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史

1、时间范围: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主要矛盾:

⒈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民族矛盾)

⒉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阶级矛盾)

(1901年后两大矛盾趋于合流;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阶级矛盾为主要矛盾;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为主要矛盾)

4、分期界标(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

同:任务(反帝反封建)、主力军(人民群众)

异:领导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指导思想(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前途(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5、基本线索

沉沦史:西方列强侵华,与中国封建统治者互相勾结,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如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抗争探索史:中国人民一方面进行反侵略反封建的抗争(抗争史),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近代化)的道路(探索史)。

如太平天国运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属于抗争史的内容;而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工农武装割据等属于探索史的内容。

第一单元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01)

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化开始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政治上,西方列强为得到更多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先后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伴随民族危机的日趋严重,中国社会各阶级积极抗争,农民群众和民族资产阶级分别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形成了爱国救亡运动的高潮。

经济上,西方列强加紧经济侵略,在向中国输出商品和掠夺原料的同时,不断强化资本输出。侵略势力由沿海地区深入到内地,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与此同时,洋务运动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采用机器化大生产。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也开始出现并得到初步发展。中国开始了近代化。

思想文化上,随着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新式学堂的相继建立,西方科技和民主启蒙思想陆续传入中国。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开始发生巨变,这时中国思想界经历了由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的转变。

第二单元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1901—1919)

【阶段特征】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政治上,《辛丑合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改变侵华方式,扶植代理人“以华治华”,使中国社会两大主要矛盾趋于汇流,集中表现为人民群众同清政府和北洋军阀的矛盾。民族资产阶级在改良失败后,转而通过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但由于自身的软弱性,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北洋军阀继续实行封建专制统治,资产阶级为维护民主共和又进行了一系列斗争,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经济上,辛亥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加之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华侵略,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使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发展壮大,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创造了条件。思想文化上,严重的民族危机使各种救国思潮兴起。“实业救国”“民主共和”以及民主科学思潮,推动了民主革命进一步发展。其中,产生了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三民主义。中国思想思向西方学习由制度层次向思想层次转变。

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阶段特征】

政治上,1919—1927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6年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37—1945年是全民族抗战时期;1945—1949年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经济上,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一战后,帝国

主义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又衰落下去。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日本全面侵华期间,民族工业遭到摧残。之后,在官僚资本的压榨下,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阻碍。

思想上,孙中山坚持民主革命立场,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指南。

中国现代史(1949——现在)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其中1949—1952年,人民政府采取措施巩固新政权,恢复发展国民经济;从1953—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工业化建设起步,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56—1966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功与失误相伴,曲折前进。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是“左”的错误发展到顶峰。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取得辉煌成就,“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使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促进了祖国的统一进程。

一、宏观概要1、政治与外交:现代中国政治和外交发展的三条主线:

一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新中国建立初期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遭到践踏;“文革”结束后,民主法制建设得以逐步健全与完善。

二是为实现祖国统一而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提出“一国两制”,“一国两制”方针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的运用。20世纪90年代,香港、澳门回归,海峡两岸之间也有了更多的交流。

三是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的对外关系。建国初期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就。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改革开放以来,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作了重大调整,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