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技术概述
- 格式:docx
- 大小:357.79 KB
- 文档页数:7
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技术概述马越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摘要: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新型管壳式换热器的研究进展,从管程、壳程、管束三方面介绍了管壳式换热器的发展历程、结构改进及强化传热机理,并与普通弓形折流板换热器进行对比,概括了各式换热器的强化传热特点。
最后指出了换热器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研究方向Overview of the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s about Heat TransferEnhancement TechnologyMA YueCUMT,Xuzhou,jiangsu,221116Abstract:Abstract :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 were summarized. The development structural improvement and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of the heat exchangers were introduced through three aspects e. g. tube pass shell pass and the whole tub bundle etc.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segmental bame heat exchanger various types of heat exchangers'characteristics about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were epitomized。
At last,the studying directions of heat exchangers were pointed out.Key words: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studying direction1引言《“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到2015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
翅片管换热器传热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文献综述姓名:姜晴班级:热动1班学号:20120390115 引言能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加快,能源需求量进一步增加。
据有关专家预测,若以2000年我国能源消费数据为基点,到2010和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增长幅度将分别达到38%和89%,2010年能源消费总量将增长到22.4亿吨标准煤,而2020年则为25.5亿吨一30亿吨标准煤[1]。
由此可见,在未来几十年里,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能源供给相对不足的矛盾将日益突出,能源供给问题将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确保我国经济平稳、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寻找新能源或可再生资源,以及合理地利用现有资源将是关键所在。
对于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我国政府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各级政府和企业要把“节能减排”工作放在重要地位。
我国目前的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6%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50%的能源利用率水平[2]。
而我国能源利用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大量工业余热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有统计数据表明,我国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石化、轻纺、机械等几大能耗大户,余热利用率仅为4%一5%,工业炉窑热效率低于70%[3]。
不同温度水平的余热其利用价值也不同,一般可将余热资源分为高温余热、中温余热和低温余热。
由于不同物质形态的余热,可利用程度不同,所以温度划分也有差别。
对于固态余热,500℃以下的为中、低温;气态余热200℃以下的算中、低温;对于液体余热80℃以下可视为中、低温[4]。
从现代热物理学的观点来看,同样多的热量,在不同的温度下可供利用的价值不同。
余热源的温度越低,能量的品位就愈低。
而据统计,在工业生产中,人们所利用的热能中平均有50%最终以低品位余热的形式直接排放[5]。
这部分未经利用的余热直接排放到环境中,不但造成了巨大的能源浪费,也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热污染。
据初步测算,能源利用效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即可节省能源费用130多亿元[6]。
强化传热技术一、概述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化工等行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工业部门都在大力发展大容量、高性能设备,并且随着能源危机的进一步加大,对换热器的性能要求进一步提高,换热器向着尺寸小、重量轻、换热能力大、换热效率高的方向发展,因此强化传热技术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研究领域。
强化传热技术分为无源强化技术(或被动式强化技术、无功强化技术)和有源强化技术(或主动式强化技术、有功强化技术)。
前者是指除了介质输送功率外不需要消耗额外动力的技术;后者是指需要加入额外动力以达到强化传热目的的技术。
本文主要介绍了管壳式换热器的无源强化传热技术。
只要存在着温度差,热量就会自发地有高温转向低温,因此热传递是自然界中的基本物理过程之一。
因很多冶金的化学反应都需要控制在一定温度下进行,为了维持所要求的温度,物料在进入反应器之前往往需要预热或冷却;在冶金进程中,由于反应本身需吸收或放出热量,又要及时补充或移走热量。
如闪速炼钢过程,为了强化熔炼反应,需将富氧气预热至500℃以上;又如硫化锌精矿的流态化焙烧过程,由于反应放出大量的热,炉子外面需设置冷却水套,及时移走多余的热量。
此外,还有一些过程虽然没有化学反应发生,但仍需维持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如干燥和结晶,蒸发与热流体的输送等,都直接或间接与传热油关。
热传递过程可以分为导热、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等三种基本方式,它们各自有不同的传热规律,实际中遇到的传热问题都常常是几种传热方式同时起作用。
二从传热学得出换热器的传热量可用下式进行计算,即TQ∆=,式中:kkF为传热系数,W/(m2*K);F为传热面积,m2;为冷热液体的平均温差T∆,K。
从式中可以看出,欲增加传热量Q,可以增加k、F或T∆来实现。
下面对此加以讨论。
1:增加冷热液体的平均温差T∆在换热器中冷热液体的流动方式有四种,即顺流、逆流、交叉流和混合流。
在冷热流体进出温度相同时,逆流的平均温差T∆最小,因此∆最大,顺流时T为增加传热量应尽可能采用逆流或接近于逆流的布置。
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技术概述管壳式换热器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能源等领域的传热设备。
在传统的管壳式换热器中,传热效率往往受到传热面积、换热系数、导热系数等因素的限制。
为了提高传热效率,强化传热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管壳式换热器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能源等领域的传热设备。
它主要由壳体、传热管束、管板、折流板等组成。
在管壳式换热器中,两种不同的介质通过传热管束进行热量交换。
管束中的传热介质通过热对流和热传导两种方式将热量传递给管壁,管壁再将热量传递给另一种介质,从而实现两种介质之间的热量交换。
强化传热技术的原理主要包括:增加传热面积、提高换热系数、降低导热系数和增大比热容等。
这些因素共同影响着传热效率。
增加传热面积可以通过采用具有高导热系数的材料、增加传热管的数量或改变传热管的形状等方式实现。
提高换热系数可以通过改变流体的流动状态、减小流体的层流底层厚度、增加流体的湍流度等方式实现。
降低导热系数可以通过在管壁涂覆低导热系数的涂层、采用高导热系数的材料等方式实现。
增大比热容可以通过改变流体的流动速度、增加流体的浓度差等方式实现。
强化传热技术在管壳式换热器中的应用广泛,以下举几个例子:(1)蒸发:在蒸发过程中,强化传热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加热器的传热效率,减小能耗,降低生产成本。
例如,采用高频扰动技术可以增加液体的湍流度,减小传热膜系数,从而减少蒸发时间,提高蒸发效率。
(2)冷凝:在冷凝过程中,强化传热技术可以促进水蒸气与冷却水之间的热量交换,提高冷凝效率。
例如,采用细小肋片管可以增加传热面积,同时采用螺旋肋片管可以增加流体的扰动程度,减小传热膜系数,从而提高冷凝效率。
(3)受热面积增大:通过改变管束的排列方式或增加管束数量,可以增大管壳式换热器的受热面积。
采用多程管束可以增加壳程受热面积,同时采用小直径管束可以增加程数,从而进一步提高受热面积。
强化传热技术在管壳式换热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它可以有效地提高换热效率、减小能耗、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可以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强化传热技术简介强化传热技术是指能显著改善传热性能的节能新技术,其主要内容是采用强化传热元件,改进换热器结构,提高传热效率,从而使设备投资和运行费用最低,以达到生产的最优化。
发展早在18世纪初就提出让风吹过物体表面强化对流传热。
但该技术真正引起人们重视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生产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强化传热技术载30多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迄今为止,强化传热技术在动力,核能,制冷,石油,化工乃至国防工业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国内外公开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报告超过6000篇,获得了数百项专利,已发展成为成熟的第二代传热技术。
能源存在形式:矿物核能,地热能,化石燃料的化学能,太阳辐射能,海洋温差能,潮汐能,生物能,江河水利能,风能等,能量实质上就是各种运动形式相互联结,作用,转化的唯一媒介和桥梁,而能量利用的本质则是人为的以自然发生的变化去促成人类所需要的变化。
能源不仅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而且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本条件。
由于多年来对能源进行了不适当的开发利用,自20世纪70年代初中东石油危机爆发以来,以能源为中心的环境,生态和社会经济问题日益加剧,世界各国从发认识到节能的重要意义,能源的合理利用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应如何良性发展工业的核心问题,各种节能技术如雨后春笋般竞相出现。
强化传热技术的分类强化传热技术分为被动式强化技术(亦称为无功技术或无源强化技术)和主动式强化技术(亦称为有功技术或有源强化技术)。
前者是指除了介质输送功率外不需要消耗额外动力的技术; 后者是指需要加入额外动力以达到强化传热目的的技术。
2.1被动式强化传热技2.1.1 处理表面包括对表面粗糙度的小尺度改变和对表面进行连续或不连续的涂层。
可通过烧结、机械加工和电化学腐蚀等方法将传热表面处理成多孔表面或锯齿形表面, 如开槽、模压、碾压、轧制、滚花、疏水涂层和多孔涂层等。
此种处理表面的粗糙度达不到影响单相流体传热的高度, 通常用于强化沸腾传热和冷凝传热。
管壳式换热器试漏方法及应用研究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于能源利用的话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之一。
换热器作为重要的热量交换设备,在化工领域被广泛地应用。
作为换热器的最主要介质的循环水,会带来一定腐蚀问题。
换热器腐蚀达到一定程度便会产生泄漏,对安全生产带来影响。
基于此,本文主要对管壳式换热器试漏方法及应用进行研究,详情如下。
关键词:管壳式;换热器;试漏方法;应用引言管式换热器是工矿企业常见的冷却部件,管式换热器发生泄漏后一般需要利用水压试验或者气压试验进行管束漏点查找。
若漏点从外部无法发现,则需要逐根查找泄漏的单根换热管,并从该故障换热管两端打入楔子,以隔离漏点。
1管式换热器常规查漏方式存在的问题(1)整体水压查漏只能发现位于换热器表层朝外的管道泄漏,难以观察表层朝内及内层换热管道的漏点,对内部泄漏管道的具体泄漏位置无法准确定位。
(2)单根换热管水压查漏需要制作专用夹具,以确保查漏装置与承管板之间可靠密封,而对于体积较大的换热器(如凝汽器等),存在难以制作夹具的问题。
此外,该查漏装置需要水源及电源,装置相对比较笨重,需要多人(4~6人)配合方能进行查漏作业,查漏效率较低。
同时由于水分子相对较大,对于足以泄漏气体的针孔式漏点,水的泄漏往往并不明显,造成微小漏点难以被发现,从而影响查漏的准确性。
(3)气密查漏存在的问题与水压查漏类似,且由于气体压缩量非常大,出现泄漏时的降压不明显,同时受环境温度和日晒等因素影响,气压往往存在波动,导致查漏准确性低。
此外,气密漏点用肉眼难以判别,需要充气后涂刷皂液或整体浸水,因此对于大型换热器而言,气密查漏的难度更大。
2管壳式换热器试漏方法及应用2.1LNG换冷站换热器安全阀设置LNG(液化天然气,下同)换冷站是LNG接收站冷能利用的重要装置,低温LNG和乙二醇冷媒在LNG换冷站内进行冷量传递,将LNG冷能传递给下游冷能用户。
LNG换冷站内,冷量传递主要是在换热器内进行。
管壳式换热器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电力、轻工、冶金、原子能、造船、航空、供热等工业部门。
特别是在石油炼制和化学加工装置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
由于它结构坚固,且能选用多种材料制造,适应性极强,尤其在高温、高压和大型装置中得到普遍应用。
据统计,在石油化工生产中,换热器的总投资约占总设备的30%~45%[2]。
管壳式换热器因其利用和回收热能的优点,在上世纪70年代的全球化能源危机之后,促使世界各国对强化传热技术进行研究、开发和应用。
迄今为止,国内外对管壳式换热器的强化传热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技术进展一直以来,管壳式换热器的强化传热技术研究都是以实验为主。
随着计算流体力学(CFD)和计算机的飞速发展,数值模拟方法以其成本低、周期短等优点成为换热器研究的一种重要手段。
大量的CFD商业软件的出现,使得传热和流体问题的数值计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强化传热主要分为有源强化传热和无源强化传热。
有源强化传热技术因其受到外在能量的制约,因此工程实际中主要采用无源强化传热技术,即通过增加单位体积内的传热面积或者提高传热系数增加传热量。
迄今为止,国内外的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技术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管程强化传热技术和壳程强化传热技术。
1.1管程强化传热管壳式换热器管程的强化传热主要为改变换热管的外形和管内加内插件。
其中改变换热管的外形是通过对管子进行各种加工,以期在管子的壁面上形成有规律或无规律的凸起物,这些凸起物既可以对流体进行扰动,又能断续地阻断边界层的发展。
这些强化传热管主要有波纹管、螺旋槽纹管、螺旋扭曲扁管等。
管内内插件作为一种扰流子,以固定的形状安装在换热管内,与管壁相对固定或者随流体振动,对流体产生扰动或破坏管壁表面的液体边界层以达到强化传热的目的,而且具有防垢和除垢的效果。
1.1.1波纹管波纹换热管是由沈阳广厦热力设备开发制造公司在上世纪90年代研制并成功投入使用,它由波纹管和两端的接头组成。
强化传热技术的研究石油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 120130404李富士目录目录 (1)摘要 (2)1 管程强化传热 (2)1.1 螺旋槽管 (2)1.2 波纹管 (2)1.3 内插物管 (3)2 壳程强化传热 (3)2.1 折流杆换热器 (3)2.2 螺旋折流板换热器 (3)2.3 曲面弓形折流板换热器 (4)3 整体强化 (4)3.1 螺旋扁管 (4)3.2 变截面管式 (4)4 传热强化的发展趋势 (4)参考文献 (5)摘要管壳式换热器在石油化工领域应用广泛,其强化传热技术的研究受到普遍关注。
主要介绍了近年来国内与国外高效节能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技术研究的进展情况,分别从管侧、壳侧和整体结构改进三方面分析了管壳式换热器的强化传热效果及特点,最后提出了强化传热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管壳式换热器;结构改进;强化传热;发展方向管壳式换热器具有一系列优点,例如应用广泛、结构简单、成本低、易于清洗等,因此在石化、炼油等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
传统的弓形折流板换热器占总量的70%~80%,弓形折流板换热器固然有其优点,并为产业节能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新的节能减排形势下,其缺点(压降大、流动死区、易结垢、震动、传热效果差)严重的限制了其发展和生存的空间,为了节能降耗,提高换热器的传热效率,需要研发能够满足多种工业生产过程要求的高效节能换热器。
因此,近年来,高效节能换热器的研发一直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国内外先后推出了一系列新型高效换热器[1]。
1 管程强化传热管程强化传热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改变管子形状或者提高换热面积,如:螺旋槽管、旋流管、波纹管、缩放管、螺纹管等[2];另一种就是增强管内的湍流程度,例如,管内设置各种形状的插入物[3]。
1.1 螺旋槽管螺旋槽管是通过专用轧管设备将圆管在其表面滚压出螺旋线形的凹槽,管子内部形成螺旋线形凸起,管内介质流动时受螺旋线型槽纹的导向使靠近管壁的部分介质沿槽纹方向螺旋流动,这就使得边界层的厚度较大程度的减薄,提高换热的效果;部分介质沿着壁面纵向运动,经过槽纹凸起处产生纵向漩涡,促使边界层分层,加速边界层中介质质点的运动,进而加快了管壁处介质与主体介质的热量传递[4,5]。
强化传热的方法原理应用引言传热是指热量从一个物体或者系统传递到另一个物体或者系统的现象。
在很多工程和科学领域,例如化工、能源、环境等,强化传热的方法是一项重要的技术。
强化传热指的是通过各种手段来提高传热效率,减少传热阻力,从而实现更好的传热效果。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强化传热方法,包括换热器技术、流体增强技术和材料表面处理技术。
换热器技术换热器是一种用来实现热量交换的设备。
它通常包括热传导介质、热源、冷却剂和传热面等组成部分。
换热器技术通过设计和优化传热面积、传热面结构以及流体流动方式等参数来提高传热效率。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换热器技术:•管壳式换热器:管壳式换热器是一种常见的传热设备,它由内外两根管道组成。
热源和冷却剂通过内外管道中流动,通过传热面实现热量交换。
通过增加传热面积、优化管道布置和流体流动方式,可以提高传热效率。
•管束式换热器:管束式换热器是一种将多根管子束在一起并与传热面接触的设备。
通过将管子束在一起,可以增加传热面积,提高传热效率。
•管板式换热器:管板式换热器是一种将多根管子与壳体中的固定板相连接的设备。
通过固定板上的孔洞,使得热源和冷却剂可以通过管子进行热量交换。
通过设计孔洞形状和布局,可以优化传热效果。
流体增强技术流体增强技术是一种通过改变流体流动方式来增强传热效果的方法。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流体增强技术:•涡流管:涡流管是一种具有特殊内部结构的管子,通过其内部结构可以产生涡流,增加热传导。
在流体流过涡流管时,会产生旋转的特殊流动方式,从而增强传热效果。
•翅片管:翅片管是一种在管子外表面增加翅片的传热设备。
通过增加翅片的表面积,可以增加热量传递的表面积,提高传热效率。
•螺旋管:螺旋管是一种将管道呈螺旋形布置的传热设备。
螺旋管的优势是能够增大流体流动的路径长度,从而增加传热效果。
材料表面处理技术材料表面处理技术是一种通过改变材料表面性质来实现强化传热效果的方法。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材料表面处理技术:•表面纳米结构:表面纳米结构是一种通过制备纳米级的表面结构来增强传热效果的方法。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