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的特点及练习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22.59 KB
  • 文档页数:1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氏太极拳的特点及练习方法

众所周知,太极拳的门派众多,每个门派都有各自的特点,陈

氏太极拳特征与习练方法是怎样的?

武术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南拳北腿之分,三大派系(少林、武当、峨眉)之别,在上百种拳种,一个拳种有可能会有几种流派,这是由

于长期处于封建时代,交通不发达,地域文化交流少而造成的,更重要的是受传统的宗法思想和血缘脉系的影响,造成各宗族、各地域实行自我封闭,也就形成了纷繁复杂的武术。而在各武术的种类中,武术当属当今世界的最爱。

太极拳在创立过程之中,以武术基本动作为核心,集纳中国传

统养生理论,如“元气论”、“脏腑学说”等,对人体的祛病延年,强筋健骨产生了极为有效的作用。在现代的紧张的生活压力下,与自然相融合,与拳友和谐相处,给人带来良好的心境;太极拳还修炼人

宽和、宁静、从容、稳健的品德,这一切都对人的心理具有正效果。

当今陈氏太极以其独有的风格拳路吸引着广大群众的喜爱之情,进而成为了世界人们心目之中的太极典范。陈氏太极拳以柔为主,柔中有刚。架式舒展大方,步法轻灵稳健,身法中正自然,内劲统领全身。以缠丝劲为核心,运动以腰为主节节惯串,以掤、捋、挤、按为主,采、挒、肘、靠为辅,一动则周身无有不动,一静百骸皆静,运动如行云流流水,绵绵不断,发劲时松活弹抖,完整一气。

陈氏太极拳,起源于河南。自明末清初创立以来,仅在陈家沟

一地一姓的范围内传播。直至陈氏十七世陈发科(1887-1957)带到京

城开枝散叶。陈发科在京传拳近三十年,教外姓弟子众多,使陈氏太极拳摆脱了姓氏的局限,重新定义为“陈式”奠定了广泛传播的基础。在此期间他不断地总结、提高,形成了北京特有的风格特点。使氏族武学迈进成为国术文化。经过多年发展,北京陈式太极拳逐渐推广,甚至回传陈家沟。其非凡的气度,完备的理论,细腻的传授,成为了中华武术的典范。被京城以外的拳家赞称为“京朝派”太极拳。“京朝派杨门太极拳”是杨诺宾老师以京朝派为背景创立的拳学门派[1]。

3.1 把拳术与传统阴阳五行之变化相结合

人体是一个不断运动着的有机整体,《易学》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的运动,无一不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人的生命运动,其本身就是阴阳对立双方在不断的矛盾运动中取得统一的过程。

《易学》认为,凡是属于温热的、上升的、明亮的、兴奋的、轻浮的、活动的等方面的事物或现象,统属于阳的范围;凡是属于寒冷的、下降的、晦暗的、抑制的、静止的等方面的事物或现象,统属于阴的范畴。而太极拳就顺从阴阳变化之理,在一招一势运作之中,阴中含阳、阳中具阴、阴阳互变、相辅而生[2]。

3.2 把拳术与中医学中的导引、吐纳等理论相结合,将气功运用于拳术之中

中医学中的导引是中国古代医学家们发明的一种养生术。主要是通过呼吸仰俯,手足屈伸的形体运动,使人体各部血液流通无阻,从而促进身体的健康。

太极拳把拳术招式的形体运动与呼吸养生相结合,首先保证形

体运动不能妨碍人体的呼吸运动,以保障人体机能正常发挥,使新陈代谢自然进行。其次,通过拳术招式的形体运动来促进人体内部结构的形成。第三,通过拳术招式的形体运动来促进人体宗气的分布,在心脏、肺脏的协同下,将人体的通常之气通过血脉分别送入全身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达到全身表里上下,肌肤内脏,发挥其滋润营养之作用。太极拳把拳术的形体运动与中医学中的导引、吐纳等理论相结合,使形体运动更有益于身体健康和技击功能的发挥。

3.3 把拳术与中医学中的经络学说相结合

中国古代中医经络学说主要是论述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以及经络与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肺腑肢节,沟通表里、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功能活动的通路,是经脉、络脉及其连属组织的总称,是人体特有的组织结构和联络系统。其中,经脉是人体经络系统的纵行干线,是人体脉络的大小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人体的经络系统主要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别络、孙络、浮络、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几个部分,起着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的重大作用,但是决不可不通。经络系统通过有规律的循行和错综复杂的联络交汇,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身骸、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拳术与经络学说的结合,使太极拳术独创了顺应经络变化的缠绕螺旋运动方式而滋生的缠丝劲,旋转发力,增大出拳发劲的威力,令人难提难防。

3.4 综合百家拳术之长,而具自身特色

在太极拳的历史中说道,明朝嘉靖年间,中国有一名扬海外的武将,姓戚名继光(1528—1587),字元敬,号南塘,晚年号孟诸,系山东省蓬莱人。戚继光编制新军,并传以集百家拳术之长编制而成的三十二势,变化无穷,微妙莫测,似有神意。由于陈式太极拳既广纳诸家拳术之长,又有自己独特的神奇之处,所以每战必胜,拳理上包容万家,而具自身特色,不断发扬光大。

4.1 虚灵顶劲

虚灵顶劲是指演练太极拳时,始终保持头容端正,百会穴轻轻向上领起,有绳提之意,此为演练太极拳最基本的要领之一。虚灵顶劲,既是打拳必须严格遵循的基本要领,同时又是一种拳术境界。练拳之初,很难真正领会其意,准确把握要领,只要由招熟渐悟到懂劲阶段,才会产生周身轻盈的奇妙境界,但尽管如此,演练者从一开始,就须严格遵守虚灵顶劲的要领。非如此,难于练好太极拳,不会产生清气,也不会有以后的清气上升、浊气下降、随心所欲的通达和自如。

4.2 含胸塌腰

含胸塌腰是在开胯屈膝的同时胸脯向内微微含住,心气下降,两胁微束,腰劲自然下塌,周身血脉流畅无阻;要塌腰,必定含胸。两者不能分开进行,而要互为前提,互为照应。含胸塌腰同时进行,则击身骨节处处开张,丹田中的清气方可上长、畅通至百会穴,下沉之气也可顺利下沉至丹田达于涌泉。周身气由丹田起,分四路出,一

气贯通。所以说,含胸塌腰非常重要,悉心掌握,全身气血才能走通走活,必须严格遵守这一基本要领。

4.3 松腰养气

松腰养气是指腰部放松,以养炼体内浩然之正气,此亦为演练

太极拳务必遵循的基本要领。松腰养气与含胸塌腰相关联,但要领不同。塌腰指的是腰劲下塌,中气自然沉入丹田;松腰则是指腰部松活,目的在于养护、养炼正气。塌腰时“腰劲贵下去,贵坚实”。松腰时,“腰中要虚,一虚则上下皆灵”。松腰养气,能运周身之虚灵,可以促使虛实阴阳变化,足从手运,以腰为轴,圆转自如。与人交手,进退攻防,刚柔相济,松活弹抖,意到气到,足稳身固,无坚不摧。松腰先要松胯。胯为腰根,松胯才能松腰。胯松、腰松、气脉才能贯通,涌泉、丹田、百会等穴位,才能一气相连。演练太极拳要十分重视松腰技巧,养成浩瀚之气,气自阻随功夫长,方得太极神妙。

4.4 招势相连

周身上下,四肢百骸,无处不有虚实之分,所以说练习太极拳

的所有动作都必须分清虚实。动作能分清虚实,即可灵活转化,才能耐久不疲,张弛轻重匀运转换,不致困顿。练太极拳时不仅双手要不虚实,双足要不虚实,左手和左足、右手和右足也要上下相随,在运动中分清虚实,左手实则左足虚,右手虚则右足实。一招一势,虚虚实实,遍藏玄机。虚,不是全无力量;实,也并非全部落实,占实。

只是比重各有所偏罢了。初学者,动作可以大开大合,大虚大实,根据身体条件和年龄的变化、功夫的进步程度即可选择练习中架或小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