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含义(一)
- 格式:docx
- 大小:13.06 KB
- 文档页数:2
Money can help the poor-thinking people solve food and clothing, but it can help the rich-thinking people createwealth.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交通事故肇事逃逸怎么定责导读:肇事逃逸的定责是因当事人逃逸而无法认定当事人责任的场合,无论事故各方的实际责任如何,均推定逃逸方承担全部的责任,如果事故认定的结果是双方均无责任,这种意外事故也是要由陶丽芳来承担全部的赔偿责任的,除非被撞者有错误,这样才能够适当的减轻逃逸一方的责任。
一、交通事故肇事逃逸怎么定责?肇事逃逸往往延误伤者治疗,严重危害了公路交通安全,社会危害性极大,一定要予以严惩。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对于逃逸当事人的责任可以有以下几种认定结果:1、事故因当事人逃逸,而无法认定当事人责任的场合,无论事故各方的实际责任如何,均推定逃逸方承担全部责;2、事故一方当事人逃逸,事故的认定结果是双方均无责任,即意外事故,也要由逃逸方承担全部责任;3、事故一方当事人逃逸,事故的认定结果是逃逸方有安全违法行为或驾驶有错误,他方没有过错,逃逸方负全责;4、事故一方当事人逃逸,事故的认定结果是事故当事人双方均有责任,在确定过错比例的基础上适当减轻逃逸方的责任。
二、交通肇事逃逸怎么处罚?(一)行政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的相关规定: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的,如果尚未构成犯罪,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对其处以200元以上元以下罚款的行政处罚。
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机动车驾驶证核发地车辆管理所将对其终生不得重新获取机动车驾驶证的决定记入全国公安交通管理信息系统备案。
(二)刑事处罚:1、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逃逸致人死亡的交通肇事罪与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的界限作者:王剑波来源:《中国检察官·经典案例版》2012年第07期一、基本案情案例一:徐某驾驶无牌照、刹车失灵且超载的131型农用运输车将行人张某撞伤。
徐某伙同乘坐该车的刘某将张某抬上肇事车后带离事故现场。
为逃避法律追究,二人又找到杨某商定,将被害人掩埋。
为此,杨某购买铁锹一把,三人将张某运一僻静沙坑内掩埋。
张某因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
案例二:丁某驾车路过一座小桥下坡处时,将醉倒在此的李某碾压于车下。
丁某将被害人从车底拉出来丢弃在旁边,后驾车逃离现场。
被害人经抢救无效于当日死亡。
经对事故现场进行勘查,认定死者李某是趴在桥下坡约5米(桥全长14米)处偏右位置,经开车实验,该位置在汽车上桥时是不能发现的,而在汽车从桥顶下坡时,夜里就更难发现,即便发现肯定是近距离的,根本来不及采取措施。
上述两例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
但是,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对徐某和丁某的行为性质如何认定,意见分歧较大。
在案例1中,对徐某行为性质的认定有两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徐某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驾驶无牌照、刹车失灵且超载的汽车,因而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张某死亡,已构成交通肇事罪。
第二种意见认为,徐某驾车肇事致被害人受伤后,为逃避法律追究,竟伙同被告人刘某、杨某用车将尚未死亡的被害人拉走掩埋,致被害人死亡,已构成故意杀人罪。
在案例2中,对丁某行为性质的认定有三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丁某交通肇事后逃逸,造成被害人死亡,其行为已构成交通肇事罪。
第二种意见认为,丁某不能预见在桥下坡处躺着一个人,其主观上无过失,其交通肇事行为属意外事件。
第三种意见认为,丁某在交通肇事后,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他人死亡,却不采取任何措施,来避免死亡的发生,其行为已构成(不作为)故意杀人罪。
从以上两件案例可以看出,在交通肇事案件中,如何区分因逃逸致人死亡的交通肇事罪与(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成为司法实践中的难题,这需要结合相关刑法理论予以具体分析。
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篇一:交通肇事逃逸如何认定交通肇事逃逸如何认定,法律对交通肇事逃逸如何处罚一、交通肇事逃逸如何认定(一)交通肇事后逃逸的主观方面:主观方面即行为人的主观动机,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动机一般是逃避抢救义务以及逃避责任追究。
这种动机是积极的心理活动。
虽然交通肇事罪是过失犯罪,但仅就逃逸行为而言,具有直接的行为故意。
因此只有行为人对肇事行为明知,同时又有逃逸的直接犯意,才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
当然实践中,肇事者逃逸的动机也有其他表现,如害怕遭到被害人亲友及其他围观群众的殴打而逃跑。
这些人往往在逃离现场后,很快通过报告领导或报警等方式,接受法律的处理。
这种情形必须在司法实践中加以区别对待,因为从主观方面来看,在犯罪恶意上是很小的,是对现场后果的害怕所致。
但毫无疑问,其逃逸行为还是直接故意所致。
所以无论何种情形,行为人在逃逸时都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造成了交通事故的发生,并对逃逸行为有直接的故意,这是行为人的主观方面。
(二)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客观方面: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
从刑法理论来看,认定行为人是否构成犯罪,最直接的便是对行为的客观方面予以认定。
对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为,是最高院的《解释》中规定了在五种情形的基础上而逃跑的行为。
这就可以明确交通肇事后逃逸是作为交通肇事罪量刑的加重情节来规定的。
也就是说如果行为人的先前行为没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或者虽有交通违规行为但该违规行为与结果没有因果关系,或者行为人在交通事故中仅负同等责任或者次要责任,或者交通行为在所造成的结果尚未达到交通肇事罪基本犯的定罪标准的,或者在负事故全部责任或主责的情况下仅致1人重伤,但又不具备酒后驾驶、无执照驾车、无牌照驾车等《解释》规定的情形之一的,即便行为人事后有逃逸行为,也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三)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空间要素,即该行为是否仅限于“逃离事故现场” 。
在公安部关于《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查缉工作规定》的第2条中表述为“逃离交通事故现场”,这样的表述是欠妥的。
浅析交通肇事案件中的逃逸行为摘要:在近年来发生的交通肇事案件中,高逃逸率成为这一类案件的特点,探索这一背后的原因显得尤为重要。
一幕幕悲痛教训的背后有更多需要我们去思考的东西。
关键词:交通肇事;逃逸;道路交通安全我国刑法第133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如将法条分为三个部分,其中有两个部分对逃逸行为做出了规定,足可见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及刑法对此行为的打击力度。
2011全年在淮南市潘集区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的四十余起交通肇事的案件中近半数的案件存在逃逸行为,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对受害者的求助以及案件的及时侦破。
一、肇事司机逃逸的原因探求导致肇事司机逃逸的原因显得尤为重要。
从心理状态方面考虑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有:1、基于恐惧的原因这里的恐惧来自多个方面,有对肇事行为后果的恐惧,有对后果可能引起的法律制裁的恐惧,也有来之受害者家属报复的恐惧等等。
来之法律层面上的恐惧,很大程度上是法律知识的缺乏所引起。
针对不同的犯罪行为和不同的社会危害性,刑法对其有着不同的打击力度,我国刑法重点打击的是共同预谋犯罪、重大暴力性犯罪、危害国家和公共安全等性质较为严重的犯罪。
而交通肇事罪是比较典型的过失性犯罪,一般的交通肇事罪只规定了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而往往在没有逃逸行为的情况下,肇事者事后认罪态度较好而且积极对受害者家属进行赔偿,检察机关往往会作出不起诉决定。
而因恐惧引起逃逸的行为则比肇事行为本身对社会的危害更大,刑法对其打击的力度当然也会很大。
交通肇事行为其实是对社会公共安全的一种危害。
而在肇事以后逃逸行为则违反了三种义务性规定:即肇事后积极求助伤者的义务、报警的义务和保护现场的义务。
基于肇事行为这一先前行为,法律赋予肇事者更多的法定义务,对这种法定义务的违反则是对刑法保护的法益的又一次侵害,侵害程度更大,这也是刑法重点打击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主要原因。
L e gal Sys t emA nd So c i et y ■蟹匿翟匾竺竺型!!f叁箜!查塾垒岌论交通肇事罪的几个问题蔡凌轩摘要1997年新刑法第133条对旧刑法113条交通肇事罪进行了完善,但是如何认定‘逖逸致人死亡”,仍然是学界与实务界争论不休的f o-I题。
由于《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了交通肇事后行为人的相关叉务,因此,逃逸应当是行为人在肇事后不履行救助伤员、保护现场以及报告有关部门,将自己置于有关部门控制之下的义务的行为。
自首制度的设立是基于刑事政策的考量,故而其与行为人是否履行义务并无冲突。
关键词交通肇事罪逃逸自首中图分类号:D9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9-084-021997年修订后的刑法(以下简称“新刑法”)第133条对旧刑法第113条交通肇事罪进行了完善,将交通肇事罪的定罪量刑进行了细化,特别是将“因逃逸致人死亡”这一情节另予规定,特定一个量刑幅度“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然而,新刑法实施后,对于如何理解和掌握“因逃逸致人死亡”这一情节,成为了理论和实践中争论的焦点。
2000年11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对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界定以及相关情节的认定问题作了解释,但是该解释本身也引起了争议。
此外,交通肇事罪自首等问题也众说纷纭。
因此,笔者想就交通肇事罪的几个疑难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交通肇事罪的逃逸问题(一)关于‘‘逃逸”的界定对于交通肇事后“逃逸”的界定,学界大体有这样几种观点:1.逃避法律追究说。
认为“逃逸”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造成了重大交通事故的发生,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
即认为逃逸是指逃避法律追究。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司法解释的认同,《解释》第3条、第5条中均规定,“逃逸”是指“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
2.救助义务说。
认为《刑法》第133条之所以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的JJ u重处罚,立法本意在于督促肇事者救助伤者,而不在于督促肇事者不要逃避法律追究。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交通事故的频发,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也不断增加,这不仅扰乱了交通运输安全,还给被害人的身体健康、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针对这类案件的复杂性和高发性,深入的研究交通肇事逃逸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对交通肇事中“逃逸”以及“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认定予以思考,以期对解决实践中的相关问题有所帮助。 关键词:交通肇事罪;逃逸行为;因逃逸致人死亡 交通肇事罪是一个叙明罪状,我国刑法第133条对其规定如下:“违法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该条文两处使用了“逃逸”一词,什么是“逃逸”?“逃逸”是构罪条件还是量刑情节?“逃逸”有无时间、场所的限制?“因逃逸致人死亡”如何认定„„关于“逃逸”问题在理论上存在着诸多争议,笔者欲借此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交通肇事罪中“逃逸”的解读 交通肇事后的逃离行为分为两种:一是在交通肇事后,确实不知道发生了交通事故而离开现场的行为;二是明知发生了交通事故,为逃避法律责任而逃离现场的行为。第二种情况就是交通肇事中典型的“逃逸”行为,即以明知发生了交通事故为前提,以逃避法律责任为目的的行为。如果行为人不知发生了交通事故而离开现场的行为,只能说明其事实上离开了事故现场,但是很难去评论行为人的行为属于“逃逸”。明知发生了交通事故,此处的交通事故并不限于构成犯罪的行为,当然所想逃避的法律责任也不仅仅限制为刑事责任,还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等。 法律条文中的“逃逸”是构罪要件还是量刑情节,不可以一概而论,笔者认为,逃逸在构成犯罪的情况下是量刑情节,在严重后果的情形下又是构罪的条件。如2000年11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称之为《解释》)第2条第2款规定:“在致1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下列情节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6)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如果只有1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没有第(6)项的规定,则行为人的行为尚不构成犯罪,具备了“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这一条件,则行为人的行为达到的犯罪的程度,故逃逸是该交通肇事行为构成犯罪的一个构成要件。又如刑法第133条中规定的“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则显然是构成交通肇事罪后的量刑情节。 “逃逸”有无时间、场所的限制?笔者认为是没有时间、场所的限制。逃逸的本质是对交通肇事被害人的不救助和对法律责任的逃避,认定是否属于逃逸行为不是看行为人是否在事故现场,《解释》中关于“逃逸”的规定也没有时间、场所的限制。一般认为逃逸有两种形式,事故现场当场逃逸或者是离开现场后,将被害人送往医院途中或者等待交警处理时逃逸。然而在实践中,行为人肇事后逃离现场的形式多种多样,并非不在现场的就属于逃逸,也并非在现场就不是逃逸。如行为人肇事后与医院联系,自己藏起来或者不表明肇事身份,等救护人员救走后随围观人群散开,即使当时在现场,根据主客观的分析也有可能认定为逃逸;如行为人害怕被害人亲属或者在场的群众打击报复,临时躲避或者正在去投案自首的途中,这时就要根据客观逃离的情形判断行为人的主观目的,而不能单纯的看是否逃离现场。对于临时躲避的情形消失后,在有报案可能的条件下,依然不报案而继续逃避,则有可能转化为交通肇事后的逃逸,应认定为具有逃避法律责任的目的。 二、“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认定 刑法第133条规定:“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解释》第5条第1款规定:“‘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在理解“因逃逸致人死亡”时,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思考。 1.“因逃逸致人死亡”中的“人” “因逃逸致人死亡”是致谁死亡,在理论上存在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此处的“人”既可以是先前肇事中的被撞伤者,也包括肇事者逃逸过程中致死的其他人[1]。第二种观点认为,“因逃逸致人死亡”,应限于过失致人死亡,即事实上发生了第二次交通运输事故;已经发生交通事故后,行为人在逃避过程中又发生交通事故,显然刑法将同种数罪规定了一个法定刑[2]。这说明致人死亡是逃逸造成第二次交通事故致使他人死亡。第三种观点认为,逃逸致人死亡,是指发生交通事故后,被害人重伤但未死亡,如果及时救助可以挽回生命,但行为人不救助而逃离现场,致使被害人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3]。这说明致人死亡是同一交通肇事中的被害人死亡。 笔者赞同上述第三种观点,即“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对象是同一交通肇事的被害人死亡,而不包括其他人。第二种观点将“人”限定在第二次交通事故中的其他人,那么第一次交通事故中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就不能适用“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法定刑,这显然不妥当。再如,交通肇事后可能造成第二次交通事故,但通常情况下并不一定会再发生第二次交通事故,更不会因交通肇事致人死亡,若这里的“人”仅限于第二次交通事故被撞者死亡,那么这一规定就无太大价值。第一种观点,致人死亡既包括交通肇事的直接被害人,还包括其他人,这种观点把交通肇事行为所引起的一切后果都归因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形是不妥当的。如果行为人肇事后又以其他方法危害公共安全致人死亡的,也不宜评价为一个交通肇事罪,根据其人身危险性的增加,应予以数罪并罚。故而,“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交通肇事后造成被害人重伤,行为人因逃避法律责任致使被害人得不到救助而死亡。这一理解和《解释》的第5条第1款相呼应:“‘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显然这里的“人“是指同一交通肇事的被害人。 2.“因逃逸致人死亡”的主观罪过 “因逃逸致人死亡”中对于被害人死亡的结果包含哪些主观罪过形式,是故意还是过失,还是两者皆有,在理论界具有很大的争议,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因逃逸致人死亡”,只适用于行为人交通肇事后逃跑,因过失致人死亡的情形,不包括故意致人死亡的情形。第二种观点认为,“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罪过形式包含了过失和间接故意,但是不应该包含直接故意。第三种观点认为,“因逃逸致人死亡”仅限于间接故意的主观罪过,不包括直接故意。第四种观点认为,“因逃逸致人死亡”的主观罪过形式既可以是过失,又可以是故意,其中包括过于自信的过失和疏忽大意的过失以及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4]。 针对“因逃逸致人死亡”的主观罪过形式的种种观点,笔者认为绝大多数应属于间接故意。原因有四:其一,刑法第133条规定了交通肇事罪的三档刑期,其中前两档宜认定为交通肇事的过失犯罪,第三档应认定为交通肇事的故意犯罪。同一种罪名既有过失犯又有故意犯的,称为“复合罪过形式”的罪名,与刑法理论并不相背[5]。其二,此处的故意犯罪仅限于间接故意,而不包括直接故意,因为直接故意主观上是积极的追求并希望被害人死亡,而逃逸致人死亡只是放任死亡结果的发生,对死亡结果不反对,但并不是积极的追求或希望。界定为直接故意不符合立法的本意。其三,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在构成要件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行为人因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而发生交通肇事阶段和交通肇事后逃逸的阶段[6]。在第一阶段,行为人违规驾驶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后果,其主观罪过是过失,所侵犯的客体是交通运输安全;在第二阶段,行为人交通肇事后逃逸的目的是逃避对被害人的救助义务和法律追究,其主观罪过已经从过失转化为间接故意,侵犯的客体也随之转化为特定人员的人身健康、财产安全。其四,将“因逃逸致人死亡”的主观罪过形式解释为间接故意,有利于解释最高院《解释》第5条第2款中关于交通肇事罪共犯的规定。在我国刑法中,共同的过失犯罪是不构成共犯,而是按各自所犯罪刑定罪处罚。若将第5条第1款中的“因逃逸致人死亡”的主观限定为过失,而该条第2款又规定为以共犯论处,有悖于刑法理论;若将其主观罪过界定为间接故意则能解决该罪的共犯问题。 3.“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客观条件 “因逃逸致人死亡”除了主观上的要求外,其客观上还要具备以下条件:首先,交通肇事后,造成了被害人身体伤害,这里不能直接造成被害人死亡的结果。如果交通肇事使被害人当场死亡,那就不能认定为“因逃逸致人死亡”,而应按“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规定处罚。其次,交通肇事后,行为人有能力救助而不救助,进而选择逃逸。行为人救助的前提是有能力救助,如果在发生交通肇事后,行为人自身难保,即使行为人负全责也不能强求其履行救助义务。再次,逃逸行为与被害人的死亡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根据被害人当时的受伤情况,如果及时的救助是可以挽救生命,但由于行为人的逃逸而未获得及时的救助而死亡。但是如果被害人当场死亡,或者根据被害人的伤势判断,即使及时抢救也不能避免死亡的,不能认定为“因逃逸致人死亡”。
交通肇事逃逸的处罚规定1、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所谓“交通肇事后逃逸”,《解释》第3条规定,是指行为人具有本解释第2条第1款规定和第2款第1至5项规定的情形之一,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
这里要注意对“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认定,首先,交通肇事逃逸的前提条件是“为逃避法律追究”,其次,交通肇事逃逸并没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定,不应仅理解为“逃离事故现场”,对于肇事后未逃离或未能逃离事故现场,而是在将伤者送至医院后或者等待交通管理部门处理的时候逃跑的,也应视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所谓“其他特别恶劣情节”,《解释》第4条规定: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1死亡二人以上或者重伤五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2死亡六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3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六十万元以上的。
2、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
根据《解释》,“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
但刑法理论上对“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形成了诸多不同的观点。
本书认为,“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心理态度应限于过失,因为交通肇事罪是一种过失犯罪,为保持犯罪构成的纯洁性,其加重构成的心理态度也应是过失。
故《解释》规定: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分别依照刑法第232条、第234条第2款的规定,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
1、《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交通肇事逃逸的案例进⾏分析交通肇事逃逸的案例案情介绍:1997年修订刑法第⼀百三⼗三条对交通肇事的犯罪⾏为增加了因逃逸致⼈死亡情节的规定,提⾼了其法定性的幅度,为司法机关严惩这种犯罪⾏为提供了法律保障。
但是,⽴法忽视了逃逸⾏为的复杂情况,尤其是⾏为主观罪过的复杂性,不加区别地均规定为量刑的加重情节,由此导致了对第⼀百三⼗三条“因逃逸致⼈死亡”的外延界定存在不同的理解,对逃逸致⼈死亡可能构成不作为杀⼈的范围之限定也缺乏充分的理论论证。
本⽂试对上述问题加以探讨。
⼀、“因逃逸致⼈死亡”的范围辨析⽬前刑法理论界对“因逃逸致⼈死亡”这⼀加重情节具体包含哪些情形存在重⼤分歧。
有的学者主张,“因逃逸致⼈死亡”应仅限于过失致⼈死亡,即事实上发⽣了两次交通事故:已经发⽣交通事故后,⾏为⼈在逃逸过程中⼜发⽣交通事故,显然,刑法对同种数罪规定了⼀个法定刑。
如果在逃逸过程中对致⼈死亡持故意,则成⽴另⼀独⽴的犯罪,不能适⽤上述规定以⼀罪论处,⽽应实⾏数罪并罚。
[1]对于第⼀次肇事后逃跑过程中再次肇事的,有的学者认为⾏为⼈主观罪过既可能是过失也可能是故意,但认为交通肇事罪既可由过失也可由间接故意构成,因⽽在这种情况下仍应以交通肇事罪定性。
[2]还有的学者认为,这⾥的“因逃逸致⼈死亡”既包括过失致⼈死亡,也包括间接故意致⼈死亡,但不包括直接故意致⼈死亡。
笔者认为,对于刑法典第⼀百三⼗三条规定的理解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逃逸与死亡结果关系的因果性。
即受害者的死亡与肇事者的逃逸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换⾔之,受害者的死亡是由肇事者的逃逸所导致的。
如果受害者的死亡结果超出了⾏为⼈业已制造的危险结果的范围,则这⼀死亡结果客观上不能归责于交通肇事者,但要令其对肇事的普通结果负刑事责任。
这样,下述两种情况就不应在刑法典第⼀百三⼗三条规定之列:其⼀,⾏为⼈肇事致他⼈重伤⽽逃逸,被撞者被他⼈送⾄医院抢救,但由于医⽣的玩忽职守出现医疗事故致使该被撞者死亡,或者抢救期间因医院失⽕或其他意外事件导致其死亡,或者被送医院抢救途中再次发⽣交通事故⽽被其他肇事者撞死。
浅议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机动车已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
它给人们带来了方便,也给社会交通安全带来了不良后果。
特别是交通事故发生后,肇事者的逃跑对社会产生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关键词:交通事故;逃逸案件交通事故的发生是突发性的,是没有准备的碰撞、刮擦、碾压、翻车、坠车、失火等紧急情形,因此人员受伤、死亡和车辆损坏以及道路、桥梁、建筑物等财物损坏是必然的结果。
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发生交通事故后,交通事故当事人为了逃避法律追究,驾驶车辆或者遗弃车辆逃离交通事故现场的行为。
一、具体类型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案件:1、发生事故后,肇事人未抢救或者未报告公安机关,驾车或弃车逃离现场的。
2、发生事故后,肇事人将伤者送到医院抢救后驾车或弃车逃离的。
3、车辆驾驶人事后得知本人发生事故,但不向公安机关报告的。
通常认为发生交通事故后,如果未能及时报警,履行义务保护现场抢救伤者、维护好现场秩序、保护好事故现场,而是选择逃离现场,逃避法律制裁和责任追究后果将不堪设想,社会危害和造成后果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如果涉及伤人的交通事故,受伤的当事人由于肇事者逃逸现场未能及时报警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抢救和帮助,就会造成伤势加重和恶化。
比如说,受伤人员伤口流血不停而不能得到帮助止血,随时间的流逝身体血液不断流失,伤情必然随之加重或恶化甚至导致死亡。
特别是在车来车往繁忙的路段,或早、晚无灯光雾多视线不好的时间段,以及遇到雨雪恶劣天气影响,伤者在不能及时撤离到安全位置或救治会加重伤情,还有事故现场没有及时设置、警示、告知、提醒等安全防护措施,很容易发生二次事故,造成更大的严重的伤害和损失,甚至导致受害人因此丧失生命。
(二)加大加重警方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
当发生逃逸交通案件以后,为了侦破肇事逃逸案件,打击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和肇事车辆,警方将会耗时、耗财、耗力地去办理此案件,过程艰难、曲折可想而知。
浅析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含义(一)
【内容提要】交通肇事是一种常见的犯罪,“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是新刑法增设的对交通肇事
罪加重处罚的情节。这一简单的情节,在理论上与实践中却存在多种截然不同的结论。本文
以刑法立法学、解释学为指导,用注释分析的方法对“因逃逸致人死亡”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况
进行了一一甄别,以正视听。
【关键词】交通肇事罪/因逃逸致人死亡/结果加重犯/故意杀人罪
【正文】
新刑法第133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
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它特
别恶劣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
这里的“因逃逸致人死亡”就是新刑法增设的相对于原交通肇事罪加重处罚的一个量刑情节。
在如何理解这一加重结果的犯罪,如何诠释“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含义,刑法理论上和司法实
践中对此认识不一。刑法理论有两种较大的分歧意见:第一种观点认为,“因逃逸致人死亡”
应仅限于过失致人死亡,即事实上发生了二次交通事故:已经发生交通事故后,行为人在逃
逸过程中又发生交通事故,致使第二次交通事故中被害人死亡。如果在逃逸过程对致人死亡
持故意(主要是指间接故意),则成立另一种独立的犯罪,不能适用上述规定以一罪论处,
而应该实行数罪并罚(注:参见张明楷:《刑法学》(下册),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568
页。)。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里的“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就是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畏罪潜逃,
致使被害人因流血过多或因延缓抢救时机而死亡(注:参见邓又天主编:《刑法释义与司法
适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4-197页。)。
司法实践在处理具体案件中,据以定罪量刑的结果也往往不一样,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河南
省张金柱交通肇事一案中,张金柱就是在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使二被害人一死一伤,法院分
别以交通肇事罪和故意伤害罪量刑(注:参见:《法制日报》1998年4月13日。)。同样是
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湖北省咸宁市公安局司机张某(交通肇事后熄灭车灯逃逸又撞
死一人),被咸宁市人民检察分院以交通肇事罪和间接故意杀人罪提起公诉(注:参见:《检
察日报》1998年5月9日。)。
不难看出,对于同一犯罪情节,理论上和司法实践中都互相渗透着矛盾的观点,这就会在一
定程度上影响法制运行的统一性和严肃性。因此,科学诠释刑法第133条规定的“因逃逸致
人死亡”这一犯罪情节,是当前司法实践正确处理交通肇事罪疑难问题的重要一环。
抛开刑法第133条规定的“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犯罪实质,我们先根据罪刑法定原则从这一法
定情节的逻辑结构的表述来着手分析其构成要件,我们认为,满足这一法定情节的构成要件
必须包括以下几点:(一)行为人的逃逸行为必须是发生在交通肇事后;(二)出现了交通肇
事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三)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与行为人的逃逸行为存在着原因上的因果关
系;(四)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仅仅是因为行为人交通肇事的逃逸行为造成,其中没有加入其
它的加害行为,从刑法理论上而言,在“逃逸”与“致人死亡”之间没有加入其它的因果关系和
条件。
从该情节的字面含义所允许的范围来理解,只要被害人的死亡与行为人的逃逸之间存在着因
果关系(不论是原因的因果关系还是条件的因果关系),即符合“因逃逸致人死亡”的量刑要
求,就可以按照该条款来定罪量刑。根据该情节的字面含义,“因逃逸致人死亡”在司法实践
中有三种形式存在的可能,即,第一,行为人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制裁,置他人生命、
社会公德于不顾,逃离现场,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及时抢救而死亡。第二,行为人交通肇事
后,在逃离现场的过程中,再次违反交通管理法规(或超速行驶或熄灯前进等),发生第二
次交通事故并在第二次交通事故中致被害人死亡。第三,行为人交通肇事后,为毁灭罪证,
在逃逸过程中将被害人移入一些让人不易察觉的地方,如山洞、灌木丛中等,致使被害人丧
失抢救的机会而死亡。显然,上述三种情形中的被害人死亡都与交通肇事行为人的逃逸行为
有关,或者说都是因行为人的逃逸才产生了致人死亡的法律结果。刑法第133条所规定的“因
逃逸致人死亡”的含义到底是仅限于前面所提到的刑法理论上的两种观点之一,还是囊括上
述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三种情形?
我们认为,为了充分发挥刑法每一条款的社会保障机能和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治安形势的需
要,在坚持文本(即法律规范)精神和罪刑法定原则的基础上,允许对法律条文进行超越立
法原意的扩张解释(而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往往习惯于对法律条文作狭义的理解,将其
含义仅仅局限在一个意义点),但是如果这种扩张解释所得出的结论是荒谬的和违法的,就
有必要对其含义作一定的限制。根据刑法解释的这一基本原则,对“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科学
界定也就应该突破前面所提到刑法理论上的两种过份狭义的观点,将其含义从一个意义点引
向一个意义面,同时为了避免得出荒谬的结论,又有必要将其含义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其
理由笔者将根据上述三种可能出现的情形分别进行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