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早癌内镜下诊断要点说明
- 格式:ppt
- 大小:2.39 MB
- 文档页数:18
内镜诊断食道癌早中晚期引言食道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治疗效果与早期诊断相关性极大。
内镜检查是目前常用的诊断食道癌的方法之一,通过内镜检查可以观察到食道黏膜的变化,进而判断食道癌的早中晚期。
食道癌的发展过程食道癌是起源于食道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其发展过程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
•早期:食道癌在早期通常表现为食道黏膜上的轻度异型增生,形成的癌前病变称为食道上皮内瘤变(ESD)。
内镜下可以观察到粗糙不平、颗粒状的瘤体或黏膜增厚。
•中期:随着病变进展,食道癌可扩展进入黏膜肌层和浆膜肌层,形成食道肌层浸润型癌,这一阶段患者可能出现胸骨后烧灼感、吞咽困难等症状。
内镜下可见肿瘤呈现边缘隆起、溃疡形成、溃疡底凹陷等特征。
•晚期:食道癌进一步侵犯淋巴结、周围组织和器官,可能发生食管穿孔、食管狭窄等严重并发症。
内镜下可见较大的肿块、浸润性溃疡、局部坏死等病变。
内镜诊断食道癌的方法内镜检查是诊断食道癌的重要方法,通过内镜下观察食道黏膜的变化,初步判断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常用的内镜检查方法包括白光内镜、荧光内镜和窄带成像内镜。
•白光内镜:白光内镜是最常用的内镜检查方法,通过光线的照射观察食道黏膜的表现。
早期食道癌表现为食道黏膜上的不规则黏膜增厚、颗粒状或结节状的病灶。
中晚期食道癌可见到肿块、溃疡、坏死等病变。
•荧光内镜:荧光内镜是在白光内镜的基础上加入了荧光染料,通过荧光染料的吸收与发光,观察食道黏膜的变化。
荧光内镜对于早期食道癌的诊断更加敏感,在黏膜上可观察到有无粗糙不平、颗粒状的瘤体或黏膜增厚等病变。
•窄带成像内镜:窄带成像内镜是通过使用特殊的光源和滤光片,突出某一特定波长的光线,增强食道黏膜表面和血管的对比度,从而更好地观察细微病变。
窄带成像内镜尤其适用于早期食道癌的诊断,能够清晰地显示黏膜上的细小病变。
食道癌早期内镜表现食道癌的早期常常没有明显的症状,通过内镜检查能够帮助早期发现食道癌,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1)隆起型早期癌的形态学特点按山田分类法,将胃内隆起型病变分成4型。
I型为轻度隆起,周边隆起界限不清楚,隆起坡度较缓慢,又称丘状隆起。
Ⅱ型则为有明显界限的隆起。
在Ⅱ、Ⅲ型的基础上,又分出两个亚型。
即:扁平型和鼻状隆起型。
这两个亚型是胃内恶性病变的特点,大部分为早期癌。
胃内隆起型早期癌由于组织学类型的不同,其形态也有不同,其中包括隆起的大小、形态及表面形状。
胃内隆起大部分直径均在10一40cm之间,仅少数例外。
它们的隆起高度以0.5cm为界限,高于0.5cm为I型,而低于0.5cm为Ⅱa型早期癌。
隆起的表面性状是区分良恶性的主要条件。
早期癌特有的表面结构是大小不等的结节或颗粒状,隆起边缘不整。
隆起型早期癌大部分位于中度到重度肠上皮化生的区域,该区域黏膜表面形成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胃小区或结节,而其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程度主要依赖于肠上皮化生的程度。
隆起型早期癌的表面性状与其周围黏膜结构的这种类似性,正是黏膜及黏膜下癌的形态学特征。
随着癌组织浸润加深,以上表面性状将不存在,而出现糜烂、溃疡或结节。
当隆起型早期癌最大直径小于1.0cm时,其表面可以是光滑的,但有边缘不规则等特点。
隆起型病变包括良性形态及恶性形态两类。
良性形态包括:丘状、半球状、亚蒂状、有蒂状、有蒂分叶状;其表面光滑,边缘整齐,但约3%仍有恶性可能。
恶性形态包括:平盘状、平盘状伴凹陷、花瓣状、结节状;其表面均不平或呈颗粒状、结节状;其边缘不规整。
组织学80%以上为恶性。
早期癌一般小于2cm,一般Ⅱa型早期癌隆起高度小于0.5cm,可分成细微隆起、平盘状隆起伴中心凹陷。
共同特点为:隆起是扁平型、边缘不整齐、表面呈颗粒状,为黏膜层癌的特征表现,若扁平隆起中心部有凹陷、浅糜烂者,则为黏膜下浸润的表现,大部为早期Ⅱa型或Ⅱa+Ⅱc型癌。
I型早期癌的隆起高度往往大于0.5cm,表面呈结节状、颗粒状。
若隆起为广基块状或大结节应为进展期癌。
消化道早癌的内镜诊断与治疗消化内镜的发展消化内镜从硬质内镜到纤维内镜最后发展到电子内镜。
目前电子内镜新技术层出不穷。
超声内镜系统。
1980年美国首次报道应用超声与普通内镜相结合的检查方法在动物实验中取得成功,开创了超声内镜技术在临床的应用,此后超声内镜器械不断发展和完善。
目前,超声内镜检查以及镜下介入治疗是消化内镜领域发展最快的一个分支!胶囊内镜。
最早由以色列开发研制,形如胶囊,属一次性用品,含有闪光装置和摄像传感器。
吞服后通过整个消化道,所拍摄的图像经腹部的遥控接收器存于电脑加以分析。
胶囊内镜则随粪便排出。
胶囊内镜对小肠检查价值较大,患者痛苦少,由中国学者发明的磁控胶囊内镜,可以实现全消化道的观察、诊断。
放大内镜。
1990年代,日本Olypus公司和Fujinon公司先后开发出放大内镜。
其工作原理是在内镜头端接近目镜的地方安装可以移动的凸镜,能将局部病变黏膜放大10~100倍,可观察到胃小凹和结肠黏膜腺管开口的形态特征。
放大内镜结合色素内镜技术,更有助于提高小癌灶、微小癌灶及异型增生的检出率。
其他还有例如小肠内镜、磁控胶囊内镜、放大内镜等;不管是哪一种内镜,其主要的诊断价值在于:提高消化道早癌诊断率:放大内镜、色素内镜、共聚焦内镜等。
消化道肿瘤及早癌临床定义是指浸润深度不超过黏膜或局限于黏膜层的消化道肿瘤,包括大肠癌,胃癌,食道癌,早期的这些肿瘤。
对于不同的消化道早癌有不同的治疗方法,比如早期的食道癌的话,我们可以直接在内镜下进行一个微创的切除,在内镜下把黏膜切除,从而避免切伤患者的食道,创伤比较小,也可以重建上消化道,这是早癌的处理方法。
上消化道内镜的检查:术前准备很重要,术前常用药有:祛粘剂:得佑(链霉蛋白酶颗粒),比较贵。
一般用2支糜蛋白酶加5ml西甲硅油加1克碳酸氢钠配成50ml,检查前15-30分钟口服加在床上不停地变换体位,比德佑便宜,效果很好。
也可以用来检查中冲洗。
局麻除泡剂:达克罗宁。
上消化道早癌内镜检查与临床病理诊断对比分析上消化道早期癌症是指位于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早期癌变,一般无症状或只有轻微症状。
这种类型的癌症通常发展缓慢,但如果不及时发现和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早期的内镜检查和临床病理诊断对于上消化道早期癌症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上消化道早期癌症的内镜检查和临床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其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一、上消化道早期癌内镜检查上消化道早期癌内镜检查是通过内窥镜将摄像头插入食道、胃或十二指肠,检查黏膜表面的异常变化。
内镜检查还可以进行组织活检,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内镜检查对于早期癌症的诊断非常敏感,能够检测到非典型细胞变化、肿瘤的早期形成和细微的黏膜异常。
内镜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上消化道早期癌症的早期诊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上消化道早期癌临床病理诊断临床病理诊断是通过组织活检和病理学分析,确认癌细胞的类型、分级和浸润深度。
临床病理诊断可以提供更为具体的病变信息,包括肿瘤的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血管侵袭等重要指标。
临床病理诊断对于上消化道早期癌症的治疗策略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1.准确性和敏感性内镜检查对于上消化道早期癌症的诊断准确性和敏感性非常高,能够发现细微的黏膜异常和病变。
内镜检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对于隐匿性病变的诊断效果较差。
相比之下,临床病理诊断通过组织活检和病理学分析,提供了更为具体的病变信息,对于隐匿性病变的诊断效果更佳。
2.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内镜检查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较高,假阳性率较低。
内镜检查的结果可能受到操作者经验和技术水平的影响。
而临床病理诊断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较低,容易出现假阳性结果。
内镜检查和临床病理诊断在诊断结果的可靠性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3. 综合分析综合分析来看,内镜检查和临床病理诊断在上消化道早期癌的诊断上各有优势和限制。
内镜检查具有快速、无创伤和高分辨率的特点,能够及时发现早期癌变,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和预后。
消化道早癌内镜诊治规范(讨论版)一、诊断规范:(一)消化内镜检查:1.检查前准备:(1)胃镜:患者禁饮食8小时以上,检查前常规服用咽部麻醉剂及消泡剂(二甲基硅油),如果行染色内镜术前同时口服去粘液剂(链霉蛋白酶)。
如无上述产品检查时如有泡沫、粘液一定要用二甲基硅油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推荐有条件单位推广无痛胃镜检查,不仅减少患者痛苦,还能提高检查质量。
(2)结肠镜:检查前一天少渣饮食,检查当天口服泻药,推荐应用聚乙二醇电解质溶液或硫酸镁做肠道准备,肠道准备时间为4小时,多让患者活动。
如检查时肠腔内残存粪质和泡沫,尽量用二甲基硅油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检查前如无禁忌症常规应用解痉剂如丁溴东莨菪碱。
2.胃镜检查规范:进镜前检查内镜是否正常,是否打开工作站,核对患者信息。
如有NBI 功能,用NBI进镜,观察咽部、食管,至贲门调为白光,如患者反应较大,进镜观察咽部困难,可在检查结束退镜至咽部时观察,常规留取咽部声门照片。
胃镜检查时充分注气,手法轻柔,避免盲区,尤其是胃体小弯侧近贲门、贲门粘膜嵴、胃体中部小弯、胃角前后壁等,十二指肠注意球部后壁及降段乳头。
胃镜至少要采集35张左右白光照片,包括口咽部1张、食管4张、贲门胃底4张、胃体14张、胃角3张、胃窦5张、十二指肠球部2张、降段2张、取活检部位2张。
具有NBI功能胃镜加咽部及食管5张。
3.结肠镜检查规范:进镜前检查内镜是否正常,是否打开工作站,核对患者信息。
结肠镜检查推荐单人操作,进镜至盲肠后充分注气,清洁视野,缓慢退镜观察,遇到弯曲时缓慢通过,必要时对同一部位反复进镜、退镜观察,退镜观察时间不少于6分钟。
如进镜过程中发现小于5毫米息肉,可先行活检后再继续进镜。
结肠镜照片数量无严格限制,但应该在20张以上,对每段结肠都应留取照片,如回肠末端、阑尾开口、回盲瓣、回盲部远景、升结肠、肝曲、横结肠、脾区、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肛管及直肠倒镜。
4.可疑病变内镜检查规范:(1)白光内镜:如果发现可疑早癌病变,先用白光内镜把病变的远景、近景、直视、侧视、充气状态、吸气后照片留取,照片图像要求清晰,病变部位位于图像中央,内镜前端与观察部位距离适当。
上消化道早癌内镜检查与临床病理诊断对比分析
上消化道早癌是指肿瘤局限在黏膜层或浅层粘膜下层的肿瘤,通常大小小于1 cm。
内镜检查是早期胃癌筛查的重要手段。
本文对上消化道早癌内镜检查与临床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分析,并探讨其意义。
内镜检查是上消化道早癌的主要诊断方法。
内镜下可见局限性、不规则形态的病变,色素沉着、溃疡、局部隆起等。
内镜镜下活检是确诊早癌的重要手段。
病理检查可明确癌症类型、分级、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及转移情况。
内镜检查诊断上消化道早癌的准确性主要与医生经验有关。
在临床实践中,诊断的准确度在50%到90%之间。
临床病理诊断早期胃癌有助于科学治疗。
对于未侵犯黏膜、内膜或粘膜下层、大小小于2cm的早癌,通常采用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或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
如果癌细胞已进入肌层,则需结合胃癌的临床分期和患者病情进行手术治疗。
病理检查对早期癌症的分期有良好的预测能力。
研究分析了不同临床分期病人的5年生存率,发现相似分期的早期癌症,未治疗5年生存率大于90%。
综上所述,上消化道早癌的内镜检查对于早期癌症的筛查有重要意义。
内镜检查对于癌症的检测能力与医生的经验密切相关。
病理检查是早期癌症分期和治疗方案制定的重要依据。
因此,临床医师应将早期癌症诊断和治疗结合起来,以期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上消化道早癌内镜检查与临床病理诊断对比分析上消化道早癌是指肿瘤仅累及黏膜、黏膜下层或黏膜肌层,尚未穿透肌层的恶性肿瘤。
早期发现和诊断上消化道早癌对于治疗和预后都有着重要意义。
内镜检查是目前早期发现上消化道癌症的主要方法之一,其主要优点在于可以观察黏膜细微的病变并进行活组织检查。
本文将对上消化道早癌的内镜检查与临床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分析。
内镜检查是早期发现上消化道早癌的主要方法之一,其主要包括胃镜和食管镜。
通过内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上消化道黏膜的情况,包括颜色、形态、毛糙度等。
对于可疑病变,可以进行活检,以获得组织学诊断。
临床病理诊断是通过对组织标本进行切片后染色观察,进而得出病理诊断的过程。
在上消化道早癌的病理诊断中,主要观察黏膜的形态、细胞的变化以及组织的内在结构。
形态变化包括颜色、形状、表面状况等;细胞变化包括细胞形态学的异常以及细胞排列的改变等;组织结构的变化包括细胞核的变化、间质的反应以及浸润的程度等。
内镜检查与临床病理诊断在上消化道早癌的诊断过程中相互关联,互为补充。
内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病变的颜色、形态等特征,并进行活检以获得病理组织学诊断。
而临床病理诊断则通过对病理标本的观察和分析,确定病变的类型、程度以及浸润的情况。
两者结合可以提高对上消化道早癌的诊断准确性和精确度。
内镜检查与临床病理诊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内镜检查需要有经验的医生进行操作并熟悉病变的特点,否则很容易忽略一些微小的病变。
临床病理诊断则需要有熟练的技术人员进行组织切片和染色,并准确解读切片结果。
如果操作不当或解读不准确,都可能导致诊断的误差。
上消化道早癌的内镜检查与临床病理诊断对比分析可以提高对早期癌变的诊断准确性和精确度,从而为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提供科学依据。
需要注意的是,这两种诊断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操作和解读。
最终的诊断结果需要综合考虑临床病史、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消化道早癌不开刀——ESD科普消化道早癌是指发生在胃和小肠的癌症,我国的发病率较高,有报道在50岁以上人群中,消化道早癌的发病率在10%以上。
如果能够早期发现和治疗,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治疗效果较好,早期治疗与晚期治疗效果基本相同。
目前认为,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手段。
由于ESD具有微创、安全、方便等优点,对早期肿瘤的发现和处理具有很大的临床价值。
现就ESD技术介绍如下。
1、基本概念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指内镜医师借助高频电器械在内镜黏膜下进行局部的电凝、切割、烧灼、剥离等治疗,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内镜微创技术。
其主要原理是通过对黏膜下层进行热损伤,使病变部位的固有肌层分离,进而将肿瘤从黏膜下层剥离。
在病变粘膜与周围正常黏膜之间形成一层明显的切割带,使肿瘤与周围正常粘膜组织分离,然后予以切除。
ESD手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疗效好等优点,因此被认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消化道肿瘤微创治疗方法。
内镜医生经过正规培训后,可以独立完成ESD手术。
2、适应证内镜下ESD适用于胃粘膜内的病变,包括早期胃癌和黏膜下肿瘤。
一般情况下,对于直径<1 cm的黏膜下病变,尤其是黏膜表面光滑、隆起或呈结节状,或不伴糜烂、溃疡,或有浅表性胃炎等症状者,经胃镜检查排除了恶性病变,均可进行ESD。
3、禁忌证ESD的禁忌证包括:有严重的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严重糖尿病患者;正在服用抗凝药物者(如阿司匹林);凝血机制障碍者(血小板<50x109>4、治疗方法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是一种微创治疗,它的治疗原理是将病变部位粘膜上皮组织从正常组织中剥离,使其发生病变部位不再有正常的组织覆盖,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具体操作时,将内镜探头置入黏膜下层,在内镜下观察并确定病变部位,根据病变范围以及对周围组织的侵犯程度、肿瘤与黏膜下层粘连程度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内镜切除范围,必要时可扩大切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