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陶瓷梅瓶造型与装饰研究
- 格式:ppt
- 大小:9.69 MB
- 文档页数:32
梅瓶的雅与俗(多图详解)梅瓶无疑是造型艺术史上最经典的器形之一,宋代已是大为流行,但“梅瓶”这个称谓,最早也只能追溯到明代,古诗文中更不见踪迹,至于为何叫梅瓶,也完全没有线索,甚是有趣。
△金登封窑剔刻花卉梅瓶△宋磁州窑剔花梅瓶梅瓶之名,得于何时?《饮流斋说瓷》中有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
”但作者是民国时人,这当然不出于考证,而是作者的猜测,但听上去似乎有理有据,不由人不信服不流传。
△元青花云龙纹带盖梅瓶△元青花孔雀牡丹带盖梅瓶梅瓶是否有盖?今天所见的梅瓶绝大多数都没有盖,但宋、元代的梅瓶,却偶见有盖的。
如果仅仅是为了作花器,那么原则上是不应该费时费力烧制瓶盖的。
其实梅瓶在宋代被称作经瓶,作用不是插花却是装酒,是标准的酒瓶。
所以有盖的梅瓶,非但不奇怪,而且原是正宗;明代之前没有盖的梅瓶,很可能只是盖丢了。
至明代起,梅瓶因其器形优雅,亦作插花,逐渐演变成一种备受文人雅士推崇的赏器。
△宋吉州窑黑底白花梅瓶△元磁州窑剔花人物纹梅瓶梅瓶是否有特定器型?以《饮流斋说瓷》中的猜测,视觉的焦点自然容易集中在瓶口,这当然是梅瓶的一大特征。
不过说美人之美仅在口小,一如说安吉丽娜朱丽之美仅是口大,当然是委曲了美人之美。
总的来说,小口,丰肩,修身,算是它的特点。
不过,历经千年,梅瓶其实并不是某种特定的标准。
△金剔刻花梅瓶△清乾隆釉裏紅折枝瑞果紋梅瓶宋代的梅瓶,大体分瘦高与矮胖两类,前者常见精彩之作,是宋代梅瓶的代表,后者就大大不如,无足轻重。
△宋定窑刻花梅瓶△南宋吉州窑梅花鹿纹梅瓶元代延续的是宋代高挑的样式,只是肩更丰,气壮,显出蒙古人的风采,传世梅瓶中常见有盖的,盖像尖顶的帽子,更显得威武。
△元三顾茅庐青花梅瓶△元至正青花釉里红堆瓷花卉纹梅瓶明代梅瓶大受宫廷喜爱,器形上有了大的变化,器身变矮,显得丰润秀美,加上制瓷工艺大发展,装饰手段层出不穷,青花之外,五彩、各色釉彩、你唱我和,异彩绘呈。
△明青花双龙纹梅瓶△明永乐甜白釉划花缠枝莲纹梅瓶清代也不是一味继承,偶有创新,这一时期梅瓶足部呈微微外展式。
古代梅瓶的用途古代梅瓶是指唐代至清代时期,制作梅瓶的一种陶瓷器。
它的外形通常为高颈、圆腹、平底,瓶身细薄,颇似梅花的形状,因而得名。
古代梅瓶具有丰富的用途,以下将分别从艺术欣赏、生活用途、礼仪用途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是艺术欣赏的用途。
古代梅瓶在创作中有瓷瓶,装饰部分为梅花和其他图案几种形式。
梅花是冬天里盛开的花卉之一,也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象征。
梅花提供了丰富的创作主题和延展的空间,让艺术家们在陶瓷器中创作出精美绝伦的花卉纹饰,传达出中国文化的独特气质。
古代梅瓶经过巧妙的设计和精湛的瓷艺,使其成为观赏和欣赏的艺术品,丰富了人们的审美享受。
梅瓶上的装饰图案不仅仅是艺术家们的创作,更是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其次是生活用途的存在。
古代梅瓶起源于唐代,在唐代的各个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宫廷中,梅瓶被用作存放花草等物品的容器,供宫廷内的贵族欣赏和观赏。
同时,梅瓶也是一种亲善礼品,在宴会上常常用来奉送贵宾或达官显贵。
古代人们也利用梅瓶来装饰自己的家居环境,丰富生活的细节。
无论是在宫廷还是普通百姓家庭,梅瓶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仅是功能性质的容器,更是一种装饰和提升生活品质的工具。
古代梅瓶还有着重要的礼仪用途。
在古代社会,礼仪占据了重要地位,梅瓶在礼仪活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比如在婚礼上,新郎新娘双方互赠梅瓶,象征着对彼此忠贞不二的承诺和美满幸福的愿望。
在官方场合,梅瓶也是一种赏赐和表彰的礼物,用来奖励员工或创造出色业绩的人。
梅瓶作为礼物的送出,不仅体现了尊重和赞赏,更是社交礼仪中的一种重要方式。
总结来说,古代梅瓶的用途丰富多样。
它不仅是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陶瓷器,也是一种实用的容器,同时还具有重要的礼仪意义。
梅瓶通过其独特的形态和精湛的制作工艺,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欣赏美和传达情感的媒介。
无论是在艺术欣赏、生活用途还是礼仪用途中,古代梅瓶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成为了古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明代梅瓶人物纹浅析明代梅瓶是中国瓷器中的佼佼者之一,其美观的外表和精湛的技艺成为了收藏家们竞相追捧的瓷器之一。
在明代梅瓶中,人物纹是一种常见的装饰风格。
本文将从图案构成、人物定位、题材意蕴等方面分析明代梅瓶中的人物纹装饰。
一、图案构成明代梅瓶的人物纹通常采用的是绕口格式,将人物图案沿着瓶口绕成一圈。
这种构图方式让观者一眼就能够看到整个图案,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
在图案构成方面,明代梅瓶的人物纹通常采用对称或者斗方等方式呈现。
以斗方为例,每个斗方内都有一组人物图案,这些图案彼此独立但又相关联,整个图案一般都是对称的,具有很好的协调性和美感。
二、人物定位在明代梅瓶中,人物纹的定位十分讲究,人物的位置、姿态和面部表情等方面都需要精心设计。
首先,人物在梅瓶上的位置十分关键,一般人物图案会沿着瓶身绕成一圈,而且往往是阶梯式排布,上下逐层,错落有致。
其次,人物的姿态也非常重要。
明代梅瓶中的人物姿态多种多样,有些人物身姿挺拔自信,有些则是婀娜多姿,或是飘逸自然。
这些姿态的差异不仅展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气质,还让整个图案具有更加生动和丰富的表现力。
最后,人物的面部表情也是人物纹设计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明代梅瓶上的人物通常拥有各自独特的面部表情,有愉快的笑容、严肃的神情,也有恐惧、哀思和愁绪等不同情感状态。
这样的设计让人物纹更具生动性,增加了观赏的趣味性和深度。
三、题材意蕴明代梅瓶中的人物纹题材就十分丰富了。
除了历史人物、名流雅士、宫廷美女等传统题材外,还有许多与民间文化相关的题材。
例如,有些明代梅瓶上绘有乡村田园景象,具有淳朴自然的气息;还有些梅瓶上绘有戏曲剧中的人物和情节,展现了丰富的戏曲文化内涵。
另外,明代梅瓶中的人物纹图案中也融入了一定的宗教因素。
一些梅瓶上绘有佛教圣徒、神仙等宗教形象,有的还表现了佛教思想中的道德和信仰,为观者带来了心灵上的启迪和安慰。
综上所述,明代梅瓶的人物纹设计不仅图案构成和人物定位精湛,也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
千年来,梅瓶装饰怎么变的?元:三层式布局从宋代开始,梅瓶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装饰格局,每个朝代在此基础上都有特定的时代风格和流行纹饰。
子仁先生在《中国梅瓶研究》中对各个时期梅瓶的装饰特点进行了分析,在接受我们采访时也涉及到了这个问题,详情如下。
早期:多样化探索五代至北宋早期,梅瓶装饰主要是“胎纹釉理”模式。
五代岳州窑青釉划花莲瓣纹,高43厘米,广东省博物馆藏北宋中期开始,逐渐以“范金琢玉”式和“文彩相彰”式展开,分别出现了分层、分块和单体折枝三种纹饰布局格式,口、颈部绝不会出现纹饰,胫足部时有时无,腹部或肩腹部成为装饰的重心部位。
北宋晚期耀州窑青釉刻花缠枝大朵牡丹纹梅瓶,高25厘米,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辽代梅瓶装饰,集中突出腹部主题饰纹,只见分层和单体折枝两种格式。
子仁认为,这种装饰特点背后的原因有两个:两宋时期的生活起居方式和室内家具产生变化,即从唐人的席地而坐转变为桌椅等高足家具,使得梅瓶的陈设位置产生变化。
梅瓶的肩腹部是主要的视觉接触面,因此也就成为装饰的主题纹饰所在区域。
另一方面,宋辽时期梅瓶的实用性功能要求必须配盖、座等配件,梅瓶的口、颈部必然被瓶盖遮挡,没有装饰的必要,下腹和胫足部也经常被瓶座遮挡而在装饰上有所放松。
金代梅瓶的装饰,流行多层式,北宋时作为分层界限的弦纹演变为带状纹。
最流行的植物纹仍是缠枝,较多出现横枝结构,这种横枝结构的出现应该与多层格式导致每一层装饰带的高度被压缩有关。
单体折枝格式已经比北宋时期成熟,倾向于绘画性。
最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有些梅瓶的口颈部也出现了纹饰。
金代磁州观台窑白釉黑剔花缠枝大花牡丹纹梅瓶,高30.8厘米,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金山西窑场白釉黑彩画花折枝牡丹纹梅瓶,高38.3厘米,上海博物馆藏西夏梅瓶的纹饰布局独特。
口颈肩部一律不加纹饰,腹部大面积施加主题纹样,胫部采用草率的罩釉工艺,形成半釉现象,往往划双弦纹作为胫部与腹部的分界。
腹部的纹饰布局有三种形式:开光形式,多以涟漪纹为地,开光内均饰折枝花;缠枝形式,只有单层的划花或剔划花的缠枝花;分层形式,以两道或三道划弦纹将腹部分为二三层,腹部的装饰带或做开光或做缠枝等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