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型院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9
“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摘要:“3+1”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成功模式。
建立基于校企合作的“3+1”人才培养,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将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从“3+1”的教学体系、双师型师资队伍、先进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等方面研究“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3+1”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教学体系高等院校不但承担为社会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崇高使命,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学生就业的压力,因此高校必须超越传统的教学理念,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其中“3+1”模式正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模式,即大学前3年完成专业所需的基本能力训练,后一年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培养模式,融会贯通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实践,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1]。
“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校企合作基础上,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是以提高学校专业办学实力和教育质量为目标的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
基于校企合作的“3+1”创新教育模式将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与社会影响力,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多赢的局面。
教育必须与产业同步,高校必须与企业联合,填平鸿沟无缝对接,因此基于校企合作的“3+1”人才培养模式是办好高校教育、促进合作企业活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1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3+1”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指学生在校内按照专业教学计划完成3年以专业课程学习后, 第4年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培养模式集中进行专业实训,培养适应企业和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我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自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后,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专业在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创建了一整套以应用为导向的专业教学体系,建设了一支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的师资队伍,设计了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开发了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建设了多家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
Value Engineering0引言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及供给侧改革提出,当前市场需求对各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我国越来越多传统高校进行改革转型,其目的不仅是为了提供给社会符合市场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也是为了在当前教育领域得以立足生存。
高校转型实则就是人才培养模式转型,为的都是使人才具备市场所需的各项能力。
虽然应用型高校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形式,但是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与市场期望还存在一定差距。
本文对此进行研究分析,对当前各转型高校应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根据问题出发研究提出相关完善措施。
1供给侧改革推动高校转型发展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各重大会议上重点强调了———————————————————————基金项目:2017年度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委托项目“转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JGZ0041;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重大课题“本科教育供给侧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JA1316001。
作者简介:王骏飞(1980-),男,山东烟台人,助理研究员,管理学硕士,黑龙江科技大学教务处,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工作。
攀,2007)。
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基于各种物探数据的三维地质数据建模模拟可以形象地表示出工作区各地质体的空间组成。
揭示出地质体或者地质界线等数据,为下一步设计与施工选择合适的挖洞路线提供科学依据。
并且可以通过进一步详尽的可视化分析在实际的施工之前可以对地质模型进行模拟钻孔、模拟平硐和模拟挖洞等分析,从而减少因为盲目施工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1]赵攀,田宜平,刘军旗,刘志峰.三维地质建模及其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07(05):520-524. [2]王诏,刘展,安聪荣,白永良.基于剖面的三维断层建模方法[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0(06):50-54. [3]李赛赛.陕西省商南县湘河地区钒矿控矿地质条件研究[D].长安大学,2008.[4]刘最亮,王鹤宇.大定源瞬变电磁法在含水断层构造探测中的应用[J/OL].煤田地质与勘探,2012,40(05):67-70. [5]易兵,曾昭发,薛建,李恩泽.地球物理方法对城市活断层的探测与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02):599-604. [6]方海东,刘义怀,施斌,吴振君,王宝军.三维地质建模及其工程应用[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2(03):52-55.[7]张清明,冷元宝,杨磊,徐帅.工程勘察中激光三维扫描和建模技术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9,24(03):1149-1153. [8]田云军.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建模与关键技术分析[J].价值工程,2010,29(06):45.[9]王亚军,张明江,陈鲁.物探数据在三维地质建模中的应用———以新疆哈密盆地为例[J].西北地质,2014,47(03):91-100.[10]钟登华,李明超,刘杰.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三维统一建模方法研究[J].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2007(03):455-466. [11]钟登华,刘杰,李明超,王刚.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大型地下洞室群布置优化研究[J].水利学报,2007(01):60-66. [12]郑淞午.基于CATIA的水利水电工程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14.转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Innov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Applied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 in Transitional Universities 王骏飞WANG Jun-fei;桑玉军SANG Yu-jun;宋作忠SONG Zuo-zhong(黑龙江科技大学,哈尔滨150022)(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rbin150022,China)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为提高国民生产水平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供给侧改革这一重大举措。
面向区域经济具有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摘要】现代社会,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支持。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高校应以培养面向区域经济的具有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与区域经济需求对接,通过实践教学和跨学科综合能力培养,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产学研合作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面向区域经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仅是区域发展的支柱,更需要多方合作和改革创新的探索。
通过这些努力,可以推动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实现人才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高校教育与区域经济需求的对接,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的结合,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产学研合作的促进,为面向区域经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基础和支持。
【关键词】关键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区域经济、人才培养、高校教育、实践教学、跨学科能力、产学研合作、区域发展、合作创新。
1. 引言1.1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愈发突显。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具有跨学科的知识、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迅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他们不仅具备专业知识,还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社会创造价值。
面向区域经济,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他们能够理解并实现区域发展的战略目标,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创新。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涌现,将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
只有通过提高教育质量、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实践环节,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应区域经济需求的人才,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1.2 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一个关键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不断加剧,区域经济已经成为国家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Q u a l i t y M a n a g e m e n t/ 质量管理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研究杨倩(广州城市理工学院经济学院,广东广州510800)摘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人才。
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学专业在人才培养上普遍存在培养方 案雷同、人才培养供需错位、“重知识轻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提出通过打造经济学专业品牌 特色、优化教学内容与配套教材、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注重提升综合素质等建议,从而达到提高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社会进步和实现民族 振兴的重要基石。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社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人民群众对优质高 等教育的需要也日益增加,有力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 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据《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 发展统计公报》统计,2019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 校2688所,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为4002万人,毛入学率由2003年的17%上升至51.6%,普通本 专科招生914.90万人,比上年增长15.67%,在校生 3031.53万人,比上年增长7.08%。
我国高等教育体 系规模已是世界之最,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将是下一 步教育事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特别是当前,我国经济 发展正处于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特殊时 期,急需大量的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社会 经济的转型发展提供支撑,这对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 养提出了新要求。
目前,应用型高校大多设有经济学 专业,但由于经济学专业宽口径、强理论、就业指向 不明确等特点,在应用型转型发展上颇具挑战,人才 培养质量参差不齐。
因此,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 学专业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 发展需要,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1经济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存在问题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 学质量国家标准》,经济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目 标既要注重经济学类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 方法的传授,还要注重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和提高学生 创新创业能力等。
2024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快速变化,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方案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2024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一、培养目标2024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的人才;2.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3.培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的人才;4.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
二、培养模式2024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采用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包括课堂教学、实验实践、创新实训和社会实践等。
其中,课堂教学是基础,实验实践是拓展,创新实训是重点,社会实践是补充。
通过这样的培养模式,可以使学生在不同的环境和场景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三、培养内容2024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2.专业知识的深入研究和应用;3.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提升;4.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的培养;5.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完善;6.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
四、培养环节2024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科基础课程的学习和考核;2.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3.创新实训项目的参与和完成;4.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和报告;5.实习和就业指导的开展。
五、培养评价2024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科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专业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能力;3.实践技能的实际操作水平;4.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的表现;5.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6.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展示。
六、培养保障2024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保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优化师资力量,提高教学水平;2.建设实验实训基地,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3.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合作,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4.完善教学管理体制,确保教学质量;5.建立健全的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徐理勤顾建民摘要:本文分析了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点,探索构建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
这对于深化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人才特点培养模式运行条件在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一种尚在探索中的新的高等教育类型。
由于起步较晚,研究更多地停留在政策层面和理念层面,从高校专业设置、教学环节、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队伍建设、基地建设、招生方式等内容层面和实施层面进行的系统研究还非常欠缺。
本文分析和阐述了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根据人才类型和培养目标,将高等教育第5级分为5A1、5A2和5B三种类型,分别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实用型职业技术人才[1]。
学术型本科、应用型本科和高职专科就分别相当于5A1、5A2和5B三种类型。
其中应用型本科和学术型本科是本科教育的两种类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平行发展的;应用型本科与高职专科则是应用型人才的两个层次,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纵向的。
应用型本科人才与学术型本科人才和高职专科人才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培养目标:学术型本科培养的是学术研究型人才,主要是为升入第6级研究生教育做准备的;应用型本科培养的是各行各业中应用科学理论从事高技术专业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属于“理论应用型”人才;高职专科培养的是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用技术型人才,属于“职业技能型”人才。
(2)培养规格:一是知识结构。
学术型本科以学科体系为本位,注重学术性,重视学科知识自身的系统性和理论性;应用型本科以行业需求为本位,由于行业,特别是高科技行业技术更新快,且具有复合性和跨学科性,因此应该特别注重知识的复合性、现时性和应用性;高职专科则以职业岗位要求为本位,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构建基础理论,重在掌握实用技术和熟悉相关规范。
中国成人教育CHINA ADULT EDUCATION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势必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同时,高校应结合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就业单位的岗位需求,形成一个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的课程教育体系,在教学时数的安排上,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进行合理分配,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客观条件。
5.对毕业生实行“召回”制———把毕业生作为一种纽带,使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
高等学校要对本校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通过分析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适需情况,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和质量要求,及时调整系列教学活动,特别是实践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毕业生质量,满足市场需求。
高校还可以将已毕业的学生请回学校,请他们给在校学生开讲座或充当考官进行模拟招聘。
这种让学生影响学生的做法比教师的说教更能让学生接受,使学生无论在平时的专业理论学习还是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将自己的特长和兴趣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有意识地锻炼自己,从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1]陈海宁,李湘健.当前就业形势下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 ].教学研究,2005,(5).[2]闻亮.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2).[3]祝爱民,张彦非难,陈炜,蒋文杨.管理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与实践[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4]曾小彬.深化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5]翠红.试论高校实践教学运行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5).[6]刘欣.加强高校实践教学的探索[J ].中国成人教育,2008,(9).全国不同类型高校的编辑出版学专业,由于办学历史、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学科实力、生源质量等软硬件条件差异较大,有不同的办学理念、专业内涵,并呈现出不同的专业定位和特色。
产教融合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1. 内容概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产教融合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路径和方法。
通过对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课程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校企合作不够深入等。
从产教融合的理论基础出发,阐述产教融合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价值。
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产教融合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基本原则和策略,包括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
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对部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案例分析,验证所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1.1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教融合已经成为推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途径。
产教融合是指产业与教育紧密结合,通过产业需求引导教育改革,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目标的一种教育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不断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方法,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
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脱节、教学方法单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
研究产教融合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产教融合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基地,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于提高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产教融合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如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脱节、教学方法单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
本研究旨在探讨产教融合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路径和方法,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教融合已经成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向。
产教融合是指产业与教育紧密结合,通过产业需求驱动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的一种培养模式。
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9年第3期(总第92期)教学研究型大学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构建郑祥江(西南科技大学教务处 四川绵阳 621010)摘 要:高等教育大众化打破了高等教育传统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等方面的平衡,使之出现了许多新问题。
对于教学研究性大学而言,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符合大众化要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高校如何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科学合理地确定自己的办学定位,直接关系到其生存与发展。
中共中央在十六大报告中号召“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对此任务,需要不同类型的高校来共同完成。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研究型大学的使命,培养数以千万计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就落在了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而产生的教学研究型或教学型大学身上。
当前受传统办学观念影响,我国高等院校普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存在两大误区:一是不切实际地确定高目标。
如在人才培养上重视理论型人才,轻视实践型人才;教学方式上强调全面的理论教育,忽视实践操作课题教学等。
二是沿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
如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只重视实践技能人才培养,在知识构建上只注重技术、技能教育,在素质和能力培养上强调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前者相对造成了我国“学术型”人才过剩,而高级技术型和实践应用型人才严重匮乏的局面,后者则导致本科毕业生基础不扎实,而实践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并未大幅度提高。
因此,深入研究教学研究型大学在培养本科高级应用型人才中的相关问题,努力培养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潜能和协作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迫切要求。
一、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定位学校定位在建立教学体系过程中起着统帅和主导作用,因为不同类型学校的不同定位必然导致不同教学体系的构建。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行业型院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文章深入挖掘了行业型院校的历史沿革,厘定其概念与特征,提出了一种行业型院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评价体系。该模式提出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渗透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以及教学方法中。高校、行业、学生“三位一体”的办学定位,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充分发挥行业的作用,旨在培养兼具人文素养、专业素养、行业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行业型学院 应用型人才 三位一体 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王淑芳(1975- ),女,山西壶关人,北京联合大学机电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赵林惠(1973- ),女,河北石家庄人,北京联合大学机电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张建成(1971- ),男,安徽合肥人,北京联合大学机电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北京 10002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4-0037-02 针对当前高等教育存在的学生适应社会差、就业创业能力不强以及应用型人才紧缺等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该纲要为人才培养指出了一种新的培养途径,即通过高校与行业的深度合作,缩短毕业生进入行业的适应期,促进毕业生在短期内深入行业技术前沿解决实际问题。教育部积极响应,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型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据统计,两批次参与该项目的高校共192所。而截至2013年,我国共有879所本科院校,287所独立院校。那么对其余高等院校而言,如何制定适应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提出一种依托行业发展通过行业型院校建设培养高素质应用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行业型院校的历史沿革与概念的厘定 新中国成立初期,与工业体系相配合成立了一批单科性行业院校,如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它们是具有显著行业办学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称为“行业特色型大学”,它们奠定了行业型院校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务院机构调整使相关大学也进行了调整和划转,有的归属部门办学,有的划归到教育部所属的大学,有的划归到了地方。划归地方的高校中一部分进行专业扩张,扩大规模,逐渐脱去了行业特色;另一部分则在扩大学科领域的基础上保留原有行业特色,成为探索地方行业型院校特色发展之路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的先驱。与此同时,300多所新建本科院校拔地而起。重庆大学副校长李茂国提出,行业型院校是新建院校的较好选择。这类大学是行业型院校的中坚力量。 本文提出的“行业型院校”既包括划转后的地方行业型院校,也包括选择面向行业的新建院校。“行业型院校”目前尚无准确定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王秉琦等提出行业型学院应该通过人才培养为行业提供人力支持、通过行业科研为行业提供理论支撑、通过成果转化为行业提供技术支持、通过文化传承为行业提供文化支持。本文将“行业型院校”定义为:依托行业并与行业密切联系协同发展,与行业共享信息、资源、文化,与行业共同进行科学研究、教学研究、成果转化实现协同创新,最终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院校。 二、行业型院校的特征 院校特征主要包括教育理念与办学定位、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三个方面,即围绕教学理念与办学目标设置学科专业通过教学过程最终实现教育的终极目的――人才培养。 1.教育理念与办学定位与行业相契合。行业型院校的办学定位必须是来自行业、去向行业的。对于行业型院校而言,首先必须有较清晰明确的行业指向;其次要求对行业未来10年左右的发展规划有清晰的认识;最后院校与行业合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作的深度和广度必须体现相互性、双赢性以及人力资源和硬件资源的共享性。高校与行业合作互建有社会影响力的高水平行业人才培养基地,从而进行多方位的互惠合作。人才培养基地能实现以下促进功能:高校提供人力资源,行业提供硬件资源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彼此提升社会影响;高校教师深入行业内部承担行业课题解决行业技术需求,承担行业工程师培训,促进行业发展;行业工程师参加高校课程体系建设,参与教学过程,促进人才培养。 2.学科专业设置考虑行业未来趋势。行业型院校的必须立足行业结合师资配备发展优势学科,围绕优势学科前瞻性地建立适应企业发展前景的专业方向。 3.人才培养目标指向行业。人才培养目标应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行业型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满足行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动态需求。行业院校型人才培养目标即人、人才、应用型人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综合培养目标。人的培养目标:毕业生应具有高于其年龄段的社会人共同的人文素养,包括社会能力、工作能力、个性特点等方面。人才的培养目标:毕业生应具有专业素养,包括对本专业课题的分析、设计、开发、创新等专业能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毕业生应具有行业素养,了解行业背景,理解行业现状,把握行业前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该兼具人文素养、专业素养和行业素养。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三、行业型院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国外合作教育进行了很多探索,如以推动产业结合、学术界密切合作的英国的三明治模式,德国的校企合作以培养能力为主的双元制,日本的官产学协作等模式。无论哪种模式,其核心都是高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合作。我国的学者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纷纷提出自己的模式。学者毛智勇创新性地提出“企业全程介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发挥企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学者王应密等提出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培养人才,突出学生本身的主体地位;学者赵予新等提出一种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实习教学、校企联合培养等多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教学体系等。这些模式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给出人才培养的范例,奠定了行业型院校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 结合上述分析,本文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渗透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以及教学方法中,提出行业型院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1.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考虑学生的兴趣与个体差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高中生在报考大学时对专业并不了解,甚至是调剂过来的,如何调动、激发学生的行业兴趣成为难题。行业型院校在培养学生时也应充分考虑生源特点。一方面采用大类招生提供学生第二次选择专业方向的机会,另一方面,院校可通过人才培养基地进行行业认知、行业参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观,帮助学生对行业和专业建立兴趣。应该承认,人本身具有多样性、差异性,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层次的。教学体系采用分层教育,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在自身基础上成长为行业需求的一类人才。 2.高校、行业、学生“三位一体”的办学定位,行业全程介入构建教学体系。“三位一体”有如下具体含义:行业型院校人才培养主体融“高校、行业、学生”为一体,人才培养目标融“人文素养、专业素养、行业素养”为一体,人才培养途径融“高校教师、行业工程师、学生”为一体,最终培养出高校得意,行业满意,学生惬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本文提出人才培养的主体“高校、行业、学生”,符合《中国教育法》中“学生主体”的提法;人才培养目标是兼具人文素养、专业素养与行业素养的,其中人文素养的培养途径是学生自己,学生主动要求成为真正的人,自觉吸收人文教育中的精髓;专业素养培养的途径是高校,高校提供专业课程体系和师资;行业素养培养的途径是行业,行业提供参观实践基地以及高级工程师。通过高水平人才培养基地使院校学科建设与行业高新技术研发资源共享,行业全程介入构建行业型院校教学体系。教学理念与行业理念相结合,课程体系与行业技术相配套,教学过程与行业工作相贴近,教学评价与行业评估相吻合。 3.理论教学与行业实践课程有机结合的交互式模块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化课程体系,分层教育。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是通过课程体系来实现的。本文将课程体系分为人文素质培养、专业素养培养和行业素养三大模块。(1)人文素质培养模块将专业导论和行业文化融入其中。(2)专业素养培养模块通过实际工程项目实践人文素养和行业标准,该模块体现真实性、实用性、先进性和规范性。真实性体现在课程内容来源于真实的工程项目,真题真做;实用性体现在课程项目与实际行业技术问题紧密相连,适合现场应用;先进性体现在课程内容涉及的知识与技术都是当前行业实际生产和创新设计所需的,符合行业发展趋势;标准性体现在课程设计内容要求遵守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契合行业技术需求。(3)行业素养模块主要在人才培养基地完成,行业高级工程师带领学生进入行业之门,并指导学生完成一项实际项目,该模块的完成可巩固前期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因此,三个模块之间彼此渗透,形成内在的联系性与交互性。每个模块下平行分为3个亚模块,允许学生根据兴趣与层次选择亚模块进行学习,实施分层教育,学生与课程之间形成交互性。 4.专职教师与行业高级工程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可自我提升。对于行业型院校的专职教师而言,不仅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而且通过承担行业课题、参加行业协会并承担职责获得在行业话语权;对于行业高级工程师而言,不仅通过参与教学过程培养行业人才,而且能在与高校教师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