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以《和汉朗咏集》《今昔物语集》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1.57 MB
- 文档页数:2
2012年5月第3期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JOURNAL OF ZHEJIA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May 2012No.3收稿日期:2012-01-05作者简介:杨金萍(1965-),女,黑龙江牡丹江人,浙江工商大学日本语言文化学院教授,文学博士。
古汉语文献在日本平安时代的“豪杰译”———以《今昔物语集·震旦部》的一则故事为考察范例杨金萍(浙江工商大学日本语言文化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摘要:“豪杰译”通常指日本明治时期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采取的翻译手段。
然而从现代翻译理论的角度比较平安时期的《今昔物语集》及其汉语原典,则可以发现,早在平安时代日本就已经形成了对古汉语文献的“豪杰译”模式。
关键词:古汉语文献;《今昔物语集》;“豪杰译”;平安时代;翻译理论中图分类号:H36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074(2012)03-0060-05一、序言“豪杰译”亦称为“改译”“改写”。
王向远在《翻译文学导论》中指出,“豪杰译”这一术语见于晚清时代,很可能来源于明治时代的日本,是“对原作的各个层次做任意改动,如删节、改译、替换、改写、增减及译者的随意发挥”[1]。
郭延礼在其《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中指出,采用“豪杰译”是“为了思想启蒙和政治宣传的需要,译者把作品中的主题、结构、人物都进行一番改造,这样的译作虽不能说面目全非,但肯定大异其貌”[2]。
从上述研究可知,所谓“豪杰译”就是意译的一种,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自我体现。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需要和目的对原文或删减、或增加、或改变原来的一些内容,其结果使译文与原文之间似是非是。
纵观中日交流史,千余年前,古汉语文献已漂洋过海进入日本。
为了更好地掌握汉地灿烂的文明与文化,日本培养官吏的最高学府大学寮规定了在学期间必须学习的书目和学习时间,例如,“凡应讲说者,礼记、左传各限七百七十日。
KONZYKU MONOGATARI SYU in China 作者: 刘九令
作者机构: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天津300387
出版物刊名: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71-76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期
主题词: 日本文学;《今昔物语集》;传播;翻译
摘要:日本最大的说话集《今昔物语集》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被引介到中国,此后不断被翻译、研究。
这些都是该部作品在海外传播的重要方面。
《今昔物语集》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显示出不同的特色。
中国人也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阅读和阐释这部作品,丰富了它的价值与意义,使其更具世界性。
第34卷第1期2251年1月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ornat of Yantal University(PhOosophy anO Sociat Scieace Editioo)Vot.34No.1Jan.2021《今昔物语集》的秦始皇叙事及其对华意识赵季玉12(1.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北京10089;2,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北京1014)[摘要]日本说话文学的集大成之作《今昔物语集》两篇中讲述了秦始皇时期佛法东渐故事与秦朝建国灭亡史。
编者对秦始皇故事的阐释与再构建,对故事位置的"巧妙"安排以及对中国叙述与日本叙述所形成的强烈反差,折射出平安末期的日本欲宣示其优越性的对华意识。
它伴随律令制在日本逐渐解体而生,是政治局势在文化层面上的反应,是日本自我意识觉醒、民族主义膨胀的表现,也是日本人在自我与他者关系的构建中向华夷秩序的中心中国主张自我的结果。
其实质是古代日本在自卑与自大的交叉挣扎中酝酿出来的一种扭曲心态与自我臆想的产物。
[关键词]《今昔物语集》;秦始皇;对华意识;抗衡;优越感[中图分类号]I1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2-314(2620)61-065809[国际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OI] 1.1950/ki.issn122-314.2220.60.026《今昔物语集》为日本“说话文学”之集大成者,成书于平安时代(794-112)末期,全书由“天竺部”“震旦部”“本朝部”三部分构成,“天竺”即古代印度,“震旦”指古代中国,“本朝”即日本,事涉中、日、印三国。
其眼光不局限于日本,对日本佛教影响巨大的中国也是关注的主要对象,中国历史人物、传说故事等也自然成为编者的叙述对象,秦始皇便是其中之一。
该书以秦始皇为主人公的故事共计两篇,分别为第六卷第一篇“天竺僧于秦始皇时来震旦”、第十卷第一篇“秦始皇于咸阳宫治世”,讲述了秦始皇时期佛法东渐故事与秦朝建国史”围绕这两篇故事,日本研究界主要关注阐释其被置于第六卷与第十卷开篇的原因。
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对于日本文化的发展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在日本古代文学中,中国文化作为主要的文化源泉之一,起到了重要的借鉴和影响作用。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进行浅析。
日本古代文学中的中国文化影响主要表现在文学题材和思想观念方面。
日本古代文学如歌谣、散文和戏曲中,不少作品都以中国文化为题材,如《万叶集》中的《琵琶行》、《六首歌》等,这些作品传达了中国文化的思想和美学观念,使得日本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启发和影响。
在思想观念方面,中国文化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对于日本古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得日本文学具有了更加丰富和内涵的思想基础。
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还表现在词汇和语言结构的借鉴中。
由于日本的书面语是汉字文字,使得日语中存在大量的汉字词汇,这些汉字词汇的引入和使用与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日本语言结构上的复杂性和礼貌性的体现也受到了中国文化中的语言文化的影响,例如在日本社交场合中的敬语使用、尊称与敬称的运用等,都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礼仪有着紧密的联系。
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还反映在影视作品和文化产品的创作和表现上。
中国文化作为古代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也深刻地影响了现代的影视作品和文化产品创作。
中国的传统戏剧和文学作品的改编,如京剧《牡丹亭》的日语版本《牡丹亭四夢》、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红楼梦》的日语翻译和研究等,都是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的体现。
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在古代文学、词汇和语言结构以及现代影视作品创作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影响,不仅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也拓宽了中日两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随着中日两国关系的不断加深和发展,相信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会更加广泛和深入。
平安时代日本文人对华意识 ——以《今昔物语集》震旦部后妃说话为中心发布时间:2023-02-02T03:13:14.221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18期9月作者:韩美子[导读] 平安末期成立的正值日本上皇、公卿、武士、寺社等诸种势力角逐最为激烈的时期韩美子新罗大学摘要:平安末期成立的正值日本上皇、公卿、武士、寺社等诸种势力角逐最为激烈的时期,同时也是日本文化最为复杂而微妙的过渡期与融合期,《今昔物语集》(后文简写为《今昔》)正是在这政治史、佛教史与文学史的交汇处产生,在内容上展现出审视传统,眼光着眼世界,体味说话文学独有的崭新视角,因此在文学史,文化史,比较说话文学上,被视为日本古代说话文学的最高峰。
从社会史的观点出发,《今昔》真实地记录了当时上至天皇、贵族,下至贫民百姓社会各个阶层人物的社会风尚,民俗生活,作为历史资料,极为重要历史参考价值。
《今昔》是日本最大的佛教说话集, 共三十一卷,分为佛法篇和世俗篇,按照佛教从印度向东传播的顺序,依次由天竺部(印度)、震旦部(中国)、本朝部(日本)三部分构成。
本文将在分析震旦部第五,六,七三则后妃故事基础之上,分别与其中国资料中原话的叙述,探讨《今昔物语集》中选取的女性故事在哪些维度上对中国文学进行了接受与改编,同时,结合涉及女性形象的故事的共性(皆为负面、消极),揭示背后折射出“抑中扬日”之对华意识,并对当时日本社会的生存意识上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今昔物语集震旦部后妃说话国际性动态性序言:《今昔》是日本最大的佛教说话集, 共三十一卷,分为佛法篇和世俗篇,按照佛教从印度向东传播的顺序,依次由天竺部(印度)、震旦部(中国)、本朝部(日本)三部分构成,天竺部(卷一-卷五)、震旦部(卷六-卷十)、本朝部(卷二十一-卷三十一),从篇幅上看,日本为其主要叙述叙事对象,但不局限于日本,事涉日、中、印。
对于日本影响巨大的中国也是其关注对象,中国历史人物,传说故事也是编者叙述的对象。
100从《和汉朗咏集》看白居易诗歌在日本平安时代的受容李光泽 内蒙古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和汉朗咏集》共选取唐诗234首,内中白居易的作品多达139首,占压倒多数的优势。
从《和汉朗咏集》对白居易作品的收录情况,可以看出,平安时代的日本人追求的不是中国文人所热衷的“文以载道”,钟情的是“风花雪月”的风雅之心。
关键词:《和汉朗咏集》;白居易;平安时代《和汉朗咏集》是藤原公任于1001年编纂的,可以说它在培养日本人的诗情方面功不可没。
日本文学的抒情性是一种自然和人情的交融,《和汉朗咏集》把和歌和汉诗相提并论后才形成的这种风格。
《和汉朗咏集》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摘句”,即从汉诗中摘取对偶的一联,或从律诗的八行之中截取一联。
通过这种方法,从汉诗中摘取适当的诗句,移植到自己的作品中。
我们现在有必要考察一下,《和汉朗咏集》究竟是基于什么样的标准进行“摘句”的呢?《和汉朗咏集》共选取唐诗234首,内中“摘句”占39首。
在入选的作品中,白居易的作品多达139首,占压倒多数的优势。
但李白、杜甫的诗一首都没有收录,王维的诗仅有一首。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还要以具体的诗为例加以阐释。
究其原因,不在白居易,而在于日本人对其诗接受的方法。
首先让我们看一看日本人对白居易的绝句的处理方式。
在此我们可以参照一下《和汉朗咏集》中的第四句和第五句诗,这两句诗本来是合二为一的绝句,但《和汉朗咏集》却故意把它分为两句,以独立的句子进行编辑。
即第四句“柳无气力条先动,池有波纹冰尽开。
”第五句“今日不知谁计会,春风春水一时来。
”这两句合起来,就是这首七言绝句。
这首绝句歌咏春天一下子来到人间的情境,但《和汉朗咏集》只摘取了前半部分,成为映衬风景之句。
接下来又取后半句,组成别的诗句。
换言之,就是把描写风景之句作为一个句子,使之独立存在,同时使长句化为短句,大句化为小句,我们从中能看到日本式的审美取向。
省略主题的展开,把所有一切都浓缩成一个场面,这种倾向是显而易见的。
由《今昔物语集》的女性形象看当时社会的女性观作者:刘沙沙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30期摘要:《今昔物语集》,是一部产生于平安时代院政时期向镰仓武士时期过渡的作品,它收录了天竺(印度)、震旦(中国)和本朝(日本)的佛教和世俗故事一千多则,在日本说话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以其中的本朝世俗部为中心,以其中的女性形象塑造及道德训诫为线索,分析当时社会的女性观。
关键词:今昔物语集;女性形象;女性观作者简介:刘沙沙(1982-),女,汉族,天津人,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日语系教师,研究方向:日本古典文学。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0-0-02《今昔物语集》成书于12世纪前半期,是佛教说话和世俗说话的集大成,由天竺(印度)、震旦(中国)、本朝(日本)三部构成。
在本朝世俗部中,描绘出多彩的人生百态,主人公不仅包括贵族,更多涉及了新兴的地方武士及庶民、甚至盗贼,较客观的描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且《今昔物语集》是平安时期贵族社会向镰仓武士社会过渡,这一特征直接体现在女性形象的塑造及每篇末尾的道德训诫中,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女性看法的不同。
因此,本文将结合当时社会的宗教道德思想状况,通过分析本朝世俗部女性形象的塑造及末尾的道德训诫分析当时社会的女性观。
在本文中《今昔物语集》的本朝世俗部分,除第二十四卷、二十五卷和二十八卷的本朝世俗之外,还分析了后面第二十七卷本朝灵鬼、第二十九卷本朝恶行、第三十、三十一卷的本朝杂事。
本文基本上是按照其排列时间及内容,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追忆王朝时代理想的女性形象《今昔物语集》仅卷二十四[1]涉及女性主人公的篇幅中,就有8篇[2]主要塑造了重视和歌技巧的王朝女性形象,当时和歌修辞技巧代表着该女性的地位和品行,和歌才华突出能挽回丈夫心意,亦能获得天皇的青睐。
表面上是重视女子的才华和素养,实际上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更为现实和残酷的一面,比如其中第五十篇有道济的一个家将携带结婚多年的妻子同往任地,后来见异思迁,与原来的妻子恩断义绝,与一个当地女子结为夫妻。
The Stories of Confucius in The Tale of Konjyaku and in Medieval Japan: Balancing between
Admiration and Sarcasm
作者: 高阳
作者机构: 清华大学
出版物刊名: 日语学习与研究
页码: 51-58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2期
主题词: 今昔物语集 孔子 佛教 冲突 垂迹
摘要:本文以“今昔物语集”和日本中世典籍中的孔子说话为研究对象。
指出“今昔物语集”中的孔子像有着礼赞与讽刺的二元冲突,一方面对孔子所坚持的理念进行了讽刺,而另一方面则对孔子处处使用敬语表示尊重。
而其后日本中世纪典籍中的孔子像则大多以垂迹的方式被划入了佛教的怀抱,成为了佛教菩萨的化身,从而化解了日本孔子说话中自身的矛盾与冲突。
笔者认为,这一文学现象是佛教作为外来文化与儒家、道教的中国本土文化,乃至神道教日本的本土文化从对立、并存到融合的一个文化发展轨迹的反映。
“今昔物语集”则是这一现象的分水岭。
《今昔物语集》中的鑑真故事研究《今昔物语集》是一部日本古代文学作品,收录了许多异闻怪谈等小说和传说故事,其中的鑑真故事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文学史的角度出发,对《今昔物语集》中的鑑真故事进行研究。
具体内容如下。
一、鑑真在《今昔物语集》中的形象描写。
二、鑑真故事与日本佛教历史的关系。
三、鑑真故事对日本文学发展的影响。
四、鑑真故事的文学价值。
五、鑑真故事与其他文学作品的比较分析。
六、鑑真故事如何反映社会历史背景。
七、准确性问题:鑑真故事是否真实。
八、鑑真故事人物塑造及其对人物形象的影响。
九、鑑真故事的艺术表现手法。
鑑真故事是《今昔物语集》的独特色彩之一。
其中不同的故事,以不同的角度、手法来呈现鑑真这一历史人物。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鑑真的崇拜与敬仰,以及对佛教的理解与崇尚。
通过对鑑真故事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到日本文学的渊源,并探究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背景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日本文化。
1、鑑真在《今昔物语集》中的形象描写。
鑑真在《今昔物语集》中被描绘为一个高贵、虔诚、智慧且不失幽默感的人物形象。
例如,他常常出现在故事中讲述佛教经典,解说佛法,与其他人物交流。
通过对其形象的描写,读者可以了解到当时对佛教高僧的尊敬和崇拜。
2、鑑真故事与日本佛教历史的关系。
日本佛教的发展与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鑑真故事是一部分反映日本佛教史的重要作品。
比如《法明寺縁起》讲述了日本初期佛教传播的历史,鑑真留日时赠予皇室的佛经与文物,这些都反映了佛教历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3、鑑真故事对日本文学发展的影响。
鑑真故事对日本文学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
《今昔物语集》这一古典文学作品的问世,也使得鑑真的故事引起了更广泛的关注。
鑑真故事对文学表现手法、人物塑造、艺术风格等都产生了影响,并进一步影响了后来的文学作品的写作和传承。
4、鑑真故事的文学价值。
鉴真故事的文学价值不仅体现在其反映佛教历史和文化的方面,也从它本身的创作价值上进行了探讨。
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中国古代文学对日语文学的影响不可忽视,尤其是诗歌和文言文。
在日语文学的早期阶段,日本诗歌在形式和题材上都受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
《万叶集》中的许多作品直接模仿了《诗经》和《楚辞》等中国古代诗歌的风格,同时也表现出了对中国文学的学习和借鉴。
在文言文方面,中国古代文言的经典著作如《孟子》、《论语》等被日本学者翻译成日文,成为日本文学界的重要学术资源。
这些文学作品的传入不仅丰富了日本人的文学修养,也为日语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中国哲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中国哲学在日本的传播始于古代,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对日本的文化和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比如日本的国学与儒学传统,就是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
在日本文学作品中,不难发现儒家的仁义道德和佛家的超脱世俗的影子。
而在近现代,随着西方哲学的传入,中国哲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有所减弱,但是在日本文学中仍然能够看到中国传统哲学的痕迹。
中国历史对日本文学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和人物在日本文学中被广泛地加以描述和赞颂。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在日本流传甚广,被改编成日本的传统文学作品。
在日本传统戏剧和小说中,也常出现中国历史上的名人和历史事件的题材。
中国历史对日本文学的丰富多彩贡献着。
中国艺术对日本文学同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形式在日本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尤其是中国的绘画和书法,对日本文学创作的影响尤为显著。
在日本文学作品中,常常能够看到对中国绘画和书法意境的表现,这些都是中国艺术对日本文学的重要影响。
中国文化在日语语言文学中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
中国古代文学、哲学、历史和艺术等方面都对日本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促进了日本文学的繁荣与发展。
随着两国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化,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学之间的影响关系也将继续发展和壮大。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文化对日语语言文学的影响将变得更加广泛和深刻,为两国文化的交流和友谊添上新的篇章。
浅谈《今昔物语集》中的中国题材作者:岳晟婷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5年第9期收稿日期:2015—02—26作者简介:岳晟婷(1981—),女,辽宁营口人。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化,日语教学。
岳晟婷(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辽宁大连116600)摘要:《今昔物语集》是日本文学史上第一部大量、集中地从中国取材的日本古典作品。
本文就《今昔物语集》中的中国题材进行分析讨论,希望可以对加深中日两国在文学上的交流和理解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今昔物语集》;故事集;中国题材;改编DOI:10.16083/ki.22-1296/g4.2015.09.054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9—0126—02一、《今昔物语集》的起源《今昔物语集》是日本古代文学史中短篇故事集的里程碑,共收录短篇故事一千多个,约形成于12世纪上半期,是流传至今的故事集当中故事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一部作品。
因每个故事都是以“今昔”二字开头,所以取名为《今昔物语集》。
编者和编撰目的今天已经无从考证,但全书洋溢着浓厚的佛教色彩,因此编者为佛教僧侣的可能性极大。
该书是一部以佛教说教为主旨、以文学娱乐为辅的佛教文学集。
二、《今昔物语集》的结构《今昔物语集》共分三十一卷,其中第八卷、第十八卷、第二十一卷残缺不全。
全书分为天竺、震旦、本朝三大部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印度、中国、日本三个部分。
其中天竺部分为第一卷至第五卷,共一百八十七个故事;震旦部分为第六卷至第十卷,共一百八十个故事;本朝部分为第十一卷至第三十一卷,故事的数量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二。
其中,中国题材主要体现在天竺和震旦两部分,本文将主要对这两部分,尤其是震旦部分的中国题材进行研究。
三、《今昔物语集》中的天竺部分《今昔物语集》中的天竺部分不是直接从印度取材,而是间接地取材于中国。
因为当时日本并没有僧侣去印度取经,也没有人懂得梵语等语言,因此,书中的佛教故事主要是根据汉语佛经翻译改编的。
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对于日本的发展和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
从古代诗歌、戏剧到现代小说、电影,中国文化在日本文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逐一分析其中的演变过程。
古代日语文学中的中国文化主要表现在诗歌方面。
在公元7世纪,日本首次接触到中国文化,开始学习和模仿中国的古典诗歌。
这个时期被称为“万叶时代”,后来发展成为日本最早的诗歌集,《万叶集》。
这本诗歌集主要收集了从5世纪到8世纪的约4500首诗歌,其中有很多是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
这些诗歌中经常出现中国的山川、花草、村落等景物,也有一些以中国诗人为主题的作品。
古代日本的歌舞伎戏剧中也能看到中国文化的影响。
歌舞伎是一种传统的日本戏剧形式,起源于17世纪。
在歌舞伎剧目中,经常出现扮演中国角色的演员,这些角色的装束和动作都受到了中国戏曲的影响。
有一部著名的歌舞伎剧目叫做《李香兰》。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中国女子被日本商人买到日本的悲惨命运。
这个角色在戏剧中的形象深深地吸引了观众,使得这个剧目一直在日本流传至今。
近代日本文学中,特别是20世纪以来,中国文化对于日本的小说和电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部分原因是中国自身的文化复兴运动,使得中国的文学作品和思想在日本受到了热烈的追捧。
中国作家鲁迅的作品对于日本的现代文学有着重要的影响,他的短篇小说《药》和《阿Q正传》等作品引起了日本作家们对于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关注。
中国的影视作品也通过日本的电影院和电视台传播到日本,使得日本观众对于中国的文化和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日本文学中,中国文化成为了重要的素材和题材。
很多日本作家通过描写中国的历史、风景和人物来表达自己对于人生、爱情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中国文化的元素也成为了日本小说和电影中常见的革新和变化的源泉。
著名的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羅生門》就以中国古代的故事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发生在中国宋朝的失控与猜疑的故事。
这个作品不仅在日本引起了很大的关注,也在国际上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日本古典文学中的中国故事——以《竹取物语》为例发布时间:2021-11-05T05:56:26.773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2021年第4期作者:康雨荷王竹君张琰晖卢怡蒙[导读] 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历史悠久,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
纵观日本各个时期的文化发展,都可以看到中华文化的影子,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日本文学作品《竹取物语》就是吸收并转化了中国文化的经典佳作之一。
本文将以《竹取物语》为例,探索中华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主要从《竹取物语》中的“辉夜姬奔月”与中国传统神话《嫦娥奔月》的故事比较、“求婚难题”以及其中的儒释道思想,多角度地探索中华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宁波大学浙江省宁波市315000摘要: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历史悠久,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
纵观日本各个时期的文化发展,都可以看到中华文化的影子,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日本文学作品《竹取物语》就是吸收并转化了中国文化的经典佳作之一。
本文将以《竹取物语》为例,探索中华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主要从《竹取物语》中的“辉夜姬奔月”与中国传统神话《嫦娥奔月》的故事比较、“求婚难题”以及其中的儒释道思想,多角度地探索中华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并以此为契机回首过去展望未来,从而更好的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文化自信。
关键词:中日交流;竹取物语;中国故事《竹取物语》又名《辉夜姬物语》,是日本最古老的物语作品,产生于10 世纪初的平安时代,同时也是日本第一部以假名书写的文学作品。
《竹取物语》开创了“物语”这一新的文学体裁,是“传奇物语”流派的代表作品。
同时《竹取物语》在日本第一次实现了假名与文字的统一,对之后古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古老传统文化的影响,它借鉴和吸收中国文化因素,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大量文学作品。
《竹取物语》于日本的平安时代创作,对应当时的我国正处于唐朝时期,是文明开放的盛世。
浅析《今昔物语集》中的动物故事
庞超
【期刊名称】《科教文汇》
【年(卷),期】2018(000)022
【摘要】《今昔物语集》作为一部民间故事集,反映了平安时代各群体的社会生活.作为人们社会生活、生产的一部分,与动物相关的故事也被加入到了《今昔物语集》中.《今昔物语集》中的动物并不仅仅包括生活中常见的、人们习以为常的动物形象,还有很多带有神秘色彩或与人进行转化的动物形象.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与平安时代佛教的影响、作者与编者编纂故事的目的息息相关.从这些故事中,也不难发现
作者与编者希望借用这些故事来宣传佛教与社会道德,对于社会不同群体进行说教.【总页数】4页(P167-170)
【作者】庞超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宁波 3152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313.099
【相关文献】
1.《今昔物语集》第五卷第三十二话的原典接受浅析 [J], 程跃;马艳波
2.《今昔物语集》第五卷第三十二话的原典接受浅析 [J], 程跃;马艳波
3.《今昔物语集》编者的主体意识在创作手段中的体现——以\"殖槻寺観音助貧女給語\"为线索 [J], 雷婵
4.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以《和汉朗咏集》《今昔物语集》为例 [J],
陈建;魏榕
5.浅析日本平安时期天狗形象的变迁——以《今昔物语集》为中心 [J], 杨丽青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和汉朗咏集》看白居易诗歌在日本平安时代的受容作者:李光泽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08期摘要:《和汉朗咏集》共选取唐诗234首,内中白居易的作品多达139首,占压倒多数的优势。
从《和汉朗咏集》对白居易作品的收录情况,可以看出,平安时代的日本人追求的不是中国文人所热衷的“文以载道”,钟情的是“风花雪月”的风雅之心。
关键词:《和汉朗咏集》;白居易;平安时代《和汉朗咏集》是藤原公任于1001年编纂的,可以说它在培养日本人的诗情方面功不可没。
日本文学的抒情性是一种自然和人情的交融,《和汉朗咏集》把和歌和汉诗相提并论后才形成的这种风格。
《和汉朗咏集》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摘句”,即从汉诗中摘取对偶的一联,或从律诗的八行之中截取一联。
通过这种方法,从汉诗中摘取适当的诗句,移植到自己的作品中。
我们现在有必要考察一下,《和汉朗咏集》究竟是基于什么样的标准进行“摘句”的呢?《和汉朗咏集》共选取唐诗234首,内中“摘句”占39首。
在入选的作品中,白居易的作品多达139首,占压倒多数的优势。
但李白、杜甫的诗一首都没有收录,王维的诗仅有一首。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还要以具体的诗为例加以阐释。
究其原因,不在白居易,而在于日本人对其诗接受的方法。
首先让我们看一看日本人对白居易的绝句的处理方式。
在此我们可以参照一下《和汉朗咏集》中的第四句和第五句诗,这两句诗本来是合二为一的絕句,但《和汉朗咏集》却故意把它分为两句,以独立的句子进行编辑。
即第四句“柳无气力条先动,池有波纹冰尽开。
”第五句“今日不知谁计会,春风春水一时来。
”这两句合起来,就是这首七言绝句。
这首绝句歌咏春天一下子来到人间的情境,但《和汉朗咏集》只摘取了前半部分,成为映衬风景之句。
接下来又取后半句,组成别的诗句。
换言之,就是把描写风景之句作为一个句子,使之独立存在,同时使长句化为短句,大句化为小句,我们从中能看到日本式的审美取向。
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日语是一种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并且具有悠久历史的语言,因此在日语语言文学中可以看到许多中国文化的痕迹,如汉字、成语、文化习惯等等。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浅析在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
一、汉字汉字是连接中日文化之桥梁。
在日语中,许多汉字被借用,并因此影响了日语的表达方式和语感。
特别是日语中大量的复合词和专业术语,几乎都涉及到汉字的使用。
例如,像「経済(经济)」、「情報(情报)」、「科学(科学)」、「転移(转移)」等等。
这些词汇深深地贴在了日语文化背景上,成为了日本文化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二、古典文学日本的古典文学中,汉文化对于日文化的影响极为深远。
在日本,由中国传入的文学经典——如唐代诗歌、宋词等,一直以来都是文艺流派不可或缺的部分。
以日本四大名著为例,其中《源氏物语》便极受中日文化混合的影响,它逐渐发展出了独特的雅号、嬉联诗句等日本式的文学表达方式。
三、成语成语是汉语中一种用有意味的词汇来形容情感、表达愿望、描述事物等的语言工具。
在日语中,使用了大量的成语,如「八方美人(八面玲珑)」、「虎視眈々(盯梢)」、「要處女作(力作)」、「不毛地帯(荒地)」等等。
这些汉语成语已深入到日语语境中,尤其是在文化、历史和地理等方面。
四、文化习俗中国文化也通过日本的文化习俗来影响了日语语言文学。
例如,日本饮食中的使用筷子,和中国的文化一样,从古时开始在餐桌上广泛应用。
此外,日本的新年和中国的传统节日非常类似,比如:新年贺卡、春联、年夜饭,都是中日习俗中难以分割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中日文化之间的交流历史悠久,其中汉字、古典文化、成语、文化习俗等等都在日语语言文学中表现出他们的特有价值。
他们的互相影响和融合,并促进了中日之间的友好交流和文化交流。