. 旅游设施建设不完善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武汉的旅游设施建设滞后,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
比如,停车位不足、厕所不够、交通拥堵等问题,影响了游客体验。
3. 缺乏特色旅游产品虽然武汉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缺乏特色旅游产品。
要进一步发展旅游业,需要推出更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增加游客的吸引力。
四、武汉旅游的发展建议1. 加强人才培养要解决人才短缺问题,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培养更多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和服务人才,提高旅游管理水平。
2. 提升旅游设施建设应加快旅游设施建设步伐,提高停车位、厕所等基础设施的数量和品质,改善旅游环境。
3. 推出特色旅游产品要发挥武汉的特色,推出更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如举办特色文化节、开展民俗体验活动等,吸引更多游客。
湖北文化产业趋势研究现状湖北文化产业是湖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了更好地了解湖北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本文将对湖北文化产业的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湖北文化产业的现状1. 发展优势湖北地处中部地区,文化资源丰富。
自古以来,湖北就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源远流长的历史。
湖北的文化资源包括自然景观、历史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如武汉的黄鹤楼、宜昌的三峡大坝等,都是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
此外,湖北还有一大批优秀的文化传统,如楚文化、荆楚文化等。
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湖北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产业结构湖北文化产业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旅游产业、文化教育产业、文化艺术产业等。
其中,文化创意产业是湖北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设计、动漫、游戏、广告、影视等多个领域,拥有较大的市场规模和发展潜力。
此外,文化旅游产业也是湖北文化产业的亮点之一,湖北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三峡大坝、武汉东湖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
3. 发展现状湖北文化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根据统计数据,2019年湖北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61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6%,比上年增长8.3%,对全省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湖北的文化企业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底,湖北共有文化企业2.3万家,从业人员达到37万人。
这些数据表明,湖北文化产业正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并且为就业提供了很大的机会。
二、湖北文化产业的趋势研究1. 创新驱动创新是湖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目前,湖北正在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创新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和金融支持,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湖北还鼓励文化企业与科技企业合作创新,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产业的融合发展。
这一趋势预示着湖北文化产业将更加注重创新,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并且将更多地借助科技创新来推动产业升级。
湖北省文化旅游资源的空间格局1.1数据的收集和处理1.1.1数据收集本文的第三章介绍了湖北省的文化旅游资源的数据来源,对于详细的湖北省的旅游收入和人口总数、地区生产总值,均来源于相关的统计资料,具体如表4.1所示。
表4.1 数据来源数据类型数据来源具体信息统计数据2022年湖北省统计年鉴湖北省年末人口总数、地区生产总值、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次、旅游总收入2022年各地市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各地市州的生产总值、年末人口数、旅游总收入、接待游客人次网络数据湖北省文化旅游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省级旅游度假区、旅游休闲街区、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扩展项目名录湖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宗教活动场所湖北省体育局公共体育场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湖北省商务厅中华老字号、湖北老字号、湖北特色商业街国家文物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录、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县以上等级公共图书馆名单、全国一、二、三级文化馆名单、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湖北省水利厅国家级和省级水利风景区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名录湖北省地质局国家级和省级地质公园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地理信息数据GIS数据湖北省行政区划图(矢量地图)等数据1.1.2数据处理以前面所描述的内容为基础,将所选择的资源划分成4个大类和25个亚类,分别是:人类文化遗址遗迹类、历史建筑与文化空间类、旅游商品类、人文活动类。
最终共筛选出湖北省文化旅游资源点7513个(图4.1),其次,根据收集到的文化旅游资源单体数据,使用百度中的坐标体系,进行具体的经纬度坐标的运算,之后利用坐标转点工具,将全部文化旅游资源点转为矢量点要素,然后导入ArcGIS10.8软件进行空间分析。
湖北恩施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实践研究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湖北西南部,是中国生态旅游的重要发展区域之一。
作为中国生态文化旅游的热门目的地之一,恩施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底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本文将就湖北恩施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实践进行研究,探讨其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恩施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现状1. 丰富的自然资源恩施地处武陵山区,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生态资源。
境内有大别山、中岭山、武陵山等多座山脉,山峦连绵起伏,峡谷幽深,水流湍急。
恩施还有着丰富的植被资源,覆盖有森林、草甸、湖泊、溪流等多种自然景观,是理想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2. 悠久的历史文化恩施是土家族和苗族的聚居地,拥有悠久的民族文化和历史底蕴。
土家歌舞、苗族芦笙、土家风情、苗家风情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
3. 丰富的旅游资源除了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恩施还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如梦幻龙洞、屏山风洞、神农溪漂流、竹海风景区等知名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1. 开发不够均衡恩施地区生态资源丰富,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开发不够均衡的问题。
一些景区开发较为成熟,游客络绎不绝,而另一些地方却鲜有游客光顾,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2. 旅游设施欠缺尽管恩施的自然风光吸引了大量游客,但在旅游设施建设上仍存在一定的欠缺。
一些景区的交通不便利,住宿和餐饮设施也不够完善,影响了游客的游览体验。
3. 环境保护压力大旅游业的发展给恩施地区带来了经济上的好处,但同时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游客过度涌入,可能导致一些景区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这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4. 旅游产品单一恩施地区的旅游产品相对单一,主要以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为主,缺乏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旅游产品。
这对于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和提升旅游业的吸引力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1.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恩施地区是生态旅游的重要发展区域,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湖北文化产业趋势分析湖北省是中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发展区域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
近年来,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趋势。
本文将从文化产业的定义和特点、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发展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文化产业的定义和特点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概念,其定义多种多样。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文化产业由传统文化领域、创意领域和文化经济领域组成,包括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的创作和传播、文化艺术表演的组织和运营、文化旅游的开发和推广等。
文化产业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 创意性: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创意,创意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
创意包括创造性的思维、创新的表达方式和独特的设计风格,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
2. 产业化:文化产业是一种以文化资源为基础,经过加工、开发和传播,形成商品和服务,创造经济效益的产业形态。
文化产业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提供就业机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3. 融合性:文化产业涉及多种艺术形式和文化元素,具有跨界融合的特点。
例如,电影可以融合音乐、舞蹈、戏剧和美术等多种形式,形成更加综合和丰富的艺术表现方式。
二、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湖北省作为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省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
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水平。
1. 产业规模:湖北省文化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数据,2019年,湖北省文化产业总产值达到1541亿元,同比增长11.7%。
其中,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和文化科技产业是湖北省文化产业的三个支柱产业。
2. 产业结构:湖北省文化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在三个支柱产业中,文化创意产业一直是湖北省文化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湖北省通过扶持文化企业、鼓励创新创业和加大投入等措施,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
3. 产业发展水平:湖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湖北省文化旅游资源的利用1.1湖北省文化旅游资源利用现状1.1.1全省文化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资源利用水平低根据当前湖北省的文化旅游资源的分布情况,湖北省的文化旅游资源的总量较大,资源类型十分多样化,在空间分布类型上,整体呈现集聚型的空间分布类型,形成了以武汉市中部区域的极核区、以黄石-鄂州-武汉-黄冈西北部为主的带状高密度区,以黄冈黄梅县和浠水县为主的次级密度区,总体的文化旅游资源分布呈现东密西疏,鄂东景点数量远高于其他区域,东西资源分布极其不均匀,缺乏资源的整合和整体规划,造成了对整个文化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程度低下。
所以,要对整个文化旅游资源的发展进行科学而又合理的计划,可以使湖北省文化旅游的发展形成整体协调、高效的发展格局,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
1.1.2区域文化旅游景点交通通达度有待提高在全区域旅游背景下,依托交通网络推动单一文化旅游景点建设管理向打造文化旅游集聚区转变,有利于实现文化旅游资源经景点空间整合和联动发展。
可以说,没有便捷、完善的文化旅游交通网络,就无法发挥文化旅游资源和景点优势以吸引广大游客进入,就没有规模化、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旅游发展格局。
通过前文对湖北省主要交通干线与文化旅游资源的空间关系进行分析,湖北省文化旅游资源的交通连接性尚可,全省7513个文化旅游资源点,有85.85%分布在主要交通干线直线距离20km以内。
结果表明,湖北省一些地区的主要交通线缺失,交通便捷程度不高;旅游区与旅游区之间的路网连接不强,20km以外的有1063个资源点,占比14.25%,说明仍有不少文化旅游资源分布在距离主要交通干线20km 以外的区域,文化旅游景点的交通不够便利,可进入性不强,从而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
分类型来看,文化旅游商品类资源对交通干线的依附性最强,20km以内的资源点占比达89.36%,其次是人文活动类、历史建筑与文化空间类,人类遗址遗迹类最低,占比仅81.80%。
因此,有必要对湖北省旅游交通提出优化对策。
湖北旅游调研报告湖北旅游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湖北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国华中地区的一个省份,也是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承载区。
湖北富饶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其成为一个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湖北旅游资源的特点、发展状况以及面临的挑战。
二、调研方法1. 研究文献:通过查阅相关书籍、论文和报道,了解湖北的旅游资源和发展情况。
2. 网上调查:通过设计问卷,在网上对湖北旅游的知名度、满意度和发展潜力进行调查。
3. 实地考察:前往湖北,亲身体验和考察湖北的旅游景点和设施,并与当地相关从业人员进行交流。
三、湖北旅游资源特点1. 自然景观丰富多样:湖北拥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如神农架的原始森林,三峡的壮丽峡谷,以及武当山的秀丽风光。
这些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
2.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湖北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楚文化、三国文化和明清古建筑等。
这些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文化爱好者和历史学者。
3. 特色小吃众多:湖北有许多美食,如武汉热干面、黄鹤楼脆皮鸭等,这些特色小吃吸引了大量美食爱好者。
四、湖北旅游发展状况1. 旅游业经济贡献增长迅速:近年来,湖北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业经济贡献逐年增长。
2019年,湖北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3亿人次,旅游业收入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
2. 旅游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湖北在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的旅游设施不断完善,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便捷舒适的旅游环境。
3. 旅游推广取得成效:湖北积极开展旅游推广活动,提升了湖北旅游的知名度。
湖北的旅游宣传片和活动在国内外均取得了较好的反响,为湖北旅游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五、湖北旅游面临的挑战1. 营销手段有待提升:湖北旅游的宣传和推广手段需要进一步提升,以吸引更多游客的关注和兴趣。
2. 旅游服务质量亟待改善:湖北旅游的服务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以满足游客对于旅游品质的需求。
3. 可持续发展面临困境:湖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
湖北农村旅游发展现状湖北省位于中国华中地区,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有着丰富的农村旅游资源。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休闲度假的需求增加,湖北农村旅游逐渐兴起。
目前,湖北农村旅游发展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但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首先,湖北农村旅游发展的基础条件较好。
湖北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如大别山、神农架、长江等景点,以及楚文化、三国文化等历史文化遗址。
这些资源为湖北农村旅游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湖北地处中原和江南的交汇地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适宜人们进行农村旅游活动。
其次,湖北省政府对农村旅游的支持力度逐渐增强。
近年来,湖北省政府加大了对农村旅游的投入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农村发展旅游业。
政府对农村旅游项目给予了一定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提供了项目申报和审批的便利。
这些政策举措为农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然而,湖北农村旅游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农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
虽然湖北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交通状况不佳,酒店、餐饮等服务设施不完善,限制了农村旅游的发展。
其次是农村旅游产品的单一化和重复性。
目前,湖北农村旅游产品以传统的农业观光、乡村度假为主,缺乏独特性和创新性,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
此外,一些农村旅游项目也存在着粗制滥造、短平快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旅游体验的质量。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湖北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农村旅游的发展。
首先,加强农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和服务设施水平。
其次,注重农村旅游产品的创新和多样化,充分挖掘农村特色,发展特色乡村民宿、农家乐等旅游产品。
此外,还需加强农村旅游人才培养,提高农村旅游从业者的服务意识和专业水平。
最后,加强宣传推广,打造湖北农村旅游品牌,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
总的来说,湖北农村旅游发展现状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旅游产品、培育人才和加强宣传推广等措施,湖北农村旅游有望进一步发展壮大,为当地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作出更大贡献。
湖北旅游行业报告湖北位于中国中部,是一座充满魅力的省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近年来,湖北旅游业持续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本报告将对湖北旅游行业的发展现状、特色景点、旅游经济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为了解湖北旅游业提供参考。
一、湖北旅游行业发展现状。
随着国内外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湖北旅游业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根据湖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省接待游客总量达到1.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5万亿元。
其中,武汉市、宜昌市、恩施市等地的旅游业发展尤为突出,成为湖北旅游业的重要支撑。
在旅游业发展中,湖北省政府不断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力度,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推动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同时,湖北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特色旅游项目,为游客提供更多元化的旅游选择。
二、湖北特色景点。
湖北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有着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
其中,武当山是中国道教名山,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以其险峻的山峰和悠久的历史而著称。
黄鹤楼是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
另外,宜昌的三峡风光更是令人心驰神往,成为了中国最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除了以上著名景点外,湖北还有许多其他值得一游的地方,比如神农架、鄂西大峡谷、楚天台、白帝城等等,这些景点各具特色,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探访。
三、湖北旅游经济。
旅游业是湖北省的支柱产业之一,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改善民生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湖北旅游业在2019年创造了约600亿元的直接经济收入,占全省GDP的比重超过10%。
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兴旺,比如餐饮、住宿、交通等行业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此外,湖北还通过举办各类旅游节庆活动、推出优惠政策等方式,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消费,促进了旅游消费的升级和提升。
这些举措为湖北旅游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当地居民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
湖北旅游现状与发展对策分析发布时间:2011-8-1信息来源:新闻作者:省统计局旅游业作为湖北国民经济的新兴产业,近年来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成为促进全省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同时应该看到,湖北旅游业还存在竞争力不强、市场深度开发不够、规模发展不足等问题。
如何充分挖掘旅游市场的潜力,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给旅游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持旅游业快速平稳发展,进一步增强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
一、湖北旅游业基本情况(一)旅游资源丰富湖北有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神秘莫测的神农架原始森林、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传目录”的武当山和明显陵。
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7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5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91处,楚城遗址10余处,楚文化遗存千余处。
在中国现代史上,湖北是红色革命的热土,大别山下的红安走出了200位将军,是中国著名的“将军县”。
湖北人文旅游景观时代跨度大,历史价值高。
有古人类长阳人遗址、屈家岭文化遗址,又有众多的古三国胜迹和楚都纪南城;有辛亥革命遗址起义门、阅马场,又有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及“八七会议”会址;有以编钟为代表的灿烂的荆楚文化,又有著名的现代工程三峡大坝;有气象万千的武汉大都市风光,又有浓郁的鄂西土苗民族风情。
湖北境内自然景观和历史遗存,比比皆是,颇具特色。
(二)旅游产业体系日趋完善近年来,湖北不断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接待能力逐年提高。
2008年底,全省共有旅行社825家,其中国际旅行社57家;星级饭店585家,其中五星级7家、四星级54家;长江星级游船18艘,其中四、五星级游船12艘。
旅游业态呈现多元化趋势,除传统的“一江两山”精品之旅和“世界文化遗产、三国文化”之旅外,湖北还启动了旅游名镇创建工作,推出了“湖北人游湖北”、拓展了“农家乐”“温泉旅游”等大型活动,涌现出产业旅游、科教旅游、休闲度假、会议展览、文化娱乐、旅游美食和其它旅游新的业态,以往观光游览独占鳌头的格局被打破,观光旅游与休闲度假旅游相互推进,刺激了广大民众的旅游消费需求。
对湖北省旅游资源的现状分析湖北,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文化,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国家实施的“中部崛起”战略,使得湖北区位优势更加明显。
虽然有着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在我看来,湖北省的旅游发展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一、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还不够就湖北省现有旅游资源来看,五A级风景区像黄鹤楼、三峡风景区,四A级风景区像赤壁古战场、腾龙洞、柴埠溪大峡谷,还有三A级风景区像当阳玉泉寺、木兰清凉寨、百宝寨。
如果加强这些景区的开发,并充分利用景区的现有自然资源,进行开凿加工。
像黄鹤楼,它属于人文景观,在该景区可以举办一些活动来吸引游客的注意(例如:可以设计一个书法赛或诗词鉴赏,凡是参与的游客都可以得到一份精美的小礼品)。
多搞些游客能参与的活动,这样就不会给游客那种“没什么看头”的印象和那些游玩过的游客对它评价不高的现象了。
而诸如三峡这类自然风景区就可以搞些花展,或者对那些奇山怪石加以修饰,使它具有某种意义,引起人们的想象,这样就可以吸引人的兴趣。
二、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纵观湖北省的旅游景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留不住人。
很多游客停留一两天就离开了,这在武汉市显示得特别明显。
而问题的关键之一,我认为就是设施还不够完善。
一是交通优势度还不够。
以武汉市为例,该市的道路状况相当地拥挤、堵塞。
从全省来看,不同区域的旅游交通状况差距较大。
入境游方面,国际航班少,游客进出武汉不得不选择转机;国内游方面,许多重点景区可进入性差,使湖北旅游“游短油长”,旅游者时间、金钱、精力支出较大。
二是邮电通信、银行、信息网络等服务设施仍有待完善。
服务设施的不完善给旅游者出行带来不便,缩短了游客在景点的停留时间,降低了游客的满意度。
为了解决道路问题,省政府可以多建设一些更方便的道路。
比如,在武汉、宜昌等地可以多修轻轨或者地铁,游客较多的地方修分道行驶道路;而关于通信的问题则可以多设置一些网点,方便出行游客办理业务或交话费。
武汉市旅游资源评价一、武汉市旅游资源现状武汉位于湖北省中部、江汉平原的东部,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市内100多处湖泊星罗棋布。
数十座山峰蜿蜒其间,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和“江城”的美名。
这里也是千年荆楚文化的发源地,具有浓郁的楚文化特色,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现将其旅游资源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大类进行介绍。
1.1 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两江交汇、八川聚集、湖泊密布、山岳纵横、平原广布构成了武汉市旅游资源的秀丽风貌。
(1)与水有关的独特资源。
长江与江汉在此交汇,将武汉一分为三,使武汉成为依山傍水、三镇鼎立的江城。
长江武汉段,市区内长江段长60km,另外还在市辖郊区境内流经85km,总长达145km;汉江武汉段在市辖区内流经62km,在市区内流经50km,总长达110km;汉江河道弯曲狭窄,在汉口附近宽度为200m左右,有250余km的江河水道贯穿武汉,这不仅在中国仅无绝有,而且在世界上也极为罕见。
但目前,江河水道仅作为交通水道,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旅游开发。
武汉湖泊密布,水面宽阔。
有东湖、月湖、莲花湖、木兰湖,后湖、东西湖、郎官湖、墨水湖、南湖、紫阳湖、沙湖、水果湖、北湖、严东湖、青菱湖、汤逊湖、鲁湖等。
目前除东湖、月湖、莲花湖、木兰湖等有一定的开发利用外,后湖、东西湖、郎官湖、墨水湖、南湖、紫阳湖、沙湖、水果湖、北湖、严东湖、青菱湖、汤逊湖、鲁湖等旅游开发利用程度低,有的还未开发。
(2)与山有关的独特资源。
武汉山丘旅游资源丰富,可谓山丘纵列、岗岭起伏。
市区内两列山系,其地层走向和山势作东西展布,一列从汉阳汤家山、赫山、龟山至武昌紫金山、凤凰山、小龟山、猴山、凤斗山、团山、太渔山、吹笛山、黄家山;另一列从汉阳米粮山、仙戈山、锅顶山、扁担山、凤栖山到武昌蛇山、洪山、珞珈山、南望山、喻家山、磨山、马鞍山、石门峰、宝盖山。
另外,市区周边外围还有马龙山、大军山、小军山、神山、铁锦山、公子山、龟尾山、龙泉山、木兰山等。
对湖北省旅游资源的现状分析
湖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是穿越“丝绸之路”经过重镇的重要交通枢纽,在众多旅游胜地中居首位,被誉为“天下旅游第一都”。
湖北省的旅游资源是由自然和人文景观组成的,其中包括红色旅游线路、古建筑文化遗产、生态旅游旧城风貌等。
湖北省的自然旅游资源是在内蒙古草原、山水茶村、平原古道和乡村游览景点等等构成。
湖北有全国第二大的欢乐谷遗址——内蒙古草原,这里有牧民们用地毯等物结构而成的传统住宅以及山水景观,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恬静宁静的度假环境。
此外,还有大小十几个游览景点,如三峡大坝附近的大峡谷攀登、洪湖畔的古城,均可尽情欣赏奇形怪状的仙海峡谷景观以及壮丽的瀑布美景。
湖北省的人文旅游资源是指那些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意义的古建筑和文化遗产,如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武汉集市,穿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湖北总督府,以及军魂雄浑的湖北黄帝国陵墓等等。
除此之外,湖北省还是中国红色民族建筑文化的重要载体,有红军旅视频之都武汉、毛主席和胡主席诞生之地——黄土高坡、红军长征出发地——牡丹江等。
湖北省的现状是,旅游资源丰富多彩,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的增加,乡村景点的变化和保护问题突出,建设环境也比较恶劣。
另外,湖北省旅游消费水平普遍较低,历史文化景点保护不足,技术开发能力有待提高,旅游收入贡献率偏低,这导致旅游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差距被进一步扩大。
总之,湖北省的旅游资源虽有着广阔的空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但需要有关部门及时采取有效的保护和发展措施,才能把湖北省旅游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湖北省旅游产业开展的现状、存在的咨询题及开展前景研究--——湖北省第二次经济普查分析研究资料之十二[内容提要]旅游产业是世界范围内迅速开展的一个新兴产业,被称为无烟工业、无形贸易,具有关联度高、污染少、增收潜力大、开展前景好的产业特征。
湖北省正处于工业化开展的中期时期,这为旅游产业化的开展提供了产业支撑;湖北省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国家实施的“中部崛起〞战略,使得湖北区位优势更加明显;湖北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文化,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适宜的产业契机、良好的政策环境、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湖北旅游产业开展打下了坚实根底。
文章对湖北省旅游产业开展规模、结构、布局、效益进行分析,剖析咨询题,提出对策,给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提供参考。
一、湖北省旅游产业的开展现状及要紧特征〔一〕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一是从尽对增长量来瞧,湖北省旅游产业近十年来〔除2003年受非典碍事外〕,国内旅游人数、国内旅游收进、进境旅游人数、外汇收进四项均维持了逐年增长。
湖北省2000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5478万人次,国内旅游收进270.31亿元,2021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5065.18万人次,国内旅游收进969.63亿元,分不是2000年的2.75和3.59倍;2000年接待进境旅游人数450805人次,外汇收进14572.13万美元,2021年接待进境旅游人数1334634人次,外汇收进51020.22万美元,分不是2000年的2.96和3.50倍〔详见表1〕。
表1湖北省2000-2021年旅游人数、收进情况统计数据来源:?湖北统计年鉴?〔2021〕、?湖北旅游统计便览?〔2021〕二是从旅游总收进占地区GDP的比重来瞧,2003年以来,全省维持在7%左右,到2021年,那个数值到达7.83%,在通过六年稳定开展后,有加速启动的迹象。
近十年来,除2003年受非典碍事旅游收进下落外,旅游业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远超过了地区GDP的年平均增幅。
湖北文化旅游资源及开发现状分析
【摘要】文化是旅游的本质属性,湖北省文化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
“一江两山”生态文化旅游区享誉海内外,旅游文化名城的建设初见成效,民俗生态旅游区风格独特,节庆文化旅游项目也得到了深度挖掘。
“十一五”时期是旅游业旅游产品转型、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
本文主要就湖北省文化旅游资源及开发状况进行相关分析,通过对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其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将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文化旅游旅游文化名城民俗文化节庆文化
一、引言
旅游文化是为旅游所利用和由旅游产生、创造的人类文明成果,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与此相关联的旅游资源被称为文化旅游资源。
旅游业是一个文化性很强的新兴产业,在一定程度上,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旅游业只有对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进行文化层面的开发和提升,使其具有明显的文化品位、文化特色和文化优势,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居民对旅游、文化等消费意愿增强。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旅游业已逐步成长为湖北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基本形成了以“行、游、食、住、购、娱”等要素为主体,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旅游产业体系。
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为湖北省旅游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旅游的个性化及多样化需求也促进了旅游业向纵深方向发展。
二、湖北省发展文化旅游的基础
湖北省文化资源比较丰富,具备发展文化旅游的良好条件和基础。
楚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
以炎帝神农文化、三国文化等为特色的历史文化,以辛亥首义和一批老区为代表的红色革命文化,以三峡、神农架等为代表的山水文化,以巴土、江汉平原风情为特点的民俗文化,以屈原、陆羽、李时珍、张之洞等为代表的名人文化,都彰显出湖北省深厚的文化底蕴。
湖北省拥有武当山古建筑群、钟祥明显陵两处世界文化遗产;武汉盘龙城、江陵纪南城、随州擂鼓墩、大冶铜绿山古矿冶等四大古文化遗址;武汉、荆州、
襄樊、随州、钟祥等五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汇集省内;国宝级文物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郭店楚简等享誉中外;戏曲及民间文化丰富,京剧、汉剧、花鼓戏、楚剧、黄梅戏等各具特色,深受群众喜爱,民间艺术风格独特、历史悠久。
三、湖北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经过多年的开发,湖北大力实施以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为重点的“一江两山”区域旅游综合开发。
通过整合资源和强化品牌特色,“一江两山”已成为湖北省最著名的生态文化旅游区域,也是国内外知名的旅游区域。
它提升了湖北省对外旅游得形象,增强了湖北省旅游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带动了全省旅游业的整体发展。
通过旅游文化名城建设,壮大湖北省旅游产业规模;积极开发民俗、节庆文化旅游资源,培育湖北省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1、“一江两山”生态文化旅游区享誉海内外
目前三峡、神农架、武当山已基本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综合旅游目的地,是湖北省旅游的标志性品牌。
该区域旅游文化内涵丰富,通过建设和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提升了旅游服务品质。
(1)长江三峡观光度假旅游区。
长江三峡拥有世界上最典型的高山峡谷、高峡平湖以及世界一流的水电工程,是海外旅游者来华的首选旅游目的地之一。
旅游区兼具优美的自然风景和文化旅游资源,景区以长江为依托,以三峡大坝为核心,重点开发和完善了三峡大坝、三峡人家、神农溪、九畹溪、昭君故里、车溪、长阳清江画廊等景区,“精品集群”特征明显。
形成以秀美的高峡平湖、雄伟的现代工程、历史悠久的峡江文化、古朴的民俗风情为主要特色的国际旅游区。
(2)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区。
武当山以规模宏大的皇家道教古建筑群和闻名海内外的武当武术为主要特色,是湖北省山岳景观和道教文化旅游名品,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应加大武当山文物古迹保护、修复及景区内部环境的整治力度,推广习武健身、养生等特色项目,加强中心城镇旅游功能建设,完善一批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从而增强武当山的品牌竞争力和文化吸引力。
形成以道教文化、皇家宫观、武当武术为主要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区。
(3)神农架原始生态文化旅游区。
神龙架保存有世界中纬度地区最完整的生态群落,是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以野人之谜闻名海内外,具有垄断性的世界级旅游资源。
旅游区具有居中的区位优势和品牌集聚效应,以原始生态和神农文化为背景,开发了原始森林穿越、野人寻踪、高山滑雪、湿地观光等一批特色旅游项目。
形成以原始的生态环境、雄奇的自然景观、神秘的野人之谜、珍稀的生物资源为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区。
2、旅游文化名城的建设初见成效
从文化旅游资源的角度出发,武汉、宜昌、襄樊等旅游中心城市不断挖掘城市文化底蕴,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为旅游者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旅游体验。
武汉城市圈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捷,具有广阔的旅游发展空间,已初步发展成为华中地区旅游集散中心、旅游目的地城市和文化中心城市。
通过加强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打造国内一流都市文化旅游产品,重视大型文化主题公园、特色餐饮、会展的开发与建设,不断启动现代商贸会展中心、科技博览中心、体育竞技中心、文化艺术中心等项目,使武汉成为华中地区乃至国内外著名的旅游文化名城。
目前,以黄鹤楼为重点,正在不断完善“大滨江旅游区”;以东湖风景名胜区为中心,包括省博物馆、武汉植物园等周边景区,构建了“大东湖旅游区”;继续推进以汉口为主体的商业区建设,打造包括会议、展览、商务、购物在内的商务会展旅游中心。
武汉周边地区的文化旅游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重点建设项目有黄鹤楼公园改扩建、古琴台改扩建、省博物馆综合馆布展、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游客中心及科普旅游区、木兰湖湖北明清古民居风俗园、蔡甸知音故里、新洲孔子问津书院建设等。
通过规划和建设,湖北省正在加紧将襄樊、荆州建成三国文化和楚文化旅游名城,其中襄樊以古隆中和襄阳古城为重点,打造城市旅游品牌,使其成为鄂西北区域旅游交通枢纽城市。
荆州博物馆建成楚文化馆藏文物观光旅游的“缩影”,建设荆州“楚文化公园”,开发与提升楚国宫廷文化和音乐舞蹈,增加楚文化游览的吸引力。
将宜昌建成世界水电文化旅游名城,并发展成为三峡旅游目的地城市和鄂西南区域旅游中心城市。
将随州、钟祥等建成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旅游名城,将明显陵文化遗产旅游建成荆楚文化旅游的代表性产品。
重点建设项目包括荆州的古城文化旅游区、黄石的铜绿山古矿冶遗址、随州的烈山炎帝故里景区等。
3、民俗文化旅游区风格独特,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
以恩施为代表的民俗生态旅游区是湖北省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风情浓郁,旅游资源独具特色。
旅游区内腾龙洞、沐抚大峡谷是世界地质考察的重大发现,大水井有南方典型的明清庄院。
应充分发挥土苗民族风情和清江民俗风情资源优势,如近年来力推的“绿色恩施州,土苗风情园”主题形象,重点开发一批高品位旅游景区,成为湖北省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
以打造民俗文化旅游精品为目标,湖北省重点开发了江汉平原湖区渔文化、地方戏曲、民间曲艺、杂技、特色饮食文化等旅游项目,着力打造古代宗教文化旅游精品,培育以武当山、归元寺、宝通禅寺、广水观音寺等为代表的宗教文化精品。
4、节庆文化旅游项目得到了深度挖掘
节庆文化业是一种新兴的文化产业。
在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日益提高的背景下,节庆文化应运而生。
通过节庆活动,不仅可以活跃文化气氛、提高当地知名度,还可以达到经济与文化双赢的目的。
节庆文化需要基于当地的文化背景进行设计和运作,湖北省通过发掘荆楚文化的内涵,在精心策划的基础上,举办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旅游节庆活动,大力发展节庆文化,运作成功的节庆文化旅游项目等都蕴含了深厚的荆楚文化内涵。
如武汉国际旅游节、武汉渡江节、华中旅游博览会、杂技节;武当山道教文化节、武术文化节;荆门啤酒节;宜昌三峡文化节、嫘祖文化节、龙舟文化节;随州炎帝诞辰节;襄樊诸葛亮文化节;黄冈赤壁文化节;黄石服装文化节、青铜矿冶文化节;鄂州武昌鱼文化节;孝感孝文化节;蕲春李时珍医药节等。
一些节庆项目与旅游区建设相结合,彼此促进,如以武汉杂技、武当武术、野人之谜等为主题的大型系列文化节庆项目,定期为旅游者演出,对当地旅游区的建设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结束语
湖北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明显,且得到了有效开发。
首先,应重点推进文化旅游资源整合。
以三峡、神农架、武当山等核心旅游景区为龙头,加快区域间旅游资源整合;加强“一江两山”、大武汉都市旅游圈、节庆文化及民俗生态旅游区之间等文化旅游资源的合作开发,重点培植精品旅游线路;着力开发东湖文化旅游带、赤壁—乌林—荆州—当阳—襄樊三国文化旅游带、恩施—宜昌清江土家文化旅游带、三峡—神农架文化旅游带和显陵—擂鼓墩古文化旅游带。
其次,深挖文化内涵,促进文化旅游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加快文化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抓好将文化产品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的工作,加强文艺界、传媒业、文娱演艺业等与旅游产业的合作,不断提高相关文化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参考文献】
[1] 王玉成:旅游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2] 胡幸福:中华文化旅游[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3] 梁方:组构宗教文化旅游品牌是实现湖北大旅游圈的有效选择[J].湖北社会科学,2004(4).
(责任编辑:郭亚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