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文献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2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王安石变法_2000字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宋代政治改革中的一次重要探索。
王安石是宋神宗时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改革者,他在位时实施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被称为“王安石变法”。
这一变法对宋代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典故之一。
王安石变法是在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改革尝试。
宋神宗绍圣元年(1068年),王安石出任宰相,开始了他的变法之举。
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在于解决当时宋朝社会和政治面临的种种问题,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一方面,王安石变法试图通过改革税制和土地制度,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提高国家实力,保障国家安全。
王安石变法还着力于改善社会民生,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实现国家的强盛和社会的稳定,是一次积极向上的改革尝试。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了政治、军事、经济和教育等诸多方面的改革措施。
这些改革措施中,有些得到了实施,有些却因为各种原因未能成功。
在政治方面,王安石提出了“靖康之变”的重要经验教训,主张确保官员清廉,提高官员的廉洁度,以此来提高官吏的政治素质和政府的廉洁度。
在军事方面,王安石实行了“懿文院”的军事改革,主要就是加强中央对军队的控制,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效率。
在经济方面,王安石提出了“青苗法”、“市易法”等一系列的改革办法,主张加强对农业的投入,提高耕作的效率,调整商品价格,增加财政收入等。
在教育方面,王安石实行了“门生传习学”,鼓励文化教育和士子习学,以提高士子的文化素养和国家的文化水平。
王安石变法也遭遇了种种困难和挑战。
一方面,因为变法措施的力度过大,牵动了很多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导致了社会上的种种反抗和抵制。
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人文风气并不支持改革,使得变法难以得到有效的实施,最终以失败告终。
王安石变法还受到了一些政治因素的影响,包括与保守派的政治斗争、内部宰相之间的矛盾和对立等等。
种种困难和挑战最终使得王安石变法未能成功,被迫辞去相位,一系列变法措施也被废止和取消。
王安石变法(完整篇)作者戈大只彭小瓜子主要观点王安石与司马光是君子之争,但身后的派系变味了。
1北宋从推行王安石变法开始,就落入党争的魔咒先是变法派与守旧派相争。
然后守旧派内部相争。
然后变法派内部相争。
最终朝政崩坏。
宋神宗和王安石推行变法的初衷是好的。
改革遇到阻碍,也是正常现象。
无论是新党领袖王安石,还是旧党领袖司马光,都是谦谦君子。
他们的分歧是政治路线分歧,并没有掺杂过多的个人私怨、权力倾轧,是君子之争。
守旧派势力过于强大,迫使宋神宗不得妥协,将王安石贬出。
但宋神宗仍然利用王安石留下的班底,继续推行变法。
此时的变法及伴随而至的党争,已经开始变味。
新党内部开始分裂,有野心的政客开始利用变法,谋取个人权力和利益。
这种党争愈演愈烈,到宋哲宗朝,又演进出“元祐更化”和“绍圣绍述”两个阶段。
新旧两党轮流上台,均已经完全抛弃了当初的政治理想,进入纯粹的权力倾轧阶段。
两党内部亦严重分裂,朝野上下乌烟瘴气。
至此党争已演化至小人之争的阶段,比拼的不是政治见解,而是权谋手段。
这次党争的烈度,是前所未有的。
北宋帝国的猝死,也与这次党争直接相关。
北宋最后这几次皇位交接,宫廷内斗与党争紧密结合,互相影响,藕断丝连。
宋神宗赵顼是长子,他以嫡长子继位,算是比较顺利。
但宋神宗的母亲,非常宠爱弟弟赵颢。
在宋英宗时期,就有大臣建言,赵颢的待遇与哥哥赵顼差距太小,容易引起隐患。
但宋英宗和高滔滔夫妇并未有什么举措。
神宗赵顼即位后,弟弟赵颢仍旧居于禁中,并未到宫外居住。
甚至他已娶妻生子后,仍然留居禁中。
章辟光曾上书要求将赵颢迁出,惹怒了高太后,勒令宋神宗治罪。
公元1082年,宋神宗自身的身体出问题了。
更可担忧的是,此时宋神宗的子嗣,都十分年幼。
加上二弟赵颢仍然居住在宫中,又有母亲高太后的庇护,不能不让宋神宗十分焦虑。
宋神宗共有十四个儿子,此时已出生了十一个,但其中八个都夭折了。
只有八岁的六子赵煦,一岁的九子赵佖,不到一岁的十一子赵佶,三个还健在。
简述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经验教训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一)三大矛盾1.阶级矛盾尖锐:北宋初年,宋朝统治者由于对土地兼并采取“不抑兼并”态度,导致三分之一的自耕农沦为佃户和豪强地主隐瞒土地,致使富者有田无税、贫者负担沉重,连年的自然灾害加剧了农民苦难,因而造成各地农民暴动频繁。
2.民族对立严重:北宋与西夏和辽国发生多次战争。
军队涣散,指挥效率和战斗力较低。
①北宋政府为了防范武将实行更戍法,频繁调动武将,导致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并设立不同机构管辖军队,调兵权与领兵权分离。
削弱军队战斗力。
②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北宋政府荒年募兵,招募流民当兵,军队战斗力下降。
③北宋以步兵为主,根本就打不过北方少数民族的骑兵。
④武器生产管理混乱,影响军队战斗力。
3.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突出:改革派与守旧派斗争激烈。
北宋的赋税,系沿用唐后期以来的“两税法”,即按税户拥有的田亩数量计算赋税。
赋税之外,还有各种苛捐杂税和差役,有的差役如看管仓库、运送官物或督催赋税之类,不但是无偿的,而且经常遇到发生亏损等事情而使广大农户不得不有所赔累,有的人甚至因此而倾家荡产。
所有这些赋税和差役,按当时惯例,官绅豪强都享有豁免的特权,于是就都加到地主阶级的中、下层头上了。
这样,一方面土地越来越集中于官绅豪右之家,而另一方面繁重的赋税和差役负担却越来越集中地加之于地主阶级的中、下层。
后者为了逃避这种苛酷的剥削,于是以种种高昂的代价,以虚立田契,伪称典当或出卖于豪强户下等办法,托庇于官绅豪强之家,借以隐避赋役。
这种被称为“诡名寄产”或“诡名挟田”现象有大量出现和长期存在,造成了“天下田畴半为形势户所占”的结果。
(二)“三冗”危机1.冗官,北宋政府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集中皇权,比如,宰相职位一般有很多人担任,同时还设置了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权。
官职也不断增加,导致北宋机构臃肿;采用恩荫制,一个官僚一生当中可以推荐数十个亲属当官;北宋大兴科举,科举应试人数增加,取士人数也增加。
王安石变法内容概括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11.青苗法: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
2.募役法: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愿服差役的民户则按贫富等级交纳一定数量的钱,称为免役钱。
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3.方田均税法:下令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并将土地按土质的好坏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
4.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兴修水利,费用由当地住户按贫富等级高下出资兴修水利,也可向州县政府贷款。
5.市易法: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6.均输法:设立发运使,掌握东南六路生产情况和政府与宫廷的需要情况,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统一收购和运输。
21.保甲法: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十家为一保,民户家有两丁以上抽一丁为保丁,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
2.裁兵法:整顿厢军及禁军,规定士兵五十岁后必须退役。
测试士兵,禁军不合格者改为厢军,厢军不合格者改为民籍。
3.将兵法:废除北宋初年定立的更戍法,用逐渐推广的办法,把各路的驻军分为若干单位,每单位置将与副将一人,专门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练,以提高军队素质。
4.保马法:将原来由政府的牧马监养马改为由保甲民户养马。
保甲户自愿养马,可由政府给以监马或者给钱自行购买,并可以免除部分赋税。
不久废止,改行民牧制度。
5.军器监法: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提高武器质量。
31.改革科举制度:颁布贡举法,废除明经科,而进士科的考试则以经义和策论为主,增加法科。
2.整顿太学:实行分上、中、下三班不同程度进行教学的太学三舍法制度。
以学校的平日考核来取代科举考试,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过科举考试可直接为官;提举经义局,修撰儒家经典,编纂《三经新义》;设置武学、医学、律学专科学校,培养专门人才。
王安石变法文献一、课本中的王安石变法相关内容(人教版)1. 变法的背景- 北宋中期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
- 土地兼并严重,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尖锐。
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农,生活困苦。
- 财政危机,“三冗”(冗官、冗兵、冗费)问题突出。
北宋政府机构臃肿,官员众多,并且为了防范武将专权实行“更戍法”等导致兵将分离,军队数量庞大但战斗力低下,再加上每年要给辽和西夏大量的岁币,财政入不敷出。
- 边疆危机,辽和西夏的威胁。
辽占据幽云十六州,西夏也不断侵扰北宋边境,北宋在军事上处于守势。
2. 变法的目的- 富国强兵,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通过变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增强军队战斗力,以实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标。
3. 变法的主要内容- 理财(富国)方面- 青苗法:在每年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
这一措施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同时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 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兴修水利,费用由当地住户按贫富等级高下出资兴修水利,也可向州县政府贷款。
水利工程的修建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 免役法(募役法):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愿服差役的民户则按贫富等级交纳一定数量的钱,称为免役钱。
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这一措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 方田均税法:下令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应缴纳的赋税,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
这一措施打击了大地主大官僚隐瞒土地、逃避赋税的情况,增加了政府赋税收入。
- 市易法: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这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 军事(强兵)方面- 保甲法: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十家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
农闲时保丁进行军事训练,维持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
这一措施既可以加强对农村的统治,又可以节省大量的军费开支,还能建立起地方治安力量,部分实现兵民合一。
简析王安石变法公共事业管理10级1022310166 胡兆明摘要:王安石变法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历史课题。
变法至今,人们对变法的功过是非的评论从未停止过,但都未能形成一个公认的定论,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文主要从王安石变法的兴起背景、内容及失败原因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关键词:王安石变法、三冗、中央集权、失败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王安石变法兴起的背景:北宋时期,统治者对土地兼并采取不抑制的政策,导致众多农民沦为佃户,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尖锐,再加上北宋常年与西夏、辽的战争,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由于统治者加强了中央集权,地方出现几分官权的现象,再加上战争与维持社会稳定的需要,政府大量招募士兵,导致“冗官、冗兵、冗费”现象特别严重,这加大了北宋的财政支出;最后一大背景是,北宋时期军队涣散,指挥效率和战斗力较低,导致北宋在与辽和西夏的斗争中常常失败。
在此背景之下,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政知事,由王安石推行变法改革。
熙宁二年,一场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现象,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变法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一、赋税改革1、青苗法:是指农民可向政府借贷进行生产,秋收后还款付息;2、募役法:由官府雇人应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分摊;3、方田均税法:通过丈量,把土地按肥瘠定位五等,收取不同的税赋;4、市易法:在东京设置时易务,出钱收购直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5、均输法:设发运使,根据具体情况,在路程较近的生产地采购,以节约成本。
二、军队改革1、将兵法:把各路的驻军分为若干单位,每单位设将专门操练军队;2、保甲法:政府把农民按户组织起来组成保甲,保丁农闲时习武,战时入伍。
3、保马法:鼓励疆民代养官马;4、军器监法:设军器监,负责监督武器制造,并且招募工匠,致力改良武器。
三、科举改革1、三舍法: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实,下等免解”;2、贡举法:废明经、存进士,进士殿试罢诗、赋、论三题而改试时务策。
王安石变法历史小论文400字《评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在北宋历史上可是件大事。
当时北宋看似繁华,实则问题多多,就像外表光鲜的苹果,里面却长了虫子。
王安石瞅准时机,站出来变法。
他推行的青苗法,本意是好的,想在青黄不接时给农民贷款,收点利息还能增加国库收入。
可到了下面,有些官员为了政绩,强迫农民贷款,结果农民没得到实惠,还背上了债。
这就好比给病人开药,药是好药,可喂药的方式不对。
还有免役法,让百姓交点钱免服役,用这笔钱雇人干活。
想法不错,可执行起来,有些地方收钱太多,百姓负担更重了。
这就像给车换轮子,轮子是新的,可尺寸不合适,车跑起来更费劲。
王安石变法虽然失败了,但他的勇气值得称赞。
他敢于挑战旧制度,想让国家变好。
只是在推行过程中,没考虑周全,没有足够的监督机制,让一些好事变了味。
不过,这次变法也给后来人提了个醒,改革不能光有好想法,还得注重实际操作和监督,不然很容易好心办坏事,就像王安石变法一样,本来想让北宋这棵大树枝繁叶茂,结果却因为一些枝节问题,没能达到预期效果,但它依然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后人不断思考和借鉴。
《王安石变法之我见》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闹得沸沸扬扬。
那时候,国家财政吃紧,军队战斗力也不强,就像一艘破船,到处漏水。
王安石站出来,想当那个修船的人。
他整出个农田水利法,鼓励大家兴修水利。
这要是搞好了,粮食产量能增加,百姓日子也好过。
可有些地方官员只想着捞政绩,瞎指挥,结果修的水利工程没几个好用的,白浪费了人力物力。
市易法呢,本来是想稳定物价,控制市场。
但那些商人跟官员勾结,操纵物价,最后物价没稳住,老百姓买东西更贵了。
这就像本来想把乱成一团的线理顺,结果越理越乱。
王安石变法出发点是好的,想让北宋这艘破船重新扬帆起航。
可惜他没料到下面的人会这么胡来,也没有足够的办法去约束他们。
变法虽然失败了,但也让我们看到,改革不是件容易的事,得方方面面都考虑到,还得有靠谱的人去执行。
就像做饭,食材再好,厨师手艺不行,也做不出美味佳肴。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王安石变法北宋图强《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王安石变法北宋图强》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变法与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
其中,北宋时期的王安石变法,是一次旨在强国富民的重大举措。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失去土地,生活困苦;官僚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军队庞大但战斗力薄弱,军费开支巨大,国家财政面临严重危机。
在这样的背景下,王安石挺身而出,推行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核心目标是富国强兵。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在经济方面,王安石推行了青苗法。
在每年青黄不接时,由政府贷款或借谷物给农民,农民收获后再归还,这既帮助农民度过了难关,又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还有免役法,以前百姓要轮流服差役,影响了生产,现在改为交钱由政府雇人服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也让劳动力能更多地投入到生产中。
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按照土地的实际数量和质量征税,打击了大地主隐瞒土地、逃避赋税的行为,增加了国家的税收。
市易法,政府设立市易务,调控市场物价,稳定市场秩序,防止大商人垄断市场,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在军事方面,实行保甲法。
把乡村民户加以编制,十家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
农闲时练兵,战时入伍作战。
这既加强了对民众的控制,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同时,还推行了将兵法,改变了过去“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局面,提高了军队的作战能力。
在教育方面,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而考经义和时务策,选拔实用型人才。
同时,他还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
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国家财政收入增加,军队战斗力有所提高,社会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然而,王安石变法也面临着诸多的阻力和挑战。
保守派势力强大,他们对变法百般阻挠和攻击。
因为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这些人在朝廷中拥有很大的话语权,他们不断向皇帝进谗言,使得皇帝对王安石的信任产生了动摇。
王安石变法仁宗嘉佑五年(庚子、一零六零)五月,召王安石为三司使支判官。
安石,临川人,好读书,善属文。
曾巩携其所撰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
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
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贷榖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
寻通判舒州。
文彦博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
召试馆职,不就。
欧阳修荐为谏官,安石以祖母年高辞。
修以其须禄养,复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又辞。
恳求外补,知常州,移提点江西刑狱。
与周敦颐相遇,语连数日夜,安石退而精思,至忘寝食。
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辄辞不起,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授之美官,唯患其不就也。
及是,为度支判官,闻者莫不喜悦。
安石果于自用,于是上‘万言书’,大药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微,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
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
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自古治世末,未尝以财不足为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
在位之人才既不足用,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万世之变。
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
’上览而置之。
吕祖谦曰:安石变法之蕴,亦略见于此书。
特其学不用于嘉祐,而尽用于熙宁,世道升降之机,盖有在也。
时有诏,舍人院无得申请改除文字,安石争之曰:‘审如是,则舍人不得复行其职,而一听大臣所为。
今大臣之弱者不敢为陛下守法,而强着则挟上旨以造令,谏官御史无敢逆其意者,臣实惧焉!’语皆侵执政,执政者不悦。
会以母丧,遂去职。
英宗治平四年(丁未、一零六七)闰三月癸卯,以王安石知江宁府。
终英宗之世,安石被召未尝起,韩维、吕公着兄弟更称扬之。
神宗在颍邸,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之友王安石之说也。
王安石变法论文
王安石变法是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比较深远的一次变法,此次变法对北宋的国力尤其是农业生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变法的一些措施至今仍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有人说王安石变法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对北宋的专制统治起了巩固和加强的作用;也有人说王安石变法并没有收到实质性的效果,甚至对社会的稳定产生了一定的消极作用,说王安石变法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那么王安石变法应该是怎样一个定位呢?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很多,可分为理财和整军两大类。
前者包括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和方田均税法等;后者包括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和设军器监等,总的来看具有进步的作用。
均输法,市易法和青苗法是对富商和地主投机倒把,囤积居奇,盘剥农民的行为进行打击,也增加政府收入。
方田均税法和免疫法是限制官僚地主的特权,减轻农民的负担,增加政府收入。
农田水利法有利于农业生产。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和设军器监则有利于加强军事力量,巩固边防。
王安石变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3)王安石能够针对
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大刀阔斧进行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浅谈“王安石变法”摘要:我国封建社会在北宋中叶时期,其经济、政治、文化、民族关系的发展变化多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改革也势在必行。
该变法是发生在北宋中叶宋神宗时期的一次重大的改革,本文的内容围绕王安石变法的时代背景、王安石变法的措施、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王安石变法的影响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王安石变法在针对宋朝当时的国情,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国情,但最终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变法还是失败了,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该历史事件,为当今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王安石变法;时代背景;措施;影响1.王安石变法的时代背景王安石变法是发生在北宋中叶宋神宗时期的一次重大的改革,我们首先来谈谈变法的时代背景。
在经济上,百姓对土地的占有比例不一,大部分的土地往往掌握在地主阶级中,尤其是在大官僚、大地主阶级的手中,农民仅仅占有了一小部分的土地。
这导致了中小阶层的地主阶级以及广大农民较大的不满。
北宋中叶不仅存在着农民阶层与地主阶层之间的矛盾,地主阶层之间的矛盾也十分突出,当时的赋税也是十分繁重的。
可见,当时生产关系是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的,改革十分必要,一方面,统治者要缓和阶级矛盾来巩固自己统治;另一方面,中小地主阶层也希望通过改革遏制大地主阶层的势力,从而稳定自己的经济地位,农民也希望通过改革来保障自己的生活。
在政治上,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北宋实行了崇文抑武的政策,扩大了科举选官的范围、增加了科举名额,科举制度得到了加强,还提高了科举及第的地位和待遇,因此士大夫阶层也就迅速的崛起。
然而在北宋的中叶,随着士大夫阶层的兴起,该阶层的政治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甚至开始对皇权也产生了一定的限制,开始成为和皇权共治天下的一股非常重要的力量。
由于宋朝非常重视文人,对文人的待遇也非常优厚,政治地位非常高,这种社会背景也鼓励了许多仁人志士提出改革的要求。
政府职能对王安石变法的影响及启示文献综述摘要:在查阅了大量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影响及启示的文献资料,搜集、分析、归纳了多方的观点,主张客观的去看待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反对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片面的看待王安石变法,结合目前王安石变法研究现状,对王安石变法进行一些评价与分析。
关键词:文献王安石变法评价王安石变法是学术界的一大研究热点,古今中外,研究者不乏其人,成果斐然。
自元祐初年高太后、司马光等人废除新法以来,迄今历史已经走过了九百多年。
九百多年来,有关评议和研究王安石以其变法的论著可谓是汗牛充栋。
仅以20世纪为例,据不完全统计,研究、评论王安石变法的传记,变法史实的专著达90余种,发表的论文约千余篇,而这些论著又是毁誉、褒扬,莫衷一是。
“大抵自来论介甫,其毁之者,凡一谋一法,只须其谋其法之出于介甫,则不问事实,而一切有非而无事。
其誉之者,则又只须其谋其法之出于介甫,亦不问事实,而一切有是而无非”熊公哲《王安石攻略》第151页。
“一千年来王安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好像一个谜似的,为人们所不理解。
封建的学者把他看做‘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的异端,而资产阶级学者则把他捧到了天上,好像在千年前他就是一个为资本主义世界设计的大人物”。
候外庐《中国思想通史》495页。
这段时间又可分为五个阶段,一是清代末年梁启超开创的运用西方的史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对王安石及其变法重新评价,第二个阶段是20年代至40年代,这个时期王安石及其变法研究逐步受到重视,这个时期发表的文章共有93篇,其中关于王安石本人及其政治思想有20篇,关于变法29篇,关于王安石经济思想,政策18篇,关于哲学6篇,关于诗文18篇。
第三个阶段是50年代至1965年,随着马克思主义史学成为中国内地史学的正统,众多宋史研究者也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探索历史规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到1964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随着“左”的阶级斗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跟着对文艺界的过火的政治批判,宋史学界有些学者也展开了批判活动,这一时期共出版著作两种,文章52篇,其中王安石及其变法25篇,王安石经济思想和政策1篇,王安石思想5篇,文学11篇,教育1篇,人物9篇。
简评王安石变法摘要:历史上有“孤秦陋宋”之说,并与“炎汉盛唐”对比,可以看出宋王朝的统治政权及其不稳。
王安石作为11世纪的改革家为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挺身而出,进行了一系列的变法,本文主要通过对其变法原因,措施对其作简要的评价。
关键词:王安石王安石变法北宋作用如果我们说北宋是被积贫积弱的局面搞的缩手缩脚,畏首畏尾,为苟且偷安,不惜与别国“称兄道弟”屈辱求和的王朝,一点也不为过。
北宋从建国起,最高统治者就采取右文抑武的政策,“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
”足以看出北宋重文轻武的程度是史无前例的,但从另一方面也看出北宋的军备松弛,军事力量较弱,而与此同时少数民族建立的辽政权和西夏政权却不断强大,由于其民族的掠夺性,不断对宋进行骚扰,而宋统治者确认为“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
为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
”可见宋朝一直把重点放在镇压农民起义上,对外屈辱求和,导致民族和阶级矛盾激化。
同时统治者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大量任用文人,“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
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
造成“冗官”的局面,后又为了防止农民暴动,实行雇佣兵,大量养兵,造成“冗兵”的局面。
同时为了养活那些“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皇族,贵族等寄生虫,大量搜刮,国库赤字,造成“冗费”的局面。
三冗导致北宋出现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国势衰落,处于生死存亡的边线上。
王安石在一时期,为挽救国家,进行了一系列变法。
王安石在1058年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要求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来挽救积贫积弱的趋势,他尖锐的指出“以古准今,则天下安危之乱上可以有为,有时之日莫过于今日。
”同时又指出“如不将进行改革,汉亡于黄巾,隋亡于黄巢的历史必将重演。
”直到宋神宗时,各种矛盾日益加深,北宋王朝风雨飘摇,使统治者不得不进行变法。
王安石向神宗指出“中国广大,人众,财富,加以陛下聪明,忧勤天下,若措置不失,即虽冒顿亦何足畏?汉高祖为冒顿所困,亦以中国卷兵,人思休息而已,使汉高祖有今日天下,必不复畏冒顿也。
关于王安石变法历史地位及评断的探究摘要:本文主要研讨北宋王安石变法在历朝历代的地位和一些代表人物对该事件的评价,采用了文献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展现时代、政治等因素的变化致使这一政治性事件的地位之变。
关键词:王安石;变法;地位;评价;变化王安石变法(以下如无特殊标记,均简称为变法)是历来诸多历史研究学者较为看重的宋代变法问题之一,自宋以来,它在各个时代的政治历史中的地位不一。
我想就这些现象的变化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并对一些相对典型的评价做简单的综述。
北宋末年,国运日衰,政治集团不得不需要“替罪羊”来担负起这场罪责,予天下之交代。
由于一些大臣自身利益的迫切需要,王安石成为“替罪羊”之一。
其时,右正言崔??曾上书说到:“王安石除异己之人,著《三经》之说以取士,天下靡然雷同,陵夷至于大乱,此无异论之效也。
京又以学校之法驭士人,如军法之驭卒伍,一有异论,累及学官……”[1]除此之外,当时代的其他一些知名人物或学术权威也多对变法采取批判态度。
既而,“时议归重”,钦宗采取了一系列与变法内容相悖的措施,“自此,王安石新学丧失了独尊的官学地位”[2]。
这大概是自被废除以来,变法遭遇的首次官方消极处理了。
此后的几百年中,变法在正统舆论中的呼声也几乎就此定位。
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历史中存在两面性的事件总容易被封建政治的批判借以利用,这种批判常是无关乎事件本身的正确或错误的,远离了事实本身。
南宋承北宋而继,宋廷南渡后,钦宗赵构同样也要依托一些“替罪羊”来洗脱父兄的“国破家亡的历史罪责”,王安石变法作为北宋时期具有标志性的政治事件无可避免此番“黑锅”。
而后,程朱理学(以下简称理学)发展迅猛,在其学术体系日渐完备、需要在学术界独树一帜时,便与当初作为变法的指导思想及基础的王安石新学(以下简称新学)产生了冲突;同时,其他一些学派如浙东学派也力求在学术界谋求更多话语权,新学一定程度上也是他们发展之路的障碍。
因此,各学派都渐渐把矛头指向百年前的变法。
浅论王安石变法浅论王安石变法摘要:王安石认为,人才就是“经世致用”之才。
培养、选拔、任用“经世致用”之才,必须对原有的科举制度和用人制度进行改革,对此,他从教之以德、养之以情、取之以事、任之以能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王安石经世致用教育伦理科举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一方面表明了专制王权进一步得到加强,考试名额和项目的增加,在客观上也扩大了政府政权的统治基础。
但另一方面由于考试的扩大,官吏也越来越多,另外由于还有“恩荫”、“磨勘”等得官和升宫的途径,使得宋代的·官僚政治在中国历史上是突出的。
官员冗滥,三五人同任一职,遇事互相推委,不负责任,行政效率极低。
官员过多,必然拉帮结派,互相倾轧,争权位,“凡今任官,贵在科名”(《李靓集》)。
斗争剧烈。
冗官冗员消耗国家大量的财物,这种弊端,促使宋代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对此,范仲淹在“庆历改革”之时就已经提出要“精贡举”,但“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科举改革也落得了“科举旧条,皆先朝所定,宜一切如故,前所更令,宜罢之(《续资治通鉴·卷四七》)”的悲惨结局。
二十五年以后,王安石沿着范仲淹改革的道路,又一次将改革的矛头指向了科举制度。
在王安石看来,造成无才可用的现象的原因在于没有按照相应的办法培养、选拔、使用人才。
王安石认为,人才的成长和使用,是有其自身规律的,这种规律就体现在“教之、养之、取之、任之”这四个环节之中。
一、教之以德人才哪里来?王安石认为,人才不是天生的,教育是造就人才的基本途径和手段,而培养人才,首在学校。
但是,王安石认为当时的学校教育存在严重的弊病,第一,学校废弛,徒具空名。
“方今州县虽有学,取墙壁具而已,非有教导之官,长育人才之事也。
”第二,学校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学非所用,“学者之所教,讲说章句而已”,“课试之文章,非博诵强学穷日之力则不能”,这些“无补之学”,“大则不足以用天下国家,小则不足以为天下国家之用。
故虽白首于库序,穷日之力,以帅上之教,及使之从政,则茫然不知其方者,皆是也”。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