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中国艺术--雕塑篇
- 格式:ppt
- 大小:2.54 MB
- 文档页数:22
佛教与中国艺术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从此,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犹如被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
可以说,佛教的传入,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再创造,它扩展了中国文化艺术的范畴,丰富了中国文化艺术的内容。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有着极强的影响与贡献,它主要表现在雕塑、书法、建筑、绘画等领域。
一、佛教对中国建筑的影响和贡献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有了石雕、骨雕、陶塑、人像和女神彩塑头像等,如红山文化的彩塑女神头像,三星堆文化的青铜人像;到后来有比较著名的妇好墓雕刻,最著名的有商代后期的司母戊鼎。
有文字记载以来,著名的有秦始皇陵兵马俑和西汉霍去病墓大气磅礴的石刻,都是中国本土雕塑艺术的体现。
东汉明帝时,佛教东来,洛阳白马寺中出现了从印度带来的佛像,从此佛教雕塑艺术开始在中国传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雕塑主要表现为北方佛教造像为代表的佛教石窟艺术与南方以殿塔为代表的寺庙建筑。
著名的有南北朝时期开始建造的敦煌石窟、龙门石窟,隋唐时期的修德寺、光宅寺、法门寺,五代的镇国寺,以至明清时期的藏传佛教寺院内的佛教群像,均为中国佛教造像典型。
隋唐时期,雕塑最为辉煌的时代,佛教雕塑在武则天时达到高潮,具有代表性的是唐高宗时建的龙门奉先寺和武则天时开凿的大型摩崖像龛。
其他重要的石窟有后来的有新疆拜克孜尔石窟,吐鲁番伯孜克里克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巩县石窟,河北邯郸响堂山石窟,宁夏固原须弥山石窟,四川大足石窟,云南大理剑川石窟和浙江杭州飞来峰造像等等。
其中敦煌、云冈、龙门是是我国最著名的三大佛教石窟,这些都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值得一提的还有泥塑佛像,这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在中国本土化的雕塑手法,基本制作方法是先以木竹等为骨架,其外涂以厚土。
于里层土中,杂以粗糙纸草;再在表面混以云母土,达到细致匀称的效果。
手指耳朵等细腻部分以金针卷上麻丝,作为中心而制成。
目录摘要 (2)1、佛教艺术起源及对中国艺术影响 (3)1 .1 佛教艺术的起源 (3)1.2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4)2、佛教对中国雕塑的影响 (4)2.1 佛教雕塑的发展历史 (4)2.2 佛教雕塑的特征 (5)3、我国雕塑发展的历史轨迹 (6)3.1 我国各朝代雕塑的特征 (6)3.2 我国雕塑的缺陷 (8)4、历史的借鉴与启迪 (8)4.1 坚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9)4.2 树立公共艺术的观念。
(10)4.3 保证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10)结束语 (10)参考文献 (11)摘要本文主要概述了佛教艺术的发展以及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介绍了中国各个朝代雕塑艺术的发展,以及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与中国雕塑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过程。
从佛教展开的心理审美与宗教审美相融合,开拓了更深广的内涵,丰富了中国雕塑艺术的宝库。
经过对这些几千年遗留下来的雕塑作品回味和研究,形成了对现代雕塑艺术的思考和感悟。
关键词:佛教文化影响雕塑艺术佛教文化对中国现代雕塑的影响1、佛教艺术起源及对中国艺术影响1 .1 佛教艺术的起源佛教基于教义的构架精妙及深邃的含义而成为世界闻名的三大宗教之一,佛教艺术起于公元前3世纪,是在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时代。
如今我们看到的孔雀王朝所遗留的雕塑艺术,距离现在已经超过了2400年,其精妙的技艺,丰富的内涵,绝美的形式,无一不让人为之惊叹,后人为之倾倒。
目前世人可以欣赏的有关阿育王时代所立的现存较完整的石柱还有十几处,上面刻以不同的动物形象雕塑,其中刻以辨认的包括柱顶的狮子、大象、骏马以及牛等,朴实而不失精美、简单而不缺内容。
不仅如此,在当时还建立了许多的石塔,大量精美的浮雕装饰了石塔的围栏,其中的推山奇大塔不仅保持最为完整,而且历史十分悠久,广被世人熟知。
1.2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佛教文化的引入不仅推动了中国工艺文化的发展,而且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化艺术的范畴及内容。
从印度到蓝田孔雀明王雕塑的形象看佛教美术中国化的过程1. 引言1.1 介绍蓝田孔雀明王雕塑的背景蓝田孔雀明王雕塑是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代表作之一,位于陕西省蓝田县的柏露山石窟中。
它是一尊高达17.14米的巨型浮雕佛像,被认为是中国最大的石雕之一。
蓝田孔雀明王雕塑呈现出极其壮丽的气势,身着华丽的袈裟,手持宝珠,神态庄严威严。
整个雕像气势恢宏,雕工精湛,展现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辉煌。
蓝田孔雀明王雕塑被认为是中国石窟艺术中的珍品,也是佛教美术中国化过程中的重要作品之一。
通过对蓝田孔雀明王雕塑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佛教美术在中国化过程中的演变和发展,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对佛教美术的影响。
1.2 引出中国化的现象中国化的现象反映了佛教美术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其融合了印度佛教美术的精髓,同时也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元素,形成了新的艺术风格。
这种现象不仅体现在艺术作品的形式上,更体现在作品所表达的思想与情感中。
通过蓝田孔雀明王雕塑的形象,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化的痕迹,这一形象既承载着印度佛教文化的符号意义,又融合了中国文化中关于孔雀的象征意义,展现了佛教美术在中国化过程中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2000字内容到此结束】2. 正文2.1 印度佛教美术在中国的传入印度佛教美术在中国的传入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当时佛教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最早期的佛教艺术作品多为来自印度的佛陀形象或佛教经文的雕刻,这些作品在中国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推崇。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印度佛教美术开始与中国传统艺术相融合,产生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艺术形式。
印度佛教美术在中国传入的过程中,不仅带来了艺术形式和技术,更重要的是佛教的思想和信仰。
佛教以其慈悲、智慧和解脱的理念影响了中国人民的艺术创作以及生活方式。
印度佛教美术的传入为中国佛教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美术史增添了灿烂文化的一页。
2.2 佛教美术在中国的发展佛教美术在中国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中国传统雕塑的分类中国传统雕塑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根据表现形式、材料和题材内容等方面的不同,可以将中国传统雕塑分为多个分类。
一、佛教雕塑佛教雕塑是中国传统雕塑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雕塑是以佛教教义和佛陀形象为主题的艺术作品,主要表现为佛像、菩萨像、罗汉像等。
佛教雕塑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神秘的宗教氛围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
佛教雕塑通常采用石材、木材、铜材等作为材料,形象庄重、神态安详,给人以宁静和庄重的感觉。
二、道教雕塑道教雕塑是中国传统雕塑的另一大类别。
道教雕塑主要表现为道教神像、仙人像等形象,以道家思想和道教信仰为基础。
道教雕塑形象多样,有的表现为仙人飘逸自如,有的表现为神兽灵动活泼。
道教雕塑常使用石材、黄金、白玉等材料,形态各异、富有创意。
三、民俗雕塑民俗雕塑是中国传统雕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为民俗艺术形象和民间传说故事。
民俗雕塑广泛流传于中国各个地区,形式多样,材料丰富。
民俗雕塑常常以人物形象为主,表现了丰富多样的生活场景和民间传统文化。
比如江南地区的泥人、陕西地区的剪纸等,都是中国传统民俗雕塑的典型代表。
四、宫殿雕塑宫殿雕塑是中国传统雕塑的独特表现形式,主要表现为宫殿建筑物上的雕塑装饰。
宫殿雕塑通常以石材、木材、青铜等材料制作,形象精美、雕工精湛。
宫殿雕塑的题材多样,有的表现为神话传说故事,有的表现为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
宫殿雕塑既是宫殿建筑的装饰,也是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园林雕塑园林雕塑是中国传统雕塑的独特之处,主要表现为园林景观中的雕塑装饰。
园林雕塑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制作工艺,成为中国传统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园林雕塑通常以石材、青铜、瓷器等材料制作,形象逼真、富有生机。
园林雕塑的题材广泛,有的表现为花鸟、动物形象,有的表现为历史典故和传统文化。
以上是中国传统雕塑的几个主要分类。
每一类雕塑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北魏佛教雕塑与艺术传统北魏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富饶繁荣的时代,也是佛教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
北魏佛教雕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艺术传统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北魏佛教雕塑与艺术传统。
首先,北魏佛教雕塑呈现出鲜明的风格特点。
在北魏时期,由于佛教的兴盛,佛教雕塑经历了一次较为显著的变革。
北魏佛教雕塑注重塑造佛陀的威严和庄严,创造了一种受到俗世之外力量感和神圣气息的艺术形象。
佛陀的身体被丰满地表现出来,表情庄重而严肃,给人一种威严和压迫感。
雕塑家使用的材料通常是石头,因为石质艺术品可以更好地表达雕塑的壮美和永恒。
其次,北魏佛教雕塑与艺术传统的深度体现在对细节的关注。
这些雕塑作品中的细节处理非常精细,尽量还原佛陀的神秘和超凡形象。
雕塑家们注重描绘佛陀的神态、姿势和周围的配饰,通过细腻的表现力传递出强烈的宗教情感。
第三,北魏佛教雕塑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北魏时代的佛教雕塑融合了中国传统的造型技法和佛教艺术的理念,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北魏佛教雕塑在艺术表现上丰富了中国传统的绘画和雕塑技巧,同时也积极拥抱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语言。
这种继承和发展使得北魏佛教雕塑成为中国艺术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此外,北魏佛教雕塑与当时社会背景和宗教信仰紧密相连。
北魏时期是佛教在中国得到大规模普及的时代,佛教雕塑作品的创作也与当时的社会氛围息息相关。
北魏佛教雕塑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宗教表达和信仰宣扬的手段。
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佛教的热情和推崇,同时也传递了一种宗教力量和信仰的冲击力。
在总结中,北魏佛教雕塑与艺术传统是一个丰富多样的艺术现象,其独特的风格、对细节的关注和与中国传统艺术的关联成为了其独特魅力的体现。
这些雕塑作品不仅具有艺术美感,更传递了一种宗教情感和文化价值观。
通过对北魏佛教雕塑与艺术传统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场独特的艺术盛宴,也对北魏时期的历史和文化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
浅谈中国古代佛教雕塑艺术的演变佛教传入前,中国已具有高度的雕塑艺术,传入之后,与中国文化相融,开拓了更深广的内涵,丰富了中国雕塑艺术的宝库,有寺院的雕梁画栋、塑像、石窟的佛像雕塑及各种佛教雕刻艺术品,其中以木刻、石雕或泥塑圣像为典型的代表。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佛教中国古代佛教的雕塑艺术,始于佛像的雕刻。
根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及《大唐西域记》卷五的记载:原始佛教时代,跋耆国优填王以栴檀木雕塑一尊五尺的佛陀形像。
这是佛教雕塑佛像的开始。
秦汉时代,随着大一统封建中国的建立、巩固与发展,为雕塑艺术的繁盛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表现了广阔无垠的宇宙意识,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精神。
自西汉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成为统治阶级教化民众的工具,佛教雕塑艺术也被视作宣教的工具而大力发展。
东汉时期,我国已有佛教美术之创作。
山东滕县画像石中的六牙白象,沂南画像石中顶有头光,手施无畏印的佛像,均属东汉佛教雕刻遗迹。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四川乐山麻浩崖墓享堂后壁上方的浮雕坐佛像,这些雕塑成为了中国佛教雕塑早期作品的遗作。
魏晋时期,即4~5世纪末,是古代雕塑史上重要发展时期,至今保存下来大量泥塑、铜、石造像,特别是遍布北方的佛教石窟,在这一时期居于主体地位,成就最为突出。
经过雕塑匠师的在吸取、借鉴外国的基础上的创作实践,丰富了中国雕塑的艺术语言。
如麦积山石窟第44窟西魏泥塑佛坐像面相雍容优美,表现出一种富于内心修养的儒雅气质。
石窟寺雕刻艺术样式风格的变化,也直接影响了同时期为寺庙供养而雕塑的单体造像和造像碑、金铜佛造像。
云冈石窟第20窟高13.7米的大佛坐像,庄严浑朴,是这一时代大型石造像的杰作。
南北朝后期,随着佛教的深入传播,中国雕塑的风格也受其影响,以传统手法融入外来作风,使中国的雕塑无论从题材到艺术风格,都发生变化,而进入另一个新的阶段。
因此,佛教的塑像、石雕、石刻便成为这个时期主要雕塑的内容。
而西域粗犷豪放的艺术作风也逐渐传入中国,结果使汉地和西域艺术融为一体,结合建筑、雕塑、壁画三者于一身的洞窟艺术从此发展开来。
佛教与中国及东亚地区的雕塑艺术作者:王全文来源:《雕塑》2010年第02期内容摘要:东亚地区在文化传统上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些古老久远的东方文化传统又太多地烙下佛教的印记。
围绕佛教所展开的宗教心理与审美心理的交织,浸润并培育着中国及东亚地区不同的古代艺术。
由于近现代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强大冲击,中国传统雕塑在其发展脉络中出现明显断代,而东亚地区却更多地保留了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精髓。
以邻为师,更可催启文化回归和艺术传承的思考。
关键词:东亚;佛教:雕塑一、发端于印度的宗教雕塑艺术佛教,由于教义深邃,构架精妙,以及卷帙浩繁而成为世界各大宗教之一,对东方艺术,尤其是对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诸国雕塑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印度的佛教艺术,发端于公元前3世纪的摩揭陀国孔雀王朝阿育王时代。
孔雀王朝所遗留的雕塑艺术,至今已有2400余年的历史,其技法的精妙,至今仍令人叹为观止。
现在能观赏到的阿育王所立的石柱尚有上余处,柱顶狮、象、马、牛等不同动物形象的雕塑,美妙质朴。
在阿育王时代还建立了许多石塔,石塔围栏均以浮雕为饰,其中保存较为完整日,闻名遐耳的石塔当推山奇大塔。
山奇大塔的所有塔门均为坚硬的石质门,在这些石门上精雕细刻地雕刻着佛本生的故事,以连惯的雕刻画卷,恒久生动地叙述着佛修炼的历程。
集印度古典艺术之大成而驰名世界的是阿旃陀石窟艺术,阿旃陀石窟艺术对中国的雕塑艺术影响深远,成为研究中印两国文化交流,以及研究佛教与艺术关系的重要依据,在古代东方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早在1300年以前,阿旃陀石窟寺就见诸中国文献,这就是唐玄奘法师所著的《大唐西域记》。
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唐玄奘游学到印度的摩坷刺侘国并参拜了阿旃陀石窟寺,《大唐西域记》记载了这一壮丽的艺术圣地,记中说:“国东境,有大山,叠岭连嶂,重峦绝山献,爱有伽蓝……伽蓝大精舍,高百尺,中有石佛像,高七十余尺……精舍四周,雕镂石壁,作如来在昔修菩萨行诸因地事……巨细无遗,备尽镌镂。
印度为媒西风东渐——佛教和中国雕塑艺术作者:陈晨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第35期陈晨(河北科技大学研究生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8)摘要:佛教究竟“最早”在何时传入中国,并不能像现代的某个中外文化交流协定签字日那样有案可查。
不过,在阅读西汉时期的历史时,隐约可以找到佛教传入中国的证据。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这一时期佛教造像空前兴盛。
本文试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寺院雕塑入手,揭示印度佛教雕塑在中国的融合过程及对日后中国雕塑艺术的影响。
关键词:佛教;雕塑;石窟;融合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124-02与之前汉代几百年的繁荣稳定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分裂动荡而又特殊的时期。
社会秩序极度匮乏、天灾人祸、朝不虑夕,导致人们对于西汉以来所倡导的道德节操和正统礼法产生质疑,并且前所未有地突出了人的自由意志和个体价值。
伴随着佛教的东传和中国历史上首次民族大融合,该时期的文化艺术得到了空前发展,并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风格。
佛教究竟“最早”在何时传入中国,并不能像现代的某个中外文化交流协定签字日那样有案可查。
据说,汉武帝“经略”西域,佛教便绕道中亚,从大月氏和安息氏缓慢传入了。
石窟寺院雕塑沿着佛教传播的线路穿过新疆到敦煌,经河西走廊,向东传到中原。
在这样一个传播过程中佛教艺术越发地中国化。
石窟雕塑由于具有装点建筑、营造宗教氛围的作用而被广泛应用,为佛教的传播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佛教造像盛极一时,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石窟均开凿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一、印度雕塑的特点“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古代印度系指现代整个南亚次大陆,从地图上看,它像一头牛的乳房下垂至印度洋中,里面仿佛膨胀着无穷的鲜美乳汁。
其南端水滴形的斯里兰卡,好似乳头滴下的一滴牛乳。
印度河与恒河,像两条乳腺,流淌在印度大平原上,孕育出古代辉煌的文化。
艺术与信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佛教雕塑艺术在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佛教雕塑艺术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佛教雕塑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仅是一种美的追求,更是信仰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本文将探讨艺术与信仰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相互关系,重点聚焦于佛教雕塑艺术的研究与欣赏。
一、佛教雕塑艺术的起源和发展佛教雕塑艺术在中国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当时随着佛教的传入,佛像雕塑开始在中国蓬勃发展。
佛教雕塑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佛教教义的传播媒介,通过雕塑将佛陀形象具象化,使信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佛教思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雕塑艺术逐渐形成了中国独特的风格,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佛教雕塑艺术的特点1.宗教意义:佛教雕塑艺术是一种具有宗教性质的艺术形式,它通过雕塑来展示佛教的精神内涵和新宗教观念。
佛教雕塑艺术以佛陀为主题,通过雕塑的形象来表达智慧、普渡众生的教义。
2.形象塑造:佛教雕塑艺术注重形象的准确表达,追求形神兼备。
佛陀的面相、身姿、手印等细节都被雕塑家们反复地琢磨和刻画,力求准确地表达佛陀的精神面貌。
3.造型风格:佛教雕塑艺术在中国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追求。
例如,唐代的佛教雕塑以丰满的身体和脸部表情为特点,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而宋代的佛教雕塑则更加注重造型的柔和和精细。
三、佛教雕塑艺术的艺术价值1.审美价值:佛教雕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其造型的精湛和形象的庄严使人们在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感受到佛陀智慧的庇佑。
2.文化价值:佛教雕塑艺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精华,也展示了中国佛教文化的深厚积淀。
3.历史价值:佛教雕塑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艺术形式,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通过佛教雕塑艺术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丰富了我们对历史的认识。
论佛教对中国雕塑的影响姓名:周洁桦学号:2011010130专业:美术学指导老师:唐珂佛教在印度,经过五百年的流传,才通过西北印度,由中国的新疆地区,传遍中国。
而事实上自古佛教的传入是各说其是,莫衷一是的,它的兴起是在东汉明帝时期,在中国经过五百年的传播及发展,由于和中国儒家及道家文化的相互激扬,便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佛教。
在这条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从而慢慢走上中国化的道路的同时,中国化的佛教亦给中国文化艺术带来深入骨髓的影响。
在我国的艺术史上,佛教给我们留下了枚不胜举的经典文化遗产,而佛教雕塑更是我国雕塑史的集中体现。
南北朝至唐代中期,我国更热衷于建造石窟寺,这些石窟通常以巨大佛像为中心,由众多石窟摩崖雕像组成石窟群,营造出广阔的佛教环境,而环境又给佛教提供一个好的场所,使其更好发扬,这是个相辅相成的关系。
佛教诞生在印度,佛教的诞生也带动了佛教艺术特别是佛教雕塑的发展。
就佛教雕塑而言,印度人在这方面的成就是显而易见的。
印度人对视觉艺术的探索基本上是三维的。
在印度,雕塑、建筑甚至绘画均能以被触觉感知的三维立体的观念来表现。
他们制作雕塑不是有意模仿对象,而是创造出经概括的形体,这些雕塑有一种厚实的分量感,从而达到了一种对质感、三维空间,以及纪念碑气势的表现。
佛教与回教,犹太教,基督教等宗教概念不同,无存在神明,佛陀亦是人,亦有生老病死,是在经历长期修行顿悟后达到涅槃状态。
佛教不同于唯神论与唯物论,是平易近人的宗教,更是宽容博大的宗教,它们相信死亡是解脱。
在佛教中,菩萨是指那些本可成佛却不愿成佛的,它们心存悲悯之心,体恤世间还有如此多人正遭受苦难,一心普渡他人。
如地藏王菩萨曾立于地狱门口说地狱一日不空,我便永不成佛。
这便是大成佛学,而同儒家文化的相互渗透,使得中国是重要的也便是大成佛学。
而现代我们在庙里常见的十八罗汉便是属于小乘佛学的,他们讲究用各自自身的方法修炼而达到顿悟。
在中国,佛教与儒道两家最大的矛盾在于佛教主张出世而入到主张入世,这抑制了佛教在我国的发展。
37总第165期2007 1・・・・・・・・・・・佛教起源于印度,随着传法僧人的弘布,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以前,佛法陆续传入中国,洛阳建立起中国的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
随着佛教的普遍传播,被其借用来做宣传的各种艺术手段便兴盛繁荣起来。
佛教注重“以像设教”的宣传方式,除了传播经典文字之外,在宣传上广泛地运用立体雕塑形象。
佛教艺术文化经由僧人与艺术工匠的参与,经过中国文明与智慧的消融与转化,取得了高度的成就。
如敦煌、云冈、龙门、麦积山及四川大足等地的石窟,不仅丰富了中国艺术史,也成为人类文明的瑰宝。
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已具有高度发展的雕塑艺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与中国文化相融合,开拓了更深广的内涵,丰富了中国雕塑艺术的宝库,使得各种佛教雕塑艺术品繁荣发展,并成为中国艺术的重要资源之一。
下面分几个时期进行阐述:一、早期|||由于从西域传过来的印度和犍陀罗等地造像风格的影响,中国早期的佛像艺术吸收了我国文化艺术的特质,佛像造型比较古朴,雄伟而粗犷,衣纹厚重有力,神情崇高而庄严。
两晋、南北朝的佛教雕塑在表现技法方面继承了前代的传统而又有新的创造,特别突出的是浮雕。
这在中国雕塑发展史上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而且这些浮雕、圆雕和刻线,往往在同一作品中互相结合,共同表现主题,使主题更加鲜明。
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事纷乱、国无宁日,而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却有很高的成就,这是因为人民生活在遭受流离之苦和受到死亡威胁的状态中,产生了对于神的信赖,想借宗教的虚幻来求得精神上的解脱,对佛、菩萨寄以虔诚的希望,从而创作出了高水平的雕塑作品。
二、盛期|||隋唐时代是中国古代美术空前繁荣的时期,这一点也反映在雕塑艺术上,特别是佛教雕塑上。
隋代的统治在时间上虽仅有三十多年,但由于建朝继佛教盛行的南北朝之后,特别在全国统一、经济发展的条件下,统治者更想利用佛教作为思想统治的重要工具,因此佛教雕塑仍盛行。
这一时代的佛像在继承北朝的风格以后,转而以写实的优美造型发展,以丰腴敦实、典雅端庄为主要特质。
北魏文化的典范——佛教雕塑艺术在中国古代的文化史上,北魏时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政治、军事和文化上都有着重大的进展。
尤其是文化方面,北魏时期产生了很多的典范,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佛教雕塑艺术。
在这个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众多的佛教艺术家也将佛教的精神融入到了自己的艺术作品中,创造出了许多珍贵的艺术品。
北魏时期的佛教雕塑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
首先,它与印度等地的佛教艺术相比,表现出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表达方式。
其次,它吸收了汉文化的传统,将佛教与中国文化相融合,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最后,它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信仰和美学追求,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北魏时期的佛教雕塑艺术,主要有石刻和泥塑两种形式。
其中,石刻是以石为材料,以凿刻的方式雕刻而成的,而泥塑则是以黏土或泥为材料,手工制作而成的。
这两种形式各具特点,但都是北魏佛教艺术的代表。
在石刻艺术方面,由于北魏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地质条件较为优越,因此这里的石材质地坚硬,适合于雕刻。
据史书记载,北魏时期的佛教石刻雕塑非常丰富,数量之多、规格之大、技术之高都是无与伦比的。
这些石刻佛像,具有形体工整、特点突出、表情传神的特点,不仅表现出佛陀的精神和意境,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审美观念。
以龙门石窟为例,这座世界文化遗产是北魏时期佛教石刻艺术的代表之一。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南部的伊阙山南麓,始建于公元384年,历经南北朝、隋唐、明清等时期的修缮和扩建,共有窟龛2345个,石刻佛像超过100000尊。
其中以北魏时期的佛教雕塑为最具特色,其数量和质量在全国范围内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泥塑艺术方面,北魏时期的佛教泥塑以洛阳为中心,分布在河南、山西、陕西、河北等地。
这些泥塑佛像,色彩绚丽,造型逼真,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有些泥塑佛像甚至在生动表现佛陀的形象和神态方面,超越了当时的石刻艺术。
可以说,北魏时期的佛教雕塑艺术,是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巅峰之作。
佛教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影响分析作者:胡钢来源:《美术文献》2017年第03期[摘要]佛教自从传入中国就与我国的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随着文化的发展,佛教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延伸。
我国雕塑艺术中就融入了佛教的元素和理念,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化和消融,不仅突出了佛教的艺术成就,也使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得到更好的发展,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的文化瑰宝。
本文主要就佛教对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影响进行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佛教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影响中图分类号:J309文献识别码:A中国古代的佛教雕塑艺术源于对佛像的雕刻。
秦汉时期中国实现统一,社会经济得到稳固发展,雕塑艺术取得明显进步,呈现出更加广阔的宇宙意识以及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精神。
佛教在西汉时期传入我国,并快速成为统治者教化民众的工具,因此对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比如山东藤县的六牙白象、四川乐山的大佛雕像等都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受佛教影响的见证。
一、中国古代佛教影响下的雕塑艺术演变过程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的雕塑艺术已经有了巨大的进步;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使我国雕塑艺术的内涵得到丰富和延伸,各种佛教雕塑艺术品也开始涌现并成为中国艺术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源。
(一)魏晋时期佛教影响下的雕塑发展魏晋时期是我国古代雕塑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魏晋时期遗留下的雕塑作品中,我国北方的佛教石窟占很大的比例。
分析这些历史遗迹我们可以发现,雕塑师们在不断地借鉴和吸取国外的创作元素和理念,使中国的雕塑艺术语言得到极大的丰富。
比如云冈石窟的大佛坐像,是当时石造像的典型代表,体现出庄严浑朴的风格。
由于佛教是由印度传入我国,因此我国的佛像雕塑也充满印度的异域风格。
但是随着我国雕塑艺术的发展,在佛像的创造上也开始融入我国的传统文化,佛像的造型更加庄严、古朴,尤其浮雕更是雕塑史上的一个新的突破和创新,浮雕、刻线以及圆雕的有效融合使得雕塑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
(二)南北朝时期佛教影响下的雕塑发展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播更加广泛和深入,同时雕塑风格也受到了更强烈的影响,在雕塑的创作上开始融入外来的风格,使我国的雕塑从题材到艺术风格的表现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启了我国雕塑艺术发展的新篇章。
在佛教造像中寻找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特色摘要:中国传统雕塑的艺术思路和创作方法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伟大的成果。
在两千多年的实践中,我国的传统雕塑所遵循的艺术理念是深入艺术表现本质的,与西方传统雕塑的发展路线不同,也是西方艺术到近代才得到的艺术真谛。
试从形、色、韵三个方面分析研究其艺术特色,为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雕塑寻找线索。
关键词:中国传统雕塑、西方雕塑、表现形式、艺术思路、艺术特色、形体塑造、色彩、精神意韵中国传统雕塑,在理念和形式上都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是一部辉煌的巨著。
在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哲学理念、文化素养的母体之下,形成了符合本民族审美意识的独特美学标准。
研究中国传统雕塑,首先要明确于西方雕塑艺术的不同之处。
我国自雕塑专业学习体系建立至今,一直沿用西方写实主义艺术风格。
其美学思路的依据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强调对客观真理的再现。
自十四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中,模仿技能被发展为一种揭示自然真实的科学。
写实原则要求艺术家客观理性的再现对象。
在雕塑的表现形式上,强调体现真实的空间形体关系,以及科学准确的解剖结构。
在19世纪追求个性解放和心灵自由的浪漫主义运动风潮之下,艺术家开始觉悟到:艺术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模仿自然物象、揭示外在世界的客观真理,更应该表现事物内在的生命和艺术家的思想情感。
而在中国传统雕塑的思路中,传达内在精神意韵的要求自秦汉陶俑开始已经明确的显露出来。
历代雕塑工匠经过对雕塑风格和技法的不懈探索,把中国传统艺术所强调的“意韵生动”体现的淋漓尽致。
表现手法超越客观真实,通过概括夸张来达到传神的目的,也就是说,中国传统雕塑所遵循的艺术表现方法是参照客观物象,但又不受其束缚,以写意为目的。
在西方艺术史的发展经过了几个世纪的探索,得出了艺术的生命在于表现内在意韵和情感的结论。
而中国的传统雕塑一直以此为准则,在此思路指导下的艺术实践持续了两千多年,艺术思路的薪火相承的探索,形式完整,风格鲜明。
宁静而神圣的佛教之光——简析中国佛教的雕塑艺术说起宗教我向来是怀着敬畏的感情的,虽然我并不是信徒,但是我知道世界上还有许多不能用科学解释得清楚的现象,所以我不敢说这个世界没有神。
我觉得宗教作为历史的必然产物它有其积极的一面。
首先它带给人们希望,让人们怀着信仰怀着希望将生活进行下去;其次,宗教信仰可以平衡本来不平等的社会,它给人们带来了安定,让社会历史得以有条不紊地延续下去;除去这些,宗教还给我们带来了绚烂多彩的宗教文化。
这些宗教文化因为蒙上了神秘的宗教面纱,让欣赏者不知不觉沉醉于这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当中。
而说起宗教艺术,我比较熟悉也比较喜欢的是佛教的雕塑艺术,下面我将对佛教的雕塑艺术进行简单的阐释和分析。
一.佛像的表情形态与姿势的精神象征说起佛教的雕塑艺术,我们就不得不说佛像了。
佛像不仅仅是佛教雕塑艺术的主要内容,更是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国人,我们或多或少地对佛像都有所了解,也一般都见过佛像,只是对于佛像的表情形态与姿势并不是很了解。
所以今天我们首先对佛像的表情形态与姿势进行简单的阐释。
佛陀的三十二相中,佛顶隆起的肉髻相,象征佛的智慧福德圆满;双眉间的圆点是白毫相,象徵会放微妙光明;眼睛半睁俯视,象征眼根清净,慈眼视众生;唇如莲瓣含微笑,象征口业清净,广说法语;双耳修长,象征耳根清净,常闻佛法;手指纤长优雅,象征以柔软之手利乐大众;身姿端严,象征威仪清净,端庄高雅;容仪具足,象征能令见者皆生敬爱法喜之心(我们可以依靠下图进行进一步了解。
)(释迦牟尼佛像)佛像一般有坐佛、立佛、卧佛3种姿势。
佛像具有神秘而安详的面部特征,手势一般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称为“手印”。
常见的“手印”种类有:施无畏印:一般用于立姿佛像,举起右手,掌心向外,手指伸展,象征布施无畏、平安和抚慰,解除众生苦难。
与愿印:左手低垂,掌心向外,手指微曲,象征应许满足众生愿望。
触地印:用于坐姿佛像,右手向下舒展至右膝附近,掌心向内,指尖触地,左手闲置于大腿上,掌心向上,象征佛陀要求大地作证他修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