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白鹿原》备课参考素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 格式:doc
- 大小:227.04 KB
- 文档页数:6
《白鹿原》备课参考三、艺术成就《白鹿原》是一部现实主义巨著。
但它的现实主义又不同于以前的革命现实主义。
革命现实主义,强调政治观念,要求比生活更为集中、更为突出地反映所谓“生活本质”,在人物塑造上有类型化和两极化倾向。
这样往往偏离生活的常态,从而陷入政治图解式的叙述。
而《白鹿原》力图展示生活原生态,揭示出纷繁社会中的文化属性与文化规律,它通过设置大量看似偶然的事件,把具体的人物命运和宏大的历史进程连结起来,从而使历史呈现出某种浑沌的状态,具有了生命的灵气。
毋庸置疑,在具体的创作中,陈忠实大量借鉴了潜意识、非理性、魔幻、死亡意识、性本能等现代主义手法,从而使情节愈显曲折,突出了人物命运的不可臆测。
尤其是魔幻手法,在中国传统农村的直观思维中也可以找到根源,农村中那种融主观和客观、生与死于一体的原始宗教的二元论世界观,恰恰是魔幻思想的温床。
陈忠实正是通过这种魔幻描写,模糊了生者与死者、冥界与人间的界壁,在人与鬼的冲突中来展示人性深处的东西,揭示人性的悲剧、人生的苦难。
同时,这种手法还给所叙述的历史带来一种不可预知的神秘性,给读者以心灵上的震撼:仿佛冥冥中有一只巨大的手掌握着人物的命运和历史的发展。
但是,《白鹿原》的现实主义又不同于曾流行一时的“新写实主义”。
“新写实主义”强调“零度写作”,“纯粹客观地对生活本态进行还原”,展现现实的“原生态”,将“原色原汁原味”和盘托出,达到了“毛茸茸”的程度(见王干《近期小说的后现实主义倾向》)。
《白鹿原》虽然没去图解历史,注重原生态的生活和细节真实,但它并不是纯粹客观地还原生活,而是力图通过各种势力在原上的冲突和发展,揭示出传统文化的命运走向。
陈忠实也并没有坚持“零度情感”,而是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做了深刻的思考。
关于节选部分一、节选部分前后的主要情节本文节选自小说《白鹿原》的第五章。
小说的前五章写了白鹿原社会生活的常态。
主要情节有白嘉轩娶妻生子,换地迁坟,后来又把十多亩天字号水地都种了罂粟,白家也因此彻底变了模样,老屋得到了翻新,只有“耕读传家”的玉石匾额仍挂在门楼上。
白鹿原——家庭的学堂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2.在阅读中挖掘主人公的思想特点及其典型意义;3.引导学生试探作品中“仁义”的思想。
4.培育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挖掘主人公的思想特点及其典型意义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进程一、导入陈忠实曾经说,一个人若是在五十岁的时候尚未干成一件大事,那他这一生就算完了。
而他自己,十年磨一剑,正好在他五十岁的时候写完了他的成名作《白鹿原》的最后一个句号。
此书为他博得了中国长篇小说最高奖——茅盾文学奖的至高荣誉。
今天咱们就一路走进陈忠实笔下的白鹿原。
二、作者及其作品简介一、陈忠实,中国西部文坛代表作家之一。
1942年生于西安东郊灞桥区蒋村,1965年初开始发表文学作品。
1979年以来发表中篇小说九部,短篇小说八十余篇,还有报告文学、散文等。
其中九部作品获全国及各大刊物奖。
长篇小说《白鹿原》获茅盾文学奖。
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
二、作品:《白鹿原》这部小说描述了清朝末年至建国初期发生在陕西渭河平原上的大约五十年的历史变迁。
以主人公白嘉轩的一生为经线,串联白鹿原上鹿家、白鹿两家的后代及国共两党的斗争等事件,并以此为纬线,组成了全小说。
一个家族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活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作品为咱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学历史观:历史不单单是一部单线条的阶级对抗史,同时也是一部在对抗中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历史;历史不只是一部单纯的政治史,同时也是一部经济史、文化史、自然史、心灵史。
作者为咱们塑造了一系列真实而又有独创意义的中国农人形象,同时也用精湛的结构艺术,为咱们展现了长篇小说的魅力。
三、学生默读作品。
四、分析课文1、作品描述的社会环境是什么样的?明确:封建意识、宗族观念浓厚的一个小村子里。
2、作品要紧围绕哪两件事展开的?明确:修祠堂、建学堂3、讨论并总结白嘉轩的思想特点及其典型意义?明确:白嘉轩做为一族之长,具有宗法家族制度所给予的有形无形的至高权利。
第10课《白鹿原》——家族的学堂一、作者名片陈忠实,1942年6月生,西安市东郊灞桥区西蒋村人。
1965年初发表散文,后主要从事小说创作,兼写散文。
已出版《陈忠实小说自选集》三卷,《陈忠实文集》五卷。
《信任》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获1990~1991年全国报告文学奖,长篇小说《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1998)。
《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代表作,这是一部记录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
二、内容链接整部《白鹿原》充满着史诗品格。
它着墨于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以白鹿原为近现代历史更替嬗变的舞台,以白、鹿两家三代人各自的命运发展和相互间的人生纠葛作为主线,细腻地反映出白、鹿两大家族及周围各色人等祖辈三代人的恩怨纷争、灵肉交缠。
借助这个颇具史诗意蕴的故事,小说深刻地审视了凝结在上个世纪前五十年关中农民身上的民族的生存追求和文化精神,且演绎了“一个民族的秘史”。
《家族的学堂》节选自小说《白鹿原》第五章。
节选之前的内容写了李寡妇地卖两家,引起了白嘉轩与鹿子霖的争斗。
二人为了挣个面子,决定见官进行解决。
鹿泰恒怕鹿家输给白家,从此不好抬头,便默许了儿子的做法。
后来还是朱先生出面,一纸劝解信,了结了官司,白、鹿二人在冷先生的调解下,不仅没要李寡妇的地,而且还周济了她一些粮食和银元。
这事传开影响很大,白鹿村被滋水县令批为“仁义白鹿村”,凿刻石碑一块,并亲自送到了村上。
节选的文字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修葺祖祠、兴建学堂、教育后人,为的是“仁义白鹿村”的精神永久流传。
小说的第六章,改朝换代开始了,白鹿原传统的宗法制度面临着种种考验。
原来比较单一的群体也逐渐分化为三种势力:国民党、共产党、土匪。
年轻人也渐渐长大了,走上了各自的人生道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随着时代的发展,白鹿原这片古老的土地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三、人物长廊1.白嘉轩白嘉轩是《白鹿原》的主角。
10.《白鹿原》家族的学堂“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小说中的白嘉轩作为白鹿原上白家的族长,充分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所以,尽管两个儿子刚到上学的年龄,他就利用族长的权力创建了家族的学堂,为自己的孩子和其他晚辈提供了求学的良机。
本文节选的部分就是创建家族学堂的过程。
阅读过程中,体会白嘉轩的性格特点,感知这个人物形象。
陈忠实,1942年出生于西安东郊灞桥区西蒋村。
1965年初开始发表文学作品。
1979年以来发表中篇小说9部,短篇小说80余篇,报告文学散文以及创作漫谈50余篇。
其中9部(篇)作品获全国及各大刊物奖。
已出版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夭折》,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以及文论集《创作感受谈》。
e长篇小说《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这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
在1985年创作中篇小说《蓝袍先生》的时候,陈忠实便开始了关于我们这个民族命运的深入思考。
为了完成一部堪称“一个民族的秘史”的、死后可以放在自己棺材里当枕头用的大书,为了完成这部曾经拟名为“古原”,后来定名为“白鹿原”的长篇小说,陈忠实花了两三年的时间作了几方面的准备:一是历史资料和生活素材,包括查阅县志、地方党史和文史资料,搞社会调查;二是学习和了解中国近代史,阅读《中国近代史》《兴起和衰落》《日本人》《心理学》《犯罪心理学》《梦的解释》《美的历程》《艺术创造工程》等中外研究民族问题和心理学、美学的新著;三是艺术上的准备,认真选读了国内外各种流派的长篇小说的重要作品,以学习借鉴他人之长,包括研究长篇结构的方法。
经过不懈的努力,撼人心魄的《白鹿原》问世了。
1加点字读音加点字读音料峭.镢.头趔趄..打诨.愠.怒面面相觑.怏.怏涨脑袋发涨.浑.实涨.幅考妣.伺伺.候厮.守伺.机2.词语易错字词语易错字踩高qiāo Jī拿归案qiáo楚青kē打拱作yīguǒ子3.料峭:〈书〉形容微寒(多指春寒)。
《白鹿原》导学设计主备人:荆燕燕 辅备:高二语文组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白鹿原》的基本情节。
2、掌握《白鹿原》的人物形象和思想文化。
3、鉴赏《白鹿原》的艺术成就。
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白鹿原》的基本情节。
2、难点:掌握《白鹿原》的人物形象和思想文化。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巴尔扎克说过: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也许是因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太长久了,隐藏在历史帷幕下的秘密太多了,几千年来,能够被公认为“民族秘史”的小说迄今寥寥可数,而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白鹿原》,可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一部。
中外文学界高度赞扬陈忠实的成就,认为:“《白鹿原》凭其恢弘的规模,严谨的结构,深邃的思想,真实的力量和精细的人物刻画,成了当代小说林中有永久艺术魅力的作品。
”“《白鹿原》把陈忠实的个人创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艺术层次,也把当代长篇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时代高度。
”(多媒体显示中外评价)被公认为“民族史诗”在全国发行了66万册,并被译为日、韩文出版和印成繁体汉字竖排版在港、台地区发行。
在《亚洲周刊》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作家联合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中,它也榜上有名,被列名第38位。
中外文学界高度赞扬陈忠实的成就,认为:“《白鹿原》凭其恢弘的规模,严谨的结构,深邃的思想,真实的力量和精细的人物刻画,成了当代小说林中有永久艺术魅力的作品。
”“《白鹿原》把当代长篇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时代高度。
”二、陈忠实其人陈忠实(1942-),出生于西安市东郊灞桥区西蒋村,1962年毕业于西安市第34中,担任过农村中小学教师。
1965年开始创作,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2年成为陕西作协的专业作家,后任陕西省作协主席。
文革后发表中篇小说9部,短篇小说80余篇,屡获多项文学奖。
1993年6月北京人民出版社印行的50万字的《白鹿原》,4个月之内,销行6版40万册,成为90年代最引人瞩目的长篇小说。
白鹿原10. 关于《白鹿原》《白鹿原》开篇便写道:“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白鹿原》概述陈忠实与以往的作家不同,他没有把我国近现代历史简单化为阶级斗争的历史,也没有把人物简单地分为革命与反革命两大阵营,而是紧紧抓住白鹿原上“白鹿”家族,紧紧抓住这一家族的族长──白嘉轩,并赋予了他宗法家族那种强大的道德力量,让他与鹿子霖、黑娃、白孝文等人在矛盾冲突中,一同走过改朝换代、军阀混战、农民运动、国共分裂、年馑与瘟疫、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从而表现出一个家族的命运变迁,让人自觉地认识到无论宗法社会所蕴含的道德力量有多么强大,它都必然走向崩溃。
《白鹿原》人物众多,情节复杂。
作者始终以人物的命运为中心,通过人物性格的发展来安排情节。
小说伊始,便写白嘉轩“前赴后继”地娶妻,这种情节似乎有些生殖崇拜的意味,但须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娶妻生子以成家业,正是宗法赖以存在与发展的首要前提。
土地是农耕文化的第一要素,在娶妻生子的同时白嘉轩就换地、置地。
为此还不惜与鹿子霖发生冲突,后来还是朱先生一纸书信和平解决了此事,并赢得了“仁义白鹿村”的美誉。
如果说翻修宗祠是“继往”的话,那么开办学堂便是“开来”了:这两者恰恰是宗法社会道德之本和教育之基。
小说至此,“洋溢着一种友好和谐欢乐的气氛”。
改朝换代了,“没有皇帝了,往后的日子咋过呢”?虽然有《乡约》约束着白鹿村,但约束不了外部世界所发生的深刻变革,村里成立了乡约,田福贤、鹿子霖作为道德力量的对立面登场了。
遵循着“尊明君是忠,反昏君是大忠”的信念,白嘉轩“鸡毛传帖”,发动了“交农事件”,赶走了史县长。
鹿三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让白嘉轩不由得竖起大拇指:“三哥,你是人!”“白腿乌鸦”兵开进了白鹿原,鱼肉乡里。
这段时间,白鹿原的新一代也成长起来了:黑娃外出打工,带回了田小娥,白嘉轩不允许他们入祠堂,二人便住在村外的破窑里;鹿兆鹏被鹿子霖逼着结了婚,后来回镇上当了校长,看到“白腿乌鸦”兵义愤填膺,便伙同黑娃等,火烧了白鹿粮仓;白灵挣脱家庭锁链,到县城读书,并与鹿兆海一起参与了学生运动,二人还约定着分别去投奔国共两党。
“白腿乌鸦”兵撤了以后,鹿兆鹏共产党的身份得以公开,国共开始了第一次合作。
黑娃在鹿兆鹏的鼓动下参加了“农讲所”,回原后成立了“白鹿区农协筹备会”,掀起了一场“风搅雪”:铡了老和尚,占了祠堂,砸了石碑,毁了“乡约”,甚至批斗起了田福贤。
国共分裂后,田福贤进行了血腥的复仇,鹿子霖投靠了田福贤,身为族长的白嘉轩不遗余力地恢复白鹿原的传统与稳定。
黑娃逃离,先是做了习旅长的贴身警卫,兵败后便做了土匪。
田小娥受不住压力,在鹿子霖的诱骗下失身于他,并在鹿子霖的唆使下,把白孝文拉下了水。
“忙罢会”之前,黑娃带了土匪抢劫了白鹿村,打折了白嘉轩的腰,杀死了鹿泰恒。
白灵加入了共产党,而鹿兆海却脱离了共产党加入了国民党。
白孝文和田小娥的奸情被揭露出来,白嘉轩在祠堂里用刺刷惩罚了他们,并强行把白孝文分了出去。
田小娥晓知事情原委之后,断然与鹿子霖绝了交,而接受了白孝文。
《白鹿原》一场大旱带来了饥馑,考验着白鹿原上的每一个人。
白嘉轩的求雨也没有什么结果,不少人都绝望了。
白孝文卖完了地又卖了房,还饿死了媳妇,却能和小娥患难与共,后来竟还抽上了鸦片。
在将要饿死的时候,鹿子霖推荐他加入了县保安大队。
鹿三看不过白孝文的沦落,认为田小娥是罪魁祸首,便趁夜色把她杀了。
黑娃得知此事,连闯鹿、白两家,鹿三杀人的事,就这样被白嘉轩一家知道了。
白嘉轩质问鹿三为何不能光明正大地做事?鹿兆鹏被捕后,冷先生用尽全部积蓄救下了他。
但他却并未远走,而是不断发动武装,开展斗争,几经反复,和当了土匪二拇指的黑娃见了两面,并试图鼓动他们参加红军。
白灵违了婚事,逃出家门,白嘉轩非常生气,“只当她死了”。
白灵和鹿兆鹏在白灵姑父皮匠家里会面了,便一起除奸惩恶,战斗中两人逐渐产生了爱情。
白鹿原上,年馑之后是场大瘟疫。
患上的人都上吐下泻,鹿三的女人和仙草临死前甚至还梦到了田小娥的诉苦申冤。
后来,鹿三经常被小娥的冤魂附身,当众道出了事情真相。
这样,原来的破窑便成村人膜拜的神地,甚至有人主张为小娥修庙塑身。
而白嘉轩再次显示出他的硬气,力主火烧小娥骨骸,并在破窑上建造了一座六棱砖塔来镇压,才平息了这场风波。
灾害过后的白鹿原一片死寂。
而后,抗日战争爆发。
白灵和鹿兆鹏策划、发动学生运动,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白灵怀孕后,鹿兆鹏委托弟弟鹿兆海护送她到了陕北。
在陕北,白灵因革命队伍的内讧被秘密活埋了。
远在家乡的白嘉轩、白赵氏、朱先生都不约而同地做了个相同的梦。
鹿兆海所在的十七师在中条山重创日军,在抗日战场上没有牺牲的他,却在北山围剿红军的时候被打死了。
黑娃所在的山寨内部出现了内奸,白孝文适时出面收编了这股土匪。
鹿子霖受鹿兆鹏的牵连进了大狱,家人为了营救他,把门房和门楼又卖给了白孝文。
鹿子霖释放回乡后得了田福贤的好处又到联保所供职了。
黑娃娶了知情达理的女人,帮他戒掉了大烟,还转心向学,被朱先生收为关门弟子,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决定回乡祭祖。
白嘉轩亲自主持了黑娃的回乡仪式。
鹿三在原谅了黑娃之后,悄无声息地离开了人世,给世人留下无数传说和感叹。
抗战胜利了,岳维山们帮着敛财抓丁。
《滋水县志》终于付印了,须发皆白的朱先生了却最后一桩心事,平静地走了。
黑娃在韩裁缝和鹿兆鹏的策反下,成功起义,功劳却被白孝文窃取。
一年后,白孝文处决了黑娃。
新政权,是由白孝文主持县政。
小说的前五章写了白鹿原社会群体的常态,从娶妻生子、土地种植一直写到翻修宗祠和兴办学堂,整个白鹿原被纳入旧生活的常规,“洋溢着一种友好和谐欢乐的气氛”。
从第六章开始,作家就着手设置境遇了。
第一个境遇是改朝换代。
白嘉轩说:“没有皇帝了,往后的日子咋过呢?”朱先生为这位群体领袖(族长)拟定了一份《乡约》,似乎有了群体规范就可以保证稳态。
然而,这《乡约》却约不住外部社会,于是便爆发了“交农事件”。
“交农”虽说是群体对外界社会的抗争,但这事件中每个人都为自己今后的命运埋下了种因。
事件过后,初级群体在内部蕴蓄着,主要是新的一代在新的形势下成长,兆鹏、兆海、孝文、黑娃、白灵都在与外部社会接触中进一步社会化。
从第十一章开始,作家设置了第二个境遇:白腿乌鸦兵围城。
在围城事件中,白鹿原社会群体尽管仍作为一体来同外界社会抗争,然而,已经从个人的不同斗争方式上预示了群体的分化。
接着是第三个境遇:农民运动及国共分裂。
至此,群体已分化出三种势力:国民党、共产党与土匪。
白嘉轩作为族长尽管还在不遗余力地恢复群体的稳定,但已经回天乏力了。
接着是第四个境遇:年馑与瘟疫。
从第十八章到第二十八章是小说最出色的十章,大自然的参与加剧了社会的变动,已经完全成熟了的年轻一代以各自的方式投入行动,群体中每一个人,包括此前被置于后景上的妇女都在灾难的漩涡中打转浮沉。
自然灾害过后一片死寂,群体的创作还没来得及恢复就又被卷入社会灾难的漩涡。
第五个境遇是抗日战争。
大概由于西部未曾沦陷,作家才没有对此展开描写,只是用反讽手法写了朱先生投军与兆海之死。
第六个境遇是解放战争。
这最后的五章写得也很动人,尤其是卖壮丁与策反保安团,写得有声有色。
决定整个民族命运的大决战自然也决定了白鹿原社会群体的命运,每个人物都走向自己的归宿。
不难看出,结局中笼罩着悲剧气氛,我认为作家这样写是非常聪明的。
朱先生的死,黑娃的死,鹿子霖的疯,白嘉轩的残,以及鹿兆鹏的下落不明,共奏出一曲挽歌,似在挽悼旧的白鹿原的终结。
(选自薛迪之《评〈白鹿原〉的可读性》,《小说评论》1993年第4期)综上所述,《白鹿原》所构建的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历史,不是仅仅由对立的两种力量,而是多种力量、多种因素扭结合力的脉动。
表现在原上的这些力量原本都是乡党,有些还是小时的玩伴,只是由于形势的变化,才逐渐分化的:白嘉轩和他的“精神之父”固守着宗法传统和道德精神;鹿子霖投靠田福贤成了鱼肉乡里的帮凶;鹿兆鹏、白灵背叛家庭走上了革命;鹿兆海参加了国民党;黑娃更是长工、农运骨干、习旅警卫、土匪头子、保安团营长……角色几经变化,精神也几度波折,最后归于传统,成了起义的主要策动者、人民的副县长;白孝文注定要被培养成族长继承人,没想到却堕落成浪子,即将饿死的时候被鹿子霖荐到保安团,当了营长,被裹挟着起义却成了县长。
可见,这种分化不是生来就注定的,而是由形势、各自的思想文化状况、性格和各种非理性因素甚至是偶然因素复杂作用的结果,进程难以预料,结果往往和初衷相反:白嘉轩的传统理想终成泡影,鹿子霖机关算尽人财两空,鹿兆鹏下落不明,一心革命的白灵被革命队伍处死,投身抗日的鹿兆海却在进攻红军时战死,黑娃变为好人了却被镇压,白孝文这个不肖子摇身一变成了新中国的县长。
小说既没有对历史作脸谱式的道德评价,也没有以成败论英雄。
它是从多元复合的历史观出发,对任何人任何事的评价都是从具体的人和事出发的。
白嘉轩似乎是传统道德的守护者,得到作者相当的肯定,但透过黑娃的嘴指出他的腰“太硬太直”,通过白孝文的经历谴责了他那颗缺少天伦之乐的心;鹿子霖由于根基太浅,常常有些见不得人的举措,但他和蔼平易,内心也常常掠过不安与羞愧,并不是十足的恶棍。
在子女求学的问题上,更表现出了鹿子霖的开放和白嘉轩的保守。
好人不是全好,坏人也不是全坏,而是立体丰富的真的人。
■关于人物形象1.白嘉轩白嘉轩是农耕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家族制度的代表人物,是几千年封建文化所造就的一个人格典型。
作为白鹿家族的族长,他处处不忘自己的身份,处处以传统道德规范着自己,约束着别人。
他严格按照族长的标准培养长子孝文,在发现儿子的奸情以后,他不顾众人的哭劝,在祠堂里当众施行严厉的惩罚,并断绝父子关系;他对叛逆者小娥的处理就更残忍了,支持鹿三开除小娥夫妇农籍、撵出家门不说,还先后两次毒打受骗失足的小娥;就是在小娥冤死化鬼欲讨回公道而村民们都已屈服时,他又火烧骨骸、建塔镇压。
他律己更是严格:明明喜爱孩子,却从来不抱一下;孝文堕落后,他毫不犹豫地赶出了家门;白灵逃婚闹革命,他就当她死了,不再认这个女儿。
甚至腰伤刚好就吼着秦腔下田犁地,宣告着自己精神的坚强和胜利。
但同时,他还以“父亲”般的胸怀呵护着白鹿原──这主要体现在以德报怨上。
如果说他对赌徒和烟鬼的处置严厉中透着恩威并用的话,那么他对回头逆子白孝文的接纳,对多有龃龉的鹿子霖的营救,则好像父亲对自己不肖子的宽容一样。
尤其是他对伤风败俗的、曾落草为寇的、并打断过自己腰的黑娃的态度,更是体现了这一点。
试想当他得知黑娃已翻然改悔,打算认祖归宗,说出那句“凡离开白鹿原的男人,最后都要回来的”,内心是何等的愉悦,精神是何等的超越!可见,在白嘉轩那高尚精神的外衣下,无论“宽”还是“严”,其出发点只有一个,那便是宗法社会的稳定和宗法精神的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