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认知风格大学生在应激情境中反应差异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11
大学生认知偏差与心理适应关系研究大学生是社会中一支重要的力量,他们在面临各种压力和挑战的同时,也承载着家人和社会的期望。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大学生常常出现认知偏差的情况,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的认知偏差与心理适应之间的关系,并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
一、认知偏差的概念和表现认知偏差是指个体对于外界信息的选择性感知、加工和储存,并以自己的主观判断为依据来对待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
在大学生中,常见的认知偏差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 过度一般化:大学生容易通过少数的事例来对整体进行判断,从而形成过度一般化的偏差。
比如,遇到一次考试分数不尽如人意,就会认为自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失败者。
2. 正面偏差:大学生普遍存在正面偏差,即过分强调积极的一面,忽视了负面的情况。
例如,大学生可能会轻视自己的学业压力,只关注于相对自由的校园生活。
3. 心理过滤:大学生在对待信息时常常有心理过滤的倾向,只接受符合自己意愿或期望的信息,过滤掉与之不符的信息。
这种偏差会导致大学生对现实的认知产生偏差。
二、大学生认知偏差与心理适应的关系大学生认知偏差与心理适应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具体表现为:1. 负向认知偏差与心理适应的负相关:负向认知偏差包括过度一般化、消极过滤等,这些偏差会使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价值和未来产生悲观的认知,从而降低了他们的心理适应水平。
2. 正向认知偏差与心理适应的正相关:正向认知偏差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看待事物,对困境和挫折保持乐观的态度,从而增强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
例如,对问题的积极解决能力的认知偏差,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三、大学生心理适应的干预措施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降低认知偏差的负面影响,可以采取以下干预措施:1. 认知重构:通过认知重构的方式,引导大学生审视和纠正自己的认知偏差,培养理性、客观的思维方式。
例如,通过科学教育和心理辅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习者差异:适应性教学学习者差异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个体差异,包括认知差异、情感差异、学习风格差异等。
这些差异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动机,因此教师需要采取适应性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一、认知差异学生的认知差异主要表现在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上。
有些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较强,而有些学生则更擅长于处理具体的实例。
针对这种差异,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或者通过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情感差异学生的情感差异主要表现在学习动机和情绪状态上。
有些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而有些学生则缺乏学习动力,容易产生消极情绪。
针对这种差异,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以及提供及时的反馈和鼓励,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
三、学习风格差异学生的学习风格差异主要表现在对学习材料的处理方式上。
有些学生喜欢通过听讲的方式学习,而有些学生则更喜欢通过阅读或实践来学习。
针对这种差异,教师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需求。
例如,可以通过录制课堂讲解视频、提供阅读材料或组织实践活动等方式,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
四、适应性教学策略适应性教学是一种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和需求,个性化地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的教学策略。
适应性教学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以下是一些适应性教学策略的示例:1. 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为每个层次的学生提供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
2. 差异化指导: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风格,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和支持,例如提供额外的学习资源、个别辅导等。
3. 合作学习:通过组织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 及时反馈: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和问题所在,以便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官方网站:065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选取威客网上的不同的案例和项目,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
因为有真实的项目内容和要求,学生可以通过头脑风暴的创作。
在设计类课程中,学生要设计海报的某一种效果,为了实现这种效果,学生的学习就变成了主动,会通过查阅资料,提问老师等方式找到相应的答案,这种自主学习要求老师的角色是一个辅导者,支持者、帮助者。
教师通过一些课堂游戏,讨论活动甚至是竞赛,让学生通过相互研讨,开展合作性学习。
计算机很多课程是要考验团队的协助能力的,老师根据课程需要,选取合理的项目,提出要求,让学生以团队或小组的形式完成。
这样,学生可以课堂合作互研的来解决问题。
通过融合职业性项目构造社会性平台,另辟蹊径,以开放、合作的方式构建一种全新的计算机类专业的实习实训模式。
计算机类专业的实习实训整体是不合理,普遍存在实习分散、指导困难、实习内容不对口的问题。
针对这一状况,除了课堂上选取威客项目作为课堂讲授案例,课后同样可以安排威客上的项目作为学生实训内容,学生通过对项目的真实性了解,课后通过团队商量,利用各种社会性软件并建立各种讨论群,进行相互的交流和协商,设计出满意的作品。
这样的实训项目方式,不仅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学生也可以把创作的作品提供给需求者,还可以获得一定报酬,实现创作和创业的共赢。
同时在实训过程中要求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意思,要求每个成员具有合作的精神,同时为了保证记录更新的有效性 ,也需要成员具有较高的道德精神,这恰恰满足了21世纪对新型人才的要求:既能合作共事又具有高尚的道德精神。
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在进行专业实习时,因为他们掌握了各种专业技能,不一定要到企业或公司去进行实战性的工作也能很好的方式完成实习任务,他们可以网上发布及接受各种行业的订单,同时也可以在威客上选取相应的项目创作设计,还可以发布承接各种项目的需求,让需求者直接找上门下单。
同时互联网衍生出各种微店,微商、淘宝网店等各种互动的平台大大的满足了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习需求。
摘要的被试,其积极情绪的基线值显著高于低心理弹性组;(2)高心理弹性被试的积极情绪的变化在失败情境和控制情境下存在显著差异;(3)低心理弹性被试的消极情绪的变化在失败情境和控制情境下存在显著差异。
通过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与正性和中性情绪刺激相比,负性情绪刺激更容易得到优先加工;(2)高心理弹性个体倾向于关注正性情绪刺激,感受到更多的积极情绪。
反之,低心理弹性个体倾向于关注负性情绪刺激,从而感受到较多的消极情绪;(3)高心理弹性的个体在面对失败时,其情绪变化也主要体现在积极情绪的下降上,与之相反,低心理弹性个体在面对失败时,情绪变化主要体现在消极情绪的上升方面。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弹性认知偏向正负性情绪失败情境AbstractThemainresultsobtainedinthisstudyare:1.Bystudyingemotionalwordrecognition,wefound:(1)Highandlowresiliencegroupshaveahighestscoresonthecorrectrateofthenegativeemotionalstimuli;(2)Onthecorrectrateofpositiveemotionwords,highresiliencegroup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elowresiliencegroup;Onthecorrectrateofnegativeemotionwords,lowresiliencegroup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ehighresiliencegroup;(3)Onthereactionofpositiveemotionwords,highresiliencegroupwassignificantlylowerthanlowresiliencegroup;onthereactionoflowresiliencegroup,thenegativeemotionwordswassignificantlylowerthanthatoftheneutralandpositiveemotionalwords.2.Byintroducingfailurescenarios,wecomparedemotionalchangesofdifferentresiliencegroupsandfound:(1)Onthehighresiliencegroup,thebaselinevalueofpositiveemotions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lowresiliencegroup;(2)Changesinpositiveemotionsofhighresiliencearesignificantdifferencesbetweentheexperimentalgroupandthecontrolgroup;(3)Changesinnegativeemotionsoflowresiliencearesignificantdifferencesbetweentheexperimentalgroupandthecontrolgroup.Themainconclusionsofthestudyareasfollows:(1)Highandlowresiliencegroupsofnegativeemotionalstimuliarejudgedhighestaccuracy,itmaybecausenegativeemotionalstimulithanneutral,positivestimuliareeasiertogetpriorityprocessing.(2)Highresiliencegrouptendtofocusonpositiveemotionalstimuli.andfeelmorepositiveemotion;lowresiliencegrouptendtofocusonnegativeemotionalstimuli,andfeelmorenegativeemotion.(3)Infailuresituation,theemotionalchangesofhighresiliencegroupfocusedondeclineaspectofpositiveemotions;theemotionalchangesoflowresiliencegroupmainlyfocusedonincreaseaspectofnegativeemotionsKeywords:collegestudents;resilience;cognitivebias;positiveandnegativeemotions;failuresituationIV引言1.1.2心理弹性的结构因为对心理弹性概念的界定不同,所以研究人员对心理弹性结构的理解也不同。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激反应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竞争压力的逐渐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在面对各种应激源时,大学生的心理反应也是不同的。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激反应,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学业压力在大学期间,学业压力往往是大学生最主要的应激源之一。
面对严峻的学习任务和竞争环境,许多大学生感到沮丧、焦虑甚至绝望。
这种情绪往往会导致他们的学习效率下降,产生消极的应激反应。
针对学业压力带来的应激反应,大学生可以尝试以下解决对策:1.合理规划学习时间,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分解任务,逐步完成,避免拖延;2.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例如制定学习计划、做好总结等;3.积极寻求帮助和支持,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二、人际关系问题大学时期是一个人际交往频繁的阶段,但与此同时,也会带来各种人际关系问题。
例如,与室友相处不和谐、与同学之间产生矛盾等,这些问题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在面对人际关系问题时,大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保持积极的态度,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并努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2.适当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避免过于强势或退缩,在沟通中保持平和的心态;3.学会倾听和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理性的交流解决问题。
三、情感压力除了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问题,大学生还可能面临情感压力,例如恋爱问题、友情问题、自我认同问题等。
这些问题可能引发大学生焦虑、抑郁等心理反应。
在应对情感压力时,大学生可以考虑以下对策:1.与身边的朋友、家人进行沟通,分享自己的感受,获得支持和安慰;2.参加一些利于情感调节的活动,例如运动、音乐、读书等,缓解压力;3.寻求专业心理辅导,倾诉自己的困扰,并获得专业指导。
四、经济压力大学生往往还面临经济压力,例如学费、生活费等方面的支出。
经济困难可能引发大学生的焦虑和不安,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为了应对经济压力,大学生可以考虑以下解决对策:1.制定合理的预算计划,合理规划自己的开支;2.积极寻找勤工俭学的机会,减轻经济压力;3.与学校相关部门或资助机构沟通,了解和申请相应的奖学金或助学金。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个体差异分析心理健康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重要意义,对每个个体来说,其心理状态的差异是必然存在的。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了解和分析这些个体差异对于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认知差异、情绪差异和应对差异三个方面来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个体差异分析。
一、认知差异大学生的认知差异是指他们在认识、思维和理解等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
认知水平的不同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所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可以被分为两种不同类型:专业学习性学生和综合素质性学生。
首先,专业学习性学生更注重对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这类学生倾向于在课堂中更专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相对较少。
对于这部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与专业课程的结合,以案例和实际操作为重点,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关注度。
其次,综合素质性学生更关注课余活动和社交圈子的拓宽,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更为积极参与。
这类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较高的接受度和参与度,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思维导图、小组交流和案例分享等方式进行教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情绪差异情绪差异是指大学生在情感体验和情绪应对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
不同的情绪状态会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在情绪差异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将大学生分为积极情绪型和消极情绪型两种类型。
积极情绪型大学生通常情绪稳定、积极向上。
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较少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对于这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强化积极情绪的培养和激发,例如通过鼓励乐观心态、提供情绪调节技巧等方式,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
消极情绪型大学生则更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
面对这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注重情绪调节和压力释放。
通过情感疏导、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等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树立积极的心态。
三、应对差异应对差异是指大学生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采取的应对方式存在的个体差异。
大学生内隐自尊、场认知风格与心理求助态度的关系研究近年来,高校大学生跳楼事件频频发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
相关实践和调查得出一致的结论:高校心理咨询机构使用率不高,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大学生寻求专业心理帮助的态度不积极。
众多学者和心理健康工作者从人口统计学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和个体心理因素等方面进行了丰富的研究,以期探讨心理求助的影响因素。
其中,社会和文化因素研究最多,也得到了一些相一致的结论。
从个体心理因素方面探讨求助行为的研究相对较少。
目前,对于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态度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尚未形成一致的系统的结论。
本研究使用问卷调查方法和实验室实验法探索内隐自尊、场认知风格和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的的特点,以及内隐自尊、场认知风格对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的影响,以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相关的理论与实证依据。
结果发现:(1)内隐自尊效应普遍存在,且在性别和家庭所在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女大学生的内隐自尊水平显著高于男大学生;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的内隐自尊水平显著低于城市(城镇)的大学生。
(2)场认知风格在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男大学生更倾向于场独立型;在年级、专业类别、家庭所在等因素上,场认知风格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
(3)专业心理求助态度在性别、家庭所在地存在显著性差异;女生较男生倾向于积极的心理求助;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比来自城市(城镇)的大学生更倾向于消极的心理求助。
男女生在需求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女生比男生更需要心理帮助。
在开放维度上,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非单亲家庭大学生。
(4)场认知风格与内隐自尊、专业心理求助态度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内隐自尊与专业心理求助态度之间的正相关达到显著水平;内隐自尊对心理求助态度影响的主效应作用显著,场认知风格的主效应及内隐自尊与场认知风格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高内隐自尊组比混合内隐自尊组和低内隐自尊组表现出更积极的心理求助态度;场独立型被试比场混合型和场依存型被试表现出更消极的心理求助态度;场独立-混合内隐型被试的专业心理求助态度显著消极于场依存-高内隐型;场独立-低内隐型和场依存-低内隐型被试的心理求助态度也显著低于场依存-高内隐型。
简述认知风格差异
认知风格差异是指个体在信息处理、学习和思考等方面的偏好和特点的差异。
这种差异在多个方面有所体现:
1. 学习方式:不同的人可能倾向于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通过宏观概括、具体例子、亲自动手等方式来理解和学习知识。
2. 思维方式:不同的人在理解和应对新信息和知识时,会有不同的思考模式,如系统思维、符号思维等。
3. 个人性格:人格差异也会对认知风格产生影响,比如具有不同性格的人可能会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如创新型学习者或传统型学习者。
4. 文化背景:人们所处的文化背景也会对认知风格产生影响,比如东方和西方学生对于人际交往的思维方式就存在差异。
5. 教育背景:教育模式的差异也会对个体的认知发展产生影响,影响个体在自我探究、信息分析和知识的整合方面的认知动态。
6. 概念速度:指人们在具有多种学习情境中决定作出反应的冲动性或沉思性的程度。
认知冲动的学生反应快,但易出错,而认知沉思的学生则需要审查全部的选择,反应较慢但更精确。
总的来说,认知风格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它影响着每个人的学习和发展。
了解和尊重个体的认知风格差异有助于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和个体发展。
大学生心理应激的类型、影响及应对策略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长期的或过于强烈的心理应激或压力既是妨碍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一个主要障碍,也是造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1]黄希庭、郑涌等人对大学生进行的SCL——90测试的结果表明,22. 4%的大学生在测试的9个指标中,至少有一项呈现出心理障碍状况,在这些存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中,因心理应激而引起的案例不少,并呈上升的趋势。
[2]正如张华(2008)所言:心理应激的产生在短时期内可以提高人的觉醒水平,应付各种环境变化的挑战,但长时间的应激状态则会损害人的心身健康。
[3]可见,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正常学习、交往、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条件。
如果大学生心理应激强度过大,持续时间过长,出现过于频繁,将会对大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紧张与交流,严重损害身心健康,阻碍其成长与成才。
本文旨在通过阐述大学生心理应激种类及原因、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等两个方面,探究积极有效的策略应对心理应激,从而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
1、大学生心理应激的类型与原因心理应激,是指个体觉察或认识到自己正面对着至关重要的环境要求时,所产生的一种通过各式各样心理和生理反应而表现出来的身心紧张状态,它是人情绪、情感的一种状态。
张华认为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应激主要体现在大学环境的适应、人际交往的敏感、网络游戏成瘾、恋爱感情失控以及求职就业压力这5个方面。
[3]董凌波(2009)认为,在大学生中存在如对环境的适应问题、学习的压力、就业的压力和学生之间差异的压力等心理应激;[4]本文认为,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也面临着不同的心理应激种类。
例如,大一新生的心理应激主要体现在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及方法的适应两个方面;大二学生的心理应激主要是沉迷网络游戏、人际交往障碍、情感问题凸显三个方面;大三和大四学生的心理应激则体现在求职就业、自我定位和生涯发展三个方面。
根据教育实践分析和研究,造成大学生心理应激的原因主要是社会性应激与心理性应激。
大学生研究大学生认知策略差异分析及教学对策章茂山X 认知策略是指向认知目标的心理操作,主体通过使用策略可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加涅认为“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技能。
”“根据我们对学习过程的描述,学习过程受内部执行控制过程的修正和调节,这些内部定向过程被称为认知策略。
”通常,人们把面向认知对象,为获取知识、解决问题而采用的方法和技能称为认知策略。
个体认知发展,毫无疑问会因个体的经历而表现出差异性特点。
不同个体在解决相同或类似的问题时会表现出认知策略的差异,这种策略差异存在于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中,即认知策略的迁移上的差异。
不同的学习生活经历造成了大学生认知策略迁移上的差异。
一、认知策略差异的表现认知策略差异的表现是多方面的。
这里所指的差异表现不含偶然的、短暂的策略表现上的差异。
因此,一时的情绪冲动和其他暂时的诱因都不在认知策略差异表现之列。
策略差异表现的必要条件是时间维度的稳定性,外显出来应是模式化的。
这种表现有认知策略上的差异,技能迁移上的差异,程序性知识迁移的差异。
不同个体面临相同问题环境时会表现出策略迁移上的差异,不同个体会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相同个体在面临不同问题环境时也会表现出成功迁移与否的差异。
个体在某种问题环境中能顺利解决问题,实现策略的迁移,而在另一问题情况中,却做不到。
认知策略迁移上的差异具体可以表现为如下几方面:1.自动化程度即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熟练程度。
面临相同的问题环境,个体会表现出自动化程度上的差异。
这种自动化程度不仅表现于不同个体身上,而且在同一个体身上也会表现出来。
个体的这种自动化程度以准确性、可塑性、变通性表现最为明显。
由于熟练程度高,个体在面临问题时,能通过准确判断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找到相应的策略,避免盲目的搜寻策略与不必要的策略验证,从而顺利地实现迁移。
可逆行是与准确性分不开的,问题的解决总是有一定顺序的,但策略存储却是以往经验与知识积累的结果。
82浅谈新时代下不同人格大学生常见的负性情绪调节文/朱晓雯(信阳师范学院..河南信阳..464000)摘要: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身心加速发展的“拔节孕穗期”和自我认同感建构的关键时期。
作为贯穿终生发展的重要属性,人格不仅存在与负性情绪调节能力的紧密关联,而且对情绪调节策略也有显著预测性。
新时代社会发展快速化,网络信息碎片化,明显强化大学生的负性情绪体验。
因此,立足当下,阐述大学生的人格和负性情绪调节,提出未来研究重点,将帮助个体快速领会他人情绪信息,全方位提升自我价值感和主观幸福感,从而更好地促使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新时代 人格 大学生 负性情绪调节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身心加速发展的“拔节孕穗期”和自我认同感建构的关键时期。
这一阶段的大学生情绪体验更加强烈冲动,心理发展也逐渐由不成熟向成熟阶段过渡。
当告别高中的封闭式管理,步入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涯,其很容易基于环境变化或外界刺激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研究表明,灾害性生活事件强化大学生的负性情绪体验,女性情况更不容乐观。
抑郁、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正困扰着至少30%的大学生群体[1]。
一、背景概述信息碎片化时代,舆论刷屏式更新,在很大程度上都显著影响了心智不成熟和人格多样化大学生的情绪状态。
因此,立足于自我意识快速发展、人生观与价值观确立发展的青春期,开展新时代大学生负性情绪调节与健全人格培养的相关研究,不仅可以从理论上扩展对负性情绪调节与人格关系的认识,而且在实践上充分帮助大学生更为深刻地意识到潜在的自我人格缺陷,进而有效促进个体健全人格的培养,全方位提升自我价值感和主观幸福感。
二、人格特征作为一种相对稳定又独特的个体心理行为模式,人格主要包括生物遗传基础和社会环境交互作用这两大因素。
其中,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尽责性和神经质是人格五大重要维度。
研究表明,人格是影响认知的重要动因,人格特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认知能力自然也会千差万别[2]。
外倾性体现人际互动的数量与频率,开放性强调想象、好奇的认知方式,宜人性描述坦诚、同理心等对他人所持态度,尽责性涉及自我控制和延迟满足的程度,神经质则反映个体对消极情绪的敏感程度及不稳定性。
大学生晕车与场独立性-场依存性的关系研究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测验法和问卷法,探讨晕车与场独立性-场依存性认知方式的状况及关系。
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晕车状况与场独立性-场依存性认知方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具有场独立性倾向的大学生晕车次数少,不容易晕车,而具有场依存性倾向的大学生晕车次数多,容易晕车;(2)大学生的晕车状况在文理科上不存在显著差异;(3)大学生晕车状况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女大学生的晕车次数显著的高于男大学生。
标签:大学生;晕车;场独立性-场依存性1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汽车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种常用的交通工具,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随之而来的晕车的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给人们的出行带来很大的困扰,对人们健康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晕车(carsickness)也称晕动病,它是指当我们乘车时,人体内耳前庭平衡感受器官受到过度运动刺激,前庭器官产生过量生物电,影响神经中枢而出现的冷汗、呕吐、头晕等症状群。
确切的讲晕动病不是真正的疾病,与通常意义上的疾病不同,它仅仅是敏感机体对超限刺激的应激反应。
因此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根治或治愈措施,现有的各种防治方法都只是暂时缓解症状或延缓它的发生。
引起晕车的原因有内部原因和外部环境因素,内部原因有个体器质性的因素也有心理上的原因,但当前对晕车的研究主要从生理方面开展,从心理学角度对晕车的研究普遍较少,经查阅文献资料可知当前主要有三种观点:(1)有些心理学家相信晕车起因于知觉冲突,乘车时内耳的前庭器官传入的讯息与眼睛,肌肉接收到的讯息不同,前庭觉与视觉、触觉发出的信息不对称,大脑接受到来自感觉器官的抵触信息,神经中枢不能将三类信息整合为一体而出现混乱,中枢神经系统对这种压力产生的应答是大脑中的恶心中枢,便产生晕眩感。
(2)研究表明,认知行为干预对晕动病防治有一定效用。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信念或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它是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求治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并适应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的方法。
急性心理应激对不同人格类型大学生TNF-α和IL-6的影响摘要以56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进行测试,用公共演讲作为应激源,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旨在探讨急性心理应激对不同人格类型大学生免疫功能的影响。
实验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急性心理应激后内向组和情绪稳定组TNF-α的明显升高,其余变化均不显著。
这说明急性心理应激引起内向、情绪稳定的个体自然免疫增强的现象较明显,而对外向、情绪不稳定个体的作用不明显。
关键词心理应激,人格类型,免疫功能,放射免疫法。
1 前言1936年,加拿大生理学家Selye提出应激学说,开辟了心理生理学研究的新课题。
此后,众多学者从生理应激到心理应激,对应激反应生理和心理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
1975年Ader和Cohen开创了心理神经免疫学,为心理应激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径,成为当今应激对机体神经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热点。
实验证实,不论是实验室诱发的急性应激或者是生活事件的自然应激,均可影响机体的神经免疫功能,这种改变亦受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发现,应激反应表现为心率、呼吸、血压等自主神经系统的变化,也表现为儿茶酚胺、外周糖皮质激素及其受体等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变化,尤其值得研究的是免疫系统的改变。
应激反应不仅与应激源的性质、强度和时间有关,而且受个体的个性、情绪、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程度等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1]。
心理应激引起免疫系统的变化及其发生机制是目前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
但是,该领域以人为对象研究心理因素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报道较少。
本文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人格类型为切入点,探讨不同人格类型的个体急性心理应激后免疫功能的变化,以期为不同人格类型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2 对象和方法2.1研究对象2006年4~5月,选取皖南医学院在校1~3年级大学生志愿者56名,随机分为两组即应激组和对照组,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2]进行心理测试,依据测试结果把两组被试再分为内向组(E≤50)、外向组(E>50)、情绪稳定组(N≤50)和情绪不稳定组(N>5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