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湖畔派”诗人浪漫主义自然观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9
华兹华斯的短诗一、华兹华斯是谁呢?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呢,他可是湖畔派诗人的代表。
这家伙生活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他的诗就像一阵清新的风,吹进了当时有点沉闷的诗坛。
他觉得诗歌应该源于生活中的普通事物,像大自然啦,普通百姓的情感之类的。
他的诗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崇敬,而且很擅长描写乡村生活的宁静和美好。
二、他的短诗风格特色他的短诗就像是一幅幅精美的小画。
风格非常质朴,不会用那些特别华丽复杂让人看不懂的词藻。
他笔下的自然景色仿佛就在你眼前,比如说他描写的水仙花,那画面感超强。
而且他的诗很有情感深度,虽然是短诗,但是能让你感受到他对生活、对自然的那种深沉的爱,还有淡淡的忧伤或者喜悦。
他的诗读起来就像在跟一个老朋友聊天,很亲切,不会有距离感。
三、我特别喜欢的几首短诗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这首诗写他看到一大片水仙花的情景。
诗里说他像一朵云一样孤独地飘着,然后突然看到一大片金黄色的水仙花在微风中摇曳,那场景简直太美了。
这就像是我们在生活中突然遇到了特别美好的事物一样,让人心头一暖。
还有咏水仙,也是类似的主题,他把水仙写得像一群活泼的小精灵,在湖边跳舞嬉戏。
这些诗让我觉得大自然是那么的神奇和充满活力,每次读都能让我浮躁的心平静下来。
四、华兹华斯短诗的影响他的短诗对后来的诗人影响可大了呢。
他让更多的诗人开始关注大自然,关注普通人的情感。
他那种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深刻情感的方式也被很多诗人学习。
他的诗就像一颗种子,种在了诗坛的土地上,然后慢慢发芽生长,让整个诗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而且他的诗也让很多读者重新认识到大自然的美,让大家更加珍惜身边的一草一木。
他就像是一个引路人,带着我们走进了一个充满诗意和美好的世界,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能有片刻的宁静和美好。
外国文学史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湖畔派诗人:指十九世纪开创浪漫主义的一个流派,主要代表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由于他们三人曾一同隐居于英国西北湖区,以诗赞美湖光山色,所以有“湖畔派诗人"之称.湖畔派诗人起初同情法国革命进而逃避现实,迷恋过去,美化中世纪的宗法制,幻想从古老的封建社会中去寻找精神的安慰与寄托.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的抒情歌谣集为浪漫主义奠基之作.华兹华斯为诗集再版时撰写的序言,成为英国浪漫主义宣言.2.拜伦式英雄:在拜伦的作品,特别是东方叙事诗中塑造的一系列个人主义反叛者的形象,既表现了诗人的反抗精神,也反映了诗人高傲的性格和忧郁苦闷的情绪,因而叫“拜伦式英雄”.这些反叛者才能出众,出于个人的原因起来反抗国家的强权,社会秩序和宗教道德,他们既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他们个个热情勇敢、追求个人自由、意志坚强、骄傲孤独、心怀人间悲哀而不惜同命运抗争,最终一般以失败、死亡告终.代表人物:海盗中的康德拉.3..多余人:19世纪俄国文学中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典型.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环境优越,受过良好教育.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心仪西方的自由思想,也很不满俄国的现状,又无能为力改变这种现状,又不与底层人民相结合以改变俄国的现状.第一个多余人形象是在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里的主人公奥涅金,名称来自于屠格涅夫多余人日记.多余人的形象包括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4.小人物:特指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在社会中处于底层,生活困苦,地位卑微,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已,性格懦弱,胆小怕事,成为那些大人物统治的牺牲者,是被剥削、被欺凌的典型形象.作家对他们寄予同情与怜悯,并通过这类形象批判沙皇专制制度.普希金驿站长开了俄国文学描写“小人物”的先河.果戈理的中篇小说彼得堡故事深化了普希金描写小人物的主题,代表作是外套狂人日记.陀思妥耶夫斯基穷人则使这一主题又有新发展.5.复调小说: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他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托斯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独白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陀的作品中有众多各自独立而不融合的声音和意识,每个声音和意识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这些多音调并不要在作者的统一意识下展开,而是平等地各抒己见.每个声音都是主体,议论不局限于刻画人物或展开情节的功能,还被当作是另一个人的意识,即他人的意识,但并不对象化,不变成作者意识的单纯客体.小说具有对话性.6.冰山原则: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把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所谓“冰山原则”,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的埋藏在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而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的结合起来,让读者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构成”冰山原则”的四个基本要素.7.象征主义:19世纪中叶产生于法国,20世纪在欧美广泛流行,是象征主义思潮在文学上的体现,也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核心分支.强调主观、个性,以心灵的想象创造某种带有暗示和象征性的神奇画面,不再把一时所见真实的表现出来,而通过特定形象的综合来表达自己的观念和内在的精神世界.在形式上则追求华丽堆砌和装饰的效果.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恶之花是象征主义的开山之作.后期象征主义诗人的主要代表是保尔·瓦雷里.8.表现主义:20世纪初产生于德国,尔后蔓延到欧美各国,是一个有广泛影响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表现主义文学善于透过事物的表象,展现内在的本质,从人的外部行动揭示内在的灵魂;善于直接表现人物的心灵体验,展现内在的心灵冲动.表现主义的流行是对注重外在客观事实描写的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反叛,对其他现在主义流派产生了影响.其戏剧和诗歌的成就最为突出,代表作家有卡夫卡、奥尼尔、斯特林堡.9.超现实主义:是两次世界大战从法国流行到欧美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从达达主义发展而来,试图将文艺创作从理性的樊篱中解放出来,使之成为一种自发性的心理活动过程,以表现一种更高度真实的“现实”,即“超现实”.具有以下特征:强调表现超理性、超现实的无意识世界和梦幻世界;主张用纯精神的自动反应进行文学创作,广泛使用“自动写作法”“梦幻记录法”,具有晦涩艰深的风格;追求离奇神秘的艺术效果.对后来的荒诞派、黑色幽默、魔魂现实主义都有影响.代表作家布勒东、阿拉贡.10.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流行于英法美等国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意识流小说不重视描摹客观世界,而着力于表现人的内心真实,特别是着力于表现人的意识流程,从而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和结构方法,用心里逻辑去组织故事.在创作技巧上,意识流小说大量运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和象征暗示的手法,语言、文体和标点等方面都有很大创新.意识流的创作方法以后被现代主义作家广泛采用,成了现在小说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代表:乔伊斯尤利西斯.11.存在主义文学:存在主义文学是二十世纪先出现在法国,而后流行于欧美的一种文艺思潮流派,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上的反映.其基本观点: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但倡导人们通过“自由选择”去面对荒诞的现实和痛苦的人生,从而实现人的自我价值.这些作品大多数处理的是重大的哲理、道德和政治题材,重思想,轻形式,强调逻辑思维和哲学思辨.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有萨特的小说恶心、哲理剧禁闭和加缪的小说局外人等.12.荒诞派戏剧: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尔后波及欧美的反传统戏剧流派,是寻在主义哲学在戏剧领域中的表现,由马丁.艾思林的荒诞派戏剧而得名.荒诞派戏剧家提倡纯粹戏剧性、通过直喻把握世界,他们放弃了形象塑造与戏剧冲突,运用支离破碎的舞台直观场景、奇特怪异的道具、颠三倒四的对话、混乱不堪的思维,表现现实的丑恶与恐怖、人生的痛苦与绝望,达到一种抽象的荒诞效果.代表作家有尤奈斯库、贝克特等人.13.黑色幽默:20世纪60年代流行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思想上,深受存在主义哲学影响,关注现实,对现实的荒诞有一种深沉的痛苦和恼怒.所谓黑色幽默,就是阴郁的幽默,绞刑架下的幽默,以表面的轻松、调侃、玩世不恭其实是无可奈何的语调叙述沉郁而可怖的故事,从而产生荒诞不经、滑稽可笑的喜剧效果.主人公往往是性格乖僻的“反英雄”.情节结构具有非逻辑性.代表作有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品钦万有引力之虹.14.魔幻现实主义:形成于拉丁美洲60年代取得辉煌成绩.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关心祖国和人民的命运,作品具有丰富的社会生活.基本主题都来自现实生活,但被作家改变了本来面目而披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同时,作家又大量引入各种超自然的力量,从而创造出一种扑朔迷离的新现实,但他们在小说中变现实为魔幻却有不失其真.深刻的寓意,非凡的艺术造诣,鲜明的民族色彩和广泛的群众性,使它做到了高雅和大众化的结合.代表:马尔克斯百年孤独.15.垮掉的一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在美国,是一群松散结合在一起的年轻人,唯一共同之处就是对社会公认的一切都抱背道而驰的态度.基本特征:思想倾向上深受欧洲存在主义影响;艺术上追求无节制的自我放纵,作品结构无拘无束乃至杂乱无章,语言粗俗甚至粗鄙.虽然有大量不健康因素,但通过他们的眼光可以加深对当代美国社会的理解,粗犷自然的风格在当代美国文学中也留下了影响.代表:凯鲁亚克在路上金斯堡嚎叫.16.约克纳塔法世系:福克纳的很多小说都设在这个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郡Yoknapatawpha County中,原型是他故乡所在的拉斐特郡Lafayette.约克纳帕塔法是福克纳作品的标志,是文学史上有名的虚构地点之一17.托尔斯泰主义:在托尔斯泰的思想中,除了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以外,还热切鼓吹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道德的自我完善,不以暴力抗恶,博爱.18.忏悔贵族:“忏悔贵族”的共性在于孜孜不倦地探索生活意义,愤愤不平地揭露统治阶级的腐朽道德和社会的残酷无情,苦苦思考农村破产农民贫困的原因,寻找贵族出路,寻求接近人民的图景,具有道德感情的纯洁性.这些人物无不打上俄国社会发展印记,同时也包含了作家本人思想探索过程.19.梅塘集团:十九世纪后期法国以左拉为首的自然主义文学集团,因短篇小说集梅塘之夜而得名.一八七九年夏,自然主义流派作家阿莱克西、赛拉尔、爱尼克、雨依斯曼和莫伯桑,某夜聚会于左拉的梅塘别墅,商定各写一篇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小说,汇总以后以梅塘之夜之名出版.次年四月,梅塘之夜问世.六人中当时最默默无闻的莫伯桑却因其羊脂球而受到一致称赞.此后左拉等六人即被称为“梅塘集团”.20.迷惘的一代:迷惘的一代TheLostGeneration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20年代初,侨居巴黎的美国作家格·斯泰因对海明威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的题词,“迷惘的一代”从此成为这批虽无纲领和组织但有相同的创作倾向的作家的称谓.。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简析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主要特征49篇一: 简析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主要特征49简析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主要特征张娜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09硕221116摘要:18、19世纪之交,浪漫主义诗学在德、英、法等西欧国家悄然兴起,沿袭了近三百年的新古典主义批评体系开始迅速解体。
毫无疑问,这是批评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对此后西方诗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浪漫主义;诗歌;自然;想象;功能引言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兴起。
英国的浪漫主义早期接受了德国浪漫派的影响,一反古典主义的理性统治,充满了消极感伤的情绪,主要以华兹华斯为首的湖畔派诗人为代表。
但随着产业革命的发展,消极和反动的倾向并没有持续成为浪漫主义的主流,而是被拜伦和雪莱为主导的一股积极进步,不甘妥协的力量所取代。
本文主要考察这一时期英国诗歌发展的主要特征,为更好的理解浪漫主义诗歌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在《文学传记》中,柯勒律治还提出了关于想象的一些主张。
他把想象分为第一性的和第二性的。
第一性的想象是人类感知所具有的活力和主要功能。
第二性的想象是第一性想象的回声,它能够溶化,扩散,分解,以便再创造。
柯勒律治还将想象和幻想进行了区分。
他认为想象是活的,其目的是为了再创造,而幻想恰恰相反,其性质是固定不变的,只能通过联想取得现成的素材。
想象对于诗人来说是最重要的,它无处不在,把一切形成一个优美而智慧的整体。
柯勒律治认为“一个灵魂中没有音乐的人”是绝不可能成为天才的诗人的。
但音乐的美感和给予这美感的能力是一、“讴歌自然的诗人” 华兹华斯由于浪漫主义诗人受到卢梭“返回自然”的影响,他们大多崇尚自然,主张回归自然,而且善于用最自然的诗歌语言描写自然。
诗论中自然观最为强烈的当属华兹华斯。
他以饱蘸感情的诗笔,讴歌大自然,咏赞自然界对人类心灵的影响,被雪莱誉为“讴歌自然的诗人”。
1798年,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合写了《抒情歌谣集》,阐述了他们的诗歌创作理论。
概述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代表1.湖畔派诗人英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是所谓“湖畔派”三诗人——华兹华斯、柯尔律治和骚塞。
他们对资本主义文明及人与人之间的现金交易关系极为反感,向往中古时期的封建社会。
他们曾隐居于英国西北部的湖区,由是得名“湖畔派”。
他们的诗作或讴歌宗法式的农村生活和自然风景,或描写奇异神秘的故事和异国风光,一般都是远离社会斗争的题材。
他们常常是通过缅怀中古时代的“纯朴”来否定丑恶的城市文明。
(1)骚塞骚塞被封为“桂冠诗人”。
他写过不少抒情叙事诗,充满离奇怪异的形象,美化封建制度,宣扬神秘主义。
长诗《审判的幻影》,是一部为反*动统治者歌功颂德的典型作品。
(2)华兹华斯①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合著了《抒情歌谣集》。
1800年,当《抒情歌谣集》再版时,华兹华斯写了一篇序言。
这篇序言成了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
②华兹华斯在很多诗中描写优雅恬静的自然景物,还喜爱描绘在大自然中活动的普通人形象。
他的诗也完全体现着他的诗学,意境清新、形象生动、极有情趣。
③华兹华斯在一些诗中探讨了大自然与人生的关系,认为大自然有一种使人提高精神境界与道德价值的力量,所以他在诗中把大自然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来加以歌颂,也因此他被誉为自然诗人。
④华兹华斯关于诗歌改革的主张以及他的创作实践结束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有力地推动了英国诗歌的革新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
⑤其重要作品有《丁登寺》、《序曲》,组诗《永生的了悟颂》、《露茜》,抒情诗《孤寂的刈麦女》、《杜鹃颂》等。
(3)柯尔律治①他的长诗《古舟子咏》、《忽必烈汗》、《克里斯脱贝尔》等都被认为是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佳作。
②柯尔律治的诗具有神秘浪漫色彩,常把玄妙迷离、古怪离奇的轶事尽力写得逼肖现实生活。
③柯尔律治在理论批评著作中强调形象思维,特别看重想像的力量。
他认为想像力是诗人的最高品质,有了想像力,诗才有了灵魂,真正的诗人都有想像力,而庸才只有幻想。
2.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以及略后的济慈,他们与“湖畔派”诗人不同,始终忠于法国革命的理想,反对专*制暴*政,同情人民的苦难,支持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倾向。
赏析华兹华斯的诗歌《我们是七个》作者:武媛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8期摘要: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 1770—1850)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湖畔派诗人”之首。
《我们是七个》是威廉·华兹华斯于1798年写的一首抒情叙事诗。
诗歌以对话的形式,用简洁、质朴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童真的赞美和对童年的向往。
本文试从诗中的语言,诗中的自然和诗中的童心对诗歌进行赏析。
关键词:华兹华斯;我们是七个;语言;自然;童心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065-02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 1770—1850)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湖畔派诗人”之首。
在其代表作《抒情歌谣集》的第二版中,他对他的诗歌进行了定义,他认为一首好诗是来自于内心深处的情感。
这种情感是自然而然流露出的,是在强大的宁静中追忆起来的情感。
他的诗描写和关注的多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诗中的语言虽然看似平淡、朴素,却给人以返璞归真的感觉。
《我们是七个》是华兹华斯于1798年写的一首抒情叙事诗。
这首诗的开头描写了一个单纯的孩子,他有力的呼吸,挥舞着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四肢,过着他快活的时光。
他真的懂得什么是死亡吗?由这个问题出发,诗人记述了他与一个八岁的农家小女孩的对话,带着读者进入了儿童的心灵世界。
下面就从诗中的语言,诗中的自然和诗中的童心三个方面进行赏析。
一、诗中的语言尽管华兹华斯的体裁各异,诗体多变,但在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清新、隽永、朴素、亲切的气息。
这种语言特色不但与18世纪新古典主义者诗人擅用的工整优雅、警句格言迭出的英雄双行体截然不同,而且与同属于浪漫主义时期的布莱克,以及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济慈等人也大相径庭。
正如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第二版中对诗歌的定义那样,他的诗多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用的都是普通老百姓生活中的语言,故其语言也较为简单,朴素,这使得他的诗读起来朗朗上口,不晦涩,且简单易懂。
湖畔派三诗人指的是19世纪英国的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赛这三位浪漫主义诗人。
他们居住在英国北部昆布兰湖区,先后在格拉斯米尔和文德梅尔这两个湖畔居住,他们写的诗赞美湖光山色,所以被称为“湖畔派诗人”。
华兹华斯出生于1770年,他的原生家庭是一个律师之家,但是在他8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了,13岁父亲也离开了他,1787年进剑桥大学。
1975年和妹妹多萝西移居乡间,1797年和诗人柯勒律治认识,两人一起出版了《抒情歌瑶集》。
《抒情歌瑶集》的创作是一种崭新的风格,开创了英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诗歌的新时代。
骚赛出生于1774年,出生于布里斯托的一个布商家庭,是“湖畔派”三诗人中人气最差的一位。
他是诗歌方面的大理论家,主要论著只是《抒情歌谣集》第二版的序言。
柯勒律治出生于1772年,是英国的诗人,文评家,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湖畔派的艺术主集中体现在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共同
创作的《抒情歌诗瑶集》再版《序言》还有《诗的措辞》中,他们的作品寄情于湖畔山水,歌颂大自然,用来表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憎恶。
以下不属于湖畔派诗人的诗
【实用版】
目录
1.湖畔派诗人简介
2.湖畔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3.以下不属于湖畔派诗人的诗
4.总结
正文
湖畔派诗人是指一群在 19 世纪初期英国浪漫主义运动中活跃的诗人,他们的名字来源于英国著名的湖区,这个地区风景优美,诗人们经常在这里聚会。
湖畔派诗人主张回归自然,强调个人独立和自由,他们通过诗歌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见解。
湖畔派诗人的代表人物包括威廉·华兹华斯、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和罗伯特·南希等,他们的代表作品有《抒情歌谣集》、《古舟子咏》等。
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湖畔派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然而,以下这首诗并不属于湖畔派诗人的作品,它是由英国诗人约翰·济慈创作的《夜莺颂》:
啊,不是夜莺,不是夜莺!
不是她的嗓音,不是她的翅膀,
也不是她的的歌声,能在这四月的夜里,
把沉睡的爱唤醒。
尽管济慈也是 19 世纪初期的英国诗人,但他的诗歌风格与湖畔派诗人截然不同。
济慈的诗歌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与湖畔派诗人回归自然的主题有所区别。
总之,虽然《夜莺颂》是一首优美的诗歌,但它并不属于湖畔派诗人的作品。
儿童乃是成人的父亲作者:张纪鸽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28期摘要: 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独特的自然观是贯穿他的许多诗作的精神存在,他的自然观又与他的儿童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他的儿童观正是他独特自然观的根源所在。
关键词: 威廉·华兹华斯浪漫主义自然观儿童观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最重要的诗人之一,湖畔派诗人的领袖。
他独特的自然观既是他独特的诗学体系的核心,又是贯穿他许多诗作的精神存在,所以,虽然人们谈到他的诗,常会使用“崇高”等字眼来形容,但是他的诗歌的语言却平淡无奇,几乎没有任何华丽词藻的矫饰。
对华兹华斯而言,自然是人类存在的理想状态,人类在儿童时期由于未受到社会的侵蚀,因而最接近自然状态。
人的一生若能永葆一颗童心,便能实现与自然的完美融合,走出文明社会的困境。
这样的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解读正是华兹华斯自然观的主旨。
《心儿便欢跳不止》即是一首能够反映华兹华斯独特自然观的短诗。
该诗仅有九行,是华兹华斯最短的诗歌之一,也是他最优秀的诗作之一,兹引录如下:我一见彩虹高悬天上,心儿便欢跳不止:从前小时候就是这样;如今长大了也要这样;以后等老了还是这样;否则,不如死!儿童乃是成人的父亲;我可以指望:我一世光阴自始至终贯穿着天然的孝敬。
(杨德豫译)如果孤立地分析诗中第七行,它看似一个悖论,但如果结合本诗所反映出来的诗人的儿童观、自然观,它却成了一个发人深思的命题。
一、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华兹华斯许多诗歌都或以自然为背景,或以自然为主题,而且即便是在那些以自然为背景的诗中,自然对于诗人仍然存在着超乎寻常的力量。
这不仅反映了诗人的一贯关于诗歌题材的主张,而且反映了他独特的自然观。
华兹华斯诗歌中反映出的自然观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
1.华兹华斯的自然观的形成深受他的个人经历的影响。
华兹华斯出生在英国伯兰郡的考克茅斯,位于英格兰西北角的“湖区”,其以星罗棋布的湖泊和秀丽的山色而闻名。
诗歌赏析——《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作者:李好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4期摘; 要:《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的代表作之一,因其文笔清新,自然流畅而广为流传。
本文主要从诗歌的韵律,语篇衔接和思想内容三个方面鉴赏此诗。
关键词:《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韵律;语篇衔接;自然观[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4-0-02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是“湖畔诗人”的领袖,同时也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
早年他受到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尤其是卢梭“回归自然”的影响。
英法战争爆发后,他“归隐”湖畔,致力于诗歌创作,并逐渐构建了自己的诗歌创作理论。
《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则是他其中的代表作之一,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创作定下了基调。
[1]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骚同被称为“湖畔派”诗人。
他们也是英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
他们喜爱大自然,描写宗法制农村生活,厌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他们远离城市,隐居在昆布兰湖区和格拉斯米尔湖区,由此得名“湖畔派”。
华兹华斯认为“所有的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主张诗人“选用人们真正用的语言”来写“普通生活里的事件和情境”,而反对以18世纪格雷为代表的“诗歌词藻”。
他进而论述诗和诗人的崇高地位,认为诗非等闲之物,“诗是一切知识的开始和终结,它同人心一样不朽”,而诗人则是“人性的最坚强的保护者,支持者和维护者。
他所到之处都播下人的情谊和爱”。
华兹华斯的诗歌理论动摇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有力地推动了英国诗歌的革新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因而英美评论家将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序》称为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
《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写于1804年,源于诗人与妹妹多萝茜一起外出游玩时深深地被大自然的妩媚所吸引这一经历写成的,体现了诗人关于诗歌应描写“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这一诗学主张。
On the Features of Lake Poetry from the Solitary Reaper从孤独的割麦女看湖畔派诗歌特点1.对诗歌孤独的割麦女的赏析:内容,主题,技巧手法,意向2.孤独的割麦女作者华兹华斯:作者简介,作品简介,作品共有的主题,3.湖畔派及其诗歌特点:湖畔派简介,中国湖畔派与英国湖畔派,湖畔派诗歌特点Comprehention of the poetry; Introduction of the poet; appreciation;明确主旨,品味语言,理解诗歌中的形象体会诗歌的内在情感,分析表达技巧及其效果。
对关键字的品味吗,词语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对表现手法的赏析,内容(景-情)+手法+表达作用;对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内容(相关诗句)+手法+思想感情。
相关资料:1. 生态视角中的湖畔派诗歌解读,王桂平; 肖燕,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Yunnan Finance & Economics University Journa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编辑部邮箱2006年02期2.陈旭. 推崇自由、追求个性——英中湖畔派抒情之比较[J]. 现代语文, 2006,(07) .[2] 胡静. 唐代山水派诗人王维与英国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比较[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08, (05) .[3] 王木春. 对英国湖畔派研究的误区[J]. 外国文学研究, 1998, (03) .[4] 谢向红,王春辉. 阐释学视野中的“湖畔派”爱情诗[J].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5, (03) .[5] 杜平. “湖畔派诗人”的东方幻想[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06) .[6] 薛浩. 浪漫主义和湖畔派——浪漫主义诗人谈(上)[J]. 英语自学, 1995,(11) .水夕. 湖畔派诗人[J]. 课外语文, 2003, (02) .chool's poet mainly fromthe angle of scenery. Since the ancient times, people of china have attached importance to the nature which...3.段汉武. 唐朝山水艺术和英国湖畔派诗歌之比较[J]. 外国文学研究, 2004,(04) .4.马玉凤. 华兹华斯浪漫主义自然观解读[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03) .5.陈述斌,杨玲. 英国“湖畔派”诗歌的生态批评性解读[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 (05) .6.杜平. “湖畔派诗人”的东方幻想[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06) .[8] 张效清. 浅谈“湖畔”诗歌的艺术特点[J]. 浙江学刊, 1984, (02) .[9] 薛浩. 浪漫主义和湖畔派——浪漫主义诗人谈(上)[J]. 英语自学, 1995, (11) .[10] 王捷. 美国“湖畔派”诗人和华兹华斯[J]. 运城师专学报, 1985, (01) .11.卢庆生, 谢枝龙. 《孤独的刈麦女》与华兹华斯的乡村田园情结[J]. 农业考古, 2011, (03)赵彦荣, 赵丽丽. 空谷幽兰无声凋零——“湖畔派”诗人爱情诗赏析[J].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1, (07)[2] 张兰艳. 从《西风颂》看英国浪漫主义特质[J]. 青春岁月, 2011, (16)4.柏晶. 孤独的自然歌手——华兹华斯诗歌风格简析[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 (08)[5] 陈樱子. 大自然的契友——隐逸诗人华兹华斯和陶渊明[J]. 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04)[7] 柳欣. 抚慰孤独的水仙花——读华兹华斯《水仙花》有感[J]. 现代交际, 2011,(06)[9] 赵丽娟, 王颢. 人道主义理想与湖畔诗人创作的嬗变[J]. 河北学刊, 2011,(04)[10] 雷超. 大自然的膜拜者——“湖畔诗人”华兹华斯[J]. 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 (06)孤独、坚韧、美丽的女子赞歌——《孤独的割麦女》与《惠安女子》比较李长利; 裔文军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北京【期刊】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15 02132 华兹华斯《孤独的割麦女》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张菊兰商丘师范学院外语学院【期刊】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08-05 0 2493 告诉我她在唱什么:《孤独的割麦女》的后殖民解读王苹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期刊】外国文学评论2011-08-18 121言文学流动站;南京审计学院外国语学院4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和他的《孤独的割麦女》谭敏娜太原旅游职业学院【期刊】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0-03-15 0 205 5《孤独的割麦女》:一种音乐美学的解读贺家乐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期刊】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2-28 1326 6《孤独的割麦女》:生态与女性言说的赞歌刘江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期刊】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25 1210 7跨越艺术相视而笑:浪漫主义者的自然与人文关照——华兹华斯《孤独的割麦女》与米勒《拾穗》之比较靳怀芳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期刊】大众文艺(理论)2008-12-25 0 151 8评《〈孤独的割麦女〉的文体学分析》齐静静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期刊】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06-15 1263 9《孤独的割麦女》三译本的视域融合比较冯娟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期刊】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10 0 126 10“明显含义”——两首短诗对文学教师的启示:《孤独的割麦女》与《尤利西斯》丁宏为北京大学英语系【期刊】国外文学2001-05-25 2290 11浅析华兹华斯《孤独的割麦女》周丽敏忻州师范学院【期刊】琼州学院学报2010-02-28 0 268 12“孤独的割麦女”之音韵研究仝海侠江苏省宿迁学【期刊】佳木斯教育学2010-12-15 0 87《孤独的刈麦女》与华兹华斯的乡村田园情结 【摘要】华兹华斯是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领军人物,湖畔派诗人的杰出代表。
湖畔派三诗人有哪些湖畔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派别,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主题内容而著称。
在湖畔派中,有三位具有重要影响的诗人,他们分别是杨牧、舒婷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蒋介石。
本文将对这三位湖畔派诗人进行介绍,并分析他们对现代中国文学的贡献。
首先,我们来介绍杨牧。
杨牧(1911-1945),原名郁达夫,是湖畔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出生在浙江杭州,是中国现代散文与新诗运动的先驱之一。
杨牧的诗歌主题丰富多样,包括家国情怀、自然景观、人生哲理等。
他的诗作融入了许多浪漫主义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湖畔集》是他创作的一部重要诗集,其中表达了他对湖光山色的热爱和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杨牧的诗作自然流畅,语言优美,给人以深远的思考和情感的启迪。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舒婷。
舒婷(1933-1977)是湖畔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女性诗人之一。
她出生在福建福州,是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创作的开拓者之一。
舒婷的诗作以直率、坦诚的表达方式著称,她的作品充满了女性的独特视角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她的诗歌主题涵盖了爱情、家庭、社会现象等各个方面,传达出对生活的真实呈现和批判。
舒婷的诗作充满了激情和力量,富有个性魅力,打破了传统文学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最后,我们来介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蒋介石。
蒋介石(1906-2003)是湖畔派诗人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他是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之一。
蒋介石的诗作主题以战争、痛苦和对生命的思考为主,他详实地叙述了南京大屠杀的惨状,透过诗歌反映了人性的黑暗和战争的毁灭。
蒋介石的诗作充满了血泪和痛苦,是对历史的见证和对人类罪恶的控诉。
他的诗作带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震撼人心,让人深思痛悔。
综上所述,湖畔派三位诗人的作品各有特色,但都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重要的足迹。
杨牧的诗作温婉优美,富有浪漫主义风格;舒婷的诗作直抒己见,充满个性魅力;蒋介石的诗作真实记录了那段黑暗历史。
湖畔诗人名词解释湖畔诗人,是指创作诗歌作品并倾心于湖泊、湖畔的诗人。
湖畔诗人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有深刻的感悟和理解,并以此为主题进行创作。
他们将湖泊作为灵感源泉,通过描绘湖泊的美丽、恬静和神秘,表达自己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湖畔诗人在其作品中,常常运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气息的形象和深入的想象力,将湖泊与人类的生活和情感联系起来,传达出对人类命运和心灵追求的独特见解。
湖畔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注重对湖泊的描写和抒发内心感情的表达。
他们以湖泊为背景,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生动的意象呈现和激发读者的联想,将湖泊的美景和静谧的氛围展现在读者面前。
同时,湖畔诗人还借湖泊的宁静与深沉,表达对人生、社会、历史等问题的探索和关注。
他们通过描写湖泊中倒映的画面、湖水的变幻与波澜不惊的特性,将自然界的表象与人类的情感、思绪相互融合,从而达到抒发自己对自然美和人生哲理的感悟和思考的目的。
湖畔诗人在创作中常常借助湖泊和湖畔的景观,表达对自然的景观和人类的生命、情感的抒发。
他们以湖泊、湖畔为隐喻,交织起人类的情感与自然的神秘,使诗歌作品具有明确而深远的意境。
湖泊和湖畔作为诗人情感寄托的对象,既具备着自然的美感和神秘,又富有情感内涵和思考价值。
湖泊作为一个孕育着生命和埋藏着人类文明的地方,给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思考题材。
湖畔诗人通过赞美湖泊中的美景和神秘,体现出对人类尊严的赞美和人生理想的追寻。
综上所述,湖畔诗人是指以湖泊和湖畔为创作主题的诗人。
他们通过对湖泊景色和自然美的描写,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湖畔诗人的作品,常常以湖泊与自然界、人类生活与情感为材料,通过富有想象力的表达和凝练的语言形象,体现了对自然美和人类内涵的追求和热爱。
湖畔诗人的创作,不仅突出了湖泊景色的独特魅力,也通过湖泊的隐喻,传达出对人类尊严、生命意义和精神境界的追寻,凸显了湖畔诗人的独特风格和文化价值。
解读“湖畔派”诗人的浪漫主义自然观摘要19世纪英国文坛活跃着一批崇尚自然、逃避世事、幽静恬淡的诗人,这些诗人有着淡淡的忧郁、默默的感伤,有着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事的厌恶。
他们的作品如同他们的作为一样,饱受批评家的关注和文学家的争议。
这群诗人被称作“湖畔派”。
本文仅从诗歌的意义角度入手解读“湖畔派”诗人作品中关于自然的描绘,以期从中感悟“湖畔派”诗人的审美情趣和道德观念以及其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看法。
关键词:自然主义华兹华斯遁世中图分类号:i106.2文献标识码:a在英国北部美丽的昆布兰湖区居住着三位幽静恬淡的诗人,他们向往唯情论,歌颂大自然;他们厌恶工业文明,怀念封建制度;他们保守传统,他们矛盾忧郁。
这些被称为“湖畔派”的诗人,分别是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
后世评论家对于“湖畔派”的评价多集中于其消极遁世思想的批判或对其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理念的分析。
实际上通过分析“湖畔派”当时的生活背景以及其代表作品中的自然描述,可以看出“湖畔派”对人类疾苦的关注、对幸福的向往以及其独特的自然主义。
“湖畔派”通过对大自然的讴歌传达了他们的一种哲学观和生活观。
“湖畔派”诗人喜欢歌颂大自然和宗法制农村生活,他们的自然观都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
一华兹华斯——富有宗教色彩的质朴自然观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善于描写大自然,他对大自然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厌恶工业化后产生种种痼疾的城市。
华兹华斯的自然观是和宗教无法分开的。
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流露出了对宗教的崇敬和执着。
他认为大自然、人和上帝是一个整体,是相通的。
因此华兹华斯的笔下虽然充满了平常人的悲苦和欢乐,但他认为能够给生灵带来福祉的根源在于圣光。
华兹华斯认为上帝的圣光无处不在,人和大自然都是上帝创造的。
自然既是一个存在,也是一种精神慰籍的力量。
而这种力量都是宗教、是上帝给予的,人在某一个特定的时刻可以感悟出来。
华兹华斯的语言极度纯粹,思想感情的表达明智而清晰。
对于大自然,他不尚奇幻,而是以宁静的、的沉思去感悟大自然的亲切和真挚。
“我独自游荡,像一朵孤云/高高地飞跃峡谷和山巅;/忽然我望见密密的一群,/是一大片金黄色的水仙;/它们在那湖边的树荫里,/在阵阵微风中舞姿飘逸。
/……水波在边上欢舞,但水仙/比闪亮的水波舞得更乐;/有这样快活的朋友做伴,/诗人的心儿被欢愉充塞;/……这水仙常在我眼前闪现,/把孤寂的我带进了天堂……”。
(《我独自游荡,像一朵孤云》)诗人完全和自然融入为一体,达到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并且认为之所以能够从大自然处获得快乐、力量,是和宗教与上帝密切相关的。
上帝、神性是赐予这一切快乐的原始能量。
华兹华斯将自然看作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导师,如:“这歌优美动听、却有着巨大的力量/是心灵变得纯洁平静/……”华兹华斯将对自然的感悟和人类的生存联系起来,他反对工业、反对资本主义成产方式,他将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人与人之间的屠杀、虐待都归结为生产方式的转变,他用自己的理解构建心目中的理想大厦,为人们搭建信仰的平台。
这种信仰就是神性与自然的结合,是神性在自然中的体现。
华兹华斯之所以有这种理念是和他的成长背景分不开的。
华兹华斯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工业革命的兴起、生产方式的转变无不对人类的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冲击。
在人们感受到了工业革命对生活提供的种种便利的时候,华兹华斯却感觉到了工业革命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人们摒弃了传统的道德观念,逐步沦为了机器和金钱的奴隶,功利主义色彩越演越烈,良好的传统美德和羞耻之心渐行渐远。
而且在华兹华斯的一生之中,他经历了法国革命的全过程,他看到了革命的暴力一面,目睹了拿破仑的种种暴行。
同时,葛德文的理论和当时社会的变迁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华兹华斯思想的转变,终于使得他从一开始支持革命逐步演变到了反对革命、抵触工业文明、讴歌宗教、提倡传统美德。
其实,呼唤宗教,呼吁对神的崇拜何尝不是华兹华斯对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力量的召唤呢?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的序言中写道:“想到这普遍的恶行之范围广大,倘若不是人类心灵某些内在的而且牢固不破的品质深刻铭刻于我,倘若不是作用于人类心灵的伟大、永恒的事物的某些力量深刻地铭刻于我,我肯定会陷于羞耻的抑郁之中……”这就是华兹华斯的人生观和哲学观。
无论后世是如何批判他,从文学本身和他所创作的笔法来看,他都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位具有重要意义的诗人,他以人和自然关系为中心的、语言质朴清新的抒情诗,影响了一代浪漫主义诗人。
二柯勒律治——充满奇幻感觉的敬畏自然观同为“湖畔派”诗人,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和华兹华斯的思想自然有很多共同之处,比如对宗教的崇敬、对污浊的工业社会的不满等等。
对于自然,柯勒律治同样怀有深切的热爱,同样认为大自然能够启迪人性中的博爱和善良的情感。
但在这些共同点之上,柯勒律治和华兹华斯还是有着些许的不同,华兹华斯对大自然的描写完全忠于自然界的本来景象。
而柯勒律治则对充满神秘色彩的超自然能力(世人所无法解释的奇幻色彩,如海市蜃楼之类、突袭的暴风雨等现象)更为感兴趣,从这一点上来讲,柯勒律治对于大自然的感情怀有一种敬畏的心态。
比如,他曾经说过:“我努力的方向是超自然或者至少是浪漫的人物性格……”这种神秘主义的倾向性可以从柯勒律治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体现。
在柯勒律治的笔下,高山、大海大多都是奇丽的、神秘的。
比如,其长诗《老水手》就讲述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故事:一个老水手带领着他的船员在海上航行,突然袭来的风暴将他们吹向南极。
绝望之中,从天而降的信天翁给他们带来了幸运和希望,但老水手却将信天翁射杀了。
随后,这支船队便离奇地经历了重重磨难,最后只剩下老水手一人独活,后老水手幡然醒悟,向着水蛇祝福并最终获得了逃生的机会。
回国后,老水手便于林中隐身忏悔,并将自己的经历讲述给世人,宣传上帝的力量和仁爱、关怀等信念。
这首长诗贯穿了奇丽的自然色彩,拥有一层神秘的面纱,很多超自然的能力和奇异的事件都在长诗中得到体现。
尽管长诗最终的主题是博爱、是信念、是上帝,但神秘主义色彩始终贯穿其中。
诗人没有航海的经验,但诗歌细腻的笔法和详实的情节,却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女妖和精灵、水蛇和信天翁,无一不透露出神秘感,浪漫的描述、富有想象力的描述,让读者感到有趣、神秘。
柯勒律治为治疗自身的风湿病,曾服用鸦片并由此上瘾。
在服用鸦片期间,鸦片给他带来了无尽的幻觉。
这种幻觉,让柯勒律治倍感痛苦的同时却也产生了不少灵感。
比如,在此期间柯勒律治所创作的《忽必烈汗》就带有东方的梦幻般的色彩。
“燕大都忽必烈汗/降旨修建御乐园……”,长诗中的御乐园是一个充满神秘、美艳甚至恐怖的所在。
因为柯勒律治的这种梦幻是由鸦片引起的,而鸦片在当时又恰恰被看作是东方的特征。
柯勒律治吸食鸦片之后之所以会出现种种梦幻,除与他的性格息息相关外,还与当时马嘎尔尼使团出使中国失败在英国社会心理上投下的阴影有关。
鸦片梦幻将柯勒律治带到东方、中国、元始祖忽必烈汗时期,浪漫的心理经验与地理经验重合了,从而在长诗中体现出了神秘色彩。
《忽必烈汗》中虽然没有超能力和诡异的事件,但充满吸引力和神秘色彩的异国之邦同样让人着迷。
幽深的森林、荒野中的泣妇、汹涌的泉水等等,诗人对自然和人物的描写让人叹为观止。
另外,华兹华斯所创作的《古舟子咏》,同样充满了幻觉和奇丽的意象,同样赋予了大自然以强烈的魅力。
当然,柯勒律治的优秀作品还有很多,像这种充满神秘色调的情节在他的长诗中也是经常出现的。
比如《克里斯特贝尔》就是直接将情节中设计为妖魔这样一个人物,从而显现了诗人高超的想象力。
因此后世很多评论家都称柯勒律治的诗歌具有典型的象征意义和神秘色彩。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色调,还是缘于柯勒律治对大自然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三骚塞——充满矛盾心态的辩证自然观骚塞(robert southey)的代表作《洛德河水》最显著的特点是拟声手法的巧妙运用,是把气势如虹的洛德河水描绘得活灵活现。
但是对于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战争,骚塞是充满矛盾和困惑的。
相对于早起的激进,骚塞中晚期之所以选择守旧,并成为当权者的御用文人,恐怕是和他矛盾的心理无法分开的。
他的叙事诗是矛盾的,他笔下的大自然也是矛盾、充满辩证色彩的。
正如他所说:“多刺的荆棘往往长出柔嫩的蔷薇花”。
在“湖畔派”的三位诗人中,骚塞是最有争议的一位,也是人气最差的一位。
骚塞在青年时代,曾因反对学校体罚学生而被学校开除;在牛津大学就读期间,骚塞曾经创作《圣女贞德》响应革命、歌颂革命。
但一如柯勒律治,在看到了太多的失败和暴力之后,骚塞逐步变得保守和沉默,到了晚期甚至开始热衷趋附权贵。
此外,他最富盛名时对勃朗特姐妹的嘲讽,也一直被世人所诟病。
但笔者认为,对于骚塞的评论,误读和理解偏颇还是占了大多数。
有人说,中年之后的骚塞热衷于趋附权贵。
有关这一点,如果从骚塞的人生经历和他后来所创作的诗歌里体会其字里行间的含义,就会发现所谓的趋附权贵是站不住脚的。
只能说骚塞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他渴望变革;一方面他又无法面对变革所带来的弊端。
因此在痛苦之后又重新回归了守旧。
比如他的《书斋咏怀》,发思古之幽情,就与世俗格格不入。
在诗歌中,诗人借小女孩和老人之口,引出了这样的诗句:……“告诉我们那次战争的事吧,和他们干吗要打仗的原因。
”“在那次战役中,英国人把法国人打得溃不成军;但他们究竟为啥要打仗,我也搞不明白说不清。
但大家都说”,老人讲道,“那次战役真是赫赫有名”……对于自然的讴歌,骚塞虽然不如华兹华斯的声名响亮。
但如果说华兹华斯是一种质朴的单纯的感情、柯勒律治是一种神秘、敬畏的感情,那么骚塞就是一种辩证、矛盾的歌颂。
早期的“湖畔派”诗人的作品多是讴歌大自然的和谐与愉悦,而骚塞对自然则进行了一种思考。
他不像华兹华斯那样对山水、云雀、樱草、花朵都观察入微,因为在他看来,大自然是高深莫测的、是复杂的。
可以说,骚塞的自然观不是一言所能概括的。
对于这样一个矛盾的诗人,也许,用他自己创作的诗句来描述他的心境是最为合适的了:“自然是完全的恩惠,完全是爱,完全是美!”(《圣女贞德》)四小结尽管有很多不同的声音,但不可否认的是,“湖畔派”的理论和实践结束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对英国诗歌的改革和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从文法上讲,他们摆脱了18世纪诗人所恪守的简洁、典雅和明晰,摒弃了当时诗坛垄断的英雄双韵体。
他们从最普通的世人的眼中去感悟大自然,体会人在大自然中的生活。
他们通过对自然的描述来抒发内心的情感。
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三位诗人同称为“湖畔派”,自然有很多共同之处:他们的诗句富有感染力;他们注重自然界的可感性,在朴实的描述中去追求新鲜和奇特的效果;他们认为自然是上帝的恩赐,人们可以从大自然中去感悟神的力量,去排除一切烦恼。
但在共同的基础上,三位诗人又有些许不同:华兹华斯更注重的是宗教所带来的感恩;柯勒律治更追求大自然中飘忽不定、神秘莫测的事物;而骚塞较于其他两位而言则显得比较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