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边界问题(地图)
- 格式:ppt
- 大小:500.50 KB
- 文档页数:13
现在国外媒体一直惊呼中国崛起了现在国外媒体一直惊呼中国崛起了!!但是他们一边叫喊却是一边在无耻的啮噬着中国的领土耻的啮噬着中国的领土!!找张中国地图看看吧中国地图看看吧!!边疆千疮百孔边疆千疮百孔!! 今天在此清点一下中国边疆的失地.。
一、中国未收复领土台湾台湾((中国内政中国内政)):中国固有领土,却碍于美国、日本迟迟不得收复!失去台湾中国将失去一半海洋国土。
二、主权在中国却被他国占据1. 东海钓鱼岛东海钓鱼岛::钓鱼岛是台湾省附属岛屿,位于东海大陆架边缘,早在15世纪就已归中国管辖,这已为大量历史文献所证明。
而日方却强词夺理,声称钓鱼岛是位于冲绳岛西南的小岛屿。
根据当年归还冲绳协定而属于日本,是日本固有领土。
日本一些人所谓在1895年已将该岛“编入日本领土”的说法,实际上是日本在甲午战争后将其窃取的。
日本在1945年投降后,按波茨坦公告,钓鱼岛与台湾已一并归还中国,理所当然是中国领土。
1996年7 月14日,日本政府单方面采取措施,加速钓鱼岛等岛屿的日本国土化。
东京都内的一个政治团体在钓鱼岛上设置了灯塔。
钓鱼岛虽然不大,但周围石油储量30-70 亿吨,年捕鱼量15万吨。
日本争夺钓鱼岛目的就是通过侵占岛屿与中国平分东海大陆架,多占中国2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获得15万吨以上的渔业资源,攫取中国东海海底油气资源的一半多。
妄图在军事上实现“千海里防卫”的设想。
据此,将其防卫范围由冲绳向西推远300 多公里,对中国沿海地区实施舰、机抵近侦察和监视。
而且还可以削弱台湾回归祖国后台湾海峡军事功能的发挥,大大不利于我东南沿海的安全,同时也会对我跨出第一岛链的未来海上发展受到很大制约。
:2. 中印边界中印边界:印度与我国存在着领土争端,并坚持不合理的领土要求。
目前,双方边界全长1700公里,双方争议地区有8 块,面积达12.5万平方公里。
其中东段9 万平方公里、中段2 千平方公里均为印方控制,西段3.3 平方公里为我方控制。
中印领土问题的源头
中印领土问题可以追溯到17世纪末,当时两国之间没有边界线,中国桂棱省和印度孟加拉省等地区没有固定的国界线。
在18世纪中期,印度有关
部门曾建立了从西安至科伦坡的统治界线,包括位于今天的安得拉邦北部的
加尔各答,以及中国新疆阿尔泰山地区。
19世纪中期,英国对整个印度洋地区进行“英脉”行动,将它们纳入英
国殖民统治范围。
在此期间,英国人在西藏和阿尔泰地区建立了形式各异的
势力,并用英国惯用的地图标识了那里的边界。
到20世纪初,阿尔泰西北
部和西藏东部之间,就存在着英国的“私人界线”,即今天的中印边界线。
随着独立公务的结束,1947年9月,英国向中国和印度设立了实际界线,称为“穆迪利边界”(McMahon Line),这是中印边界的现定界线,而印度
及其附属领土仅限于地图上的穆迪利线以南,一直延伸到今天的安得拉邦
(特别是尼布甘巴和贝贝尔大公国)。
然而,此线并未得到中国政府的承认,因此中印边界始终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
自1962年起,中印就因山谷和安
得拉邦等地区发生了冲突而更加紧张,双方多次发生过武装冲突。
因此,中印领土问题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7世纪末,但是在1947年之后,英国的“穆迪利界线”成为真正的中印边界线,而中国对其的不承认也是中
印领土纷争的主要原因,由此引发了争端持续至今。
[转载]班公湖中印边界西段实际控制线中印边界西段实际控制线"name="image_operate_83131463376282404" alt="[转载]班公湖中印边界西段实际控制线"src="/DownloadImg/2017/02/2011/ 91892465_1" width="690" height="465">阿里被人们称为“生命的禁区”去阿里,从新疆叶城出发,沿着世界上海拔最高、环境最恶劣、道路最险、路况极差的高原公路——219国道,即新藏公路一路向南,途中险像环生。
“行车新藏线,不亚蜀道难;库地达坂险,犹似鬼门关;麻扎达坂尖,陡升五千三;黑卡达坂旋,九十九道湾;界山达坂弯,伸手可摸天……”达坂,维语意为“坟墓”,沿途共翻越16个冰达坂、涉44条冰河,大部分途经地段为“无人区”,只有茂盛的红柳零星生长在路旁。
“生命禁区”中生命的生存原本就是对大自然绞杀的顽强抗争,这一簇簇红柳,正是这场抗争中的幸存者。
中印边界西段实际控制线"name="image_operate_49171463376283271" alt="[转载]班公湖中印边界西段实际控制线"src="/DownloadImg/2017/02/2011/ 91892465_2" width="690" height="411">行至国道994公里处,便到了阿里第一站——日土。
这里也是阿里的北大门,莫尔多通道的东起点。
日土县城的北面就是闻名遐迩的班公湖,藏语意为“长脖子天鹅”,意思是“明媚而狭长的湖泊”。
该湖一半在阿里境内,另一半则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最奇特之处在于,虽同属一湖,在这边是淡水,而那边则是咸水。
中印边界争端及对策分析印度是中国的第二大邻国,与中国有着长达1700公里的陆上边界。
由于历史原因,两国边界一直没有正式划定。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两国的边界争端演变成严重的国家关系危机,并最终爆发了一场震惊世界的边界战争。
对印度而言,和中国维持合作关系是符合国家利益的,但为减少两国差距,印度也需与亚洲各国及美日等国维持战略合作关系,因此不免有些摩擦。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边界战争看来是减少了,甚至是无足轻重了。
但是冲突却不仅对印度和中国,而且也对整个国际社会有着深远的和有害的影响。
假若尼赫鲁能表现出缅甸的吴努那样的智慧和政治勇气,并且像他那样,大约在1959年,同北京谈判出一个相互满意边界解决办法,并以一个友好和互不侵犯的条件签署了它,世界政治该将会出现多么不同的情景。
那么,中国就不会遭受冲突和印度诬陷带来的僧恨,代之的是其国际威信的极大提高。
印度可能不会走向导致巴基斯坦1965年战争的扩军备战。
中美关系可能早就得到修补.并很可能对华盛顿对越南的做法产生影响。
还有,印度的核试验的唯一借口自然不会存在——不过那时,事情就成为双料虚伪,因为印度教民族主义政党自独立后不久以来,即一直保证要使印度拥有核武器。
进入21 世纪后,双方就安全观问题达成一致,重申彼此互不构成威胁,并采取多种“建立信任措施”,双边关系走出“冷和平”的阴影,开始了“热合作”的进程。
中印关系对中国、印度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
影响中印关系的因素,最主要的利益关系与冲突,如不可忽视的边历史问题——边界问题。
中印领土争端具体讲就是“三条线”之争:(1)是传统习惯线中印两国人民在长期的友好交往中,由双方历来行政管辖所及而形成了受到两国人民尊重的传统习惯线。
这条线,在东段大体上沿著喜马拉雅山南麓与布拉马普特拉河北岸平原交界线而行;在中西段,大体沿著喜马拉雅山分水岭走向,即我国地图标示的国界。
根据国际法有关规定,这条客观上存在的传统习惯线,应当是中印定界的依据和基础。
[转载]班公湖中印边界西段实际控制线中印边界西段实际控制线"name="image_operate_832404" alt="[转载]班公湖中印边界西段实际控制线"src="" width="690”height="465”>阿里被人们称为“生命得禁区”去阿里,从新疆叶城出发,沿着世界上海拔最高、环境最恶劣、道路最险、路况极差得高原公路——219国道,即新藏公路一路向南,途中险像环生.“行车新藏线,不亚蜀道难;库地达坂险,犹似鬼门关;麻扎达坂尖,陡升五千三;黑卡达坂旋,九十九道湾;界山达坂弯,伸手可摸天……"达坂,维语意为“坟墓",沿途共翻越16个冰达坂、涉44条冰河,大部分途经地段为“无人区”,只有茂盛得红柳零星生长在路旁.“生命禁区”中生命得生存原本就就是对大自然绞杀得顽强抗争,这一簇簇红柳,正就是这场抗争中得幸存者. 中印边界西段实际控制线"name="image_operate_49171463376283271”alt=”[转载]班公湖中印边界西段实际控制线" src="" width=”690” height="411"〉行至国道994公里处,便到了阿里第一站—-日土.这里也就是阿里得北大门,莫尔多通道得东起点。
日土县城得北面就就是闻名遐迩得班公湖,藏语意为“长脖子天鹅”,意思就是“明媚而狭长得湖泊”。
该湖一半在阿里境内,另一半则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最奇特之处在于,虽同属一湖,在这边就是淡水,而那边则就是咸水。
班公湖岸边红柳簇拥,风景优美,就是阿里高原乃至西藏得一个著名旅游景点。
湖中有世界上海拔最高得鸟岛,每年5至9月,成千上万得鸥鸟在此栖息,鸥鸟雁鸭欢舞飞翔、遮天蔽日,成为阿里高原得一大奇观.湖畔得牧人传说湖中还有神龙、湖怪出没,更增添了班公湖得神秘色彩。
盘点xx与各邻国分界中国同14个国家接壤,陆地边界总长22000多公里,是世界上陆地边界线最长和邻国最多的国家,也是边界情况最复杂的国家之一。
目前,中国已与12个国家划定边界,但仍与印度与不丹两个国家存在边界争议。
我国边界问题的解决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期,一是上世纪60年代,我们先后与缅甸、尼泊尔、蒙古、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签订了边界条约或协定;另一是上世纪90年代至今,我们与俄罗斯、老挝和越南以及新独立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解决了边界问题。
与xx划定边界的国家及分界历程1、与缅甸划界1950年6月8日——与缅甸建交。
缅甸成为最早承认新中国,最早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之一。
1960年1月28日——两国总理于1月28日分别代表本国政府在《中缅友好互不侵犯条约》和《中缅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上签字。
1960年10月1日——《中缅边界条约》在北京签订。
《中缅边界条约》的主要内容有,缅甸同意把属于中国的片马、古浪、岗房地区(面积约153平方公里)归还中国;鉴于中缅两国的平等友好关系,双方决定废除缅甸对属于中国的勐卯三角地的“永租”关系,考虑到缅甸的实际需要,中国同意把这个地区(面积约220平方公里)移交给缅甸成为其领土的一部分,作为交换,同时为了照顾历史关系和部落的完整,缅甸把班洪、班老部落辖区(面积约189平方公里)划归中国,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双方同意从尖高山到中缅边界西端终点的一段边界,除片马、古浪、岗房地区外,按传统习惯线定界;中国政府根据一贯反对外国特权和尊重其他国家主权的政策,放弃1941年中英换文中规定的中国参与缅甸炉房矿产企业的权利。
1960年1月,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与缅甸总理奈温在中缅边界问题协定及中缅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的签字仪式上互致祝贺。
资料图2、与xx划界中尼边界全长1400多公里,地处喜马拉雅山脉。
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末已进行过两次边界联合检查。
中尼边界是一条和平、友好的边界,1961年划定以来,双方从未发生过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