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布氏杆菌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要点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牛羊布鲁氏菌病净化工作方案一、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牛羊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氏杆菌(Brucella)引起的热血动物传染病,以病原菌进入体内后引起器官、组织和系统的局部和全身感染为特点。
该病病原菌的宿主为热血动物,如牛、羊、马、狗等。
布氏菌比较敏感,可以在空气中存活数小时,干燥处可存活数月。
牛羊布鲁氏菌病是一种严重的动物传染病,其有严重的经济影响。
二、预防与控制方案1、临床症状和诊断方法:患牛羊布鲁氏菌病的动物表现为发热、体重减轻、消化系统症状、关节肿胀、神经系统症状、流产和生殖系统症状等。
牛对布氏杆菌病的免疫反应很弱,其感染常通过分娩、接触结核牛、即使是在检疫后饮用被污染水源等途径发生。
出现以上症状,应立即进行病原微生物学检查。
2、消毒杀菌措施:在对有病动物进行淘汰时应对场所进行消毒,消毒剂可使用过氧化氢或溴酸,也可使用紫外线或甲醛进行消毒。
需要注意的是,在消毒过程中,应将场所完全隔离,保证消毒效果,同时使用人员应穿戴防护装备。
3、临床治疗和隔离措施:对被感染的动物进行治疗时,应将其隔离,并采用消炎药物、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治疗。
同时,应注意随时检查动物的体温并进行治疗。
4、加强检疫工作:在养殖业中加强外来动物和产品的检疫工作,确保疫苗的质量,以防止病原菌传播。
5、加强安全教育:针对从事养殖业的人员,制定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并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
6、疫苗接种:根据当地的布氏杆菌病情况,挑选适当的疫苗进行接种。
疫苗接种前应对动物进行检查和筛查,确保疫苗接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7、加强卫生管理:在养殖过程中加强卫生管理,保持环境清洁卫生。
同时,应定期进行巡视、检查和病原学检测,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防控。
三、结论针对牛羊布鲁氏菌病的危害,应采取综合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包括对感染的动物进行隔离、治疗、消毒等;加强检疫工作,加强安全教育及注重卫生管理。
同时,要加强对病原菌的研究,提高对其的识别和检测能力。
通过对牛羊布鲁氏菌病的全面预防和控制,可以保障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牛羊布氏杆菌病诊断要点及防控摘要:随着我国当前现代化养殖行业的不断发展,在牛羊养殖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常见疾病的深入性分析,尤其是要掌握布氏杆菌病的发病特点,采取更加科学的诊断方案,在短时间内采取更加科学的应对措施,避免对牛羊的健康生长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从而提高整体的养殖效益。
基于此,本文将浅谈牛羊布氏杆菌病诊断要点及防控。
关键词:布氏杆菌;牛羊;诊断方法;防控方案引言布氏菌病也称为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在自然环境中生存能力较强,在牛羊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中能够存活4个月左右,生命力较为顽强。
如果并没有在短时间内提出更加科学的防治措施,会对整体的养殖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养殖人员需要加强对牛羊布氏杆菌病的深入性分析,在日常养殖时采取更加科学的防治方案,减少布氏杆菌病对牛羊养殖的影响,从而提高整体的养殖效果。
一、牛羊布氏杆菌病的诊断(一)病原诊断在进行牛羊布氏杆菌病诊断过程中,病原诊断为常见的组成部分,在实际诊断的过程中需要取母牛羊的阴道分泌物或者是流产时的胎盘等等。
在对公牛羊进行取样时,要利用公牛羊的精液之后再进行细菌的培养,可以按照菌落的大小以及形态来进行筛选,再利用革兰氏染色法来进行操作,之后根据布氏杆菌病的相应特征鉴定出布氏杆菌,随后再用血清的方法来进行检查,其中包含了特异性抗血清检测和菌落凝集实验等等[1]。
布氏杆菌病病原诊断需要一定的实验室条件,对人员的要求较高。
因此,在实际诊断时需要筛选高素质人员进行日常的操作,并且还需要采取更加科学的防护措施,避免出现传播的情况。
(二)症状诊断在判断牛羊是否患有布氏杆菌病时,可以先通过症状来进行判断,这一方法只适合用于初期的诊断,到后期还是要经过兽医部门的科学检验来进行诊断,以此来保证整体的防控效果。
在实际诊断的过程中,需要先看一下母牛羊是否出现了流产,流产可发生在妊娠的任何时期,多发于6个月到8个月,在流产时排出物为灰色和棕红色,伴有恶臭。
早期流产的胎儿,一般在产前已经死亡,也有一部分胎儿在流产不久死亡。
牛羊布氏杆菌病的防治布氏杆菌病又称“波状热”,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简称“布病”。
近年来在一些地区呈散发流行,给人、畜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本病在家畜中以牛、羊、鹿等流行最多,人患布病多是在牛、羊布病流行过程中被感染的,产羔期最易感染。
带菌患畜是本病的传染源。
病菌主要存在于患畜的体内,随乳汁、脓汁、流产胎儿、胎衣、生殖道分泌物等排出体外,污染饲料、饮水及周围环境,经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粘膜、眼结膜等传染给其它畜,吸血昆虫可成为传播媒介。
当人们赤手接羔、或处理流产物时,这种病菌就有可能通过受伤的皮肤侵入人体,或与家畜密切接触后不洗手就吃东西、吸烟、揉眼睛、抠鼻子等都可能把布氏杆菌带入人体而引起感染,人们食用带菌未经煮熟的奶、肉等也可引发本病。
牛羊感染布病的主要症状是孕畜流产,受胎率下降。
人被感染了布病以后,常常是缓慢发病。
轻度感染者无症状表现,有的患者头晕、头疼、倦怠无力、轻微发烧。
症状明显者表现长期反复发热、多汗、关节和肌肉酸痛。
如果发现有类似症状的牛、羊养殖户,应尽早到卫生防疫部门进行检查治疗。
这种病有时反复发作,久之可转为慢性,增加了病人痛苦,影响生活和劳动,损害人体健康。
预防布病应采取以免疫预防和扑杀病畜为主的综合性措施。
具体方法是:1.布病流行地区定期由动物防疫部门对牛羊进行检疫,净化畜群。
检出的病畜捕杀、销毁做无害化处理;2.牛、羊的流产物要深埋;对污染的畜圈和场地进行彻底消毒;3.严禁买卖病畜,外引入新畜时,必须经检疫证实无病后方可合群;4.健康牛羊应用布病疫苗进行免疫接种;5.大搞环境卫生,接触牛、羊后要洗手,不要在牛、羊圈舍内吃食物,不吃未熟的肉和奶,不要玩羊羔、牛犊;6.人畜屋舍要分离,牛、羊接产时要做好个人防护,如穿工作服、戴口罩及橡胶手套等。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2年第10期牛羊布鲁氏菌病症状及防治措施牛羊布鲁氏菌病作为一种人畜共患型疾病,传染效率较快,会对患病牛羊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因此,需根据养殖场现状,制定多样化的防治措施,对牛羊布鲁氏菌病进行全面防治。
1牛羊布鲁氏菌病症状通过对牛羊布鲁氏菌病进行研究分析发现,这种疫病处于隐形传播状态,感染初期,并不会表现出明显症状,随着疫病快速发展,动物体温会不断升高,同时动物眼睛会出现结膜炎,当处于妊娠期牛羊感染此类疾病后,会使胎儿流产。
胎儿胎衣难以完全脱落,胎衣处于胶冻状,并呈现黄色。
当公牛羊感染此类疾病后,睾丸会出现炎症,关节部位剧烈疼痛[1]。
当怀孕6~8月牲畜感染此类疾病后,会出现以下病症:胎儿流产,同时处于死胎状况。
若患病母畜在此时怀孕,则流产时间会逐渐推迟。
在母牛出现流产现象后,阴道部位会流出乳白色液体分泌物,然后流出部分红褐色液体。
感染疾病胎儿,在肚里就呈现死亡状态,且身体会出现肿胀及出血症状,发育完全的胎儿在产后初期会存活,但一段时间后死亡。
当公牛感染此类疾病后,睾丸会出现炎症,睾丸形态变化,不断肿胀,当患病公牛处于发热状态,公牛睾丸在后期会逐渐萎缩,需制定解决计划,降低公牛感染疫病的概率。
患病牛和患病羊具有极其相似的病症,同时母羊感染此类疾病后会出现流产症状,小羊感染此类疫病后会出现支气管疾病。
2牛羊布鲁氏菌病防治措施2.1制定疫病防控方案为了有效防控布鲁氏菌病,饲养人员需制定相应的防控计划,监测种公畜的健康状况,对阳性种猪进行淘汰,提高饲养质量。
在对母牛进行检测的过程中,需根据其发展特点,合理应用免疫措施进行治疗,对淘汰个体的性能进行实时监控,净化牛羊圈舍,设置病菌检测实验室,为后续免疫防控工作提供一定依据。
促使牛羊形成完善的免疫防疫机制,使其处于良好的生长状态中[2]。
2.2定期开展免疫接种目前,免疫接种作为中国防治牛羊布鲁氏菌病的有效方法,常用疫苗包括布鲁氏菌猪二号弱毒菌苗、马耳他布鲁氏菌5号弱毒菌苗,需依照相关免疫注射要求,规范疫苗注射剂量,避免剂量过多导致牲畜体内形成抗原体,也要避免药剂使用量较少难以起到药物防治效果。
牛布病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牛布病,也称为牛流行性腹泻病,是一种由牛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其症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腹泻:牛布病最明显的症状是剧烈的腹泻,粪便呈稀水样或黏液样,严重时可伴有鲜红色血便。
2. 呕吐:患牛布病的牛经常伴有恶心和呕吐的症状。
3. 消瘦:牛布病会导致牛体重下降,出现消瘦的症状。
4. 站立不稳:部分患病牛会出现站立不稳,徘徊或踉跄的症状。
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对症治疗:根据牛布病的症状,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如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
2. 改善饲养环境:提供清洁卫生的饮水和饲料,确保牛群的环境卫生,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3. 免疫接种:通过给予牛使用牛布病疫苗,增强牛的免疫力,预防和减少牛布
病的发生。
4. 隔离患病牛:将患有牛布病的牛隔离,以防止病毒传播给其他牛群。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果发现牛出现上述症状,请及时就医咨询兽医专业人士进行诊疗。
牛布病的症状及治疗方法牛布病,又称布鲁氏菌病或布鲁氏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动物传染病,主要感染牛、猪、羊等反刍动物,也可以感染人类。
下面将详细介绍牛布病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症状:1. 角膜炎:牛布病的早期症状之一,表现为眼结膜充血、浓液流出,角膜水肿等。
2. 产后瘫痪:牛布病常引发产后瘫痪,表现为患牛引产后不能站立、行走,出现下半身瘫痪的症状。
3. 体温升高:牛布病患牛出现全身体温升高,常达40-41,持续数天至数周。
4. 乳房炎:感染布鲁氏菌的患牛乳房呈红肿、疼痛,有时伴有泌乳增多。
5. 消瘦:患牛患有牛布病后,常出现食欲减退,消瘦的症状,严重时甚至出现腹泻、水肿等。
治疗方法:1. 抗生素治疗:对于感染布鲁氏菌的患牛,使用特定的抗生素进行治疗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
常用的抗生素包括土霉素、氨苄西林等,其能抑制布鲁氏菌的增殖,有效控制疾病的发展。
但要注意,治疗过程中需严格按照医嘱用药,避免滥用和过量用药。
2. 免疫治疗:目前已有一种针对牛布病的疫苗可供使用。
患牛可以接种疫苗进行免疫,提高体内对布鲁氏菌的耐受能力,减轻疾病的发病程度。
疫苗免疫是预防牛布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3. 消毒隔离:在牛布病患牛的饲养场,要进行充分的消毒工作,以减少布鲁氏菌的传播。
同时,对感染布鲁氏菌的患牛要进行隔离,避免与其他动物接触,以防止疾病的扩散。
4. 饲养管理:加强对牛的饲养管理,提高养殖环境卫生水平,减少感染牛布病的机会。
例如,定期清理牛舍、更换牛栏材料、提供干净饮水等。
5. 严格检测:要加强对养殖场的布鲁氏菌检测工作,定期进行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及时发现布鲁氏菌感染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总之,牛布病是一种影响牛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对养殖业和人类健康都有一定的危害。
因此,预防牛布病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还要加强养殖管理和卫生状况,提高养殖场的防控能力,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
同时,人们在食用牛类产品时也要注意其安全性,选择经过规范养殖和检疫的产品。
布鲁氏杆菌病及其防控措施口卫生防疫布鲁氏杆菌病及其…防控措施刘瑞华孙立德(吉林省前郭县动物卫生监督所138000) 布鲁氏杆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绵羊,山羊,猪,犬等家养动物和人均可感染病,牛染本病.主要是引起动物流产,不育,组织局部病灶,生殖器官和胎膜发炎,给人类和动物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1流行病学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发病畜及带菌的羊,牛,猪,其次是犬,最危险的是妊娠动物.发病或带菌的野生动物也可作为传染源.牛,羊布鲁氏菌均可以感染人类,从而增加人类感染的机会.患畜也可以从粪,尿,乳向外排菌,但人际间的传播实例很少见到.布鲁氏杆菌可经消化道,呼吸道,生殖系统黏膜及损伤甚至未损伤的皮肤等多种途径传播,通过接触或食人感染动物的分泌物,体液,尸体及污染的肉,奶及经苍蝇携带,蜱叮咬也可传播本病.人类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2临床症状不同种的布鲁氏菌宿主动物各不相同,各种动物感染后,主要表现为流产,睾丸炎,附睾炎,乳腺炎,子宫炎,关节炎,后肢麻痹或跛行等.牛布鲁氏族菌病的潜伏期2星期至6个月.患牛多为隐性感染,最显着的症状是流产,常发生在妊娠后3,4个月.流产前体温升高,食欲减退,有的长卧不起,由阴道流出粘液或带血样分泌物等..羊布鲁氏菌病的特征是,公羊引起生殖道病变,繁殖力下降;母羊胎盘炎,非习惯性流产,产期死亡率增高.猪布鲁氏菌病大部分为隐性经过,少数呈典型症状.表现为不孕,睾丸炎,后肢麻痹及跛行,短暂发热或无热,很少发生死亡.犬布鲁氏菌病的大多数缺乏明显的临床症状,多为隐性感染,尤其是青年犬和未妊娠犬.妊娠后40,50天流产,阴道流出分泌液,淋巴结肿大,出现较长时间的菌血症.公犬常发生睾丸炎和附睾炎,睾丸萎缩,前列腺炎及阴囊皮炎等.u,,I根据临床症状和病引起动物流产的疾病较养殖技术顾问2011.10.但实验室诊断,包括细菌分离鉴定,补体结合试验等.4防控措施4.1严把检疫关对疫区内的所有家畜,从布病疫区调运的家畜,进入市场交易的家畜及进出口家畜均应进行布病检疫.掌握畜间布鲁氏杆菌病流行规律和特点,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畜间布鲁氏杆菌病的流行,杜绝传染的输出和输入,避免非疫区受染.4.2控制和消灭传染源应本着尽量减少病畜数量,限制流动,避免与其他家畜相接触的原则,因地制宜,采用屠宰或隔离治疗的方法管理传染源.病畜的流产物和死畜必须深埋,对其污染的环境用20%漂白粉或10%石灰乳消毒.4.3切断传播途径应加强对畜产品的卫生监督,禁食病畜肉及乳品,防止病畜或患者的排泄污染水源.4.4保护易感人群及健康家畜密切接触家畜及产品的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戴口罩,眼镜和手套,穿防护衣.皮肤有伤口者应暂时避免接触家畜,防止经皮肤,黏膜和呼吸道感染本病.4.5病牛处理对于污染牛群,可通过反复检测并淘汰阳性牛,同群阴性牛作为假定健康牛,在1年之内检疫2次均为阴性,且已正常分娩,可认为是无病牛群.另外,从患病动物培养健康牛群,主要是早期隔离后代,经2次检疫全为阴性即可.本病一般不予治疗,直接淘汰.4.6免疫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我国主要使用猪布鲁氏菌S2疫苗和羊型5号弱毒疫苗.猪布鲁氏菌S2疫苗可采取口服(饮水)免疫的方式应用于猪,对猪还可作皮下注射,对羊也可按规定作肌肉注射,免疫期1年.羊型5号弱毒活菌苗可采取皮下注射,又可以用气雾(气溶胶吸入)的方式应用于绵羊,山羊,牛和鹿(免疫剂量为每只动物免疫50亿细菌),使用方便.。
随着全国各地牛养殖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养牛数量越来越多,各种传染性疾病发病率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布鲁氏杆菌病是牛养殖业中较为常见的疫病之一,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与危害性,已被我国列为二类动物性传染病。
该病一旦暴发流行,则会长期潜伏在养殖场内难以净化,当前尚无特效药可以治疗,很容易给养殖户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
因此,如何对牛布鲁氏杆菌病进行有效净化并做好预防控制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牛布鲁氏杆菌病原及流行特点1、病原学特征布鲁氏杆菌病由布鲁氏杆菌感染所致,其菌属众多,当前已知的就有19个生物型、6个种类,该病菌主要寄生在细胞内,侵袭力与传播力均较强,主要侵害宿主淋巴系统及生殖系统。
布鲁氏杆菌外观呈球杆、球型或短杆状,其中牛属菌多呈短杆状,长度为0.5~1.3μm,宽度约为0.4μm,未长有鞭毛、荚膜和芽孢等结构,为革兰式染色阴性菌,涂片镜检多呈单个排布。
该病菌在外界环境中适应能力极强,阳光直射条件下可存活4h,但难耐湿热环境,在60℃温度条件下30min即被灭活,70℃温度条件下5min即被灭活,100℃热水中会被立即灭活,普通的消毒剂均可将其杀灭。
2、流行病学人类与多种动物均易感染布鲁氏杆菌病,其中,以牛、羊、猪等易感性最强,母畜比公畜更易感,成年动物比幼龄动物更易感,发病率也更高。
布鲁氏杆菌病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春、夏季高发。
牛养殖场内患病牛与带菌牛是该病主要的传染源,公牛感染后期的精液、尿液、粪便中会携带大量病菌,患病的妊娠母牛生产或流产后,其乳汁、胎衣、胎盘羊水、恶露等分泌物中携带有大量致病菌,对产房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健康牛接触后染病。
通常情况下,患有该病的妊娠母羊在流产后的3年内,其阴道分泌物中仍带有布鲁氏杆菌。
呼吸道、生殖道、消化道等是该病主要的感染途径,也可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等传染该病。
二、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1、临床症状布鲁氏杆菌病多呈地方性流行,牛只染病后通常会有15~180d的潜伏期,大部分为隐性感染。
牛布氏杆菌病的检疫及防治对策牛布氏杆菌病,又称硬皮病和硬皮疹,是一种由布鲁氏杆菌(Brucella)感染引起的牲畜传染病,对人也有威胁。
以下是针对牛布氏杆菌病的检疫及防治对策:一、检疫措施:1. 实施强制报告制度:对于发现或怀疑布鲁氏杆菌感染的病例,养殖场应当立即报告当地畜牧部门,并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2. 实施动物健康证明制度:对于销售或运输动物,应当携带健康证明,证明动物免疫了布鲁氏杆菌,不携带感染病菌。
3. 建立布鲁氏杆菌感染动物的追溯系统:对于确诊感染布鲁氏杆菌的动物,应当建立详细的追溯档案,以便追踪和追查疫情。
4. 消灭和淘汰感染动物:对于感染布鲁氏杆菌的动物,应当实施淘汰和消灭措施,以避免病菌在养殖场内传播。
5. 加强交通运输动物的检疫:对于运输中的动物,应当加强检疫措施,防止病原的传播。
二、防治措施:1. 加强饲养管理:改善饲养条件,提高牲畜的抵抗力,减少感染机会。
2. 实施免疫接种:对于牲畜进行定期免疫接种,增强其对布鲁氏杆菌的抵抗能力。
3. 进行临床检测:对于有病症的牲畜,应当及早进行临床检测,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4. 加强卫生管理:定期清理养殖场,消毒饮水设施和饲料器具,减少病菌的滋生和传播。
5. 加强兽医卫生监督:当地畜牧部门应当加强对养殖场的监督,确保养殖场的卫生状况良好,减少病原的传播风险。
三、对人的防护措施:1. 接触牲畜时应当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如穿戴手套、口罩和防护服等。
2. 接触生鲜牛奶和未经煮沸的肉类时应当加热处理,以杀灭病菌。
3. 密切接触布鲁氏杆菌感染动物后,及时就医检查,确诊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4. 加强公众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牛布氏杆菌病的认识,以便及早预防和治疗。
2021年第3期 吉林畜牧兽医111·经验交流·JingYan JiaoLiu浅谈布病及其主要防护措施曹 阳辽宁省抚顺市现代农业及扶贫开发促进中心,辽宁抚顺 113006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牛羊等肉类、奶类产品的需要也在不断加大,伴随牛羊等动物养殖规模和养殖数量增长的同时,一种疾病也正威胁着牲畜以及人类的健康,这就是布病。
1 基本情况布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传染病。
猪、牛、羊等主要家畜以及野生动物均可感染该病,主要表现为发热、流产与不育、睾丸炎以及慢性关节炎。
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属优先防治的16种动物疫病之一。
1.1 病原革兰氏阴性,无鞭毛,不形成牙胞和夹膜;兼性细胞内寄生;电镜下羊种菌呈球杆状、牛种菌和猪种菌呈短杆状;羊种菌形态最小,牛种菌次之,猪种菌较大;对感染宿主有一定的选择性;菌属内有种间干扰现象(优势菌株);在宿主体内具有逃避巨噬细胞杀伤作用的能力。
细菌死亡或裂解后释放内毒素是致病的重要物质。
布鲁氏菌喜低温干燥环境,最适温度37 ℃,但对消毒液极其敏感,只要免疫前后进行严格的消毒,完全可以杀死该菌,明显降低感染风险。
对四环素、链霉素等抗生素敏感。
根据宿主动物不同,传统上将布鲁氏菌分成6个种:牛种、羊种、猪种、沙林鼠种、绵羊种、犬种布鲁氏菌。
1.2 流行病学1.2.1 传染源:病畜,感染期妊娠母畜在流产或分娩时大量排菌,污染周围环境,流产后在3年内阴道分泌物仍带菌,乳汁、感染公畜的精液。
1.2.2 传播途径:呼吸道、交配、损伤的皮肤黏膜、消化道、气溶胶、媒介(蚊蝇叮咬)。
1.2.3 易感动物:羊、牛、猪;母畜易感性大于公畜;性成熟动物易感,幼龄动物有一定的抵抗力;随性成熟年龄的接近而增高。
流行特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家畜流产季节为多发;发病率牧区高于农区,农区高于城市;流行区在发病高峰季节(春末夏初)可呈点状暴发流行,人感染有明显的职业性。
牛布病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牛布病,又称为布氏杆菌病,是一种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影响牛、羊、猪等家畜,也可感染人类。
本文将介绍牛布病的
症状及治疗方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症状:
1. 发热,患有牛布病的动物会出现持续性发热,体温超过39
摄氏度。
2. 乳腺炎,母牛患病后,乳房会出现肿胀、发热、疼痛等症状,乳汁中可能带有血丝。
3. 流产,患有牛布病的母牛容易发生流产,胎儿死亡率较高。
4. 无乳症,患病的母牛可能会出现乳腺无法分泌乳汁的情况。
5. 贫血,患有牛布病的动物会出现贫血的症状,粘膜苍白,活
动力下降。
治疗方法:
1. 抗生素治疗,对于确诊患有牛布病的动物,可采用抗生素治疗,如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
2. 免疫治疗,对于家畜群体,可以进行布氏杆菌疫苗接种,提高动物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传播。
3. 饲养管理,加强饲养管理,保持动物圈舍的清洁卫生,定期消毒,减少疾病传播的可能。
4. 隔离治疗,对于患有牛布病的动物,应及时隔离治疗,避免疾病传播给其他健康的动物。
5. 合理饲养,合理饲养管理,保证动物的饮食营养均衡,提高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总结:
牛布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家畜健康的传染病,对于患有该病的动物,应及时进行治疗,避免疾病传播给其他动物。
同时,加强饲养
管理,提高动物的免疫力,是预防牛布病的重要措施。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牛布病的防治工作,保障家畜的健康和生产。
牛布氏杆菌病发病原因和防治措施摘要:牛布氏杆菌作为奶牛生殖流行病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极大,容易导致奶牛流产或不育,进而影响畜牧业正常发展,同时人类也是可感染目标,也容易受到健康威胁。
为尽量减少此种病菌的出现及危害影响,需要针对其产生原因采取相应控制措施,有效减少牛布氏杆病菌的传播途径,降低牛群感染发病概率。
关键词:牛布氏杆菌;发病原因;预防管控引言:畜牧业养殖工作在开展期间,需要重视养殖物种的健康生长状态,牛群作为当前牛奶资源供应的重要养殖物种,极有可能会在养殖过程中受到牛布氏杆菌感染,从而会在经过皮肤及呼吸道、生殖系统等多种途径进行大范围传播,由于这种病菌在四季均有可能出现爆发现象,因此需要在牛舍养殖环境、疫苗接种的多方面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一、牛布氏杆菌的发病表现由于这种病菌的潜伏期并不固定,一旦母牛在养殖期间受到病菌传染,可能会在两周或半年时间内出现明显发病现象。
比如前期可能出现结膜炎并体温过高现象,如果母牛处于孕育阶段,则可能会出现生殖道发炎现象后在6~8个月内流产,并在流产后分泌大量带有恶臭气味的污灰色或粉红泌液,此类状况可能会在两周内消失,但依旧存在食欲减退及起卧不安、阴唇、乳房肿大、腹痛现象,从而丧失泌乳能力和孕育能力。
公牛在发病时除与母牛同样出现膝关节、腕关节肿大及皮下脓肿、淋巴肿大等现象,同时会在生殖系统出现睾丸炎和附睾肿胀、坚硬坏死、鞘膜腔积液等病症现象[1]。
二、发病原因分析(一)在病原角度分析由于牛布氏杆菌呈细小短杆状或球杆状,虽然无芽孢及运动力,但其所具有的抵抗力可良好适应不同自然环境条件,比如其在粪水中最长寿命可达到四个月,而在水中则可生存72~120d,甚至在乳中及冷暗处胎儿体内也可长期存活。
即使是处于阳光直射条件下,依然可最长存活至4h左右。
这种病菌在低温及干燥的自然环境土壤中也能够存活,即使是在干寒地区也应注意预防。
(二)在流行病角度分析牛布氏杆菌对大部分家禽牲畜均具有较强感染性特点,尤其是在牛群中的传播感染概率最高,母牛作为最易受感目标,要超过成年牛的感染率,而幼牛的受感染率相对较低。
牛羊布氏杆菌病诊断技术要点及防控措施摘要:随着养殖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入到养殖业当中,希望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
牛羊养殖在养殖业当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牛羊养殖过程当中,需要注意防止牛羊疫病的发生。
但是近期在许多牛羊养殖场内发现疫病开始变异,其主要原因是在牛羊疫病的防控过程当中,部分病菌对一些常用药物产生了耐药性,导致在疫病防控过程当中使用某些药物已经无法抑制疫情扩散,严重阻碍了牛羊疫病防控工作的顺利进行。
本文对牛羊布氏杆菌病诊断技术要点进行分析,提出了针对该病的防控措施,希望可以有效降低此病在牛羊养殖场内发生概率,避免影响养殖人员经济收入。
关键词:牛羊布氏杆菌病;诊断技术;防控措施牛羊布氏杆菌病是一种在牛羊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疫病,其主要致病菌是布氏杆菌,当养殖场内牛羊患病时会造成牛羊不孕,还会造成妊娠牛羊流产、空怀等,此病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牛羊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
近期在许多牛羊养殖场中发现了牛羊布氏杆菌病,此病的患病几率开始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在养殖场的日常管理当中,养殖人员并不了解牛羊布氏杆菌的发病特点,无法及时发现养殖场内患病牛羊的异常症状,并且养殖场内缺乏完善的疫病防控机制,当疫病爆发时难以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导致疫病在养殖场内大范围蔓延扩散,从而严重影响了养殖场的经济收入。
1牛羊布氏杆菌病诊断技术要点1.1牛羊布氏杆菌病患病后的临床表现养殖场内牛羊患有牛羊布氏杆菌病后其临床表现并不明显,此病属于隐性感染性疾病,当养殖场内牛羊患病后常常会表现为怀孕牛羊流产。
怀孕12周左右的妊娠牛羊在患上牛羊布氏杆菌病后一般会出现流产的情况,其患病后主要会表现出精神不振、食欲下降、躁动不安等症状,并且患病牛羊的阴道中会有污秽物流出。
一些牛羊在患有布氏杆菌病后还会发生关节炎、乳腺炎等症状,而一些公畜在患病后会出现脓性坏死性睾丸炎等炎症[1]。
1.2牛羊布氏杆菌病的解剖检测牛羊布氏杆菌病在患病后其临床表现并不明显,想要真正确诊就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解剖检测,可以将患病牛羊的生殖器官进行解剖,分析判断其是否患有牛羊布氏杆菌病。
牛布病的症状及治疗方法牛布病是一种由于牛布斯菌感染引起的草食动物疾病,它主要影响到牛、羊和其他反刍动物。
该病的临床症状包括神经系统损害、行为异常和体重减轻。
目前,对于牛布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预防控制,没有特效药物能够彻底治愈患病的动物。
牛布病常见的症状之一是神经系统损害。
受感染的牛可能表现出异常行为,如忧虑、兴奋或镇静,有时甚至出现暴力行为。
他们可能会出现肌肉僵硬、抽搐和不自主的动作。
另外,口腔和咽喉的运动也可能受到影响,导致牛出现吞咽困难和流涎。
此外,牛布病还会导致牛的行为异常。
患病的牛可能失去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变得易激惹和易受惊吓。
他们可能会表现出精神抑郁、粗暴和不友善的行为。
患病的牛还可能出现食欲减退和体重减轻的情况。
这些症状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感染程度和免疫状态。
对于牛布病的治疗方法,预防控制是关键。
目前还没有特效药物能够完全治愈牛布病,所以重点是预防病魔的扩散。
首先,应该采取措施防止牛和其他反刍动物感染牛布斯菌。
这包括加强动物的卫生管理,定期进行消毒、隔离和检疫。
其次,养殖场应该注意卫生环境的改善。
牛舍和饲料等地方的清洁和消毒非常重要,以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此外,饮水设备也需要保持清洁,并定期更换水源,防止污染。
此外,农民还可以通过疫苗接种来预防牛布病。
目前有一些可用于预防牛布病的疫苗,可以有效地提高动物的免疫力,减轻病情。
农民应该在兽医的指导下,按照合理的接种计划,给属于高风险群体的动物接种疫苗。
除了预防控制,适当的护理也对牛布病的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患病的牛,我们应该提供足够的营养和水源,保持良好的饲养条件。
此外,定期进行体温和体重监测,及时发现患病动物的病情变化。
在临床上,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支持性治疗措施来缓解患病牛的症状。
这包括使用镇静剂来减轻牛的不适感,使用抗生素来预防继发感染,以及使用抗癫痫药物来减轻抽搐等症状。
然而,这些治疗方法只能起到暂时缓解的作用,并不能彻底治愈患病的牛。
X u m u s h o u y i布病通常叫做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所引起具有传染性的疾病,这种疾病人畜都有可能感染。
这种病菌的传染渠道有多种,例如:羊水、死胎、饲料、饮水等。
总的来说就是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进行传播。
牛羊布病的患病表现主要为性欲下降,公畜患上睾丸炎症,母畜为怀孕流产。
一、牛羊养殖中布病防治的问题第一、检疫制度不健全。
布病的传染率很高,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就会造成城门起火,殃及池鱼的现象,同时也给养殖牛羊的人类带来威胁。
检疫是有效的减少布病传播的手段,但是很多地区的检疫制度不完善,对牛羊的流通没有合理的检疫,导致一些带患有布病的牛羊随意出入,这中情况很容易造成布病的传播,增加了布病相互传染的概率。
除此之外,相关部门不重视布病的检疫,轻视检疫的重要性,养殖户中也有部分不积极配合检疫,采取逃避态度。
这样就导致了患病的牛羊流入市场进行贩卖,扩大了病菌传染的几率。
许多养殖户也不重视疫苗防预,没有按照规定给牛羊进行接种,增加了牛羊感染布病的几率,给布病的防治工作带来了难度。
第二、患病牛羊不隔离不不杀。
当牛羊的检验结果呈阳性时,毫无疑问已经患上布病。
但是很多养殖户并没有意识到牛羊患上布病的严重危害,对牛羊并没有采取隔离或者补杀的行动,牛羊依旧可以正常活动,加大了布病的传染几率,使健康的牛羊也被感染布病,加大了养殖户的经济损失。
还有一些养殖户为了减小经济损失,将已经患有布病的牛羊进行贩卖,严重危害了人的健康。
政府基层检疫部门在捕杀患有布病的牛羊时需要对养殖户进行相应的经济补偿。
目前,我国多数地区的基层检疫部门根本没有这项补偿经费或者是财务预算不达标,这造成基层检疫部门对捕杀患病牛羊的态度不积极,这也是布病防治的一个难题。
基于此,养殖户也不愿意配合基层检疫部门的捕杀工作,因为捕杀牛羊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政府检疫部门的补偿金不到位,自己又不愿意承担损失,所以对捕杀工作十分消极甚至是有抵触心理,不配合工作。
兽医临床科学 | Veterinary clinical science1172018.9·5 防治措施5.1 隔离方法单独圈养患病的牛只,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对卫生条件管理予以加强,同时,饲养员还应当对患牛实施保温,将饲草料的营养增加,这样能使患牛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有所提升,避免疫源的延展,从而能使治疗效果提高。
5.2 无害化和消毒处理予以加强无害化处理病死的牛只,以发酵手段将患牛粪便堆积后进行处理,将换病牛污染过的垫料和吃剩下的饲料及时清理出牛舍,进行焚烧或深埋处理。
在发病期间和治疗期间,要加强对养殖环境的卫生消毒,卫生防护工作实施强化,避免病情延展。
5.3 治疗措施建议饲养员以肌肉注射的方式,将10 mg/kg.bw 硫酸链霉素和10000 U/kg.bw 青霉素G 钠,注入患牛体内,每天2次,早晚各1次,持续治疗3 d 。
向甲氧嘧啶注射复方磺胺0.05 g/kg.bw ,每天治疗1次,同时,饲养员还要对病牛的实际状况进行观察,可适当注射些补液。
另外,饲养员应当对牛舍的全部牛只予以接种预防工作,以皮下注射的方式,用牛出败疫苗接种,通常情况下,2 mL 为犊牛的注射剂量,4 mL 为成年牛的注射剂量,待1个月后再次进行接种,以便加强预防。
同时实施以上防治措施,已无一例新病牛发生。
6 结束语巴氏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牛消化道中的一种常见菌,因此,该种疾病属于条件性致病菌,通常情况下不会表现出致病能力.在干燥环境下,2~3 d 内死亡,在血液和粪便中能够存活10 d 以上,在腐败的尸体中能够存活1~3个月。
虽然多杀性巴氏杆菌对牛造成的危害较为严重,但是该种致病菌对外界抵抗能力较差,一般消毒剂均能够将其在较短时间内杀死。
日常要注重提高牛群身体抵抗能力,避免当牛群身体抵抗能力下降时,导致该种疾病在牛群中传播。
参考文献[1] 卢受昇,高慧敏,余希尧,等.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诊治[J].广东畜牧兽医科技,2015,40(6):19-22.[2] 沈思,徐小艾,侯艳飞,等.奶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诊断和防治建议[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5,30(2):40-43.[3] 赵青山,赵登雪.牦牛出血性败血症的病原分离与药敏试验[J].中国兽医杂志,2018(1):63-65.0 引言牛布氏杆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是由布氏杆菌感染造成的一种慢性疾病。
牛布氏杆菌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要点摘要:布氏杆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人畜共患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奶牛布病的主要特征是生殖器官、胎膜发炎,流产,不育等,对奶牛养殖有很大的影响。
同时,奶牛布病可以通过病牛传给人类,从而也直接威胁到人体健康,应引起广大从业者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牛布氏杆菌病;发生;防治要点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1-0223-1
牛布病是由牛型布氏杆菌侵染牛而引起的传染病,病原菌侵害生殖系统,引发子宫、腹膜、关节、睾丸等炎症,临床上以母牛流产和不孕症为主,不但影响奶牛的生产力,而且威胁人的身体健康。
我国是布病感染较为严重的国家,近年来,布病感染率在逐年上升,情况不容乐观。
1 牛布氏杆菌病的病症
潜伏期2周到6个月,母牛最显著的症状是流产,最常发生在怀孕的第6~8个月,已经发生过流产的母牛怀孕后再流产,一般比第一次流产的时间要迟。
流产发生数日前表现阴唇肿大、乳房膨胀外、生殖道黏膜容易长出粟粒大小红色结节、阴道排出灰白色或灰色黏性分泌液;流产时胎水多清亮,但有时混浊含有脓样絮片;流产后排出棕红色的恶露,有时恶臭,且常见胎衣不下。
早产胎儿
通常已死亡,晚流产胎儿产出时可能存活,但衰弱,不久死亡。
流产后胎衣不滞留病牛可迅速恢复和受孕;否则易发生慢性子宫炎,推迟2~3月后受孕或引起长期不孕。
新感染的牛群,多数母牛都将流产一次,有些牛流产后可以正常产犊,疫情似已静止,但牛群绝不是健康牛群,一旦有新牛加入,还可引起大批流产。
2 牛布氏杆菌病的鉴别诊断
牛布氏杆菌病在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方面都没有很明显的特征,染病的牛和正常牛没有什么区别,只有到生育阶段才能在显现出来,流产是牛布病最主要的表现症状之一,母牛流产后,其子宫、胎儿和胎膜均能见到明显的病变症状,因此该病只有通过细菌学、血清学、变态反应等实验室手段确诊,外观很难直接鉴别。
除布式杆菌病外,引起流产的还有沙门氏杆菌、滴虫和弧菌感染,一般情况下,畜群中有多数发生流产并有与牛布氏杆菌病相同的临床症状时,可做出初步诊断。
确诊时,必须进行一系列实验室综合诊断。
3 布氏杆菌病流行特点
布氏杆菌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能同时侵染危害多种家畜、野生动物和人类。
家畜感染该病有单一感染型和交差感染型两种表现类型。
单一感染型是指家畜感染布氏杆菌一种病菌。
交差感染型指的是由于牛、羊群混合放牧,通过牲畜之间相互接触造成羊群既感染羊布氏杆菌又感染牛种菌,或牛群既感染牛种菌又感染羊种菌等。
牛非常容易感染牛种菌,同时也能感染羊种菌和猪种菌。
许多
带病牲畜是该病的传染源,尤其是流产的母畜,是病菌最危险的传染源。
布氏杆菌主要通过牲畜的消化道感染,也可以经过伤口、皮肤和呼吸道、眼结膜和生殖器黏膜感染牲畜。
生产上因配种导致的生殖系统黏膜感染该病是最为常见的。
布氏杆菌病一年四季均能发病,但同时具有比较明显的季节性。
羊种布氏杆菌病一般是春季开始发病,夏季达到高峰期,秋季的时候发病逐渐下降;牛种布氏杆菌病在夏秋季节发病率相对比较高。
4 牛布氏杆菌病的预防
牛布氏杆菌病的预防主要是保护健康牛群、消灭疫场的布氏杆菌病和培育健康幼畜,其具体措施如下:加强引种牛病害的检疫,外地牛引进时要加强病害的检疫,引入本区后要将其进行一个月的隔离观察,确认其身体健康后才能与本地原有的畜群合群;饲养过程中要定期对牛进行预防疫苗注射,如可在成年母牛每年配种前1~2个月选择布氏杆菌19号弱毒菌苗或冻干布氏杆菌羊5号弱毒菌苗对其进行注射,免疫期一般是1年;对牛的生长环境进行严格消毒,对病牛污染的圈舍、运动场、饲槽等进行消毒,可选择5%克辽林、5%来苏儿、10%-2096石灰乳或2%氢氧化钠等;病牛处理后剩下的牛皮可用3%-596来苏儿溶液浸泡24小时后再利用;母牛的乳汁必须进行煮沸消毒后再使用;病牛的粪便需进行发酵处理后再用作肥料;积极培育健康幼畜,实验证明约50%的隐性病牛,在隔离条件下饲养2~4年后会自然痊愈;在奶牛养殖场进行人工授精可用健康公牛的精液,犊牛出生后喂食牛初乳3~5天后将其隔
离饲喂消毒乳和健康乳,6个月后进行间隔为5~6周的两次检疫,表现阴性的犊牛与健康牛群合群,阳性犊牛送入病牛群,从而达到逐步更新、净化牛场的目的。
母牛流产后,如果伴有宫内膜炎发生,可选择高锰酸钾溶液对其进行每日1~2次的子宫和阴道冲洗,2~3天后改为隔日1次,直至阴道内有分泌物流出为止。
发病比较严重的牛可选择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进行治疗。
发病母牛也可以选择中药益母,效果也是非常好,配方是:益母草30克、黄芩18克、川芎15克、当归15克、热地15克、白术15克、双花15克、连翘15克、白芍15克,将药剂研成细末,开水冲泡,温度适宜后喂食,能有效防治牛布氏杆菌病的发生。
5 牛布氏杆菌病的治疗
流产后有子宫内膜炎或胎衣不下等病症发生的病畜,经剥离后,用0.1%的高锰酸钾液冲洗子宫。
每天1次,连续3天,以后隔天洗1次,直到阴道无分泌物流出为止;用青霉素、链霉素等抗菌素或磺胺嘧啶钠、硫磺-5-甲氧嘧啶等药物,进行肌肉注射治疗。
作者简介:李进仓(1977-),男,河南南乐人,本科学历,河南省南乐县畜牧局助理兽医师,从事畜牧兽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