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悝法经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1
进一步的改革——内容介绍文件引入魏国进一步的改革——李悝“尽地力之教”和《法经》在三家分晋前后,韩、赵、魏三家又各自作了进一步的改革。
魏文侯(公元前446年—前396年)是一个进步的君主。
在他执政期间,他任用李悝为相,进一步推进封建化。
李悝在魏国推行的方针政策之中,最有名的是“尽地力之教”。
xx亦称xx,xx说:“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
”(《汉书·食货志》)司马迁说:“当魏文侯时,李克务尽地力之教。
”(《史记·货殖列传》)“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军。
”(《史记·平准书》)又说:“魏有李悝,尽地力之教。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汉书·艺文志》著录《李克》七篇,并注:“子夏弟子,为魏文侯相。
”又著录《李子》三十二篇,并注:“名悝,相魏文侯,富国强兵。
”不可能在魏文侯的时候,有两个姓李的人同为魏文侯的相,同作“尽地力之教”。
显而易见,李悝和李克是一个人,他的名字有的时候写作李悝,有的时候写作李克,悝和克是一音之转。
荀况的名字,有的时候写作荀卿,有的时候写作孙卿,荀、孙是一音之转。
这种情况古代是常有的。
司马迁和刘歆有的时候写作李悝,有的时候写作李克,并不证明他们认为李悝和李克是两个人。
班固不了解这种情况,就在《汉书》人物表上把李悝和李克列为两个人,这是班固的错误。
李悝或李克这个人大概是从儒家分裂出来而成为法家的人。
他的著作有一部分讲儒家的道理,这就是《艺文志》所著录的列为儒家的《李克》七篇。
可是他的著作大部分讲的是法家思想,这就是《艺文志》所著录的,列入法家的《李子》三十二篇。
他的情况大概像荀况。
xx在《共产党xx》中指出:“在阶级斗争将近决战的时期,统治阶级内部的、整个旧社会内部的瓦解过程,就达到非常激烈,非常尖锐的程度,甚至使得统治阶级中的一小部分人脱离统治阶级而归附革命的阶级,即掌握着未来的阶级。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61页)。
李悝、荀况就是这样。
影响中国长达两千余年的法典:《法经》
提起战国时代的变法,我们会想到秦国的商鞅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以及楚国的吴起变法。
提起战国时代的法家先驱,我们想到的,也是商鞅、申不害、韩非、李斯这些人。
而魏国的魏文侯变法,和这次变法的推动者李悝,则很少被记住。
李悝一生中,有两件比较有成就的事情,一件就是推动魏国的变法,而另一件,就是他根据当时各国的法律,总结汇总,加以改良,所著成的《法经》。
《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化的法学著作,也是第一部系统化的法典。
这部《法经》,如今已经失传了。
但是,这部《法经》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之后的王朝,不论是秦汉还是魏晋,都秉承着《法经》中的一些思想,来制定各自王朝的律法,而再之后的王朝所制定的律法依据,也都是继承前朝的律法,加以改革。
直到清朝末年,清政府迫于形势,被迫学习西方制定新法,这才让《法经》中的思想逐渐在清朝的新法里淡化,但事实上,由于清王朝的政治属性,《法经》中的一些旧时代的思想,还是在清朝新法里得以保存的。
《法经》:中国成文法典的滥觞文/何勤华系),或者体现在风俗习惯乃至天理人情之中,而不是明文规定在法典之中。
根据现有文献,最早提到李悝著《法经》的史料是三国时期陈群、刘邵等人撰写的由《晋书·刑法志》记录下来的《魏律·序》,其中有这样的话:“旧律因秦《法经》,就增三篇,而《具律》不移,因在第六。
”但这里讲的是“秦《法经》”,故含义并不清楚。
接下来《晋书·刑法志》在追述曹魏之法时,才说得比较明确,即李悝著《法经》“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
盗贼须劾捕,故著《网》(当是《囚》之误)《捕》二篇。
其轻狡、越城、博戏、借假不廉、淫侈、逾制以为《杂律》一篇,又以《具律》具其加减。
是故所著六篇而已,然皆罪名之制也。
商君受之以相秦”。
随后,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法典《唐律疏议》也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述:“周衰刑重,战国异制,魏文侯师于里(李)悝,集诸国刑典,造《法经》六篇:一、盗法;二、贼法;三、囚法;四、捕法;五、杂法;六、具法。
商鞅传授,改法为律。
汉相萧何,更加悝所造户、兴、厩三篇,谓九章之律。
”唐代法律文献汇编《唐六典》注也有类似的论述。
至明末,董说编著了一部《七国考》,其中《魏刑法》引有桓谭《新论》中关于《法经》的一段论述,则对此作了更加详细的阐述。
自此以后,战国时期魏文侯师李悝著《法经》,并经商鞅、萧何等手传至后世,便成为一个定论。
《法经》编撰之后,为魏文侯之子魏武侯(公元前397年继位)采用,成为一部成文法典。
由于《法经》具有法学著作和法典两重身份,因此,它不仅对中国古代成文法的《法经》是公元前五世纪末由魏国相李悝(公元前455—前395年)编撰,一般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私家法学著作,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法经》本身已经亡佚,我们只能根据其他古籍的零星记载,知道一点关于它的情况。
李悝独角兽,中国古代法律的象征(陈颐提供)发展,而且也对中国古代法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法硕联考法制史复习资料:战国时期法律制度战国法律制度一、《法经》(一)李悝变法与《法经》的制定魏国李悝变法是战国时期最早、也是一次比较成功的改革。
他在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剥夺旧式奴隶制贵族的世袭特权,在经济上实行“尽地力之教”和“善平籴”的政策,采取各种措施发展封建经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在进行政治、经济改革的同时,为保证变法改革的顺利进行,保护经济、政治改革所取得的成果,李悝在变法过程中“撰次诸国法”,即考察各国成文法,吸收各国立法经验,制定出魏国的基本法典,称为《法经》。
(二)内容、特点与历史地位《法经》原文早巳失传。
从《晋书·刑法志》等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到《法经》的简略情况。
从篇目结构上来看,《法经》共有六篇:一为《盗法》,二为《贼法》,三为《网法》,四为《捕法》,五为《杂法》,六为《具法》。
其中盗罪即侵犯官私财产所有权的犯罪行为,贼罪即侵犯人身安全及危害国家政权、社会秩序的犯罪行为。
李悝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所以将《盗法》和《贼法》列在法典之首。
《网法》也称《囚法》,是关于囚禁和审判罪犯的法律规定,《捕法》是关于追捕盗、贼及其他犯罪者的法律规定,《网法》、《捕法》二篇多属于诉讼法的范围。
第五篇《杂法》是关于“盗贼”以外的其他犯罪与刑罚的规定,主要规定了“六禁”,即淫禁、狡禁、城禁、嬉禁、徙禁、金禁等。
第六篇《具法》是关于定罪量刑中从轻从重等法律原则的规定,起着“具其加减”的作用,相当于近代法典中的总则部分。
可见,《法经》规定了各种主要罪名、刑罚及相关的法律适用原则,涉及的内容已比较广泛,其基本特点在于:维护封建****政权,保护地主的私有财产和奴隶制残余,并且贯彻了法家“轻罪重刑”的法治理论。
《法经》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在中国封建立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首先,《法经》是战国时期政治变革的重要成果,也是战国时期封建立法的典型代表和全面总结。
《法经》李悝《法经》《法经》《法经》它是中国第⼀部⽐较系统的封建法典。
战国李悝总结春秋以来各诸侯国的⽴法经验编纂。
《法经》早已失传,《晋书·刑法志》保存了它的指导思想和篇⽬。
《法经》分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六篇。
李悝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将盗法、贼法列于六篇之⾸。
盗贼需逮捕囚禁,所以囚法、捕法主要是⽤以惩办盗贼的法律。
杂法是对狡诈、越狱、赌博、贪污、淫乱、逾制⾏为的惩处。
具法是关于刑罚的加重和减轻的法律。
《法经》基本上是⼀部诸法合体⽽以刑为主的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典,它初步确⽴了封建法典的基本原则和体系,对后世封建⽴法影响深远。
《法经》-基本情况战国时期,魏国李悝总结春秋以来各诸候国⽴法经验,著《法经》中国历史上第⼀部完整、系统的封建法律。
由战国初期魏国的李俚总结各诸侯国的法律⽽编著。
共有六篇,即《盗》、《贼》、《囚》、《捕》、《杂》、《具》。
其主要内容是惩办盗贼,以保护地主阶级的⼈⾝和财产安全,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其基本特点是:保护新兴地主地主阶级的私有财产和⼈⾝安全;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统治秩序;“⼀断于法”,打破“刑不上⼤夫”的传统;体现法家“重刑轻罪”的思想。
总之,《法经》是新兴地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是封建地主阶级镇压农民反抗的暴⼒⼯具。
《法经》-主要内容法经内容;改刑为法,先列罪名,后定刑制,全⽂以刑为主,夹着诉讼法和其它法律内容。
包括的正律,杂律,具律三⼤部份其中的正律包括盗律,赋律,囚律,捕律。
杂律规定的是除盗赋罪名以外的罪名。
具律是关于刑罚的适⽤,如加减刑罚等。
“撰次国法”⽽成的《法经》六篇,以巩固君主专制和保护私有财产为主旨,强调“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
据《荀⼦·修⾝》:“窃货⽈盗,害良贼”,盗、贼就是指侵犯私有财产、⼈⾝安全及社会秩序的犯罪⾏为。
由此,《法经》形成了以刑为主,杂有诉讼法和其它法律内容的诸法合体的体系:“悝撰次国法,著法经。
古代法学著作导读
《法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典之一,由李悝制定,被认为是古代法学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法经》的背景、内容、影响
等方面进行导读。
一、背景
《法经》的产生背景是古代中国的法律制度。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制定法律,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统治秩序。
在这样的背
景下,李悝在魏国主持制定了《法经》,成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成文
法典之一。
二、内容
《法经》的内容包括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多个方面。
其中,刑法方面包括对犯罪行为的分类和刑罚的种类;民法方面包括土地
制度、婚姻家庭、财产继承等方面的规定;行政法方面则包括官员
的职责和行为规范。
这些规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和统治者
的需要。
三、影响
《法经》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奠定了中国古代成文法典的基础,为后世法律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同时,它也推动了当时社会的法治化进程,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保障。
四、结论
总的来说,《法经》作为古代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典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学术价值。
通过对《法经》的研究和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法律制度和社会情况,同时也可以为我们现代的法律制度提供借鉴和参考。
以上就是对《法经》的导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李悝“尽地力之教”和《法经》进一步的改革——李悝“尽地力之教”和《法经》内容介绍文件引入魏国进一步的改革——李悝“尽地力之教”和《法经》在三家分晋前后,韩、赵、魏三家又各自作了进一步的改革。
魏文侯(公元前446年—前396年)是一个进步的君主。
在他执政期间,他任用李悝为相,进一步推进封建化。
李悝在魏国推行的方针政策之中,最有名的是“尽地力之教”。
李悝亦称李克,班固说:“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
”(《汉书?食货志》)司马迁说:“当魏文侯时,李克务尽地力之教。
”(《史记?货殖列传》)“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军。
”(《史记?平准书》)又说:“魏有李悝,尽地力之教。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汉书?艺文志》著录《李克》七篇,并注:“子夏弟子,为魏文侯相。
”又著录《李子》三十二篇,并注:“名悝,相魏文侯,富国强兵。
”不可能在魏文侯的时候,有两个姓李的人同为魏文侯的相,同作“尽地力之教”。
显而易见,李悝和李克是一个人,他的名字有的时候写作李悝,有的时候写作李克,悝和克是一音之转。
荀况的名字,有的时候写作荀卿,有的时候写作孙卿,荀、孙是一音之转。
这种情况古代是常有的。
司马迁和刘歆有的时候写作李悝,有的时候写作李克,并不证明他们认为李悝和李克是两个人。
班固不了解这种情况,就在《汉书》人物表上把李悝和李克列为两个人,这是班固的错误。
李悝或李克这个人大概是从儒家分裂出来而成为法家的人。
他的著作有一部分讲儒家的道理,这就是《艺文志》所著录的列为儒家的《李克》七篇。
可是他的著作大部分讲的是法家思想,这就是《艺文志》所著录的,列入法家的《李子》三十二篇。
他的情况大概像荀况。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在阶级斗争将近决战的时期,统治阶级内部的、整个旧社会内部的瓦解过程,就达到非常激烈,非常尖锐的程度,甚至使得统治阶级中的一小部分人脱离统治阶级而归附革命的阶级,即掌握着未来的阶级。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61页)。
李悝与《法经》就目前史学界和法学界之通说,《法经》是存在的。
(《法经》成书于5世纪末)《法经》分为六篇:《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
以罪名建立刑法体系。
盗:将别人的财产用强力据为己有。
贼:指杀人和伤人。
具和俱音同,是俱的省笔和借字,也就是盗、贼、囚、捕、杂五篇中共同适用的条文,相当于后世刑法中的名例篇或者刑法总则。
《盗法》是涉及公私财产受到侵犯的法律;《贼法》是有关危及政权稳定和人身安全的法律;《囚法》是有关审判、断狱的法律;《捕法》是有关追捕罪犯的法律;《杂法》是有关处罚狡诈、越城、赌博、贪污、淫乱等行为的法律;《具法》是规定定罪量刑的通例与原则的法律,相当于现代刑法典的总则部分。
其他五篇为“罪名之制”,相当于现代刑法典的分则部分。
《法经》确立的刑法原则:1、“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2、“不别亲疏,不疏贵贱,一断于法”3、“重刑刑轻罪”《法经》为什么只注重刑法规范的汇集编纂,原因可能是:第一,在中国,自商周开始,调整民事法律关系已有了“礼”。
第二,受当时各国编纂法典传统的影响。
《法经》不仅是中国成文法典的滥觞,也是中国封建刑法学体系的基础。
但它一开始只是一部私家法学著作。
据说商鞅后来携带《法经》入秦国,以《法经》为蓝本,在秦国大量立法。
(《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但它并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法律的成文化与公开化: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铸刑书。
(当时晋国贵族叔向指责说:“昔先王议事,不为刑辟,惧民有争心也。
”现在公布法典,使人民知道犯罪和处刑的标准后,奴隶主的司法特权就不复存在,就会“乱狱滋丰,贿赂并行,终子之世,郑其败乎。
”)《刑书》公元前513年,晋国铸刑鼎。
《刑鼎》公元前505年前后,郑国大夫邓析刻竹刑。
《竹刑》子产的《刑书》和邓析的《竹刑》内容现已皆不可考。
《法经》成书于五世纪末。
李悝:(前445年—前395年),战国初期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
法经是谁撰写的?法经主要内容是什么?法经是谁撰写的?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2011年及其之前的《国家司法考试辅导用书》表述为“《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2012年起删去“封建”二字)。
《法经》成为以后历代法典的蓝本,它的制定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改革家李悝。
他在魏国魏文侯的支持下进行变法,推行新政。
其中之一就是制定了《法经》。
这是我国第一部有系统的封建地主阶级法典。
《法经》共分六篇三个组成部分,即盗、贼、网(或囚)、捕、杂、具。
前四篇为“正律”,主要内容是治“盗”“贼”。
《盗》法是保护封建私有财产的法规;《贼》法是防止叛逆、杀伤,保护人身安全和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的法规。
《囚》是关于审判,断狱的法律;《捕》是关于追捕犯罪的法律;《杂》是有关处罚狡诈,越城,赌博,贪污,淫乱等行为的法律.《具》是一篇关于定罪量刑中从轻从重等法律原则的规定,相当于近代法律的总则部分,规定定罪量刑的原则。
法经的时代背景:从产生的时代来看,《法经》与《十二铜表法》都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
《法经》是李悝为魏文侯师时编纂的,从李悝的生卒年月(公元前455年至公元前395年)可以推定《法经》诞生于公元前5世纪下半叶。
而《十二铜表法》,是于公元前450年制定完毕,在公元前449年公布的。
《法经》与《十二铜表法》虽处于同一时代,但由于两者所处国家的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因此也在背景、渊源上呈现出巨大的差异。
《法经》产生于战国初期,正是中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时期,可以认定《法经》及《法经》所代表的法律文化是建立在新兴的封建的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其内容是受封建的自然经济关系所制约的。
法经的主要内容:《法经》的内容有六篇,即《盗法》、《贼法》、《网(囚)法》、《捕法》、《杂法》、《具法》。
李悝的《法经》以《盗法》、《贼法》为首,是他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
”“盗”是指窃取财货,”贼”是指对人身的侵犯,也包括犯上作乱。
第五章法家第一节前期法家一、李悝的法治思想《法经》:——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
盗法,贼法,捕法,囚法,具法,杂法。
“尽地利之教”。
李悝的断案方法一、李悝的法治思想《法经》:——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
盗法,贼法,捕法,囚法,具法,杂法。
“尽地利之教”。
李悝的断案方法二、尚法贵公论“君舍法而以心裁轻重,则同功殊赏,同罪殊罚矣。
”“事断于法,是国之大道也。
”“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
”“法制礼籍,所以立公义也。
凡立公所以弃私也。
”“立法而行私,是私与法争,其乱甚于无法。
”二、尚法贵公论“一兔走街,百人追之,贪人俱存,人莫之非之者,以兔未定也,积兔满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兔也,分定之后,虽鄙不争。
”“故治天下及国,在乎定分而已矣”。
“治国无其法政乱,守法而不变则衰。
有法而行私谓之不法。
以力役法者,百姓也;以死守法者,有司也;以道变法者,君长也。
”二、尚法贵公论“一兔走街,百人追之,贪人俱存,人莫之非之者,以兔未定也,积兔满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兔也,分定之后,虽鄙不争。
”“故治天下及国,在乎定分而已矣”。
“治国无其法政乱,守法而不变则衰。
有法而行私谓之不法。
以力役法者,百姓也;以死守法者,有司也;以道变法者,君长也。
”三、申不害的术治思想1、正名责实之术:“为人君者,操契以责其名。
名者,天地之纲,圣人之符。
张天地之纲,用圣人之符,则万物之情无所逃矣。
”“治不逾官,虽知不言。
”2、静因无为之术“因者,君术也;为者,臣道也。
为则扰矣,因则静矣。
”“随事而定之”,要“示天下无为”。
第五章法家第二节《商君书》商鞅,生年不可考,卒于公元前338年。
卫国人,称为公孙鞅或卫鞅。
初仕于魏,不得志,持李悝《法经》赴秦,受到秦孝公的重用。
初被任命为左庶长,主持变法。
功绩卓著,被封于商,因此而号商君,又称商鞅。
有《商君书》传史。
一、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1.历史进化思想上世:“亲亲而爱私”;中世:“上贤而说仁”;下世:“贵贵而尊官”。
法制史复习资料整理名词解释1.《法经》:《法经》是战国初期魏国李悝制定的。
李悝力主变法改制,提倡法治,在总结春秋以来各诸侯国新兴地主阶级的立法经验的基础上,著《法经》六篇,分别是《盗》、《贼》、《网》、《捕》、《杂律》、《具律》。
《法经》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制的基本原则和体系,对后世的立法产生了很大影响。
2.“三司推事”:唐代遇有特别重大案件,由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个机构的长官大理寺卿、刑部尚书、御史中丞共同审理,称作“三司推事”或“三司会审”。
三司推事可以保证案件公正、合法地审断,也有利于皇帝对司法权的控制,防止臣下擅权。
较次要的,或外地发生的案件,则由上述三机关的副职或下属去审理,称“小三司”。
3.“干名犯义”:元代强化了前代关于诉讼当事人在身份上和资格上的限制,确立“干名犯义”的罪名。
它是指除了反叛、谋逆、故杀人外,凡子证其父、奴告其主、妻妾弟侄告发父兄叔伯等诉讼行为,都被认为是大伤风俗的“干名犯义”,一律禁止。
这一规定为明、清所继承,在维护封建纲常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干名犯义”的告诉,对被告作自首处理,对原告予以处罚。
4.申明亭:明朝各地基层乡里组织设有“申明亭”,由本乡人推举三五名正直公允的老人主持,负责调处民间纠纷争讼。
经调解后不愿和解者,也可向官府起诉。
这一组织的设立,已具有基层民间调解制度的性质,可以发挥申明教化、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反映了明朝统治者“明刑弼教”的法制思想。
5.“五听”:“五听”是西周法官决疑的重要方法."五听"即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指法官在听取当事人陈述时,通过观察当事人是否言语错乱,面经耳赤,喘息不止,不能听清法官的话,双目失神,从而判断其是否理屈.其核心是要求法官察言观色,通过当事人的外在表现判断其言辞的真实性。
西周诉讼审理时采用“五听”的审讯方法,即辞听,听当事人的陈述,理屈则言语错乱;色听,观察当事人的表情,如理亏就会面红耳赤;气听,观察当事人陈述时的呼吸,如无理就会紧张得喘息;耳听,审查当事人听觉反应,如无理就会紧张得听不清话;目听,观察当事人的眼睛,无理就会失神(《周礼﹒秋官﹒小司寇》)。
中国历代的成文法典春秋战国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在总结春秋以来各国制定成文法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比较完整的封建成文法典——《法经》。
《法经》是战国时期封建立法的典型代表和全面总结,也是政治变革的重要成果,它的体例和内容对后世封建成文法典的完善奠定了重要基础。
《法经》共分为六篇:《盗法》和《贼法》是关于惩罚危害国家安全、危害他人及侵犯财产的法律规定;《网法》又称“囚法”是关于囚禁和审判罪犯的法律规定;《捕法》是关于追捕盗贼及其他犯罪者的法律规定;《杂法》是关于“盗贼”以外的其他犯罪与刑罚的规定,主要是“六禁”的规定,即淫禁、绞禁、城禁、嬉禁、徒禁、金禁;《具法》相当于近代刑法典的总则部分,主要是关于定罪量刑中从重从轻法律原则的规定。
唐代唐高宗李渊时期编撰的《武德律》是唐代首部法典,以隋朝《开皇律》为蓝本,共12篇,500条。
唐太宗即位以后,鉴于《武德律》不能完全符合当时的需要,于贞观元年命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在《武德律》基础上,制定新的法典——《贞观律》。
《贞观律》确定了五刑、十恶、八议以及类推等原则与制度基本确定了唐律的主要内容和风格。
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长孙无忌等重要臣僚和律学通才在《贞观律》的基础上修订了《永徽律疏》,又称《唐律疏议》,计分12篇,共30卷。
《永徽律疏》总结了汉魏晋以来立法和注律的经验,不仅对主要的法律原则和制度做了精确的解释与说明,而且尽可能引用儒家经典作为律文的理论根据。
《永徽律疏》在中国古代立法史上占有最为重要的地位,是迄今保存下来的最完整、最具社会影响的古代成文法典。
这部法律制定的立法成就很高,因此自唐以后的宋、元、明、清都以这部法律为基础,制定自己的法律,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对这部法律进行再版。
作为中国封建法制的最高成就,《永徽律疏》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风格和基本特征,成为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对后世及周边国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法经魏国李悝作法经,封建法典第一部,盗贼囚(网)捕杂具,六篇法律在其中。
具律本是总则名,淫狡城(禁)嬉徒金,六禁之规在杂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1.魏律明帝《新律》18篇,具改刑名置律首,八议此时入法律,等级特权昭昭然。
2.晋律司马代魏西晋立,泰始年间做法律,律名晋律或泰始,此律一共20篇,刑名之后法例加,五服制罪是首创。
张裴杜预疏法律,解释与律同效力,此律还名张杜律。
3.北齐律承前启后北齐律,刑名法例二合一,名例之律始出现。
此时法律定期型,篇目一共十二篇,唐宋承之不改变,重罪十条北齐创,隋律开皇改十恶。
4.官当制度北有北魏南有陈,官职抵罪律中明。
5.废除宫刑制度北朝南朝废宫刑6.“准五服制罪”血缘近,尊犯卑,处罚轻;卑犯尊,处罚重。
三、唐律1.十恶重罪十条北齐创,《开皇律》中变十恶。
2.区分公、私罪的刑罚原则公罪从轻,私罪从重。
3.类推原则减轻处罚举重明轻,加重处罚举轻明重。
4.化外人原则国籍相同属人主义,国籍不同属地主义。
四、宋朝法律1.宋刑统刊印颁行宋刑统,篇下分门体例新。
2.继承制度家无男子称绝户,绝户也需继承人。
夫忘妻在是立继,夫妻俱亡命继称。
继子地位不如女,若有女儿未出嫁,四分财产占其三,独留一份给继子。
若有女儿已嫁男,女、子、官府三三三。
五、清朝法律《大清律例》:《大清律例》乾隆定,最后一部集大成。
司法考试《法制史》冲刺复习记忆口诀一、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二、中法史(法典篇)为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魏国李悝(kui)作《法经》,封建法典第一部,盗贼囚(网)捕杂具,六篇法律在其中。
具律本是总则名,六禁之规在杂法。
汉萧何,人之杰,作律《九章》传后世,户兴厩,是新创,其余抄袭魏《法经》。
三国之时乱糟糟,唯有魏国留其名,明帝《新律》18篇,具改刑名置律首,八议此时入法律,等级特权昭昭然。
李悝李悝,周定五十四年(前455年)生,周安王七年(前395年)卒,战国时魏国(今山西南部运城一带)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
关于李悝的名字,许多学者认为史籍中同一时期的李克,就是李悝.也就是说,李悝,又写作李克,或又名李克。
李悝的生平事迹,已难确知其详,使他在历史上留下永久名声的,是他任魏文侯相时在魏国的变法改革。
李悝作为一个杰出的法家代表人物,提出一系列变法主张,并在魏文侯支持下积极推行。
在政治上,李悝主张废止世袭贵族特权,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的名言。
李悝将无功而食禄者称为淫民,要“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土”。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对腐朽落后的世袭制度的挑战。
由于废除世袭制度,—批于国家无用且有害的特权阶层的。
人物扯赶出政治舞台,一些出身于一般地主阶层的人,可因战功或因其才能而跻身政界,此举实际开创了地主阶级对奴隶主贵族的斗争,为以后封建制代替奴隶制开辟道路。
经济上,主要实行“尽地力”、“平籴法”(《汉书·食货志》有较详细的记载)。
简单说来,尽地力就是统一分配农民耕地,督促农民勤于耕作,增加生产。
平籴法是国家在丰收时平价收购粮食储存,发生饥荒时又平价卖给农民,取有余以补不足,以防谷物甚贵而扰民,或甚贱而伤农。
此法的实行,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使魏国因此而富强。
在军事上,建立常备的“武卒”,严格选拔军士,并给予一定优待,大大提高了战斗力。
李悝在魏国的变法,是我国变法之始,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时便对其他各国震动很大,从而引发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全国性变法,为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铺平了道路。
后来著名的商鞅变法、吴起变法等,无不受到李悝变法的影响。
李悝为了逃一步实行变法,巩固变法成果,汇集各国刑典,著成《法经》一书,通过魏文侯予以公布,使之成为法律,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护变法,固定封建法权。
《法经》兵6篇,为《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律》和《具律》。
战国时期李悝是怎么死的?李悝的生平资料简介《法经》的编订,是李悝在法律制度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
春秋末年,晋、郑诸国作刑鼎或刑书,以公布新的法律条文。
到战国时,随着历史条件的改变,出现了更多的新的成文法典。
李悝“撰次诸国法”,修订出《法经》六篇,包括盗、贼、囚、捕、杂、具。
盗是指侵犯财产的犯罪活动,大盗则戍为守卒,重者要处死。
窥宫者和拾遗者要受膑、刖之刑,表明即使仅有侵占他人财物的动机,也仍构成犯罪行为。
贼律是对有关杀人、伤人罪的处治条文,其中规定,杀一人者死,并籍没其家和妻家;杀二人者李悝简介,还要籍没其母家。
囚、捕两篇是有关劾捕盗贼的律文。
杂律内容包罗尤广,包括以下几类:①淫禁。
禁止夫有二妻或妻有外夫。
②狡禁。
有关盗窃符玺及议论国家法令的罪行。
③城禁。
禁止人民越城的规定。
④嬉禁。
关于赌博的禁令。
⑤徒禁。
禁止人民群聚的禁令。
⑥金禁。
有关官吏贪污受贿的禁令。
如规定丞相受贿,其左右要伏诛;犀首以下受贿的要处死。
具律是《法经》的总则和序例。
《法经》出现后,魏国一直沿用,后由商鞅带往秦国,秦律即从《法经》脱胎而成,汉律又承袭秦律,故《法经》在中国古代法律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李悝的著作著录于《汉书·艺文志》者有法家类《李子》三十二篇,儒家类《李克》七篇;兵权谋家《李子》十篇,也可能是李悝所作。
李悝的思想和治术都属于法家范畴,故其大多数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被列入法家类。
由于他和子夏学派有一定的关系,他的有些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不免带有几分儒家色彩,《艺文志》将其列入儒家也不为无因。
以上三种著作早已亡佚,但在魏晋或隋唐时尚有零简残篇传世。
如《水经注》和《文选·魏都赋》注都引有《李克书》。
由于《汉书》以李悝与李克为两人,后代也有不少学者认为李悝是法家,李克是儒家。
《法经》早已不存,唯桓谭《新论》中有关于《法经》内容的简述,《晋书·刑法忘》也有类似的记载。
《新论》已亡佚,桓谭介绍《法经》的一条保留在明人董说《七国考》之中,是我们今天了解《法经》的重要依据。
早期法家李悝与《法经》李悝(约公元前445-前395年),魏国人,曾任魏文侯的北地守,后任魏相。
为了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权,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
其主要内容有:在政治上,实行"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
即取消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建立新的封建官僚制度,按功劳大小授予爵位和奉禄;按才能大小授予职位;实行赏罚严明的制度。
又主张"夺淫民之禄以来(徕)四方之士"。
即剥夺无功食禄的旧贵族子弟的世袭奉禄,用它来奖励外来的"士"。
在经济上,实行"尽地力"和"平籴法"。
在法治上,李悝为适应魏国封建经济日益发展的要求,确保新兴地主阶级已经取得的政治经济特权,他著《法经》6篇,提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
把《盗法》、《贼法》放在《法经》的前面;其次是《囚法》、《捕法》、《杂法》、《具法》。
目的是为了保障新兴地主阶级的财产不受侵犯。
《法经》的内容体现了地主阶级的意志,其打击的锋芒主要指向农民阶级。
《法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法典,《法经》长期失传,黄奭有辑佚本。
《法经》最近已被重新发现。
《汉书·艺文志》说有《李子》三十二篇。
班固自注说:"名悝,相魏文侯。
"显然《李子》是李悝的著作,但早已失传。
李悝以上这些改革措施,巩固和发展了新生的封建制度,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李悝的法治思想对商鞅有很大的影响。
商鞅曾在魏国学习《法经》,后来他带着《法经》入秦,法治思想成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
秦国的强大与这种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