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 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 格式:doc
- 大小:2.06 MB
- 文档页数:8
微专题10 碳达峰、碳中和1.碳达峰、碳中和与碳交易(1)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峰值不再增长。
我国安排要在2030年前,使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达到峰值之后,不再增长,并渐渐下降。
(2)碳中和:某个地区在肯定时间内,人类活动干脆和间接排放的碳总量,与通过植树造林、工业固碳等方式汲取的碳总量相互抵消,实现碳“净零排放”,我国安排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3)碳交易: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削减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纳的市场机制。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更特地委员会通过谈判, 1997年12月于日本京都通过《京都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
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
2.碳达峰、碳中和产生的影响(1)重构产业结构。
①重构能源产业,我国煤炭、石油、自然气等占能源消耗总量的84%,而不产生碳排放的水电、风电、核能和光伏等仅占16%。
要实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就要大幅发展可再生能源。
②重构制造业,中国的全部产业将从资源属性切换到制造业属性。
全球制造业的产业链将进行新的国际合作、国际分工、形成新的产业格局。
③碳交易成新能源汽车企业增收新支点,新能源汽车企业通过出售碳排放额得到收入。
(2)重构国内外经济格局。
①变更中国现有的经济版图,光伏、风能聚集的中西部地区将会成为最主要的能源输出地之一。
②变更石油地缘政治格局,中国实现碳中和,意味着中国会摆脱对外部能源进口的依靠。
“石油地缘政治时代”被完全打破,国际竞争的焦点将渐渐转移到低碳技术价值链的限制上。
(3)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碳中和已经悄然变更了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比如出行优选运用公交,骑行自行车或徒步上班增多;资源节约,不运用一次性餐具、纸张双面打印、不运用一次购物袋等;运用节能灯具、空调温度避开夏季过低冬季过高;节约食物,餐桌上的光盘行动等。
【地理素养】微专题——工业发展及其影响一、工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社会经济的影响(1)工业化、城市化方面:工业数量的增多,工业规模的扩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2)文化内涵方面:发展某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会促进该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专业化的发展;弘扬传统农业文化,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3)经济效益方面:能促进某种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4)生态效益方面: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增加附加值,减轻了环境污染。
(5)社会效益方面:延长产业链,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就业机会,优化产业结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6)产业、基础设施方面:促进产业的发展或优化升级;带动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2.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1)资源的开发可能破坏植被→导致荒漠化、水土流失、地表塌陷等生态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2)加工冶炼→环境污染(排放“三废”)。
(3)资源过度开采、加工冶炼→加剧资源的短缺。
例题1:(2019·课标全国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澳大利亚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发达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本土汽车生产主要由美日几家大型汽车品牌公司控制,整车和零部件工厂主要布局在墨尔本、阿德莱德和吉朗等地(位置见下图)。
1974年澳大利亚汽车生产以47.5万辆的产量居世界第10位。
1988年澳大利亚政府开始实施取消进口汽车配额限制并大幅降低关税的政策,使世界各地的汽车大量涌入,原本多样化的本土汽车市场进一步细分,每种品牌和车型的车辆需求都较少,汽车生产成本也居高不下,2016年仅以16.1万辆的产量排在世界第32位。
2017年10月20日,最后一条汽车生产线在阿德莱德关闭,宣告本土汽车制造成为历史。
指出汽车生产的退出对当地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案:外资撤离,投资减少,经济下滑;相关配套产业萎缩或消失,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更突出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专题十环境保护第一讲环境问题与资源问题1. (2012·淮阴中学联考)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根据图中的甲、乙两地实际情况,拟定了两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农牧交界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和“三江湿地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根据课题组成员收集到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甲、乙两地分属我国两大自然区,形成这两大自然区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2) 乙地区湿地面积发生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这种变化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有。
(3) 甲地区的牧场退化严重,为保护牧场可采取的措施有。
2. (2012·盐城高三摸底)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 据图说明我国部分地区河流输沙量的空间分布特点。
(2) 简析A区域河流输沙量大的原因。
(3) 简述治理B区域河流输沙量大的主要措施。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日益突出全球理念,倡导全球合作。
2011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
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森林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示例表。
材料二我国的生态防护林工程分布图。
(1) 根据表中资料,概括森林的生态效益。
(2)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我国建设了生态防护林工程,其中“三北”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沿海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
4. (2012·常州一调)某中学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同学间自由组成若干学习小组,经调查研究确定了不同的课题。
下图为同学们联合绘制的我国某地区水系分布图及该地区农田类型分布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 乙图显示,该地区具有全国意义的自然资源是。
(2) 甲图中的M地对应乙图中的农田类型主要是,其发展面临的限制性因素主要是。
(3) 该地区实行退耕还草,为了提高载畜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建设“”。
(4) N地发展能源工业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是,其防治措施主要有。
(5)该地区提高农田地力的措施有。
5. (2013·苏中二模)下图为“我国土地荒漠化地区分布图”。
专题十区位分析班级姓名学号使用时间:3.29 限时:45分钟★课前预习案★【考纲解读】1.掌握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区位因素,会分析某一个农业区发展的条件。
2.掌握影响工业、交通、城市的区位因素。
【考情分析】1.以综合题的方式考查某种农业类型或某地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区位因素。
2.用工业联系的观点去分析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及工业转移、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地域类型的考查由区域知识考查向模拟现实,反映时代特色的方向发展,特别关注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结合具体的工业区,分析其发展的区位、面临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3.从近几年全国各地命题趋势看,交通的区位选择占重要地位,命题关注以下问题:①交通运输网中线、点的区位因素评价以及选择合理的交通线路;②命题以图像、文字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自主预习】1.农业区位因素分析(潍坊二轮58页)2.工业区位因素分析(潍坊二轮58页)3.城市、交通运输网中的线与点、水电站、水库坝址、卫星发射与着陆基地区位分析(潍坊二轮58—60页)【自我检测】A层宁夏回族自治区是“被贺兰山护着、黄河爱着的地方”。
独特的地理位置,塑造出宁夏特有的自然和人文地理景观。
据此回答1~3题。
1.“塞上江南”是宁夏的主要农业区,其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是()①地势平坦②光照资源丰富③降水丰沛④灌溉水源充足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2.在世界农业地域类型中,宁夏农业主要属于()A. 游牧畜牧业B. 牧场畜牧业C. 旱作农业D. 水田农业3.宁夏地理环境自南向北的变化体现了()①季风区向非季风区过渡②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向干旱区过渡③农耕区向游牧区过渡④长江流域向黄河流域过渡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读甲、乙两区域图,据此回答4~5题。
4.甲、乙两图中限制农业生产的共同因素是()A.水分B.热量 C.土壤 D.光照5.甲、乙两图中农业生产的主要优势自然因素分别是( )A.机械化水平高;光照强,气温日较差大 B.地广人稀;人口稠密,劳动力多C.地形平坦;热量充足D.土壤肥沃;光照强,气温日较差大★课内探究案★探究点一农业与工业区位因素分析【例1】读图,完成问题。
专题九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考纲展示真题示例考情分析1.工业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2017·天津卷,4~5;2016·全国Ⅱ卷,3~51.结合时事材料和具体案例,考查工业区位因素或工业发展条件。
2.结合具体区域考查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2.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工业区2017·全国Ⅰ卷,4~5;2016·全国卷,36(3)3.工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016·江苏卷,28(1);2015·全国Ⅱ卷,6考点一工业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核心知识突破】1.工业区位因素2.工业区位因素变化及其原因3.工业导向类型工业类型工业特点及区位选择部门举例原料导向型工业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原料运输成本较高,应接近原料产地甘蔗(或甜菜)制糖、水产品加工、水果罐头厂、采矿业市场导向型工业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产品运输成本较高,应接近消费市场啤酒厂、瓶装饮料厂、家具厂、印刷厂动力导向型工业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应接近能源供应地有色金属冶炼、化学工业劳动力导向型工业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应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普通服装、电子装配、鞋帽、包带、制伞等工业技术导向型工业技术要求高的工业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等工业4.常见的工业区位分析模板【真题剖析】(2017·天津卷,4~5)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随着全球化发展,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
如图显示了我国省级行政区1987~2010年纺织服装业总产值占全国该产业的份额及2010年职工年平均工资。
(1)据图判断,下列省级行政区纺织服装业发展变化特征与原因的正确组合是( )A.京津沪产业份额下降——产业结构优化调整B.福建产业份额增长快——原有工业基础雄厚C.苏浙产业份额逐年递增——本地市场需求旺D.新疆产业份额历年较低——纺织业原料短缺(2)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的纺织服装业向河南、江西等地区转移,其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A.交通运输B.劳动力成本C.技术水平D.距市场远近【解题思路】1.审材料:图文材料→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区位因素分析。
2.审图表:(1)京津沪产业份额下降;福建纺织服装产业份额较小,工业基础薄弱;苏浙自2002年至2010年所占产业份额下降;新疆产业份额历年较低。
(2)工资水平较高的有:东部沿海、内蒙古,西藏、青海等,工资水平较低的有:豫、规范性语言表达航天发射场地理位置(纬度较低,节约能源);国防安全;交通便利;地形平坦;周围人口稀少或海域面积广;晴天多,大气稳定;技术水平高;能源充足等回收场地形单一、平坦;河网稀疏;植被为草原;晴天多,大气稳定;人烟稀少;交通便利等海水制盐位于背风坡,降水少,多晴朗天气;太阳辐射强:沿海滩涂广阔;交通便利;接近市场,周围加工能力强等钢铁工业附近煤、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接近消费市场;工业基础好;地形平坦;水源丰富;位于与盛行风向垂直的远郊等石油化学工业接近消费市场(或原料产地);有输油管道;远离水源地;位于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或与常年盛行风垂直的郊外;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等食品厂污染少,位于城区,接近市场;原料充足;经济发达;消费能力强等酿造厂有优质水源;原料充足、质量好;位于河流下游;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接近市场,周围消费能力强;工艺先进等微电子临近航空港和高速公路;靠近高等院校或科研中心;信息通达度好;基础设施完善;气候温和;环境优美;生活条件优越,吸引大量高素质人才等炼铝厂附近铝矿丰富;有廉价的海运;有廉价的水能;接近消费市场等汽车厂原材料充足;交通便利;资金技术雄厚;信息通达度好;社会协作条件好;周围经济发达;人口稠密,购买能力强;接近消费市场赣、湘、滇等。
3.审设问:据关键词“纺织服装业”→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1)京津沪产业份额下降,年平均工资却较高→随着经济的发展,京津沪进行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结果。
虽然新疆产业份额历年较低,但新疆是我国的棉花重要产地,不是原料短缺所致。
(2)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劳动力价格上涨→生产成本提高→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河南、江西等地区转移。
【对点精准训练】俄罗斯的乌拉尔山区为世界重要的金属矿产地(铜、铁、铝土、锰等),炼铝工业为了降低运输成本,常在铝土产地(乌拉尔山区)将铝土提炼成氧化铝后,将氧化铝运至贝加尔湖区,在此炼好铝锭后,再运销至莫斯科工业区,制成铝制品。
读图,回答1~2题:1.在贝加尔湖区附近将氧化铝炼成铝锭是因为( )A.贝加尔湖区附近能源丰富B.贝加尔湖区附近劳动力丰富C.贝加尔湖区附近工业技术力量强D.在提炼时污水可排放到湖中净化 2.铝锭运销至莫斯科工业区制成铝制品是因为( )A.当地劳动力丰富B.当地技术力量强C.当地能源丰富D.当地消费市场大 粮食产后处理系统包括收割、脱粒、清粮、干燥、储藏、运输和加工等一系列生产环节,是一个受社会、经济、自然、生态和科技等因素制约的复杂系统。
我国每年约有600亿kg 的粮食损失在产后处理中,因此我国粮食部门全力抓好粮食产后服务,大力实施“粮食产后服务工程”,帮助农民减损增收,避免损失浪费。
根据材料回答3~4题:3.粮食收获后,如不能及时充分晾晒,极易因粮食受潮霉变遭受损失。
下列地区及粮食作物最容易在产后因受潮霉变造成较大损失的是( ) A.塔里木盆地——冬小麦 B.华北平原——秋玉米 C.江淮平原——冬小麦 D.洞庭湖平原——水稻4.目前,我国有些地区为减少粮食的产后损失,建立粮食加工厂迅速将粮食加工成粮食产品,直接销往城市,该类加工厂应布局在( )A.原料产地B.消费市场C.劳动力丰富地区D.环境优美地区 巴西的柑橘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巴西柑橘果酱生产几乎全部集中在东南部沿海的S 州。
该州面积不大,拥有大型港口。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运输果酱的专用轮船的使用,巴西柑橘果酱在国际市场的统治地位得以巩固。
完成第5~7题。
5.一般而言,影响柑橘果酱生产厂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 ) A.原料地 B.消费市场 C.劳动力价格 D.交通运输 6.巴西柑橘果酱生产集中在S 州的主要原因是( ) A.接近原料产地B.接近消费市场C.利用廉价劳动力D.方便产品运输7.据材料推测,20世纪80年代初期,巴西柑橘果酱在国际竞争中面临的问题出现在( )A.原料生产环节B.加工环节C.运输环节D.销售环节考点二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工业区【核心知识突破】1.工业联系、工业集聚与分散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工业集聚形成工业地域。
工业分散是工业过度集聚后产生的现象,其结果又形成了新的工业地域。
四者之间的关系具体图解如下。
2.工业集聚与工业分散的比较原 因优 点 缺 点 工业 集聚 传统工业核心厂与协作厂之间存在投入—产出的联系;新兴工业共用基础设施、劳动力 ①加强企业间的交流和协作;②减少运费和能耗,降低成本,获得规模效益;③共用基础设施,节约建设投资环境污染严重,资源、能源供应紧张 工业 分散 传统工业区趋于饱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品轻薄短小、价格昂贵,产品升级换代速度快、周期短;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和标准化生产 ①寻求最优区位(利用廉价土地、劳动力,占领市场,共用基础设施等),降低生产成本;②环境污染小 增加运输成本,难以发挥规模集聚效应 3.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4.区域工业发展条件分析思路分析工业地域形成条件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自然资源条件:分析自然资源的数量、品质、分布状况、资源搭配状况以及资源的地域组合状况。
显然,优质而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资源配套条件和地域组合条件对经济的发展十分有利。
如美国东北部、我国的鞍山,既有丰富的铁矿资源,又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对钢铁工业的发展十分有利,从而形成重要的钢铁工业区。
(2)交通运输条件: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如英国、日本有便利的海运条件,促进了本国经济发展,成为经济发达的国家;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海运、内河航运、铁路、公路交通便利,使之成为我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3)人力资源状况:任何经济活动都是由人来完成的,因此人力资源成为决定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决定因素。
如日本,国内资源贫乏,市场狭小,却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依靠的便是其丰富而优质的劳动力资源。
(4)科学技术水平:科技是推动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发展的动力。
一个地区的科技越发达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5)其他因素:如国家政策、市场、国际环境等方面。
【真题剖析】(2017·全国Ⅰ卷,4~5)德国海德堡某印刷机公司创始人及其合作者设计了轮转式印刷机,开创了现代印刷业的先河。
至1930年,海德堡已成立了6家大的印刷机公司。
同时,造纸、油墨和制版企业也先后在海德堡集聚。
产业集聚、挑剔的国内客户以及人力成本高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不断刺激海德堡印刷机技术革新。
据此回答(1)~(2)题:(1)造纸、油墨和制版企业先后在海德堡集聚,可以节省( ) A.市场营销成本B.原料成本C. 劳动力成本D.设备成本(2)海德堡印刷机在国际市场长期保持竞争优势,主要依赖于( )A.产量大B.价格低C.款式新D. 质量优【解题思路】1.审材料:造纸、油墨和制版企业与印刷机企业集聚→分析工业区位因素。
2.审图表: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刺激海德堡印刷机技术革新←造纸、油墨和制版等相关企业与印刷机企业集聚→顾客就近购买纸、油墨和制版产品→节省市场营销成本3.审设问:(1)据关键词“集聚”→造纸、油墨和制版企业先后在海德堡集聚→吸引购买印刷机设备的客户就近了解并购买纸、油墨和制版企业的产品→减少这些企业营销成本。
(2)据关键词“在国际市场长期保持竞争优势”→产品的质量高,具有竞争优势。
【失分控制】本题组的易错点在第(1)题。
工业集聚的原因有多种,生产联系、空间联系、信息联系等都有可能形成工业集聚,“造纸、油墨和制版企业”与“印刷机”存在上下游关系,与所学的三种联系不同,因此学生易错选。
【对点精准训练】“航空经济区”是以航空物流业、临空加工业等于一体的综合性临空产业发展区。
在产业转移的背景下,河南郑州建立了航空经济示范区。
该经济示范区直接面对国际市场,随着某智能手机生产跨国公司的入驻,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生产基地之一。
据此回答1~2题:1.下列因素与该跨国公司入驻郑州航空经济示范区无关的是( )A.市场B.交通C.劳动力D.技术2.从集聚效应角度考虑,该跨国公司入驻该示范区后可能进一步吸引入驻的企业是( ) A.玩具厂 B.石油化工厂 C.电子厂 D.普通服装加工厂翡翠又称缅甸玉,为玉石之王,市场价格节节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