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古代的优生胎教思想
- 格式:pdf
- 大小:123.69 KB
- 文档页数:3
【胎教知识】中国古代的胎教中国古代的胎教有人认为,中国人不注重胎教,胎教似乎只是外国人的专利。
其实,胎教本就是我们的国粹。
《史记》说道周文王只所以沦为一代明君,就是他的母亲太任就是一位品行“端一诚庄”、“惟德之行”的妇女。
她容文王时,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从而并使文王“后生而溟,太任教一而识百”,人们都夸赞“太任Toothukudi胎教”。
我国古代的胎教说,对孕妇的饮食起居、情绪行为等都定了相应的戒律。
西汉初年,贾谊就总结了“古者胎教之道”,并在所著的《新书》中,专立了一篇胎教。
魏晋南北朝至唐代,祖国的医学存有了非常大的发展,胎教沦为其关键的门类之一。
北齐徐文才着的《逐月养胎法》就是较晚牵涉胎教的医学专著。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余要方》一书中将“妇产”一门列于在卷首,阐释了养胎之道。
这些论著都对孕妇的饮食起居明确提出了建议,并阐释了这些因素对胎儿发育和哺乳的影响。
古人胎教说中可供我们借鉴的精辟之处可归纳如下:主张“Chinian”,简言之,即为主张婚前生子嫁女应当谨慎,这是因为母亲的品德对后人的蜕变影响非常大。
重视环境因素对胎儿的影响,主张避免周围环境的不利因素,免除不良刺激对胎儿的影响。
特别强调心境豁达,主张孕妇应当谨言慎行,学识身心,陶冶情操。
重视早孕期间的调理。
指出妊娠初期的三个月最为重要,应当重视孕妇的身心调理。
现代优生学证实,妊娠最初的三个月,胎儿最易受母体内外环境的影响。
至于胎教顺利的秘诀,其实就是快乐和冷静。
愿意每一位未来的母亲都能够及早推行胎教,爱人和冷静精心培养胎儿,孕育出一个精明开朗的身心健康宝宝。
我国古代胎教学说与历史发展胎教,是指孕妇在怀孕期间通过合理的饮食、生活方式,以及适当的读书、音乐等方式,为胎儿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以促进胎儿智力、体魄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在中国古代,胎教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历史上有很多胎教学说和方法,也形成了丰富的胎教文化和传统。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我国古代胎教学说与历史发展。
一、古代胎教观念中国古代的胎教观念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的人们就认识到孕妇在怀孕期间需要注意饮食和起居。
《吕氏春秋》中就有“母胎不安,则生子不幸”的论述。
汉代医书《素问》中对胎教也有相应的论述,认为“夫妇孕辰,其形必类”,孕妇受爱怒喜怒之影响,胎儿的智力品质将受到影响。
唐代韩愈曾写《千字文序》谈到了胎教,认为“胎者,继体也。
体不美,何以传之后?”故此,古代人们非常重视胎教,不但在饮食和生活上严格控制,还重视读书、诵经、听音乐等,希望通过这些方式来影响胎儿的智力和品性。
二、古代胎教方法古代胎教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1. 饮食调理:饮食是身体的本钱,孕妇在怀孕期间需要注意膳食,避免过于油腻、辛辣或寒凉的食品,以免影响胎儿发育。
另外,孕妇还需要多吃一些富含营养的食品,如蛋白质、钙、铁、锌等,以促进胎儿的健康成长。
2. 起居调理:孕妇在怀孕期间需要注意起居,保持身体舒适,避免受寒受热、暴露在有害气体中等。
孕妇还需要多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散步、瑜伽等,有益于胎儿的发育。
3. 读书诵经:读书诵经是古代胎教的一种传统方式,认为孕妇在读书诵经时,胎儿听到的声音能够影响其智力和情感发展,从而使其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人。
4. 音乐:音乐也是古代胎教的一种方式,认为孕妇听到优美的音乐,胎儿就能感受到母亲的喜悦和舒适,从而对其情感和发育产生良好的影响。
三、现代胎教观念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人们对胎教的认识和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现代胎教观念强调孕期保健和科学营养饮食,注重胎儿智力和情感的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等方面。
【胎教知识】我国古代的胎教学说我国古代的胎教学说根据历史学家的记录,“太怀孕的本质是真诚而高贵的,但是美德可以做到。
怀孕时,眼睛看不到邪恶的颜色,耳朵听不到淫秽,嘴巴听不到淫秽的话。
它出生于文王和明生。
它是由太怀孕所教导的,一个知道一百。
死亡是中弘的皇帝欧点。
这位先生说,怀孕太久可以教育胎儿。
“古人所说的产前教育,是指在孕期为促进胎儿在母亲体内的生长发育,使母子身心健康发展而对母亲的精神、饮食和日常生活采取的有利措施包括六个方面:(1)调情志.怀孕是女性的一个特殊生理过程。
孕妇不仅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还会产生相应的心理反应。
这种心理反应过程就是古人所说的情绪变化。
古人说:每个孕妇都应该快乐乐观,以防遇到麻烦。
快乐、愤怒、悲伤和思考会导致气血流失,影响胎儿。
胎儿借用母亲的气来生存。
它有着相同的呼吸和相应的欢乐与愤怒。
如果不这样做,就会导致疾病。
《加大胜要旨》说:“受孕后除愤怒外,不可骂人。
盖气调胎是安全的,气逆则是胎儿疾病。
”也就是说:孕妇要心情好,不要轻易动肝火,否则会导致气虚,影响妊娠和胎儿。
“福清主导女性题材”也有“大怒流产”的讨论。
由此可见,孕妇的情绪对胎儿有着直接的影响。
因此,对孕妇来说,快乐和乐观是非常重要的。
(2)忌房事性交指夫妻的性生活。
虽然性交为怀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怀孕后性交必须得到控制,“出生和怀孕收藏”说:“怀孕后,首先要做的是避免性交,遮住阴部,将其释放出来。
它分为提高怀孕的力量和扰乱固定怀孕的机制。
此外,火在里面移动。
血液不安,精神不秘密,身体疲惫,肌肉和静脉受到冲击,运动d漏产、半产、难产和许多分娩疾病。
怀孕后,应首先禁止性交,尤其是在怀孕前三个月和七个月后。
在妊娠早期,妊娠反应经常发生,给孕妇带来很多不适,如恶心、厌食、嗜睡和疲劳。
他们自己和胎儿的营养经常短缺。
哪里有闲暇,哪里有闲暇做爱?7个月后,孕妇腹部大,身体重,移动不便,胎儿即将进入人类盆地,阴道变短,性交会刺激宫颈,导致子宫收缩。
古代胎教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胎教方法古代胎教是指中国古代文化中流传下来的关于胎儿教育的方法和理论。
人们相信,胎儿在母亲子宫中的期间是一个重要的成长阶段,通过科学和良好的胎教方法,可以对胎儿未来的身心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以下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些胎教方法。
首先,音乐胎教是我国古代胎教的重要方法之一、古代人们相信,音乐能够产生一种良好的氛围,对胎儿的精神和智力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古代,有些家庭会在胎儿母亲附近放置一些乐器,每天演奏一些柔和悦耳的乐曲,如古琴、箫等。
这样的音乐能够给胎儿提供一种和谐安静的环境,有助于胎儿的大脑发育,同时也能够传递给胎儿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
其次,语言胎教也是我国古代胎教的一种常见方法。
古代人们相信,胎儿在子宫中已经具备一定的听觉能力,能够听到外界的声音。
因此,通过给胎儿讲话、唱歌、诵读等方式,可以刺激胎儿的听觉发展,培养胎儿对语言的感知能力。
另外,古代人们也相信通过给胎儿讲一些正能量的话语、咒语,可以培养胎儿的良好品质和道德伦理观念。
除了音乐和语言胎教,古代人们还注重饮食胎教。
根据古代医学理论,母亲的饮食习惯直接影响到胎儿的成长发育。
因此,古代人们在胎儿期间会特别注重进补和营养平衡的饮食。
例如,他们会选择一些具有滋补作用的食物,如鸡、鸽子、虫草花等,以增强胎儿的体质。
另外,他们还会注意饮食的清淡和卫生,尽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
此外,古代人们还注重情绪胎教。
他们相信,母亲的情绪和心态会直接影响到胎儿的情绪状态和心理发展。
因此,古代人们尽量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避免生气、沮丧等消极情绪的影响。
他们也会鼓励母亲多参与一些积极的社交活动,与亲友交流,以保持良好的心态。
总的来说,古代胎教方法主要包括音乐胎教、语言胎教、饮食胎教和情绪胎教。
这些方法虽然纯熟于古代,但是它们从其中一种程度上还是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现代科学研究也证实了这些胎教方法对胎儿的发育和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
胎教理论:我国古代胎教理论行为一种没有声音的语言,孕妇的行为通过信息传递能够影响到胎儿。
我国古人在这方面就早有论述,古人认为,胎儿在母体内就应该接受母亲言行的感化,所以要求妇女在怀胎时就应该清心养性、循规蹈矩、品行端正,给胎儿以良好的影响。
相传周文王的母亲在怀文王时因为她做到了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拙言、坐立端正、以身胎教,所以文王生而贤明,深得人心。
明代一位医生也认为“妊娠以后,则需行坐端严,性情和悦--常处静室、多听美言,令人诵读诗书,陈说礼乐,耳不闻非言、目不观恶事--如此则生男女福寿敦厚、忠孝贤明、不然则生男女鄙贱不寿而愚顽”。
可见早在古代时人们就已经懂得了母亲的良好行为对后代的影响。
时至今日虽然我们已经进入的高科技时代,但我国的古代胎教学说却一直被中、外学者所重视;他们经过长期的研究实践证明了我国古代胎教理论是有科学性的。
就在几年前华盛顿大学医院的精神病科医生罗怕·克洛宁格,经过大量的调查提出一份报告,认为如果父母是罪犯,出生后的男孩即使给别人哺养,成长后比起亲生父母不是罪犯的人来,犯罪的可能要大出4倍之多。
克洛宁格还发现,父母亲如果其中一位是经济犯罪分子,那么他们的儿子很可能也成为经济犯罪分子。
而女儿却并不这样,但迷惑不解的是,女儿往往患有头痛之类的毛病。
美国南加里福尼亚大学一位心理学家梅迪尼克耗时30年专门研究犯罪和家庭成员的关系。
他研究了1447名丹麦男性,发现这批人中如果父母是经济犯罪分子,那么孩子成为经济罪犯的可能性达到20-24.5%。
如果父母是清白公民,那么这个比率将下降为13.5%。
从以上事例说明父母尤其是孕妇行为的好与坏会对胎儿乃至一生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
古⼈所说的胎教,是指母体在妊娠期间为给胎⼉创造⼀个良好的胎内环境⽽⾃我采取的有关精神、饮⾷、⽣活起居等⽅⾯的措施,以使母⼦的⾝⼼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古代胎教的主要内容包括6个⽅⾯: 调情志 妊娠是⼥性⽣理上经历的⼀个特殊过程,在此期间,孕妇在⽣理上不仅要发⽣着系列的变化,⼼理上也会发⽣相应的反应,这种⼼理反应的集中体现就是孕妇情绪的变化。
医学认为,胎借母⽓以⽣,呼吸相通,喜怒相应,若有所逆,即致⼦疾。
古⼈认为:凡有孕之妇,宜情志舒畅,遇事乐观,喜、狂、悲、思皆可使⽓⾎失和⽽影响胎⼉,这就是说,孕妇在怀孕期间要保持舒畅的⼼情,及时消除烦恼,⽽不要⼤动肝⽕,因为这样会导致⽓不顺,⽓不顺则孕胎不安,若长久⽓不顺,孕胎必受影响。
《傅青主⼥科》中也有"⼤怒⼩产"的论述。
由此可见,孕妇的情绪和⼼境对胎⼉的⽣长发育有着很⼤影响,所以孕妇应该做到⼼情舒畅,开开⼼⼼地过好每⼀天。
节房事 房事,是指夫妻的性⽣活。
虽然房事为受孕怀胎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受孕之后,则房事必须节制。
《产孕集》对此论述道:"怀孕之后,⾸忌交合。
"也就是说,怀孕以后,⾸先要禁房事,这时由于孕妇伴有妊娠的不适,常有恶⼼、厌⾷、嗜睡、疲劳等不适反 应,从⽽会导致⾃⾝及胎⼉的营养不⾜,⽽且此时胎⼉发育还不稳定。
当然现在医学观点认为,并不是整个怀孕期间都不能进⾏夫妻性⽣活。
但是怀孕初期和末期的性⽣活以不进⾏为宜。
怀孕7个⽉以后,孕妇腹⼤⾝重,⾏动不便,此时胎⼉⼜即将⼊盆,阴道受压变短,此时⾏房事,则会造成难产或"⽣⼦多疾"。
由此可见,孕妇在孕期的3个⽉前和7个⽉后应节房事,不仅能安胎养孕,还能防⽌流产、难产等。
母亲对胎⼉的优⽣是⼤有作为的,从婴⼉⽣命的孕育道呱呱落地的280天时间,是孩⼦⼀⽣中最珍贵的时刻,⽗母应抓住这⼀时刻,对孩⼦进⾏早期教育,让孩⼦在起跑线上就⼀步。
节饮⾷ 胎⼉的营养来源于母亲,⽽母亲的营养直接来源于饮⾷,所以母亲饮⾷和营养的摄⼊对胎⼉的⽣长发育有着直接的影响。
古代胎教:古代的胎教学说据《史记》记载:“太妊之性,端一诚庄,惟德能行。
及其妊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生文王而明圣,太妊教之,以一识百。
卒为周宗,君子谓,太妊为能胎教。
”古人所说的胎教,是指在妊娠期间为有利于胎儿在母体内的生长发育而对母亲的精神、饮食、生活起居等方面所采取的有利措施,以便使母子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古代胎教的内容主要包括6个方面:(1)调情志。
妊娠是女性生理上的一个特殊过程,孕妇不但生理上要发生一系列变化,心理上同样也会产生相对应的反应,这种心理反应过程即为古人所说的情志变化。
古人云:凡有孕之妇,宜情志舒畅,遇事乐观,喜、怒、悲、思皆可使气血失和而影响胎儿。
胎借母气以生,呼吸相通,喜怒相对应,若有所逆,即致子疾。
《增补大生要旨》中说:“除恼怒,凡受胎后切不可打骂人,盖气调则胎安,气逆则胎病。
”就是说:孕妇要心情舒畅,不要轻易动肝火,否则会导致气不顺,气不顺则孕胎必受影响。
《傅青主女科》中亦有“大怒小产”的论述。
可见,孕妇的情志对胎儿具有直接影响。
故而孕妇情志舒畅,遇事乐观极为重要。
(2)忌房事。
房事,是指夫妻的性生活。
虽然房事为受孕怀胎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受孕之后,则房事必须节制,《产孕集》说:“怀孕之后,首忌交合,盖阴气动而外泄,则分其养孕之力,而扰其固孕之机,且火动于内,营血不安,神魂不密,形体劳乏,筋脉震惊,动而漏下,半产、难产、生子多疾。
怀孕以后,首先应禁房事,特别是在怀孕头3个月和7个月之后。
怀孕早期,妊娠反应常常给孕妇带来很多不适,恶心、厌食、嗜睡、疲劳,自身及胎儿的营养常常供不应求,哪里还会有闲情逸志取房事之欢?7个月后,孕妇腹大身重,行动诸多不便,而且胎儿即将人盆,阴道变短,房事会刺激宫颈而引起宫缩,加之在房事中有可能将细菌带入孕妇体内,严重者会造成感染,因而这前、后两期,应忌房事。
否则“分其养孕之力”,“扰其固孕之机”,“形体劳乏”,甚而造成流产、难产,“生子多疾”。
我国古代对胎教的认识是怎样的我国古代对胎教的认识是怎样的古人所说的胎教是胎儿在母体内能感受到各方面的感化,母体在怀胎期间在精神、饮食、生活起居等方面采取有利措施,可使母子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曾有记载:“太任有妊,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秽言,食不进异(辛、辣、苦、涩)味”。
是说周文王的母亲太任在怀孕的时候,不看不正经的颜色,不听淫秽的声音,不说狂傲的话语,不吃辛辣生冷等食品。
周文王在未出生前,母亲就给了他如此良好的感化,难怪周文王在出生后就非常聪明,学习时能“举一反三”。
孟子的母亲怀孕期间也曾说到:“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
”因此,孟子成为我国儒家的亚圣。
许多著名医药学家,如孙思邈等,都对胎教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归纳起来有十个方面:①调情志。
孕妇宜怕情悦性,静心宁欲,心胸开阔,遇事乐观。
②慎寒温。
孕妇应避免风寒侵袭、感染疾病。
③节饮食。
孕妇宜进营养丰富而易于消化的饮食,切忌辛辣生冷食品。
④慎起居、调劳逸。
孕妇宜起居有序、劳逸适度。
⑤远房事。
孕期节制性生活,以免伤胎。
⑥美环境,悦子身。
《钱氏儿科学》说:“欲子女之清秀,居山明水秀之乡,欲子女之聪明俊者,常资文学艺术。
”⑦戒酒浆。
古人指出酒能伤胎,宜戒为佳。
⑧避毒药。
孕期应减少不必要的'服药。
⑨慎针剂。
慎针灸穴位避免引起流产与早产。
⑩安待产。
临产时应安祥、镇静、莫慌恐,以减少难产机会发生。
古代胎教:神奇的古代胎教胎教本是我们的国粹。
《史记》说周文王只所以成为一代明君,就在于他的母亲太任是一位品行“端一诚庄”、“惟德之行”的妇女。
她怀文王时,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从而使文王“生而明圣,太任教一而识百”,人们都夸赞“太任为能胎教”。
我国古代的胎教说,对孕妇的饮食起居、情绪行为等都定了相应的戒律。
西汉初年,贾谊就总结了“古者胎教之道”,并在所著的《新书》中,专立了一篇胎教。
魏晋南北朝至唐代,祖国的医学有了很大的发展,胎教成为其重要的门类之一。
1 古代胎教记载 我国胎教可追溯到西周时期。
这时期是奴⾪社会⿍盛时期。
政治经济⽂化繁荣,表现在教育上是特别重视道德规范和礼仪。
在“六艺”教育之中的礼乐教育应是我国古代胎教的雏形。
西周⼈有种朴素的意识,就是⼈的⾏为应该在懵懂时期就接受规范的教育。
所以这个时期的胎教实施内容⼀般是规定受孕⼥⼦⽣活各⽅⾯的⾏为,⼀⾔⼀⾏符合礼仪。
古代胎教实施的内容 2 古代胎教历史 1、我国古代,除了⼀些统治者重视胎教之外,⼀些思想家、教育家、医学家也都很重视胎教。
例如孟⼦是继孔⼦之后的⼀位伟⼤思想家,他的母亲说过这样⼀段话:“吾怀妊是⼦,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胎教之也。
”即: “我在怀孩⼦时,席⼦不正都不坐,⾁切不⽅正也不吃,就是要对孩⼦实⾏胎教。
”⼜如三国的魏⽂帝曹丕,也对胎教的重要作⽤有其独到之论述。
他举例把周成王和汉昭帝在位执政时的政业功绩、个⼈寿命的长短、作为的⼤⼩⼏个⽅⾯进⾏了⽐较,强调“胎教”对于培养合格、理想君王的重要作⽤。
2、古代教育家重视胎教的记载更多,例如南北朝时的教育家颜之推,《颜⽒家训》⼀书的教⼦第⼆篇中,就列有“胎教之法”。
南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在教育专著《⼩学》中,就以“胎孕之教”为⾸论,认为⼈受教育应从胎内开始,“古者妇⼈妊⼦,寝不侧,坐不边,⽴不跸,不⾷邪味,割不正不⾷,席不正不坐。
⽬不视恶⾊,⽿不听*声。
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如此则⽣⼦形容端正,才过⼈矣。
”意思是:对孕妇在饮⾷、睡眠、坐⽴、所看所听的内容,都有⼀定的要求,应连晚上都要请那些诵《诗经》讲历史的⼈来对孕妇实⾏教育,这样⽣下的孩⼦形貌端正,才能过⼈。
3、隋代医⽣巢元⽅,唐代“医圣”孙思邈、徐之才,明代的虞博、郭⼦章、万全等⼈都在⾃⼰的著作中说明了胎教的内容与⽅法。
宋代名医陈⾃明在他著作的《妇⼈⼤全良⽅》⼀书中,就强调指出:“胎教产图之书,不可谓之迂⽽不加信。
” 4、中国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也对胎教有过分析论述。
第一章古代的优生胎教思想
第二节胎教思想
一、胎教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古代的胎教实践开始得很早。
据史籍记载,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文王的母亲太任在妊娠文王期间,“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
”之后,周成王的母亲怀成王时,“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
”意思是,妊成王时,站立时不将身体重心倚在一条腿上,坐着时身子不歪斜,笑时不大声喧哗,独居时也不放纵懈怠,发怒时也不破口骂人。
《韩诗外传》也记载,孟子母亲孕孟子时,“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谓也。
”“席”即坐席,“割”即切肉,要求起居、饮食都须有所注意。
到了汉代,封建王朝建立,为了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学者们纷纷探寻对策,其中涉及教育问题,认为帝王早期胎教与否,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命运。
大量记载胎教问题的《列女传》等文献,都是出现在这一时期,尤其是第一次出现了像贾谊《新书》中《胎教》这样专门论述胎教问题的专论。
魏晋南北朝以后的胎教思想有两个鲜明的趋势:其一,从医学的角度论述胎教;其二,具体阐述胎教如何实施。
因此,使中国传统胎教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意味。
如北齐时期,名医徐之才在其《胎产书》中就曾提出“逐月看胎法”,叙述胎儿在母腹中逐月发生的形态变化。
隋唐时期是我国传统医学的大发展时期,对胎教问题更多的是从医学角度加以论述,形成我国胎教理论的一大特色。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医学名著《千金要方》中专辟《养胎》一篇,系统阐述了妊娠脉象、妊娠阻病、妊娠起居饮食与禁忌等胎教问题,突出地强调了“外象内感”问题。
二、胎教的理论基础
中国传统医学的一大特点就是整体观,不仅将人的各个器官、组织及其功能视为一个整体,而且将人与其所处的外界环境也视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反映在胎教理论上,认为胎儿的生长发育与母体及其所处环境息息相关,母体及其所处环境所发生的一切,均会对胎儿产生决定性影响。
1.“外象内感”说
中国传统胎教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就是“外象内感”说,这种观点认为,胎儿通过母体与外界事物始终存在着相互感应和交流的过程,外界的刺激通过引发母体身体和心理的变化传导给胎儿,外界和母体对胎儿的作用和影响由此发生。
“外象内感”说的最早概括者是为西汉末的刘向。
他在《列女传·母仪传》认为,“人生肖(相似予)万物者,皆其母感于物,故形音肖之”。
指出胎儿形体、声音与外界事物的某种相似,全因母亲对外界刺激的感受。
既如此,胎教的要点就是谨慎母亲对外界的感受,“故妊子之时,必慎所感。
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
“外象内感”说是一种科学和荒谬同在的医学与胎教理论,它的科学性在于肯定与强调了胎儿—母亲—外界环境的整体性及其相互之间的影响和信息交流,现代医学也证明了环境、母体对胎儿的巨大作用和对胎儿影响的主动性、可选择性。
但其对外界对胎儿影响作用
的夸大与谬误也显而易见。
其一,胎教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胎儿生长发育方面,又主要是在神经系统,如感官、情绪的发展等。
其二,性别的选择是一个遗传学问题。
其三,先天缺陷和疾病确与母体的身心状况和外界刺激有关,但更多的也是遗传问题。
因此,以为外界影响可以形成下一代的德行,以为通过某种做法就可以选择胎儿性别,认为不食兔肉甚至不看兔子就可避免婴儿唇裂、不食不看生姜就可以避免婴儿六指,显为无稽之谈。
2.“母子同体”说
“母子同体”是传统胎教思想的又一理论基础,它指出了胎儿与母亲同处一个相同的体内环境,母体的生理、心理变化,必然会引发胎儿身心的连锁反应,由此产生胎教效果。
元代名医朱震亨在其《格致余论·慈幼论》中指出:“儿之在胎,与母同体,得热俱热,得寒俱寒,病则俱病,安则俱安。
”
“母子同体”一方面说明了母体与胎儿的一体性,另一方面说明了胎儿生存的直接环境,而这个环境又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两个方面。
这就表明,外界环境的影响是通过引起母体体内环境的变化而作用于胎儿的,母体体内环境对胎儿的影响就具有直接性。
因此,胎教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创造良好的母体环境;胎教的成败,就取决于母亲的行为。
这一观点也是为现代医学遗传学和胎教理论所证实了的。
3.生长发育说
传统胎教思想有一个明显特点,即讲究胎教时机,认为在胎儿生长发育的某个时机施行胎教,将收到理想效果。
这一观点是建立在对胎儿生长发育有阶段性这样的认识基础之上的。
隋代太医巢元方在其《诸病源候论·妊娠候》中,引北齐徐之才《胎产书》的“逐月看胎法”,叙述胎儿在母体中逐月生长发育的过程及形态特点:“妊娠一月始胚,二月始膏,三月始胎,四月形体形,五月能动,六月筋骨立,七月毛发生,八月脏腑具,九月谷气人胃,十月诸神备,日满即产矣。
”唐人孙思邈在其《千金要方·养胎》篇中谈道:“妊娠三月名始胞,当此之时,未有定象,见物而化。
欲生男者,操弓矢;欲有女者,弄珠玑。
欲子美好,数视璧玉;欲子贤良,端坐清虚。
是谓外象而内感者也。
”宋人陈自明也说:“三月名始胞”,“当此之时,血不流行,形象始化,未有定仪,因感而变。
”所有这些看法都认为,胎儿三月时初具形体然而又极易“因感而变”,因此是开始施行胎教的极好时机,任何措施都易收到效果。
从现代医学和胚胎学理论看,胎儿在三到五个月时的确是最容易感受外界刺激而发生问题的时期,不少胎儿生长发育的疾患,也都是在此时期或因药物,或因饮食,或因不良的声光刺激,或因母亲的精神情绪原因所造成的。
所以,传统胎教理论的“关键期”思想尽管粗疏,却也有一定的科学根据。
三、胎教目的与实施
1.胎教的目的
其一,道德的目的。
胎教之所以称为胎“教”而非胎“养”,表明人们对胎教问题的价值取向,而“教”(即今之“教育”)在古人看来,是天然地包含了道德教育的,甚至就可以理解为道德教育。
胎教作为一种“教”,所讲究的是母亲的“正”,即身体的正、举止的正、言谈的正、思想的正,而所谓正,又是以礼正之,即以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又最终达到正胎,形成下一代良好德性,使之“生而明圣”的目的。
其二,健康的目的。
胎儿作为人的生命的早期阶段,它毕竟处在人体的成形期,良好的生长发育是其首要任务,因此胎教的另一重要目的就是使胎儿得到健康发育,为日后的发展奠定扎实的身体基础。
其三,形貌的目的。
凡为父母,无不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有健美的形貌,仪表美好,能增强人的社会亲和力,使其后天发展多一份有利条件。
因为“外象内感”,所以“妇人妊
娠,不欲令见丑恶物、异类鸟兽。
”“欲子美好”,就要频繁地赏看美玉(“数视璧玉”)。
因此,几乎所有的论胎教者,都将形貌的美好作为胎教应当追求的目的。
其四,性别选择的目的。
中国长期以来是重男轻女的社会,使人们给胎教赋予了独特的功能,即性别选择。
西晋张华提出一种奇特的理论:妇女妊娠未满三月,于凌晨穿上丈夫衣冠,左向绕井三圈,仔细观看井水中自己的倒影后离去,勿回顾,勿让丈夫看见,“必生男”。
这种粗陋的观点,是中国传统胎教理论中的谬误,应当受到今天人们的批判与抛弃。
2.胎教的方法
(1)注意精神因素的影响
在胎教问题上,人们认识到“母子一体”,母亲的精神状况直接影响其体内环境,又作用于胎儿,以致或有益或无益甚至有害的后果。
所谓“母呼亦呼,母吸亦吸”,“病则俱病,安则俱安”。
母亲良好的精神状态就是最好的胎教。
因此,古人提倡“令人诵读诗书,陈说礼乐”,多观悦目的物象,多听悦耳的声音,多想美好的事情,无非为了让孕妇心情愉快、性格开朗,为胎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
2、注意外部环境的影响
外部环境既是指居处周围的气氛条件,也是指母亲的生活习惯。
古人行胎教十分注意住所的清静。
关于外界环境不良刺激源对胎儿的危害,宋人陈自明在其《妇人大全良方》中曾很具体地指出:孕妇邻居如有大兴土木,也会犯了胎气,“令儿破形殒命”。
因为“如刀札者,形必伤;泥犯者,窍必塞;打击者,色青黯。
”认为邻人修建用刀斧会致胎儿“形伤”、和泥浆会致胎儿七窍不通、敲打会致胎儿肤色青暗,当然牵强附会,但他强调孕妇居住环境的清静则是合理的。
3、注意饮食因素的影响
讲究饮食的卫生和营养,是中国传统胎教思想的又一重要而基本的方面。
具体说来,对饮食的措施主要有如下要求。
饥饱有度。
古人认为,食物过分充足与不足,均有害健康。
过分充足,超过身体接受能力,反而伤身以至难以吸收;不足,则导致营养缺乏,血脉枯竭。
因此,不少学者都指出“戒过饱”、“勿恣肥甘之味”。
从历史上看,也曾有人指出过“瘦胎”的主张,其中包括了勿使营养过度而致巨胎,带来发育和生产问题的用意。
不食邪味。
贾谊在其《胎教》中提出孕妇“不食邪味”的主张。
在古人看来,天地之间的食物如果搭配适当、摄入适度,则足以保障妊娠,使外邪不得人。
相反,“一失调养,则内不足以守中,外不足以为强身,气形弗充,而疾病因之”。
中国古代胎教理论中的食物禁忌是一个极受重视的问题,其中虽有不少牵强附会之词,却也有不少合乎科学原理的论断,值得今天的人们引为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