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影视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职称考试
- 格式:doc
- 大小:246.50 KB
- 文档页数:33
2012中级出版专业考试理论与实务第七章知识点-出版专业资格考试
第七章
音像制品出版
内容包括:音像制品的基本知识;国家关于音像制品管理的规定;音像制品编辑工作的内容及其特点;音像节目的编辑制作流程;音像制品的复制加工。
(一)基本要求
1.了解音像制品的概念和类别。
2.熟悉音像制品的特点。
3.掌握国家关于音像制品管理的规定。
4.掌握音像编辑工作的基本要领。
5.掌握关于音像制品选题策划的知识。
6.熟悉音像制品的稿件组织特点。
7.掌握音像节目审查评改的要求。
8.掌握音像节目制作过程中的编辑工作内容。
9.了解专业录音的种类、过程和录音技术设备。
10.熟悉录音节目制作流程。
11.了解录像的过程和技术设备。
12.熟悉录像节目制作流程。
13.熟悉音像制品的包装设计及其要求。
14.了解音像制品的复制加工。
(二)考试内容
1.音像制品的概念和类别和特点。
2.国家关于音像制品管理的规定。
3.音像编辑工作的基本要领。
4.音像制品的选题策划和稿件组织。
5.音像节目的审查评改。
6.音像节目制作过程中的编辑工作。
7.专业录音的种类、过程和录音技术设备。
8.录音节目制作流程。
9.录像的过程和技术设备。
10.录像节目制作流程。
11.音像制品的包装设计。
12.音像制品的复制加工。
2020年出版专业职业资格《中级实务》试题及答案(卷十)1.期刊的整体设计,是期刊(C)和内文版式的全面设计。
A.所用字体、字号B.书眉、页码样式C.外部装帧D.印刷、复制方式2.版面上容纳文字图表的部位被称为(C)。
A.订口B.天头C.版心D.切口3.期刊中一行行由字组成的行,在视觉上成为一条条线,被称为(C)。
A.水线B.无形线C.组合线D.有形线4.书眉是指(B)排列的文字。
A.版心上半部分B.版面天头处C.扉页最上端D.版心空白处5.占用版面四周空白的版式,称为“出血”,只能用于(B)。
A.文字B.图片C.文字和图片D.标题6.期刊设置栏目的作用并非是为了(A)。
A.动态地调整刊物结构,随时凸现各种社会热点B.使刊物眉目清楚和条理分明C.让相关文章体现内在联系D.强化刊物的个性7.校对工作的依据是指(B)。
A.作者来稿B.校样C.编辑加工过的付排稿D.参考书8.出版物内容差错的主要成因,一般不包括(D)。
A.原稿本身的差错B.录排过程中的差错C.校对遗留的差错D.胶片制版的差错9.对于期刊不同版面上刊登的广告,读者的注意力是不同的:最高的是封面,其次是(A)。
A.内页第一面B.内页最后一面C.封二D.封底10.期刊发布药品、医疗器械、农药、兽药等商品的广告,必须在发布前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由(A)对广告内容进行审查;未经审查,不得发布。
A.广告审查机关B.监察部门C.编辑部主管部门D.公安机关11.有权批准期刊社在登记地以外设立只从事采编活动的记者站的是(D)。
A.期刊社的主办单位B.期刊社的主管单位C.拟设机构所在地县(市)级人民政府出版行政部门D.拟设机构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出版行政部门12.《出版管理条例》规定,报社、期刊社自登记之日起(B)未出版报纸、期刊的,由原登记的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注销登记,并报新闻出版总署备案。
A.满60日B.满90日C.满120日D.满180日13.我国著作权法规定,著作权人向期刊社投稿的,自稿件发出之日起( C )内未收到期刊社通知决定刊登的,可以将同一作品向其他期刊社投稿,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2020年出版专业资格考试中级实务真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1分。
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1.关于主题出版,说法错误的是()。
A.主题出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事业最显著的特B.主题出版是围绕党和国家的重点工作等集中开展的重大出版活动C.主题出版工程自2012年开始实施D.主题出版必须反映国家意志和时代精神【参考答案】C【简析】主题出版是以特定“主题”为出版对象、出版内容和出版重点的出版活动。
具体来说,就是围绕党和国家的重点工作和重大会议、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大节庆日等集中开展的重大出版活动,是出版业的核心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事业最显著的特点,必须反映国家意志和时代精神。
该项工程是2003年由原新闻出版总署开始实施的。
2.关于选题设计,说法错误的是()。
A.选题设计是选题策划的核心工作之一B.编辑必须与作者共同构思出版物的形式C.各类出版物的选题设计基本原则相同D.选题设计必须明确读者对象【参考答案】B【简析】选题设计是编辑人员整合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构思、拟订具体出版项目总体方案的工作,是选题策划的核心工作,一般应考虑三个方面:构思出版物的内容和形式(包括明确读者对象,设计主题与名称,设计体裁和篇幅,设计开本、装订样式和版面形式,比较同类出版物等),设计实施方案,设计营销方案。
各类出版物选题设计的基本原则相同。
编辑的构思与作者的构思不同,在选题设计环节中编辑不需要与作者共同构思出版物的形式。
3.关于选题立项,说法错误的是()A.选题立项都需要经过申报和论证的程序B.集体论证没有通过的选题,修改后可以再次申报C.已立项的选题,仍应进行优化D.论证会上有不同意见的选题,必须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是否立项【参考答案】D【简析】选题论证要坚持民主和集中相结合的原则,在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下,既可以通过投票表决方式决定取舍,也可以由社长、总编辑最后决定是否列入选题计划。
2021年10月云南广播电视台公开招聘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模拟题(一)1、单选题关于答复询问的报告,叙述错误的是_____。
A: 用语简明、得体、分寸适宜B: 可夹带请示事项C: 是下级机关答复上级机关询问的文种D: 内容准确真实,实事求是地向领导机关作认真负责的报告2、单选题通过遥感探测发现,每年10月到次年的3月期间,每2~3天在2公里以上的髙空就有一股从西风带吹来的浮尘,当它抵达华北平原上空后,由于地势降低,风速下降以后浮尘便会往下与污染物相混合,遭遇水汽后细粒子个体便迅速增大,造成大范围髙强度的污染现象。
如果遇上南边气流比较强,会形成华北地区持续多天的重污染天气。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华北地区空气污染现象的_____。
A: 形成原因B: 形成过程C: 覆盖范围D: 发生时间3、单选题我国饮用矿泉水的基本类别是碳酸水、硅酸水和锶水。
此外还有锌、锂、溴、碘及硒矿泉水等,这里的锌、锂、溴、碘、砸是指_____。
A: 原子B: 分子C: 元素D: 单质4、单选题甲企业为中外合作企业,该企业的生产许可证被行政机关注销。
企业中的外资一方对此不服欲提起行政诉讼。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
A: 法院不应受理,因为行相对人是甲企业而不是外资一方B: 法院应当受理,但外资一方必须以甲企业名义起诉C: 法院应当受理,因为外资一方有这样的权利D: 法院应当受理,但外资一方应当和中资一方一同起诉5、多选题党的十二大确定的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是_____。
A: 工业B: 农业C: 能源和交通D: 教育和科学6、单选题进人新世纪,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发展方兴未艾,特别是以网络为基础使家庭生活融人信息化的数字家庭开始加速发展。
数字家庭不仅是一种全新的产品,全新的服务理念,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推知:_____ A: 数字家庭这一全新的服务理念已深人人心B: 数字家庭将是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新方向C: 新兴的数字家庭服务已经进人人们的生活D: 数字家庭将成为人们主要的家庭生活方式7、单选题不得设定行政许可的是_____。
1 《广播影视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考试大纲 前 言 根据《北京市人事局关于工程技术等系列中、初级职称试行专业技术资格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京人发 [2005]26号)及北京市人事局《关于北京市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评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京人发[2005]34号)文件的要求,从2005年起,我市工程技术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试行考评结合的评价方式。为了做好考试工作,我们编写了本大纲。本大纲既是申报人参加考试的复习备考依据,也是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命题的依据。 在考试知识体系及知识点的知晓程度上,本大纲从对广播影视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应具备的学识和技能要求出发,提出了“掌握”、“熟悉”和“了解”共3个层次的要求,这3个层次的具体涵义为:掌握系指在理解准确、透彻的基础上,能熟练自如地运用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熟悉系指能说明其要点,并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系指概略知道其原理及应用范畴。 在考试内容的安排上,本大纲从对广播影视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的工作需要和综合素质要求出发,主要考核申报人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大纲的第一、三部分所包含的知识内容申报人都需复习。在第二部分专业理论知识中划分了广播、电视、信号传输三种专业类别,申报人只需选择其中一种专业类别进行复习即可。 命题内容在本大纲所规定的范围内。考试采取笔试、闭卷的方式。考试题型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对于本大纲第二部分知识的考察,将采取选作的方式,试题与大纲所划分的专业类别一一对应,申报人可选取三种专业类别试题中的一种作答。
《广播影视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 考试大纲编写组 二○○六年三月 2
第一部分 专业基础知识 一、 广播电视技术概要 (一)广播声学基础;人耳主要听觉特性;声音信号强度计量 1. 熟悉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特性; 声音是由物体机械振动或气流扰动引起弹性媒质发生波动产生的。 声音必须通过空气或其它的媒质进行传播,形成声波,才能使我们听到。没有空气或其它媒质,我们是听不到声音的,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导。在声波的传播过程中,只是把声波振动的状态传播出去,而空气质点只在其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不随着声波传播到远处去。 2. 了解人耳的听觉特性及听觉灵敏度的概念; 人耳是声音的接收器官。人耳分为外耳、中耳与内耳三部分 人耳能够感知的声音频率范围为:20Hz~20kHz 人耳能够感知的声音强度范围为:1: 3. 掌握声音三要素的含义; 声音的特性可由三个要素来描述,即响度、音调和音色。 响度:人耳对声音强弱的主观感觉称为响度。响度和声波振动的幅度有关。一般说来,声波振动幅度越大则响度也越大。音调主要与声波的频率有关。声波的频率高,则音调也高。 音色:音色是人们区别具有同样响度、同样音调的两个声音之所以不同的特性,或者说是人耳对各种频率、各种强度的声波的综合反应。音色与声波的振动波形有关,或者说与声音的频谱结构有关。 音调:人耳对声音高低的感觉称为音调。 4. 掌握分贝的概念,掌握电信号和声音信号分贝值的计算方法; 输入功率为 ,输出功率为 ,将它们的比值取常用对数,就得到这个放大电路功率变化的“贝尔”值。通常取其十分之一作计算单位,这就是分贝
(二)信号数字化原理,数字调制的三种基本方式(调幅、调相、调频) 1. 熟悉模数转换的基本原理,掌握取样、量化和编码的基本含义,掌握数据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早先的信号处理都采用模拟方式,称为模拟信号处理。模拟信号处理有很多弊端,如难以做到高精度、受环境影响较大、可靠性差、不够灵活等。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以及数字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加之数字信号处理理论和技术的成熟和完善,用数字方法来处理信号,即数字信号处理,已逐渐取代了模拟信号处理。目前,声音广播系统和电视广播系统已广泛 3
采用了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数字信号处理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精度高、灵活性高、可靠性强、易于大规模集成、可实现时分复用、可实现二维与多维信号处理。 取样:将时间轴上连续的信号每隔一定的时间间隔抽取出一个信号的幅度样本,使其成为时间上离散的脉冲序列。其中,样本之间的时间间隔称为取样周期(Ts),其倒数称为取样频率(fs)。 量化:在幅度轴上将连续变化的幅度值用有限位的数字表示,也即将幅度离散化。 编码:将已量化的信号幅值用二进制数码表示。编码之后,每一组二进制数码代表一个取样值的量化等级。二进制数码中的每一位为一个比特(bit) 2. 了解数字调幅、数字调相和数字调频的基本概念; 数字调制方式:调制信号为数字信号。主要有幅度键控、频移键控和相移键控三种方式。在数字广播电视系统中广泛使用了数字调制技术,如数字卫星广播中使用了相移键控技术,数字有线电视中使用了幅度键控技术等。 幅度键控:载波的幅度随数字调制信号而变化 频移键控:载波的频率随数字调制信号而变化 相移键控:载波的相位随数字调制信号而变化
(三)无线电广播技术基础知识(模拟调制与解调技术、无线电波的传输特性) 调制:在发送端,将要传送的信息(称为调制信号)运载到高频率的交变电流(称为载波)上的过程即为调制。 解调:在接收端,从已调波上将它运载的信息检取出来的过程称为解调。解调是调制的逆过程。 1. 掌握模拟调幅、模拟调频和模拟调相的概念,掌握调幅信号带宽的计算方法; 模拟调制方式:调制信号为模拟信号。主要有调幅、调频和调相三种方式。调制后的信号分别称为调幅波、调频波和调相波。在模拟方式的广播电视系统中用得比较多的是调幅和调频,如中短波广播采用了调幅方式,立体声广播采用了调频方式,电视的图像信号采用了调幅方式,而伴音信号则采用了调频方式。 调幅:使载波的幅度按调制信号的规律变化 调频:使载波的频率按调制信号的规律变化 调相:使载波的相位按调制信号的规律变化 2. 了解模拟调幅、模拟调频和模拟调相的解调方法; 3. 熟悉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熟悉天波传播、空间波传播和地波传播的特点; 电波的传播途径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天波传播——经过电离层反射后到达接收点; 4
空间波传播—经过对流层在自由空间传播; 地波传播——沿地球表面传播。 4. 掌握无线电波频率和波长的计算方法;
5. 了解广播电视的波段划分情况;掌握中波、短波、超短波和微波的传播特点; 中波(中频)——526.5kHz(570m)至1605.5kHz(187m),用于国内的声音广播。 白天,中波的天波受电离层D层的强烈吸收,衰减很大,主要由地波传播。晚间D层消失,天波由E层反射可传到较远距离。因此,在晚间可收听到更多的中波电台的广播。地波的传播要受到地面的吸收,所以中波电台的功率越大,传播的距离越远。通常,中波电台所用发射天线为一直立铁塔的塔身。铁塔高度通常为四分之一波长,即几十米至一百多米,所辐射的地波约可传播200公里。 短波(高频)——2.3MHz(130m)至26.1MHz(11.5m),主要用于对国外的声音广播。 由于短波的频率较高,地面对它的吸收更强烈,因此短波在地波传播方式下只能传播几十公里。但它的天波在电离层的损耗却较小,因而短波主要由天波传播。由于电离层的电离程度和位置高度随昼夜、季节和纬度等变化,因而传播不稳定,收听的信号忽强忽弱,称为衰落现象。短波广播的发射天线尺寸比中波要短小得多,发射机的功率也可以小得多。靠天波传播的距离很远,可达上万公里。 超短波——包括米波(甚高频)和分米波(特高频)。 超短波的频率高,地波衰减大,天波又会穿入电离层很深,以至穿出电离层而不被反射,因而只能靠空间波传播。即在收、发两点间直线的方向传播,也称为视距(视线距离)传播,传播距离一般只有几十公里,发射天线架得越高传播效果越好。因此,在一些大城市建有四、五百米的电视塔,以扩大覆盖范围。 微波——用于传输节目和进行卫星广播。可分为特高频(分米波)、超高频(厘米波)、极高频(毫米波)。卫星广播通常使用C波段(3.9~6.2GHz)和Ku波段(11.7~12.2GHz)。 它可象光线一样聚成一条细束来传播,也是按视距传播。微波可用来在两个地点之间传送节目。由于微波的传播距离只有几十公里,而且会受到传播路径中高大物体的阻挡,因此需要每隔一定距离设一微波站,形成微波链路,将信号一站一站接力传向远方,这种方式也称为微波中继传输。 (四)与彩色电视有关的人眼视觉特性 1. 掌握人眼视觉惰性和闪烁感觉的含义,熟悉这两种视觉特性在电视广播中的运用机理; 人的视觉对外界光刺激的响应有一定的延时。当一定强度的光突然作用于人眼时,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主观亮度感觉;当光消失以后,亮度感觉也不是瞬间消失,而是要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才能消失。也就是说,视觉的建立和消失都有一定的惰性,我 5
们称之为视觉惰性。视觉惰性包含两个方面,即建立惰性和消失惰性。消失惰性又称为视觉暂留特性。相对而言,视觉暂留时间比建立时间要长,它与光脉冲的强度有关,一般在0.05~0.2秒之间。视觉惰性,特别是视觉暂留特性是现代电影和电视的基础。电影和电视都是将一幅幅静止的画面以一定的频率在银幕或屏幕上轮流显现出来,这时人眼观看的虽然是一连串的静止画面,但是由于视觉暂留特性,前一幅画面的印象尚未消失,后一幅画面的印象又开始建立,前后画面在视觉上融合衔接在一起,因此人眼感觉到画面不是断续出现而是连续出现的。不过,视觉产生连续感的前提条件是静止画面在显现时每两幅之间的时间间隔应小于视觉暂留时间,即画面的换幅频率必须大于视觉暂留时间的倒数,否则,人眼就会觉察出画面是断续出现的。例如,如果取视觉暂留时间为0.05秒,则画面的换幅频率必须要大于20Hz才能产生连续感。电影在拍摄和放映时都是按每秒24格进行的,因此其换幅频率为24Hz,满足人眼产生连续感的需要。电视的换幅(帧)频率为25(30)Hz,同样也满足连续感的需要。通常将活动画面出现连续感的重复频率称为融合频率,它在16~20Hz之间。 当脉冲光源的重复频率不太高时,人眼会跟随光源的变化产生一明一暗的感觉,即闪烁感觉。脉冲光源的重复频率提高时,这种闪烁感觉会随之减轻。当重复频率提高到一定值后,闪烁感觉可完全消失,这时人眼感觉到的不是一闪一闪的脉冲光源,而是亮度恒定的不闪烁光源。不引起视觉闪烁感的光源最低重复频率通常称为临界闪烁频率,一般用fc表示。临界闪烁频率与很多因素有关,如脉冲光源本身的亮度、环境亮度(背景亮度)、明亮时间占空比(明亮时间与脉冲光源重复周期之比)以及明亮面的大小和颜色等。其中,脉冲光源亮度、环境亮度和明亮时间占空比三者对fc的影响较明显。电视机屏幕在显示画面以及电影银幕在放映时都相当于脉冲光源,因此其重复频率必须大于临界闪烁频率才能使观众不产生闪烁感。电视机屏幕的最高亮度通常为100,根据经验公式可计算出其临界闪烁频率fc为45.8Hz,即屏幕的重复(闪烁)频率必须大于45.8Hz时才能使人眼不产生闪烁感。不过,电视系统的换帧(幅)频率只有25(30)Hz,为了克服闪烁感,电视系统采用了隔行扫描的方式,将一帧(幅)画面分成两场。这样一来,在不改变换帧频率的情况下,屏幕上画面的呈现频率提高了一倍,即屏幕的闪烁频率变为50(60)Hz,大于45.8Hz的临界闪烁频率,基本上可满足人眼对闪烁感的要求。不过,当屏幕最高亮度大于100 时,临界闪烁频率也相应提高,50(60)Hz的屏幕闪烁频率有时也难以满足人眼对闪烁感的要求。现代电视技术通常在电视机中采用特殊技术,如场频加倍技术等,将屏幕闪烁频率提高到100Hz,这时基本上可完全克服闪烁感。在克服人眼闪烁感方面,电影采用的方式是在放映时每一格胶片在银幕上投光两次或三次,这样一来,在不改变胶片放映速度的情况下,银幕的重复闪烁频率可提高到48Hz或72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