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写作
- 格式:ppt
- 大小:274.50 KB
- 文档页数:7
写作学习描写景物【教学目标】1.学会从多方面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
2.尝试运用多种手法,结合各种感官的感受,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
3.寓情于景,尝试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中。
4.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趣。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大自然中,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热情,秋有秋的魅力,冬有冬的神奇。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面对名山大川,四时美景,挥笔写下了精美的篇章,他们的创意、笔法都值得我们玩味揣摩,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如何观察和描写景物。
二、观察图片来绘景出示图片,学生观察,感受其美。
课件出示:设问1:同学们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预设湖水、植物、太阳。
追问:还有吗?大家往远处看。
预设房屋。
再问:请大家注意,当问你看到了什么时,一定要说具体。
可以说你看到了什么植物,它的形态是怎样等。
预设蒲苇好像在摇动;黄昏前阳光温暖昏黄;湖面上波光粼粼;远处的房屋静默着。
设问2:哪位同学能描绘一下这幅图画的景物特征?预设夕阳徐徐落下,水面上泛起一道道美丽的涟漪,一抹一抹的橙红似乎都溶解在湖里了。
湖边的蒲苇随风摇曳、向前铺展,远处的房屋在温暖的阳光下静默着。
追问:此种景色下,你的心情是怎样的?预设我想要拥抱它,拥抱这一天里最后一抹灿烂!【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观察,并感受画面的景物之美,引起心灵共鸣,激发学生描绘美的兴趣与欲望。
三、诵读推敲学写景师:同学们赏读下列语段,推敲推敲,学习其写景方法。
课件出示: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朱自清《春》预设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抓住春雨“细”“密”的特点,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进行描写。
抓住景物的特点,是写好这类文章的前提。
【设计意图】以学过的课文为例,引导学生明确描写景物需先仔细观察,用心感受,抓住景物的特征——形状、色彩、声音等方面。
同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将景物描绘得更生动形象。
八年上册语文课堂笔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堂笔记。
一、第一单元。
- 新闻要素。
- 时间:1949年4月20日午夜开始的渡江战役。
- 地点:长江。
- 人物: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 事件: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 新闻结构。
-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简明扼要地交代了事件的核心内容。
- 主体:具体叙述了渡江的时间、地点、经过等情况,如“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 新闻要素。
- 时间:1949年4月20日 - 4月22日(中路军渡江时间)、21日下午五时起(西路军渡江时间)、21日(东路军渡江时间)。
-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
-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 事件: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 新闻结构。
-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概括了事件的整体情况。
- 主体:按照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分别叙述渡江情况。
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已渡过三分之二;西路军三十万大军已渡过三分之二,战绩辉煌;东路军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军同时发起渡江作战,进展顺利。
1. 新闻要素。
- 时间:1901年12月10日。
- 地点:瑞典的斯德哥尔摩。
- 人物:诺贝尔奖的获得者等相关人物。
- 事件: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2. 新闻结构。
- 导语:“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
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
’”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
- 主体:具体介绍了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以及颁奖机构等信息,如“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荷兰的范托夫(化学奖),他发现了化学动力学定律和渗透压定律;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
肖复兴:风景不是寻常物——关于景物描写的学习无论是写小说,还是写散文,都离不开景物描写。
景物和人物构成文章不可或缺的两局部,共同支撑起文章的主体构造。
因此,无论对于初学写作者,还是职业写作者,景物描写都是文章写作的重头戏,是需要不断学习磨炼的。
这种磨炼对我来说就像绘画里对景物的素描一样,需要在阅读中学习和训练。
在我看来,学习的最好范本,外国作家首选屠格涅夫,中国作家首选萧红。
一先看屠格涅夫的景物描写。
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里有很多精彩的景物描写。
我先来选自己学习中颇有收获的几个例子。
看他怎么写林子里的蘑菇。
他说:“蘑菇各自戴着自己的帽子站着。
〞说得很平易,却很形象,很俏皮,这个“戴着帽子〞的拟人手法,抓住了蘑菇最主要的特点。
看他怎么写林子里的树被伐倒。
他说:“一棵葱茏的树木好似鞠躬一般伸展着手臂,庄严地、徐徐地倒下来。
〞用的依然是拟人手法,“好似鞠躬一般〞把树木倒地的状态写得有了声势,不同凡响。
其中“庄严〞和“鞠躬〞连在一起,像起了化学反响,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我们一般会说“树叶被露水打湿了〞,他不这样说,他说:“地上潮湿起来,树叶出汗了。
〞“夜色降临了〞,一般我们会这样说。
他不这样说,他说:“仿佛黑夜随着夜气同时从各方面升起,甚至从高处流下来。
〞显然,“树叶出汗了〞,比树叶被露水打湿更生动。
“黑夜从高处流下来〞,比夜色降临要形象。
防止惯性的说法、常用的说法,屠格涅夫总能找到好法子,这个好法子在于,他能从树叶被露水打湿联想到我们自己出汗,在于他能联想到夜色和水一样也可以流动,而且是从上往下流下来。
面对同样的风光,他比我们多了很多生动的写法。
联想、拟人,只是屠格涅夫的方法之一。
屠格涅夫描写大自然的风光,还有很多手到擒来的方法。
比方,他写夏夜的静谧。
他不写怎么安静,相反却写很多声响,用声响反衬安静:“四周几乎听不见一点声响……只是有时在近旁的河里突然响出大鱼泼水的声音,岸边的芦苇被飘来的波浪微微冲击着,发出低弱的瑟瑟声……只有火轻轻地哔哔啵啵地响着。
写景方法抓住特点写景状物文第一是对事物须仔细观察。
观察是写景的前提,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状物文的写作对象是事物,需要抓住被写作对象的特征。
什么是特征?特征,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标志。
抓特征,是各种作文中都很重要的一个问题。
写景就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这样才能写出此景与彼景的不同之外,抓住特点就要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善于捕捉和发现景物的特征,从而使所写的景物有特色,使景物的特点突出。
捕捉景物的颜色和姿态。
自然界的颜色是七彩的,自然界的万物是各具形态的。
我们在观察时,就要善于捕捉到景物的颜色和姿.例如: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就紧紧抓住春天的美和生机勃勃的特点;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就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使所写的景特点突出,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抓住能表现特点的事物写景就要把所写的景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要做到这一点,只抓住景物的特点是远远不够的,还只是给读者以模模糊糊的感觉,必了使画面变得清晰、就要紧紧抓住能表现景物特点的具体事物,所抓的表现特点的具体事物越多,特点就越明显,越突出。
具体抓景物特点,写好景物的几种方法同学们,以上这些片断告诉我们,要写好景物,可抓住景物的形状、大小、色彩、数量、声响、神韵、变化等这些方面进行描写。
这样就可抓住景物的特征,使读者感到鲜明生动,有身临其境之感。
当然,并不是在写每样景物时,都要运用以上这些描写方法,应根据所写景物的特征,有所侧重地选择景物描写方法,而且写时要展开丰富的联想。
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春》为了突出春的美丽和充满活力的特点,抓住了能表现这些特点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及人们的活动,使我们感受到春的美和活力,使春的特点具体而突出。
只把景物摆在那里,并不能给读者留下清晰的印象,更不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所以,要对所写的事物进行细致,具体的描写,这样,才能使读者的眼前再现出作者所描绘的事物,很好地表达是作者的感情,例如,朱自清先生在描写春草时,细致地描写了春草的情态——“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春草的质地——“嫩嫩的”;春草的色泽——“绿绿的”;春草的长势——“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这样,就把春草的美和勃勃生机很好地表现出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我们不进行具体细致的描写,就很难达到这一目的。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城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城天寺夜游》是苏轼贬谪黄州时写的。
全文只有85字。
然而,这85个字不仅描绘了明净的月光,而且瞬间传达了苏轼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当他准备睡觉时,月光不请自来,幸福太强了,无法约束自己,所以他自发地“快乐地出发”;在冥想了“不读书、快乐的人”之后,他“兴奋地”去成天寺找张怀民;生活中很少有知己。
“怀敏还没睡”。
“易”这个词表达了知己之间的一点联系的喜悦;于是,两人“一起走在中庭”在当晚的月光下展开了一段悠闲而惬意的旅程,带来了“陶醉于美景”后发现“恍然大悟”的喜悦和审美愉悦。
文末的两问一答,既让我们看到了苏轼的那份洒脱释然自赏,更让我们顿悟:这“乐”源自于作者那颗处逆境而不悲忧、化苦难为诗意的“闲人”之心――这“闲”不止是不得签书公事的“清闲”,亦不止是超然于现实生活的“悠闲”,而是清空了世俗名利与个人得失的“宁静”“空灵”与“真淳”,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
因此,本设计从苏轼传记入手,以学生最初的阅读感受为基础,以作者的“音乐”为主线,咀嚼文字,连接背景,包含游泳比较和阅读体验,从“音乐”和“休闲”中还原文本中蕴含的美妙感受,进入作者细腻丰富的心灵,理解苏轼从容面对人生的审美态度。
[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和写景语句。
2.品味文本中蕴含的丰富情感,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
【教学要点】品尝作者文字中的“音乐”,获得阅读的乐趣。
【教学难点】句子“闲人”所包含的丰富含义。
【教学法】背诵法、对比法【排课】1学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们,当普通人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起伏时,他们会发生什么?”(学生的答案被省略)。
有一位学者一生中被降职17次,担任过30个官职,在狱中度过了130天,但他仍然乐观开放。
你知道他是谁吗?(答案省略)他是苏轼和苏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