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模型的建立和表型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947.19 KB
- 文档页数:3
人胎肝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和生物学鉴定何念海;赵文利;王宇明【期刊名称】《肝脏》【年(卷),期】2005(010)003【摘要】目的建立人胎儿肝脏非实质细胞间充质干细胞(nonparenchymal mesenchymal stem cells,NPMSC)的分离、培养方法,观察NPMSC形态学、细胞生物学特性及细胞表型特征,以获得大量人源性间充质干细胞(MSC).方法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分离培养人胎儿NPMSC,用显微摄像、MTT和图像分析研究其增殖及生长特征,用流式细胞仪和免疫组化法鉴定其表型.结果每个胎儿肝脏可获得10 000±2 000个贴壁细胞,可见5~10个高速增生的细胞集落.原代和传代培养均生长缓慢,按1:3传代,传1代需8~10 d,细胞经传代后逐渐纯化,传10代后可达109个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NPMSC不表达CD34,而表达CD166.对传代NPMSC进行人甲胎蛋白和白蛋白免疫组化分析,细胞表达微量甲胎蛋白,不表达白蛋白.结论肝非实质细胞中含有MSC,且量较大,可成为种子细胞.NPMSC在普通培养条件下不向肝细胞分化.【总页数】4页(P182-185)【作者】何念海;赵文利;王宇明【作者单位】400038,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感染病研究所;400038,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感染病研究所;400038,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感染病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相关文献】1.人胎儿肝脏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J], 毕薇薇;黄若洋;刘洋2.人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生物学鉴定 [J], 赖平;陈懿建;罗耀玲;张敏鸿;杨建琼;邱悦群3.人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及生物学鉴定 [J], 张晓东;徐治立;叶丽虹;东楠;赵春华;蔡兵;王洪辉;吴晶辉;王长晔;蔡娜4.人胎盘与骨髓源性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及生物学特性对比 [J], 穆晓红;徐林;赵子义;李小平;陈江5.人胎肝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J], 何念海;赵文利;王宇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乳腺癌细胞系MCF7上皮间质转化许峰;金晓霞;施民新【摘要】目的探讨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与乳腺癌细胞系MCF-7共培养后,MCF-7细胞上皮间质转化(MET)能力是否受到影响,并检测共培养条件下上皮间质转化是否是通过旁分泌因素影响MCF-7细胞的增殖及迁移能力的.方法体外成功分离hBMSCs,利用Transwell小室共培养hBMSCs与乳腺癌细胞系MCF-7,光镜观察MCF-7细胞的形态结构,是否发生上皮间质转化的特征性改变.利用实时定量PCR、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检测上皮间质转化标志蛋白E-cadherin、vimentin、α-SMA及β-catenin的表达.收集共培养体系中的条件培养液,作用MCF-7细胞,Western blot鉴定MCF-7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分子标志物的水平;CCK8法检测MCF-7细胞的增殖活力;流式细胞计量术检测细胞增殖周期的变化;Transwell小室法检测MCF-7细胞侵袭及转移能力.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与hBMSCs共培养之后的MCF-7细胞表现出明显增强的上皮间质转化能力(P<0.05).培养体系中的条件培养液刺激MCF-7细胞,其上皮间质转化特征及增殖和迁移能力增强(P<0.01).结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诱导乳腺癌细胞系发生上皮间质转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乳腺癌细胞系可以通过旁分泌信号促进乳腺癌上皮间质转化,进一步增强其增殖及转移能力.【期刊名称】《基础医学与临床》【年(卷),期】2018(038)009【总页数】7页(P1244-1250)【关键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乳腺癌;上皮间质转化;旁分泌机制【作者】许峰;金晓霞;施民新【作者单位】南通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南通市肿瘤医院胸外科,江苏南通226361;南通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南通市肿瘤医院病理科,江苏南通226361;南通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南通市肿瘤医院胸外科,江苏南通2263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4.2中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和致死率正逐年增加,是女性最常罹患的恶性肿瘤,癌细胞发生侵袭与转移影响是乳腺癌患者生存期的根本原因之一[1]。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成骨分化过程中成骨相关基因的动态表达目的:系统研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体外成骨诱导分化过程中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
方法: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hBMSCs,取第2代细胞通过流式检测及多向诱导分化方法进行干细胞鉴定;应用RT-PCR法对hBMSCs在体外成骨诱导不同时间点的成骨相关基因表达进行检测。
结果:第2代hBMSCs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CD44、CD90,具有成脂和成骨分化潜能。
成骨相关基因在诱导早期部分表达,中期均有表达,基因表达大部分在14天达高峰,与矿化相关的基因表达在21天达高峰。
结论:hBMSCs体外成骨诱导过程中成骨相关基因呈动态表达,其表达时序与成骨细胞生理发育基本相似。
Abstracts: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osteogenic related genes expression during in vitro 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BMSCs).MethodshBMSCs were isolated by density gradient centrifugation. Surface markers and cell cycle were analyzed by flow cytometry. The multiple differentiation potential of hBMSCs were identified using in vitro osteogenic and adipogenic induction. The osteogenic related genes expression of hBMSCs at different induction time point were evaluated by semiquantitative RT-PCR analysis.ResultsThe hBMSCs were derived from bone marrow and expressed CD44 and CD90, markers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 The second passage of hBMSCs showed adipogenic and 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 potential. During the osteogenic induction process,hBMSCs expressed part of osteogenic related genes in early stage, and all of them in middle stage.The peak expression of most of genes were on the 14th day, and the mineralization associated genes on the 21st day. ConclusionsThe osteogenic related gene expression of hBMSCs shows a dynamic progress during in vitro osteogenic induction,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in vivo development of osteoblast.Key words:hBMSCs;in vitro differentiation;osteogenic genes;expression pattern骨缺损的修补和重建是修复重建外科临床面临的常见问题。
临床研究用人间充质干细胞质量评价一、引言人间充质干细胞(MSCs)由于其多向分化潜能、免疫调节特性以及易于体外培养等特点,被广泛用于临床研究。
在众多疾病的治疗中,MSCs 都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然而,要确保其在临床研究中的有效性,首先需要对MSCs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和评价。
本文将探讨如何评价临床研究用MSCs的质量。
二、MSCs的质量评价标准1、细胞的纯度和活性:这是MSCs质量评价的核心指标。
纯度是指MSCs中目标细胞的比例,而活性则是指MSCs的增殖能力和分化能力。
2、细胞的遗传稳定性:通过基因测序等方法,可以检测MSCs是否存在基因突变,以及是否存在潜在的致癌风险。
3、细胞的免疫调节特性:MSCs具有免疫调节特性,可以通过抑制免疫反应来降低排斥反应的风险。
因此,评价MSCs的免疫调节特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4、细胞的来源和生产过程:MSCs的来源和生产过程也会对其质量产生影响。
例如,来自患者的自身MSCs可能比来自捐献者的MSCs更适合用于治疗。
同时,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如无菌操作、细胞培养基的质量等,也会影响MSCs的质量。
三、MSCs质量评价的方法1、细胞形态观察:通过观察MSCs的形态,可以初步判断其是否具有正常的形态学特征。
2、生长曲线测定:通过绘制MSCs的生长曲线,可以评估其增殖能力。
3、细胞表面标志物检测:通过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可以确定MSCs 的纯度和活性。
4、染色体核型分析: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可以评估MSCs的遗传稳定性。
5、免疫调节特性检测:通过检测MSCs对免疫反应的调节作用,可以评估其免疫调节特性。
6、生产过程质量控制:通过监控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可以确保MSCs的生产过程符合质量标准。
四、结论人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广阔,但其质量评价是关键环节。
通过对MSCs的纯度、活性、遗传稳定性、免疫调节特性以及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等多方面的评价,可以确保其满足临床研究的需求。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研究与应用概况于雷;高俊玲【摘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cells,BMSCs)是当下热点研究对象之一。
1867年德国病理学家Cohnheim教授[1]在研究创口愈合过程中发现骨髓中存在一种非造血系统的多潜能细胞,但研究因为条件原因未能深入。
后来有研究者[2]在20世纪60年代开展一系列开创性研究,发现从骨髓中分离得到长梭状、成纤维细胞样的细胞群,在塑料培养皿中呈集落样贴壁生长;1987年,又发现这种骨髓单核细胞可在一定的条件下分化为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脂肪细胞和成肌细胞。
培养增殖二十代后仍保有其多向分化的潜能。
于是把这种多能细胞称为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 stem cell,MSC)。
【期刊名称】《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8(020)002【总页数】5页(P164-168)【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肺纤维化;缺血性脑卒中【作者】于雷;高俊玲【作者单位】[1]华北理工大学基础医学院,河北唐山063000;[1]华北理工大学基础医学院,河北唐山0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29.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cells,BMSCs)是当下热点研究对象之一。
1867年德国病理学家Cohnheim教授[1]在研究创口愈合过程中发现骨髓中存在一种非造血系统的多潜能细胞,但研究因为条件原因未能深入。
后来有研究者[2]在20世纪60年代开展一系列开创性研究,发现从骨髓中分离得到长梭状、成纤维细胞样的细胞群,在塑料培养皿中呈集落样贴壁生长;1987年,又发现这种骨髓单核细胞可在一定的条件下分化为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脂肪细胞和成肌细胞。
培养增殖二十代后仍保有其多向分化的潜能。
于是把这种多能细胞称为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 stem cell,MSC)。
分离培养及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探析论文分离培养及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探析论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也被称为间质祖细胞,由于其巨大的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被认为是再生医学、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的理想种子来源,已被广泛进行研究[1-3].目前,BMSCs在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在骨、软骨、肌腱、神经胶质修复、心脏疾病、心肌梗塞、肝脏损伤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4-6],并且可避免胚胎干细胞和异基因干细胞治疗所涉及的伦理道德和免疫排斥问题,有利于细胞移植。
但是骨髓中的BMSCs含量极少,约占骨髓全细胞的0.001%~0.010%[7];因此,需要在体外分离纯化、培养扩增来满足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
研究表明,不同分离方法和首次换液方式对BMSCs的增殖培养有很大的影响[8].本试验通过观察2种不同分离方法和不同首次换液时间对兔BMSCs生物活性的影响,旨在建立一种有效的分离培养及鉴定BMSCs的方法,以便获得大量、高纯度、高活性、培养周期短的BMSCs,为下一步研究和临床实验提供基础。
1 材料与方法1.1实验动物1月龄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1只,由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1.2主要试剂和仪器胎牛血清(北京四季青);DMEM-F12(Gibco);胰蛋白酶(北京拜尔迪生物公司);DMSO(Gibco);红细胞裂解液(北京赛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物素标记山羊抗兔IgG、HRP标记链霉亲和素、DAB显色试剂盒、改良型苏木素(北京华肽先锋);兔抗兔CD34、CD44、CD99抗体(北京博奥森);封闭山羊血清(北京博奥森)。
HF151UV型CO2培养箱(Heal Force);倒置显微镜(Leica);800型离心机、85-2恒温磁力搅拌器:金坛市大地自动化仪器厂;数码相机:日本佳能IXUS 980IS;电子天平:METTLER TOLEDO AL104;超净工作台:AIR TECH;FX101-2型电热鼓风干燥箱:上海树立仪器仪表有限公司;pH计:上海雷磁仪器厂。
4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诱导的研究袁心剐范顺阳石磊董松波刘会琼【摘要】目的研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 B M Cs)的体外培养和向血管内皮细胞的诱导分化。
方法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将H B M C s从人骨髓中分离出来,体外扩增。
将第三代的细胞以含V E G F,bFG F的培养基定向诱导,使其向内皮细胞方向分化。
利用免疫细胞化学和流式细胞学检浸4诱导后的细胞表型。
结果原代未经诱导的骨髓干细胞,培养3周后细胞形态呈梭彤,诱导后第7天的细胞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第14天细胞大致呈铺路石样改变。
免疫细胞化学显示C D3l、C D34、vW F因子呈阳性。
流式细胞仪测定cD3l、vW F因子阳性率分别为87.5%、82.6%,双阳性率为71.2%。
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的诱导下向血管内皮细胞方向分化。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分化D i虢r enti at i on i nt o vas cul ar e ndot hel i al cel l s f r o m bone m ar r ow m es enc hym a l s t em cel i si nvi t ro Y U A N X i n-萨馏,似ⅣShun弘愕,SH I L ei,D O N G Song—bo,Ⅱ£,H ui qi ong.舭豫砌A j够li at ed H ospi t al of Z heng zhou U n i vem i t y.Zhen gzh ou450052,C hi na【A bst r act】O bj e ct i ve T o st udy t he cul t ur e m et hods of hum a n bone瑚m w m es enchym al s t em ce l l s(M SCs)and di f f er en t i at i on i nt o vasc ul a r endot hel i a l cel l s i n vi t r o.M et hods B o ne I n f X T O W m e se n.chym al s t em ceU s w er e i s ol at e d and cul t i vat e d by de ns i t y gradi ent ce nt r i f uga t i on m et hod.I nduce t he t hi r d gener at i on t o va s cul a r endot hel i a l cens w i t h vas cul ar endot hel i a l grow t h f act or(V EG F)and ba si c f ibro—bl a st grow t h f a ct or(bFG F).I m m unophenot ype s of cel l s w er e det ec t ed by f l o w c yt om e t ry t echni ques and i m m un ocyt e c he m i s t ry af t er t he t ra ns fe c t i on.R es ul t s A f t e r t hr e e w eeks of pri m ary cul t ur e of M SCs。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与鉴定目的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BMSCs),体外观察其生长特性。
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自脐血中分离间充质干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及生长情况;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并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
结果纯化的hBMSCs 贴壁生长,呈均一梭形,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分析P3代hBMSCs 稳定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标志CD73,CD90和CD105等。
结论本实验分离培养的hBMSCs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的表面标记。
Abstract:Objective To isolate and culture human 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BMSCs),and to observ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BMSCs. Methods 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 were separated by the method of density gradient centrifugation and MSCs were obtained by adhere culture.The cell morphology and their growth characteristics in vitro were observed under an inverted phase contrast microscope and the cell cycles were tested by flowing cytometry. Mesenchymal like stem cells were identified by surface marker with flow cytometry.Results hBMSCs were adhered like a fibroblast morphology and with pool like growth alinement.Flow cytometry showed that the third passage cells were positive for CD73,CD90and CD105 expression.Conclusion The MSCs from bone marrow in this study show great capability of proliferation.Key words: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Separation;Culture and identification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来源于中胚层的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分离培养鉴定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一、分离方法**1. **差速贴壁法**:利用BMSCs与骨髓中其他细胞的贴壁性能差异及酶消化敏感性差异进行分离。
这种方法快速、简单、经济,但细胞纯度可能相对较低。
2. **密度梯度离心法**:基于骨髓中不同细胞的大小和密度差异进行分选。
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抗原表达CD105,CD73和CD90必须≥95%,同时表达CD45、CD34、CD14或CD11b、CD79α,或CD19和HLA - DR必须≤2%。
**二、培养方法**培养BMSCs的难点在于保持细胞活性。
不同种属来源的BMSCs在体外培养扩增方法基本相似,但细微的营养条件、培养环境等差异都将会对细胞性能产生影响。
**三、鉴定方法**1. **细胞形态学观察**:利用组织块贴壁法、酶消化法或其结合来分离MSC,并通过传代培养进行形态学观察。
几乎所有的MSC都是贴壁生长,具有较强的贴壁能力。
MSC多数呈纤维细胞样生长,少量呈梭形或不规则三角形。
2. **表面标志物鉴定**:采用流式细胞仪对MSC的细胞表型进行鉴定。
MSC的表面抗原具有非专一性,可以同时表达间质细胞、内皮细胞和表皮细胞的表面标志,如粘附因子、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受体以及整合素家族等。
MSC的细胞表面标志物鉴定标准为:CD105、CD73和CD90的阳性率≥90%;而CD45、CD34、CD14、CD19和HLA-DR 呈阴性,阳性率≤5%。
综上所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步骤和专业的技术操作。
在进行这些操作时,需要严格遵守实验规程,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同时,对实验结果的解读也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的分离,扩增及表型鉴定间充质干细胞或间充质基质细胞(MSC)是可以从各种来源(包括骨髓,脂肪组织或脐带)分离的体细胞或成体干细胞。
分离的MSC 是表现出位点特异性分化的成纤维细胞样细胞。
MSC可能在体内再生受损或患病的组织,并可能在免疫调节中发挥作用,这为各种临床应用提供了基础。
1:缓冲液准备1.1 PE(PBS+EDTA)缓冲液,用于分离单核细胞用磷酸盐缓冲盐水(PBS),pH 7.2和2mM EDTA制备溶液。
低温(2–8°C)保存。
▲注意:EDTA可以用其他补充剂代替,例如抗凝柠檬酸葡萄糖配方A(ACD-A)或柠檬酸磷酸葡萄糖(CPD)。
1.2 PBE(PBS+BSA+EDTA)缓冲液,用于分离CD271 +细胞。
准备包含磷酸盐缓冲盐水(PBS)的溶液,用autoMACS®冲洗溶液以1:20的比例稀释MACS®BSA储备溶液,可得到pH 7.2、0.5%的牛血清白蛋白(BSA)和2 mM EDTA。
低温(2-8°C)存放。
▲注意:EDTA可以用其他补充剂代替,例如抗凝柠檬酸葡萄糖配方A(ACD-A)或柠檬酸磷酸葡萄糖(CPD)。
BSA可以用其他蛋白质代替,例如相应的血清白蛋白,相应的血清或胎牛血清(FBS)。
不建议使用含有Ca2 +或Mg2 +的缓冲液或培养基。
2:分选单核细胞2.1梯度密度离心2.2人骨髓单个核细胞(BM MNCs)的制备▲注意:仅使用新鲜骨髓。
避免冷冻和解冻骨髓细胞,并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1.用针头从髂骨上嵴或胸骨采集骨髓。
2.用缓冲液以7:1的比例稀释抽吸的人骨髓,例:用5mL缓冲液稀释30mL的骨髓,最终体积为35mL。
3. 100µm过滤器过滤,去除骨碎片和细胞团。
(▲注:使用前,先用缓冲液的润洗滤器。
)4.将35ml稀释的细胞悬浮液与15ml的Ficoll-Paque混合于50ml 圆锥形瓶中。
人角膜基质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表型鉴定刘先宁;刘睿;汪耀;朱秀萍;程燕;潘士印;肖湘华;银勇;安娜;王亚妮【摘要】目的建立人角膜基质间充质干细胞(HCS-MSC)体外分离培养、传代和鉴定等方法.方法无菌条件下,取眼科临床角膜移植术后剩余的供体角膜缘组织,去除上皮和内皮组织,将基质组织切成1mm×2mm的组织块,采用无动物源性血清的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液进行组织块贴壁法培养,倒置显微镜下动态观察细胞的生长形态及贴壁状态,将传代培养后的第三代细胞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法进行表型鉴定,液氮冷冻保存.结果采用人角膜缘基质组织块贴壁法培养,于培养后第7天开始向周围呈放射状长出细胞,14天左右长满培养皿,细胞形态呈均一梭形;传代培养后生长快速,于2~4天达90%融合;连续传代3次,其生长特性和形态不变,CD90,CD29和CD105阳性率>95%,CD34和CD-HLA-dr阳性率<3%.结论采用人角膜缘基质组织可分离培养出间充质干细胞,为角膜组织修复、重建及对抗免疫排斥反应等奠定基础.【期刊名称】《现代检验医学杂志》【年(卷),期】2019(034)004【总页数】4页(P28-30,34)【关键词】人角膜基质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表型鉴定【作者】刘先宁;刘睿;汪耀;朱秀萍;程燕;潘士印;肖湘华;银勇;安娜;王亚妮【作者单位】西安市第一医院,陕西省眼科研究所,陕西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眼科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西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安 710002;西安市第一医院,陕西省眼科研究所,陕西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眼科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西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安 710002;西安市第一医院,陕西省眼科研究所,陕西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眼科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西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安710002;西安市第一医院,陕西省眼科研究所,陕西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眼科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西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安 710002;西安市第一医院,陕西省眼科研究所,陕西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眼科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西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安 710002;西安市第一医院,陕西省眼科研究所,陕西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眼科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西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安 710002;西安市第一医院,陕西省眼科研究所,陕西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眼科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西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安 710002;西安市第一医院,陕西省眼科研究所,陕西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眼科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西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安710002;西安市第一医院,陕西省眼科研究所,陕西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眼科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西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安 710002;西安市第一医院,陕西省眼科研究所,陕西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眼科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西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安 71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8角膜位于眼前节,易受各种外伤、感染、酸碱烧伤等致病因素的伤害,严重者甚至可致盲。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陈锐憬【期刊名称】《重庆医学》【年(卷),期】2017(046)027【总页数】4页(P3863-3866)【关键词】间质干细胞;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羊膜间充质干细胞【作者】陈锐憬【作者单位】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云南省血液病研究中心 65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21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广泛存在于机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中,例如骨髓、脂肪、羊膜、脐带等。
最初MSC是在骨髓中被发现的,因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被认为是干细胞的最好来源,并且用BMSC作为衡量其他组织干细胞来源的标准[1]。
在其他组织来源的MSC中,羊膜间充质干细胞(amniotic mesenchymal stem cells,AMSC)因具有增殖能力强、免疫原性低和来源无伦理学争议等特点备受专家学者们的关注,被视为BMSC的理想替代物。
本文就BMSC和AMSC的生物学特性、免疫调节机制及临床运用的潜在价值进行综述。
hBMSC主要来源于骨髓,需经有创操作进行采集,具有一定伦理学争议。
hBMSC常用的体内分离方法有4种:密度梯度离心法、全骨髓贴壁分离法、流式细胞仪分离法和免疫磁珠分离法。
其中密度梯度离心法应用最广泛也最为经典,此方法获得的hBMSC纯度高,增殖活性强,但操作复杂,故研究者常用简单易行的贴壁法与此结合。
最近,有学者探索使用一种BMSC过滤装置分离纯化MSC,这种滤过装置可快速、高效、可靠地分离BMSC,避免BMSC被外界污染物污染[2]。
BMSC最常用的培养液是含10%~2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
MSC在骨髓中的含量稀少,大约1×105~1×106个单核细胞中含有1个MSC,体外分离培养、扩增纯化在科学研究及临床应用当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经验交流文章编号1006-8147(2011)04-0458-03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模型的建立和表型分析刘长乐1,李广平1,郑心田1,孟恒星2,邱录贵2,娄建石3(1.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天津300211;2.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血液病学研究所,天津300020;3.天津医科大学药理学教研室,天津300070)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术;培养模型中图分类号Q813文献标识码B骨髓(bone marrow ,BM )中包含有两类干细胞,即造血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MSCs 属混杂细胞群,其表面抗原标志尚未完全确定。
MSCs 作为多能干细胞具有可塑性,有报道显示在细胞因子作用下可以在体外诱导分化为骨骼肌细胞、脂肪细胞、心肌细胞、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并且参与体内组织新生、损伤修复和重建[1]。
本实验应用改进的密度梯度离心法、差异贴壁法和酶消化法建立MSCs 的体外培养扩增模型,寻找高度特异性的表面抗原,以利于干细胞移植的广泛应用。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1)BM :39岁男性健康志愿者5mL 。
(2)仪器:FACScar 流式细胞仪(Beckman -Coulter ),倒置相差显微镜(OLYMPUS ),荧光显微镜(OLYM -PUS ),恒温培养箱(Forma Scientific ),高速低温离心胞系MHCC97-H 的增殖。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物质或许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影响肝癌细胞某一信号通路促进细胞增殖的。
AFP 是CBRH-7919肝癌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本研究发现随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物质浓度的升高,AFP 也逐渐升高,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物质也增强了7919肝癌细胞分泌AFP 的功能。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肝癌细胞增殖的具体机制目前尚未明确,目前有以下几种学说:免疫抑制影响肿瘤基因的表达,分泌细胞因子以及参与肿瘤血管形成等[4-7]。
邵志红等[5]发现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通过影响Walker-256肝癌细胞VEGF 和nm23的表达,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
Li 等[6]发现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进而影响TGFβ信号通路促进肝癌细胞增殖的。
尽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肝癌增殖的确切机制尚未明确,但有效地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促增殖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有可能成为新的抗癌靶点。
笔者将继续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物质促进肝癌细胞增殖的内在机制,为肝癌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参考文献:[1]Lu YR,Yuan Y,Wang XJ,et al.The growth inhibitory effect ofmesenchymal stem cells on tumor cells in vitro and in vivo[J].Can-cer Biol Ther,2008,7(2):245[2]乔玲,赵铁军,山长亮,等.人间充质干细胞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作用及其基因表达谱分析[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7,23(12):1037[3]陈双庆,王培军,李铭华,等.磁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肝细胞癌的抑制作用[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9,28(10):1454[4]Djouad F,Plence P,Bony C,et al.Immunosuppressive effect ofmesenchymal stem cells favors tumor growth in allogeneic animals [J].Blood,2003,102(10):3837[5]邵志红,王培军,李铭华,等.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Walker-256肝癌生长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9,89(7):491[6]Li GC,Ye QH,Xue YH,et al.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hibit metastasis of a hepatocel lular carcinoma model using the MHCC97-H cell line [J].Cancer Sci,2010,101(12):2546[7]Zhu W,Xu W,Jiang R,et al.Mesenchymal stem cells derived frombone marrow favor tumor cell growth in vivo [J].Exp Mol Pathol,2006,80(3):267[8]Zheng JF,Liang LJ.Transplanted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are notcellular origi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 in a mouse model of carcinogenesis[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8,14(19):3015[9]Leek RD,Harris AL,Lewis CE.Cytokine networks in solid humantumors:regulation of angiogenesis[J].J Leukoc Biol,1994,56(4):423[10]Budhu A,Wang XW.The role of cytokines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J Leukoc Biol,2006,80(6):1197(2011-04-27收稿)作者简介刘长乐(1979-),男,主治医师,硕士,研究方向:冠心病、心律失常;通信作者:李广平,Email :tjcardiol@ 。
Vol.17熏No.4Dec.2011天津医科大学学报Journal of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第17卷4期2011年12月458图3MSCs (HE ,×400)图1原代MSCs (×100)图2传代MSCs (×100)机(Beckman-Coulter ),细胞计数仪KX21型(SYS -MEX )。
(3)试剂和材料:人淋巴细胞分离液(天津灏洋生物制品公司)、DMEM/F12+MCDB 培养基(In -vitrogen ),FCS (hyclon ),IGF (pepro tech ),bFGF (pe -pro tech ),EGF (pepro tech ),CD34IgG (Coulter ),KDR IgG (R&D Systems ),CD44FITC (Genevale ),CD45FITC (Coulter ),CD54FITC (B&D ),CD73PE(B&D ),CD90FITC (B&D ),CD105PE (Laborato -ries ),CD106PE (Biole gend ),IgG-FITC /PE(B&D )。
1.2方法1.2.1MSCs 的原代培养抽取BM 液5mL ,肝素抗凝。
DMEM+F12培养液稀释后,用人淋巴细胞分离液Ficoll (比重为1.077)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单个核细胞。
用DMEM+F12洗涤后,加入DMEM+F12与MCBD 的混合培养液,并加入10%胎牛血清(FCS )、2ng/mL bFGF 、10ng/mL EGF 、10ng/mL IGF 。
24h 后弃去未贴壁细胞,贴壁细胞继续培养,每4d半量换液,倒置相差显微镜每天观察生长情况,苏木-伊红(HE )染色观察摄片。
1.2.2MSCs 的传代培养生长12d 后近融合时,用2mL 0.25%的胰蛋白酶+0.02%EDTA 的消化液消化,以1:2~1:3传代。
每天观察生长情况。
1.2.3表面抗原检测收集培养细胞,取1×104个细胞用PBS 调整到100μL ,经多聚甲醛固定后用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CD34、CD45、CD54、CD44、CD73、CD90、CD105、CD106和KDR 阳性表达百分比。
2结果2.1倒置相差显微镜下直接观察细胞形态从BM 液中分离出的单个核细胞培养24h 后,可见散在贴壁细胞,并伸展为长梭形或多角形,即为原代MSCs (P0)。
细胞呈克隆样成簇生长,初始细胞形态及大小不一。
原代MSCs 培养14d ,克隆生长细胞见有90%融合。
第4代细胞形态渐趋均一化,生长速度快且倍增稳定。
见图1、2。
2.2HE 染色胞核呈蓝色、卵圆形,大而不规则,可见核仁,胞浆呈粉红色,胞质均匀,胞膜较清楚。
见图3。
2.3MSCs 表面抗原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CD44++、CD73++、CD90++、CD105++;CD54+、CD106+、CD34-、CD45-、KDR-。
具体数值见图4。
第4期刘长乐,等.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模型的建立和表型分析459图4MSCs 表面抗原表达(%)3讨论目前研究MSCs 的生物学特性和增殖特点的关键是利用一种方法获得更为纯净、单一的MSCs 。
密度梯度离心是目前应用最多的方法,本实验结合自然贴壁法、酶消化法分离获得的细胞较多,而且增殖速度较快。
BM 单个核细胞接种24h 后有少量细胞贴壁,贴壁后分裂增殖逐渐伸展成梭形或多角形,贴壁第5天呈克隆样簇状生长,细胞数量扩增,生长速度加快。
经传代培养扩增至第4代,细胞形态较为均一,生长倍增稳定。
目前鉴定MSCs 的表面标记物具有非专一性和种属特异性,MSCs 可以表达间质细胞、内皮细胞和表皮细胞的表面标志,以及多种细胞因子、粘附分子和生长因子的受体[1]。
人MSCs 与造血干细胞共同存在于BM 中,但MSCs 不表达典型造血细胞表面抗原,如造血干细胞标志抗原CD34、白细胞标志抗原CD45、单核/巨噬细胞表面抗原CD14等[2]。
MSCs 只表达CD29、CD44、CD90、CD105、CD166等基质细胞和间质细胞的特异性表面标志[3]。
还有报道CD105+、CD73+、CD90+和CD45-、CD34-、CD14-这一细胞群代表MSCs [4]。
本实验中CD34在MSCs 中表达量极小,说明不表达造血细胞的表面标志。
CD45是泛白细胞标志物,又称白细胞共同抗原,有研究报道在用单克隆抗体磁珠分选MSCs 组分时,发现CD45在MSCs 有低水平的表达,但在人工培养下,很快即失去表达阳性[4]。
本实验第4代MSCs 显示CD45为阴性表达,与文献报道一致。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kinase-insert domain contein ing receptor ,KDR ),主要表达在血管内皮细胞及胚胎内皮的前体细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