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合作现状分析报告与战略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12
非洲经济特点与农牧业的地位一、经济的特点近年来,在多种因素作用下,非洲经济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许多非洲国家进入了历史上最快最好的发展时期。
非洲经济的良好表现,不仅烘托了中非合作论坛的氛围,也为进一步发展互利共赢的中非关系奠定了重要基础。
1.多数国家经济增速加快,部分国家出现飞跃性增长。
2003年以来,非洲经济摆脱低迷状态,进入稳步增长阶段。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告,2003年非洲经济增长率为4.3%,2004年为4.5%,2005年超过5%。
权威机构最近预测2006年非洲经济增长率为5.4%,2007年可望提高到5.9%。
非洲经济的这一良好表现,在非洲历史上是罕见的。
由于近年来石油价格持续上涨,非洲产油国的经济表现尤为醒目。
撒哈拉以南8个石油出口国安哥拉、喀麦隆、乍得、刚果、科特迪瓦、赤道几内亚、加蓬和尼日利亚的经济增长率连续达到或超过10%,呈现出十分喜人的发展态势。
2.经济改革思想深入人心,改革措施继续推进。
历史上西方国家对非洲的长期殖民统治,导致了非洲经济对外部市场尤其是宗主国市场的严重依赖性。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认识到,要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进行经济改革,改造殖民地经济结构,摆脱经济发展对外部的依赖。
为实现这一目标,非洲国家领导人先后制定了《蒙罗维亚宣言》、《拉各斯行动计划》以及《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
这些文件是非洲国家领导人对非洲经济发展现状与出路长期思考的重要成果,标志着非洲经济改革的认识不断深化。
尤其是《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全面分析了非洲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提出了非洲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长期规划。
非洲各国在《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的指引下,不断推进经济改革,采取了一些务实的行动,制定了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并借鉴其他国家经济改革的经验,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
3.区域经济合作升温,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南部非洲经济合作已明确时间表。
中非论坛合作峰会公考知识点一、知识概述《中非论坛合作峰会公考知识点》①基本定义:中非论坛合作峰会就是中国和非洲国家之间的一个合作交流平台。
这个平台是为了让中国和非洲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进行商讨、合作与交流的,大家一起商量怎么互助互利共同发展。
②重要程度:在公考当中,它属于国际合作这一板块的重要知识点。
这反映了我们国家的外交理念和国际关系格局的一部分,能体现考生对国际事务的关注度和理解。
③前置知识: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国际关系概念,像国家主权、独立自主这些。
还得知道一些关于非洲的基本地理知识,比如哪些是非洲主要国家之类的。
比如知道南非是非洲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埃及有着古老的文明等。
④应用价值:在实际应用方面,如果你考上了相关岗位,在处理对外工作,特别是涉及到中非关系的时候就会用到这些知识。
比如在国际商务部门工作,在做涉及非洲贸易项目的时候就需要知道通过中非论坛都有哪些政策导向。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在国际关系学科体系里,它是国家间区域合作关系的重要实例。
从大的方面来看,与外交政策、国际贸易关系等相邻知识点有连接。
②关联知识:与亚投行、“一带一路”倡议等知识点有关联。
亚投行能在资金等领域对中非合作给予支持;“一带一路”沿线也有非洲国家参与,中非论坛合作峰会也能对“一带一路”在非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③重难点分析:- 掌握难度:对于考生来说,困难在于要记住历次峰会的主要成果和签署的协议等细节。
因为内容繁多,比如不同时期合作的重点领域可能不同,有时候是聚焦基础设施建设,有时候是医疗卫生领域的合作。
- 关键点:要关注中非合作对双方发展的独特意义这个关键点。
对于中国来说,非洲是重要的资源合作伙伴和市场;对于非洲国家来说,中国的援助和投资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发展水平。
④考点分析:- 在考试中的重要性:在公考中属于时政考点里比较热门的部分,很可能出现在选择题、简答题甚至论述题当中。
- 考查方式:选择题可能考查中非论坛合作峰会的举办时间、地点;简答题可能要求阐述一届峰会的主要内容;论述题则可能让考生分析中非论坛合作峰会对中国和非洲双方发展战略的影响等。
中非智库10+10合作伙伴计划倡议书我们,来自中国和非洲16家智库的代表,于2013年10月22日在北京出席了“中非智库论坛第三届会议”开幕式暨“中非智库10+10合作伙伴计划”启动仪式,总结中非学术交流合作成果,共同规划未来合作前景。
我们满意地看到,过去三年来,“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顺利实施,有效推动了中非学者智库交往与合作,提升了中非关系研究水平,促进了中非人文和学术交流,巩固了中非友好民间基础,为中非关系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我们注意到,在“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的引领和带动下,中非智库论坛已成功举行了3届会议,成为推动中非智库进行研讨对话、加强信息交流与共享、扩大共识的平台和建立更紧密联系的桥梁。
我们高度评价《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13年至2015年)》决定今后三年资助中非双方学术机构和学者实施100个学术研究、交流合作项目,并倡议实施“中非智库10+10合作伙伴计划”,以鼓励中非智库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进一步深化双方智库学者交流与合作。
我们认为,“中非智库10+10合作伙伴计划”的实施开创了中非学术交流合作新模式,打造了中非智库互动新平台,并将以其开放的精神吸引更多的中非智库和学术机构,以及世界上其他地区关注中非关系的智库学者,就促进非洲和平与发展及中非关系等问题进行坦诚、平等、深入的对话交流与研究。
我们感谢国务委员杨洁篪出席“中非智库论坛第三届会议”开幕式暨“中非智库10+10合作伙伴计划”启动仪式,并会见中非双方智库代表。
这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对中非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我们欢迎和鼓励中国和非洲国家更多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支持中非学术研究与交流活动、充分利用各自资源和优势为深化中非人文与学术交流提供切实帮助。
我们认为,加强中非学者智库间的交流与合作是中非关系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非各领域合作快速发展,成果丰硕。
展望未来,中非关系发展前景更加广阔,也面临诸多新挑战、新问题,有待中非智库学者进行系统的理论思考和深入的实践探索,以使未来的中非关系继续在真诚友好、平等相待、互利共赢、相互借鉴的基础上持续健康发展。
对外开放的历史发展与反思一、标题:对外开放的历史发展与变迁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以及外交关系的不断深化,对外开放这一政策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对外开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78年的改革开放。
自那时起,中国不断推进对外开放,通过引进外资、加强贸易合作,不断增强中国在国际经济领域的影响力。
本文将对对外开放的历史进行梳理,分析开放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对未来对外开放的思考和展望。
二、标题:对外开放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对外开放作为中国近几十年来的一项重大政策,其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国际经济关系的改善以及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中国对外开放过程中所采取的政策,其对于中国的宏观经济、产业分布、结构调整、就业形势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分析数据、比较经验等方式,探究对外开放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三、标题:反思对外开放政策的实际效果虽然对外开放对中国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例如,一些外国企业通过在中国进行投资吸收中国的优秀人才和市场资源,而自身更注重利润和技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贸易不平衡,技术转让缺乏保护等问题。
本文将重点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发挥对外开放政策的作用。
四、标题:对外开放的经验教训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得益于不断推进的改革和开放。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本文将分析这些问题所带来的经验教训,例如进入WTO后面临的现实挑战、行业结构的不平均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政策对中国产业发展带来的全球竞争力大幅提高等。
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反思对外开放的发展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五、标题:未来对外开放政策思考当前,我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着巨变,国内经济将逐步转型,未来对外开放政策将如何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这样的时期下,我们更应该思考未来的对外开放政策。
本文将围绕“新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开放方式和布局”这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并提出未来对外开放可能需要的政策措施。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3.1《中国担当》教学反思
本节课用新闻报道展示中国海军的大国担当与责任,让学生关注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担当的表现。
学生在本节课主要学习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中国积极有为表现,教学上选取中国援助西非典型的材料引导学生与教师一起讨论互动,让学生全面了解我国积极主动地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在国际上树立起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同时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意识。
通过多媒体教学,如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让学生更加形象地认识到中国在维护区域稳定与安全、化解区域危机、对外经济援助、全球环境保护、各种灾难救援及高致死性传染病与瘟疫的防控等各个领域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为解决国际社会各种难题与危机的化解作出了巨大贡献,为全球治理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通过小组讨论,表达观点,让学生把教材内容与时事新闻联系思考,组织答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
最后,通过课堂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基础知识,达到学以致用效果。
传音手机在非洲的营销策略研究摘要随着手机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手机普及率的不断攀升,国内手机市场容量逐渐接近饱和状态,越来越多的国产手机不得不向海外市场扩张,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2007年深圳传音公司率先进驻非洲市场,凭借着“本土化”策略和对客户需求的准确把握等营销手段大获成功,时至今日,传音手机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非洲之王”。
本文选择了传音手机在非洲市场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国际数据公司统计的数据了解传音手机在非洲的销量、市场占有率和出口数量,接着利用PEST对非洲市场宏观环境进行经济、政治、社会和技术等四个方面的现状分析,然后建立波特五力模型对潜在竞争者、替代品、购买方等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得出传音手机出口非洲的微观环境。
最后通过国际市场营销的4P理论和STP国际市场营销战略分析传音手机出口市场的问题,提出优化建议,总结传音在非洲市场的经验和对国产手机行业及相关电子设备的启示。
关键词:传音手机;非洲市场;STP战略分析;本土化策略A Study of the Marketing Strategy of mobile phone at TRANSSIONHOLDINGS LIMITED in AfricaAbstractIt is well known that mobile phones have been an integral part of our modern daily life. The reason why the mobile phone market is developing so fast is also because mobile phones are so important in People's Daily life. As the domestic mobile phone market becomes more and more saturated, mobile phone manufacturers have to go overseas. In 2007, SHENZHEN TRANSSION HOLDINGS LIMITED entered the African market and its excellent marketing methods made it the “king of Africa”.Based on the above introduction, this paper selects the case of transonic mobile phone in the African marke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understand the sales volume, market share and export volume of telephony mobile phones in Africa through the statistics presented by IDC (Internet Data Center). The PEST analysis method is used for macro environmental analysis, the region summarizes the political environment, economic environment,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echnical environment, and then uses Porter's five-force analysis model to integrate and analyze national micro-environment. to find competitors and potentials. Competitors, etc., combined with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SHENZHEN TRANSSION HOLDINGS LIMITED exports. Through the 4P theory of marketing and STP marketing strategy, this paper proposes strategies such as adjusting the price according to the life cycleand expanding the sales and publicity channels, so as to make the mobile phone more competitive in the African market.Keyword:TRANSSION; African market; STP Marketing strategy; Localization Strategy目录一、引言 (3)(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3)1.研究背景 (3)2.研究意义 (4)(二)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4)1.研究内容 (4)2.研究方法 (4)二、文献综述 (5)三、传音手机的发展历程及出口非洲手机市场的现状 (6)(一)传音公司的概况 (6)1.发展历程 (6)2.产品简介 (7)3.公司经营绩效 (7)(二)中国手机出口现状 (8)(三)传音手机出口非洲市场的现状 (8)四、传音手机出口非洲的营销环境分析 (9)(一)传音手机在非洲市场的PEST分析 (9)1.政治环境分析 (9)2.经济环境分析 (10)3.社会环境分析 (10)4.科技环境分析 (10)(二)传音手机在非洲的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11)1.现存竞争者 (11)2.潜在竞争者 (12)3.替代品 (12)4.购买方 (12)5.供应方 (13)五、传音手机出口非洲的营销策略选择 (14)(一)STP营销战略分析 (14)1.市场细分 (14)2.目标市场确定 (14)3.市场定位 (15)(二)4P营销组合分析 (15)1.产品策略 (15)2.价格策略 (16)3.渠道策略 (16)4.促销策略 (17)(三)传音手机出口非洲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建议 (17)1.存在的问题 (17)2.策略建议 (18)六、结论 (18)参考文献 (18)致谢 (19)一、引言(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1.研究背景近年来,国内手机行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产业类型从新型支柱产业转化为主导产业,技术优势从原本的劳动力优势逐渐转变为技术、服务优势。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与世界共发展第2框携手促发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与世界共发展》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主题,本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我国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理念。
第二框《携手促发展》通过介绍我国与其他国家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合作,让学生理解合作共赢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合作意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世界观念和国情认识,但对国际事务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在学习本课时,学生需要通过实例了解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我国与其他国家在各个领域的合作情况。
此外,学生还需要认识到合作共赢的重要性,培养合作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我国与其他国家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合作。
2.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和合作意识,理解合作共赢的重要性。
3.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2.我国与其他国家在各个领域的合作情况。
3.合作共赢的意义和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介绍我国与其他国家在各个领域的合作案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合作共赢的情况。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合作共赢的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合作案例资料,如我国与其他国家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实例。
2.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3.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图片,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等国际中的中国代表。
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2.呈现(10分钟)展示我国与其他国家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合作案例,如“一带一路”倡议、中非合作论坛等。
非洲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困境与中非职业技术教育合作作者:廖思傲牛长松来源:《世界教育信息》 2019年第24期文 / 廖思傲牛长松作者简介:廖思傲,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牛长松,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教授摘要:当今,非洲国家和区域组织推进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脚步不断加快,对能够培养出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也不断加强。
与此同时,非洲地区职业技术教育的入学规模有了一定的扩大,但非洲职业技术教育存在着财政投入不足、教育质量不高等问题。
随着中非合作论坛机制走向成熟,中非教育合作走向纵深,中非职业技术教育合作也有了新的发展,已然成为助力非洲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新动力。
关键词:中非合作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职业技术教育一、非洲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现实考虑与发展规划(一)加快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需要2015年,非洲联盟(The African Union Commission,以下简称非盟)峰会的主题之一是推进《2063年议程》,旨在在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基础上建立繁荣的非洲,而繁荣非洲的题中之义是加快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但是非洲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发展依旧十分落后,严重依赖出口单一农产品或大宗商品以及进口他国的工业制成品。
推进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不断培养和输出大量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因此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成为非洲国家的当务之急。
然而,非洲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不容乐观,技能型人才大量短缺。
资料显示,15~24岁的非洲青年中,近60%的人只完成了小学教育,约35%的人小学毕业后继续上学,只有19%的人完成中学后教育(post-secondary education)[1],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规模也是十分有限。
例如,在赞比亚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的员工只占 0.9%,且大部分从事金融、保险与房地产领域。
从总体来看,非洲国家在建筑、采矿等行业只有 0.3%的员工接受过职业培训,在制造业、交通和通信领域,接受过职业培训的员工仅为1.4%[2]。
作者: 汪峰[1,2]
作者机构: [1]苏州大学附属中学 [2]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
出版物刊名: 国际资料信息
页码: 7-12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7期
主题词: 刚果(金) 经贸合作 合作现状 中国 资源丰富 贸易伙伴 合作成果 非洲
摘要:刚果(金)自然资源丰富,素有“世界原料仓库”美称,是中国在非洲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
近年来,中刚经贸合作成果喜人,但也面临诸多严峻挑战。
以刚果(金)为案例展开研究,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总结中国与非洲资源富国经贸合作的经验教训,探索和挖掘合作潜力。
中国国家形象在非洲的构建与传播:挑战与应对李洪峰【内容提要】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国在非洲进一步树立并保持良好的国家形象,中国发展模式受到肯定,中国影响力得到认同。
而近年来全球格局日益复杂,新冠肺炎疫情等历史大事件频发,塑造良好中国形象的任务更为艰巨。
影响中国在非国家形象构建及其前景的因素,不仅包括中国自身的话语传播能力建设,也包括西方价值观和对华态度在非洲的影响力,以及非洲基于自身利益对中国模式的解读与诠释。
未来,发挥好非洲主流媒体的引领作用,促进中非民间舆论良性互动,提升中非人文对话的效用,推动西方友华言论在非洲的传播,引导不同主体通过不同方式参与中国故事讲述,将有利于中国国家形象在非洲乃至全世界的塑造与传播。
【关键词】中非关系 中国国家形象 新冠肺炎疫情 非洲主流媒体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美战略博弈、英国脱欧等诸多历史事件的冲击下,世界经历了曲折动荡的一年,中国也因自身在百年变局中的地位而备受各国关注。
在此之前,世界眼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就已经前所未有地多元化立体化。
不同发展阶段国家对华态度存在较大区别,共识与分歧交织的复杂认知状况,已然是一种常态。
包括非洲各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整体形象的好感度持续上升。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与凯度集团合作开展的第7次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2019)和皮尤研究中心近年的中国形象调查等报告都反映出这一趋势。
国际信息流动是影响国家形象塑造的一个重要因素。
数字时代话语与观点的多维度飞速交叉流动,使得影响国家形象建构的因素变得更为复杂。
当我们关注西方意识形态对观点传播的影响时,也要考虑到非西方观点的形成、塑造和传播在中国海外国家形象建构中的重要作用。
2020年全球抗疫背景下,中非团结得到高度彰显,真实而丰满的中国国家形象不仅在中非关系维度上具有重要意义,更在全球范围内能够起到去西方中心主义的作用,有利于我国国际话语权的上升和正面话语的多向传播。
本文主要结合2019—2020年非洲民意调查机构“非洲晴雨表”所进行的中国形象调查①和笔者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对非洲部分国家涉华舆情的深度观察,②思考未来中国国家形象在非洲构建与传播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
中东北非局势动荡背景下中国石油安全战略思考西南石油大学选修课结业论文选修方向:战后国际关系史姓名:张生明学号:0908030239专业班级:测绘工程 2 班2011 年4 月6 日中东北非局势动荡背景下中国石油安全战略思考2010 年12 月突尼斯国内发生骚乱,本·阿里政权下台。
更加出人意料的是,突尼斯动乱,一石激起千层浪,震动了阿拉伯世界,引起了连锁反应,埃及总统穆巴拉克被迫辞职,阿尔及利亚、也门、巴林和利比亚等多国也出现一系列动乱。
中东进入了敏感的政治动荡期。
目前北非中东动荡已经持续数月,不仅对阿拉伯世界造成直接和广泛的影响,对国际形势也将产生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阿拉伯世界由22 个国家组成,总面积约1426 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4 亿。
阿拉伯世界覆盖北非、中东,盛产石油,扼守地中海重要运输线。
北非和中东政局不稳加剧原油价格的大幅波动,作为工业社会的血液,原油价格的上升将进一步推升全球经济的通胀态势。
通胀是2011 年中国经济的关键词,宏观调控政策的走向直接取决于通胀形势的发展。
中国对原油的对外依存度较高,2009 年中国原油消费量约为 3.8 亿吨,进口量约为 2 亿吨,约占总消费量的542010 年,中国对外石油依存度已经提高到了53,从中东和非洲的原油进口量占总进口量的81。
国际油价的飙升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影响较大,这种成本推动型通胀给我国的通胀形势带来很大的压力,将直接加大中国宏观调控的难度,抗通胀博弈成本会进一步上升。
两地政局的动荡会严重威胁到中国能源供应的稳定,如果事态继续扩大,中国石油将出现油价暴涨甚至供应中断,将加剧中国的通胀压力,制约经济高速发展,导致中国抗通胀难度升级。
根据当前中东北非局势动荡的背景,阐述我对中国石油安全战略思考。
一、审视中国石油安全态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国石油产量和供应量依然十分有限,除了玉门油田有少量的石油生产外,基本上是一个贫油国。
1963 年前石油消费的绝大部分需要从前苏联进口,但是由于需求量不大以及西方对中国的敌视与封锁,当时并不存在所谓的石油供应安全问题。
出口秘籍投资非洲农业,四大挑战如何解?文 | 梼杌世界银行的报告显示,非洲每年需要93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而在非洲的实际投入仅为450亿美元,其缺口将近500亿美元。
非洲许多国家都是农业国,大量人口从事农业生产。
在加强中非农业合作方面,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青建认为,非洲有充足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也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中非农业合作前景广阔。
埃塞俄比亚学者阿莱穆表示,中国帮助许多非洲国家改善了资金短缺状况,促进了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确保了粮食安全,减少了贫困,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人居环境。
“中国对非洲在许多领域的帮助都是无条件的,是不预设前提的,这正是许多非洲国家需要的。
”阿莱穆说。
中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7亿人实现脱贫,而目前非洲仍有4亿人生活在温饱线之下。
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教授莫西指出,“在非洲各国2015年,在南非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上,中非农业现代化合作计划明确提出中方同非洲分享农业发展经验,转让农业适用技术。
近日,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副主任冯勇表示,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非农业现代化合作计划倡议框架下,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传统的农业往来已经发展成为以科技、人才、商贸、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全方位农业合作,并展示了越来越广阔的发展前景。
非洲加速推进农业发展,重视中国经验当前,非洲各国普遍谋求加快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致力于实现自主可持续发展。
非洲联盟2015年出台《2063年议程》及第一个十年规划,明确提出加速推进工业化和实现粮食自给的宏伟愿景。
案例一:公司+农户模式形成的命运共同体公司+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将企业的发展与当地经济和农户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企业的发展建立在当地经济和农户生活富裕之上。
对非洲当地发展的贡献:1.通过建立技术推广体系提高了棉花产量;2.增加了农民收入。
成功的经验:1.企业与当地农户结成命运共同体;2.全产业链投资。
企业密集投资生产领域易产生的问题:1.投入大量资金,短时间难以回收,一旦遇到一些波动,容易导致投资失败;2.大规模生产的情况下,没有物流和销售能力作支撑,很难实现投资收益。
中非合作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合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
文章首先对中非合作的历史进行了简单回顾,然后重点分析了中非合作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文章最后就如何应对挑战从坚持中非合作特色、完善中非合作的组织和制度保障、加强中国在非洲的软实力建设以及重视企业责任、规范企业行为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中非合作;非洲;战略一、中非合作历史回顾新中国成立后中非合作根据国际国内环境以及合作内容、合作方式的变化,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
第二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后到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前。
第三个阶段是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之后至今。
中国与非洲第一阶段的合作主要集中在政治领域。
在共同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斗争中,中国人民和非洲人民结下了深厚友谊。
在那个年代,中国尽管自身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但仍给非洲国家提供了大量无私援助。
这对非洲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和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奠定了中非友好关系的基础。
中非友好也给中国带来了实际利益。
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国际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投赞成票的76个国家中有26个是非洲国家。
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
这一时期,非洲国家特别是独立后的国家也在为发展经济、摆脱贫困而努力。
随着双方战略的调整,中国对非洲合作开始强调互利互惠。
在这一阶段,除了继续对一些最不发达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外,中国已将重点转移到与非洲国家开展互利的经济技术合作上来。
这一时期双方仍继续深化政治领域的合作,在国际社会上相互支持。
非洲国家帮助中国粉碎了西方发起的多次反华议案,中国也继续在国际舞台上为非洲国家争取更多的政治经济利益。
二、中非合作现状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非洲统一任务的完成以及中国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中非双方迫切需要在更宽的领域内加强合作,迫切需要一个集成统一的平台来统筹协调中非合作。
在这一背景下,中非合作论坛于2000年成立了。
中非合作论坛的成立标志着中非关系由原来的政治、经济主导向全方位发展。
1. 中国和非洲的经济合作取得重大进展。
一是中国和非洲国家间的贸易增长迅速。
中国和非洲的双边贸易额已由2000年的106亿美元增加至2012年的1 986亿美元,12年间增长了17倍多。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截止2012年,中国已经连续四年成为非洲地区的最大贸易国。
二是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投资规模迅速扩大。
截止2012年,中国在非洲投资的企业已经超过2 000家,投资项目已达4 000多个,合作项目遍及非洲50个国家。
三是中国在非洲的工程承包业务发展迅速。
非洲已经成为中国在海外工程承包的第二大市场,中国的工程承包业务占据了非洲工程承包市场的近一半份额。
四是中国在非洲部分国家成立了中非经贸合作区。
目前,中国已在赞比亚、尼日利亚、埃及、毛里求斯、埃塞俄比亚等国建立了经贸合作区。
设立经贸合作区有利于中国企业进入非洲发展,也有利于非洲国家学习中国的发展经验,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促进经贸合作区所在地及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加非洲国家的就业,增加东道国的财政收入。
五是中国出台了许多财税金融政策促进对非贸易投资和非洲企业发展。
比如,中国陆续实施对从非洲国家进口的商品免关税政策;为支持国内企业对非投资,中国金融机构专门设立了用于支持国内企业对非投资的股权基金--中非发展基金;非洲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贷款则是通过为非洲中小企业提供专项优惠贷款支持非洲中小企业发展,帮助非洲国家改善民生、促进就业。
2. 中非在其它领域的合作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一是中非政治合作越来越紧密。
在论坛的推动下,中非传统友谊得到进一步巩固。
在2000年第一次中非合作论坛上,中非宣布建立“新型伙伴关系”。
在2006年领导人峰会上双方将关系升级为“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
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后,中国和非洲国家领导人互访频率比论坛成立前有明显增加。
论坛促进了中国与非洲联盟和非洲次区域组织的合作。
《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北京宣言》指出,论坛将加强中国与非洲联盟和非洲次区域组织的合作。
二是中非双方在和平与安全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加深。
自论坛成立以来,中国对与非洲进行安全合作更加积极,参与领域逐渐扩大,在非洲和平与安全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北京行动计划(2013年~2015年)》列出了多项措施加强中国与非洲的安全合作。
三是中非双方在人文社会领域交流日益频繁,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增进了中非人民的相互了解。
在中非合作论坛带动下,出现了各种专门的合作发展论坛,如中非文化论坛、中非智库论坛、中非法律论坛等。
中国和非洲的交流合作已从政府之间逐步扩展到政府、企业、学术界、传媒和民间友好团体之间。
三、中非合作面临的挑战1. 国际社会和部分非洲人民对中非合作的认知有偏差。
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社会对中国与非洲密切合作的评价很多是负面的。
在媒体上,西方国家抛出了各种言论抨击中国与非洲合作实际上是中国对非洲搞“新殖民主义”,企图达到给中非合作设置障碍、牵制中国发展的目的。
西方学术界有些人对中非合作存有看法。
如美国学者Giry认为中国参与非洲事务,在非洲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将影响到美国等西方国家和国际组织在非洲推进民主化的进程。
一些西方智库对中非合作也大加指责,认为中国在非洲影响力的增加威胁到了西方国家的利益。
例如,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发布的《对非战略报告》认为,中国积极参与非洲事务给西方国家带来了很大威胁,西方国家应该采取措施应对中国在非洲影响力的提升。
为了达到抹黑中非合作的目的,某些西方政客甚至在公开场合诋毁中非合作。
例如,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2011年6月11日在赞比亚首都卢萨卡就中国在非洲影响力日益提升的问题接受媒体采访时提醒非洲要警惕“中国的新殖民主义”。
部分非洲普通民众对中非合作也存在一些认知上的偏差。
随着非洲实施多党制的国家越来越多,再加上非洲国家的媒体因经费问题多采用西方通讯社的稿件,非洲人民受西方舆论的影响较深,造成了部分非洲民众对中非关系存有一定的看法。
沙伯力、严海蓉的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
通过访问非洲9国的人,他们发现尽管大多数人给中非合作以正面评价,但在“对中国人小商业的看法”与“中国积极参与非洲是否仅出于满足其国内资源需求的目的”这两个问题上,受访人员存在负面认知的倾向。
非洲人民对中非关系某些领域的看法存在负面倾向不利于中非合作往更深的方向发展。
2. 西方大国和新兴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对非合作,非洲的选择余地增大,中国面临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
随着国际社会对非洲的关注,西方大国也纷纷加强了与非洲的联系,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对非合作。
例如,美国为开展对非合作,在经济方面有《非洲增长与机会法案》和《千年挑战账户》,援助方面有《未来粮食保障行动计划》。
此外,还有反恐、疾病防治等方面的计划。
与美国类似,欧盟以及法国、英国、德国等西欧国家也都有相应的对非合作方案和措施。
日本对非洲合作有专门的机制――东京非洲发展国际会议。
部分新兴大国近年来对非合作也越来越紧密。
由于历史人文地理等方面的原因,印度能够较好地融入到非洲当地社会。
近年来印非合作取得了较大进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印度对非洲的政策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非洲同哪些国家合作的选择余地会进一步扩大。
中国并不是非洲的唯一合作伙伴。
中非合作面临的国际竞争会越来越大。
3. 中非合作体制机制不完善。
一是中非合作论坛的级别问题。
中非合作论坛和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合作组织相比还是有些差距。
亚太经合组织和上海合作组织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峰会级别,而中非合作论坛仅仅是部长级会晤机制。
二是中非合作的机制建设落后于非洲地区间以及非洲整体合作机制的建设。
例如,近年来非洲次区域组织发展迅速,非盟的力量不断增强,非洲一体化建设给中非合作机制带来了新挑战。
三是国内对非合作机构的设置问题。
目前的中非合作论坛主要是外交部和商务部在参与,另外还有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化部、教育部、科技部、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多个部委参与。
各涉非事务部委在对非工作上缺乏集中统一领导和足够的沟通。
在对非合作过程中,这些部委的参与人员往往是临时人员或兼职人员,而不是专职人员。
况且,中非合作论坛中方后续行动委员会的日常工作主要由外交部非洲司这样一个司局级机构来承担,很难引起各参与部门的重视,大大影响了中非合作的效果。
四是在非洲方面,由于非洲国家数量很多,各非洲国家很难在同一问题上达成统一意见,导致双方合作无法达成更加深入的共识,影响了合作效果。
4. 中国在非洲的软实力相对较弱。
尽管中国已成为非洲地区的第一贸易大国,非洲已成为中国海外工程承包的第二大市场,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增长迅猛,但是中国在非洲的软实力还不是很强。
软实力是一个和硬实力相对应的概念,主要是指文化影响力和政治模式吸引力。
尽管中国的软实力在非洲有了较大提升,但是,与中非经贸合作的规模相比,软实力建设还是相对落后的。
比如,尽管中国在非洲开办了孔子学院,但是非洲学员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还不是很多,这与西方国家在非洲传教时的影响力相差甚远。
5. 部分中国企业在非洲的社会责任感不强。
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国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国外去发展,参与非洲合作的主体日益多元化。
这其中既有国有大型企业,也有中小企业,甚至还有大量的个体户。
国有大型企业通常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回报当地社会方面做得比较好,但很多中小企业和个体户由于缺乏长远规划,甚至有些抱着“捞一笔就走”的心态,导致这部分企业和个人的社会责任感缺乏,引起了非洲人民甚至是国际社会的批评。
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企业对保护当地环境重视不够,给当地造成了环境污染,损害了当地人民的利益;二是劳资纠纷问题,比如给当地工人的工资偏低,不签合同、不缴纳保险,工作环境较差甚至强迫加班等造成中方管理人员与当地员工之间容易出现矛盾;三是对赴非工作的国内人员教育不够,导致了有些人对非洲当地习俗不尊重,引起了非洲本土人民对部分中资企业的反感。
四、中非合作的战略思考1. 继续坚持中非合作的特色。
与西方国家同非洲合作附加政治条件不同,中国在和非洲合作过程中坚持不干涉非洲国家内政、不附加政治条件的原则。
虽然这一原则遭到了西方国家的指责,但只要这一原则对中非双方有利,符合中非关系发展的需要,并被大多数非洲国家和人民所认可,那么我们就应该将这一原则坚持下去。
当然,不干涉内政并不是说对非洲的政治不闻不问,而是要在尊重非洲各国主权、不干涉非洲国家内部政治事务的基础上与非洲国家进行政治磋商,在国际舞台上与非洲国家相互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