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度广州市环境质量报告书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7
前言榆林地区是我省确定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当地煤炭、天然气、电力和电石充足、价格便宜,陕西天桥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多方调研,拟利用榆林当地的电石、煤炭、电力资源来生产聚氯乙烯和烧碱,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为此在2002年经榆林市计委上报了《陕西天桥化工股份有限公司15万t/a聚氯乙烯项目建议书》。
陕西省发展计划委员会2002年9月以陕计工经[2002]849号文件批准陕西天桥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建设聚氯乙烯生产装置,建设单位对厂址进行考察后于2003年2月申请在榆林经济开发区建设15万t/a聚氯乙烯项目并得到榆林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的入区批准。
根据国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规定,陕西天桥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于2003年5月20日正式委托我院对该工程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我们在初步研究工程情况和环境情况后所编制的《陕西天桥化工股份有限公司15万t/a聚氯乙烯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大纲》于6月22日在由陕西省环保局主持的评审会议上通过评审;省环保局于8月12日对修改后的环评大纲做出批复;陕西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后于9月11日对该项目的可研报告做出批复。
根据批准后的环评大纲、省环保局对环评大纲的批复和省计委对该项目可研报告的批复,我们进行了环境现状调查、环境质量监测、环境影响预测、环保设施评价、清洁生产分析和公众参与调查等工作,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编制出本环境影响报告书,经审查批准后用于指导本项目的环境保护设计工作,并对今后对该项目的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本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过程中,得到陕西省环保局、榆林市环保局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榆林市环境监测站协助我们进行了环境质量监测并提供了大量环境现状资料,在此我们对他们表示真诚地感谢。
1 总论1.1 编制依据本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依据是:1.1.1 法律、法规、条例(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4月;(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1年3月;(4)《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5年10月;(5)《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年10月;(6)《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年6月;(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8)国务院令第253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11月;(9)国务院令第344号《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02年1月;(10)国家环保总局14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名录》,2002;(11)陕政发[1986]186号文件《陕西省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实施细则》;(12)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环保总局:计价格[2002]125号《关于规范环境影响咨询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2002年1月31日。
自行监测年度报告(样板)XXX201X年度自行监测报告根据《国家重点监控企业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的要求,XXX公布了201X年度企业自行监测情况。
一、企业自行监测方案落实情况XXX于201X年XX月XX日制定了《XX公司企业自行监测方案》,并按照要求开展了企业自行监测工作。
全年自行监测方案无调整变化情况。
二、全年自行监测情况XXX从201X年X月X日起,开展了自行监测工作,共计监测107天。
自动监测采用CEMS的每小时均值数据,全年设备运转率和数据传输率均为100%。
运行维护第三方单位为XXX有限公司。
大气排放监测点设置在距离烟囱入口XXX米的位置,主要监测指标为颗粒物、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
一)颗粒物监测次数为4次,每月一次,从9月开始计算。
监测结果显示,达标次数为4次,无超标情况,平均排放浓度为XXmg/m3,符合《XXX大气污染排放标准》(GB-2011≤30 mg/m3)。
二)二氧化硫监测次数为16次,每周一次,从9月15日开始计算。
监测结果显示,达标次数为16次,无超标情况,平均排放浓度为XXXmg/m3,符合《XXX大气污染排放标准》(GB-2011≤400 mg/m3)。
三)氮氧化物监测次数为16次,每周一次,从9月15日开始计算。
监测结果显示,达标次数为16次,无超标情况,平均排放浓度为XXXmg/m3,符合《火电厂大气污染排放标准》(GB-2003)标准≤XXX从201X年XX月XX日开始脱硝投入运行,氮氧化物平均浓度为XXXmg/m3.四)厂界噪音采用手动监测,监测次数为4次。
监测结果显示,达标次数为4次,无超标情况。
厂界噪音昼间为XX dB(A),夜间为XX dB(A),符合《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音排放标准》(GB-2003)3类标准中昼间≤65 dB(A)、夜间≤55 dB(A)的要求。
根据桂环审〔X〕X号的《关于〈XXXX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要求,我们进行了周边环境质量监测。
XXXX医院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稿)环评单位:XXXX建设单位:XXXX医院二○一六年三月目录前言 (i)1. 总则 (2)1.1评价目的 (2)1.2 评价依据 (2)1.3 评价标准 (3)1.4 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的确定 (6)1.5 环境要素识别及评价因子筛选 (6)1.6 评价方法 (7)1.7评价时段 (8)1.8 评价重点与环境保护目标 (8)2. 建设项目概况 (9)2.1项目名称及建设性质 (10)2.2 建设项目内容、规模及总平面布置 (10)2.3公共设施 (10)2.4 工作制度及人员配置 (16)2.5 公用工程 (16)3. 工程分析及污染负荷 (19)3.1 施工期工程分析 (19)3.2 营运期工程分析 (19)3.3污染因子筛选 (21)3.4建设项目污染负荷 (22)4. 自然及社会环境状况 (27)4.1 自然环境状况 (27)4.2社会环境现状 (27)5. 评价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29)5.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 (29)5.2 噪声现状调查与评价 (29)6. 现状污染防治措施及整改建议 (31)6.1 施工期污染防治对策与措施 (31)6.2 运营期污染防治对策措施 (31)6.2.1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31)6.2.2水污染防治措施 (31)6.2.3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32)7. 环境影响分析 (34)7.1 污染气象特征 (34)7.2 环境影响分析 (38)7.3环境风险分析 (44)8. 总量控制 (50)9. 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 (51)9.1环境管理 (51)9.2营运期环境监测 (52)9.3 建立健全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53)9.4三同时验收 (53)10. 环保投资与经济效益分析 (55)10.1 环保投资 (55)10.2 环境效益分析 (55)10.3 社会及经济效益分析 (55)11. 公众参与及公示 (56)11.1 公众参与调查范围 (56)11.2 公众参与调查内容 (56)11.3公众参与结果 (61)11.4公众参与结论 (61)12. 项目选址的合理性分析 (63)12.1 与产业政策的符合性分析 (63)12.2与当地规划的符合性分析 (63)12.3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符合性分析 (63)13. 结论与建议 (63)13.1产业政策与规划符合性 (64)13.2 环境质量现状 (64)13.3 污染防治措施 (64)13.4总量控制 (67)13.5 环保投资 (67)13.6公众参与 (67)13.7 可行性结论 (67)前言XXXX医院原为XX区第二医院,后改为XX市XX医院,是集科研、医疗为一体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医疗保险定点单位。
粤港珠江三⾓洲区域空⽓检测报告2005珠江三⾓洲区域空⽓质量监测⽹络2005年下半年运⾏情况报告报告编号: PRDAIR-2005-1拟备报告: ⼴东省环境监测中⼼站⾹港特别⾏政区环境保护署审批单位: 珠江三⾓洲空⽓质素管理及监察专责⼩组保安分类: ⾮保密⽂件⽬录页数1. 珠江三⾓洲区域空⽓质量监测⽹络简介 12. 区域监测⽹络在2005年下半年的运⾏情况 2附表A 监测站地点资料 4B ⽹络监测参数摘要 (2005年) 5C 空⽓污染物浓度的测定⽅法⼀览表61. 珠江三⾓洲区域空⽓质量监测⽹络简介⼴东省环境保护监测中⼼站和⾹港特别⾏政区环境保护署联合建构了⼀个「珠江三⾓洲区域空⽓质量监测⽹络」( 简称「监测⽹络」 )。
监测⽹络已于2005年11⽉30⽇启动。
监测⽹络由16个空⽓质量⾃动监测⼦站组成,分布于整个珠江三⾓洲地区。
其中10个由⼴东省境内有关城市的环境保护监测中⼼站运作,3个位于⾹港境内的⼦站由⾹港环保署负责,另外3个区域⼦站则由⼴东省环境保护监测中⼼站运作。
设⽴监测⽹络的⽬的包括 :(a) 提供准确的空⽓质量数据,协助两地政府了解珠江三⾓洲区域的空⽓质量状况及污染问题,以制定适合的防治措施;(b) 通过长期的监测,评估空⽓污染防治措施的成效;(c) 向公众提供区域内各地的空⽓质量状况的讯息。
为了确保由监测站录得的空⽓质量监测结果⾼度精密准确,粤港政府联合制订了⼀套「粤港珠江三⾓洲空⽓监控系统质保质控标准操作程序」( 简称「质保 / 质控操作程序」 )。
监测⽹络的设计及运作,均符合质保 / 质控操作程序的规定。
各⼦站均设有仪器测量⼤⽓中的可吸⼊颗粒物(或称可吸⼊悬浮粒⼦) [PM10]、⼆氧化硫[SO2]、⼆氧化氮 [NO2]、氮氧化物[NOx]、臭氧 [O3] 和⼀氧化碳 [CO] 的浓度。
附表A、B 及 C详细列出⽹络内各监测站的地点资料、⽹络监测参数摘要及⽤以测量空⽓污染物的测定⽅法。
篇一:政府请示文书格式公文格式 (函、请示、报告、通知、规定的公文格式)之一函的写作格式函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相互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向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等。
公函包括标题、主送机关、正文、发文机关、日期、函告的事项、结语等。
①标题一般由发文机关、事由、文种或者事由、文种组成。
一般发函为《关于**(事由)的函》;复函为《关于**(答复事项)的复函》。
②正文一般包括三层:简要介绍背景情况;商洽、询问、答复的事项和问题;希望和要求,如:务希研究承复,敬请大力支持为盼等。
函的写作范例四川省电力工业局关于在宝珠寺水电站库区进行开发有关意见的函广元市人民政府:宝珠寺水电站于1996年10月开始蓄水,1996年年底首台机组投产发电,水库已基本形成。
据了解,目前库区有关部门正积极筹划在宝珠寺水电站库区发展旅游业和养殖业。
为保障水库和大坝的安全运行,现将我局有关意见函告如下。
一、宝珠寺水电站是由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四川省电力工业局负责还贷建设的重点水电工程。
二、根据国务院颁发的《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第十条兴建大坝时,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批准的设计,提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照国家规定划定管理和保护范围的规定,宝珠寺水电站应划定管理和保护范围。
但宝珠寺水电站首台机组刚投产,大坝未全部建成,大坝管理和保护范围尚未划定,依照批准设计和国家有关规定,大坝上游3-5公里,以及整个库区征地线以下,属大坝管理和保护范围。
根据《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第十七条在大坝管理和保护范围内修建码头、鱼塘的,须经大坝主管部门批准和《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条例》第十一条确有必要在水利水电工程保护范围内进行建设等活动,应征得水利电力主管机关的同意的规定,任何单位在宝珠寺水电站大坝管理和保护范围内进行开发活动,必须经四川省电力局批准后方可实施,未经我局批准擅自在大坝保护和管理范围内搞开发,都是违反国务院规定的。
三、凡是在水库以内的任何开发和经营活动,必须服从宝珠寺水电厂对水库的统一运用调度,不得影响水库的安全运行。
热处理建设项目1总论1.1项目背景《**机械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十一五”机械工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明确提出要建设三个生产基地,即数控机床、煤矿综采设备和工业自动化仪表生产基地;重点发展五个机械产品,即数控机床、工业自动化仪表、煤矿机械、轴承、起重运输机械;争取四个机械产品在国内排名第一,即数控珩磨机、树脂砂铸件、调节阀、煤矿机械;通过结构调整,建设五个专业化生产中心,即铸件生产中心,铸件粗、精加工中心,板焊件及表面覆盖件加工中心,电镀中心,以及热处理中心,并以此为切入点,加快我区机械工业配套体系的整体建设。
根据上述规划中提到的内容,****发改委与**热处理协会决定将热处理中心建设在**地区热处理加工规模最大、加工产品范围最广、热处理技术水平最高的***股份有限公司内。
建立热处理生产中心,将各企业需要热处理的零部件集中加工,实现大协作,有利于产品质量的提高,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建设**地区热处理生产中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评价任务的由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国务院第253号令)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的有关规定,***股份有限公司于2008年6月17日正式委托***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评价单位),对该公司“热处理生产中心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据此,评价单位在对《**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热处理生产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有关资料研读的基础上,结合现场勘踏的实际情况,组织力量于近日编制完成了《***股份有限公司热处理生产中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1.3编制依据1.3.1委托书***股份有限公司,“热处理生产中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委托书”(2008年6月17日)(见附件1)。
1.3.2法律、法规及政策依据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⑵《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1日);⑶《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6月1日);⑷《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9月1日);⑸《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年4月1日);⑹《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年3月1日);⑺《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3年1月1日);⑻《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1998年1月1日);⑼国务院(1998)第253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11月29日);⑽国家环保总局第14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2002年10月13日);⑾《关于建设项目环境管理问题的若干意见》,1988年3月21日;⑿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2001]4号,《关于西部大开发中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若干意见》(2001年1月8日);⒀国家经贸委、水利部、建设部、科技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意见》(国经贸资源[2000]1015号);⒁国务院,国发(2005)年39号《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⒂国务院,国发(2005)40号《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第40号令《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2005年12月2日);⒄国务院令第344号,《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02年3月15日);⒅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2006年3月18日实施);⒆国家环保总局环控(1997)0232号《关于推行清洁生产的若干意见》;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2006)28号《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2005年12月15日);(21)计价格(2002)125号文《国家计委、国家环保总局关于规范环境影响咨询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22)国发(2006)28号,《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23)**人民政府第51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24)《**机械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25)《**环境保护条例》(1990年4月17日);(26)《**节约用水条例》;(27)**人民政府,宁政办发(2006)220号《关于印发**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纲要的通知》。
年产12000吨羧甲基纤维素(精制棉)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县××××有限公司年产12000吨羧甲基纤维素(精制棉)环境影响报告书××县××××有限公司二〇〇八年三月目录1 总则 (1)1.1评价任务由来 (1)1.2编制依据 (1)1.2.1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文件 (1)1.2.2 项目文件及相关资料 (1)1.3评价目的 (4)1.4评价工作原则 (4)1.5评价工作等级确定 (5)1.6评价因子 (6)1.7评价范围 (6)1.8评价标准 (6)1.8.1 环境质量标准 (6)1.8.2 污染物排放标准 (7)1.9污染控制与环境保护目标 (8)1.9.1 控制污染 (8)1.9.2 环境保护目标 (8)1.10评价工作重点 (9)1.11评价技术路线 (9)2 项目周围地区环境概况 (11)2.1自然环境概况 (11)2.1.1 地理位置 (11)2.1.2 地形、地貌 (11)2.1.3 气象特征 (11)2.1.4 水系及水文特征 (12)2.1.5 地下水状况 (13)2.1.6 植被、生态 (13)2.2社会环境概况 (13)2.2.1 人口、面积 (13)2.2.2 工农业概况 (13)2.2.3 周边环境 (14)2.2.4 交通运输 (14)2.3××××县××工业集中区规划要点 (14)2.3.1 园区性质和产业定位 (14)2.3.2 规划范围及规划期限 (14)2.3.3 总体布局和用地规划 (15)2.3.4 工业集中地基础设施: (15)2.3.5 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 (16)2.4集中区环评主要结论及省厅批复 (17)2.5区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实现规划目标的制约因素 (17)3 工程分析 (18)3.1拟建项目概况 (18)3.1.1 拟建项目基本情况 (18)3.1.2 项目建设内容 (18)3.3拟建项目生产工艺流程及原辅料能源消耗 (19)3.3.1 项目生产工艺流程 (19)3.3.2 资源及能源消耗 (20)3.3.3 主要原辅料、产品及中间产品理化性质、毒性毒理 (21)3.3.4 主要生产设备、公用及贮运设备 (22)3.4污染物产生量分析 (22)3.4.1 物料平衡 (22)3.4.2 水量平衡 (24)3.4.3 污染源强及污染物排放量分析 (25)4 污染防治措施评述 (28)4.1废水污染防治措施评述 (28)4.1.1 拟采取的水污染防治措施 (28)4.1.2工艺尾水排入园区污水厂处理相容性分析 (31)4.1.3 小结 (36)4.2废气污染防治措施评述 (36)4.2.1 有组织排放的工艺粉尘 (36)4.2.2 无组织废气 (36)4.3固体废弃物(废液)治理措施评述 (36)4.4噪声治理措施评述 (37)4.5绿化 (37)4.6环保“三同时”内容 (37)5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 (38)5.1产业政策的相符性 (38)5.2清洁生产分析 (38)5.2.1 生产设备的先进性 (38)5.2.2 生产工艺的先进性 (38)5.2.3 水务管理及用水指标考核 (39)5.3循环经济 (39)6 区域污染源现状调查及评价 (41)6.1区域大气污染源调查及评价 (41)6.2区域水污染源调查及评价 (41)6.3区域污染源分析 (42)7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43)7.1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43)7.1.1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43)7.1.2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44)7.2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44)7.2.1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44)7.2.2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46)7.3噪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47)7.4小结 (48)8 环境影响评价 (49)8.1大气环境质量影响预测 (49)8.1.1 污染气象特征 (49)8.1.2 预测内容 (53)8.1.3 预测模式 (53)8.1.4 抬升高度和预测参数的确定 (55)8.2.5 大气环境质量影响评价 (56)8.2.6 卫生防护距离 (59)8.2.7 小结 (59)8.2污水排入污水处理厂影响分析 (60)8.3噪声环境影响评价 (60)8.3.1 预测内容 (60)8.3.2 预测模型选择 (60)8.3.3 噪声源情况 (61)8.3.4 预测结果 (61)8.3.5 小结 (61)8.4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61)8.4.1 固体废物分类 (61)8.4.2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62)8.5农业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62)8.5.1 农业生态现状 (62)8.5.2 对周围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62)9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63)9.1废水环境影响分析和防治对策 (63)9.1.1 生产废水 (63)9.1.2 生活污水 (63)9.1.3 防治对策 (63)9.2大气环境影响分析和防治对策 (63)9.2.1 废气 (63)9.2.2 粉尘和扬尘 (63)9.2.3 防治对策 (64)9.3噪声环境影响分析和防治对策 (64)9.3.1 噪声源 (64)9.3.2 噪声影响分析 (65)9.4施工垃圾环境影响分析和防治对策 (66)9.4.1 施工期固体废物污染源情况 (66)9.4.2 防治对策 (66)10 事故风险分析 (67)10.1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和重点 (67)10.2评价工作等级 (67)10.2.1 物质危险性判定 (67)10.2.2 重大危险源判定 (68)10.2.3 评价工作级别确定 (68)10.2.4 评价范围 (68)10.3风险识别 (69)10.3.1 风险识别范围 (69)10.3.2 风险类型 (69)10.3.3 风险识别内容 (69)10.3.4 重大危险源识别 (69)10.3.5 最大可信事故及概率分析 (69)10.4源项分析 (70)10.5后果分析 (70)10.6废气事故排放 (71)10.7环境影响分析 (72)10.7.1 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72)10.7.2 水环境影响分析 (72)10.8风险防范和应急措施 (73)10.8.1 风险防范措施 (73)10.8.2 风险应急措施 (76)10.9风险应急预案 (76)10.9.1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76)10.9.2 危险化学品重大泄漏事故应急预案 (79)10.10应急监测 (82)10.11结论 (82)11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分析 (83)11.1总量控制分析的目的 (83)11.2总量控制因子的确定 (83)11.3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分析 (83)11.3.1 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分析 (83)11.3.2 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分析 (84)11.3.3 总量平衡方案 (84)12 公众参与 (85)12.1公众参与的目的和作用 (85)12.2公众参与的方式、调查内容和对象 (85)12.2.1 公众参与方式 (85)12.2.2 公众参与的调查内容 (85)12.2.3 调查对象 (86)12.3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88)13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90)13.1经济损益分析 (90)13.2社会效益分析 (90)13.3污染治理损益分析 (90)13.3.1 环保投资费用估算 (90)13.3.3 环保费用指标 (91)13.4小结 (92)14 环境管理与监测制度 (93)14.1环境管理制度 (93)14.2环境监测计划 (93)14.3排污口规范化整治 (94)15 选址可行性分析 (96)15.1区位优势 (96)15.2工业集中区发展规划 (96)15.3淮河流域保护相容性 (96)15.4环境影响预测 (96)15.5环境容量 (97)15.6公众意见 (97)15.7厂址选择结论 (97)16 结论与建议 (98)16.1结论 (98)16.1.1 项目概况 (98)16.1.2 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相关法规要求 (98)16.1.3 厂址选择可行 (98)16.1.4 项目生产符合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要求 (98)16.1.5 项目周围环境质量符合功能要求,具有一定容量 (98)16.1.6 污染防治措施可行 (98)16.1.7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99)16.1.8 项目投产后其周围环境质量功能维持现状 (99)16.1.9 环境风险分析 (100)16.1.10 绝大多数公众支持本项目建设,无反对意见 (100)16.2建议 (100)1 总则1.1 评价任务由来近年来由于国家良好的经济形势,给高附加值的纤维素行业带来了持续高增长的发展机遇。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课程名称:环境影响评价实训项目名称:常州工程药业有限公司班级:环境监测1211班学号:2012041132姓名:吴大酉制药与生物工程技术系目录1总论 (6)1.1 前言 (6)1.2 编制依据 (6)1.2.1 法律法规 (6)1.2.2 技术规范与政策 (6)1.3 评价目的及评价工作原则 (8)1.3.1 评价目的 (8)1.3.2评价工作原则 (8)1.4 评价技术路线 (8)1.5 评价因子 (10)1.6 评价重点及评价工作等级 (10)1.6.1 评价重点 (10)1.7 评价范围 (11)1.8 环境保护敏感目标 (11)1.9 环境功能区划及评价标准 (12)1.9.1 环境功能区划 (12)1.9.3 污染物排放标准 (12)2 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环境概况 (14)2.1自然环境概况 (14)2.1.1地理位置 (14)2.1.2地形、地貌 (14)2.1.3气象气候 (14)2.1.4水文特征 (17)2.2社会环境概况 (18)3.建设项目概况 (18)3.1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18)3.2 建设内容及规模 (18)3.3 厂区平面布置及土地利用状况 (19)3.4 主要生产设备 (20)4工程分析 (20)4.1工艺流程及产物环节 (20)4.1.1青霉素发酵生产工艺流程 (21)4.1.2 产污特征 (21)4.2物料及能源消耗 (22)4.3给排水与水量平衡 (26)4.3.1给排水 (26)4.3.2水量平衡 (27)4.4其它公用工程 (28)4.5物料进出计算 (29)4.6污染源强及污染物排放量分析 (29)4.6.1大气污染物源强及排放情况 (29)4.6.2水污染物源强及排放情况 (30)4.6.3固体废物源强及排放情况 (3)4.6.4噪声污染物源强及排放情况 (3)4.7污染物排放量汇总 (3)5 ?略 (4)6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4)6.1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4)6.2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5)6.3 噪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6)7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6)7.1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6)7.1.1污染气象特征分析 (6)7.1.2大气扩散模式 (8)7.1.3大气污染源源强参数 (11)7.1.4大气环境预测 (12)7.1.5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13)7.2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13)7.2.1废水排放方案 (13)7.2.2水环境影响分析 (13)7.3环境噪声影响预测评价 (13)7.3.1主要噪声源 (13)7.3.2声环境影响预测结果 (14)7.3.3噪声影响评价 (16)8环境风险评价 (16)8.1评价目的和重点 (16)8.2风险识别 (16)8.2.1风险识别 (16)8.2.2物质风险识别 (17)8.2.3重大危险源识别 (18)8.2.3事故概率分析 (18)8.3风险评价等级、评价范围及风险类别 (18)8.3.1风险评价等级 (19)8.3.2风险评价范围 (19)8.3.4风险类型 (20)8.4源项分析 (20)8.4.1最大可信事故的确定 (20)8.4.2最大可信事故源项分析 (20)8.5后果分析 (22)8.6风险管理 (22)8.6.1风险防范措施 (22)8.6.2事故应急措施 (24)8.6.3事故应急预案 (26)8.7.结论 (27)9 污染控制措施评述 (27)9.1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评述 (27)9.2 水污染防治措施评述 (28)9.3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评述 (29)9.4固体废物防治措施评述 (29)9.5厂区布局合理性分析 (30)10 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测计划 (30)10.1 环境管理 (30)10.1.1环境管理机构的建立 (30)10.1.2 环保管理制度的建立 (30)10.2 环境监测计划 (30)10.2.1 监测机构的建立 (31)10.2.2 环境监测计划 (31)1总论1.1 前言江苏常州工程药业有限公司位于江苏常州武进区滆湖路,建设项目位于常州武进区工程学院东南角,厂址所在地属常州武进区医药化工材料产业区,规划用地性质属工业用地。
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处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2009年05月第一章总论1.1 项目背景为促进市在全面谋划各行业发展的同时,注重规划好环保部门严格管理的污染环节,将行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在促进行业发展的同时又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有效控制,广宁市长在市环保局《关于尽快编制重点行业专项规划及其环境影响报告书有关问题的请示》和市发改委《关于编制重点行业专项规划及相应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工作计划的请示》上作出批示。
其中,将一般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处置、危险废物2个行业专项规划及相应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列入编制容。
同时,省环境保护局《关于印发加强工业污染源监督管理的意见的通知》(粤环[2005]43 号)也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或处置列入“统一规划、统一定点”方案。
据此,市固体废物管理中心委托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编制完成了《市一般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处置专项规划》,以加快推进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和管理工作的开展。
按《中华人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做了如下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应当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制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并作为规划草案的组成部分一并报送规划审批机关审批。
未编写有关环境影响报告的规划草案,审批机关不予审批”。
2005年,《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文)指出,“必须依照国家规定对各类开发建设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各级环保部门负责召集有关部门专家和代表提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查意见,作为审批规划的重要依据”。
2006年,国家环保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2006年)》(环办〔2006〕109号文)再次强调要求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必须认真推进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进一步明确了需开展规划环评的规划、规划环评重点关注的容、规划环评的审查程序、规划环评收费标准等。
年产2×8万m3中密度纤维板生产线环境影响报告书目录1.总论 (1)1.1编制依据 (4)1.2评价目的 (5)1.3评价原则 (5)1.4污染因子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 (5)1.5评价内容、重点、等级、范围及环境保护目标 (7)1.6评价标准 (9)1.7评价工作的主要方法 (11)2.项目概况 (12)2.1基本情况 (12)2.2地理位置 (13)2.3全厂平面布置 (13)3.工程分析 (14)3.1主要物料消耗 (14)3.2主要产品规格 (15)3.3主要生产设备 (15)3.4工艺流程简述 (18)3.5给、排水 (20)3.6物料平衡 (20)3.7供电及供汽 (22)3.8主要污染物产生、排放情况 (22)3.9污染防治措施 (25)4.1地理位置 (27)4.2自然环境 (28)4.3社会环境概况 (30)4.4环境功能区划 (30)4.5区域污染源调查 (30)5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31)5.1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31)5.2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34)5.3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35)6.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36)6.1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36)6.2运营期环境影响 (39)7.污染防治措施可行性分析 (49)7.1施工期污染防治措施可行性分析 (49)7.2废气污染防治措施可行性分析 (50)7.3废水污染防治措施可行性分析 (51)7.4噪声防治措施可行性分析 (53)7.5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可行性分析 (53)8.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54)8.1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内容 (54)8.2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54)8.3污染物排放总量建议指标 (55)9.清洁生产 (56)10.事故风险性分析 (57)10.1非正常生产事故风险分析 (57)10.2火灾风险防范分析 (58)11公众参与 (59)11.1目的 (59)11.3调查内容 (60)11.4调查范围、对象 (61)11.5调查结果及统计分析 (61)12.厂址合理性分析 (63)13.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64)13.1环保设施内容 (64)13.2环保设施投资概算 (65)13.3经济效益 (65)14.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 (66)14.1环境管理 (66)14.2环境监测 (67)14.3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三同时”验收内容 (68)15.结论与建议 (69)15.1结论 (69)15.2建议 (71)附件:1.**鑫鑫木业有限公司年产2×8万立方米中密度纤维板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大纲节选2.***发展计划委员会文件“***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鑫鑫木业有限公司年产2×8万立方米中密度纤维板项目建议书的批复”3.**鑫鑫木业有限公司年产2×8万立方米中密度纤维板项目立项前环境保护意见表4.***环保局关于**鑫鑫木业有限公司年产2×8万立方米中密度纤维板项目环评标准的批复5. **鑫鑫木业有限公司年产2×8万立方米中密度纤维板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专家评审意见6. **鑫鑫木业有限公司关于2×8万立方米中密度纤维板生产线项目的环境附图:1.**鑫鑫木业有限公司地理位置图2.**鑫鑫木业有限公司拟建项目厂区平面布置图3.**鑫鑫木业有限公司拟建项目周边关系图1.总论1.1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9;(3)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9;(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3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11;(5) 国发[1996]31号文《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6) 河北省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80号公告《河北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6.12;(7) 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计价格〔2002〕125号《国家计委、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规范环境影响咨询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2002.1.31;(8)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1-2.3-93;HJ/T2.4-1995);(9) 《1995-2010年**总体发展规划》;(10) 《**鑫鑫木业有限公司年产2×8万m3中密度纤维板生产线项目建议书(代可行性研究报告)》,2003.8;(11) 《**鑫鑫木业有限公司年产2×8万m3中密度纤维板生产线项目立项前环境保护意见表》,2003.2;(12)***环境保护局〔2003〕164号文“***环境保护局关于**鑫鑫木业有限公司年产2×8万m3中密度纤维板生产线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标准的函”2003.11;(13)**鑫鑫木业有限公司年产2×8万m3中密度纤维板生产线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评审意见,2003.11;(15) **鑫鑫木业有限公司关于年产2×8万m3中密度纤维板生产线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委托书。
目录前言 (1)第一章总论 (3)1.1 区域环境功能属性 (3)1.2 评价标准 (3)1.2.1 环境质量标准 (3)1.2.2 排放标准 (3)1.3 环境影响评价因子识别 (4)1.4 评价等级 (4)1.5 评价范围与时段 (5)1.5.1 评价范围 (5)1.5.2 评价时段 (5)1.6 评价重点 (5)1.7 环境敏感点与环境保护目标 (6)第二章工程概况 (7)2.1 项目基本情况 (7)2.2 管网走向 (7)2.3 项目管线的敷设方式 (8)2.4 土石方工程 (8)2.5 项目施工安排 (9)2.6 施工组织 (9)2.6.1 施工场地 (9)2.6.2 项目施工廊道布置 (9)2.7 项目沿线土地利用现状 (10)第三章工程分析 (11)3.1 工艺分析 (11)3.1.1 施工期工艺分析 (11)3.1.2 主要污染因子 (12)3.2 工程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及污染物排放情况 (12)第四章环境质量现状及调查 (14)4.1 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14)4.2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 (14)4.2.1 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5)4.2.2 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 (15)第五章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 (16)5.1 施工期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 (16)5.1.1 环境空气影响预测及评价 (16)5.1.2 声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 (16)5.1.3 水土流失影响预测及评价 (17)5.1.4 水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 (17)5.1.5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 (18)5.1.6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19)5.1.7 社会环境影响预测分析 (20)5.2 运营期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 (20)5.2.1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 (20)5.2.2 声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21)5.2.3 水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 (21)5.2.4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 (21)5.3 环境风险分析 (22)5.3.1 保温、防腐层失效风险分析 (22)第六章环境保护措施及可行性论证 (24)6.1 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 (24)6.1.1 环境空气保护措施 (24)6.1.2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24)6.1.3 水土保持措施 (25)6.1.4 水污染防治措施 (25)6.1.5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26)6.1.6 生态保护措施 (26)6.2 运营期环境保护措施 (27)6.2.1 噪声污染防护措施 (27)6.2.2 水环境保护措施 (27)6.2.3 固体废物处理措施 (27)6.2.4 风险防范对策 (27)第七章清洁生产水平分析 (29)7.1 施工期清洁生产建议 (29)7.1.1 施工工艺 (29)7.1.2 施工时间 (29)7.1.3 固体废物的回收利用 (29)7.2 运营期清洁生产 (29)第八章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30)8.1 社会经济损益分析 (30)8.2 环境损益分析 (30)8.3 环保投资估算 (31)8.4 环境经济损益综合分析 (31)第九章工程环境监理与环境管理 (32)9.1 施工期环境监理 (32)9.1.1 工程环境监理 (32)9.1.2 实施方案 (33)9.2 工地巡视与环境监测 (33)9.3 绿化工程监理 (34)9.4 运营期环境管理系统的设置 (34)9.5 三同时环保验收内容 (34)第十章公众参与 (35)10.1 调查情况 (35)10.2 调查结果 (35)10.3 建设单位反馈 (36)第十一章产业政策与规划相符性 (37)11.1 与产业政策相符性分析 (37)11.1.1 与国家产业政策相符性分析 (37)11.1.2 与地方产业政策相符性分析 (37)11.2 与规划相符性分析 (37)11.2.1 与城市规划相符性 (37)11.2.2 与相关规划相符性分析 (37)11.2.3 与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的相符性 (38)11.3 管网布局合理性分析 (38)第十二章结论 (39)前言深圳大唐宝昌燃气发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昌电厂)的前续公司深圳宝昌电力有限公司始建于1991年,位于深圳市宝安区观澜街道的中西部,离“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的末站求雨岭距离仅7km。
1.总论1.1项目由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对不锈钢的需求量稳定增长。
统计数据显示,不锈钢消费量由1988年的30万吨猛增到2000年的165万吨,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5.26%,成为世界上第二大不锈钢消费国。
由于国内不锈钢生产能力不足,我国成为世界上进口不锈钢最多的国家,近三年均超过百万吨。
依据不锈钢的人均消费情况,预计3~5年内不锈钢总需求量在250~300万吨,长期发展的需求超过600万吨。
在未来的8~10年内,国内不锈钢的市场容量巨大。
温州市是全国不锈钢重要集散地,也是不锈钢管的生产基地。
据统计记,其不锈钢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
近年来,由于注重技术改造的投入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使温州不锈钢行业成为全国瞩目的产业。
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扩大规模,利用温州文成县的区位优势,浙江宏伟钢业有限公司提出了年产2万吨不锈钢生产线技改项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有关要求和省、市职能部门的有关规定,浙江宏伟钢业有限公司需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我所受浙江宏伟钢业有限公司委托,承担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在初步资料收集、分析、研究和现场踏勘、调查的基础上,编制了本报告书送审稿。
2003年9月28日由文成县环保局组织有关部门对报告书内容作了评审,现根据会议纪要修改报告书,形成报告书的报批稿。
1.2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4.《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5);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3号)《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条例》(1999);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1~2.3-93 、HJ/T2.4-95);8.浙江省环保局《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点》(试行);9.浙江省环保局、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编制的《浙江省地面水环境保护功能功能区划图集》;10.文成县经济贸易局“文经贸审[2003]75号文”《关于浙江宏伟钢业有限公司年产2万吨不锈钢生产线技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11.浙江宏伟钢业有限公司《年产2万吨不锈钢熔炼工艺生产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 录 1 总则 .................................................. 1 1.1 评价目的 ...................................................... 1 1.2 编制依据 ...................................................... 1 1.3 评价标准 ...................................................... 4 1.4 评价工作等级及评价围 .......................................... 6 1.5 评价因子和评价重点 ............................................ 7 1.6 污染控制和环境保护目标 ........................................ 8 2 建设项目概况 ......................................... 10 2.1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 10 2.2 生产工艺方法 ................................................. 11 2.3 总平面布置 ................................................... 12 2.4 主要设备 ..................................................... 14 3 工程分析 ............................................. 15 3.1 原辅材料供应及消耗 ........................................... 15 3.2 公用工程 ..................................................... 16 3.3 工艺流程简述及流程图 ......................................... 19 3.4 物料平衡 ..................................................... 21 3.5 污染源分析及污染物排放情况 ................................... 22 3.6污染物排放汇总 ............................................... 24 4 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环境现状 ............................ 25 4.1 自然环境状况 ................................................. 25 4.2 社会经济状况 ................................................. 27 4.3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 28 4.4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 31 4.5 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 35 5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 38 5.1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 38 5.2 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 41 5.3 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 51 5.4 声环境影响分析 ............................................... 52 6 污染防治措施 ......................................... 54 6.1 施工期污染防治措施 ........................................... 54 6.2 营运期污染防治措施 ........................................... 55 7 环境风险分析 ......................................... 60 7.1 风险识别 ..................................................... 60 7.2 源项分析 ..................................................... 60 7.3 环境风险防措施 ............................................... 61 7.4 事故应急措施 ................................................. 62 8 清洁生产分析 ......................................... 65 8.1 清洁生产的目的 ............................................... 65 8.2 清洁生产评述 ................................................. 65 8.3 清洁生产结论及建议 ........................................... 67 9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 69 9.1 概述 ......................................................... 69 9.2 环保投资估算 ................................................. 69 9.3 效益分析 ..................................................... 70 9.4 综合结论 ..................................................... 71 10 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 ................................... 72 10.1 环境管理 .................................................... 72 10.2 环境监测 .................................................... 73 10.3 环境管理与监测建议 .......................................... 74 11 公众参与 ............................................ 75 11.1 调查目的 .................................................... 75 11.2 调查对象及方法 .............................................. 75 11.3 调查时间 .................................................... 75 11.4 调查容 ...................................................... 76 11.5 调查结果统计 ................................................ 77 11.6 调查结果分析 ................................................ 78 12 厂址选择合理性分析 ................................... 80 13 结论 ................................................ 81 13.1 环境现状评价 ................................................ 81 13.2 环境影响评价 ................................................ 81 13.3 环保措施建议 ................................................ 84 13.4 清洁生产评述 ................................................ 85 13.5 总结论 ...................................................... 85 1 总则
2003年度广州市环境质量报告书 (公众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和国家《环境监测报告制度》(环监〔1996〕914号)的规定,编制《广州市环境质量报告书(公众版)》。
一、概述 2003年,我市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疫情压力,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污染防治,全年完成国民生产总值(GDP)3466.63亿元,比上年增长15%,环境质量继续保持良好水平,较好地完成了年度各项环境保护工作计划。
二、全市总体环境质量继续保持良好 (一)工业废气、废水排放量比2002年减少 2003年,全市工业用煤1634.36万吨,比2002年增加229.84万吨,其中燃料煤1410.68万吨,比2002年增加228.14万吨;工业用燃料油155.14万吨,比2002年减少1.08万吨。工业废气排放量18263108万标米3,比2002年减少5292229万标米3。
全市废水排放总量134113万吨,比2002年增加19027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1213万吨,比2002年减少2935万吨;排放达标率为86.66%(达标排放量18384万吨),比2002年上升1.56个百分点。
全市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538.9万吨,比2002年增加121.2万吨;综合利用量547.3万吨,比2002年增加151.5万吨;综合利用率92.7%,比2002年增加4.1个百分点。
(二)环境空气质量优于国家和地方标准 2003年,环境空气质量继续保持良好,市区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值分别为0.059毫克/立方米、0.072毫克/立方米和0.099毫克/立方米,优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年月降尘量为6.11吨/平方公里.月,优于广州地区暂行标准。其中可吸入颗粒物和总悬浮颗粒物年平均值分别比2002年上升20.7%和10.6%,需要进一步加强市区防尘保洁工作。见表1。
表1 2003年广州市空气环境质量状况及与2002年对比 单位:mg/m3(降尘量t/Km2.月) 项目 2002年 2003年 变化幅度(%) 评价标准
二氧化硫 0.058 0.059 +1.7 0.06
二氧化氮 0.068 0.072 +5.9 0.08
可吸入颗粒物 0.082 0.099 +20.7 0.10
总悬浮颗粒物 0.161 0.178 +10.6 0.20
降尘 5.94 6.11 +2.9 8.0
一氧化碳 1.80 1.84 +2.2 4.00
注:评价标准为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年均值标准,其中一氧化碳为日均值标准,降尘量为广州地区暂行标准。
(三)珠江广州河段17项指标达标 2003年珠江广州河段22项评价指标中,高锰酸盐指数等17项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氨氮、粪大肠菌群、生化需氧量、溶解氧、石油类年平均值分别为2.80毫克/升、41526个/升、6.03毫克/升、3.8毫克/升和0.052毫克/升,超过Ⅲ类水质标准,见表2。
入冬以来珠江流域降雨量锐减,枯水期珠江广州河段水质比2002年同期差,市区地表水抗御不利水文气象条件的能力脆弱,必须不断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大工业废水污染防治力度。
表2 2003年珠江广州河段水质状况及与2002年对比 单位:mg/l 项目 2002年 2003年 变化幅度(%) 评价标准
溶解氧 4.2 3.8 -9.52 ≥5
氨氮 1.89 2.80 +48.2 ≤1.0
高锰酸盐指数 4.46 4.58 +2.69 ≤6.0
生化需氧量 3.26 6.03 +85.0 ≤4
石油类 0.030 0.052 +73.3 ≤0.05
总磷 0.19 0.20 +5.26 ≤0.20
注:评价标准为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
(四)声环境质量保持良好 2003年广州市区域环境噪声为54.5分贝,比2002年上升0.4分贝,优于《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2类区(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昼间标准;道路交通噪声为68.6分贝,与2002年持平,优于4类区(城市交通干线两侧区域)昼间标准。见表3。
表3 2003年广州市区域环境噪声及道路交通噪声状况及与2002年对比 单位:dB(A) 项目 2002年 2003年 变化幅度(%)
区域环境噪声 54.1 54.5 +0.74
道路交通噪声 68.6 68.6 0
三、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的突破 (一)开展了史无前例的抗非典环保行动 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全市环保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深入医疗废物、废水污染防治第一线,舍身忘我,全身心投入,积极抗非典斗争。
非典期间,环保、卫生部门联合下发了全国抗非典期间第一个强化医疗废物、医疗废水监管的规范性文件,以加强监管。全面开展医疗垃圾和医疗废水处理执法行动,全市未发生一例因医疗废水、废物传播病毒而感染非典的病人。5月全市组织开展“为人民健康而战”爱国卫生月,7月开展环境保护行动月战役,使得非典疫情较快得到控制,并防止住反弹,为全国和国际控制非典疫情取得成功经验。
(二)全面落实环保目标责任制 各有关部门及区、县级市认真落实环保目标责任制,责任单位由26个增至28个,形成了建设、城管、市政、环卫、规划、农业、工商、公安等部门齐抓共管环保工作的良好局面。市经委积极开展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检查和污染事故隐患排查;市商业局专项整治废弃油脂;市公安局和环保局密切配合,严把机动车入户、年检及报废关;市交委加快公交车辆的更新换代;市水利局大力推进河涌整治,实施水环境工程;市规划局将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优先”原则贯彻到各专项规划中;市市政园林局全力推进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工程建设;市市容环卫局加快了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和生活垃圾资源回收再生利用步伐;市工商局严格把好年检关和市场准入关,有效控制新污染源;市林业局等部门大力实施青山绿地工程;广州海事局、港务局推进对船舶排放污染物的规范管理,确保水域和港口的环境安全;市城管综合执法支队积极开展建设工地施工噪声及施工扬尘污染执法,拆除珠江广州河段及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违章建筑。各区县高度重视环保目标责任制的落实,芳村区五套班子主要领导开展环保督察;荔湾区委、区政府领导多次深入基层,现场检查指导环保工作;黄埔区人大、政协定期组织环保工作视察。
(三)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针对近年来全市经济快速增长,能源消耗迅速增加,二氧化硫污染呈加重趋势的现状,制定实施了《广州市2003年—2005年二氧化硫控制计划》;积极推动企业安装使用脱硫设施、推广低硫燃料,广州恒运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州造纸有限公司等16家重点工业企业的31台锅炉安装使用了脱硫设施,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27517吨;集中力量加强了重点工业企业的监控,向56家大气重点污染企业发放了二氧化硫临时排污许可证,确保全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和年平均浓度达标。
加强在用机动车年检、路检和抽检,责令超标车辆进行维修治理,新车执行欧洲Ⅰ号排放标准。全年道路抽检机动车83339辆次,合格率72.8%;复检机动车16434辆;用车大户抽检汽车21218辆次,合格率93.6%。从9月起,市公交企业全面改用含硫量小于0.05%的低硫柴油,公交车排气污染问题得到一定控制。
市政府制定了《广州市2003年—2010年珠江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确定珠江广州河段综合整治重点、措施和阶段目标,成立由24个职能部门组成的市珠江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各责任单位按照任务分解,积极落实整治工作。
猎德污水处理厂二期、西朗污水处理厂首期、沥窖污水处理厂首期、大坦沙污水处理厂三期建设进展顺利;市区22条河涌截污、19座泵站建设、209公里污水管道铺设正在加紧推进,预计2004年全市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可达到142万吨/日。
为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市政府颁布实施了《关于防治水库湖泊污染的通告》,清拆“两违”建筑4万多平方米,清理“三无”船舶138艘,清拆养牛场和养猪窝棚885个,清理网箱养鱼场2000余亩。
按照国家六部委《关于开展清理整顿不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行动的通知》,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1300多人次,对157家不法排污企业依法予以取缔、停业、关闭、限期整改。9月省七委局组织的联合检查组到我市检查后认为,我市对清理整顿工作重视,部署周密,重点突出,真抓实干,执法有力,较好地完成了国家和省部署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